專利名稱:一種煙氣濕法脫硫的工藝及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環(huán)境與資源保護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煙氣濕法脫硫的工藝裝置。
背景技術:
常規(guī)的噴淋塔、濕法煙氣脫硫系統(tǒng)在入口煙道上沿設置有屋檐板,目的是防止部分斜向噴淋的漿液以及沿塔壁流下的漿液進入入口煙道;并對入塔煙氣的流態(tài)進行控制。 常規(guī)的采用塔內氧化的噴淋吸收塔,其石膏漿液直接從吸收塔塔釜排出,漿液密度控制在
I.08 I. 12g/cm3之間。根據(jù)部分實驗研究結果表明,漿液密度相差一倍的前提下,亞硫酸鈣氧化速率差距50 100% ;漿液溫度相差10°C前提下,氧化速率相差20 40% ;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氧化風管插入深度越深,氧化速率越高;常規(guī)的噴淋吸收塔中下落的噴淋漿液空中吸收SO2后,下落的噴淋漿液越接近塔釜液面處其PH值越低,在接近塔釜液面處與塔釜內漿液瞬時pH值相差I. 5 2. 5,穩(wěn)定后 pH值差距I I. 5,較低的pH值有利于漿液的氧化;當吸收塔釜漿液密度自I. 12g/cm3下降至I. 04g/cm3,循環(huán)泵電流減小5 15%,系統(tǒng)阻力下降80 200Pa,衆(zhòng)液密度下降對于設備磨損、堵塞現(xiàn)象有所緩解,無從量化。當原始煙氣中二氧化硫濃度較高時,提高脫硫塔內脫硫劑的PH值降低脫硫液氣比,并提高脫硫效率,但是較高的pH值不利于漿液的氧化, 影響脫硫石膏的產(chǎn)出。申請?zhí)枮?00710156609.8的中國發(fā)明專利公開了一種塔外氧化石灰/電石渣-石膏法脫硫工藝及裝置,將一部分初始煙氣通入氧化罐,將脫硫塔排出的脫硫漿液的 pH值調整至3. 0 5. 5以利于氧化,再向氧化罐中通入氧氣與脫硫漿液進行氧化反應生成脫硫石膏并回收。其采用一個增壓風機將小部分原始煙氣通入氧化罐內,在氧化罐內設置煙氣洗滌器降低漿液PH值,經(jīng)洗滌后的煙氣重新回到主引風機入口 ;氧化空氣只通往氧化罐進行氧化,氧化罐內漿液不參與吸收塔循環(huán)。該發(fā)明專利的缺點在于,為了達到氧化系統(tǒng)所要求PH值范圍3. 0 5. 5,增加了增壓風機、漿液排出泵等動力設備,氧化罐內設置了煙氣洗滌器,罐體構成復雜,成本上升;設備較多,運行控制難度提高;小部分原始煙氣經(jīng)過洗滌后重新回到主引風機入口,煙氣含濕量較高,對主引風機及其下游設備有腐蝕的風險; 漿液停留時間及氧化時間受制于氧化罐大小,氧化罐體積需設置足夠大,與吸收塔塔釜無法連通使用。申請?zhí)枮?00920004227. 8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氧化鎂濕法脫硫塔外循環(huán)裝置,雖然其設置有外置塔釜,實際上是將原本與吸收塔一體的塔釜外置,仍然是單塔釜設計,與常規(guī)的脫硫系統(tǒng)工藝流程沒有區(qū)別。申請?zhí)枮?01020210955. 7中國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塔外氧化吸收塔,其脫硫劑從噴淋霧化裝置進入,全部煙氣進入吸收塔后需經(jīng)過鼓泡吸收,常規(guī)的鼓泡吸收阻力 > lOOOPa,主引風機能耗大;塔內煙道對于吸收塔內煙氣流場影響較大;其通往氧化裝置的漿液與貯存槽中漿液相同,氧化空氣只通往氧化裝置,與常規(guī)的脫硫系統(tǒng)吸收塔塔釜內直接通入氧化空氣相比增加了沒有氧化功能的貯存槽;貯存槽采用錐形設計,吸收塔底部空間利用率低。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煙氣濕法脫硫的工藝及裝置,在保證脫硫吸收系統(tǒng)效率的前提下,降低投資費用及運行能耗;在吸收系統(tǒng)高負荷運行時,提高吸收液PH值,其氧化系統(tǒng)不受影響,正常出石膏。一種煙氣濕法脫硫裝置,包括吸收塔、副塔和氧化風機,所述的吸收塔上設有煙氣入口和煙氣出口,所述的吸收塔內設有噴淋層,所述的氧化風機的出風口分兩路,一路連通吸收塔,另一路連通副塔,所述的噴淋層下方設有接收器,所述的吸收塔外設有與接收器連通的分流器,所述的分流器有兩個分別連通吸收塔和副塔的分流出口。優(yōu)選地,所述的分流器包括分流腔、與分流腔連通的進漿管和兩個分流管,所述的兩個分流管的相鄰側壁在分流腔底部交匯,所述的分流腔內設有分流板,所述的分流板底端與兩個分流管的交匯處鉸接,兩側緊貼分流腔的腔壁;所述的分流器還包括翻轉分流板的拉桿,該拉桿一端與分流板活動連接,另一端穿過分流腔側壁與一動作執(zhí)行機構連接。更優(yōu)選地,所述的分流腔外壁設有水平的套管,拉桿穿過該套管與動作執(zhí)行機構連接;所述的動作執(zhí)行機構為與拉桿螺紋連接的手輪,所述的手輪與所述的套管卡合連接, 連接處設有密封圈;所述的拉桿穿入套管的部分設有軸向設置的導向孔,套管的管腔內設有穿過該導向孔的導向桿;所述的分流板與拉桿連接的表面設有兩個在同一水平位置的卡環(huán),所述的拉桿連接分流板的一端設有與它垂直的連接桿,連接桿的兩端穿入兩卡環(huán)內。分流器將來自接收器中的漿液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回流進吸收塔,繼續(xù)參與脫硫循環(huán),一部分送進副塔,兩部分的流量可通過調節(jié)分流板的位置進行隨意分配,但流過分流器中的總量不變,以保證接收器中漿液的流速,防止沉積;分流板以鉸接處為圓心進行扇面運動,分流板所處的位置不同,進入兩個分流管中的漿液流量比例也不同,從而達到分配流量的目的, 通過動作執(zhí)行機構控制拉桿沿直線運動,從而定位分流板在分流腔中的位置,以根據(jù)需要調節(jié)漿液流量的分配,方便快捷。優(yōu)選地,所述的動作執(zhí)行機構由傳動機構和電機組成,電機通過傳動機構與所述拉桿連接。電機通過電氣控制正、反轉從而帶動拉桿往返運動,分流板在拉桿的推拉下對衆(zhòng)液流量進行分配,可實現(xiàn)自動化控制漿液流量的分配。優(yōu)選地,所述的副塔上部設有連通吸收塔的溢流管,用于溢流副塔上部密度較小漿液且平衡分流管流入的漿液量。優(yōu)選地,所述的接收器為開口朝上且傾斜設置的接收槽,所述接受槽的開口面積為其所處高度處的吸收塔橫截面積的8-15%。其所收集的噴淋漿液量可滿足正常工況與高負荷工況下副塔所需的循環(huán)漿液量要求;更優(yōu)選地,所述接收槽的坡度為10-30%,即接收槽上下端之間的高程差與其水平距離的百分比為10-30%。防止固體在接收槽的底部沉積。優(yōu)選地,所述的煙氣入口上沿處設有屋檐板,所述的接收器設置在緊貼屋檐板的上方。屋檐板上方為煙氣流態(tài)的盲區(qū),將接收器安裝在此盲區(qū)內,以降低接收器對吸收塔內煙氣流場的影響。優(yōu)選地,所述的接收器上端設有沖洗水管。定期沖洗,防止?jié){液沉積。
所述的分流器的一分流出口與副塔的底部連通,以保證吸收塔流至副塔的漿液在副塔中有最大的停留時間;所述的副塔內靠近底部處設有側攪拌器。石膏漿液塔罐內的停留時間越長或石膏漿液攪拌強度下降,石膏的結晶顆粒就會越大,石膏漿液的濃度及石膏晶粒的大小影響石膏的品質,石膏漿液的濃度越高、結晶顆粒越大則石膏的脫水性能越好, 含水率越低,石膏品質越高。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利用所述的煙氣濕法脫硫裝置進行煙氣濕法脫硫的工藝,包括,將煙氣與脫硫劑送入吸收塔中,脫硫劑經(jīng)噴淋層向下噴淋,與向上運動的煙氣反應,煙氣脫去二氧化硫后排出,所述的脫硫劑與煙氣反應后形成脫硫漿液,當脫硫劑的pH值為4. 0-5. 5時,氧化風機產(chǎn)生的氧化風送入吸收塔中,脫硫漿液在吸收塔中氧化成石膏漿液,接收器接收部分石膏漿液送入分流器中,分流器將占總流量 10 30%的漿液分流至副塔中,將占總流量70 90%的漿液分流至吸收塔內;當脫硫劑的pH值為5. 5-6. 5時,氧化風機產(chǎn)生的氧化風送入副塔中,接收器接收部分脫硫漿液送入分流器中,分流器將占總流量70 90%的漿液分流至副塔中進行氧化, 將占總流量10 30%的漿液分流至吸收塔內。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I)煙氣中二氧化硫濃度較低時,正常工況即pH值5. 5以下能滿足脫硫系統(tǒng)規(guī)定的性能指標,此時吸收塔內漿液密度可控制較低,循環(huán)泵電流降低,系統(tǒng)阻力降低,設備磨損降低,整套系統(tǒng)運行能耗較常規(guī)技術低;脫硫漿液的氧化在吸收塔內進行,送入副塔中進行提濃結晶,由于副塔中攪動強度小,結晶環(huán)境良好,下部密度較高,石膏脫水性能好,含水率較常規(guī)技術下降2 4%。(2)煙氣中二氧化硫濃度較高時,高負荷工況即提高脫硫劑pH值至5. 5 6. 5能滿足脫硫系統(tǒng)規(guī)定的性能指標,此時選擇較低液氣比也可達到吸收效率,而氧化在副塔中順利進行,不受吸收系統(tǒng)高PH值的影響,通過降低系統(tǒng)液氣比來降低投資于運行費用。
圖I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2是圖I所示吸收塔的A向視圖3是圖2所示屋檐板和煙氣入口的俯視圖4是圖2所示接收器和煙氣入口的俯視圖5是圖I所示分流器的機構示意圖6是圖5所示分流器的A向視圖7是圖5所示分流器的B向視圖8是圖5所示C部分沿D-D的剖視圖9是圖5所示分流板、轉軸、卡環(huán)和連接桿的配合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I所示一種煙氣脫硫裝置,包括吸收塔I、分流器5、副塔6、氧化風機9和石膏排出泵8。吸收塔I選用噴淋塔,塔內上部設有三層噴淋層,每層噴淋層都由管道及管道上的若干噴嘴組成,吸收塔I內底部設有漿池,漿池內設有3-4個攪拌器,吸收塔I中部設有煙氣入口 2并連通入口煙道,頂部設有煙氣出口并連同出口煙道,吸收塔I的外壁上設有3 個循環(huán)泵(圖中未示出),循環(huán)泵的入口均連通吸收塔I的漿池,出口分別與各層噴淋層連通,吸收塔I外部設有分流器5,在吸收塔I附近設有副塔8,分流器5底部的第一分流管501 連通副塔6,第二分流管502連通吸收塔I的漿池,在副塔6的頂部設有一溢流管7,溢流管 7的入口連通副塔6的上部溢流面,出口連通吸收塔I的漿池,副塔6內底部設有3-4個側攪拌器,副塔6的底部連通一臺或兩臺石膏漿液排出泵8,石膏排出泵8的出口與石膏脫水設備(圖中未示出)連通,在吸收塔I和副塔6附近設有一個氧化風機9,氧化風機9的出風口分為兩支,一支連通吸收塔I并伸入吸收塔I的漿池內,另一支氧化風管連通副塔6并伸入副塔6內(副塔6與吸收塔I內氧化風管的接入采用相同設置方案,根據(jù)側攪拌器數(shù)量在每個側攪拌器葉片前各設置一個氧化風管,氧化風管的出口在側攪拌軸向延長線上), 連通吸收塔I的一支上設有第一控制閥10,連通副塔6的一支上設有第二控制閥11。如圖2、圖3和圖4所示,吸收塔I內的煙氣入口 2上沿處設有屋檐板12,屋檐板12 為一塊弧形鋼板,屋檐板12內弧線弦長為入口煙道寬度的100 105%,外弧線貼合吸收塔I塔壁,內弧線與吸收塔I的截面為同心圓,內外弧線半徑差即為屋檐板12的寬度,寬度以保證屋檐板12的面積占所處高度處塔截面積的8 15%而設置;在緊貼屋檐板13的上方,設有一個接收器3,接收器3為一開口朝上且傾斜設置的接收槽,接收槽開口面保證水平,接收槽沿屋檐板12布置在緊貼屋檐板12的上部,并隨同屋檐板12的彎曲曲率貼合在吸收塔I的塔壁上,其頭端位于沿屋檐板12弦長方向的一端的上方,其底部出口位于沿屋檐板12弦長方向的另一端的上方,接收槽截面尺寸不超過屋檐板12的尺寸,接收槽頭端設置有沖洗管道4,定期沖洗,防止?jié){液沉積,接收槽尾端出口與分流器5的進漿管道504之間通過一端連接管13連通,接收槽底部從頭端至尾端由高到低設置坡度,坡度為10 30%, 接收槽尺寸以不影響塔內煙氣流場為原則,其長度設置為不超過屋檐板12的長度、寬度不超過屋檐板12的寬度。如圖5 圖9所示,分流器5的結構為包括分流腔503,分流腔503為矩形腔體, 分流腔503上部與進漿管504連通,進漿管504與分流腔503相互垂直,分流腔503的底部與兩個分流管501、502(即第一分流管501和第二分流管502)連通,第一分流管501和第二分流管502的相鄰的側壁在分流腔503的底部的中間處交匯連接,交匯連接處設有與其交匯線相互平行的轉軸509,用于連接分流板505 ;分流板505的下端與轉軸509連接,使分流板505能繞轉軸509自由轉動,上端伸入進漿管504的入口處,伸入高度以當分流板505上端繞轉軸509擺動至分流腔502的腔壁處時分流板505的上端正好與進漿管504的入口下沿512在同一水平面上為準,分流板 505下端、轉軸509和交匯連接處三者相互平行處于同一平面上,分流板505的兩側緊貼分流腔503的腔壁,將分流腔503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與第一分流管501連通,另一部分與第二分流管502連通;分流板505與拉桿506連接的一側板面上在位于從下至上1/3高度處沿豎直向相互平行設置了兩個卡環(huán)510,兩個卡環(huán)510處于同一水平面上,卡環(huán)510內設有滑軌,拉桿 506連接分流板505的一端設有與之垂直的連接桿511,連接桿511兩端穿設在卡環(huán)510中, 與卡環(huán)510連接處設有與滑軌配合的滑槽,連接桿511兩端在卡環(huán)510內可沿豎直向自由滑動,拉桿506的另一端穿過分流腔503的腔壁后穿套上一套管508和手輪507,套管508 一端固定在分流腔503的外壁上,另一端與手輪507卡合連接,手輪507連接套管508處設有沿徑向的翻邊507a,套管508上設有與翻邊507a扣合的環(huán)形卡槽508a,扣合處設有密封墊圈;拉桿506上設有螺紋,與手輪507之間為螺紋連接,在套管508內能自由滑動,拉桿506上設有沿軸向的導向孔506a,導向孔506a的長度設置為拉桿506運動行程的I. I 倍,管套508的管腔內固定有穿過該導向孔506a的導向桿508c,套管508的外周面和分流腔503的外壁之間設有3-4根斜撐桿508b。手輪507作為拉桿506的動作執(zhí)行機構,轉動手輪507,通過螺旋傳動控制拉桿 506沿直線運動,推拉拉桿506并使其定位。動作執(zhí)行機構還可以由齒輪減速箱和電動機組成,電動機連接齒輪減速箱,齒輪減速箱的輸出轉速為30 120rpm范圍內的某個轉速,通過輸出軸與拉桿506直接連接,電動機通過電氣控制正、反轉從而帶動拉桿506往返運動,分流板505在拉桿506的推拉下對漿液流量進行分配。分流腔503、進漿管504、第一分流管501和第二分流管502設置為矩形,進漿管 504的寬度設置為0. 5m,控制進漿總流量為320m3/h左右,第一分流管501和第二分流管502 的管徑一致,在分流腔503的交匯處位于分流腔503底部的正中間,分流板505處于豎直狀態(tài)時,將來自進漿管504內的漿液平均分配??ōh(huán)510的長度設置為當分流板505處于豎直狀態(tài)時,連接桿511位于卡環(huán)510 的最下端;當分流板505的上沿擺動至分流腔503貼合上分流腔503內壁處時,連接桿511 位于卡環(huán)510的最上端。副塔內的有效漿液高度的設計副塔內有效將夜高度為[吸收塔有效漿液高度 + (入口煙道上沿高度-吸收塔有效漿液高度)X (1/3 2/3)],如吸收塔有效漿液高度為 7m,入口煙道上沿為12m,則副塔有效漿液高度設置為8. 7 10. 3m。副塔的有效容積根據(jù)工程實際設計,以副塔+吸收塔有效容積以可保證漿液24h停留時間為準。本發(fā)明的工況一將脫硫劑送入吸收塔I中,控制吸收塔I內pH值為5. 5,此時即可達到脫硫系統(tǒng)規(guī)定的性能指標,循環(huán)泵將漿池中的漿液泵入噴淋層,由噴淋層的噴嘴噴下,煙氣由煙氣入口 2送入吸收塔I中,煙氣在吸收塔I內向上運動,與噴淋層噴下的漿液反應,煙氣脫去二氧化硫后經(jīng)除霧除塵處理后排出,氧化風機9正常開啟,第一控制閥10開啟,第二控制閥11關閉,氧化風送入吸收塔I中,脫硫劑與煙氣反應后的脫硫漿液的氧化在吸收塔I內進行,副塔6發(fā)揮提濃與結晶作用,接收器3接受部分漿液送入分流器5中,分流器5將來自接收器 3的漿液分別分流至副塔6和吸收塔I中,將通往副塔6的漿液流量調節(jié)至總流量的10 30%,并根據(jù)吸收塔I中氧化情況進行調節(jié),防止大量未氧化完全的漿液進入副塔6底部從而無法參與吸收塔I中的徹底循環(huán),副塔6只運行側攪拌器,由于副塔6下部分比上部分漿液密度高,石膏排出泵8從下部抽取密度較高漿液進行脫水,上部分密度較小漿液通過溢流管7溢流回吸收塔I中;穩(wěn)定運行后,吸收塔I由于循環(huán)泵的大流量循環(huán)(5 10分鐘內循環(huán)一次漿池漿液),上下部分漿液密度維持一致,漿液密度控制在I. 04 I. 06之間;副塔6依賴提濃效果使底部漿液密度在I. 10 I. 12g/cm,上部分溢流漿液密度I. 05 I. 06之間,底部的漿液通過石膏漿液排出泵8送入脫水設備中進行脫水,上部分的漿液通過溢流管7流回吸收塔I中。本發(fā)明的工況二將脫硫劑送入吸收塔I中,控制吸收塔I內pH值為5. 5-6. 5,此時即可達到脫硫系統(tǒng)規(guī)定的性能指標,循環(huán)泵將漿池中的漿液泵入噴淋層,由噴淋層的噴嘴噴下,煙氣由煙氣入口 2送入吸收塔中,煙氣在吸收塔內向上運動,與噴淋層噴下的漿液反應,煙氣脫去二氧化硫后經(jīng)除霧除塵處理后排出,氧化風機9正常開啟,第一控制閥10關閉,第二控制閥11 開啟,氧化風送入副塔6中,脫硫劑與煙氣反應后的脫硫漿液的氧化在副塔6內進行,高pH 值使得吸收塔I中氧化緩慢或難以進行,而由于噴淋下來的漿液PH值較吸收塔I的漿池中低I I. 5,氧化風切換至副塔6中,副塔6發(fā)揮氧化作用,接收器3接受部分漿液送入分流器5中,分流器5將通往副塔6的漿液流量調節(jié)至總流量的50 90 %,充分混合副塔6與吸收塔I的漿液,達到兩塔合一的理想效果;吸收塔I漿液密度控制在I. 08 I. 10之間, 副塔6中由于氧化風的攪拌作用,下部分漿液的密度為I. 10 I. 12g/cm3,通過石膏排出泵8送入脫水系統(tǒng)中脫水,上部分漿液密度達到I. 08 I. 09之間,溢流回吸收塔I中,其循環(huán)泵電流及系統(tǒng)阻力比工況I要高,但由于吸收液PH值高,故吸收液氣比較低。實施例I某電廠240t/h循環(huán)流化床鍋爐,A 口煙氣SO2濃度3000 6000mg/Nm3,接收槽開口面積為吸收塔截面積的10%,吸收塔有效容積為240m3,副塔有效容積200m3,液氣比為 15L/Nm3,采用電石渣-石膏法工藝,其吸收塔內pH值根據(jù)入口 SO2濃度控制在5. 0 6. 5之間,入口煙氣SO2濃度較低(3000-4000mg/Nm3)時,控制吸收塔內的pH值在5. 5以下,采用吸收塔氧化,副塔結晶與提濃,產(chǎn)出石膏含水率8 10%之間,由于吸收塔漿液密度較低,氧化風機負荷與循環(huán)泵電流均有下降,較常規(guī)技術年運行費用節(jié)省約50萬元;入口煙氣SO2 濃度較高(4000-6000mg/Nm3)時,控制吸收塔內的pH值在5. 5-6. 5之間,采用副塔氧化,與吸收塔循環(huán),產(chǎn)出石膏含水率11 14%之間,由于吸收塔pH值可控制較高,較常規(guī)技術液氣比減小5 7L/Nm3,僅運行費用年節(jié)省約150萬元。
權利要求
1.一種煙氣濕法脫硫裝置,包括吸收塔(I)、副塔(6)和氧化風機(9),所述的吸收塔(I)上設有煙氣入口(2)和煙氣出口,所述的吸收塔(I)內設有噴淋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化風機(9)的出風口分兩路,一路連通吸收塔(1),另一路連通副塔¢),所述的噴淋層下方設有接收器(3),所述的吸收塔(I)外設有與接收器(3)連通的分流器(5),所述的分流器(5)有兩個分別連通吸收塔(I)和副塔(6)的分流出口。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煙氣濕法脫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流器(5)包括分流腔(503)、與分流腔(503)連通的進漿管(504)和兩個分流管(501、502),所述的兩個分流管(501、502)的相鄰側壁在分流腔(503)底部交匯,所述的分流腔(503)內設有分流板 (505),所述的分流板(505)底端與兩個分流管(501、502)的交匯處鉸接,兩側緊貼分流腔 (503)的腔壁;所述的分流器(5)還包括翻轉分流板(505)的拉桿(506),該拉桿(506) — 端與分流板(505)活動連接,另一端穿過分流腔(503)側壁與一動作執(zhí)行機構連接。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煙氣濕法脫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流腔(503)外壁設有水平的套管(508),拉桿(506)穿過該套管(508)與動作執(zhí)行機構連接;所述的動作執(zhí)行機構為與拉桿(506)螺紋連接的手輪(507),所述的手輪(507)與所述的套管(508)卡合連接,連接處設有密封圈;所述的拉桿(506)穿入套管(508)的部分設有軸向設置的導向孔(506a),套管(508)的管腔內設有穿過該導向孔(506a)的導向桿(508c);所述的分流板 (505)與拉桿(506)連接的表面設有兩個在同一水平位置的卡環(huán)(510),所述的拉桿(506) 連接分流板(505)的一端設有與它垂直的連接桿(511),連接桿(511)的兩端穿入兩卡環(huán) (510)內。
4.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煙氣濕法脫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動作執(zhí)行機構由傳動機構和電機組成,電機通過傳動機構與所述拉桿連接。
5.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煙氣濕法脫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副塔(6)上部設有連通吸收塔⑴的溢流管⑵。
6.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煙氣濕法脫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收器(3)為開口朝上且傾斜設置的接收槽,所述接受槽的開口面積為其所處高度處的吸收塔(I)橫截面積的 8-15%。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煙氣濕法脫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槽的坡度為 10-30%。
8.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煙氣濕法脫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煙氣入口(2)上沿處設有屋檐板(12),所述的接收器(3)設置在緊貼屋檐板(12)的上方。
9.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煙氣濕法脫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收器(3)上端設有沖洗水管⑷。
10.一種利用權利要求I所述的煙氣濕法脫硫裝置進行煙氣濕法脫硫的工藝,包括,將煙氣與脫硫劑送入吸收塔中,脫硫劑經(jīng)噴淋層向下噴淋,與向上運動的煙氣反應,煙氣脫去二氧化硫后排出,所述的脫硫劑與煙氣反應后形成脫硫漿液,其特征在于當脫硫劑的PH值為4. 0-5. 5時,氧化風機產(chǎn)生的氧化風送入吸收塔中,脫硫漿液在吸收塔中氧化成石膏漿液,接收器接收部分石膏漿液送入分流器中,分流器將占總流量10 30%的漿液分流至副塔中,將占總流量70 90%的漿液分流至吸收塔內;當脫硫劑的PH值為5. 5-6. 5時,氧化風機產(chǎn)生的氧化風送入副塔中,接收器接收部分脫硫漿液送入分流器中,分流器將占總流量70 90%的漿液分流至副塔中進行氧化,將占總流量10 30%的漿液分流至吸收塔內。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煙氣濕法脫硫的工藝及裝置,屬于環(huán)境與資源保護領域,裝置包括吸收塔、副塔和氧化風機,吸收塔上設有煙氣入口和煙氣出口,吸收塔內設有噴淋層,氧化風機的出風口分兩路,一路連通吸收塔,另一路連通副塔,噴淋層下方設有接收器,吸收塔外設有與接收器連通的分流器,分流器有兩個分別連通吸收塔和副塔的分流出口;工藝根據(jù)煙氣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調整脫硫劑的pH,當脫硫劑的pH值為4.0-5.5時,脫硫漿液的氧化在吸收塔內進行,副塔發(fā)揮提濃結晶的作用,當脫硫劑的pH值為5.5-6.5時,脫硫漿液的氧化在副塔內進行。本發(fā)明用于煙氣的濕法脫硫,在保證脫硫吸收系統(tǒng)效率的前提下,降低投資費用及運行能耗。
文檔編號B01D53/18GK102600701SQ20121006580
公開日2012年7月2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月13日
發(fā)明者夏純潔, 程常杰, 莫建松 申請人:浙江天藍環(huán)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