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混砂罐、混砂車及壓裂車組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油田壓裂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混砂罐、混砂車及一種壓裂車組。
【背景技術】
[0002]在油田原油的采收過程中,需要通過壓裂工藝增加采收率?;焐败囎鳛閴毫衍嚱M的核心設備,在油田壓裂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混砂車中,混砂罐是將砂粒與基液混合的核心部件。如圖1所示,混砂車在工作時,基液從混砂罐100的基液注入口 50被注入,砂粒由加砂機構從混砂罐100的頂部加入,砂粒與基液在混砂罐100的罐體內(nèi)經(jīng)攪拌葉輪70攪拌后形成壓裂液,從壓裂液出口 60排出,并以一定的壓力輸送給主壓車。
[0003]上述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缺陷在于,進入混砂罐的砂粒很容易呈現(xiàn)聚集狀,由于攪拌葉輪的攪拌效果有限,砂粒與基液很難被攪拌均勻,從而使得輸送給主壓車的壓裂液均勻度較差,嚴重影響到壓裂質(zhì)量。此外,攪拌葉輪工作時的攪拌能耗也比較高。
【發(fā)明內(nèi)容】
[0004]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混砂罐、混砂車及一種壓裂車組,以提高壓裂液的均勻度,提高壓裂質(zhì)量,并降低設備能耗。
[0005]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混砂罐,包括罐體、自上而下依次配置在罐體中且同軸線設置的漏盤、上傘板和下傘板,其中:
[0006]所述罐體的頂部開口,底部具有基液進口和壓裂液出口 ;
[0007]所述漏盤與罐體固定連接,且其底部開口與所述罐體的內(nèi)部空間連通;
[0008]所述上傘板可轉動地設置于所述罐體內(nèi),下表面分布有呈渦狀排列的多個沖擊葉片;
[0009]所述下傘板與所述上傘板軸向相對設置,所述下傘板與所述多個沖擊葉片之間具有間隙,且中心位置具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與所述基液進口之間具有供基液流動的流體通道。
[0010]優(yōu)選的,所述漏盤的內(nèi)部中心位置固定有軸套,所述上傘板的中心位置具有與所述軸套樞裝的轉軸。
[0011]優(yōu)選的,所述上傘板的上表面面向所述漏盤的底部開口,所述上傘板的上表面分布有多個徑向筋條。
[0012]可選的,所述沖擊葉片包括直板型沖擊葉片或弧型沖擊葉片。
[0013]較佳的,所述漏盤的內(nèi)壁通過多個筋板與軸套固定連接;和/或,所述漏盤的外壁通過多個支撐板與罐體固定連接。
[0014]優(yōu)選的,所述下傘板的出液口與一套管連接,該混砂罐還包括通入管,所述通入管的一端與所述罐體的基液進口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套管連接。
[0015]優(yōu)選的,混砂罐還包括:配置于罐體的底部空間且與下傘板同軸線設置的攪拌葉輪,所述攪拌葉輪可被驅(qū)動裝置驅(qū)動旋轉。
[0016]更優(yōu)的,混砂罐還包括:固定于罐體內(nèi)壁的多個導流板,所述多個導流板沿罐體內(nèi)壁的周向排列,且位于攪拌葉輪的上方。
[0017]在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當基液從罐體的基液進口持續(xù)加入時,由于流動慣性的存在,基液會從下傘板的出液口沖出,并沖擊上傘板下表面的沖擊葉片,從而帶動上傘板持續(xù)旋轉;沖擊上傘板后的基液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上傘板的下表面和下傘板的上表面均勻的流向邊緣處并落下。在基液通入一段時間流速穩(wěn)定后,將砂粒從漏盤的敞口處加入,砂粒落至旋轉的上傘板上表面并滑至邊緣落下,與流動的基液混合。由于上傘板被基液不斷沖擊旋轉,因此,落至上傘板上表面的砂粒能夠均勻布滿,基液與砂粒在下傘板邊緣落下時能夠均勻的混合,并在下傘板的邊緣的下方呈現(xiàn)出均勻的瀑面形狀。相比現(xiàn)有技術,該方案大大提高了壓裂液的均勻度。將該壓裂液用于壓裂工藝,可大大提高壓裂質(zhì)量。進一步,由于上述原理使得壓裂液的均勻度提高,現(xiàn)有的攪拌機構可以低功耗運行或者取消,因此,大大降低了設備能耗。
[0018]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混砂車,包括前述任一技術方案所述的混砂罐。該混砂車所生產(chǎn)的壓裂液均勻度較好,將該壓裂液用于壓裂工藝,可大大提高壓裂質(zhì)量,并且設備的能耗較低。
[0019]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壓裂車組,包括前述技術方案所述的混砂車。使用該壓裂機組在進行油田原油的采收時,壓裂質(zhì)量較高,能耗較低。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現(xiàn)有混砂罐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1]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混砂罐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2]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罐體、通入管配置方式主視圖;
[0023]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漏盤、上傘板、下傘板配置方式立體示意圖;
[0024]圖5a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漏盤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5]圖5b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漏盤主視結構示意圖;
[0026]圖5c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漏盤俯視結構示意圖;
[0027]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上傘板、下傘板配置方式主視圖;
[0028]圖7a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上傘板主視結構示意圖;
[0029]圖7b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上傘板立體結構示意圖;
[0030]圖7c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上傘板俯視結構示意圖;
[0031]圖7d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上傘板仰視結構示意圖;
[0032]圖8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下傘板、通入管、套管配置方式立體示意圖。
[0033]附圖標記:
[0034]現(xiàn)有技術部分:
[0035]100-混砂罐;50_基液注入口 ;60_壓裂液出口 ;70_攪拌葉輪。
[0036]本發(fā)明實施例部分:
[0037]200-混砂罐;1_罐體;2_漏盤;3_通入管;4_上傘板;5_下傘板;
[0038]11-基液進口 ; 12-壓裂液出口 ;21_軸套;41_轉軸;42_沖擊葉片;
[0039]51-出液口 ;43_徑向筋條;6-筋板;7_支撐板;8-套管;80_攪拌葉輪;
[0040]90-導流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41]為了提高壓裂液的均勻度,提高壓裂質(zhì)量,并降低設備能耗,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混砂罐、混砂車及一種壓裂車組。以下以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
[0042]如圖2至圖4及圖8所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提供的混砂罐200,包括罐體1、自上而下依次配置在罐體I中且同軸線設置的漏盤2、上傘板4和下傘板5,其中:
[0043]罐體I的頂部開口,底部具有基液進口 11和壓裂液出口 12 ;
[0044]漏盤2與罐體I固定連接,且其底部開口與罐體I的內(nèi)部空間連通;
[0045]上傘板4可轉動地設置于罐體I內(nèi),下表面分布有呈渦狀排列的多個沖擊葉片42 ;
[0046]下傘板5與上傘板4軸向相對設置,下傘板5與多個沖擊葉片42之間具有間隙,且中心位置具有出液口 51,出液口 51與基液進口 11之間具有供基液流動的流體通道。
[0047]在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漏盤2與罐體I的具體固定方式不限。如圖2所示,漏盤2的外壁通過多個支撐板7與罐體I固定連接。如圖4、圖5a、圖5b和圖5c所示,漏盤2的內(nèi)部中心位置固定有軸套21,漏盤2的內(nèi)壁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