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一種濾袋加強型自清潔式離心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699235閱讀:278來源:國知局
      一種濾袋加強型自清潔式離心機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離心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濾袋加強型自清潔式離心機。



      背景技術:

      離心機就是利用離心力使得需要分離的不同物料得到加速分離的機器。離心機大量應用于化工、石油、食品、制藥、選礦、煤炭、水處理和船舶等部門。然而現(xiàn)有的離心機尚有許多不足之處,亟待改進。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基于上述背景技術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出一種濾袋加強型自清潔式離心機。

      本發(fā)明提出了一種濾袋加強型自清潔式離心機,包括:機殼、設置在機殼內部轉鼓、設置在機殼內部用于帶動轉鼓轉動的動力裝置和位于轉鼓內部且其外壁與轉鼓內壁緊貼的濾袋,其中:

      動力裝置包括主軸、升降軸、升降罩、第一驅動機構和第二驅動機構;

      主軸內部設有沿其長度方向延伸的線型腔,主軸位于轉鼓的下方并豎直布置,且主軸的頂端伸入至轉鼓內部并與轉鼓固定連接;主軸由第一驅動機構驅動進行轉動以帶動轉鼓轉動;

      升降軸位于線型腔內并與主軸徑向固定軸向滑動配合,且升降軸的兩端均穿過主軸的端部延伸至線型腔的外部;升降軸由第二驅動機構驅動沿主軸的長度方向往復運動;

      升降罩位于主軸和升降軸的頂端并與升降軸固定;

      濾袋具有上下布置的上端口和下端口,濾袋的上端口與轉鼓固定,其下端口與升降罩固定,濾袋外表面設有若干條加強條,各加強條在濾袋的外表面繞其袋腔環(huán)形均布,且加強條均由濾袋的上端口向其下端口方向延伸。

      優(yōu)選地,濾袋外表面且位于靠近其上端口的一側設有用于與轉鼓固定的上箍圈,濾袋外表面且位于靠近其下端口的一側設有用于與轉鼓固定的下箍圈。

      優(yōu)選地,濾袋由聚丙烯材料制作而成。

      優(yōu)選地,上箍圈、下箍圈均通過加強帶與濾袋固定。

      優(yōu)選地,轉鼓遠離主軸的一端端口安裝有濾袋上固定裝置,濾袋上固定裝置包括套圈、攔液板和連接件;套圈固定安裝在轉鼓的端口處,套圈內側設有沿套圈內周面繞行一圈的第一凸起部,且第一凸起部的上端面與套圈的上端面之間預留有間距,以在第一凸起部的上端面與套圈的內周面之間形成第一階面;第一凸起部遠離套圈的一側設有第二凸起部,第二凸起部為與第一凸起部同軸布置的環(huán)狀凸起,第二凸起部靠近第一階面一側的表面與第一階面之間具有間距形成第二階面;攔液板為圓形板,其中部設有通孔;攔液板用于與套圈進行裝配,使其在裝配狀態(tài)下,攔液板的外環(huán)面與套圈的內周面抵靠,攔液板的下表面與第一階面抵靠、與第二階面之間形成供上箍圈卡入的卡槽,攔液板與套圈之間通過連接件連接并固定。

      優(yōu)選地,套圈側壁且位于第一階面的上方設有徑向延伸且兩端貫通的裝配孔。

      優(yōu)選地,攔液板的上表面設有向其向表面方向延伸并與攔液板同軸布置的凹槽,凹槽的側壁設有徑向延伸且兩端貫通的裝配孔,且在裝配狀態(tài)下,攔液板上的裝配孔與套圈上的裝配孔位于同一軸線上,所述連接件依次穿過攔液板和套圈上的裝配孔使攔液板與套圈連接并固定。

      優(yōu)選地,第二階面靠近上階面的一側設有上弧形槽,攔液板下表面設有下弧形槽,且當攔液板與套圈處于裝配狀態(tài)時,所述上弧形槽與下弧形槽相對布置以在二者之間形成卡槽。

      優(yōu)選地,升降罩的外周安裝有與其固定的濾袋下固定裝置;濾袋下固定裝置包括套裝在升降罩外周并與升降罩固定的內環(huán)體和位于內環(huán)體外周并通過連接桿與內環(huán)體固定連接的外環(huán)體;所述外環(huán)體靠近轉鼓的一側的環(huán)面上設有供下箍圈11卡入的卡槽;所述連接桿設有多個,各連接桿以內、外環(huán)體的軸心線為中心環(huán)形均布,每個連接桿靠近所述卡槽的一側均設有壓板,壓板通過緊固件與連接桿連接,且壓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卡槽的上方。

      優(yōu)選地,卡槽內壁設有橡膠墊層。

      優(yōu)選地,壓板包括一體成型的基體部和端頭部,所述基體部位于連接桿的一側并通過緊固件與連接桿連接,所述端頭部位于所述卡槽靠近轉鼓的一側,且端頭部的下表面與基體部的下表面之間具有間距。

      優(yōu)選地,端頭部的下表面設有橡膠墊層。

      優(yōu)選地,內環(huán)體所在面與外環(huán)體所在面之間的間距可調。

      優(yōu)選地,內環(huán)體所在面與外環(huán)體所在面之間具有間距,且內環(huán)體位于外環(huán)體靠近轉鼓的一側。

      優(yōu)選地,緊固件為螺紋緊固件。

      優(yōu)選地,機殼內部設有用于放置第一驅動機構的第一腔室、用于放置第二驅動機構的第二腔室和用于放置轉鼓的第三腔室,所述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相互連通,且第一腔室位于第三腔室的一側,第二腔室位于第三腔室的斜下方。

      優(yōu)選地,主軸遠離轉鼓的一端位于第二腔室內,第一驅動機構、第二驅動機構分別位于主軸的兩側,且第一驅動機構通過傳動帶與主軸連接,第二驅動機構通過聯(lián)動桿與主軸連接。

      本發(fā)明中,通過對驅動轉鼓轉動的動力裝置的結構進行設置,使其包括主軸、升降軸、升降罩、第一驅動機構和第二驅動機構,并通過對主軸、升降軸、升降罩、第一驅動機構和第二驅動機構的結構進行設置,使其在驅動轉鼓和濾袋同步轉動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升降軸在隨著主軸轉動的過程中可以沿著主軸長軸向方向進行上下滑動的特性,使其與第二驅動機構配合以拉動濾袋進行收縮拉伸,進而使得粘附在濾袋壁上的物料直接掉落,以達到濾袋自清潔提高離心效果的目的。同時,通過在濾袋外表面設有若干條加強條,并使各加強條在濾袋的外表面繞其袋腔環(huán)形均布,加強條均由濾袋的上端口向其下端口方向延伸,以提高濾袋的拉伸強度,并使濾袋復位后可以與緊貼轉鼓內壁,以避免刮料板刮傷濾袋,并防止整機的振動過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濾袋加強型自清潔式離心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濾袋加強型自清潔式離心機中所述濾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濾袋加強型自清潔式離心機中所述濾袋上固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濾袋加強型自清潔式離心機中所述濾袋上固定裝置的局部剖視圖;

      圖5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濾袋加強型自清潔式離心機中所述濾袋下固定機構的俯視圖;

      圖6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濾袋加強型自清潔式離心機中所述壓板與外環(huán)體的位置關系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6所示,圖1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濾袋加強型自清潔式離心機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濾袋加強型自清潔式離心機中所述濾袋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濾袋加強型自清潔式離心機中所述濾袋上固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濾袋加強型自清潔式離心機中所述濾袋上固定裝置的局部剖視圖;圖5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濾袋加強型自清潔式離心機中所述濾袋下固定機構的俯視圖;圖6為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濾袋加強型自清潔式離心機中所述壓板與外環(huán)體的位置關系圖。

      參照圖1,本發(fā)明實施例提出的一種濾袋加強型自清潔式離心機,包括:機殼1、設置在機殼1內部轉鼓2、設置在機殼1內部用于帶動轉鼓2轉動的動力裝置和位于轉鼓2內部且其外壁與轉鼓2內壁緊貼的濾袋8,其中:

      動力裝置包括主軸3、升降軸4、升降罩5、第一驅動機構6和第二驅動機構7;主軸3內部設有沿其長度方向延伸的線型腔,主軸3位于轉鼓2的下方并豎直布置,且主軸3的頂端伸入至轉鼓2內部并與轉鼓2固定連接;主軸3由第一驅動機構6驅動進行轉動以帶動轉鼓2轉動;升降軸4位于線型腔內并與主軸3徑向固定軸向滑動配合,以使升降軸4可以隨著主軸3的轉動而轉動,并在轉動過程中利用驅動力可以沿著轉軸3的徑向方向進行上下滑動。升降軸4的兩端均穿過主軸3的端部延伸至線型腔的外部;升降軸4由第二驅動機構7驅動沿主軸3的長度方向往復運動;升降罩5位于主軸3和升降軸4的頂端并與升降軸4固定,以使升降罩5可以隨著升降軸4的運動而運動。

      且本實施例中,機殼1內部設有用于放置第一驅動機構6的第一腔室、用于放置第二驅動機構7的第二腔室和用于放置轉鼓2的第三腔室,所述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相互連通,且第一腔室位于第三腔室的一側,第二腔室位于第三腔室的斜下方。主軸3遠離轉鼓2的一端位于第二腔室內,第一驅動機構6、第二驅動機構7分別位于主軸3的兩側,且第一驅動機構6通過傳動帶與主軸3連接,第二驅動機構7通過聯(lián)動桿與主軸3連接。上述結構的設置使得整機結構更為緊湊,可以有效減小其占地面積。

      參照圖2,濾袋8由聚丙烯材料制作而成,濾袋8具有上下布置的上端口和下端口,濾袋8外表面且位于靠近其上端口的一側設有用于與轉鼓2固定的上箍圈10,濾袋8外表面且位于靠近其下端口的一側設有用于與轉鼓2固定的下箍圈11,濾袋8的上端口處的上箍圈10與轉鼓2固定,其下端口處的下箍圈11與升降罩5固定,以使濾袋8可以隨著升降罩5的升降進行收縮拉伸,進而使得粘附在濾袋壁上的物料掉落,以達到對濾袋清潔提高離心效果的目的。且濾袋8外表面設有若干條加強條9,各加強條9在濾袋8的外表面繞其袋腔環(huán)形均布,且加強條9均由濾袋8的上端口向其下端口方向延伸,以提高濾袋8的拉伸強度,并使濾袋8復位后可以與緊貼轉鼓2內壁,以避免刮料板刮傷濾袋8。

      本實施例中,上箍圈10、下箍圈11均通過加強帶與濾袋8固定,以方便與轉鼓2和升降罩5的固定。

      參照圖3-4,轉鼓2遠離主軸3的一端端口安裝有濾袋上固定裝置12,濾袋上固定裝置12包括套圈1201、攔液板1202和連接件1203;套圈1201固定安裝在轉鼓2的端口處,套圈1201內側設有沿套圈1201內周面繞行一圈的第一凸起部,且第一凸起部的上端面與套圈1201的上端面之間預留有間距,以在第一凸起部的上端面與套圈1201的內周面之間形成第一階面;第一凸起部遠離套圈1201的一側設有第二凸起部,第二凸起部為與第一凸起部同軸布置的環(huán)狀凸起,第二凸起部靠近第一階面一側的表面與第一階面之間具有間距形成第二階面,第二階面靠近上階面的一側設有上弧形槽;攔液板1202為圓形板,攔液板1202下表面設有下弧形槽,其中部設有通孔;攔液板1202用于與套圈1201進行裝配,使其在裝配狀態(tài)下,攔液板1202的外環(huán)面與套圈1201的內周面抵靠,攔液板1202的下表面與第一階面抵靠,且上弧形槽與下弧形槽相對布置以在二者之間形成卡槽,攔液板1202與套圈1201之間通過連接件1203連接并固定。以方便對濾袋8上端口的拆裝,并使固定后濾袋8與轉鼓2之間的位置穩(wěn)定可靠。

      此外,本實施例中,套圈1201側壁且位于第一階面的上方設有徑向延伸且兩端貫通的裝配孔,攔液板1202的上表面設有向其向表面方向延伸并與攔液板1202同軸布置的凹槽,凹槽的側壁設有徑向延伸且兩端貫通的裝配孔,且在裝配狀態(tài)下,攔液板1202上的裝配孔與套圈1201上的裝配孔位于同一軸線上,所述連接件1203依次穿過攔液板1202和套圈1201上的裝配孔使攔液板1202與套圈1201連接并固定。

      參照圖5-6,升降罩5的外周安裝有與其固定的濾袋下固定裝置13;濾袋下固定裝置13包括套裝在升降罩5外周并與升降罩5固定的內環(huán)體1301和位于內環(huán)體1301外周并通過連接桿1302與內環(huán)體1301固定連接的外環(huán)體1303;所述外環(huán)體1303靠近轉鼓2的一側的環(huán)面上設有供下箍圈11卡入的卡槽;所述連接桿1302設有多個,各連接桿1302以內、外環(huán)體1303的軸心線為中心環(huán)形均布,每個連接桿1302靠近所述卡槽的一側均設有壓板14,壓板14通過螺紋緊固件15與連接桿1302連接,且壓板14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卡槽的上方。以方便對濾袋8下端口的拆裝,并使固定后濾袋8與轉鼓2之間的位置穩(wěn)定可靠。

      此外,本實施例中,壓板14包括一體成型的基體部和端頭部,所述基體部位于連接桿1302的一側并通過緊固件15與連接桿1302連接,所述端頭部位于所述卡槽靠近轉鼓2的一側,且端頭部的下表面與基體部的下表面之間具有間距,以提高對濾袋8下端口處的下箍圈11壓緊力度。本實施例中,卡槽內壁和端頭部的下表面均設有橡膠墊層,以提高對濾袋8的防護作用,防止其在固定過程中被刮破。

      此外,本實施例中,內環(huán)體1301所在面與外環(huán)體1303所在面之間的間距可調,以方便調整濾袋8兩端之間的松緊度。且內環(huán)體1301所在面與外環(huán)體1303所在面之間具有間距,且內環(huán)體1301位于外環(huán)體1303靠近轉鼓2的一側,以方便對濾袋8的固定。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fā)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