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冷凍脫水脫烴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天然氣冷凍脫水脫烴的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天然氣冷凍脫水脫烴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0002]剛開采出來的天然氣和油田伴生氣,一般含有大量水氣,對它們進行輸送時,輸送到環(huán)境溫度相對較低的位置,水會直接結凍或與天然氣形成水合物,一方面降低了集輸氣管道的流通能力,嚴重時會造成管線、閥門、儀表等的堵塞,從而影響集輸氣管道的安全經(jīng)濟運行;同時還會加速集輸氣管道的腐蝕。為了防止水合物生成,減小設備及管道等的腐蝕,通常在進行輸送前對天然氣和油田伴生氣進行脫水脫烴處理。
[0003]為了滿足輸氣要求的脫水脫烴,其露點要求較低,如GB17820-2012《天然氣》就規(guī)定了“在交接點壓力下,水露點應比輸送條件下最低環(huán)境溫度低5°C”,由此可見,對輸送天然氣的露點要求其實并不高,只是“淺脫”。
[0004]常用的天然氣脫水脫烴方法包括分子篩吸附法、三甘醇脫水法或添加抑制劑的冷凍脫水法。這三種方法各有優(yōu)缺點,如分子篩吸附法一般適用于需要低露點的場合,其可以達到的露點一般為-40°C~-8(TC,分子篩的再生能耗較大,再生氣的再循環(huán)利用較為困難;三甘醇脫水法適用于大氣量的場合,建設成本和運行成本都較大,對于氣量較小的天然氣孤井不太適合;添加抑制劑的冷凍脫水法比較適合天然氣輸送時“淺脫”的要求,但是抑制劑的再生或者消耗會增加運行成本,抑制劑的再生系統(tǒng)使裝置較為龐大,且由于制冷劑與氣體(天然氣)換熱時換熱系數(shù)較小,換熱器需設計較大,故換熱器的制冷劑側(cè)需填充較多的制冷劑,容易造成回油不暢,損壞制冷機。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天然氣冷凍脫水脫烴系統(tǒng),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采用添加抑制劑的冷凍脫水法對天然氣進行脫水脫烴,抑制劑的再生或者消耗會增加運行成本,且抑制劑的再生系統(tǒng)使裝置較為龐大,不便于運輸?shù)募夹g性問題。
[0006]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油氣回收設備。
[0007]本實用新型目的通過以下的技術方案實現(xiàn):
[0008]—種天然氣冷凍脫水脫烴系統(tǒng),包括控制器、預冷換熱器、氣液分離器、換熱裝置、制冷裝置和抽真空裝置,其中,
[0009]所述預冷換熱器與所述氣液分離器連接;
[0010]所述換熱裝置至少包括換熱器1、換熱器I1、過濾分離裝置I和過濾分離裝置II,所述氣液分離器分別通過切換裝置與所述換熱器I和換熱器II連接,所述換熱器I的出氣口與所述過濾分離裝置I連接,所述換熱器II的出氣口與所述過濾分離裝置II連接,所述換熱器I和所述換熱器II的出氣口分別通過切換裝置與泄壓裝置連通;
[0011]所述制冷裝置用于給所述換熱器I和所述換熱器II提供冷源和熱源,所述制冷裝置分別通過切換裝置與所述換熱器I和所述換熱器II連接,所述制冷裝置與所述控制器連接;
[0012]所述抽真空裝置用于對所述換熱器I和所述換熱器II進行抽真空,所述抽真空裝置分別通過切換裝置與所述換熱器I和所述換熱器II的出氣口連接,所述抽真空裝置與所述控制器連接。
[0013]優(yōu)選地,所述抽真空裝置包括真空栗,所述真空栗分別通過切換裝置與所述換熱器I和換熱器II的出氣口連接,所述真空栗與所述控制器連接。
[0014]優(yōu)選地,所述制冷裝置包括蓄熱罐、熱液栗、冷凝器1、節(jié)流閥、蒸發(fā)器、壓縮機、冷液栗和蓄冷罐,其中,
[0015]所述蓄熱罐和所述蓄冷罐內(nèi)裝有載冷劑;
[0016]所述蓄熱罐通過所述熱液栗與所述冷凝器I的載冷劑進口連接,所述冷凝器I的載冷劑出口與換熱裝置連接,所述冷凝器I的制冷劑出口通過所述節(jié)流閥與所述蒸發(fā)器的制冷劑進口連接,所述蒸發(fā)器的制冷劑出口通過所述壓縮機與所述冷凝器I的制冷劑進口連接,所述蓄冷罐通過所述冷液栗與所述蒸發(fā)器的載冷劑進口連接,所述蒸發(fā)器的載冷劑出口與所述換熱裝置連接;
[0017]所述冷凝器I的載冷劑進口與所述冷凝器I的載冷劑出口相連通,所述冷凝器I的制冷劑進口與所述冷凝器I的制冷劑出口相連通;所述蒸發(fā)器的載冷劑進口與所述蒸發(fā)器的載冷劑出口相連通,所述蒸發(fā)器的制冷劑進口與所述蒸發(fā)器的制冷劑出口相連通;所述控制器分別與所述熱液栗、所述節(jié)流閥、所述壓縮機和所述冷液栗連接。
[0018]優(yōu)選地,所述冷凝器I的載冷劑出口通過切換裝置與所述蓄熱罐連接,所述蒸發(fā)器的載冷劑出口通過切換裝置與所述蓄冷罐連接。
[0019]優(yōu)選地,所述制冷裝置還包括平衡閥,所述蓄熱罐內(nèi)設有液位報警器I,所述蓄冷罐內(nèi)設有液位報警器II,所述蓄熱罐通過所述平衡閥與所述蓄冷罐連接,所述控制器分別與所述液位報警器1、所述液位報警器II和所述平衡閥連接。
[0020]優(yōu)選地,所述制冷裝置還包括冷凝器II,所述冷凝器II分別與所述冷凝器I的制冷劑出口、所述節(jié)流閥連接。
[0021]優(yōu)選地,所述換熱器I和換熱器II的出氣口分別通過切換裝置與所述預冷換熱器連接。
[0022]優(yōu)選地,還包括壓差變送器,所述壓差變送器用于測量所述換熱器I和換熱器II的進氣口與出氣口之間的壓差,所述壓差變送器分別與所述換熱器1、換熱器II的進氣口和出氣口連接,所述壓差變送器與所述控制器連接。
[0023]優(yōu)選地,所述過濾分離裝置I和所述過濾分離裝置II均為過濾器。
[0024]優(yōu)選地,所述泄壓裝置選自容器、污水池或污水管道的其中一種,所述容器、所述污水池或所述污水管道與大氣連通或不連通。
[0025]優(yōu)選地,所述換熱器I和換熱器II的出氣口與所述泄壓裝置連通的管道上設有加熱裝置;所述抽真空裝置與所述換熱器I和換熱器II的出氣口連接的管道上設有加熱裝置。
[0026]一種油氣回收設備,包括控制器、預冷換熱器、氣液分離器1、換熱裝置、氣液分離器I1、活性炭吸附裝置、制冷裝置和抽真空裝置,其中,
[0027]所述預冷換熱器與所述氣液分離器I連接;
[0028]所述換熱裝置至少包括換熱器1、換熱器I1、過濾分離裝置I和過濾分離裝置II,所述氣液分離器I分別通過切換裝置與所述換熱器I和換熱器II連接,所述換熱器I的出氣口與所述過濾分離裝置I連接,所述換熱器II的出氣口與所述過濾分離裝置II連接,所述換熱器I和所述換熱器II的出氣口分別通過切換裝置與泄壓裝置連接,所述換熱器I和所述換熱器II的出氣口分別通過切換裝置與所述氣液分離器II連接;
[0029]所述制冷裝置用于給所述換熱器I和所述換熱器II提供冷源和熱源,所述制冷裝置分別通過切換裝置與所述換熱器I和所述換熱器II連接,所述制冷裝置與所述控制器連接;
[0030]所述抽真空裝置用于對所述換熱器I和所述換熱器II進行抽真空,所述抽真空裝置分別通過切換裝置與所述換熱器I和所述換熱器II的出氣口連接,所述抽真空裝置與所述控制器連接;
[0031 ]所述氣液分離器II與所述活性炭吸附裝置連接。
[0032]優(yōu)選地,所述制冷裝置包括蓄熱罐、熱液栗、冷凝器1、節(jié)流閥、蒸發(fā)器、壓縮機、冷液栗和蓄冷罐,其中,
[0033]所述蓄熱罐和所述蓄冷罐內(nèi)裝有載冷劑;
[0034]所述蓄熱罐通過所述熱液栗與所述冷凝器I的載冷劑進口連接,所述冷凝器I的載冷劑出口與換熱裝置連接,所述冷凝器I的制冷劑出口通過所述節(jié)流閥與所述蒸發(fā)器的制冷劑進口連接,所述蒸發(fā)器的制冷劑出口通過所述壓縮機與所述冷凝器I的制冷劑進口連接,所述蓄冷罐通過所述冷液栗與所述蒸發(fā)器的載冷劑進口連接,所述蒸發(fā)器的載冷劑出口與所述換熱裝置連接;
[0035]所述冷凝器I的載冷劑進口與所述冷凝器I的載冷劑出口相連通,所述冷凝器I的制冷劑進口與所述冷凝器I的制冷劑出口相連通;所述蒸發(fā)器的載冷劑進口與所述蒸發(fā)器的載冷劑出口相連通,所述蒸發(fā)器的制冷劑進口與所述蒸發(fā)器的制冷劑出口相連通;所述控制器分別與所述熱液栗、所述節(jié)流閥、所述壓縮機和所述冷液栗連接。
[0036]優(yōu)選地,所述冷凝器I的載冷劑出口通過切換裝置與所述蓄熱罐連接,所述蒸發(fā)器的載冷劑出口通過切換裝置與所述蓄冷罐連接。
[0037]優(yōu)選地,所述制冷裝置還包括平衡閥,所述蓄熱罐內(nèi)設有液位報警器I,所述蓄冷罐內(nèi)設有液位報警器II,所述蓄熱罐通過所述平衡閥與所述蓄冷罐連接,所述控制器分別與所述液位報警器1、所述液位報警器II和所述平衡閥連接;所述制冷裝置還包括冷凝器II,所述冷凝器II分別與所述冷凝器I的制冷劑出口、所述節(jié)流閥連接。
[0038]優(yōu)選地,所述換熱器I和換熱器II的出氣口與所述泄壓裝置連接的管道上設有加熱裝置;所述抽真空裝置與所述換熱器I和換熱器II的出氣口連接的管道上設有加熱裝置。
[0039]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有以下有益效果:
[0040]1、本實用新型的天然氣冷凍脫水脫烴系統(tǒng)通過制冷裝置和抽真空裝置對換熱器進行徹底除霜,可防止管道凍堵,不需要添加抑制劑,從而降低了運行成本,且裝置可設置得較小;
[0041]2、本實用新型的制冷裝置通過設置裝有載冷劑的蓄熱罐和蓄冷罐使得制冷劑側(cè)不需要填充過多的制冷劑,可避免發(fā)生回油不暢的現(xiàn)象。
【附圖說明】
[0042]圖1為實施例1的天然氣冷凍脫水脫烴系統(tǒng)的結構示意圖;
[0043]圖2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