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動力產生的方法和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的是一種動力產生的方法及其裝置,尤其是一種利用機械式垂直反復旋轉運動,配合慣性運動,及上、下支點轉換產生動力方法及其裝置,使機械效率必須大于1,永久機械效率Qe=W出+和/W入>1;本發(fā)明可以說是一種可善用有效能源、就地實施產生動力的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由于地球能源即將面臨能源耗盡之危機,故而世界各國皆不斷的積極開發(fā)利用「風力」、「太陽能」、「水力」、或「地熱」等來產生電力能量的方法,以此來緩減傳統(tǒng)能源被消耗的速度。
上述無論利用「風力」、「太陽能」、「水力」、或「地熱」等方式來產生能量,皆有受限于「地區(qū)性」的限制;例如,某部分地區(qū)常年風力不強,即無法使用「風力」來產生能量;相同地,某些地區(qū)氣候為常年多雨,則「太陽能」自然亦無法運用;而「水力」及「地熱」更是要部份得天獨厚的地區(qū)方有存在。是以并無法有效地適用于全球各個地區(qū)。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是鑒于現有利用自然力生成能量,受限于地區(qū)方能實施的缺點,提供一種機械式動力產生的方法及其裝置。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利用機械裝置作垂直與水平反復擺動的運動,并配合特殊杠桿的懸設角度改變造成本機構的重心偏移。本發(fā)明的裝置是利用特殊杠桿的重心變化作機構的垂直與水平反復運動之作用。使本機構的機械效率大于1。
本發(fā)明主要是在一可樞設在支架上旋轉自如且具飛輪作用的主動齒盤上設置一活動杠桿,該活動杠桿具有一組可交替改變與地面懸設角度及軸距的配重塊,利用該組配重塊的懸設角度及軸距的瞬間位移可改變與轉換的動作,再配合該組配重塊之一的懸設角度的重力作用,而對該主動齒盤產生一較大的旋轉力距,驅動該主動齒輪轉動而產生動力。為使本設備在旋轉動作能夠順暢轉動,特別選用高潤滑的軸承裝置,使本機構的摩擦系數降至最小。讓能量得以流失到最低的程度,以達到善用有效能源就地實施產生動力之目的。
本發(fā)明的動力產生的方法是利用一種機械式軸向及水平垂直地反復運動,再配合主體上之特殊杠桿作重心偏移,產生動力方法裝置。使機械效率大于1,永久機械效率Qe=W出+和/W入>1。其可善用有效能源、就地實施產生動力。
一般人認為,利用桿杠原理,施力多少,抗力就是多少,卻從未深思過,除了施力與抗力外,還有反作用力的存在。舉例來說,一個球自一公尺的高度以自由落體的方式掉落到地面上,使出位能后反彈95%,大家認為撞擊到地面上,是有力沒有量,如果有力有量的話,就沒有反作用力,以機械效率而言是小于1,事實上永久動力原理證明是有力有量,加上反作用力即大于1。簡單的說,只要能證明“施力(反作用力)加抗力大于原來的施力或抗力”即可創(chuàng)造永恒動力,產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限能源,完全的斷絕人類對石油及其它能源的依賴?!伴_發(fā)無限能源,創(chuàng)造永恒動力”已是伸手可及的夢想。永久機械效率Qe=W出+和/W入>1。
本發(fā)明裝置的機構是以齒輪的相互囓合動作,做能量輸出及輸入,并透過特殊杠桿的擺動及敞開與收合,作主體的重心偏移,并分別利用杠桿與圓盤中心側分別設置了數組的壓縮彈簧,使杠桿在做支點轉換時得以順暢,我們也利用壓縮彈簧的反作用利特性,使得杠桿在無任何外力的情況下自動做出敞開的動作。
本發(fā)明的裝置的機構是運用了地心引力配合杠桿的原理作延伸及變化,使得本機構的特殊杠桿,可以作出機構的重心偏移的動作。利用重心偏移的方式,使得圓盤可以在機構上自由地做水平與垂直的旋轉動作。即是將杠桿支點轉換做敞開及收合與圓盤重心偏移的方式,創(chuàng)造無限能量。
為了讓大家更了解本發(fā)明創(chuàng)作,首先介紹本發(fā)明的形成原理,證明永久機械效率Qe=W出+和/W入>1。假設條件W入雙飛輪垂直于水平線轉平行于水平線+(圖1)平行于水平線時+(圖2)平行于水平線時配重塊A & C打開。
W出(圖3)支點在F&H,利用地心引力B & D配重向下壓,為(圖4)+(圖6)和(圖7)A1 & A向飛輪的垂直中心線位置旋轉45度,為(圖8)代入公式Qe=W出+和/W入>1甲、=〔(圖3)+(圖4)+(圖5)〕+〔(圖7)+(圖8)〕/〔(圖3)+(圖4)〕>1根據本發(fā)明的原理,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其利用地心引力配合機械式軸向反復旋轉運動,利用慣性原理及機構重心移動的作用,產生動力方法裝置;其機械效率大于1,永久機械效率Qe=W出+和/W入>1;其主要是設于一可自由軸向旋轉的六角形軸心設備,其機構中樞設兩組皆具有固定旋軸的裝置,利用配重位置移動及懸設角的改變作有效地重心位移,利用配重的位移量,使本機構做有效軸向反復自由旋轉的特性,并設置若干組具能量轉換及儲存的裝置,將產生的能量有效利用,以達到善用有效能源就地實施產生動力。
本發(fā)明的動力產生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樞設于兩主體內的一組具可自行自由旋轉的旋轉式配重,及樞設于本機構平行于主體中心位置處的六角形主軸之一端設置至少一組相互囓合及比速不同的飛輪及齒輪,通過該裝置將能量傳輸至本機構的發(fā)電裝置;在該主動齒盤上方的重量比下方重,位于該活動桿朝向樞軸的一側,設置一可抵住活動桿定位的定固定閥;及一于該主動齒盤邊緣相對于其水平中心線的位置處,設置一具止擋活動桿的固定閥;主動齒盤的盤面的另一面相對位于活動桿的一側,進一步固設一與該活動桿定位時呈平行的滑軌,該滑軌上則滑設一具設定重量的重錘,并使該滑軌的兩極限端,設置可定位該重錘于滑軌上滑動支第一定位裝置及第二定位裝置;其中,該活動桿的一自由端固設一配重塊,該配重塊并樞設于該組主體另一側,使該組主體左右平衡。
圖1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原理第一動作狀態(tài)示意圖;圖2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原理第二動作狀態(tài)示意圖;圖3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原理第三動作狀態(tài)示意圖;圖4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原理第四動作狀態(tài)示意圖;圖5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原理第五動作狀態(tài)示意圖;圖6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原理第六動作狀態(tài)示意圖;圖7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原理第七動作狀態(tài)示意圖;圖8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原理第八動作狀態(tài)示意圖;圖9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第一作動狀態(tài)示意圖;圖10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第二作動狀態(tài)示意圖;圖11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第三作動狀態(tài)示意圖;圖12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第四作動狀態(tài)示意圖;圖13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第五作動狀態(tài)示意圖;圖14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平面動作狀態(tài)示意圖;圖15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第六作動狀態(tài)示意圖;圖16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第七作動狀態(tài)示意圖;圖17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平面動作狀態(tài)示意圖;圖18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第八作動狀態(tài)示意圖;圖19是本發(fā)明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圖20是本發(fā)明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圖21A,21B,21C分別是本發(fā)明裝置較佳實施例的主視圖,側視圖和上視圖。
零件名稱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參看圖19至圖21,本發(fā)明主要所產能機構為一并列相互對稱同軸成對的主體,該主體平面?zhèn)鹊闹黧w外側處設置一組杠桿機構與兩組固定裝置與輔助系統(tǒng);而另一組并列的主體軸心另一端處,亦設置與前組裝置相同但反向的杠桿及兩組固定裝置與輔助系統(tǒng);當本機構尚未運轉時,主體13A與主體13B呈與水平線平行之狀態(tài),而杠桿主體20A及杠桿主體20B則是與主體13A與主體13B為相互平行,杠桿主體20A與旋轉式杠桿21A則呈相互垂直之狀態(tài),(如圖1所示)。
當本機構開始運轉時,固定閥16B與固定閥16D瞬間敞開,在固定閥16B與固定閥16D瞬間敞開同時,杠桿主體20A及杠桿主體20B因瞬間無外力的狀態(tài)下,朝此杠桿較重處,即杠桿主體20A向左方逆時鐘方向作功,而杠桿主體20B則朝向右方順時鐘方向作功。待杠桿主體20A及杠桿主體20B旋轉定位完成時,固定閥16A與固定閥16C同作扣鎖動作,分別將杠桿主體20A及杠桿主體20B扣鎖固定住(如圖2所示)。
此時的主體13A與主體13B,因杠桿主體20A及杠桿主體20B的敞開動作,使得原本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主體13A與主體13B立即偏向重量較重的一方,即主體向順時鐘方向旋轉45度,待主體旋轉定位同時,本機構立即靜止并固定,不作任何動作(如圖3所示)。
待主體旋轉完成同時,旋轉式杠桿21A與旋轉式杠桿21B瞬間分別朝主體外側作90度旋轉,使旋轉式杠桿1A與旋轉式杠桿21B與主體相互平行,再次做重心位置轉換(如圖4所示)。
待旋轉式杠桿21A與旋轉式杠桿21B旋轉完成后,杠桿主體20A及杠桿主體20B分別以O1、O2做旋轉軸心,向主體內側做收合動作,呈垂直狀態(tài)(如圖5所示)。
因杠桿主體20A及杠桿主體20B呈垂直狀態(tài),使得主體重心偏移,讓主體再次因重心位置偏移,使得主體得以六角主軸11為旋轉軸,向下旋轉,即主體與水平線呈垂直狀態(tài)(如圖6所示)。
待主體旋轉定位后,旋轉式杠桿21A與旋轉式杠桿21B再分別以杠桿主體20A及杠桿主體20B為主軸向主體外側做90度旋轉,使旋轉式杠桿21A與旋轉式杠桿21B與主體呈垂直狀態(tài)(如圖7所示)。
主體因旋轉式杠桿21A與旋轉式杠桿21B旋轉定位,使得本機構處于完全平衡狀態(tài),即主體回復原始水平位置(如圖8所示)。
本機構尚未啟動前,輸入馬達4為啟動狀態(tài),主體13A與主體13B為平行水平線的位置,并以油壓套筒32A及油壓軸33B為支撐點(如圖9所示)。
當本機構開始運轉時,固定閥16B與固定閥16D瞬時做敞開動作,并瞬時啟動馬達18A及馬達18C,并帶動渦輪19A及渦輪19B運轉,使螺桿17A及螺桿17B可平行主體方向,向杠桿主體20A及杠桿主體20B處輔助彈簧14B與彈簧14D做彈射動作,使杠桿主體20A及杠桿主體20B旋轉至固定閥16A與固定閥16C位置并做扣鎖動作(如圖10所示)。
待固定閥16A與固定閥16C完成扣鎖同時,彈簧14A與彈簧14C則因此受杠桿主體20A及杠桿主體20B壓迫,則呈壓縮待釋放狀態(tài),待杠桿主體20A及杠桿主體20B定位完成同時,油壓套筒32A及油壓套筒32B瞬時呈自由狀態(tài)。使主體可在無外力的狀態(tài)下,向重心處自由旋轉,待主體旋轉至一固定角度時,因主體旋轉而滑動的滑臺31,立即停止滑動并固定。使得主體得以控制在一固定位置,并且可以完全平穩(wěn)地作功(如圖11所示)。
待主體13A與主體13B完全定位同時,馬達18B及馬達18D立即運轉,并分別帶動固定于旋轉式杠桿21A與旋轉式杠桿21B的齒輪分別做旋轉,即旋轉式杠桿21A向右做順時鐘旋轉,旋轉式杠桿A21A向左做逆時鐘旋轉,待旋轉式杠桿21A與旋轉式杠桿21B旋轉至與主體13A平行位置時,馬達18B及馬達18D立即停止,并固定(如圖12所示)。
使旋轉式杠桿21A與旋轉式杠桿21B呈平穩(wěn)狀態(tài)。此時,固定閥16A與固定閥16C立即做開鎖動作,使杠桿主體20及杠桿主體20B因瞬間無外力狀態(tài)下,依彈簧14A與彈簧14C的反彈方向以15A為軸心做旋轉,使杠桿主體20A及杠桿主體20B呈垂直狀態(tài)。此時,因杠桿主體20A及杠桿主體20B旋轉之作用力,使得原本處于自由狀態(tài)的彈簧14B與彈簧14D瞬時為壓縮位置。并在彈簧14B與彈簧14D于壓縮極限位置,同時,固定閥16B與固定閥16D則立即做扣鎖的動作,使杠桿主體20A及杠桿主體20B能夠處于完全平行及平穩(wěn)狀態(tài)(如圖13所示)。
因杠桿主體20A及杠桿主體20B的收合動作,使本機構重心位置偏移,此時,油壓軸33B與油壓軸33A則呈無作用狀態(tài),使主體能在無外力狀態(tài)下,向重心較重處自由旋轉,轉向與水平線相互垂直的位置。利用主體以六角主軸11為軸自由旋轉的同時,使裝置于本機構之飛輪22向左做逆時鐘旋轉,因飛輪22與輸出齒輪23為相互囓合之裝置,使輸出齒輪23為順時鐘旋轉,而輸出齒輪24為逆時鐘旋轉,并同時帶動輸出齒輪25、皮帶26、飛輪B7旋轉,而通過皮帶28將產生之能量完全傳送至集能裝置29做轉換及儲存用(如圖14所示)。
在主體旋轉至垂直于水平面位置時,利用油壓套筒32A、油壓軸33A與油壓軸33B的油壓系統(tǒng)將主體能夠在平穩(wěn)滑順的同時做能量的產生。在主體旋轉定位完成后,馬達18B立即啟動運轉,帶動旋轉式杠桿21A以杠桿主體20A為旋轉軸心向主體外側旋轉一固定角度,使旋轉式杠桿21A能夠與主體13A呈相互垂直的狀態(tài)。相同地,旋轉式杠桿21B亦是啟動馬達18D,并以杠桿主體20B為旋轉主軸,將旋轉式杠桿21B帶動旋轉一固定d1角度(如圖15所示)。
待旋轉式杠桿21B旋轉定位完成時,馬達18B及馬達18D立即停止運轉。使旋轉式杠桿21A與旋轉式杠桿21B能夠呈現最平穩(wěn)的狀態(tài)(如圖16所示)。
因旋轉式杠桿21A與旋轉式杠桿21B旋轉定位完成,使本機構回復為原始狀態(tài)位置,即杠桿主體20A及杠桿主體20B為垂直位置,而旋轉式杠桿21A與旋轉式杠桿21B則分別與主體13A與主體13B為相互垂直的位置,使得本機構的主體呈完全平衡狀態(tài)。并同時啟動輸入馬達4通過皮帶5的帶動,將輸入齒輪6、輸入齒輪7、輸入齒輪8、棘輪9帶動旋轉,并將六角主軸11也帶動做旋轉,此裝置是為輔助主體在回復為水平狀態(tài)之作用。使主體能夠快速地回復至原始狀態(tài)(如圖17所示)。
在主體回復原始狀態(tài),同時設置在主體另一側的飛輪22并不會做任何動作,因該裝置內設置一組單向機構。因此,主體兩側之裝置,并不會造成本機構的矛盾(如圖18所示)。
本機構也利用油壓裝置,做本機械的固定機構,使本機構更能在完全平穩(wěn)狀態(tài)下做有效地機構作功。
權利要求
1.一種動力產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動力產生的方法是利用地心引力配合機械式軸向反復旋轉運動,利用慣性原理及機構重心移動的作用,產生動力方法裝置;其機械效率大于1,永久機械效率Qe=W出+和/W入>1;其主要是設于一可自由軸向旋轉的六角形軸心設備,其機構中樞設兩組皆具有固定旋軸的裝置,利用配重位置移動及懸設角的改變作有效地重心位移,利用配重的位移量,使本機構做有效軸向反復自由旋轉的特性,并設置若干組具能量轉換及儲存的裝置,將產生的能量有效利用,以達到善用有效能源就地實施產生動力。
2.一種動力產生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樞設于兩主體內的一組具可自行自由旋轉的旋轉式配重,及樞設于本機構平行于主體中心位置處的六角形主軸之一端設置至少一組相互囓合及比速不同的飛輪及齒輪,通過該裝置將能量傳輸至本機構的發(fā)電裝置;在該主動齒盤上方的重量比下方重,位于該活動桿朝向樞軸的一側,設置一可抵住活動桿定位的定固定閥;及一于該主動齒盤邊緣相對于其水平中心線的位置處,設置一具止擋活動桿的固定閥;主動齒盤的盤面的另一面相對位于活動桿的一側,進一步固設一與該活動桿定位時呈平行的滑軌,該滑軌上則滑設一具設定重量的重錘,并使該滑軌的兩極限端,設置可定位該重錘于滑軌上滑動支第一定位裝置及第二定位裝置;其中,該活動桿的一自由端固設一配重塊,該配重塊并樞設于該組主體另一側,使該組主體左右平衡。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動力產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動桿下極限端位置處,固設一組具自由旋轉的旋轉軸,該旋轉軸上并設置一組相互囓合的齒輪及馬達。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動力產生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活動桿下極限處樞設一旋轉自如的旋轉式配重塊,該配重塊為一T形的重錘,其可自由做軸向旋轉。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動力產生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活動桿為L形活動臂。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動力產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六角主軸兩側分別樞設一組輸入及輸出機構,兩輸入及輸出裝置中各樞設一組單向裝置。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動力產生裝置,其特征在于其樞設主動齒盤的支架底部,相對于主動齒輪的下方兩側,各樞設有一組可分別與主動齒盤形成囓合傳動的第一發(fā)電齒輪組與其第一發(fā)電機及第二發(fā)電齒輪組與其第二發(fā)電機,當該第一發(fā)電齒輪組于主動齒盤行逆時針旋轉時,可令第一發(fā)電機發(fā)電,而令第二發(fā)電齒輪組形成空轉,而該第二發(fā)電齒輪組則可令第二發(fā)電機發(fā)電。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動力產生的方法和裝置,其裝置是利用齒輪與齒輪相互嚙合及其速比不同的方式,作能量輸出及輸入的運動。并通過分別裝置于主體上的回轉式杠桿,順暢及迅速地作敞開與收合的動作,使得主體可以在一固定只做旋轉的主軸任意地自由作水平與垂直水平線的擺動。利用主體在作水平與垂直的擺動,同時帶動該機構輸出裝置及集能裝置,進而創(chuàng)造能源,利用能源。
文檔編號F03G3/00GK1566628SQ0314810
公開日2005年1月19日 申請日期2003年7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7月2日
發(fā)明者邱金和 申請人:邱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