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空間波引擎的制作方法
空間波引擎屬于運動系統(tǒng)驅動裝置,主要用于車輛、艦艇及航空航天設備的動力技術領域。傳統(tǒng)的動力技術以經典物理學為理論基礎,嚴格遵循動量守恒定律,必須通過路面、海水和空氣等外力及噴氣反作用力驅動運動系統(tǒng),空間波引擎則依據(jù)物質內部空間勢能原理,認為“所受合外力為零的系統(tǒng),通過物體與它所在空間的慣性力波作用,運動狀態(tài)可以改變”,在理論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研制出空間波引擎;同時,確立了物質內部空間勢能的實驗依據(jù)??臻g波引擎主要依據(jù)物質內部的慣性離心力,所以,也稱為離心陀引擎,屬于運動學領域的原創(chuàng)性技術。
由于受物理學基礎理論和人類運動觀的限制,陸上、水上、大氣層及外太空的傳統(tǒng)運動系統(tǒng),主要依靠外力的反作用原理驅動運動系統(tǒng),如車輪反方向推動路面,螺旋漿反方向推動海水和空氣,火箭反方向噴射氣流等傳統(tǒng)方式,驅動車輛、艦艇和航空航天設備。由于傳統(tǒng)技術依懶于外部介質的特點,對運動環(huán)境介質和附屬設施具有較高要求,能量消耗相對較大。例如,陸上交通工具的動力與制動磨擦,縮短了車輪和公路的使用壽命,航海設備螺旋漿漿葉對海生動植物造成傷害,航空航天設備必須依懶耗資巨大的機場和發(fā)射回收系統(tǒng),并要受到大氣環(huán)境的影響。運載火箭不能重復利用,產生大量的空間垃圾等;總之,除火箭外的反作用動力技術,必須將設備內部動力傳送到外部,通過內部動力與外部介質的相互作用形成反作用力,使介質與系統(tǒng)發(fā)生相對運動,受環(huán)境介質影響大,能量消耗多。而空間波引擎不依懶運動環(huán)境介質,也不象噴氣發(fā)動機,對運動環(huán)境造成燃燒污染和熱量影響,既適合于公路和海上運輸工具,也適合于大氣層和外太空運輸工具的驅動,屬于多用途廣域驅動裝置。
離心陀引擎與發(fā)動機組合,直接將系統(tǒng)內部發(fā)動機產生的動力,轉化為空間慣性力波,驅動車輛、艦艇和航空航天設備,為發(fā)展新一代多用途運載工具,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該技術一則使運動系統(tǒng)擺脫了對外部介質的依賴,減少了外部介質對運動系統(tǒng)的影響,提高了運動系統(tǒng)的封閉性能;二則減少了輔助設施設備,延長輔助設施設備的使用壽命;三則使海、陸、空交通工具可以使用統(tǒng)一的動力裝置。同時,對保護地球的生態(tài)資源環(huán)境,開發(fā)利用空間和太空資源,開辟了新的發(fā)展途徑。
離心陀引擎涉及的內部空間勢能原理認為,慣性是物體與它所在空間的相互作用;通過引入“場心”和“空間曲率”概念,精確地表達了廣義相對論的等效性原理,證明了物體的動能等于內部空間勢能,動量等于內部空間角動量,從而統(tǒng)一了引力、電磁力和核力,導出了物體內部慣性力波的空間動力效應,成功的研制出離心陀引擎。
依據(jù)物質內部空間勢能原理,物體質量的平均分布中心即物體的質心,物體與它所在空間的相互作用中心即物體的場心;引力作用構成物體外部空間勢能,電磁相互作用構成物體內部空間勢能,核力構成物體質心與場心的空間勢能,這三個層次的空間曲率ω保持不變。
因此,質量為m物體,質心與場的慣性作用強度k=mω2;內部電磁作用強度H=CQ2ω2;(Q為內部空間總電量)外部空間引力作用強度g=hω/C(h為普郎克常量)ω2=K/m=H/CQ2=(Cg/h)2物體內部正電量與負電量相互平衡,物體質心與場心間的慣性力與外部空間引力作用相互平衡。當外力F作用于物體m,引起物體加速運動時,物體質心與場心產生相對位移x,慣性力f=Kx=-ma=-F;物體加速運動距離r后,以速度v勻速直線運動時,物體內部質心與場心產生位移A,內部電磁作用發(fā)生形變d,外部引力空間發(fā)生橢變r,形成的內部空間勢能等于物體的動能,即E=KA2/2=mv2/2。同理,物體受力矩作用以半徑R和角速度ω0旋轉時,線速度v=Rω0=Aω,物體轉動動能等于內部空間勢能,即E=mR2ω02/2=KA2/2。運用此原理,考察不同質量物體的機械振動及任何形式的運動,都具有動能等于內部空間勢能,動量等于內部空間角動量的關系。即E=mv2=KA2=Hd2=gr2,v=ωA=ωd=ωr;從電磁波的形成機制看,內勢能原理認為,電磁波ω=2πγ在空間形成垂直相交的電磁環(huán),是空間電場力F=Hd,以角頻率ω離心疏散,產生空間電量及場心;同時,空間互補引力作用f=gd=-F則以角頻率ω=2πγ向心凝聚,產生空間質心質量的互補激勵過程。向心凝聚質量m和離心疏散電量Q發(fā)生空間共振時,電磁波以波速C=λγ和波長λ=2πd直線傳播。根據(jù)內勢能原理,質心與場心之間的慣性力為引力常數(shù)G0,電磁共振頻率為ω2=K/m=(2πγ)2=(2πG0/d)2d=1費密=1×10-15米時,ω2=1.759×1011(庫侖/千克),正好為電子自旋角頻率的平方和電子的荷質比。能量大于電子的光子轉動動能增大,內部空間勢能增強,質量增加,質心與場心的共振頻率提高,產生物質波效應。即λ=h/mv。等價于內勢能原理的波進運動方程A=L/P=Jω/mv=v/ω其中A為共振振幅,L為角動量,P為動量,J為轉動慣量。再從原子的作用機制看,質子m0與核外電子me,分別在強相互作用空間和電磁作用空間發(fā)生共振時,引起電磁輻射,共振頻率為 因此,內勢能原理認為,物質的外部引力源于物質與內部空間的相互作用強度,空間離心疏散時,形成電量,向心凝聚時則形成質量,質量與電量相互作用,質心與場心相互繞轉時,外部曲率空間產生電場作用力,隨著旋轉角速度的增大,內勢能增強,外部曲率空間作用范圍變小,形成強相互作用。
物質的內部空間勢能原理,通過動能與內部空間勢能,動量與空間角動量的相互轉化,統(tǒng)一了核力、電磁力和引力,經過大量計算進行了驗證。但是,主要還是建立在空間波引擎實驗的基礎上,以空間動力效應為實驗依據(jù)。
通常物體的內部空間勢能,以電磁、中微子和慣性力波方式轉化為外部空間動能。如慣性自旋(自振)質量m=k/ω2的質粒,內勢場強為k=mω2。當質粒在內勢場中,發(fā)生振幅為A、頻率為γ的徑向共振時,質粒自旋角動量轉化為動量Aω=λγ=v,沿振幅A的慣性力f=kA=mAω2方向不變、大小周期性變化,形成λ=2πA的慣性力波,表現(xiàn)出波粒二象性,即物質波效應。同理,共振系統(tǒng)的機械振子,在系統(tǒng)彈性內力f和內力矩M作用下,圍繞振動原點,發(fā)生振幅為A、頻率為γ、角頻率為ω=2πγ的徑向旋轉共振,振子質心與共振原點之間形成λ=2πA的慣性離心力波,產生動量,使共振系統(tǒng)以速度v=Aω=λγ,在空間直線相對運動。
慣性力與作用于物體的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時出現(xiàn)、同時消失。但是,外力與慣性力的作用點不同,外力作用于相互獨立的物體之間,而慣性力則作用于物體與它所在的空間。在機械振子與振動系統(tǒng)組成的共振體系中,彈性力作用于振子和振動系統(tǒng)之間,使振子向振動系統(tǒng)原點運動,慣性力則作用于振子與其內部空間,阻止振子向系統(tǒng)原點運動,引起振動系統(tǒng)向原點共振。當振子與系統(tǒng)以振幅A共振的同時,在系統(tǒng)內力矩作用下,圍繞振動原點以角速度ω旋轉共振,振子內部空間勢能Ek=kA2ω2=KA2轉化為動能Ev=mv2,內部角動量轉化為動量v=Aω,振子內部產生波長λ=2πA的慣性力波,使系統(tǒng)M以加速度a=mAω2/M和速度v=ωA=λγ在直線運動。
實現(xiàn)這項技術的方案是,在系統(tǒng)轉軸上,垂直固定一電磁鐵,并對電磁鐵通上角頻率ω=2πγ的交變電流,形成沿轉動直徑分布的交變電磁場;再使一磁性振子繞系統(tǒng)轉軸轉動,同時以系統(tǒng)軸為原點,沿轉動直徑徑向振動。在系統(tǒng)內力矩和交變磁場協(xié)同作用下,磁性振子振動頻率為γ,轉動角速度為ω=2πγ,沿振幅d具有振動慣性力f=kA=mAω2,同時疊加轉動慣性離心力F=KA=mAω2,使振子內部產生v=Aω=λγ的慣性力波,驅動系統(tǒng)運動。
如圖一所示,在垂直于轉軸的方向呈“十”字型固定電磁鐵,通過改變電磁鐵電流的方向,在電磁鐵兩端形成交遞變化的振動磁場;如圓二所示,沿轉軸直徑設置一個既可以繞轉軸轉動,又可以沿轉軸徑向滑動的空心長方型機械振子,使固定于轉軸的電磁鐵處于空心振子的內部,在長方形振子的兩端,固定內側為S極(或N極),外側為N極(或S極)的永磁體,向電磁鐵通以一定頻率的交流電時,振子以轉軸為原點發(fā)生徑向機械振動。再如圖三所示,與振子共軸,在振子外圍圈套一個直徑為L的空心轉輪,使電磁鐵置于振子內部,振子置于空心轉輪內部,若振子長度為D,轉輪直徑為L,則振子的最大振幅A=(L-D)/2。如圖四所示,空心轉輪與系統(tǒng)發(fā)動機通過皮帶或齒輪傳動,為轉輪提供轉動動力。再將一交流發(fā)電機安裝于系統(tǒng)轉軸上,使轉輪與發(fā)電機轉子同步轉動,產生同步交流電,供電磁鐵產生交變振動磁場。
圖一、電磁鐵與轉軸圖二、磁性振子圖a正面b側面圖三、陀輪整體結構透視圖a單振子正面透視圖b雙振子側面透視四、單振子工作狀態(tài)示意五、振子運動曲線示意
圖1表示轉軸;2表示電磁鐵;3表示磁性振子;4表示空心轉輪;5表示同步發(fā)電機;6表示系統(tǒng)發(fā)動機;7表示電磁鐵導線;8表示傳動皮帶;如圖四所示,當空心轉輪在發(fā)動機帶動下,繞轉軸轉動時,帶動發(fā)電機向電磁鐵輸入同步交流電,同時帶動振子繞轉軸轉動,使振子轉動過程中沿轉輪直徑機械振動,調節(jié)發(fā)電機電流與轉輪旋轉角相位,以γ軸正向為原點,使振子質心沿X軸正方向振動,振子質心在繞轉軸旋轉45°時,振幅d最大產生F=mAω2=KA的慣性離心力,使系統(tǒng)向前運動;當振子旋轉到45°+π/2時,受到彈性力作用,振子質心回振,在旋轉到π時,振子質心回到原點與轉軸重合;當振旋轉到45°+π時,振子質心再次產生最大振幅A,產生慣性離心力,使系統(tǒng)再次加速運動;當振子旋轉到45°+3π/2時,受到彈性力作用,振子質心再次回振,在旋轉到2π時,振子質心回到原點與轉軸重合;如此往復循環(huán),使系統(tǒng)隨振子逐漸加速,直到系統(tǒng)與振子勻速v=Aω=λγ運動。
如圖五所示。系統(tǒng)加速運動時,振子質心形成兩個平面螺旋運動軌跡,隨著速度的加快,螺距逐漸增大;當振子的內部勢能全部轉化為系統(tǒng)的動能,達到勻速運動階段,振子質心形成波長為λ=2πA的勻速直線。同時可以看出,這個旋轉振動系統(tǒng)中,電磁鐵產生的彈性力f=-kx與振動慣性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對系統(tǒng)的功為零,只有向前的慣性離心力F=mAω2=KA對系統(tǒng)作功,使系統(tǒng)與振子進入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W=FA=mA2ω2=mλ2γ2=mv2離心陀引擎的控制調節(jié)動力大小及內部電磁場強和頻率改變動力輸出,控制系統(tǒng)的速度與加速度;旋轉轉軸的方向,改變固定于轉軸上的振動電磁場方向,在轉輪轉動平面內可任意調整系統(tǒng)的運動方向。并且由于轉輪在豎直或水平方向高速轉動,在陀輪內部產生平面空間勢場(進動效應),提高系統(tǒng)的空間平衡性能。離心陀引擎用于空間系統(tǒng)驅動時,必須采用對稱的雙引擎驅動,以抵消陀輪轉動產生的反作用力矩,保持系統(tǒng)空間方向的穩(wěn)定性。
設計直徑L=0.8米陀輪,振子長度D=0.5米,質量為m=1千克的長方形振子,振幅d=(L-D)/2=0.15米,陀輪轉速為50轉/秒時,其圓頻率ω=2πγ=314赫茲,系統(tǒng)最大速度v=Aω=47.1米/秒。慣性離心力F=mAω2=14789牛頓,當系統(tǒng)總質量M=5噸時,系統(tǒng)最大加速度a=F/M=2.96米/秒2。當引擎有兩個相互垂直,質量相等,相位差為π/2的振子同時工作時,其最大速度和加速度提高一倍,則最大速度v=94.2米/秒,最大加速度a=5.92米/秒2。
離心陀引擎與發(fā)動機組合,可用于車輛、艦艇、飛機及飛船等運動系統(tǒng)的無外力驅動。用于車輛驅動時,驅動裝置與發(fā)動機一體化配置,省去車輛的變速和傳動系統(tǒng),實現(xiàn)無級變速,使車輛運動于沒有主動輪的狀態(tài),大幅度提高車輛的防滑和抗震性能;有效提高發(fā)動機的工作效率,減小輪胎與路面之間的動力與制動摩擦,延長輪胎與公路的使用壽命。用于艦艇驅動時,使艦艇的動力裝置置于艦艇內部,省去艦艇的變速、傳動和螺旋槳等裝置,實現(xiàn)無槳葉內力驅動;尤其是用于潛艇時,不需要伸出潛艇外部的螺旋槳,從內部驅動潛艇。有利于艦艇的密封和不受暗濉的損壞,也有利于保護海洋生物。用于飛行器驅動時,不需要空氣動力和噴氣反作用裝置,通過飛行器內部動力克服地球和外星引力,有利于飛行器的密封,從內部驅動和控制飛行器在大氣層和外太空飛行??捎糜诖怪焙投叹仉x起降的飛機。不產生空間遺棄物(太空垃圾)。不受飛行環(huán)境的限制,可用于太空和大氣層通用的空天飛行器和海、陸、空多功能飛行器。
權利要求
1.一種運動系統(tǒng)驅動引擎,由系統(tǒng)發(fā)動機和離心陀引擎兩部分組成。其特征是,由系統(tǒng)發(fā)動機產生轉動動力,通過齒輪或皮帶,帶動離心陀輪轉動,在離心陀引擎中產生大小周期性變化,方向保持不變的慣性力波,驅動運動系統(tǒng)的動力裝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離心陀輪,由電磁鐵、磁性振子、空心轉輪和同步交流發(fā)電機四部分組成,其特征是,空心轉輪與發(fā)電機同步轉動,帶動磁性振子旋轉,同時,發(fā)電機向電磁鐵輸入同步交變電流,產生振動磁場,磁性振子沿轉動直徑旋轉共振,產生慣性力波。
全文摘要
空間波引擎是依據(jù)物質內部空間勢能原理,研制的陸上、水上和空間運輸工具的廣域驅動裝置。內勢能原理通過物質質心與場心的慣性相互作用,統(tǒng)一了物質的引力、電磁力和核力,認為電磁波、物質波和慣性力波都屬于空間波。在此基礎上,利用運動系統(tǒng)的內部動力,使系統(tǒng)內部振子圍繞系統(tǒng)轉軸旋轉共振,在振子內部合成慣性力波,產生內部空間動力,從而擺脫了傳統(tǒng)引擎對路面、海水和空氣等外部介質的依懶,驅動系統(tǒng)在陸上、水上(水下)大氣層和外太空運動。
文檔編號F03G3/00GK1587687SQ20041007389
公開日2005年3月2日 申請日期2004年9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9月8日
發(fā)明者馬衛(wèi)斌 申請人:馬衛(wèi)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