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配油盤及使用該配油盤的擺線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擺線泵。
背景技術:
如今,擺線泵被廣泛用于航空、航天民用及軍用渦軸/渦扇發(fā)動機、直升機、發(fā)電機和化工、汽車、拖拉機、燃燒機和工程機械中的液壓系統(tǒng)。其具體結構如中國專利CN1482361A公開的“次擺線泵”,包括相互配合的內、外轉子和設置于內、外轉子軸向端面兩側的配油盤,內轉子上設有多個外突的內轉子凸齒,相鄰兩個內轉子凸齒間通過凹狀的內轉子齒根連接;外轉子上設置有比內轉子凸齒個數多一個的內突的外轉子凸齒,相鄰兩個外轉子凸齒間通過凹狀的外轉子齒根連接,配油盤在內轉子的轉動方向上分為進油區(qū)和出油區(qū),進、出油區(qū)的配油盤上分別設置有進、出油槽。內轉子作為一個主動轉動件,外轉子作為一個隨動轉動件,內轉子在轉動過程中,內、外轉子會形成一個儲油的齒間容積腔,在配油盤的進油區(qū)中,隨著內轉子的轉動,齒間容積腔的容積逐漸變大并通過進油槽儲油,在內轉子轉動到與配油盤上進、出油區(qū)交界處的位置時,齒間容積腔的容積達到最大,隨后該齒間容積腔轉動至出油區(qū),并通過配油盤上的出油槽將油排出。在齒間容積腔的容積最大時,齒間容積腔由一個內轉子齒根、該內轉子齒根的前、后側齒廓和一個外轉子齒根、該外轉子齒根的前、后側齒廓圍成。內轉子現(xiàn)有的進油槽的前端即進油槽能向齒間容積腔充油的最后位置設置于位置靠后的內轉子凸齒和位置靠后的外轉子凸齒所在位置處,這就造成內、外轉子與配油盤之間的無效密封面積較大,進油槽沒有足夠的時間向齒間容積腔充油,降低了在齒間容積腔的容積達到最大的過程中,油液的充填性能,特別是產品在高轉速、高空狀態(tài)時的影響極為明顯,比如說在轉速8000r/min,飛行高度為10000m時,在齒間容積腔的容積最大時,齒間容積腔的充油效率只有45%。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齒間容積腔容積達到最大的過程中,能夠增加充油時間的配油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使用上述配油盤的擺線泵。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中配油盤的技術方案為配油盤,包括設置有進油槽的盤體,所述進油槽上于相應內轉子轉動方向上的前端設置有尾端與所述進油槽相通、首端朝前延伸的進油延伸槽,所述進油延伸槽的前端延伸至靠近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后側齒廓與齒底的交點位置處,所述進油延伸槽的槽腔具有用于與相應齒間容積腔相通的上腔口或下腔口。所述進油延伸槽的內側槽壁延伸至靠近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后側齒廓所在圓周面處。所述進油延伸槽外側槽壁的形狀為一個半徑與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齒底所在圓周面的半徑相同的弧形。所述的配油盤上設置有出油槽,所述出油槽上于相應內轉子轉動方向上的后端設置有首端與所述出油槽相通、尾端朝后延伸的出油延伸槽,所述出油延伸槽的后端延伸至靠近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前側齒廓與齒底的交點位置處。所述出油延伸槽的內側槽壁延伸至靠近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前側齒廓所在圓周面出,所述配油延伸槽外側槽壁的形狀為一個半徑與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齒底所在圓周面的半徑相同的弧形。本實用新型中擺線泵的技術方案為擺線泵,包括軸向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內轉子和與內轉子配合使用的外轉子,還包括設置于內、外轉子軸向兩端的配油盤,配油盤上設置有進油槽,內轉子上設置有凹狀的內轉子齒根和朝外突出的內轉子凸齒,外轉子上設置有凹狀的外轉子齒根和朝內突出的外轉子凸齒,內、外轉子在轉動過程中形成儲油的齒間容積腔,所述進油槽上于相應內轉子轉動方向上的前端設置有尾端與所述進油槽相通、首端朝前延伸的進油延伸槽,所述進油延伸槽的前端延伸至靠近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后側齒廓與齒底的交點位置處,所述進油延伸槽的槽腔具有用于與相應齒間容積腔相通的上腔口或下腔口。所述進油延伸槽的內側槽壁延伸至靠近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后側齒廓所在圓周面處。所述進油延伸槽外側槽壁的形狀為一個半徑與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齒底所在圓周面的半徑相同的弧形。所述的配油盤上設置有出油槽,所述出油槽上于相應內轉子轉動方向上的后端設置有首端與所述出油槽相通、尾端朝后延伸的出油延伸槽,所述出油延伸槽的后端延伸至靠近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前側齒廓與齒底的交點位置處。所述出油延伸槽的內側槽壁延伸至靠近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前側齒廓所在圓周面出,所述配油延伸槽外側槽壁的形狀為一個半徑與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齒底所在圓周面的半徑相同的弧形。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在內轉子的轉動過程中,內、外轉子所形成的齒間容積腔的容積由小變大,并通過進油槽逐漸充油,而進油槽的前端設置進油延伸槽,進油延伸槽的前端延伸至靠近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后側齒廓與齒底的交點位置處,這樣就增加了進油槽的加油行程,使得在齒間容積腔形成最大容積的前一刻,齒間容積腔仍與進油槽相通,仍被充油,通過進油延伸槽的設置增加了對齒間容積腔的充油時間,增加了對齒間容積腔的油液充填性能。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中配油盤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擺線泵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擺線泵的實施例如圖f 2所示包括軸向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內轉子6和與內轉子6配合使用的外轉子7,內轉子6上設置有朝外突出的內轉子凸齒6-1,相鄰兩個內轉子凸齒6-1通過凹狀的內轉子齒根6-2連接;外轉子7上設置有個數比內轉子凸齒的個數多一個的外轉子凸齒,相鄰兩個外轉子凸齒之間通過凹狀的外轉子齒根7-2連接,在內轉子6的轉動過程中,內轉子齒根和外轉子齒根形成儲油的齒間容積腔。擺線泵還包括設置于內、夕卜轉子軸向兩端的配油盤1,配油盤I上在內轉子6的轉動方向上分為充油區(qū)和出油區(qū),在充、出油區(qū)的配油盤上分別設置有進油槽2和出油槽3,在內轉子的轉動過程中,齒間容積腔在充油區(qū)中的容積逐漸變大,并最終在充、出油區(qū)的交界處達到最大值,稱為最大齒間容積腔
8。在最大齒間容積腔8時,最大齒間容積腔由一個內轉子齒根6-2和一個外轉子齒根7-2圍成。進油槽2上于內轉子2轉動方向上的前端設置有尾端與進油槽相通、首端朝前延伸的進油延伸槽4,進油延伸槽4的前端4-1延伸至靠近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8的外轉子齒根7-2的后側齒廓7-1與齒底7-4的交點50位置處。進油延伸槽4的槽腔具有用于與齒間容積腔相通的上腔口(或下腔口),進油延伸槽4的內側槽壁4-3延伸至靠近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8的外轉子齒根7-2的后側齒廓7-1所在圓周面處,進油延伸槽外側槽壁4-2的形狀為一個半徑與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8的外轉子齒根7-2的齒底7-4所在圓周面的半徑相同的弧形。出油槽3上于內轉子轉動方向上的后端設置有首端與所述出油槽相通、尾端朝后延伸的出油延伸槽5,出油延伸槽的后端延伸至靠近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8的外轉子齒根7-2的前側齒廓7-3與齒底7-4的交點位置處。所述出油延伸槽的內側槽壁延伸至靠近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前側齒廓所在圓周面出,所述配油延伸槽外側槽壁的形狀為一個半徑與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齒底所在圓周面的半徑相同的弧形。工作時,內轉子6轉動的過程中和外轉子7形成齒間容積腔,齒間容積腔在與配油盤I的充油區(qū)對應區(qū)域中容積逐漸變大,在與配油盤I的出油區(qū)對應區(qū)域中容積逐漸變小,齒間容積腔的容積在與配油盤的充、出油區(qū)交界的對應位置處達到最大,圖中件8表示最大齒間容積腔。而進油延伸槽4的前端一直延伸至靠近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8的外轉子齒根7-2的后側齒廓7-1與齒底7-4的交點50處,這就意味著,在齒間容積腔容積達到最大的前一刻,仍通過進油延伸槽4與進油槽2連通而被充油,保證了充油時間;同時,進油延伸槽4的內側槽壁4-3延伸至靠近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8的外轉子齒根7-2的后側齒廓7-1所在圓周面處,進油延伸槽外側槽壁4-2的形狀為一個半徑與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8的外轉子齒根7-2的齒底7-4所在圓周面的半徑相同的弧形,這就保證了進油延伸槽4與齒間容積腔相通的腔口的面積足夠大,即保證了進油延伸槽向齒間容積腔充油的充油口的口徑足夠大。通過增加充油時間和充油口徑保證了齒間容積腔的容積在達到最大的過程中,進油槽2對齒間容積腔充油的充填性能,經試驗在飛行高度10000m,轉速為8000r/min時,本實施例中擺線泵的齒間容積腔的充油率達到80%左右,符合用戶要求,當然本擺線泵中用到地面時,效果會更好,經過以上改進的擺線泵在高轉速、高空狀態(tài)下的容積效率急劇下降的問題,避免氣蝕、異常噪音、振動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從而提高了產品的可靠性,避免了對系統(tǒng)的損害。該擺線泵可滿足飛機、發(fā)動機在高轉速、高空狀態(tài)下的使用要求,并且該擺線泵不僅可應用于航空環(huán)境,同時也可用于地面及航天環(huán)境,使用范圍廣泛。進油延伸槽的右側槽壁未突出于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后側齒廓所在圓周面,是為了保證必要密封,在齒間容積腔的容積最大時,齒間容積腔不能與進油槽相通,圖中粗虛線9表示密封區(qū)域;進油延伸槽外側槽壁的形狀為一個半徑與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齒底所在圓周面的半徑相同的弧形,是為了在保證進油延伸槽的槽腔的上腔口有足夠大的腔口面積,同時也不做不必要的切割,保證配油盤的結構強度。[0022]在本擺線泵的其它實施例中進油延伸槽的外側槽壁的半徑還可以小于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齒底所在圓周面的半徑;進油延伸槽的內側槽壁還可以距進油延伸槽的外側槽壁更近一點;當然出油延伸槽也可以不設。配油盤的實施例如圖f 2所示配油盤的具體結構如上述各擺線泵實施例中所述的配油盤,在此不再詳述。
權利要求1.配油盤,包括設置有進油槽的盤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油槽上于相應內轉子轉動方向上的前端設置有尾端與所述進油槽相通、首端朝前延伸的進油延伸槽,所述進油延伸槽的前端延伸至靠近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后側齒廓與齒底的交點位置處,所述進油延伸槽的槽腔具有用于與相應齒間容積腔相通的上腔口或下腔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配油盤,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油延伸槽的內側槽壁延伸至靠近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后側齒廓所在圓周面處。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配油盤,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油延伸槽外側槽壁的形狀為一個半徑與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齒底所在圓周面的半徑相同的弧形。
4.根據權利要求f3任意一項所述的配油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配油盤上設置有出油槽,所述出油槽上于相應內轉子轉動方向上的后端設置有首端與所述出油槽相通、尾端朝后延伸的出油延伸槽,所述出油延伸槽的后端延伸至靠近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前側齒廓與齒底的交點位置處。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配油盤,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延伸槽的內側槽壁延伸至靠近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前側齒廓所在圓周面出,所述配油延伸槽外側槽壁的形狀為一個半徑與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齒底所在圓周面的半徑相同的弧形。
6.擺線泵,包括軸向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內轉子和與內轉子配合使用的外轉子,還包括設置于內、外轉子軸向兩端的配油盤,配油盤上設置有進油槽,內轉子上設置有凹狀的內轉子齒根和朝外突出的內轉子凸齒,外轉子上設置有凹狀的外轉子齒根和朝內突出的外轉子凸齒,在內、外轉子在轉動過程中形成儲油的齒間容積腔,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油槽上于相應內轉子轉動方向上的前端設置有尾端與所述進油槽相通、首端朝前延伸的進油延伸槽,所述進油延伸槽的前端延伸至靠近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后側齒廓與齒底的交點位置處,所述進油延伸槽的槽腔具有用于與相應齒間容積腔相通的上腔口或下腔口。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擺線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油延伸槽的內側槽壁延伸至靠近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后側齒廓所在圓周面處。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擺線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油延伸槽外側槽壁的形狀為一個半徑與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齒底所在圓周面的半徑相同的弧形。
9.根據權利要求61任意一項所述的擺線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配油盤上設置有出油槽,所述出油槽上于相應內轉子轉動方向上的后端設置有首端與所述出油槽相通、尾端朝后延伸的出油延伸槽,所述出油延伸槽的后端延伸至靠近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前側齒廓與齒底的交點位置處。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擺線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延伸槽的內側槽壁延伸至靠近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前側齒廓所在圓周面出,所述配油延伸槽外側槽壁的形狀為一個半徑與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齒底所在圓周面的半徑相同的弧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配油盤及使用該配油盤的擺線泵,其中配油盤包括設置有進油槽的盤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油槽上于相應內轉子轉動方向上的前端設置有尾端與所述進油槽相通、首端朝前延伸的進油延伸槽,所述進油延伸槽的前端延伸至靠近相應圍成最大齒間容積腔的外轉子齒根的后側齒廓與齒底的交點位置處,所述進油延伸槽的槽腔具有用于與相應齒間容積腔相通的上腔口或下腔口。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在齒間容積腔容積達到最大的過程中,能夠增加充油時間的配油盤。
文檔編號F04C2/10GK202900650SQ20122053133
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0月17日
發(fā)明者高永操, 顧廣溪, 高風, 劉利芳, 毋洲 申請人:新鄉(xiāng)航空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