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電防護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出一種靜電防護元件及其制造方法,靜電防護元件包含:P型井區(qū)、柵極、N型源極、N型漏極、以及P型輕摻雜漏極。其中,P型輕摻雜漏極形成于P型井區(qū)中,由俯視圖視之,部分P型輕摻雜漏極位于柵極間隔層下方,以降低該靜電防護元件的觸發(fā)電壓。
【專利說明】靜電防護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靜電防護元件及其制造方法,特別是指一種降低觸發(fā)電壓的靜電防護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圖1A顯示一種典型的靜電防護元件100與被保護電路/元件I的電路示意圖。如圖1A所示,靜電防護元件100與被保護電路/元件I并聯(lián)于接觸墊2與接地電位或電源供應電位之間。當靜電防護元件100與被保護電路/元件I耦接的其中一端接觸到靜電(如圖1A中閃電符號所示意),靜電防護元件100被觸發(fā),而將靜電中的高電壓與高電流釋放,以避免靜電破壞被保護電路/元件I。
[0003]舉例而言,靜電防護元件100如圖1B顯示,利用N型金屬氧化半導體(metal oxidesemiconductor, M0S)元件作為靜電防護元件100。靜電防護元件100包含P型基板11、絕緣結構13、N型輕摻雜漏極14、柵極15、源極16、與漏極17。在其中一種應用中,基板11、柵極15與源極16電連接至接地電位,漏極17電連接至接觸墊2。于靜電發(fā)生時,電流I對N型輕摻雜漏極14與P型基板11接面所形成的電容充電。因此,高壓電場形成于N型輕摻雜漏極14與P型基板11之間。當靜電高電壓超過靜電防護元件100的崩潰防護電壓時,產(chǎn)生崩潰現(xiàn)象;此時靜電防護元件100中的寄生雙極性晶體管(如圖中虛線雙極性晶體管符號所示意)的基極電位上升,進而導通此寄生雙極性晶體管,而進入自我偏壓模式。當靜電高電壓(也就是漏極電壓)V達到觸發(fā)電壓后,電流(也就是漏極17流至基板11的電流)I大幅上升,如圖1C所示。
[0004]圖1C顯示靜電防護元件100的電壓V-電流I的特征曲線。如圖所示,當靜電高電壓V超過觸發(fā)點后,可以釋放靜電的高電壓與高電流。需注意的是,如圖1C所示,靜電防護元件100的設計應根據(jù)被保護電路/元件I的需要。觸發(fā)點的觸發(fā)電壓須低于被保護電路/元件I的崩潰防護電壓,也就是說,在被保護電路/元件I發(fā)生崩潰以前,靜電防護元件100需要被觸發(fā)而釋放靜電的高電壓與高電流,以避免被保護電路/元件I發(fā)生崩潰;并且,靜電防護元件100的崩潰防護電壓(低于觸發(fā)電壓),須高于電源供應電壓,以避免被保護電路/元件I在正常操作時,靜電防護元件100發(fā)生崩潰現(xiàn)象。
[0005]圖1D顯示圖1B中,橢圓虛線所標示的局部示意圖。如圖所示,當漏極17接觸靜電的高電壓,高電場形成于N型輕摻雜漏極14與P型基板11之間。開始發(fā)生崩潰的位置,在接近P型基板11表面的N型輕摻雜漏極14與P型基板11之間,如圖中星型符號所示意。當電路的設計需要降低觸發(fā)電壓時,此現(xiàn)有技術所示的靜電防護元件100受限于P型基板11其它元件的制程,只能額外增加制程步驟加以調整,且在現(xiàn)有元件的架構下,觸發(fā)電壓所能降低的程度有限。
[0006]有鑒于此,本發(fā)明即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出一種靜電防護元件及其制造方法,在不增加制程步驟的情況下,可降低元件的觸發(fā)電壓,加強元件的保護與應用范圍。
【發(fā)明內容】
[0007]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與缺陷,提出一種靜電防護元件及其制造方法,在不增加制程步驟的情況下,可降低元件的觸發(fā)電壓,加強元件的保護與應用范圍。
[0008]為達上述目的,就其中一觀點言,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靜電防護元件,形成于一半導體基板中,該半導體基板具有一上表面,該靜電防護元件包含:一 P型井區(qū),形成于該上表面下;一柵極,形成于該上表面上,且部分該P型井區(qū)位于該柵極下方;一 N型源極,形成于該上表面下的該P型井區(qū)中,由俯視圖視之,該N型源極位于該柵極一側之外;一N型漏極,形成于該上表面下的該P型井區(qū)中,由俯視圖視之,該N型漏極位于該柵極另一側之外;其中,該柵極將該N型源極與該N型漏極分開,該柵極包括:一介電層,形成于該上表面上,與該上表面連接;一堆疊層,形成于該介電層上,用以作為該柵極電性接點;以及一間隔層,形成于該堆疊層的側壁外的該上表面上;以及一第一 P型輕摻雜漏極,形成于該上表面下的該P型井區(qū)中,由俯視圖視之,部分該第一 P型輕摻雜漏極位于該間隔層下方。
[0009]為達上述目的,就另一觀點言,本發(fā)明也提供了一種靜電防護元件制造方法,包含:提供一半導體基板,且該半導體基板具有一上表面;形成一 P型井區(qū)于該上表面下;形成一柵極于該上表面上,且部分該P型井區(qū)位于該柵極下方;形成一 N型源極于該上表面下的該P型井區(qū)中,由俯視圖視之,該N型源極位于該柵極一側之外;形成一 N型漏極于該上表面下的該P型井區(qū)中,由俯視圖視之,該N型漏極位于該柵極另一側之外,該柵極將該N型源極與該N型漏極分開,該柵極包括:一介電層,形成于該上表面上,與該上表面連接;一堆疊層,形成于該介電層上,用以作為該柵極電性接點;以及一間隔層,形成于該堆疊層的側壁外的該上表面上;以及形成一第一P型輕摻雜漏極于該上表面下的該P型井區(qū)中,由俯視圖視之,部分該第一 P型輕摻雜漏極位于該間隔層下方。
[0010]在其中一種較佳的實施型態(tài)中,該第一 P型輕摻雜漏極與一低壓元件中的一第二P型輕摻雜漏極,利用相同制程步驟形成。
[0011]在其中一種較佳的實施型態(tài)中,該柵極于正常操作時與一接地電位電性連接。
[0012]在其中一種較佳的實施型態(tài)中,該第一 P型輕摻雜漏極由一 P型輕摻雜漏極離子植入制程步驟以及一 N型輕摻雜漏極離子植入制程步驟所形成,其中該P型輕摻雜漏極離子植入制程步驟為形成一低壓元件中的一第二 P型輕摻雜漏極的相同制程步驟。
[0013]在其中一種較佳的實施型態(tài)中,該第一 P型輕摻雜漏極的P型雜質濃度高于該P型井區(qū)的P型雜質濃度。
[0014]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詳加說明,當更容易了解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內容、特點及其所達成的功效。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A顯示現(xiàn)有技術的靜電防護元件100與被保護電路/元件I的電路示意圖;
[0016]圖1B顯示現(xiàn)有技術的靜電防護元件100的剖視示意圖;
[0017]圖1C顯示靜電防護元件100的電壓V-電流I的特征曲線;
[0018]圖1D顯示圖1B中,虛線橢圓所標示的局部示意圖;
[0019]圖2A-2F顯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個實施例;
[0020]圖3A-3B顯示現(xiàn)有技術靜電防護元件的濃度分布示意圖與電壓-電流特征曲線;
[0021]圖4A-4B顯示本發(fā)明的第二個實施例;
[0022]圖5A-5B顯示本發(fā)明的第三個實施例。
[0023]圖中符號說明
[0024]I被保護電路/元件
[0025]2接觸墊
[0026]11, 21 半導體基板
[0027]22P型井區(qū)
[0028]13, 23 絕緣結構
[0029]14,34 N型輕摻雜漏極
[0030]15,25柵極
[0031]25a介電層
[0032]25b堆疊層
[0033]25c, 35c, 45c, 55c 間隔層
[0034]16,26N 型源極
[0035]17,27 N 型漏極
[0036]24,44,54 P型輕摻雜漏極
[0037]100, 200, 300, 400, 500 靜電防護元件
[0038]211上表面
[0039]I電流
[0040]V電壓
【具體實施方式】
[0041]本發(fā)明中的圖式均屬示意,主要意在表示制程步驟以及各層之間的上下次序關系,至于形狀、厚度與寬度則并未依照比例繪制。
[0042]請參閱圖2A-2F,顯示本發(fā)明第一個實施例,本實施例顯示靜電防護元件200的制作流程剖面示意圖。如圖2A所示,首先提供半導體基板21,其例如但不限于為硅基板,當然亦可以為具有絕緣層的SOI基板,或是其它半導體基板;其中,半導體基板21具有上表面211。接著于半導體基板21中上表面211下形成P型井區(qū)22,并于上表面211上形成絕緣結構23。其中,絕緣結構23例如為圖標的區(qū)域氧化(local oxidat1n of silicon, LOCOS)結構,但亦可為其它形式的隔離結構,如淺溝槽絕緣(shallow trench isolat1n, STI)結構。接著請參閱圖2B,于上表面211上形成柵極25部分結構,首先形成介電層25a與上表面211連接;接著形成堆疊層25b于介電層25a上,用以作為柵極25電性接點。
[0043]接下來請參閱圖2C,利用絕緣結構23與堆疊層25b為屏蔽,將P型雜質摻雜至半導體基板21中,以形成分別位于堆疊層25b兩側的二 P型輕摻雜漏極24,其中,可利用但不限于離子植入技術,將N型雜質,以加速離子的形式,如本圖中虛線箭號24a所示意,植入半導體基板21中,以形成P型輕摻雜漏極24于P型井區(qū)22中。
[0044]再接著請參閱圖2D,于介電層25a與堆疊層25b外側,利用但不限于薄膜沉積技術,沉積形成間隔層25C,并以自我對準蝕刻技術形成柵極25。其中,柵極25形成于上表面211上,且部分P型井區(qū)22位于柵極25下方,且部分P型輕摻雜漏極24位于間隔層25c下方。
[0045]再接下來請參閱圖2E,利用絕緣結構23與柵極25為屏蔽,或由微影技術定義范圍,將N型雜質摻雜至基板21中,以形成位于基板21上表面211下柵極25下方的外部,分別與二 P型輕摻雜漏極24連接的N型源極26與N型漏極27,其中,N型源極26與N型漏極27分別位于柵極25 —側與另一側之外;其中,可利用但不限于離子植入技術,將N型雜質,以加速離子的形式,如本圖中虛線箭號26a所示意,植入基板21中,以形成N型源極26與N型漏極27。
[0046]而當本實施例的靜電防護元件200整合于其它低壓元件制程、且該低壓元件亦具有P型輕摻雜漏極時,此時更可利用形成該低壓元件P型輕摻雜漏極的雜質摻雜制程來完成靜電防護元件200的P型輕摻雜漏極24,而不需要另外新增光罩或制程步驟,以降低制造成本。
[0047]圖2F顯示圖2E中,橢圓虛線所標示的局部示意圖。在其中一種應用中,基板21、柵極25與源極26電連接至接地電位,漏極27電連接至接觸墊(未示出)。當漏極27接觸靜電的高電壓時,與現(xiàn)有技術不同,以本實施例為例,靜電的高電場形成于P型輕摻雜漏極24與N型漏極27之間。開始發(fā)生崩潰的位置,在接近上表面211的P型輕摻雜漏極24與N型漏極27之間,如圖中星型符號所示意。當電路的設計需要降低觸發(fā)電壓時,應用本發(fā)明,可利用P型基板21中其它元件的P型輕摻雜漏極制程,不需要額外增加制程步驟,且在現(xiàn)有元件的架構下,大幅降低觸發(fā)電壓。這是因為在現(xiàn)有技術中,靜電防護元件發(fā)生崩潰,進而達于觸發(fā)點而引發(fā)釋放靜電程序的位置,在N型輕摻雜漏極與P型基板之間,而在本發(fā)明中,靜電防護元件發(fā)生崩潰,進而達于觸發(fā)點而引發(fā)釋放靜電程序的位置,在P型輕摻雜漏極與N型漏極之間。在現(xiàn)有技術中,發(fā)生崩潰的位置,其PN接面周圍的載濃度相對較低,因此其崩潰防護電壓較高;而在本發(fā)明中,發(fā)生崩潰的位置,其PN接面周圍的載濃度相對較高,因此其崩潰防護電壓較低。比較本實施例靜電防護元件200與現(xiàn)有技術靜電防護元件100,P型輕摻雜漏極24的P型雜質濃度高于P型井區(qū)22的P型雜質濃度,更高于現(xiàn)有技術中的P型半導體基板11的P型雜質濃度;而N型漏極27的N型雜質濃度高于現(xiàn)有技術P型井區(qū)22的P型雜質濃度。
[0048]圖3A-3B分別顯示現(xiàn)有技術靜電防護元件300的濃度分布示意圖與電壓-電流特征曲線。如圖3A所示,靜電防護元件300中,間隔層35C下方為N型輕摻雜漏極34。圖3B模擬示出靜電防護元件300的電壓-電流特征曲線,其觸發(fā)點電壓約為13V。
[0049]圖4A-4B顯示本發(fā)明第二個實施例,分別顯示本實施例靜電防護元件400的濃度分布示意圖與電壓-電流特征曲線。如圖4A所示,靜電防護元件400中,間隔層45C下方為P型輕摻雜漏極44,其例如由一 P型輕摻雜漏極離子植入制程步驟以及一 N型輕摻雜漏極離子植入制程步驟所形成,其中P型輕摻雜漏極離子植入制程步驟系形成于相同基板中,一低壓元件中的P型輕摻雜漏極的相同制程步驟。圖4B模擬示出本實施例靜電防護元件400的電壓-電流特征曲線,其觸發(fā)點電壓約為IIV。
[0050]圖5A-5B顯示本發(fā)明第三個實施例,分別顯示本實施例靜電防護元件500的濃度分布示意圖與電壓-電流特征曲線。如圖5A所示,靜電防護元件500中,間隔層55C下方為P型輕摻雜漏極54,其例如由一 P型輕摻雜漏極離子植入制程步驟所形成,其中P型輕摻雜漏極離子植入制程步驟例如為形成于相同基板中,一低壓元件中的P型輕摻雜漏極的相同制程步驟。圖5B模擬示出本實施例靜電防護元件500的電壓-電流特征曲線,其觸發(fā)點電壓約為10V。
[0051]以上已針對較佳實施例來說明本發(fā)明,只是以上所述,僅為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易于了解本發(fā)明的內容,并非用來限定本發(fā)明的權利范圍。在本發(fā)明的相同精神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思及各種等效變化。例如,在不影響元件主要的特性下,可加入其它制程步驟或結構,如深井區(qū)等;又如,微影技術并不限于光罩技術,亦可包含電子束微影技術;又如,P型輕摻雜漏極整合于其它元件制程時,不限于利用其它元件的P型輕摻雜漏極光罩與制程,當然也可以利用一專用于P型輕摻雜漏極的光罩與制程。本發(fā)明的范圍應涵蓋上述及其它所有等效變化。
【權利要求】
1.一種靜電防護元件,形成于一半導體基板中,該半導體基板具有一上表面,其特征在于,該靜電防護元件包含: 一 P型井區(qū),形成于該上表面下; 一柵極,形成于該上表面上,且部分該P型井區(qū)位于該柵極下方; 一 N型源極,形成于該上表面下的該P型井區(qū)中,由俯視圖視之,該N型源極位于該柵極一側之外; 一 N型漏極,形成于該上表面下的該P型井區(qū)中,由俯視圖視之,該N型漏極位于該柵極另一側之外; 其中,該柵極將該N型源極與該N型漏極分開,該柵極包括: 一介電層,形成于該上表面上,與該上表面連接; 一堆疊層,形成于該介電層上,用以作為該柵極電性接點;以及 一間隔層,形成于該堆疊層的側壁外的該上表面上;以及 一第一 P型輕摻雜漏極,形成于該上表面下的該P型井區(qū)中,由俯視圖視之,部分該第一P型輕摻雜漏極位于該間隔層下方。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靜電防護元件,其中,該第一P型輕摻雜漏極與一低壓元件中的一第二 P型輕摻雜漏極,利用相同制程步驟形成。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靜電防護元件,其中,該柵極于正常操作時與一接地電位電性連接。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靜電防護元件,其中,該第一P型輕摻雜漏極由一P型輕摻雜漏極離子植入制程步驟以及一 N型輕摻雜漏極離子植入制程步驟所形成,其中該P型輕摻雜漏極離子植入制程步驟為形成一低壓元件中的一第二 P型輕摻雜漏極的相同制程步驟。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靜電防護元件,其中,該第一P型輕摻雜漏極的P型雜質濃度高于該P型井區(qū)的P型雜質濃度。
6.一種靜電防護元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提供一半導體基板,且該半導體基板具有一上表面; 形成一 P型井區(qū)于該上表面下; 形成一柵極于該上表面上,且部分該P型井區(qū)位于該柵極下方; 形成一 N型源極于該上表面下的該P型井區(qū)中,由俯視圖視之,該N型源極位于該柵極一側之外; 形成一 N型漏極于該上表面下的該P型井區(qū)中,由俯視圖視之,該N型漏極位于該柵極另一側之外,該柵極將該N型源極與該N型漏極分開,該柵極包括: 一介電層,形成于該上表面上,與該上表面連接; 一堆疊層,形成于該介電層上,用以作為該柵極電性接點;以及 一間隔層,形成于該堆疊層的側壁外的該上表面上;以及 形成一第一P型輕摻雜漏極于該上表面下的該P型井區(qū)中,由俯視圖視之,部分該第一P型輕摻雜漏極位于該間隔層下方。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靜電防護元件制造方法,其中,該第一P型輕摻雜漏極與一低壓元件中的一第二 P型輕摻雜漏極,利用相同制程步驟形成。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靜電防護元件制造方法,其中,該柵極于正常操作時與一接地電位電性連接。
9.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靜電防護元件制造方法,其中,該第一P型輕摻雜漏極由一 P型輕摻雜漏極離子植入制程步驟以及一 N型輕摻雜漏極離子植入制程步驟所形成,其中該P型輕摻雜漏極離子植入制程步驟為形成一低壓元件中的一第二 P型輕摻雜漏極的相同制程步驟。
10.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靜電防護元件制造方法,其中,該第一P型輕摻雜漏極的P型雜質濃度高于該P型井區(qū)的P型雜質濃度。
【文檔編號】H01L21/82GK104347598SQ201310311517
【公開日】2015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7月23日
【發(fā)明者】黃宗義, 廖文毅 申請人:立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