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差動(differential)預加重(pre-emphasis)驅(qū)動器。
背景技術(shù):
在通過內(nèi)部傳輸路徑在芯片之間傳輸數(shù)據(jù)時,或者通過外部傳輸路徑在發(fā)射器與 接收器之間傳輸數(shù)據(jù)時,如果傳輸路徑的帶寬不足,則可能出現(xiàn)信號失真。
例如,幾百腿z的基帶信號在頻域中可被表示為純正弦波的和。此時,高頻分量可 能被衰減,從而使得在存在有很多個高頻分量的時段(period)中會出現(xiàn)信號失真。
因此,接收器不會接收到具有足夠尺寸和形狀的信號,給信號分析帶來難度。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采用預加重方案。預加重方案是在發(fā)射器端實現(xiàn)的均衡技術(shù)。
根據(jù)預加重方案,在傳輸信號之前,通過考慮高頻分量的衰減,將具有很多個高頻 分量的信號時段(signal period)放大得大于其它信號時段。因此,如果采用了預加重方 案,則能夠擴大帶寬并且能夠提高傳輸速度。 圖l是曲線圖,示出利用預加重方案進行信號處理的實例,其中x軸表示時間,y軸 表示電流。 參照圖l(a),當產(chǎn)生信號變化時(見虛線)出現(xiàn)信號失真。因此,如圖1(b)所示,
在傳輸信號之前,經(jīng)歷信號變化的信號時段根據(jù)預加重方案而以預定比率放大。 但是,如果通過控制電流源經(jīng)由預加重方案對信號時段進行放大,則可能出現(xiàn)以
下問題。第一,因為電流源控制電路很復雜,所以很難對電流源控制電路加以驅(qū)動,并且電
路面積被擴大。第二,在發(fā)射器與接收器之間,傳輸時間必須根據(jù)電流源的控制而同步。第
三,當DC電流源高速運行時,可能會產(chǎn)生噪聲。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differential pre-emphasis driver)。根據(jù) 實施例,該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具有無需在發(fā)射器與接收器之間同步化的簡單電路結(jié)構(gòu),并 且能夠在高速運行時使噪聲最小化。
根據(jù)實施例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包括第一電流源,提供第一電流;第二電流源,
提供大于所述第一電流的第二電流;第一選擇電路,用于將所述第一電流源選擇性地連接
至第一輸出端或第二輸出端;以及第二選擇電路,用于將所述第二電流源選擇性地連接至
所述第一輸出端或所述第二輸出端;其中,所述第一選擇電路和第二選擇電路通過將第一
輸出端、第二輸出端、第一電流源和第二電流源選擇性地相組合而預加重傳輸信號。
根據(jù)另一實施例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包括第一電流源,提供第一電流;第二電流源,提供大于所述第一電流的第二電流;第三電流源,提供所述第一電流和第二電流的平 均量;第四電流源,提供所述第一電流和第二電流的平均量;第一選擇電路,包括連接至所 述第一電流源的第一切換點,該第一切換點用于切換至第一觸點或第二觸點;以及第二選 擇電路,包括連接至所述第二電流源的第二切換點,該第二切換點用于切換至第三觸點或 第四觸點;其中,所述第一觸點連接至所述第三電流源、第一輸出端和所述第三觸點,并且 所述第二觸點連接至所述第四電流源、第二輸出端和所述第四觸點。 本發(fā)明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具有無需在發(fā)射器與接收器之間同步化的簡單電路 結(jié)構(gòu),即使在高速運行中也不會出現(xiàn)噪聲。
圖l是曲線圖,示出利用預加重方案進行信號處理的實例,其中x軸表示時間,y軸 表示電流。 圖2是電路圖,示意性地示出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的元件。
圖3是曲線圖,示出通過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處理的信號。
圖4是電路圖,示意性地示出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的元件。
圖5是曲線圖,示出通過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處理的信號。
圖6是電路圖,示意性地示出根據(jù)第三實施例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的元件。
圖7是曲線圖,示出通過根據(jù)第三實施例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處理的信號。
圖8是電路圖,示意性地示出根據(jù)第四實施例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的元件。
圖9是曲線圖,示出通過根據(jù)第四實施例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處理的信號。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在下文中,將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根據(jù)實施例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 在以下對于實施例的說明中,對于此處包含的已知的功能和構(gòu)造,如果對其詳細
描述會使本發(fā)明的主題不清時,這種描述將被省略。下面的描述將集中著眼于與實施例的
技術(shù)范圍直接相關(guān)的主題。 圖2是電路圖,示意性地示出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的元件;圖3是 曲線圖,示出通過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處理的信號。 參照圖2,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包括第一電流源40、第二電流源 50、第一選擇電路10、第二選擇電路20、第一輸出端outl以及第二輸出端out2。
第一電流源40、第二電流源50、第一選擇電路10、第二選擇電路20、第一輸出端 outl以及第二輸出端out2構(gòu)成發(fā)射器電路。接收器電路30通過傳輸路徑連接至第一輸出 端outl和第二輸出端out2。 圖2所示的電路表示通過將發(fā)射器電路、傳輸路徑和接收器電路30彼此相連而得 到的等效電路。電源端(power terminal) V存在于接收器電路30中。電源端V通過傳輸 路徑(如虛線所示)和電阻器R1、R2連接至第一輸出端outl和第二輸出端out2。
因此,接收器電路30能夠通過將第一輸出端outl的具有電壓VOl的信號與第二 輸出端out2的具有電壓V02的信號進行合成來恢復數(shù)據(jù)。作為參照,數(shù)據(jù)恢復電路未示出 于圖2中,但是合成數(shù)據(jù)的實例示出于圖3的曲線圖中。
第一電流源40的輸出端連接至接地端,并且第一電流源40的輸入端連接至第一 選擇電路10的第一切換點ll,從而形成提供第一電流A的等效電路。 第二電流源50的輸出端連接至接地端,并且第二電流源50的輸入端連接至第二 選擇電路20的第二切換點21,從而形成提供第二電流B的等效電路。 包括第一電流A和第二電流B的輸出電流的強度示出于圖3的曲線圖中。對于圖 3、圖5、圖7、圖9所示的曲線圖,x軸表示時間,y軸表示電流。此外,電流符號"IQ1"表示 第一輸出端outl的電流,電流符號"I。2"表示第二輸出端out2的電流。
第一選擇電路10和第二選擇電路20可以包括半導體開關(guān)器件,例如SPDT (單刀 雙擲)。 第一選擇電路10的第一觸點12和第二選擇電路20的第三觸點22連接至第一輸 出端outl,第一選擇電路10的第二觸點13和第二選擇電路20的第四觸點23連接至第二 輸出端out2。 因此,第一選擇電路10和第二選擇電路20通過將第一輸出端outl、第二輸出端 out2、第一電流源40以及第二電流源50選擇性地相組合,能夠預加重傳輸信號。下文將參 照圖3描述預加重操作。 當數(shù)據(jù)傳輸時段中存在變化時(見垂直的虛線),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選擇電 路10和第二選擇電路20通過選擇性地組合電流路徑來進行預加重操作。
在第一電流源40通過第一選擇電路10連接至第二輸出端out2、并且第二電流源 50通過第二選擇電路20連接至第一輸出端outl的情況下,從第一輸出端outl和第二輸出 端out2輸出信號IM和1。2,如圖3中的時段"tl"所示。 也就是說,第一輸出端outl的電流是"B",第二輸出端out2的電流是"A"。 此時,如果在數(shù)據(jù)傳輸時段中存在變化(如果在高頻波段中存在衰減),則第一選
擇電路10和第二選擇電路20通過開關(guān)操作來進行預加重。 也就是說,如果預加重操作是在"tl"狀態(tài)中進行的,則第一選擇電路10保持第一 電流源40與第二輸出端out2之間的連接,而第二選擇電路20將第二電流源50的電流路 徑切換至第二輸出端out2。 因而,在時段"t2"中,第一輸出端outl的電流是"0",第二輸出端out2的電流是 "A+B"。 在時段"t2"中的預加重操作停止后時段"t3"開始的情況下,第一選擇電路10將 第一電流源40的電流路徑切換至第一輸出端outl,而第二選擇電路20保持第二電流源50 與第二輸出端out2之間的連接。 因而,在時段"t3"中,第一輸出端outl的電流是"A",第二輸出端out2的電流是 "B"。 在時段"t3"期間的數(shù)據(jù)傳輸中存在變化的情況下,第一選擇電路10保持第一電 流源40與第一輸出端outl之間的連接,而第二選擇電路20將第二電流源50的電流路徑 切換至第一輸出端outl,從而進行預加重。 因而,在時段"t4"中,第一輸出端outl的電流是"A+B",第二輸出端out2的電流 是"0"。 在時段"t4"中的預加重操作停止后原始狀態(tài)(即時段"tl")再次開始的情況下,第一選擇電路10將第一電流源40的電流路徑切換至第二輸出端out2,而第二選擇電路20 保持第二電流源50與第一輸出端outl之間的連接。 因而,在"t4"之后的時段中,第一輸出端outl的電流是"B",第二輸出端out2的 電流是"A",與時段"tl"類似。 以下將參照附圖描述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第二實施例基于第一 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和操作提供一種推挽電路。 圖4是電路圖,示意性地示出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的元件;圖5是 曲線圖,示出通過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處理的信號。 參照圖4,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包括第一電流源80、第二電流源 82、第三電流源84、第四電流源86、第一選擇電路60、第二選擇電路70、第一輸出端P以及
第二輸出端N。 圖4所示的電路表示通過將發(fā)射器電路、傳輸路徑和接收器電路90彼此相連而得 到的等效電路。電源端VDD連接至第三電流源84和第四電流源86,接地端VSS連接至第一 電流源80和第二電流源82。 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的是,第二實施例提供一種推挽電路結(jié)構(gòu),但第二實施例的基 本電路結(jié)構(gòu)和操作與第一實施例類似。 此外,接收器電路90包括電阻元件&,該電阻元件&通過傳輸路徑(如虛線所示) 連接至第一輸出端P和第二輸出端N。因而,通過從第二輸出端N的電流1。2減去第一輸出 端P的電流IQ1而得到的電流IJ皮提供給接收器電路90。 因而,接收器電路90能夠通過將第一輸出端P的信號與第二輸出端N的信號進行 合成來恢復數(shù)據(jù)。作為參照,數(shù)據(jù)恢復電路未示出,但是合成數(shù)據(jù)的實例示出于圖5的曲線 圖中。 第一電流源80的輸出端連接至接地端VSS,并且第一電流源80的輸入端連接至第 一選擇電路60的第一切換點61,從而形成提供第一電流L1的等效電路。
第二電流源82的輸出端連接至接地端VSS,并且第二電流源82的輸入端連接至第 二選擇電路70的第二切換點71,從而形成提供第二電流L2的等效電路,其中該第二電流 L2大于第一電流L1。 第三電流源84和第四電流源86提供第一電流Ll與第二電流L2的平均電流,即 (Ll+L2)/2。 輸出電流的強度示出于圖5的曲線圖中。 第一選擇電路60的第一觸點62和第二選擇電路70的第三觸點72連接至第一輸
出端P和第三電流源84的輸出端。此外,第一選擇電路60的第二觸點63和第二選擇電路
70的第四觸點73連接至第二輸出端N和第四電流源86的輸出端。 第三電流源84和第四電流源86的輸入端連接至電源端VDD。 因此,第一選擇電路60和第二選擇電路70通過將第一輸出端P、第二輸出端N、第
一電流源80以及第二電流源82選擇性地相組合,能夠預加重傳輸信號。下文將參照圖5
描述預加重操作。 在數(shù)據(jù)傳輸時段中存在變化時(見垂直的虛線),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選擇電 路60和第二選擇電路70通過選擇性地組合電流路徑來進行預加重操作。N、并且第二電流源82 通過第二選擇電路70連接至第一輸出端P的情況下,從第一輸出端P和第二輸出端N輸出 信號IQ1和1。2,如圖5中的時段"tl"所示。 在這種情況下,第一輸出端P的電流IQ1是"(L2-Ll)/2",其可基于公式1計算出。
公式1 : I01 = L2-(Ll+L2)/2 此外,第二輸出端N的電流I。2是"-(L2-Ll)/2",其可基于公式2計算出。
公式2 : I02 = Ll-(Ll+L2)/2 此時,如果在數(shù)據(jù)傳輸時段中存在變化(如果在高頻波段中存在衰減),則第一選 擇電路60和第二選擇電路70通過開關(guān)操作來進行預加重。 也就是說,如果在輸出處于"tl"狀態(tài)時進行預加重操作,則第一選擇電路60保持 第一電流源80與第二輸出端N之間的連接,而第二選擇電路70將第二電流源82的電流路 徑切換至第二輸出端N。 因而,在時段"t2"中,第一輸出端P的電流IQ1是"-(Ll+L2)/2",其是第三電流源 的負電流。 此外,第二輸出端N的電流I。2是"(Ll+L2)/2",其可基于公式3計算出。
公式3 : I02 = Ll+L2-(Ll+L2)/2 在時段"t2"中的預加重操作停止后時段"t3"開始的情況下,第一選擇電路60將 第一電流源80的電流路徑切換至第一輸出端P,而第二選擇電路70保持第二電流源82與 第二輸出端N之間的連接。 因而,在時段"t3"中,第一輸出端P的電流lM是"-(L2-Ll)/2",而第二輸出端N 的電流1。2是"(L2-Ll)/2"。 其余時段中的電流計算公式將被省略,但是通過查看電路和/或參考公式1-3能 夠被容易地了解。 在時段"t3"期間的數(shù)據(jù)傳輸中存在變化的情況下,第一選擇電路60保持第一電 流源80與第一輸出端P之間的連接,而第二選擇電路70將第二電流源82的電流路徑切換 至第一輸出端N,從而進行預加重。 因而,在時段"t4"中,第一輸出端P的電流IM是"(L1+L2)/2",第二輸出端N的 電流I。2是"-(Ll+L2)/2"。 在時段"t4"中的預加重操作停止后原始狀態(tài)(即時段"tl"中的狀態(tài))開始的情 況下,第一選擇電路60將第一電流源80的電流路徑切換至第二輸出端N,而第二選擇電路 70保持第二電流源82與第一輸出端P之間的連接。 因而,在"t4"之后的時段中,第一輸出端P的電流lM是"(L2-Ll)/2",第二輸出 端N的電流1。2是"-(L2-L 1) /2 ",與時段"11"類似。 以下將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根據(jù)第三實施例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 圖6是電路圖,示意性地示出根據(jù)第三實施例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的元件;圖7是
曲線圖,示出通過根據(jù)第三實施例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處理的信號。
第三實施例提供一種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與被用作第二實施例基礎(chǔ)的第一實施例 類似,第三實施例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的結(jié)構(gòu)被用作具有推挽結(jié)構(gòu)的第四實施例的基礎(chǔ)。
在這點上,第三實施例類似于第一實施例,因此將參照第一實施例描述第三實施 例。 參照圖6,根據(jù)第三實施例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包括第一電流源110、第二電流源
120、第一選擇電路130、第二選擇電路140、第一輸出端outl以及第二輸出端out2。 圖6所示的電路表示通過將發(fā)射器電路、傳輸路徑和接收器電路150彼此相連而
得到的等效電路。電源端V存在于接收器電路150中。電源端V通過傳輸路徑(如虛線所
示)和電阻器R1、R2連接至第一輸出端outl和第二輸出端out2。 在以下說明中,第一實施例中已描述的結(jié)構(gòu)和操作將被省略,以免贅言。 第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于第一電流源110和第二電流源120連
接至電源端VDD。因此,電流從第一電流源110和第二電流源120流至選擇電路130和140,
并且電流從第一輸出端outl和第二輸出端out2流至外部。 然而,雖然電流的極性改變了,但通過接收器電路150分析的數(shù)據(jù)與通過第一實 施例的接收器電路30分析的數(shù)據(jù)相同。 根據(jù)第三實施例,第一電流源110的輸入端連接至電源端VDD,第一電流源110的 輸出端連接至第一選擇電路130的第一切換點132,從而形成提供第一電流A的等效電路。
第二電流源120的輸入端連接至電源端VDD,第二電流源120的輸出端連接至第二 選擇電路140的第二切換點142,從而形成提供第二電流B的等效電路,其中該第二電流B 大于第一電流A。 包括第一電流A和第二電流B的輸出電流的強度示出于圖7的曲線圖中。
此外,第一選擇電路130的第一觸點136和第二選擇電路140的第三觸點146連 接至第一輸出端outl,第一選擇電路130的第二觸點134和第二選擇電路140的第四觸點 144連接至第二輸出端out2。 因此,第一選擇電路130和第二選擇電路140通過將第一輸出端outl、第二輸出端 out2、第一電流源110以及第二電流源120選擇性地相組合,能夠預加重傳輸信號。
比較圖7與圖3,對于每個時段(tl至t4),第一輸出端outl的電流IQ1在這兩個 曲線圖中都相同,并且第二輸出端out2的電流I。2在這兩個曲線圖中也都相同。此外,第三 實施例中所公開的元件的操作與第一實施例中相同,因此以下將不再描述,以免贅言。
以下將參照圖8和圖9描述根據(jù)第四實施例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第四實施例基 于第三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和操作提供一種推挽電路。 在這點上,第四實施例類似于第二實施例,因此將參照第二實施例描述第四實施 例。 換句話說,第四實施例是考慮到第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之間的區(qū)別而提出的。
圖8是電路圖,示意性地示出根據(jù)第四實施例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的元件;圖9是 曲線圖,示出通過根據(jù)第四實施例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處理的信號。 參照圖8,根據(jù)第四實施例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包括第一電流源160、第二電流源 162、第三電流源166、第四電流源164、第一選擇電路170、第二選擇電路180、第一輸出端P 以及第二輸出端N。
10
圖8所示的電路表示通過將發(fā)射器電路、傳輸路徑和接收器電路190彼此相連而 得到的等效電路。第一電流源160和第二電流源162的輸入端連接至電源端VDD,而接地端 VSS連接至第三電流源166和第四電流源164的輸出端。 與第三實施例不同的是,第四實施例提供一種推挽電路結(jié)構(gòu),但第四實施例的基 本電路結(jié)構(gòu)和操作與第三實施例類似。 此外,第四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不同之處在于,第一電流源160和第二電流源162 與第三電流源166和第四電流源164互換,并且對于每個節(jié)點而言電流均被改變。
然而,雖然電流的極性改變了,但通過接收器電路190分析的數(shù)據(jù)與通過第二實 施例的接收器電路90分析的數(shù)據(jù)相同。 此外,接收器電路190包括電阻元件&,該電阻元件&通過傳輸路徑(如虛線所 示)連接至第一輸出端P和第二輸出端N。因而,通過從第二輸出端N的電流I。2減去第一 輸出端P的電流IQ1而得到的電流^被提供給接收器電路190。 因而,接收器電路190能夠通過將第一輸出端P的信號與第二輸出端N的信號進 行合成來恢復數(shù)據(jù)。所述合成數(shù)據(jù)的實例示出于圖9中。第一電流源160的輸入端連接至電源端VDD,并且第一電流源160的輸出端連接至
第一選擇電路170的第一切換點172,從而形成提供第一電流L1的等效電路。 第二電流源162的輸入端連接至電源端VDD,并且第二電流源162的輸出端連接至
第二選擇電路180的第二切換點182,從而形成提供第二電流L2的等效電路,其中該第二電
流L2大于第一電流L1。 第三電流源164和第四電流源166提供第一電流L1與第二電流L2的平均電流, 即(Ll+L2)/2。 輸出電流的強度示出于圖9的曲線圖中。第一選擇電路170的第一觸點176和第二選擇電路180的第三觸點186連接至第
一輸出端P和第三電流源166的輸入端。此外,第一選擇電路170的第二觸點174和第二
選擇電路180的第四觸點184連接至第二輸出端N和第四電流源164的輸入端。 第三電流源166和第四電流源164的輸入端可被連接至接地端VSS。 因此,第一選擇電路170和第二選擇電路180通過將第一輸出端P、第二輸出端N、
第一電流源160以及第二電流源162選擇性地相組合,能夠預加重傳輸信號。 比較圖9與圖5,對于每個時段(tl至t4),第一輸出端P的電流IQ1在這兩個曲線
圖中都相同,并且第二輸出端N的電流1。2在這兩個曲線圖中也都相同。此外,第四實施例
中所公開的元件的操作與第二實施例中相同,因此以下將不再描述,以免贅言。 上述實施例具有以下效果。 第一,可利用最小數(shù)量的選擇電路而得到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使得該差動預加重 驅(qū)動器易受控制,并且電路面積可被減小。 第二,不必使多個選擇電路同步,因此該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易于制造,并且在接收 器端的數(shù)據(jù)恢復也非常容易,同時有利于所選路徑的打開/關(guān)閉。 第三,由于該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可被操作而同時恒穩(wěn)保持DC電流,因此即使在高 速運行中也不會出現(xiàn)噪聲。 第四,由于預加重操作是通過切換電流路徑而不改變電流強度而進行的,因此該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在高速運行中是頗有優(yōu)勢,并且具有優(yōu)越的抗噪聲性能。
第五,在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采用推挽電路的情況下,提供較低電流的電流源可被驅(qū)動而無需切換操作,而提供較高電流的電流源可進行推(push)操作或拉(pull)操作切換操作,從而能夠抑制電流的不連續(xù)性。 說明書中所涉及的"一個實施例"、"實施例"、"示例性實施例"等,其含義是結(jié)合實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結(jié)構(gòu)或特性均包括在本發(fā)明的至少一個實施例中。說明書中出現(xiàn)于各處的這些短語并不一定都涉及同一個實施例。此外,當結(jié)合任何實施例描述特定特征、結(jié)構(gòu)或特性時,都認為其落在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結(jié)合其它實施例就可以實現(xiàn)這些特征、結(jié)構(gòu)或特性的范圍內(nèi)。 盡管對實施例的描述中結(jié)合了其中多個示例性實施例,但可以理解的是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完全可以推導出許多其它變化和實施例,并落入本公開內(nèi)容的原理的精神和范圍之內(nèi)。尤其是,可以在該公開說明書、附圖和所附權(quán)利要求的范圍內(nèi)對組件和/或附件組合設(shè)置中的設(shè)置進行多種變化和改進。除組件和/或設(shè)置的變化和改進之外,其它可選擇的應用對于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而言也是顯而易見的。
1權(quán)利要求
一種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包括第一電流源,提供第一電流;第二電流源,提供大于所述第一電流的第二電流;第一選擇電路,用于將所述第一電流源選擇性地連接至第一輸出端或第二輸出端;以及第二選擇電路,用于將所述第二電流源選擇性地連接至所述第一輸出端或所述第二輸出端;其中,所述第一選擇電路和第二選擇電路通過將所述第一電流源和第二電流源選擇性地組合至所述第一輸出端和第二輸出端而預加重傳輸信號。
2.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其中,所述第一電流源和第二電流源的輸 出端連接至接地端,所述第一電流源和第二電流源的輸入端分別連接至所述第一選擇電路 和第二選擇電路;或者其中,所述第一電流源和第二電流源的輸入端連接至電源端,所述第一電流源和第二 電流源的輸出端分別連接至所述第一選擇電路和所述第二選擇電路;以及其中,所述第一選擇電路和所述第二選擇電路通過并聯(lián)電路連接至所述第一輸出端和 所述第二輸出端。
3.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其中,所述第一電流源、所述第二電流源、 所述第一選擇電路和所述第二選擇電路構(gòu)成發(fā)射器電路;以及其中,數(shù)據(jù)從所述發(fā)射器電路的所述第一輸出端和第二輸出端經(jīng)由傳輸路徑被輸出至 接收器電路,該接收器電路通過將所述第一輸出端的信號與所述第二輸出端的信號進行合 成來恢復數(shù)據(jù)。
4.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其中,當數(shù)據(jù)傳輸時段中出現(xiàn)變化時,所述 第一選擇電路和第二選擇電路將所述第一輸出端、所述第二輸出端、所述第一電流源以及 所述第二電流源選擇性地相組合。
5.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其中,當在所述第一電流源通過所述第一 選擇電路連接至所述第二輸出端、并且所述第二電流源通過所述第二選擇電路連接至所述 第一輸出端的狀態(tài)下進行預加重操作時,所述第一選擇電路保持所述第一電流源與所述第 二輸出端之間的連接,并且所述第二選擇電路切換為將所述第二電流源連接至所述第二輸 出端;以及其中,當在所述第一電流源通過所述第一選擇電路連接至所述第二輸出端、并且所述 第二電流源通過所述第二選擇電路連接至所述第二輸出端的狀態(tài)下停止預加重操作時,所 述第一選擇電路切換為將所述第一電流源連接至所述第一輸出端,并且所述第二選擇電路 保持所述第二電流源與所述第二輸出端之間的連接。
6.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其中,當在所述第一電流源通過所述第一 選擇電路連接至所述第一輸出端、并且所述第二電流源通過所述第二選擇電路連接至所述 第二輸出端的狀態(tài)下進行預加重操作時,所述第一選擇電路保持所述第一電流源與所述第 一輸出端之間的連接,并且所述第二選擇電路切換為將所述第二電流源連接至所述第一輸 出端;以及其中,當在所述第一電流源通過所述第一選擇電路連接至所述第一輸出端、并且所述第二電流源通過所述第二選擇電路連接至所述第一輸出端的狀態(tài)下停止預加重操作時,所 述第一選擇電路切換為將所述第一電流源連接至所述第二輸出端,并且所述第二選擇電路 保持所述第二電流源與所述第一輸出端之間的連接。
7. —種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包括 第一電流源,提供第一電流;第二電流源,提供大于所述第一電流的第二電流; 第三電流源,提供所述第一電流和第二電流的平均量; 第四電流源,提供所述第一電流和第二電流的平均量;第一選擇電路,包括連接至所述第一電流源的第一切換點,所述第一切換點用于切換 至第一觸點或第二觸點;以及第二選擇電路,包括連接至所述第二電流源的第二切換點,所述第二切換點用于切換 至第三觸點或第四觸點;其中,所述第一觸點連接至所述第三電流源、第一輸出端和所述第三觸點,并且所述第 二觸點連接至所述第四電流源、第二輸出端和所述第四觸點。
8. 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其中,所述第一電流源和第二電流源的輸 出端連接至接地端,所述第一電流源和第二電流源的輸入端分別連接至所述第一選擇電路 和所述第二選擇電路;并且其中,所述第三電流源和第四電流源的輸入端連接至電源端,所 述第三電流源和第四電流源的輸出端分別連接至所述第一輸出端和所述第二輸出端;或者其中,所述第一電流源和第二電流源的輸入端連接至電源端,所述第一電流源和第二 電流源的輸出端分別連接至所述第一選擇電路和所述第二選擇電路;并且其中,所述第三 電流源和第四電流源的輸出端連接至接地端,所述第三電流源和第四電流源的輸入端分別 連接至所述第一輸出端和所述第二輸出端。
9. 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其中,當數(shù)據(jù)傳輸時段中出現(xiàn)變化時,所述 第一選擇電路和第二選擇電路將所述第一輸出端、所述第二輸出端、所述第一電流源以及 所述第二電流源選擇性地相組合。
10. 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其中,所述第一電流源、所述第二電流源、 所述第三電流源、所述第四電流源、所述第一選擇電路和所述第二選擇電路構(gòu)成發(fā)射器電 路;以及其中,數(shù)據(jù)從所述發(fā)射器電路的所述第一輸出端和第二輸出端經(jīng)由傳輸路徑被輸出至 接收器電路,該接收器電路通過將所述第一輸出端的信號與所述第二輸出端的信號進行合 成來恢復數(shù)據(jù)。
11. 如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其中,當在所述第一電流源通過所述第 一選擇電路連接至所述第二輸出端、并且所述第二電流源通過所述第二選擇電路連接至所 述第一輸出端的狀態(tài)下進行預加重操作時,所述第一選擇電路保持所述第一電流源與所述 第二輸出端之間的連接,并且所述第二選擇電路切換為將所述第二電流源連接至所述第二 輸出端;以及其中,當在所述第一電流源通過所述第一選擇電路連接至所述第二輸出端、并且所述 第二電流源通過所述第二選擇電路連接至所述第二輸出端的狀態(tài)下停止預加重操作時,所 述第一選擇電路切換為將所述第一 電流源連接至所述第一輸出端,并且所述第二選擇電路保持所述第二電流源與所述第二輸出端之間的連接。
12.如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其中,當在所述第一電流源通過所述第 一選擇電路連接至所述第一輸出端、并且所述第二電流源通過所述第二選擇電路連接至所 述第二輸出端的狀態(tài)下進行預加重操作時,所述第一選擇電路保持所述第一電流源與所述 第一輸出端之間的連接,并且所述第二選擇電路切換為將所述第二電流源連接至所述第一 輸出端;以及其中,當在所述第一電流源通過所述第一選擇電路連接至所述第一輸出端、并且所述 第二電流源通過所述第二選擇電路連接至所述第一輸出端的狀態(tài)下停止預加重操作時,所 述第一選擇電路切換為將所述第一電流源連接至所述第二輸出端,并且所述第二選擇電路 保持所述第二電流源與所述第一輸出端之間的連接。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該驅(qū)動器包括第一電流源,提供第一電流;第二電流源,提供大于所述第一電流的第二電流;第一選擇電路,用于將所述第一電流源選擇性地連接至第一輸出端或第二輸出端;以及第二選擇電路,用于將所述第二電流源選擇性地連接至所述第一輸出端或所述第二輸出端。所述第一選擇電路和第二選擇電路通過將第一輸出端、第二輸出端、第一電流源和第二電流源選擇性地相組合而預加重傳輸信號。本發(fā)明的差動預加重驅(qū)動器具有無需在發(fā)射器與接收器之間同步化的簡單電路結(jié)構(gòu),即使在高速運行中也不會出現(xiàn)噪聲。
文檔編號H03K17/16GK101741360SQ200910208380
公開日2010年6月16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12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8年11月12日
發(fā)明者張炳琸, 李德孝 申請人:東部高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