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能夠相對于馬達部24在上下方向上移動。軟管40的吸入口 41經(jīng)由后述的連接部43與排出口 30b連接(參照圖2)。圓筒部31形成為與圓柱狀的馬達部24同軸。在圓筒部31的下表面上形成有與安裝于主軸部23的鉆頭D同軸的鉆頭孔31a。鉆頭孔31a的內(nèi)徑比鉆頭D的外徑稍大。
[0040]返回到圖2,積塵部30在被固定于主軸保持部20的一對施力部件26相對于馬達部24向下方施力的狀態(tài)下被支承。鉆頭D在主視圖中收納于積塵部30的內(nèi)部,并且,通過將積塵部30相對于馬達部24向上方抬起,由此使鉆頭D貫穿插入鉆頭孔31a而從圓詢部31向下方突出。
[0041]圖4是連接部的主視圖。
[0042]軟管40例如由橡膠等具有彈性的材料形成。軟管40的末端部40a經(jīng)由連接部43與積塵部30連接。如圖4所示,連接部43例如由金屬材料等形成。連接部43由上端和左端開口的L字狀的筒狀部件構(gòu)成,連接部43的上端內(nèi)嵌于軟管40的吸入口 41中,連接部43的左端內(nèi)嵌于積塵部30的排出口 30b中(參照圖3)。在此,在連接部43和排出口 30b之間配置有0形環(huán)45(相當于權(quán)利要求中的“緩沖部件”。)。
[0043]圖5是左側(cè)的加工部的側(cè)視圖。
[0044]如圖2和圖5所示,軟管40從末端部40a朝上方沿上下方向配置。軟管40在比吸入口 41靠基端側(cè)的第1固定位置40b處被固定于第1固定部21,該第1固定部21形成于主軸保持部20中的右上部分。
[0045]而且,如圖5所示,軟管40在比第1固定位置40b靠基端側(cè)的第2固定位置40c處被固定于第2固定部16,該第2固定部16從安裝部11a的右上部分向后方突出設(shè)置。軟管40以第1固定位置40b和第2固定位置40c之間的部分在側(cè)視圖中向上側(cè)凸出的方式平滑地彎曲。由此,當主軸保持部20(參照圖2)沿上下方向移動時所產(chǎn)生的軟管40的張力的變化被吸收。
[0046]軟管40的基端部與未圖示的送風(fēng)機連接而被抽氣。由此,與軟管40連接的積塵部30的內(nèi)部成為負壓,因此,開孔時所產(chǎn)生的切削肩穿過鉆頭D和積塵部30的鉆頭孔31a之間的間隙而被抽吸(參照圖3)。
[0047]下面,對本實施方式的開孔裝置1的開孔動作進行說明。此外,關(guān)于下面說明中的各結(jié)構(gòu)部件的標號,參照圖2和圖5。另外,在下面的說明中,作為工件W,舉出印刷基板為例進行說明。
[0048]當開孔裝置1進行工件W的開孔加工時,首先通過工件工作臺移動機構(gòu)和架臺移動機構(gòu)使鉆頭D移動至相對于工件W的規(guī)定位置的上方。此時,使用未圖示的X射線照相機等拍攝工件W的電路的形成圖案,精密地測量待進行開孔加工的位置。
[0049]圖6和圖7是開孔加工時的主軸部的下部的放大主視圖。
[0050]接著,如圖6所示,使主軸保持部20朝向工件W移動,且使積塵部30的圓筒部31的下表面與工件W的表面抵接。此時,由于主軸保持部20相對于架臺11向下方移動,因此軟管40在第1固定位置40b和第2固定位置40c之間產(chǎn)生變形。在此,軟管40以第1固定位置40b和第2固定位置40c之間彎曲的方式被固定。因此,在軟管40上,因變形所引起的張力的變化在第1固定位置40b和第2固定位置40c之間被吸收。而且,由于軟管40的末端部40a隔著第1固定部21位于與彎曲部分相反的一側(cè),因此能夠防止在彎曲部分產(chǎn)生的張力的變化對末端部40a產(chǎn)生影響。因此,主軸部23能夠在不受軟管40的張力的變化的影響的情況下向工件W移動,能夠防止在開孔位置產(chǎn)生偏移。
[0051]接著,如圖7所示,使主軸保持部20朝向工件W進一步移動。此時,由于積塵部30的圓筒部31的下表面與工件W抵接,因此積塵部30相對于馬達部24向上方相對移動,同時馬達部24繼續(xù)進一步下降。由此,安裝于馬達部24的下端的鉆頭D從積塵部30的鉆頭孔31a(參照圖3)向下方突出,在工件W上開孔。此時,連接于軟管40的基端部的未圖示的送風(fēng)機工作,積塵部30成為被從鉆頭孔31a抽吸空氣的狀態(tài)。因此,由開孔加工而產(chǎn)生的切削肩被從鉆頭孔31a抽吸,且穿過排出口 30b(參照圖3)向軟管40輸送。
[0052]與圖2和圖6所示的狀態(tài)相比,圖7所示的狀態(tài)下的軟管40在末端部40a和第1固定位置40b之間產(chǎn)生朝向沿上下方向的壓縮方向的張力。在此,積塵部30如上述所述那樣相對于馬達部24僅能夠沿上下方向移動。因此,軟管40的上下方向的張力的變化不會經(jīng)由積塵部30作用于鉆頭D,從而抑制了鉆頭D的前后左右方向上的開孔位置產(chǎn)生偏移。
[0053]另外,即使由于抽吸壓力的變動等在軟管40上產(chǎn)生張力并假設(shè)軟管40的末端部40a在前后左右方向上產(chǎn)生微小的位移,配置于積塵部30和連接部43之間的0形環(huán)45 (參照圖4)也能夠吸收末端部40a的微小位移。由此,能夠抑制在軟管40的末端部40a所產(chǎn)生的張力的變化作用于鉆頭D。
[0054]這樣,本實施方式的開孔裝置1具有軟管40,該軟管40在末端部40a具有收集開孔時的切削肩的吸入口 41。軟管40在比吸入口 41靠基端側(cè)的位置被固定于與主軸部23一起移動的第1固定部21。
[0055]根據(jù)該結(jié)構(gòu),由于軟管40在比吸入口 41靠基端側(cè)的位置處被固定于與主軸部23一起移動的第1固定部21,因此,抑制了鉆頭D和軟管40的末端部40a之間的相對移動。由此,能夠利用第1固定部21吸收主軸部23移動時的軟管40的張力的變化,因此能夠防止軟管40的張力的變化對吸入口 41起作用。因此,能夠獲得可高效地收集切削肩并且能以優(yōu)異的精度進行加工的開孔裝置。
[0056]另外,軟管40在比第1固定位置40b靠基端側(cè)的位置處被固定于第2固定部16,該第2固定部16被固定于架臺11,并且軟管40在第1固定位置40b和第2固定位置40c之間彎曲。
[0057]根據(jù)該結(jié)構(gòu),軟管40在比第1固定位置40b靠基端側(cè)的位置處以彎曲的狀態(tài)被第2固定部16固定于架臺11,因此,能夠在彎曲部分處吸收當主軸部23相對于架臺11移動時所產(chǎn)生的軟管40的張力的變化。因此,能夠防止軟管40的張力的變化經(jīng)由第1固定部21作用于主軸部23。
[0058]另外,吸入口 41經(jīng)由連接部43與主軸部23 (積塵部30)連接,在連接部43與主軸部23之間配置有0形環(huán)45。
[0059]根據(jù)該結(jié)構(gòu),由于軟管40的吸入口 41隔著0形環(huán)45與主軸部23連接,因此即使由于抽吸壓力的變動等而在軟管40的末端附近產(chǎn)生張力,也能在0形環(huán)45處吸收該張力的變化。因此,能夠防止軟管40的張力的變化對主軸部23起作用。
[0060]此外,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參照【附圖說明】的上述實施方式,在其技術(shù)范圍內(nèi)可以考慮各種變形例。
[0061]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連接部43和積塵部30之間配置有0形環(huán)45作為緩沖部件,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緩沖部件可以是波紋管形的配管,連接部43本身也可以是波紋管形的配管。在這種情況下,波紋管形的配管優(yōu)選具有比軟管40高的伸縮性。
[0062]此外,能夠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旨的范圍內(nèi)適當將上述實施方式中的結(jié)構(gòu)要素置換成公知的結(jié)構(gòu)要素。
【主權(quán)項】
1.一種開孔裝置,其通過使安裝有鉆頭的主軸部沿所述鉆頭的軸向移動而在工件上開孔,其特征在于, 該開孔裝置具有軟管,該軟管在末端部具有收集開孔時的切削肩的吸入口, 所述軟管在比所述吸入口靠基端側(cè)的位置處被固定于與所述主軸部一起移動的第1固定部。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開孔裝置,其特征在于, 該開孔裝置具有主體部,該主體部將所述主軸部支承成能夠沿所述鉆頭的軸向移動,所述軟管在比所述第1固定部的固定部位靠所述基端側(cè)的位置處被固定于第2固定部,該第2固定部被固定于所述主體部,并且 所述軟管在所述第1固定部和所述第2固定部之間彎曲。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開孔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口經(jīng)由連接部與所述主軸部連接, 在所述連接部和所述主軸部之間配置有緩沖部件。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開孔裝置,其通過使安裝有鉆頭的主軸部沿所述鉆頭的軸向移動而在工件上開孔,其特征在于,該開孔裝置具有軟管,該軟管在末端部具有收集開孔時的切削屑的吸入口,所述軟管在比所述吸入口靠基端側(cè)的位置處被固定于與所述主軸部一起移動的第1固定部。
【IPC分類】H05K3/00
【公開號】CN105430907
【申請?zhí)枴緾N201510564445
【發(fā)明人】鹽澤育夫
【申請人】精工精密株式會社
【公開日】2016年3月23日
【申請日】2015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