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種場景模式的所有立體圖像對應的線性擬合圖,圖5給出了第4種 場景模式下的權重取值分別為〇. 1~I. 〇時立體圖像數(shù)據(jù)庫中屬于第4種場景模式的所有 立體圖像對應的擬合程度(擬合程度以ME衡量,權重取值為0. 7時ME最小,即最佳擬合 程度對應的權重取值為0. 7);圖6a至圖6j對應給出了第5種場景模式下的權重取值分別 為0. 1~I. 0時立體圖像數(shù)據(jù)庫中屬于第5種場景模式的所有立體圖像對應的線性擬合 圖,圖7給出了第5種場景模式下的權重取值分別為0. 1~I. 0時立體圖像數(shù)據(jù)庫中屬于 第5種場景模式的所有立體圖像對應的擬合程度(擬合程度以ME衡量,權重取值為0. 6 時MAE最小,即最佳擬合程度對應的權重取值為0. 6);圖8a至圖8j對應給出了第8種場景 模式下的權重取值分別為〇. 1~I. 〇時立體圖像數(shù)據(jù)庫中屬于第8種場景模式的所有立體 圖像對應的線性擬合圖,圖9給出了第8種場景模式下的權重取值分別為0. 1~I. 0時立 體圖像數(shù)據(jù)庫中屬于第8種場景模式的所有立體圖像對應的擬合程度(擬合程度以ME衡 量,權重取值為0. 6時ME最小,即最佳擬合程度對應的權重取值為0. 6);圖IOa至圖IOj 對應給出了第9種場景模式下的權重取值分別為0. 1~I. 0時立體圖像數(shù)據(jù)庫中屬于第9 種場景模式的所有立體圖像對應的線性擬合圖,圖11給出了第9種場景模式下的權重取值 分別為〇. 1~I. 〇時立體圖像數(shù)據(jù)庫中屬于第9種場景模式的所有立體圖像對應的擬合程 度(擬合程度以ME衡量,權重取值為0. 5時ME最小,即最佳擬合程度對應的權重取值為 0? 5) 〇
[0102] 根據(jù)以上計算第4種、第5種、第8種和第9種場景模式下的權重分別為:Q4=0. 7, Q5= 0.6,Q8= 0.6,Q9= 0.5,第4種、第5種、第8種和第9種場景模式下的視覺舒適度評 價模型分別為:
[0103] SMMO4= 4. 3938-0. 6652XDa(Q4)+0? 1912XIn(Wa)-O. 0208XDa(Q4)Xln(Wa)
[0104] SMMO5= 4. 2326-0. 7120XDa(Q5)+0. 1912XIn(Wa)-〇. 0208XDa(Q5)Xln(Wa)
[0105] 。
[0106] SMMO8= 4. 5232-0. 8918XDa(Q8)+0. 1912XIn(Wa)-〇. 0208XDa(Q8)Xln(Wa)
[0107] SMMO9= 5. 4614-2. 6905XDa(Q9)+0. 1912XIn(Wa)-〇. 0208XDa(Q9)Xln(Wa)
[0108] ③將待評價的立體圖像的左視點彩色圖像記為{IJX,y)},將待評價的立體圖 像的右視點彩色圖像記為{IR(X,y)},將待評價的立體圖像的右視點視差灰度圖像記為 {dR(x,y)},其中,1彡X彡W,1彡y彡H,W表示待評價的立體圖像的寬度,其與立體圖像 數(shù)據(jù)庫中的每幅立體圖像的寬度一致,H表示待評價的立體圖像的高度,其與立體圖像數(shù) 據(jù)庫中的每幅立體圖像的高度一致,込(x,y)表示{Ijx,y)}中坐標位置為(x,y)的像素 點的像素值,IR(x,y)表示{IR(x,y)}中坐標位置為(x,y)的像素點的像素值,dR(x,y)表 示{dR(x,y)}中坐標位置為(x,y)的像素點的像素值;然后采用與步驟②中相同的方式, 確定待評價的立體圖像所屬的場景模式;再根據(jù)待評價的立體圖像所屬的場景模式,選取 該場景模式下的視覺舒適度評價模型;接著根據(jù)該場景模式下的視覺舒適度評價模型及 {dR(x,y)}中的前景目標的視差角、{dR(x,y)}中的后景區(qū)域的視差角和{dR(x,y)}中的前 景目標的寬度角,計算待評價的立體圖像的視覺舒適度評價預測值,記為smmo,假設待評價 的立體圖像屬于第n種場景模式,則smmo= (4. 2028-u(QJ)-V(Qn)XDa'(Qn)+0. 1912XIn (Wa,)-0.0208XDa'(Qn)Xln(Wa'),其中,Da'(Qn)表示{dR(x,y)}的全局視差角,Da'(Qn)= QnX|fa' | + (l_Qn)X|ba' |,fa' 表示{dR(x,y)}中的前景目標的視差角,ba' 表示{dR(x,y)} 中的后景區(qū)域的視差角,Wa'表示{dR(x,y)}中的前景目標的寬度角。
[0109]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步驟③中{dR(x,y)}中的前景目標的寬度角
>其中,arctan()為求反正切函數(shù),h表示人眼到顯示器的距離,Wfront 表示{dR(x,y)}中的前景目標的平均寬度,Wfront的獲取過程為:
[0110] al、對{dR(x,y)}進行二值化處理,得到{dR(x,y)}的二值化圖像,記為{BI(X,y)}, 將{BI(X,y)}中坐標位置為(X,y)的像素點的像素值記為BI(X,y),當{dR(x,y)}中坐標位 置為(x,y)的像素點屬于前景目標時,令BI(x,y) = 1,當{dR(x,y)}中坐標位置為(x,y) 的像素點屬于后景區(qū)域時,令BI(x,y) =0。
[0111] a2、對{BI(x,y)}進行行掃描,對于{BI(x,y)}中的第row行,從第row行的第1個 像素點開始向右掃描,在掃描到第1個像素值為1的像素點時,將該像素點作為第1段前景 寬度線段的起始位置,并將該像素點的列坐標記為X1,繼續(xù)向右掃描直至掃描到像素值為〇 的像素點為止得到第1段前景寬度線段,將該像素值為〇的像素點的列坐標記為X2,將第1 段前景寬度線段的長度記為WL1,WL1=X2-X1;繼續(xù)向右掃描,以與獲取第1段前景寬度線段 相同的方式,獲取第row行中的所有前景寬度線段;其中,row的初始值為1,I<row<H, I<X1Sx2SW0
[0112] a3、去掉{BI(x,y)}中長度異常的前景寬度線段,即去除特別短的前景寬度線段 和特別長的前景寬度線段,即將{BI(x,y)}中長度小于0. 002W的所有前景寬度線段和長度 大于0. 995W的所有前景寬度線段去除;然后按長度從小到大的順序對剩余的所有前景寬 度線段進行排序,取中間80%的前景寬度線段構成前景寬度線段集合,記為{WL'J,其中, WL'n表示{WL'n}中的第n段前景寬度線段的長度,I<n<N',N'表示{WL'J中包含的前 景寬度線段的總段數(shù)。
[0113] a4、計算{WL'J中的所有前景寬度線段的長度的平均值,記為Wfront',
然后將Wfrant'作為{dR(x,y)}中的前景目標的平均寬度Wfront,即令Wfront =Wfront,。
[0114] 圖3給出了Wa'的幾何示意圖。
[0115] ④對待評價的立體圖像的視覺舒適度評價預測值smmo進行修 正,將待評價的立體圖像的修正后的視覺舒適度評價預測值記為smm,
>其中,max()為取最大值函數(shù), P表示待評價的立體圖像所屬的場景模式下的視覺舒適度評價模型的曲折度衰減系數(shù),S/ 表示{dR(x,y)}中的前景目標的平均前景行線段數(shù),S。'表示{dR(x,y)}中的前景目標的平 均前景列線段數(shù),Tf表示設定的視差角閾值,表示設定的前景行線段數(shù)閾值,T。表示設定 的前景列線段數(shù)閾值,在本實施例中取P= 1.6、Tf= 2.0、1\= 2、T。= 1.5。
[0116]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步驟④中{dR(x,y)}中的前景目標的平均前景行線段數(shù)
{dR(x,y)}中的前景目標的平均前景列線段數(shù)
中,S/和Sc'為{dR(x,y)}中的前景目標的曲折度參數(shù),1彡row彡H,1彡col彡W,RLQrow 表示{dR(x,y)}中的第row行中的前景行線段的數(shù)量,
>CLQtx^ 示{dR(x,y)}中的第col列中的前景列線段的數(shù)量,
[0117] 其中,RLQra^PCLQOTl的獲取過程為:
[0118] bl、對{dR(x,y)}進行二值化處理,得到{dR(x,y)}的二值化圖像,記為{BI(X,y)}, 將{BI(X,y)}中坐標位置為(X,y)的像素點的像素值記為BI(X,y),當{dR(x,y)}中坐標位 置為(x,y)的像素點屬于前景目標時,令BI(x,y) = 1,當{dR(x,y)}中坐標位置為(x,y) 的像素點屬于后景區(qū)域時,令BI(x,y) =0。
[0119] b2、對{BI(x,y)}依次進行數(shù)學形態(tài)學的2次膨脹運算、4次腐蝕運算、2次膨脹運 算,得到{BI'(x,y)},其中,BI'(x,y)表示{BI'(x,y)}中坐標位置為(x,y)的像素點的像 素值。
[0120] b3、統(tǒng)計{BI'(x,y)}中的每行中有效的前景行線段的數(shù)量,將{BI'(x,y)}中的第 row行中有效的前景行線段的數(shù)量記為RLQrow',RLQ1J的獲取過程為:b3-l、令RLQrow'的 初始值為〇 ;b3-2、從{BI'(x,y)}中的第row行的第1個像素點開始向右掃描,在掃描到第 1個像素值為1的像素點時,將該像素點作為第1段前景行線段的起始位置,并將該像素點 的列坐標記為Xl',繼續(xù)向右掃描直至掃描到像素值為0的像素點為止得到第1段前景行線 段,將該像素值為〇的像素點的列坐標記為x2',若第1段前景行線段的長度x2' -X1'大于 0. 005W,則確定第1段前景行線段為有效的前景行線段,并令RLQ1J=RLQ1J+1,若第1段 前景行線段的長度x2' -X1'小于或等于〇. 005W,則確定第1段前景行線段為無效的前景行 線段;繼續(xù)向右掃描,以與獲取第1段前景行線段并確定第1段前景行線段是否為有效的 前景行線段相同的方式,獲得第row行中的所有有效的前景行線段,并統(tǒng)計得到第row行中 有效的前景行線段的數(shù)量RLQraw' ;其中,row的初始值為1,1彡row彡H,1彡V<x2'彡W, RLQ1J=RLQ1J+1中的"="為賦值符號。
[0121] 同樣,統(tǒng)計{BI'(x,y)}中的每行中有效的前景列線段的數(shù)量,將{BI'(x,y)}中的 第col行中有效的前景列線段的數(shù)量記為CLQral',CLQral'的獲取過程為:b3-l)、令CLQral' 的初始值為〇山3_2)、從{BI'(x,y)}中的第col列的第1個像素點開始向下掃描,在掃描 到第1個像素值為1的像素點時,將該像素點作為第1段前景列線段的起始位置,并將該像 素點的行坐標記為y/,繼續(xù)向下掃描直至掃描到像素值為0的像素點為止得到第1段前景 列線段,將該像素值為〇的像素點的行坐標記為y2',若第1段前景列線段的長度y2'I1'大 于0. 005H,則確定第1段前景列線段為有效的前景列線段,并令CLQral' =CLQral' +1,若第1 段前列列線段的長度y2' -y/小于或等于〇. 005H,則確定第1段前景列線段為無效的前景 列線段;繼續(xù)向下掃描,以與獲取第1段前景列線段并確定第1段前景列線段是否為有效的 前景列線段相同的方式,獲得第col行中的所有有效的前景列線段,并統(tǒng)計得到第col列中 有效的前景列線段的數(shù)量CLQ。。/ ;其中,col的初始值為1,1彡col彡W,1彡yi' <y2'彡H, CLQ。。/ =CLQ。。/ +1中的"="為賦值符號。
[0122] b4、令RLQrow=RLQrow,,令CLQcol=CLQcol,。
[0123] 在上述中,步驟②中立體圖像數(shù)據(jù)庫中的每幅立體圖像的右視點視差灰度圖像中 的前景目標和后景區(qū)域的獲取方式與步驟③中待評價的立體圖像的右視點視差灰度圖像 中的前景目標和后景區(qū)域的獲取方式相同,將立體圖像數(shù)據(jù)庫中的每幅立體圖像和待評價 的立體圖像均作為待處理立體圖像,則待處理立體圖像的右視點視差灰度圖像中的前景目 標和后景區(qū)域的獲取過程為:獲取待處理立體圖像的右視點視差灰度圖像的灰度直方圖; 然后采用現(xiàn)有的最大類間方差法(OTSU),并根據(jù)待處理立體圖像的右視點視差灰度圖像的 灰度直方圖,得到待處理立體圖像的右視點視差灰度圖像的灰度分割閾值,記為Pseg;再將 待處理立體圖像的右視點視差灰度圖像中像素值大于或等于Pseg的像素點確定為前景像素 點,并將待處理立體圖像的右視點視差灰度圖像中像素值小于Pseg的像素點確定為后景像 素點;最后由所有前景像素點構成待處理立體圖像的右視點視差灰度圖像中的前景目標, 由所有后景像素點構成待處理立體圖像的右視點視差灰度圖像中的后景區(qū)域。
[0124] 在此,待處理立體圖像的右視點視差灰度圖像的灰度分割閾值Pseg的獲取過程 為:
[0125] Xl、建立灰度分割閾值尋找目標函數(shù),記為T,T=wfX(y-yf) 2+wbX(y-yb)2,其中,wf表示待處理立體圖像的右視點視差灰度圖像中的前景像素點的總個數(shù)占
待處理立體圖像的右視點視差灰度圖像中的像素點的總個數(shù)的比例 yf表示待處理立體圖像的右視點視差灰度圖像中的所有前景像素點的像素值的均
Wb表示待處理立體圖像的右視點視差灰度圖像中的后景像 素點的總個數(shù)占待處理立體圖像的右視點視差灰度圖像中的像素點的總個數(shù)的比例,
yb表示待處理立體圖像的右視點視差灰度圖像中的所有后景像素 點的像素值的均值,
y表示待處理立體圖像的右視點視差灰度 圖像中的所有像素點的像素值的均值,y=wfXyf+wbXyb,Histd(g)表示待處理立體 圖像的右視點視差灰度圖像的灰度直方圖{Histd(g)}中像素值為g的像素點的個數(shù), 〇 <g_<g< 255, 8_表示待處理立體圖像的右視點視差灰度圖像的灰度直方圖 {Histd(g)}中像素點的個數(shù)大于O的最小像素值,g_表示待處理立體圖像的右視點視差 灰度圖像的灰度直方圖{Histd(g)}中像素點的個數(shù)大于O的最大像素值;待處理立體圖像 的右視點視差灰度圖像的灰度直方圖{Histd(g)}中的橫坐標表示O~255的灰度級、縱坐 標表示像素點的個數(shù)、各個柱子表示不同灰度級的像素點的個數(shù)。
[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