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茶葉生產(chǎn)設備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小型炒茶機。
背景技術: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也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中國茶的發(fā)現(xiàn)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歷史,茶作為一種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長品易健康、長壽,由于茶中含有多種抗氧化物質與抗氧化營養(yǎng)素,對于消除自由基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喝茶也有助防老,具養(yǎng)生保健功能,茶葉在制作過程中需要用到眾多設備,炒茶機就是其中的一種,現(xiàn)有的炒茶機體積過大,同時在炒茶過程中,由于炒茶鍋不是密封的,就會導致一部分熱量流失,能源浪費嚴重。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小型炒茶機,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體積過大、能源浪費嚴重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小型炒茶機,包括電動機、操控裝置、主軸、支撐板、炒茶室、立桿、溫度檢測器、加熱室、電路控制機構、電源線和下炒茶室,所述電動機下方安裝有減速機,所述操控裝置的左側固定安裝有電動機和減速機,所述主軸與通過減速機與電動機相連接,且主軸上安裝有炒板,所述支撐板上安裝有操控裝置,所述炒茶室頂部設置有風機,所述立桿之間設置有炒茶室,且立桿與支撐板相連接,所述溫度檢測器與炒茶室相連接,所述加熱室內部安裝有電加熱器,所述電路控制機構與電加熱器電性連接,所述電源線與電路控制機構電性連接,所述下炒茶室兩側固定安裝有密封膠墊,且下炒茶室上方設置有上炒茶室。
優(yōu)選的,所述炒板為可拆卸安裝裝置。
優(yōu)選的,所述立桿為可升降裝置,且立桿升降高度范圍為0-60cm。
優(yōu)選的,所述加熱室上設置有絕熱層。
優(yōu)選的,所述上炒茶室固定連接于支撐板,且上炒茶室上設置有進氣口。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小型炒茶機為立式結構,體積較小,設置有炒茶室,炒茶室密封效果好,在炒茶過程中,大大減少了熱量流失,有效的節(jié)約了能源,當需要取出茶葉時,由于立桿為可升降裝置,同時上炒茶室固定連接于支撐板,就可以將上炒茶室升起,將可以將茶葉取出,操作方便便捷,加熱室上設置有絕熱層,能夠保證電加熱器產(chǎn)生的熱量最大程度的傳遞給炒茶室,熱能利用高,使用效果好,通過定期清洗和更換炒板,以提高炒茶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炒茶室結構示意圖。
圖中:1、電動機,2、減速機,3、操控裝置,4、主軸,5、炒板,6、支撐板,7、風機,8、炒茶室,9、立桿,10、溫度檢測器,11、加熱室,12、電路控制機構,13、電加熱器,14、電源線,15、上炒茶室,16、密封膠墊,17、下炒茶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2,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小型炒茶機,包括電動機1、操控裝置3、主軸4、支撐板6、炒茶室8、立桿9、溫度檢測器10、加熱室11、電路控制機構12、電源線14和下炒茶室17,電動機1下方安裝有減速機2,操控裝置3的左側固定安裝有電動機1和減速機2,主軸4與通過減速機2與電動機1相連接,且主軸4上安裝有炒板5,炒板5為可拆卸安裝裝置,支撐板6上安裝有操控裝置3,炒茶室8頂部設置有風機7,立桿9之間設置有炒茶室8,立桿9為可升降裝置,且立桿9升降高度范圍為0-60cm,且立桿9與支撐板6相連接,溫度檢測器10與炒茶室8相連接,加熱室11內部安裝有電加熱器13,加熱室11上設置有絕熱層,電路控制機構12與電加熱器13電性連接,電源線14與電路控制機構12電性連接,下炒茶室17兩側固定安裝有密封膠墊16,且下炒茶室17上方設置有上炒茶室15,上炒茶室15固定連接于支撐板6,且上炒茶室15上設置有進氣口。
工作原理:在使用該小型炒茶機時,應先對設備進行一個簡單的內部結構了解,當檢查設備無異常后,通過電源線14接通電源,將需要炒干的茶葉放入至下炒茶室17中,通過立桿9來使上炒茶室15下降,在通過密封膠墊16使上炒茶室15和下炒茶室17處于密封狀態(tài),在操控裝置3上設定好后,電加熱器13開始產(chǎn)生熱量,并將熱量傳遞給炒茶室8,電動機1通過主軸4帶動炒板5轉動,從而使茶葉在炒茶室8中不斷翻滾,最終將茶葉中的水分分離出來并形成水蒸氣,風機7能夠將水蒸氣排出去,同時通過炒茶室15上的進氣口,能夠外界干燥空氣吸入至炒茶室8內部,這樣就完成了一系列的炒茶工作。
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