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醫(yī)療器械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多腔型覆膜支架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胸腹動脈瘤是臨床上十分兇險的一種血管類疾病,其病變范圍累及到腹腔干、腸系膜上動脈和雙腎動脈,手術難度大,死亡率高,且術后易出現并發(fā)癥,已成為血管外科醫(yī)生面臨的難題之一。目前外科治療方法主要有開放手術、雜交手術和腔內修復治療。
傳統(tǒng)的開放式手術方式需采取胸腹聯(lián)合切口,用多分支型人造血管進行主動脈置換并重建內臟動脈,術后并發(fā)癥和死亡率較高;雜交手術是在主動脈瘤覆膜支架植入前采用開腹手術以人造血管重建內臟動脈,將內臟動脈開口移位于腹主動脈遠端或一側髂動脈,獲得足夠的錨定區(qū)后植入覆膜支架隔絕全部動脈瘤,相對于傳統(tǒng)的開放治療,雜交手術雖然避免了開胸、體外循環(huán)且降低了血流阻斷時間和手術創(chuàng)傷,但手術過程中需要手術和介入技術兩方面均具有較高水平的醫(yī)生及治療中心,而且術后會出現內漏、動脈血栓。腔內修復治療是用覆膜支架對主動脈瘤進行隔絕的同時對內臟動脈進行重建,屬于完全介入治療,相對于開放治療和雜交手術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小,手術時間段,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通過覆膜支架植入,然后在覆膜支架移植物的分支上行內臟動脈覆膜支架成形術,可應用于累及腎動脈及內臟動脈的胸腹主動脈瘤的治療。但是腔內修復治療胸腹動脈瘤仍存在不足,首先是難以應用于解剖復雜的病例;同時患者需要等待至少1個月的時間來訂做覆膜支架,費用昂貴,且適應性和靈活性較差,國內難以推廣應用。
采用現有覆膜支架腔內介入治療胸腹動脈瘤手術難度較高,易引發(fā)內漏,術后易出現并發(fā)癥,分支覆膜支架易出現打折甚至閉塞。因此,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手術難度和手術風險,提高植入支架的通用性是目前胸腹主動脈瘤腔內修復急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治療胸腹主動脈瘤過程中手術時間長、難度大,術后死亡率高、易出現并發(fā)癥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多腔型覆膜支架及其使用方法,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多腔型覆膜支架,包括主體覆膜支架1和一組小口徑覆膜支架2;所述的主體覆膜支架1遠端的內腔被分隔為多腔型結構,所述多腔型結構包括五個圓周子腔9和一個中部子腔10,五個圓周子腔9的橫截面為扇形,中部子腔10的橫截面為圓形;所述一組小口徑覆膜支架2的近端分別套接于相應的圓周子腔9或中部子腔10內。
所述主體覆膜支架1和一組小口徑覆膜支架2均包括金屬支架環(huán)3和覆膜材料4。
所述多腔型結構中,五個圓周子腔9的橫截面積可以相同或者不相同,中部子腔10的橫截面積大于每一個圓周子腔9。所述多腔型結構的近端位于主體覆膜支架1近端20-80mm處,多腔型結構的遠端與主體覆膜支架1遠端平齊,多腔型結構的長度為20mm-60mm。
所述多腔型結構的子腔設有金屬支架環(huán)3,各個子腔的金屬支架環(huán)相互錯位。
所述小口徑覆膜支架2的近端橫截面周長等于或略大于所述主體覆膜支架1多腔型結構相應子腔的橫截面周長。
所述主體覆膜支架1近端、遠端、多腔型結構和所述小口徑覆膜支架2的近端、遠端均設有顯影標記5。
所述主體覆膜支架1近端設有呈“喇叭狀”的金屬裸支架6,并帶有倒刺7。
如上所述的多腔型覆膜支架的使用方法:將所述主體覆膜支架1和一組小口徑覆膜支架2分別壓縮預置于可進入人體血管的輸送系統(tǒng)內;所述五個圓周子腔9內分別放有預置導絲;將主體覆膜支架1釋放后,根據顯影標記5調整小口徑覆膜支架2的位置,使小口徑覆膜支架2與子腔重疊20mm以上,防止支架脫落或發(fā)生內漏。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
(1)本發(fā)明提出的多腔型覆膜支架,主體覆膜支架和六個小口徑覆膜支架配合使用,在有效隔絕主動脈瘤的同時,可保證各分支血管的血流供應,有利于降低支架植入后打折或閉塞的風險;
(2)小口徑覆膜支架套接于主體覆膜支架的子腔內,套接長度為20-60mm,有利于降低腔內修復治療胸腹主動脈動脈瘤術后支架移位和內漏的風險;
(3)主體覆膜支架和一組小口徑覆膜支架可設計多種型號尺寸以供臨床選擇,無需定制,可提高覆膜支架介入治療胸腹主動脈瘤的適應性和通用性,有利于簡化手術過程,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手術難度。
附圖說明
圖1為位于多腔型覆膜支架近端的主體覆膜支架的示意圖;
圖2為主體覆膜支架遠端多腔型結構的橫剖圖;
圖3為主體覆膜支架內部結構圖;
圖4為一組小口徑覆膜支架的示意圖;
圖5為主體覆膜支架和一組小口徑覆膜支架釋放狀態(tài)的示意圖;
標號說明:1-主體覆膜支架,2-小口徑覆膜支架,3-金屬支架環(huán),4-覆膜材料,5-顯影標記,6-金屬裸支架,7-倒刺,8-多腔型結構,9-圓周子腔,10-中部子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的說明,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本發(fā)明所述近端是指多腔型覆膜支架靠近心臟的一端,遠端是指多腔型覆膜支架遠離心臟的一端。
如圖1~圖3所示,多腔型覆膜支架主要包括主體覆膜支架1和一組小口徑覆膜支架2;主體覆膜支架1遠端的內腔被分隔為多腔型結構,所述多腔型結構包括五個圓周子腔9和一個中部子腔10,五個圓周子腔9的橫截面為扇形,中部子腔10的橫截面為圓形;一組小口徑覆膜支架2分別適用于腹腔干動脈、腸系膜上動脈、左右腎動脈、左右髂動脈,分別套接于相應的圓周子腔9或中部子腔10內,如圖4所示。
主體覆膜支架1和一組小口徑覆膜支架2均包括金屬支架環(huán)3和覆膜材料4,金屬支架環(huán)3可以為鎳鈦合金或醫(yī)用不銹鋼材料,呈“W”形或正弦波形的環(huán)狀結構。該金屬支架環(huán)滿足植入人體要求且具有自膨脹性,釋放后可自動膨脹至壓縮前的形狀。覆膜材料為醫(yī)用高分子材料,如膨體聚四氟乙烯、聚酯纖維等,該覆膜材料在有效隔絕主動脈瘤的同時不會引起血栓、炎癥等人體排異和不適性。
主體覆膜支架的多腔型結構中,五個圓周子腔9的橫截面積可以相同或者不相同,中部子腔10的橫截面積大于每一個圓周子腔9,用于套接一側髂動脈小口徑覆膜支架。多腔型結構的各子腔由覆膜材料隔開,相鄰子腔之間無縫隙,以確保主體覆膜支架多腔型結構的最大空間利用率。
多腔型結構8的近端位于主體覆膜支架1近端40mm處,多腔型結構8遠端與主體覆膜支架1遠端平齊。多腔型結構8的長度為40mm,確保小口徑覆膜支架與子腔的套接長度和強度,具有良好的防脫落和防III型內漏性能。
多腔型結構8的子腔內可以設有或者不設支架環(huán),若設有支架環(huán),各子腔的支架環(huán)之間相互錯位。
一組小口徑覆膜支架2的橫截面為圓形,橫截面周長比相應子腔的橫截面周長大5%,小口徑支架2套接在子腔內部后,可自動適應子腔的形狀。
主體覆膜支架1和小口徑覆膜支架2設有顯影標記5,顯影標記5的材料為金屬鉑,也可以為黃金、鉑銥合金或鉭,可以選擇點式標記,也可以將顯影絲材繞制成環(huán)狀,方便手術過程中對覆膜支架進行精確定位并提高小口徑覆膜支架與主體覆膜支架搭配的準確性。主體覆膜支架的顯影標記5設置于覆膜部分的近端、遠端以及多腔型結構8,其中多腔型結構8設有多個顯影標記5,相鄰顯影標記5間隔10mm;小口徑覆膜支架2的顯影標記5設置于小口徑支架2的近端和遠端。
主體覆膜支架1的近端設有呈“喇叭狀”的金屬裸支架6,并設有倒刺7,有利于降低支架植入后的移位風險。
將該多腔型覆膜支架植入胸腹主動脈的具體方法步驟如下:
主體覆膜支架1和一組小口徑覆膜支架2分別壓縮預置于可進入人體血管的輸送系統(tǒng)內;所述五個圓周子腔9內分別放有預置導絲。
將主體覆膜支架1和預置導絲從一側股動脈輸送至胸主動脈,釋放主體覆膜支架1并將預置導絲分別從對側股動脈和任一頭臂血管拉出,支架釋放后錨定區(qū)位于瘤頸20mm以上位置,主體覆膜支架遠端高于腹腔干動脈和腸系膜上動脈的近心端。
主體覆膜支架1釋放前,主體覆膜支架輸送器的芯管在中部子腔10內,主體覆膜支架釋放后,輸送器芯管及Tip頭由該子腔撤出。
沿預置導絲分別送入導引鞘管并置換導絲,再將小口徑覆膜支架輸送器通過頭臂血管或股動脈輸送至相應子腔中,并根據顯影標記5調整小口徑覆膜支架2的位置,使小口徑覆膜支架2與子腔重疊20mm以上,防止支架脫落或發(fā)生內漏。同側髂動脈小口徑覆膜支架2通過植入主體覆膜支架1的股動脈切口自下而上植入血管內,支架近端釋放于主體覆膜支架中部子腔10內,遠端釋放于同側髂動脈分支血管內;對應于腸系膜上動脈、腹腔干動脈、雙腎動脈的小口徑覆膜支架2通過頭臂血管自上而下植入,穿過相應子腔后遠端進入相應血管內,近端留在主體覆膜支架子腔內,釋放后與子腔套接;對應于左右髂動脈的小口徑覆膜支架可選擇分別由左右股動脈輸送至主體覆膜支架相應子腔內,釋放后小口徑覆膜支架近端與主體覆膜支架相應子腔套接,遠端分別置于左右髂動脈;根據患者耐受性,也可避免對側股動脈切口,選擇從頭臂血管自上而下植入。
主體覆膜支架1和一組小口徑覆膜支架2在血管內釋放后的狀態(tài)如圖5所示。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而已,目的是為了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的理解本發(fā)明,不應用以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及應用,凡是在本發(fā)明的精神或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所保護的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