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兩眼間對比度調控下物像不等的心理物理學測量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眼科測量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基于兩眼間對比度調控下物像不等的心理物理學測量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物像不等(aniseikonia)指的是左右眼成像大小不等的現象,一般認為3%_5%的物像不等即可引起正常人雙眼融合的困難及立體視覺的障礙。當兩眼間成像相差太大引起融像困難,則稱為病理性的物象不等。病理性的物象不等不僅妨礙正常雙眼視覺的建立,同時還可引起一系列的不良視覺癥狀。屈光參差是物象不等發(fā)生的重要原因,且隨著參差度數的增加物像不等現象會更加顯著。除了單純屈光參差,在弱視群體中占據了很大一部分的屈光參差患者,物像不等也被認為可能是影響屈光參差性弱視視覺抑制重要因素,這在我們團隊前期的研究中已經得到證實。盡管在存在視覺抑制的情況下,弱視患者由于弱視眼被壓抑無法形成雙眼視覺,從而不會因為物像不等而產生不適的癥狀,但是隨著抗抑制訓練的逐步開展,弱視患者的初級雙眼視功能得到恢復,此時物像不等有可能重新成為影響視力進一步提高以及弱視治療的障礙。因此,對屈光參差性弱視中的物像不等現象和屈光參差性弱視發(fā)生機制研究,是在我們團隊已有研究方向基礎上的科學延伸,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同時對于單純性屈光參差患者,特別是部分只能通過佩戴框架眼鏡矯正的患者,物像不等的定量測量,能夠為后續(xù)的個性化的利用光學改良框架鏡矯正不等像提供更為有力的客觀的依據。左右眼成像大小不等的這一臨床現象早在1866年即已被提出。如前所述,物像不等指的是同一物體經雙眼光學系統(tǒng)成像,在中樞整合后感知到大小不同的兩個像的現象。物像不等的形成原因包括光學因素、視網膜解剖因素及知覺因素。其中,光學因素是其主要原因,以屈光參差為例,未矯正的軸性屈光參差會導致眼軸長的眼視網膜形成模糊像,模糊像通常顯得更大;而通過框架眼鏡矯正的屈光參差,則由于雙眼矯正眼鏡的放大率不一致而導致視網膜像大小不一。其次,由于視網膜細胞感受野在視覺中樞的空間對應特點,視網膜解剖因素也影響了物像不等的大小,比如一些眼科疾病,如高度近視、黃斑水腫、視網膜脫離、黃斑前膜等都會導致一定程度的物像不等。最后,物像不等有可能在視覺中樞整合時得到一定代償,有研究顯示,實驗性不等像的受試者能在短短3天內即可代償由于鏡片放大率不一致導致的空間畸變。
[0003]物像不等的發(fā)病率在3%至30%不等,而且隨著近年來白內障手術及準分子激光手術的開展,物像不等的癥狀將會更加常見。物像不等常常會導致嚴重的主觀不適癥狀,大部分的患者會出現視疲勞,頭痛,部分患者還有畏光,閱讀困難,惡心,復視等,這些癥狀會在視近或觀察運動中的物體時加劇。
[0004]關于物像不等的研究在20世紀50年代達到頂峰,包括空間不等像計(spaceeikonnometer)等多種測量儀器被發(fā)明生產并投入使用。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應用后人們發(fā)現,無論使用多么精確的儀器,物像不等的測量結果總是具有很大的可變性,即使是同一受試者在不同時間點進行測試,結果也難以穩(wěn)定。在眾多的測量方法中空間不等像計曾被作為物像不等測量的金標準,但是由于其體積龐大且檢查必須要求被試者存在良好立體視功能,這些條件大大限制了它的應用,目前該設備已停產,因此對物像不等的科學研究也一度停滯。而近年來推出了一批基于計算機系統(tǒng)開發(fā)的程序軟件,代表的如:AniseiknoiaInspector,目前已經更新至第三代,但由于其購買成本高,且目前僅用于正?;颊吆Y查,應用時間較短其準確性和可重性還有待觀察。目前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是便攜式的不等像檢查本(NAT)是由日本學者粟屋發(fā)明,該檢查本雖然攜帶操作簡便但是普遍被認為可信度及重復性較低,嚴重低估不等像值,僅能作為參考。
[0005]盡管物像不等被認為是有可能影響弱視患者視覺發(fā)育的重要危險因素,但針對弱視患者的物像不等研究一直鮮有報道。這是由于根據傳統(tǒng)的認識,弱視患者大部分存在視覺抑制,在雙眼分視的情況下無法進一步形成雙眼融像。因此目前在現有的不等像檢查手段對弱視患者特別是抑制較重的弱視患者使用仍存在很大困難,對屈光參差性弱視患者真實的雙眼物像大小的差異很難進行準確的定量判斷。
[0006]另一方面,屈光參差患者中的光學矯正手段是復雜的問題。光學數值計算的結果提示不同成因的屈光參差應該具有不同的矯正方式。例如,從理論值計算結果而言,軸性屈光參差中,框架眼鏡矯正較角膜接觸鏡和屈光手術在消除物像不等方面具有更大優(yōu)勢,而在屈光性屈光參差中卻恰恰相反,這種現象被稱為Knapp’s定律。但是在臨床實踐中人們發(fā)現Knapp’s定律的應用非常有限,無論在軸性或者是屈光性屈光參差中,角膜接觸鏡及屈光手術通常都較框架眼鏡矯正效果更佳。對于合并弱視的兒童而言,角膜接觸鏡及屈光手術這兩種方法似乎也能夠帶來更大幅度的視力提高及雙眼視功能恢復。究竟是光學質量的提高還是物像不等的消除導致了這種改變,對于這個問題的解釋至今尚未有定論。
[0007]那么對于屈光參差患者,是不是都只能通過接觸鏡或是屈光手術才能得到最理想的矯正效果?對于不適于上述兩種矯正方式的屈光參差患者如何進行準確有效的光學改良使患者獲得良好的視功能及戴鏡后的舒適性呢?所有上述的問題解決都依賴于準確的雙眼物像不等的測量。與此同時,在實際臨床工作中我們通常很難立即分辨出一個屈光參差患者參差的性質,即便能夠通過檢查明確區(qū)分,部分患者也可能同時存在軸性和屈光性的混合因素,因此單單依據Knapp’s定律或者不論患者的實際情況均一律給予接觸鏡的做法都是不夠科學嚴謹的。因此,只有通過患者真實的不等像值來進行個性化矯正才是最合理的。
[0008]物像不等的檢查是獲取不等像值最為直觀簡便有效的方式,對于一般的屈光參差患者免去了諸如眼軸的測量等檢查成本,即便醫(yī)生不能立即得出造成患者屈光參差的性質,也能通過測量結果了解患者實際的雙眼物像大小的狀態(tài),并給予合理的矯正方式。綜上所述,在屈光參差患者中進行精確的物像不等測量及比較不同的屈光矯正方法對其產生的影響,有助于回答這些長期困擾臨床醫(yī)生的問題,并指導進一步治療方式的選擇,對單純的屈光參差患者和參差性弱視患者而言個性化的治療方式才是最為科學合理的。
【發(fā)明內容】
[0009]本發(fā)明為克服上述現有技術所述的至少一種缺陷(不足),提供一種基于兩眼間對比度調控下物像不等的心理物理學測量方法;本方法結合雙眼間對比度整合的特點全面評價屈光參差患者的物像不等,以此獲取到不等像值。
[0010]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基于兩眼間對比度調控下物像不等的心理物理學測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以3D眼鏡模擬雙眼分視條件下左右眼別分別呈現不同大小的視標圖形,受試者比較兩個呈現視標圖形的大小,并將兩視標圖形大小調整至相等后,測量獲取兩視標圖形實際大小的差值,隨機多次重復測量兩視標圖形實際差值,多個差值的平均值為測量所需物像不等測量值;
2)調控兩眼間視標的對比度對屈光參差患者的物像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