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模具部件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用于汽車模具的V型導板。
背景技術: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汽車的生產(chǎn)接近于標準化,通過模具成型,進行組裝,達到一個良好的模型產(chǎn)生,模具成型的時候往往很多地方需要用到導板,特別是用到V型導板的時候,容易出現(xiàn)碰撞,碰撞導致導板容易損壞,以及抗沖擊效果差,穩(wěn)定性不高,以及滑動的時候,容易出現(xiàn)卡住現(xiàn)象。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強度高、不易損壞、抗沖擊效果好且穩(wěn)定性高的用于汽車模具的V型導板。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用于汽車模具的V型導板,包括一側上設有V型滑道的導板塊,所述V型滑道底部設有第一沉頭槽、第二沉頭槽和第三沉頭槽、第四沉頭槽和第五沉頭槽,所述第一沉頭槽的底部設有第一安裝孔,第二沉頭槽的底部設有第二安裝孔,第三沉頭槽的底部設有第三安裝孔,第四沉頭槽的底部設有第四安裝孔,第五沉頭槽底部設有第五安裝孔,所述第一沉頭槽、第二沉頭槽和第三沉頭槽依次均距置于導板塊上,第四沉頭槽置于第一沉頭槽和第二沉頭槽之間,第五沉頭槽置于第二沉頭槽和第三沉頭槽之間,所述第一沉頭槽和第四沉頭槽之間的距離與第四沉頭槽和第二沉頭槽之間的距離比值為1:3,第二沉頭槽和第五沉頭槽之間的距離與第五沉頭槽和第三沉頭槽的比值為3:1,所述第五沉頭槽和第三沉頭槽之間距離和第一沉頭槽和第四沉頭槽之間的距離相等;
所述V型滑道兩側形成一個平行端面;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利用V型滑道底部設有第一沉頭槽、第二沉頭槽和第三沉頭槽、第四沉頭槽和第五沉頭槽,所述第一沉頭槽的底部設有第一安裝孔,第二沉頭槽的底部設有第二安裝孔,第三沉頭槽的底部設有第三安裝孔,第四沉頭槽的底部設有第四安裝孔,第五沉頭槽底部設有第五安裝孔,便于安裝和固定,所述第一沉頭槽、第二沉頭槽和第三沉頭槽依次均距置于導板塊上,第四沉頭槽置于第一沉頭槽和第二沉頭槽之間,第五沉頭槽置于第二沉頭槽和第三沉頭槽之間,所述第一沉頭槽和第四沉頭槽之間的距離與第四沉頭槽和第二沉頭槽之間的距離比值為1:3,第二沉頭槽和第五沉頭槽之間的距離與第五沉頭槽和第三沉頭槽的比值為3:1,所述第五沉頭槽和第三沉頭槽之間距離和第一沉頭槽和第四沉頭槽之間的距離相等,將固定分成三部分,一部分采用第二沉頭槽和第二安裝孔進行中間單點固定,然后利用第一沉頭槽和第四沉頭槽在一端進行雙固定方式進行固定,達到良好一端穩(wěn)定的固定,并且配合第三沉頭槽和第五沉頭槽進行另一端的雙固定方式進行固定,達到穩(wěn)定固定,在一條直線上的三定固定以及兩端的雙固定方式進行固定,保證其安裝的穩(wěn)定性;以及在V型滑道兩側形成一個平行端面,能夠使得在受力或者撞擊的時候,能夠通過平行端面進行平面抵消,然后再通過在V型滑道內(nèi)側的斜面進行斜面抵消,達到平行端面和斜面的配合,提高產(chǎn)品自身的承壓能力、抗沖擊能力和自身的強度。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導板塊包括側板和底板,所述側板垂直于底板兩側,側板與底板相連接處設有缺口,該缺口的底面由底板向側板傾斜。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以及導板塊包括側板和底板,所述側板垂直于底板兩側,側板與底板相連接處設有缺口,該缺口的底面由底板向側板傾斜,通過缺口的設置,便于固定的時候的穩(wěn)定性,起到導向作用,也可以在受力的時候,起到了斜向受力和散力的效果,進一步的提高的產(chǎn)品自身的抗沖擊能力和自身的強度。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V型滑道上設有還設有流通通道,該流通通道依次導通第一沉頭槽、第二沉頭槽、第三沉頭槽、第四沉頭槽和第五沉頭槽。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述V型滑道上設有還設有流通通道,該流通通道依次導通第一沉頭槽、第二沉頭槽、第三沉頭槽、第四沉頭槽和第五沉頭槽,便于氣流的通過,來達到滑動的時候的潤滑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A-A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B-B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3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
一種用于汽車模具的V型導板,包括一側上設有V型滑道102的導板塊101,所述V型滑道102底部設有第一沉頭槽201、第二沉頭槽301和第三沉頭槽401、第四沉頭槽501和第五沉頭槽601,所述第一沉頭槽201的底部設有第一安裝孔202,第二沉頭槽301的底部設有第二安裝孔302,第三沉頭槽401的底部設有第三安裝孔402,第四沉頭槽的底部設有第四安裝孔502,第五沉頭槽601底部設有第五安裝孔602,所述第一沉頭槽201、第二沉頭槽301和第三沉頭槽401依次均距置于導板塊101上,第四沉頭槽501置于第一沉頭槽201和第二沉頭槽301之間,第五沉頭槽601置于第二沉頭槽301和第三沉頭槽401之間,所述第一沉頭槽201和第四沉頭槽501之間的距離與第四沉頭槽501和第二沉頭槽301之間的距離比值為1:3,第二沉頭槽301和第五沉頭槽601之間的距離與第五沉頭槽601和第三沉頭槽401的比值為3:1,所述第五沉頭槽601和第三沉頭槽401之間距離和第一沉頭槽201和第四沉頭槽501之間的距離相等;
所述V型滑道102兩側形成一個平行端面701;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利用V型滑道102底部設有第一沉頭槽201、第二沉頭槽301和第三沉頭槽401、第四沉頭槽501和第五沉頭槽601,所述第一沉頭槽201的底部設有第一安裝孔202,第二沉頭槽301的底部設有第二安裝孔302,第三沉頭槽401的底部設有第三安裝孔402,第四沉頭槽501的底部設有第四安裝孔502,第五沉頭槽601底部設有第五安裝孔602,便于安裝和固定,所述第一沉頭槽201、第二沉頭槽301和第三沉頭槽401依次均距置于導板塊101上,第四沉頭槽501置于第一沉頭槽201和第二沉頭槽301之間,第五沉頭槽601置于第二沉頭槽301和第三沉頭槽401之間,所述第一沉頭和第四沉頭槽501之間的距離與第四沉頭槽501和第二沉頭槽301之間的距離比值為1:3,第二沉頭槽301和第五沉頭槽601之間的距離與第五沉頭槽601和第三沉頭槽401的比值為3:1,所述第五沉頭槽601和第三沉頭槽401之間距離和第一沉頭槽201和第四沉頭槽501之間的距離相等,將固定分成三部分,一部分采用第二沉頭槽301和第二安裝孔302進行中間單點固定,然后利用第一沉頭槽201和第四沉頭槽501在一端進行雙固定方式進行固定,達到良好一端穩(wěn)定的固定,并且配合第三沉頭槽401和第五沉頭槽601進行另一端的雙固定方式進行固定,達到穩(wěn)定固定,在一條直線上的三定固定以及兩端的雙固定方式進行固定,保證其安裝的穩(wěn)定性;以及在V型滑道102兩側形成一個平行端面701,能夠使得在受力或者撞擊的時候,能夠通過平行端面701進行平面抵消,然后再通過在V型滑道102內(nèi)側的斜面進行斜面抵消,達到平行端面701和斜面的配合,提高產(chǎn)品自身的承壓能力、抗沖擊能力和自身的強度。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導板塊101包括側板1011和底板1012,所述側板1011垂直于底板1012兩側,側板1011與底板1012相連接處設有缺口104,該缺口104的底面由底板1012向側板1011傾斜。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以及導板塊101包括側板1011和底板1012,所述側板1011垂直于底板1012兩側,側板1011與底板1012相連接處設有缺口104,該缺口104的底面由底板1012向側板1011傾斜,通過缺口104的設置,便于固定的時候的穩(wěn)定性,起到導向作用,也可以在受力的時候,起到了斜向受力和散力的效果,進一步的提高的產(chǎn)品自身的抗沖擊能力和自身的強度。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V型滑道102上設有還設有流通通道103,該流通通道103依次導通第一沉頭槽201、第二沉頭槽301、第三沉頭槽401、第四沉頭槽501和第五沉頭槽601。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述V型滑道102上設有還設有流通通道103,該流通通道103依次導通第一沉頭槽201、第二沉頭槽301、第三沉頭槽401、第四沉頭槽501和第五沉頭槽601,便于氣流的通過,來達到滑動的時候的潤滑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內(nèi)進行通常的變化和替換都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