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該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通過對操作開關進行操作來驅動馬達,從而調整車輛座椅相對于車輛地板的前后位置。
背景技術:
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能夠應用于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的操作開關。該操作開關配置于設置在車輛座椅的座部側面的側面罩、即座椅側面護罩。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平8-33M22號公報
在車輛地板固定有下導軌,并且在車輛座椅固定有以能夠移動的方式支承于上述下導軌的上導軌。進而,在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中,為了使驅動時的座椅滑動裝置的動作更加準確,在上導軌等附近配置有馬達、對該馬達的旋轉進行減速的減速器等。因此,馬達和操作開關相互分離配置,對上述馬達和操作開關進行電連接的電線束(wire harness)增長。這導致了用于配置電線束的空間的增大、以及該電線束的重量的增加。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該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能夠抑制用于配置對馬達和操作開關進行電連接的電線束的空間的增大以及該電線束的重量的增加。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具備一對第一導軌、導軌構造體、一對螺母部件、一對螺桿軸、帶減速器的馬達以及操作開關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一對第一導軌固定于車輛地板以及車輛座椅中的任意一方。導軌構造體包括固定于車輛地板以及車輛座椅中任意另一方的一對第二導軌。第二導軌以能夠沿座椅前后方向相對于第一導軌移動的方式與上述第一導軌連結。一對螺母部件分別固定于上述一對第一導軌。一對螺桿軸分別以轉動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上述一對第二導軌且與上述螺母部件螺合。上述螺桿軸相對于上述螺母部件相對旋轉,從而使上述第二導軌相對于上述第一導軌沿座椅前后方向相對移動。帶減速器的馬達經(jīng)由傳遞機構與上述一對螺桿軸連結,對該螺桿軸進行旋轉驅動。上述帶減速器的馬達具備馬達、齒輪機構以及齒輪殼體。齒輪機構與上述馬達的旋轉軸連結。齒輪機構對上述馬達的旋轉進行減速。齒輪殼體將上述齒輪機構支承為旋轉自如。上述齒輪殼體以上述齒輪機構的輸出軸的軸線沿座椅寬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于上述第二導軌。操作開關對上述帶減速器的馬達進行驅動操作。上述操作開關具有以在座椅前側露出的方式固定于上述齒輪殼體的操作部。
由此,能夠在上述馬達的附近使上述操作開關與該馬達電連接。因此,能夠使連接上述操作開關以及上述馬達的電線束縮短化,相應地,能夠抑制用于配置該電線束的空間的增大以及該電線束的重量的增加。并且,上述操作開關因使上述操作部在座椅前側露出而能夠從座椅前側伸手,對上述操作部進行操作。因此,能夠利用以基于手動的操作手柄的操作來調整上述車輛座椅的座椅前后位置的、所謂的手動式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為標準的操作感對上述操作部進行操作,能夠提高操作性。
優(yōu)選上述導軌構造體包括以沿座椅寬度方向架設在上述一對第二導軌之間的方式固定于上述一對第二導軌的前端部的加強托架,上述齒輪殼體被固定于上述加強托架。
據(jù)此,上述一對第二導軌因該第二導軌的前端部被固定于加強托架而一體化,由此,提高了作為整體的剛性。對支承上述齒輪機構的較大載荷進行支承的上述齒輪殼體被穩(wěn)定地支承于上述加強托架。通過像這樣將上述操作開關固定于支承在加強托架的齒輪殼體而能夠穩(wěn)定地承受基于使用者的操作載荷。
優(yōu)選上述座椅滑動裝置還具備旋轉傳感器、控制電路以及電路殼體。旋轉傳感器對上述馬達的旋轉進行檢測??刂齐娐坊谏鲜霰粰z測到的旋轉來控制上述馬達的旋轉。 電路殼體收納上述旋轉傳感器以及上述控制電路。上述電路殼體固定于上述齒輪殼體。
據(jù)此,通過將上述電路殼體固定于上述齒輪殼體而能夠在上述馬達的附近對該馬達和上述控制電路進行電連接。因此,能夠使連接上述馬達以及控制電路的電線束縮短化, 相應地,能夠進一步抑制用于配置該電線束的空間的增大以及該電線束的重量的增加。
優(yōu)選上述操作開關經(jīng)由上述電路殼體固定于上述齒輪殼體,并且,經(jīng)由上述控制電路與上述馬達電連接。
據(jù)此,通過將上述操作開關經(jīng)由上述電路殼體固定于上述齒輪殼體而能夠將例如上述操作開關直接連結于上述控制電路(控制電路基板),從而與上述馬達電連接。因此, 能夠使上述操作開關以及上述控制電路的電連接構造簡單化,能夠減少制造工時。
優(yōu)選上述傳遞機構具備傳遞軸、一對第一齒輪、第二齒輪以及一對外殼。傳遞軸以沿著上述齒輪機構的輸出軸的軸線貫通上述齒輪殼體的方式延伸。傳遞軸以一體旋轉的方式與上述齒輪機構的輸出齒輪連結。一對第一齒輪以一體旋轉的方式與上述傳遞軸的兩端部連結。第二齒輪以一體旋轉的方式與上述各個螺桿軸的前端部連結。第二齒輪與對應的上述第一齒輪嚙合,將該第一齒輪的旋轉轉換其旋轉軸線的方向后傳遞至上述螺桿軸。一對外殼固定于上述導軌構造體的座椅寬度方向的兩端部。一對外殼將上述第一齒輪以及上述第二齒輪支承為旋轉自如。
據(jù)此,將上述帶減速器的馬達的旋轉傳遞至上述一對螺桿軸的傳遞機構利用上述傳遞軸、以及一對上述第一齒輪、上述第二齒輪以及上述外殼構成。在該情況下,通過在上述齒輪機構中預先對上述馬達的旋轉充分地進行減速,由此,能夠利用大致等速的簡易構造進行伴隨著上述第一以及第二齒輪之間的方向轉換的旋轉傳遞。由此,能夠使上述外殼進一步小型化,進而,能夠使上述第二導軌的導軌截面進一步小型化。并且,上述第一以及第二齒輪間的載荷減少,由此,能夠進一步使第一或者第二齒輪低剛性化,能夠提高其成形材料方面的自由度。此外,支承上述齒輪機構的上述齒輪殼體、和支承上述第一以及第二齒輪的上述兩外殼通過共同固定于上述導軌構造體而一體化,由此,能夠以更加穩(wěn)定的狀態(tài)將上述齒輪機構的旋轉經(jīng)由上述傳遞軸傳遞至一對上述第一以及第二齒輪。
優(yōu)選上述馬達配置為,該馬達的旋轉軸的軸線沿著與上述傳遞軸的軸線所延伸的座椅寬度方向不同的大致前后方向延伸。
據(jù)此,上述馬達以該馬達的旋轉軸的軸線沿著車輛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因此,例如,通過將馬達(帶減速器的馬達)配置為沿著第二導軌的延伸配置方向,由此,能夠將馬達(帶減速器的馬達)配置在形成于一對第二導軌之間的空間。
圖1(a)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滑動裝置的分解立體圖。(b)是 (a)中的座椅滑動裝置的外殼內的第一以及第二齒輪的概略圖。圖2是圖1(a)中的座椅滑動裝置的帶減速器的馬達等的俯視圖。圖3是圖2中的帶減速器的馬達等的側視圖。圖4是圖1 (a)中的座椅滑動裝置的電路殼體的外側殼體的立體圖。圖5是圖4中的電路殼體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根據(jù)附圖對將本發(fā)明具體化了的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a)是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1的分解立體圖。座椅滑動裝置1適用于搭載于例如汽車等車輛的座椅(省略圖示)。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座椅寬度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座椅前后方向與車輛寬度方向以及車輛前后方向一致。如圖1(a)所示,在座椅寬度方向的兩側并列設置的一對作為第一導軌的下導軌 3,以沿著座椅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被固定于車輛地板。在上述下導軌3,以相對于下導軌 3能夠沿座椅前后方向相對移動的方式安裝有在座椅寬度方向成對的作為第二導軌的上導軌4。上述各下導軌3具有以相互連續(xù)的方式一體形成的一對側壁部11、底壁部12以及一對折回壁部13。側壁部11從底壁部12的寬度方向兩側向上方向延伸。底壁部12連結上述側壁部11的底端(下端)之間。折回壁部13分別從各個側壁部11的前端(上端) 向寬度方向內側伸出,進一步朝向底壁部12折回。下導軌3經(jīng)由固定于底壁部12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的一對腳架5而固定于車輛地板。另一方面,上述各個上導軌4具有以相互連續(xù)的方式一體形成的一對側壁部14、 蓋壁部15以及一對折回壁部16。側壁部14在下導軌3的兩個折回壁部13之間沿上下方向延伸。蓋壁部15連結上述側壁部14的底端(上端)之間。折回壁部16分別從各個側壁部14的前端(下端)向寬度方向外側伸出,進一步以被下導軌3的上述側壁部11以及上述折回壁部13包圍的方式折回。下導軌3以及上導軌4的截面呈大致U字狀。下導軌3以及上導軌4配置為其開口部相互對置。并且,通過上述折回壁部13與折回壁部16卡合,來阻止下導軌3以及上導軌4相互沿上下方向脫落。通過上述下導軌3與上導軌4相互卡合而形成的導軌的截面形成為矩形狀。下導軌3與上導軌4協(xié)作而形成內部空間。上導軌4利用配置在該上導軌4與下導軌3之間的滾動體(省略圖示)以相對于該下導軌3沿長邊方向(座椅前后方向)滑動自如的方式支承于該下導軌3。在各個上導軌4的蓋壁部15的前后方向的兩端部安裝有一對座椅托架6。各個上導軌4經(jīng)由一對座椅托架6固定于形成供駕駛員落座的落座部的座椅。因此,當上導軌4相對于下導軌3相對移動時,能夠對座椅相對于車輛地板的前后位置進行調整。在上導軌4支承有圓棒狀的螺桿軸7,該螺桿軸7收納于形成在該上導軌4與下導軌3之間的內部空間。該螺桿軸7沿著座椅前后方向、即上導軌4的滑動方向延伸。該螺桿軸7被支承為相對于上導軌4能夠旋轉且不能沿軸向移動。此外,螺桿軸7相對于上導軌4的支承狀態(tài)未圖示。此外,在螺桿軸7,且是在軸向的規(guī)定范圍的外圓周部形成有螺紋部(外螺紋)。另一方面,如圖1(a)所示,在下導軌3固定有具有與螺桿軸7的螺紋部螺合的螺紋部(內螺紋)的螺母部件9。因此,當螺桿軸7相對于螺母部件9旋轉時,該螺桿軸7與上導軌4作為一體相對于螺母部件9 (下導軌幻沿前后方向移動。此時,如以上已經(jīng)敘述那樣,調整了車輛座椅相對于車輛地板的前后位置。另一方面,當螺桿軸7的旋轉停止時,該螺桿軸7與上導軌4作為一體相對于螺母部件9 (下導軌幻朝向前后方向的移動被限制。此時,車輛座椅相對于車輛地板的前后移動被限制,該車輛座椅被保持在規(guī)定的前后位置。在兩個上導軌4的前端部上部固定有沿座椅寬度方向架設在上導軌4之間的由金屬板構成的加強托架21。該加強托架21與兩個上導軌4共同構成導軌構造體,一體地具有沿著座椅寬度方向延伸的主體壁部22和從該主體壁部22的前端緣以及后端緣向下方延伸突出的一對凸緣23。進而,加強托架21以呈相對于座椅寬度方向的中央部而兩端部向上方隆起的形狀,即以從前后方向觀察時呈平緩的U字形狀的方式成形。此外,加強托架21在主體壁部22的座椅寬度方向的兩個前端具有朝外側開口的 “ 二 ”字型的缺口對。在位于各個缺口 M的下側的一對凸緣23的前端部形成有一對螺栓插通孔25。一對螺栓插通孔25形成為,在座椅前后方向相互位于一條直線上。并且,在加強托架21,且是在主體壁部22的靠左的部位,形成有沿上下方向開口的螺栓插通孔26。在加強托架21固定有帶減速器的馬達30。該帶減速器的馬達30具備馬達31、齒輪機構、以及齒輪殼體32。齒輪機構與馬達31的旋轉軸連結,對馬達31的旋轉進行減速。 齒輪殼體32將上述齒輪機構支承為旋轉自如。此外,作為齒輪機構,能夠應用例如由固定安裝于馬達31的旋轉軸的作為輸入齒輪的蝸桿、和與該蝸桿嚙合的作為輸出齒輪的蝸輪構成的所謂蝸桿蝸輪副。進而,帶減速器的馬達30在齒輪殼體32中固定于加強托架21。即,如圖2以及圖3所示,齒輪殼體32具有以蝸輪(輸出軸)的軸線沿著座椅寬度方向延伸的方式收納以及支承齒輪機構的殼體部32a。在齒輪殼體32形成有沿著蝸輪的軸線貫通上述殼體部32a的軸插通孔32b。齒輪殼體32利用例如樹脂材料成形。并且,齒輪殼體32具有從殼體部32a向上方突出的塊狀的安裝部32c。安裝部32c的寬度比加強托架21的一對凸緣23之間的距離稍小。在該安裝部32c的上表面,形成有從該上表面向下方延伸的螺紋孔32d。插入加強托架21的一對凸緣23之間的安裝部32c的上表面與主體壁部22抵接,并且,由于插通到螺栓插通孔沈中的螺栓B(參照圖1 (a))的螺紋部緊固于螺紋孔32d,因此,齒輪殼體32被固定于加強托架21。此外,齒輪殼體32具有從殼體部32a向后方延伸突出的筒狀的保持架部32e。上述馬達31以該馬達31的旋轉軸插入保持架部3 的狀態(tài)嵌合于該保持架部32e,進而固定于齒輪殼體32。當然,大致沿著座椅前后方向延伸的馬達31的旋轉軸的軸線、即蝸桿的軸線可以與蝸輪(輸出軸)的軸線不同。在齒輪殼體32,以從該齒輪殼體32向前側突出的狀態(tài)固定有電路殼體35。如圖4 以及圖5所示,該電路殼體35具備樹脂制或者金屬制的外側殼體36以及內側殼體37。外側殼體36具有配置為在座椅寬度方向分離對置的一對側壁部36a、36b、以及以連接兩側壁部36a、36b的前端之間的方式沿著座椅寬度方向延伸的安裝壁36c。一對側壁部36a、36b沿著座椅前后方向相互平行地延伸。電路殼體35形成為朝后方開口的溝道狀。外側殼體 36的開口寬度(側壁部36a、36b之間的距離)設定為比齒輪殼體32的座椅寬度方向的長度大。電路殼體35在其側壁部36a、36b連接于齒輪殼體32。進而,在安裝壁36c的內壁面,保持有安裝有控制電路41的控制電路基板42。此夕卜,控制電路基板42經(jīng)由電線束與車載電池(省略圖示)電連接,并且經(jīng)由其它的電線束與上述馬達31電連接。關于控制電路基板42與上述車載電池之間的連接狀態(tài)以及控制電路基板42與上述馬達31之間的連接狀態(tài),省略圖示。并且,在一方的側壁部36a的內壁面,保持有用于檢測馬達31的旋轉的作為旋轉傳感器的旋轉開關43。該旋轉開關43與控制電路基板42接線,從而與控制電路41電連接??刂齐娐?1基于由旋轉開關43檢測出的馬達31的旋轉來控制該馬達31的旋轉。內側殼體37以在與外側殼體36之間覆蓋上述控制電路基板42以及旋轉開關43 等的狀態(tài)被保持于外側殼體36的內側面。由此,控制電路基板42以及旋轉開關43等為了避免朝向外部的露出而收納于電路殼體35。在外側殼體36的前端部(安裝壁36c),固定有對馬達31進行驅動操作的操作開關38。該操作開關38將意欲使車輛座椅朝向前方或者后方移動的操作信號輸出至控制電路41,其連接端子貫通安裝壁36c而與控制電路41 (控制電路基板42)直接連結。進而,操作開關38使其操作部38a在座椅前側露出,以使得落座于該車輛座椅的落座者能夠從座椅前側伸手進行操作。在形成于上述齒輪殼體32的軸插通孔32b,以不能沿軸向移動的方式插通有六棱柱狀的傳遞軸51。傳遞軸51以與上述蝸輪一體旋轉的方式嵌合于該蝸輪。該傳遞軸51沿著蝸輪(輸出軸)的軸線、即座椅寬度方向延伸。傳遞軸51的上部利用加強托架21覆蓋。 另一方面,在兩個上導軌4的前端固定有箱狀的外殼52。外殼52在加強托架21的兩個前端配置在一對凸緣23之間。即,在上導軌4的前端連結有固定托架53,并且,在該固定托架53形成有在蓋壁部15的上側沿座椅前后方向開口的貫通孔53a。進而,在各個外殼52, 形成有與貫通孔53a以及上述兩螺栓插通孔25同心、且沿座椅前后方向開口的一對螺栓插通孔52a。在外殼52的上部,形成有從上端向上方突出、且勾掛在上述缺口 M的周緣部的 T字狀的卡定爪部52b。卡定爪部52b在加強托架21的兩個凸緣23之間勾掛在缺口 M的周緣部,螺母緊固于插通兩個螺栓插通孔25、螺栓插通孔52a以及貫通孔53a的螺栓Bl的螺紋部,由此,外殼52被固定于上導軌4以及加強托架21。在此,如圖1(b)所示,傳遞軸51的兩個前端部插入對應的外殼52內,各個前端部以與收納于外殼52的第一齒輪55 —體旋轉的方式嵌合。另一方面,兩個螺桿軸7的前端部向上導軌4的前方突出而插入外殼52內,以與收納于該外殼52的第二齒輪56 —體旋轉的方式嵌合。上述第一齒輪55以及第二齒輪56具有相互正交的軸線,以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外殼52。上述第一齒輪55以及第二齒輪56構成在外殼52內相互嚙合的螺旋齒輪, 將與傳遞軸51—體旋轉的第一齒輪55的旋轉不改變其旋轉速度而轉換其旋轉軸線的方向后傳遞至第二齒輪56以及螺桿軸7。此外,傳遞軸51、以及一對第一齒輪55、第二齒輪56 以及外殼52構成傳遞機構50。接下來,對本實施方式的動作總括地進行說明。首先,由落座于該車輛座椅的落座者對操作部38a進行操作,意欲使車輛座椅沿前方或者后方移動的操作信號輸出至控制電路41。此時,控制電路41以與操作信號對應的旋轉方向開始馬達31的驅動,并且基于由旋轉開關43檢測出的馬達31旋轉來控制該馬達 31的旋轉。伴隨著馬達31的旋轉,當傳遞軸51與收納于齒輪殼體32的蝸輪作為一體旋轉時,利用分別與該傳遞軸51的兩端部連結的一對螺旋齒輪改變傳遞軸51的旋轉軸線的方向,支承于兩個上導軌4的螺桿軸7相對于螺母部件9而與傳遞軸51同時旋轉。由此,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上導軌4相對于下導軌3沿座椅前后方向相對移動,調整車輛座椅相對于車輛地板的前后位置。進而,當操作部38a的操作停止,朝向控制電路41的操作信號的輸出停止時,該控制電路41停止馬達31的驅動。當螺桿軸7的旋轉伴隨著馬達31的旋轉停止而停止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限制了上導軌4相對于下導軌3沿著座椅前后方向的相對移動,車輛座椅被保持在規(guī)定的前后位置。本實施方式具有以下優(yōu)點。(1)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一對上導軌4的前端部被固定于加強托架21,上導軌4 與加強托架21 —體化,因此,提高了作為座椅滑動裝置1整體的剛性。進而,支承減速所涉及的齒輪機構(蝸輪)那樣比較大的載荷的齒輪殼體32因固定于加強托架21而被牢固地支承。操作開關38因固定于上述齒輪殼體32而能夠穩(wěn)定地承受基于使用者(落座者)的操作載荷。在此基礎上,能夠使操作開關38經(jīng)由控制電路基板42在馬達31的附近與該馬達31電連接。因此,能夠使對操作開關38和馬達31進行電連接的電線束縮短化,相應地, 能夠抑制用于配置該電線束的空間的增大以及該電線束的重量的增加。并且,操作開關38 使操作部38a在座椅前側露出,由此,使用者(落座者)能夠從座椅前側伸手,對操作部38a 進行操作。因此,利用基于手動的操作手柄的操作來調整車輛座椅的座椅前后位置,能夠以與所謂手動式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為標準的操作感對操作部38a進行操作,能夠提高操作性。(2)在本實施方式中,電路殼體35因被固定于齒輪殼體32而能夠在馬達31的附近對該馬達31和控制電路41進行電連接。因此,能夠使對馬達31和控制電路41進行電連接的電線束縮短化,相應地,能夠抑制用于配置該電線束的空間的增大以及該電線束的重量的增加。(3)在本實施方式中,操作開關38經(jīng)由電路殼體35被固定于齒輪殼體32,由此, 能夠將例如操作開關38直接連結于控制電路41 (控制電路基板42),對馬達31和操作開關38進行電連接。因此,能夠使操作開關38與控制電路41之間的電連接構造簡單化,能夠減少制造工時。(4)在本實施方式中,將帶減速器的馬達30的旋轉傳遞至一對螺桿軸7的傳遞機構50,利用傳遞軸51、以及一對第一齒輪55、第二齒輪56以及外殼52構成。在該情況下,通過預先在齒輪機構(蝸桿蝸輪副)中對馬達31的旋轉充分地進行減速,由此,能夠不改變傳遞軸51的旋轉速度而利用簡單的構造進行基于構成螺旋齒輪的第一以及第二齒輪55、 56的伴隨著傳遞軸51的旋轉軸線的方向的轉換的旋轉傳遞。由此,能夠使外殼52進一步小型化,進而,能夠使上導軌4的導軌截面進一步小型化。并且,通過減少施加在第一以及第二齒輪55、56之間的載荷,由此,能夠進一步使第一或者第二齒輪55、56低剛性化,能夠提高其成形材料方面的自由度。此外,由于支承齒輪機構(蝸桿蝸輪副)的齒輪殼體32、和支承第一以及第二齒輪陽、56的一對外殼52與加強托架21共同固定而被一體化,由此,能夠以更穩(wěn)定的狀態(tài)將齒輪機構的旋轉經(jīng)由傳遞軸51傳遞至一對第一以及第二齒輪55、56。(5)在本實施方式中,馬達31配置為,該馬達31的旋轉軸的軸線沿著與傳遞軸 51的軸線所延伸的座椅寬度方向不同的方向、亦即大致前后方向延伸。進而,通過將馬達 31 (帶減速器的馬達30)配置為沿著上導軌4的延伸配置方向,由此,能夠將馬達31 (帶減速器的馬達30)配置在形成于一對上導軌4之間的空間。(6)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將操作開關38等固定于收納減速所涉及的齒輪機構的現(xiàn)有的齒輪殼體32,由此,能夠抑制部件數(shù)量的增大。此外,上述實施方式也可以按照以下方式進行變更。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齒輪殼體32形成向上方突出的鉤狀的卡定爪,并且在加強托架21形成勾掛在該卡定爪的貫通孔。進而,也可以將上述卡定爪勾掛在上述貫通孔的周緣部,將齒輪殼體32固定于加強托架21。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外殼52形成從該外殼52的上端面向下方延伸的螺紋孔,并且在加強托架21形成沿著上下方向開口的螺栓插通孔。進而,也可以將插通上述螺栓插通孔的螺栓的螺紋部插入上述螺紋孔,擰緊該螺栓,將外殼52固定于加強托架21。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用于向馬達31供電的連接端子延伸至控制電路基板42的附近,將該連接端子直接連結于控制電路基板42。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控制電路41、控制電路基板42以及旋轉開關43, 利用操作開關38的操作直接使馬達31旋轉。在該情況下,只要省略電路殼體35 (外側殼體36以及內側殼體37),將形成操作開關38的殼體的開關箱直接固定于齒輪殼體32即可。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齒輪殼體32可以不固定于加強托架21,也可以固定于上述上導軌4 (優(yōu)選為上導軌4的前端部),也可以固定于與上導軌4連結的其它部件。另外,在該情況下,也可以省略加強托架21。S卩,齒輪殼體32固定于包括上導軌4的導軌構造體的任意位置(優(yōu)選為導軌構造體的前端部)即可。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將加強托架21固定于一對下導軌3的前端部,并且將帶減速器的馬達30 (齒輪殼體3 等固定于該加強托架21。此外,該情況與上述情況相同, 齒輪殼體32也可以不固定于加強托架21,只要固定在包括下導軌3的導軌構造體的任意位置(優(yōu)選為導軌構造體的前端部)即可。符號說明1 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3 下導軌(第一導軌);4 上導軌(第二導軌);7 螺桿軸;9 螺母部件;21 加強托架;30 帶減速器的馬達;31 馬達;32 齒輪殼體;35 電路殼體;38 操作開關;38a 操作部;41 控制電路;42 控制電路基板;43 旋轉開關(旋轉傳感器);50 傳遞機構;51 傳遞軸;52 外殼;55 第一齒輪;56 第二齒輪。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具備一對第一導軌,所述一對第一導軌固定于車輛地板以及車輛座椅中的任意一方; 導軌構造體,該導軌構造體包括固定于車輛地板以及車輛座椅中的任意另一方的一對第二導軌,第二導軌以能夠沿座椅前后方向相對于所述第一導軌移動的方式與所述第一導軌連結;一對螺母部件,所述一對螺母部件分別固定于所述一對第一導軌; 一對螺桿軸,所述一對螺桿軸分別以轉動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一對第二導軌且與所述螺母部件螺合,通過所述一對螺桿軸相對于所述螺母部件相對旋轉,使所述第二導軌相對于所述第一導軌沿座椅前后方向相對移動;帶減速器的馬達,該帶減速器的馬達經(jīng)由傳遞機構與所述一對螺桿軸連結,對該螺桿軸進行旋轉驅動,該帶減速器的馬達具備馬達;齒輪機構,該齒輪機構與該馬達的旋轉軸連結,對所述馬達的旋轉進行減速;以及齒輪殼體,該齒輪殼體將該齒輪機構支承為旋轉自如,并且以所述齒輪機構的輸出軸的軸線沿座椅寬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導軌構造體;以及操作開關,該操作開關對所述帶減速器的馬達進行驅動操作,該操作開關具有以在座椅前側露出的方式固定于所述齒輪殼體的操作部。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軌構造體包括加強托架,該加強托架以沿座椅寬度方向架設在所述一對第二導軌之間的方式固定于所述一對第二導軌的前端部,所述齒輪殼體固定于所述加強托架。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滑動裝置還具備旋轉傳感器,該旋轉傳感器對所述馬達的旋轉進行檢測; 控制電路,該控制電路基于所述被檢測到的旋轉來控制所述馬達的旋轉;以及電路殼體,該電路殼體收納所述旋轉傳感器以及所述控制電路, 所述電路殼體固定于所述齒輪殼體。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開關經(jīng)由所述電路殼體固定于所述齒輪殼體,并且,經(jīng)由所述控制電路與所述馬達電連接。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傳遞機構具備傳遞軸,該傳遞軸以沿著所述齒輪機構的輸出軸的軸線貫通所述齒輪殼體的方式延伸,該傳遞軸以一體旋轉的方式與所述齒輪機構的輸出齒輪連結;一對第一齒輪,所述一對第一齒輪以一體旋轉的方式與所述傳遞軸的兩端部連結; 第二齒輪,該第二齒輪以一體旋轉的方式與所述各個螺桿軸的前端部連結,該第二齒輪與對應的所述第一齒輪嚙合,將該第一齒輪的旋轉轉換其旋轉軸線的方向后傳遞至所述螺桿軸;以及一對外殼,所述一對外殼固定于所述導軌構造體的座椅寬度方向的兩端部,所述一對外殼將所述第一齒輪以及所述第二齒輪支承為旋轉自如。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馬達配置為,該馬達的旋轉軸的軸線沿著與所述傳遞軸的軸線所延伸的座椅寬度方向不同的大致前后方向延伸。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該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具備固定于車輛地板的一對下導軌、和固定于車輛座椅的一對上導軌。座椅滑動裝置使支承于上述上導軌的螺桿軸相對于固定于上述下導軌的螺母部件相對旋轉,從而使上述上導軌相對于上述下導軌沿座椅前后方向相對移動。帶減速器的馬達具備馬達、齒輪機構以及齒輪殼體。對于上述齒輪殼體,上述齒輪機構的輸出軸的軸線沿著座椅寬度方向延伸。操作開關具有以在座椅前側露出的方式固定于上述齒輪殼體的操作部。
文檔編號B60N2/44GK102510817SQ20108003807
公開日2012年6月20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9月4日
發(fā)明者岡田隆, 前田敏朗, 寶角惣一朗, 廣田功一 申請人:愛信精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