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制造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后減振器支架加強板結構。
背景技術:
懸架是影響汽車舒適型的重要參數(shù)之一,是保證汽車行駛安全的重要部件,可分為非獨立懸架和獨立懸架,一般獨立懸架承受的載荷要高于非獨立懸架,這就要求安裝后懸架的后減振器支架加強板結構需滿足力的傳遞,避免高應力集中。以往車型大部分采用非獨立懸架,且受市場定位策略影響,在后輪罩內板上可以設計加強板結構,故一般的后減振器支架加強板結構僅需加強后懸安裝點強度即可,但換用獨立懸架后,該后減振器支架加強板結構在傳力方面稍顯不足。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后減振器支架加強板結構,解決低配車去掉內裝飾件配置后,后輪罩區(qū)域鈑金外露感知質量差的問題;解決后輪罩內板區(qū)域高應力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
一種后減振器支架加強板結構,加強板本體位于后減振器支架與后輪罩內板之間,所述加強板本體為十字形盒體,所述加強板本體四周與相鄰鈑金搭接,所述加強板本體位于Y向的兩端分別與后減振器支架和后輪罩內板焊接,所述加強板本體位于X向的兩端均與后輪罩內板及后減振器支架一起焊接。
優(yōu)選地,所述加強板本體位于Y向的一端與后減振器支架通過兩個焊點焊接,所述加強板本體位于Y向的另一端與后輪罩內板通過六個焊點焊接。
優(yōu)選地,所述加強板本體位于X向的兩端均通過一個焊點與后輪罩內板及后減振器支架一起焊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1、本實用新型結構實現(xiàn)低配車無內飾裝配,滿足鈑金可視化需求,提升外觀感知質量問題;
2、本實用新型結構有助于獨立懸架載荷的傳遞與分散,降低后輪罩內板區(qū)域高應力值。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實施例所述的后減振器加強板與后減振器支架的結構示意圖(隱藏后輪罩內板);
圖2為在圖1的基礎上加上后輪罩內板后的示意圖;
圖3為圖2中的A-A剖視圖。
圖中:
1、加強板本體;2、后減振器支架;3、后輪罩內板;4、后側圍內板;5、后側圍內板加強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后減振器支架加強板結構,加強板本體1位于后減振器支架2與后輪罩內板3之間,所述加強板本體1為十字形盒體,所述加強板本體1四周與相鄰鈑金搭接,所述加強板本體1位于Y向的兩端分別與后減振器支架2和后輪罩內板3焊接,所述加強板本體1位于X向的兩端均與后輪罩內板3及后減振器支架2一起焊接。
本例中,所述加強板本體1位于Y向的一端與后減振器支架2通過兩個焊點焊接,所述加強板本體1位于Y向的另一端與后輪罩內板3通過六個焊點焊接。
本例中,所述加強板本體1位于X向的兩端均通過一個焊點與后輪罩內板3及后減振器支架2一起焊接。
本實用新型滿足低配車鈑金可視化需求,在后輪罩內板底部設計加強板結構;位于后減振器支架與后輪罩內板之間的后減振器支架加強板,設計為十字形盒體結構,有利于獨立懸架載荷的傳遞與分散。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