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向動力艙強制送風,送風裝置210關閉則不通過副風道入口 2211向動力艙強制送風。送風裝置210的設置可以在主風道模塊100提供的冷卻空氣風量不足的情況下實現(xiàn)強制送風,為動力艙提供更多的冷卻空氣。
[0067]導流組件220起到分配風量和引導空氣流向的作用。如圖7和圖8所示,導流組件220包括風道殼體221,導流板223、百葉窗224和安裝耳225。
[0068]本實施例中,風道殼體221為矩形箱體結構。副風道入口 2211和副風道出口 2212分別位于風道殼體221的相對設置的兩個端部。其中,副風道入口 2211設置于風道殼體221的上端前側,而副風道出口 2212設置于風道殼體221的下端后側。本實施例中,送風裝置210通過法蘭連接至風道殼體221的副風道入口 2211處。
[0069]導流板223位于風道殼體221內部。導流板223和風道殼體221將從副風道入口2211進入的風道殼體221內部的冷卻空氣引導至副風道出口 2212,起到引導空氣流向和分配風量的作用。本實施例中,導流板223有兩塊,沿上下方向設置。
[0070]百葉窗224安裝于副風道出口 2212處。百葉窗224可以調節(jié)經副風道出口 2212流入動力艙的冷卻空氣的方向。本實施例中,百葉窗224用于將副風道出口 2212的冷卻空氣引導至發(fā)動機冷卻風扇和發(fā)動機散熱器。百葉窗224的葉片的延伸方向可以根據(jù)需要設置,例如可以橫向設置也可以豎向設置。當送風裝置210打開時,冷卻空氣經過副風道入口2211、若干導流板223、百葉窗224之后直接進入動力艙,增加動力艙的冷卻空氣流量并降低冷卻空氣風溫,能明顯提高動力艙的散熱量。
[0071]圖9為圖1所示實施例的車輛及其溫度調節(jié)系統(tǒng)中發(fā)動機尾氣余熱利用模塊的原理示意圖。
[0072]如圖9所示,發(fā)動機尾氣余熱利用模塊300包括換熱裝置、加熱器總成320、栗送裝置330、換熱工質容納箱和連接管道350。其中,換熱工質容納箱、栗送裝置330、消聲換熱器310、加熱器總成320通過連接管道350依次串接。
[0073]本實施例中,發(fā)動機尾氣余熱利用模塊300內流動的換熱工質為水。換熱工質容納箱為水箱340。栗送裝置330為用于輸送水的水栗。換熱裝置為同時具有換熱功能和消聲功能的消聲換熱器310。
[0074]圖10至圖12示出了本實施例的消聲換熱器310的結構。圖10為圖1所示實施例的車輛及其溫度調節(jié)系統(tǒng)中發(fā)動機尾氣余熱利用模塊的消聲換熱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11為圖1所示實施例的車輛及其溫度調節(jié)系統(tǒng)中發(fā)動機尾氣余熱利用模塊的消聲換熱器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12為圖11所示的消聲換熱器的襯板和翅片的結構示意圖。
[0075]如圖10至12所示,消聲換熱器310包括外殼311,內殼312、換熱結構和消聲結構。
[0076]如圖10所示,外殼311上具有尾氣入口 3111、尾氣出口 3112、換熱工質入口 3113和換熱工質出口 3114。
[0077]如圖11所示,內殼312位于外殼311內部并將外殼311的內部空間分隔為位于外殼311和內殼312之間的換熱空間和位于內殼312內部的與換熱空間隔離的消聲空間。換熱工質入口 3113和換熱工質出口 3114分別與換熱空間連通,換熱結構位于換熱空間內。尾氣入口 3111和尾氣出口 3112分別與消聲空間連通,消聲結構位于消聲空間內。
[0078]如圖11和圖12所示,換熱結構包括環(huán)形的襯板317和翅片316,多個襯板317間隔設置于換熱空間內并位于換熱工質入口 3113和換熱工質出口 3114之間,每個襯板317的外環(huán)側與外殼311連接,每個襯板317的內環(huán)側與內殼312連接,每兩個相鄰的襯板317之間沿襯板317的周向間隔設置多個翅片316,且襯板317上位于每兩個相鄰的翅片316之間的部分均設有流通孔3171。翅片316固定連接于換熱空間內,本實施例中,翅片316與相鄰的襯板317及外殼311和內殼312分別連接。
[0079]襯板317既起到支撐翅片316與導熱的作用,又能使換熱工質自換熱工質入口3111向換熱工質出口 3112流動。襯板317和翅片316共同作用可以增強換熱。換熱工質經換熱工質入口 3111進入換熱空間,通過內殼312、襯板317、翅片316與消聲空間內的高溫尾氣進行換熱,最終經換熱工質出口 3112流出換熱空間。
[0080]為了具有較好的換熱效果,內殼312、襯板317、翅片316應采用低熱阻的材料制成,本實施例中,內殼312、襯板317、翅片316均采用金屬材料制成。
[0081]另外,本實施例中,翅片316為平片,但在其它的實施例中,翅片也可以為波浪形片或U形片。
[0082]如圖12所示,消聲結構包括消聲隔板313和金屬網芯314。
[0083]消聲隔板313位于尾氣入口 3111和尾氣出口 3112之間,消聲隔板313的外周與內殼312連接,消聲隔板313上設有消聲氣孔3131。本實施例中,在消聲空間內從上游至下游間隔設置了三塊消聲隔板313。消聲隔板313的數(shù)量可以根據(jù)需要變化。
[0084]優(yōu)選地,相鄰的消聲隔板313上的消聲氣孔3131的大小不同和/或相鄰的消聲隔板313上的消聲氣孔3131不在同一軸線上。該設置有利于提高消聲換熱器310消聲降噪效果。
[0085]金屬網芯314位于尾氣入口 3111和尾氣出口 3112之間,金屬網芯314的外周與內殼312連接。金屬網芯314的中心部位可以開設通孔供尾氣通過。本實施例中,共設有兩塊金屬網芯314。一塊布置于第二塊消聲隔板313的上游側,并與第二塊消聲隔板313連接,另一塊布置于第三塊消聲隔板313的下游,位于尾氣出口 3113附近。金屬網芯314的數(shù)量可以根據(jù)需要變化。金屬網芯314的設置可以提高消聲換熱器310的消聲降噪效果。
[0086]在未示出的實施例中,金屬網芯314可以用蜂窩狀降噪裝置代替。
[0087]栗送裝置330的入口與水箱340的出口連接,栗送裝置330的出口與消聲換熱器310的換熱工質入口 3113連接,消聲換熱器310的換熱工質出口 3114與加熱器總成320的入口連接,加熱器總成320的出口與水箱340的進口連接。
[0088]消聲換熱器310還通過其尾氣入口 3111和尾氣出口 3112串接于發(fā)動機尾氣管道上,以利用發(fā)動機尾氣余熱加熱換熱工質。
[0089]加熱器總成320用于釋放換熱工質吸收的熱量。優(yōu)選地,加熱器總成320可以包括設置于動力艙內的第一加熱器,也可以包括設置于車輛的駕駛室內的第二加熱器。加熱器總成320的各個加熱器之間可以通過并聯(lián)或串聯(lián)的形式連接,根據(jù)使用需求合理布置在動力艙或駕駛室。
[0090]當加熱器總成320包括第一加熱器時,在環(huán)境溫度較低的情況下可以利用發(fā)動機尾氣的熱量加熱動力艙,從而至少部分代替空調設備節(jié)約能源;當加熱器總成320包括第二加熱器時,在環(huán)境溫度較低的情況下可以利用發(fā)動機尾氣的熱量加熱加駕駛室,從而至少部分代替空調設備節(jié)約能源。
[0091]控制模塊分別與主風道模塊100、副風道模塊200和發(fā)動機尾氣余熱利用模塊300耦合,以控制主風道模塊100的主風道入口 123的開閉、送風裝置210的開閉以及控制栗送裝置330的開閉。通過設置控制模塊,可以實現(xiàn)車輛的溫度調節(jié)系統(tǒng)的自動控制。
[0092]本實施例中,控制模塊包括溫度檢測裝置和控制裝置。溫度檢測裝置、主風道模塊100、副風道模塊200和發(fā)動機尾氣余熱利用模塊300分別與控制裝置耦合,控制裝置根據(jù)溫度檢測裝置的檢測結果控制主風道入口 123的開閉、送風裝置210的開閉以及栗送裝置330的開閉。
[0093]其中,溫度檢測裝置在本實施例中為溫度采樣器。溫度采樣器輸出電壓信號Vtemp代表溫度米樣信號。
[0094]本實施例中,控制裝置包括主風道模塊控制器、副風道模塊控制器和發(fā)動機尾氣余熱利用模塊控制器。溫度采樣器分別與主風道模塊控制器、副風道模塊控制器和發(fā)動機尾氣余熱利用模塊控制器電連接。
[0095]控制模塊還包括第一電磁控制閥、第一液壓驅動機構、連桿傳動機構、第二電磁控制閥、第二液壓驅動機構、第三電磁控制閥和液壓馬達。
[0096]其中,主風道模塊控制器與第一電磁控制閥電連接。第一電磁控制閥用于控制第一液壓驅動機構的動作,第一液壓驅動機構與連桿傳動機構連接,連桿傳動機構與主風道模塊100的車頂風罩120的活動支撐1212連接。溫度采樣信號Vtemp達到預設條件而需要對主風道入口 123進行打開或關閉操作時,主風道模塊控制器只需控制第一電磁控制閥即可控制活動支撐1212的動作以控制風罩板122的動作來打開或關閉主風道入口 123。主風道入口 123打開時,主風道模塊100開啟,主風道入口 123關閉時,主風道模塊100關閉。第一液壓驅動機構例如可以是兩個并聯(lián)的第一液壓缸。
[0097]本實施例中,主風道模塊控制器還與第二電磁控制閥電連接。第二電磁控制閥用于控制第二液壓驅動機構的動作,第二液壓驅動機構與控制底擋風板140的第二開口 142的開閉的活動擋板驅動連接。溫度采樣信號V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