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跨乘型車輛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跨乘型車輛,具有通過鉸鏈構件由車身框架以垂直 可擺動的方式支承的座位;和推動力產生機構,用于在座位打開方向上向
座位施加推動力。
背景技術:
例如,通常,踏板型摩托車具有這樣的結構儲物箱設置在安裝于車 身框架上的座位的下面,并且儲物箱的上端開口通過座位可打開和可關 閉。
有時,在這類摩托車中,為了有助于打開/關閉座位的操作,推動力在 座位打開的方向上施加到座位,并且設置阻尼器(推動力產生機構)以將 座位保持在其完全打開位置。例如,專利文件1公開了一種用于摩托車的 結構,其中座位以其后端通過鉸鏈軸由車身框架以垂直可擺動的方式支 承,阻尼器在縱向方向上定位于座位的下側,阻尼器的前端與車身框架連 接,而阻尼器的后端與座位的底板連接。 JP-Y-Sho 61-24469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解決的問題
在這樣的傳統(tǒng)結構中,阻尼器的前端與車身框架相連接,而阻尼器的 后端與座位相連接。這導致當座位打開時阻尼器的位置妨礙座位和車身框 架之間的空間。因此,存在阻尼器與行李的裝卸或維修相干擾的問題。
考慮到上述情況而作出了本發(fā)明,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便于在座 位下面進行維修和行李的裝卸的跨乘型車輛。
解決問題的手段
本發(fā)明致力于一種跨乘型車輛,具有車身框架;座位,由車身框架 以垂直可擺動的方式支承;和推動力產生機構,用于在打開方向上向座位 施加推動力,其中座位在其后端通過鉸鏈構件由車身框架在車輛前后方向 上支承,從而允許座位垂直擺動,并且推動力產生機構軸向可伸展并產生 軸向推動力,其中推動力產生機構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別與車身框架和座位 相連接,并且框架側連接點在車輛前后方向上相對于座位側連接點位于后 方。
本發(fā)明的效果
在根據本發(fā)明的跨乘型車輛中,沿著座位打開方向在座位上產生推動 力的推動力產生機構被設計成軸向伸展,并且在車輛中其框架側連接點相 對于座位側連接點位于后方。因此,隨著座位在其打開方向上擺動,推動 力產生機構在其打幵方向上圍繞在車輛前后方向上位于后方的框架側連接 點擺動,同時保持沿著座位的定位。因此,推動力產生機構不妨礙座位和 車身框架之間的空間。因此,推動力產生機構不干擾將行李裝載到用作存 儲室的在座位下面的空間中和從所述空間中卸載行李或者安裝在座位等下 面的部件的維修。這改進了裝卸以及維修的可操作性。
根據本發(fā)明,座位以其后端通過鉸鏈構件由車身框架支承。這為座位 的前部的構造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例如,騎乘者坐在其上的座位的前部 在車輛寬度方向上變窄,以允許騎乘者的腳更加穩(wěn)固地位于地上。在這種 情況下,不同于位于座位前端的鉸鏈構件,位于座位后端的本發(fā)明的鉸鏈 構件不可能干擾形成座位的窄部分。
圖l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踏板型摩托車(跨乘型車輛)的側視圖。
圖2是摩托車的俯視圖。
圖3是摩托車的座位區(qū)域的側視圖。
圖4是座位的阻尼器和鉸鏈構件的側視圖。
圖5是鉸鏈構件的剖視圖(沿著圖4中的線V-V截取的剖視圖)。 圖6是示出圍繞鉸鏈構件運動的側視圖。 圖7是阻尼器的俯視圖。
圖8是阻尼器的座位側連接點的剖視圖(沿著圖4中的線vin-vni截 取的剖視圖)。
圖9是鉸鏈構件固定到座位那一側的一部分的剖視圖(沿著圖4中的 線IX-IX截取的剖視圖)。 在附圖中
h踏板型摩托車(跨乘型車輛)
2:車身框架 9:座位 10:儲物箱
13:左后框架部分和右后框架部分(車身框架)
13b:后交叉部分(車身框架)
23:阻尼器(推動力產生機構)
50:鉸鏈構件
53:鉸鏈軸
A:車身框架側連接點
B:座位側連接點
D:直線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將參照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
圖1-9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摩托車(跨乘型車輛)。除非 另外指明,在這個實施例中使用的術語"右"、"左"、"前"和"后"指從坐在 座位上的騎乘者觀看時的右側、左側、前側和后側。
在這些圖中,參考標號1表示踏板型摩托車。摩托車1具有小彎梁
(underbone)型車身框架2;前叉6,通過位于車身框架2的前端的頭管 (未示出)可操縱地支承到左右,并且分別將前輪4和操縱手把5放置在
前叉6的底端和頂端;發(fā)動機單元7,在前后方向上安裝到車身框架2的
中間部分,并將后輪8放置在發(fā)動機單元7的后端;以及用于兩個騎乘者
的跨騎座位9,在發(fā)動機單元7之上安裝到車身框架2。
車身框架2設置有前框架(未示出),具有從頭管傾斜地向下延伸
到后部的左前框架部分和右前框架部分;和后框架13',具有從左前框架 部分和右前框架部分傾斜地向上延伸到后部的左后框架部分13和右后框 架部分13。
發(fā)動機單元7具有發(fā)動機主體7a,固定到車身框架2;和變速箱 7b,由發(fā)動機主體7a以垂直可擺動的方式支承,用于將發(fā)動機動力傳輸到 樞轉地支承在變速箱7b的后端的后輪8。
車身框架2用樹脂車身蓋14包封。車身蓋14具有前蓋15,用于覆 蓋前叉6的前側、左側和右側;腿護罩16,位于前蓋15的后面,用于覆 蓋騎乘者的腿的前部;左側蓋18和右側蓋18,用于覆蓋座位9下面和周 圍的區(qū)域以及發(fā)動機主體7a的左側和右側;以及左下蓋17和右下蓋17, 用于覆蓋側蓋18下面的區(qū)域。
形成騎乘者擱腳板的左下腳板19以及右下腳板19設置在左側蓋18和 左下蓋17之間以及右側蓋18和右下蓋17之間。
在座位9下面,儲物箱10設置在車身框架2上。更具體地,儲物箱 IO位于后框架13,的左后框架部分13和右后框架部分13之間,并且利用 多個螺栓46可拆卸地固定到左后框架部分13和右后框架部分13。
儲物箱IO具有容納部分10a,容納部分10a的容量足以將頭盔等容納 在其中。容納部分10a具有通過座位9打開和關閉的上端口 10a,。
燃料箱11設置在儲物箱10的容納部分10a的前面。儲物箱10具有負 載承受構件10b,用于承受施加到座位9的騎乘者的負載。更具體地,儲 物箱IO位于后框架13,的左后框架部分13和右后框架部分B之間,并利 用多個螺栓46可拆卸地固定到左后框架部分13和右后框架部分13。
負載承受構件10b與儲物箱10 —起形成為單個單元。負載承受構件 10b具有沿著燃料箱11的外表面形狀延伸的形狀,但不與燃料箱11接 觸,并固定到車身框架2。
燃料箱11具有裝配到其上壁的燃料蓋lla。燃料蓋lla設計成打開和 關閉燃料入口。通過將蓋子llb繞著其底邊緣向前傾斜,燃料蓋lla從上 面暴露,蓋子1 lb位于座位9的前側。
儲物箱10的上端口 10a位于比左后框架部分13和右后框架部分13的 頂邊緣高的位置,并由座位9覆蓋,使得上端口 10a可打開和可關閉。儲 物箱10具有底壁10c,當從車輛側面觀看時,所述底壁10c形成為大體上 沿著左后框架部分13和右后框架部分13的底邊緣延伸的形狀。
如圖3所示,座位9具有用于駕駛者的前座9a和用于乘客的后座 9b,前座9a和后座9b —起形成單個單元。后座%形成在比前座9a高的 位置,并且當從側面觀看時,朝前面略微向下傾斜。座位9具有這樣的結 構,其中座墊9e設置在樹脂座位底板9d上,并且座墊9e的外表面覆蓋有 外蓋9f。
前座9a在其左前側和右前側具有變窄的部分9h、 9h,這樣形成變窄 的部分9h、 9h,使得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前座9a的前部分的尺寸小于其 后部分的尺寸。這允許騎乘者的腳更穩(wěn)固地位于地上。
用于支承騎乘者后背下部的靠背9c設置在前座9a和后座9b之間的邊 界上。在靠背9c的下面,通過使座位底板9d向上突出呈凸形來形成存儲 部分9i。在存儲部分9i中,容納工具箱47和頭盔吊鉤48,并用橡皮帶 47a固定。
在前座9a下面,用于將座位9鎖定到其完全關閉位置的座位鎖定機構 21設置在儲物箱IO和負載承受構件10b之間。
座位9在其后端通過鉸鏈構件50由后框架13'的左后框架部分13和 右后框架部分13以它們的后端支承。這允許座位9垂直擺動。此外,在 左后框架部分13和座位9之間以及右后框架部分13和座位9之間各設置 用于在座位9的打開方向上向座位9施加推動力的軸向可延伸的阻尼器 (推動力產生機構)23。阻尼器23的結構的細節(jié)將在下面描述。
后框架13,是由下列部件構成的單件鑄件左后框架部分13和右后框 架部分13;前交叉部分13c,用于將左后框架部分13的前端頂邊緣和右后 框架部分13的前端頂邊緣相互連接;和后交叉部分13b,用于將左后框架
部分13的后端頂邊緣和右后框架部分13的后端頂邊緣相互連接。左后框
架部分B和右后框架部分13分別具有總體三角形的左側壁表面13a和右 側壁表面13a,當從車輛的側面觀看時,總體三角形的左側壁表面13a和 右側壁表面13a的垂直尺寸向著后面變小。當在沿著垂直于在車輛前后方 向上延伸的中心線F的線截取的截面中觀看時,左側壁表面13a和右側壁 表面13a被定位成其間的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距離朝著頂部變長。儲物箱 IO設置在左側壁表面13a和右側壁表面13a之間。
后交叉部分13b具有從后交叉部分13b突出并與其形成一體的座位支 承件13b',使得座位支承件13b'位于座位9的后端表面9g的后部。鉸鏈 構件50設置在座位支承件13b'的上面。參考標號51表示尾燈安裝支架, 該尾燈安裝支架利用螺栓固定到后交叉部分13b從而從后交叉部分13b向 后突出。
左側蓋18和右側蓋18具有各自的后端18a以及位于左后端18a和右 后端18a的頂端的尾蓋18b。后交叉部分13b、鉸鏈構件50和支架51覆蓋 有后端18a和尾蓋18b (見圖1和圖2)。
鉸鏈構件50設置有左鉸鏈板52和右鉸鏈板52,固定到座位支承件 13b,;圓柱形鉸鏈軸53,穿過左鉸鏈板52和右鉸鏈板52設置;以及左鉸 鏈臂54和右鉸鏈臂54,通過鉸鏈軸53固定,在車輛中向前延伸,從而固 定到座位9。
每個鉸鏈板52具有凸緣52a,在其左邊緣或右邊緣利用一對前螺栓 55和后螺栓55固定到座位支承件13b'的頂側;以及板體52b,從凸緣52a 的內邊緣向上延伸。板體52b具有從板體52b向前突出的阻尼器支承件 52f。
鉸鏈軸53穿過左板體和右板體52b,并由固定到各板體52b的內側的 軸承構件56可旋轉地支承。鉸鏈軸53具有在板體52b的外側裝配到其上 的保持銷53a。
左鉸鏈臂54和右鉸鏈臂54在各軸承構件56的內側固定到鉸鏈軸 53。左鉸鏈臂54和右鉸鏈臂54都具有垂直側54a,從鉸鏈軸53向下傾 斜地延伸到前面;水平側54b,當座位9完全關閉時,大體在水平方向上
從垂直側54a的底端向前延伸。從水平側54b向下延伸地形成倒三角形阻 尼器連接部分54c。垂直側54a和水平側54b總體上具有J形,這防止當座 位9打開或關閉時鉸鏈臂54干擾尾蓋18b。
每個鉸鏈臂54的水平側54b利用一對前、后螺栓57和螺母57a固定 到座位底板9d的下側。鉸鏈臂54固定到其上的座位底板9d的一部分形成 為比座位底板9d的其它部分厚。螺母57a分別使用當座位完全打開時不暴 露螺母的帽螺母,否則導致外觀不美觀。
開關58安裝到左板體52b。開關58設計成當座位9打開時打開附接 到儲物箱10的后壁的燈58a,或者當座位9關閉時關閉燈58a。
左鉸鏈板52和右鉸鏈板52各具有在它們各自頂邊緣的止動件52c。 止動件52c朝車輛的中心彎曲。左鉸鏈臂54和右鉸鏈臂54各具有與止動 件52c接觸的接觸部分54d,以調節(jié)座位9在其完全打開位置處的位置。 座位9從其完全關閉位置到其完全打開位置擺動大約70度的預定角度。
阻尼器23是設計成在延伸方向上產生軸向推動力的可延伸的(推 程)阻尼器。阻尼器23在車輛寬度方向上設置在左側和右側,并且在車 輛前后方向上定位成向下朝前方傾斜。阻尼器23的結構的細節(jié)將在下面 描述。
左阻尼器23和右阻尼器23各具有有底圓柱形缸體23a,具有液壓 油或高壓氣體填充于其中;活塞23b,插入到缸體23a中,可在缸體23a 中自由地滑動;彈簧23j,置于缸體23a和活塞23b之間;活塞桿23c,其 一端與活塞23b連接,另一端從缸體23a向外突出;以及密封構件23d, 以油密的方式裝配到缸體23a的開口處并可滑動地接觸活塞桿23c (見圖 7)。
連接支架23e連接到缸體23a的底側端,連接支架23e的軸線相對于 缸體23a的軸線朝車輛的中心偏移。左鉸鏈板52和右鉸鏈板52各具有連 接銷52e和阻尼器支承件52f。連接支架23e通過連接銷52e與阻尼器支承 件52f可旋轉地連接。球接頭23f連接到活塞桿23c的遠端。球接頭23f具 有球殼23g,裝配到活塞桿23c的遠端;球23h,由球殼23g支承;和螺 栓23i,連接到球23h。螺栓23i用帽螺母59固定到鉸鏈臂54的阻尼器連
接部分54c。
左阻尼器23和右阻尼器23設置成當座位關閉時,其座位側連接點 B相對于儲物箱10的容納部分的后端表面10d位于后面。左阻尼器23和 右阻尼器23還分別鄰近于左后框架部分13的內側和右后框架部分13的內 側設置,并在后座9b的下面。
左阻尼器23和右阻尼器23定位成當座位9完全關閉時朝前面向下傾 斜。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阻尼器23相對于水平線傾斜大約40度的角 度。
如圖4所示,這個實施例的阻尼器23的框架側連接點A位于車輛中 座位側連接點B的后面且比其高的位置。關于在車輛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關 系,框架側連接點A位于座位側連接點B和鉸鏈構件50的擺動軸線E之 間,并且更靠近擺動軸線E。換言之,框架側連接點A的位置靠近鉸鏈構 件50并低于擺動軸線E。
左阻尼器23和右阻尼器23的框架側連接點A相對于座位9的后端表 面9g位于后面。左阻尼器23和右阻尼器23的座位側連接點B相對于座 位9的后端表面9g位于前面,而相對于儲物箱10的后端表面10d位于后 面。
此外,左阻尼器23和右阻尼器23的框架側連接點A位于座位9的相 對于直線D的相對側,所述直線D連接座位側連接點B和鉸鏈軸53的擺 動軸線E。換言之,框架側連接點A的位置低于直線D。這使得阻尼器23 的推動力在座位9打開的方向上恒定地施加到座位9。應該注意,如果框 架側連接點A的位置相對于直線D更靠近座位9 一側,或者比直線D 高,則阻尼器23的推動力將在座位9關閉的方向上施加到座位9。
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座位9以前后端通過鉸鏈構件50由座位支承 件13b,以垂直可擺動的方式支承,用于在座位9的打開方向上向座位9施 加推動力的阻尼器23設置成使得阻尼器23的框架側連接點A在車輛中相 對于座位側連接點B位于后面。因此,當座位9打開時,阻尼器23隨著 座位9旋轉,同時保持沿著座位9的底表面的定位(見圖6)。因此,阻 尼器23不妨礙座位9和車體框架2之間的空間。因此,阻尼器23不干擾
頭盔或行李裝載到儲物箱10中或者從儲物箱10中卸載或者燃料箱11及其 周圍部件的維修。這改進了裝卸以及維護的可操作性。
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座位9以其后端通過鉸鏈構件50由車身框架2 的后端支承。這為座位9的前面部分的設計和構造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 例如,易于在騎乘者坐在上面的前座9a的左側和右側形成變窄的部分 9h,而不干擾鉸鏈構件。這允許騎乘者的腳更穩(wěn)固地位于地上。應該注 意,如果餃鏈構件位于座位的前端,則需要保證用于放置座位的鉸鏈構件 的空間,這相應地降低了座位的前部分的構造的靈活性。
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阻尼器23的框架側連接點A位于座位側連接 點B和鉸鏈軸53的擺動軸線E之間,并更靠近擺動軸線E。這避免了阻 尼器23和鉸鏈構件50的干擾,同時增加了座位9完全打開時的角度。從 而,行李容易地裝到位于后座9b下面的儲物箱10中以及容易地從其中卸 載。
; 座位9的后座9b設置在比前座9a高的位置,以避免其上下擺動引起 》輪8的干擾,并確保儲物箱的足夠的容量。相反,考慮到騎乘者的腳能 夠更穩(wěn)固地位于地上,前座9a設置在盡可能低的位置。因此,座位9朝前 面向下傾斜。為了將這個座位9打開到允許裝卸行李的位置,需要增加座 位9完全打開的角度。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阻尼器23的框架側連接點A 相對于座位9的擺動軸線E位于前面并更靠近座位9的擺動軸線E。這導 致需要更短的阻尼器推程,同時確保座位完全打開時更大的角度。應該注 意,如果框架側連接點A的位置遠離座位的擺動軸線E,則需要較長的阻
尼器推程。
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阻尼器23設置成使得當座位完全關閉時, ,匡架側連接點A位于座位的相對于直線D的相對側,所述直線D連接座 j立惻連接點B和鉸鏈軸53的擺動軸線E。這使得推動力能夠在打開方向 上施加到處于從完全關閉狀態(tài)到完全打開狀態(tài)的范圍內的任何位置的座位 9,因此有助于打開座位的操作。假定框架側連接點A位于相對于直線D 更靠近座位一側,則推動力將在其關閉方向上施加到座位,直到完全關閉 的座位稍微打開或者框架側連接點A從靠近座位的一側到座位的相對側與
直線D交叉時。之后,推動力將在座位打開的方向上施加到座位上。這導 致座位在開始打開時不期望地變得沉重。
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阻尼器朝前向下定位使得當座位完全關閉
時,每個阻尼器23在活塞桿23c側的部分的位置較低。這使得密封構件 23d—直浸在液壓油中,高壓氣體在液壓油的表面之上。因此,高壓氣體 不直接接觸密封構件23d,這防止了高壓氣體泄漏并長期維持阻尼器功:能。
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儲物箱10的上端口 10a通過座位9可打開和可 關閉,并且阻尼器23設置成使得其座位側連接點B相對于儲物箱10的后 端表面10d位于后面。因此,阻尼器23的放置不導致儲物箱10的容量減 小,可以設置大尺寸箱子。
阻尼器23位于儲物箱10的后面并且在后座9b的下面并與其隔開。這 確保后座9b的座墊9e的足夠厚度,因此改進了乘客的乘坐舒適性。
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座位9整體定位成稍微朝前向下傾斜。這增加 了座位9和儲物箱IO之間的有效間隙,即使座位9擺動相同的角度?;?.這點,也改進了裝卸行李的容易度。
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阻尼器23設置在座位9的左側和右側。在不 使用大尺寸的阻尼器的情況下,這確保了推動力施加到具有一起形成為單 個單元的前座9a和后座9b的大尺寸座位9,同時允許座位9在其完全打 開位置時保持直立。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上面的描述中,設置有兩個阻尼器23。然而,應該 理解,可以設置一個或者多于兩個的本發(fā)明的阻尼器。
此外,在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上面的描述中,推動力產生機構是在延伸方 向上產生推動力的類型的機構。然而,應該理解,本發(fā)明的推動力產生機 構可以是在收縮方向上產生推動力的其它類型的機構。
另外,在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上面的描述中,推動力產生機構是具有彈簧 推動力和液壓阻尼功能的阻尼器型機構。然而,應該理解,本發(fā)明的推動 力產生機構可以是阻尼器型機構之外的摩擦型阻尼機構、巻簧和類似物的 組合。還應理解,本發(fā)明的推動力產生機構被設計成至少產生軸向推動
力,可以不必具冇阻尼功能。
另外,在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上面的描述中,框架側連接點A的位置相比 于座位側連接點B更靠近座位的擺動軸線E。然而,應該理解,在本發(fā)明
中,框架側連接點A的位置至少在車輛前后方向上相對于座位側連接點B 在后面,并且還可以相對于座位的擺動軸線E在后面。
另外,在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上面的描述中,當座位關閉時,座位側連接 點B設置在相對于儲物箱10的容納部分的后面的位置。然而,應該理 解,當從本發(fā)明中的車輛的側面觀看時,座位側連接點B的位置可以與儲 物箱的容納部分重疊。
權利要求
1. 一種跨乘型車輛,包括車身框架;由所述車身框架以垂直可擺動的方式支承的座位;和用于在打開方向上向所述座位施加推動力的推動力產生機構,其中,所述座位在其后端處通過鉸鏈構件由所述車身框架在車輛前后方向上支承,從而允許所述座位垂直擺動,和所述推動力產生機構軸向延伸并產生軸向推動力,其中所述推動力產生機構的一端和其另一端分別與所述車身框架和所述座位連接,框架側連接點在車輛前后方向上相對于座位側連接點位于后面,并且靠近所述鉸鏈構件。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型車輛,其中就在車輛前后方向上的位置 關系而言,所述推動力產生機構的框架側連接點設置在所述座位側連接點 和所述鉸鏈構件的擺動軸線之間的位置。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跨乘型車輛,其中所述推動力產生機構被形成 為在延伸方向上產生推動力,所述框架側連接點位于所述座位的相對于連 接所述座位側連接點和所述鉸鏈構件的擺動軸線的直線的相對側。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型車輛,其中儲物箱設置在所述車身框架 上,所述座位設置成使得所述儲物箱的上開口通過所述座位可打開和可關 閉,所述推動力產生機構設置成使得至少所述框架側連接點相對于所述儲 物箱位于后面。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跨乘型車輛,其中當所述座位關閉時,所述推 動力產生機構的座位側連接點相對于所述儲物箱的容納部分設置在后面的 位置。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型車輛,其中當所述座位關閉時,所述推 動力產生機構定位成朝前向下傾斜。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型車輛,其中設置有多個所述推動力產生 機構,其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并排布置。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便于裝卸行李以及維修的跨乘型車輛。座位9在座位9的后端通過鉸鏈軸53由車身框架2在車輛前后方向上以垂直擺動的方式支承。阻尼器(推動力產生機構)23是產生軸向推動力的行程阻尼器。阻尼器23的框架側連接點A在車輛前后方向上相對于阻尼器23的座位側連接點B位于后面。
文檔編號B62J1/00GK101386314SQ200810097670
公開日2009年3月18日 申請日期2008年5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9月14日
發(fā)明者富永修治, 平川伸彥 申請人:雅馬哈發(fā)動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