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起重機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新型旋臂起重機。
背景技術:
旋臂起重機設有立柱、以及鉸接于立柱頂部的懸臂。懸臂設有可沿懸臂長度方向滑移的起重小車。在起重小車移動沿懸臂移動的過程中,懸臂的受力點亦隨之改變,使得懸臂作用于立柱頂部的彎矩亦隨之改變,即立柱承受變化的彎矩。另外,由于懸臂鉸接于立柱頂部,懸臂能夠繞立柱中心軸線作水平擺動,使得立柱所承受的彎矩的方向隨懸臂的擺動而改變。現(xiàn)有技術中的立柱為圓筒狀結構(圓筒內壁面為光滑表面),由于立柱所承受的彎矩的大小及方向均會改變,立柱容易出現(xiàn)因抗彎強度不足而導致的形變。若增加立柱的整體尺寸以提高抗彎強度,則導致立柱體積增大,占用空間增大。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旋臂起重機,其立柱能夠承受大小改變的彎矩(由起重小車沿懸臂工字梁滑移引起),以及方向改變的彎矩(由懸臂工字梁繞立柱中心軸線作水平擺動引起),而無需增大自身體積。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旋臂起重機,包括底端用于固定于地面的立柱,所述立柱的頂部鉸接有懸臂工字梁,所述懸臂工字梁設有可沿所述懸臂工字梁長度方向滑移的起重小車;所述立柱呈圓筒狀,所述立柱的內壁面沿周向均勻地分布有若干加強筋片,所述加強筋片均由兩個肋板及位于兩個所述肋板之間的連接板組成,兩個所述肋板與所述連接板一體成型,所述肋板沿所述立柱的長度方向延伸并貫穿所述立柱,每個所述肋板的外側邊緣均固接于所述立柱的內壁面。
具體地,所述加強筋片的數(shù)量為十個。
具體地,所述肋板通過焊接的方式固接于所述立柱的內壁面。
具體地,所述肋板垂直于所述立柱的內壁面,所述連接板連接于兩個所述肋板的內側邊緣之間。
具體地,所述肋板的徑向尺寸與所述立柱內壁面的半徑之比為a,0.14≤a≤0.2。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由于加強筋片沿立柱的內壁面均勻分布,且加強筋片包括肋板,肋板的外側邊緣固接于立柱的內壁面,加強筋片能夠整體提高立柱的抗彎強度,使的立柱能夠承受大小改變的彎矩(由起重小車沿懸臂工字梁滑移引起),以及方向改變的彎矩(由懸臂工字梁繞立柱中心軸線作水平擺動引起),而無需增大立柱的體積。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旋臂起重機的立體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其中的立柱的半剖切視圖的局部視圖。
圖中附圖標記為:
1. 立柱、 2. 懸臂工字梁、 3. 起重小車、 4. 加強筋片、
41. 肋板、 42. 連接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見圖1,本實施例提供的新型旋臂起重機,包括底端用于固定于地面的立柱1,立柱1的頂部鉸接有懸臂工字梁2,懸臂工字梁2設有可沿懸臂工字梁2長度方向滑移的起重小車3;立柱1呈圓筒狀,立柱1的內壁面沿周向均勻地分布有若干加強筋片4,加強筋片4均由兩個肋板41及位于兩個肋板41之間的連接板42組成,兩個肋板41與連接板42一體成型,肋板41沿立柱1的長度方向延伸并貫穿立柱1,每個肋板41的外側邊緣均固接于立柱1的內壁面。由于加強筋片4沿立柱1的內壁面均勻分布,加強筋片4包括肋板41,肋板41的外側邊緣固接于立柱1的內壁面,加強筋片4能夠整體提高立柱1的抗彎強度,使的立柱1能夠承受大小改變的彎矩(由起重小車3沿懸臂工字梁2滑移引起),以及方向改變的彎矩(由懸臂工字梁2繞立柱1中心軸線作水平擺動引起),而無需增大立柱的體積。
具體地,加強筋片4的數(shù)量為十個,使得加強筋片4的分布合理,從而能夠更好地提高立柱1的抗彎強度。
具體地,肋板41通過焊接的方式固接于立柱1的內壁面,該連接方式可靠。
具體地,肋板41垂直于立柱的內壁面,連接板42連接于兩個肋板41的內側邊緣之間。由于懸臂工字梁2所受重力的方向與立柱1的中心軸線基本位于同一豎直平面,肋板41垂直于立柱1的內壁面,能夠更好地承受立柱1的彎曲應力。
具體地,肋板41的徑向尺寸與立柱1內壁面的半徑之比為a,a=0.17,使得肋板41結構合理,在提高立柱1的抗彎強度的同時,能夠節(jié)省材料,避免立柱1重量過多的增加。
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之權利范圍,因此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本實用新型所涵蓋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