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汽車尾氣消聲凈化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為一種汽車尾氣消聲凈化器,屬于汽車的排氣處理裝置,主要用來對汽車尾氣的消聲、凈化處理。
現(xiàn)有汽車用的消聲凈化器,通常是由殼體和其內(nèi)部的催化體組成,汽車尾氣排出后經(jīng)過催化體來達到消聲凈化的目的,但由于汽車尾氣排出后受到催化體的阻礙,使尾氣不能順利排出,使發(fā)動機氣缸的工作條件惡劣,使其功耗增加,而且現(xiàn)有的汽車用凈化器只能對汽車尾氣進行處理,不具備除塵的功能。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為提高一種凈化效率高,汽車功耗低,可同時用來凈化、消聲、除塵的多功能汽車凈化器。
本實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措施實現(xiàn)的該汽車尾氣消聲凈化器含有帶有進氣口和排氣口的外殼和內(nèi)部設有催化體的凈化室,其中在凈化器的進氣口設有一由直流電機帶動的風機,汽車尾氣排氣管插入風機的出氣口內(nèi)部,并在風機進氣口設有由三個三通管連接而成的吸塵管組,引出的吸塵管的其中兩個固定于汽車車體上部用以凈化大氣,引出的吸塵管的另兩個固定于汽車車輪后部用以凈化輪胎揚起的塵埃,這樣當風機工作時依靠其氣流在尾氣排氣管的出口附近形成的負壓,使汽車尾氣快速、順利、充分地排出,使發(fā)動機氣缸內(nèi)的工作條件相對得到改善,從而減少發(fā)動機本身的功耗和油耗,并使其內(nèi)的油燃盡,使尾氣中的有害物質(zhì)相對減少,在風機工作的同時,通過吸塵管可將汽車揚起的塵埃及大氣中的塵埃一并吸入,從而達到凈化大氣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和現(xiàn)有技術相比,不但含有凈化室,而且在凈化室前部,靠近凈化器進氣口設有反應室,反應室內(nèi)部還設有斜置的擋塵板,由于排出的尾氣具有較高的溫度,同時由于風機的作用反應室內(nèi)部具有一定的壓力,這樣就使尾氣中的有害物質(zhì)(如CO及其它HC化合物)在反應室內(nèi)進一步氧化,實現(xiàn)二次氧化,將有害物質(zhì)部分地氧化成無害物質(zhì),同時擋塵板將吸塵管吸入的塵埃聚集,在塵埃聚集的過程中還可收集一些尾氣中排出的微粒狀有害物質(zhì)(如鉛和鎘)由于擋塵板呈斜置,聚集在擋塵板之間的塵埃不會再返回。在凈化器的下部設有棱柱形集塵箱,其上開有除塵蓋,該除塵器可由汽車本身的氣包或油路通過氣壓或油壓控制其上固定的氣缸(或油缸)使其達到開閉的目的,這樣就可適時將反應室內(nèi)聚集的塵埃卸下。
本實用新型在反應室和凈化室之間設有限壓器,該限壓器由帶有進、出氣口的外筒和其內(nèi)部的活塞和彈簧組成,限壓器的進氣口由導氣管和反應室相通,出氣口由導氣管和凈化室相通,當反應室中的擋塵板上集塵過多,將反應室和凈化室之間的道路堵塞時,反應室內(nèi)部壓力將上升,當壓力上升到一定值時,將限壓器內(nèi)部活塞推動,將限壓器的出氣口開通,使反應室內(nèi)的氣體經(jīng)限壓器直接進入凈化室,從而為凈化器的安全工作提供了保障。在限壓器外筒內(nèi)壁上設有兩觸點,并在觸點兩端并聯(lián)一開關和一電磁開關及蓄電池,該電磁開關固定在其中兩端固定在汽車輪胎后部的三通管的另一端的端部,當反應室和凈化室之間通路阻塞,限壓器工作,活塞運動時,可依靠活塞本身將兩觸點連通,使電磁開關帶電關閉,使置于汽車輪胎后部的兩吸塵管停止吸塵。夜間汽車駕駛員也可在駕駛室內(nèi)將觸點兩端并聯(lián)的開關接通,使電磁開關閉合,不再吸塵,以使蓄電池夜間充分供照明所用。
本實用新型在尾氣進入凈化室通過催化體進行凈化的同時,也進行了消聲,即據(jù)氣流過小孔擴散原理進行消聲,當氣流通過層層的催化體后有非圓形的空腔,這樣氣流散射的半徑不同,并使頻率不同,如此將聲波得到整流,改善了音色,降低了噪音。
本實用新型和現(xiàn)有技術相比,由于在凈化器的進氣口增設了由直流電機帶動的風機,能夠在尾氣排氣管附近產(chǎn)生負壓,使尾氣能夠快速、順利、充分地排出,使發(fā)動機氣缸內(nèi)的燃油收到充分燃燒,這樣不但能降低汽車本身的功耗、提高效率,而且能減少尾氣中的有害成份,而且排出的尾氣在反應室中進行了二次氧化,所以該凈化器和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凈化效率高的優(yōu)點,而且該凈化器在凈化消聲的同時還帶有除塵的作用,在消聲、凈化的同時,可對大氣進行凈化,對環(huán)境保護也可起到一定作用。其凈化轉(zhuǎn)化率及效果具體如下CO-96.2% HC-76.3% NOX-50.4% 噪音30.5dB。平均節(jié)省用油6.3% 平均功耗0
附
圖1給出了本實用新型具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
圖1的俯視圖。
附圖3為
圖1的側(cè)視圖。
附圖4為限壓器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5為圖4的側(cè)視圖。
附圖6為電磁開關的電路連接圖。
附圖7為風機進氣口吸塵管結構示意。
附圖8為圖7的側(cè)視圖。
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描述如下本實用新型由殼體25及內(nèi)部的反應室9和凈化室29及凈化器進氣口處所增設的由直流電機12帶動的風機11組成,在反應室內(nèi)設有擋塵板8、8a、8b用以集聚塵埃,在凈化室內(nèi)設有多個呈不同形狀的催化體,用以凈化尾氣和消聲,其中催化體7為ABO3,催化體6是陶瓷蜂窩催化劑,催化體5為霍伽拉特,催化體4為活性炭,催化體3為氧化錳,在凈化器的進氣口和排氣口分別設有法蘭21,用以將凈化器固定在汽車的適當位置上,風機11由和法蘭21固聯(lián)的支承件22固定,使其和凈化器的進口保持固定的位置關系,汽車尾氣排氣管10插入風機出氣口內(nèi)部,在風機的進氣口,三個三通管28、27、30構成吸塵管組,其中三通管28的一端和風機進氣口相連,另兩端分別和三通管27、30的其中一端相聯(lián)三通管27的另兩端做為吸塵(氣)管固定于汽車車體上部,三通管30的另兩端作為吸塵管固定于汽車輪胎后部。凈化器的下部有呈三棱柱形的集塵箱16,其上開有除塵蓋15,除塵蓋15上設有鎖簧片17,除塵蓋15由汽車的氣包或油路控制氣缸或油缸14,來達到開閉的目的,以便除塵,氣缸或油缸14于環(huán)繞固定在凈化器殼體外表面的支撐架23相固聯(lián),這樣駕駛員在駕駛室控制氣包或油路閥門開關即可實現(xiàn)除塵蓋的開、閉。本實用新型在反應室和凈化室之間設有限壓器2,限壓器由帶有進氣孔34和出氣孔20的外筒32和內(nèi)部活塞33及彈簧31組成,進氣孔34由導氣管和反應室相聯(lián),出氣孔20由導氣管和凈化室相聯(lián)。在外筒32內(nèi)壁設有兩觸點35,觸點兩端并聯(lián)有一開關36和一電磁開關19及蓄電池,并聯(lián)的開關可由導線引至駕駛室,電磁開關19設立在三通管30和三通管28相連一端的端部,當風機轉(zhuǎn)動消聲凈化器開始工作時,依靠尾氣附近的負壓使汽車尾氣快速、順利、充分地排出,進入反應室9,同時風機進氣口的吸塵管組也將塵埃及大氣中的有害物質(zhì)一并吸入,在反應室9內(nèi)對排出的尾氣二次氧化,同時將塵埃等積聚在擋塵板之間,二次氧化后的尾氣經(jīng)8、8B之間的口進入凈化室29,經(jīng)過多層催化體使尾氣得到進一步凈化,最后由排氣口排出,在凈化的同時也起到了消聲的作用。當反應室9和凈化室29之間的通路阻塞后,當壓力上升到一定值時,氣壓可將限壓器2中的活塞33推動,使限壓器的出氣口20開通,這樣反應室內(nèi)的尾氣可經(jīng)限壓器進入凈化室,同時使觸點35連通,將置于三管通30一端端部的電磁開關19閉合,停止吸塵。當凈化器內(nèi)塵埃集滿時,駕駛員可控制氣包或油路的適當閥門,通過氣缸(或油缸)14,使集塵箱16的除塵蓋15開閉,將塵埃卸下。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尾氣消聲凈化器,含有帶有進氣口和排氣口的凈化器殼體和內(nèi)部設有催化體的凈化室,其特征為在凈化器的進氣口設有風機,汽車尾氣的排氣管插入風機出氣口的內(nèi)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尾氣消聲凈化器,其特征為在凈化器靠近進氣口的一端設有反應室,反應室內(nèi)部設有斜置擋塵板。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車尾氣消聲凈化器,其特征為在風機的進氣口設有由三個三通管連接而成吸塵管組,引出的吸塵管的其中兩個固定于汽車車體上部,引出的吸塵管的另兩個固定于汽車輪胎的后部。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車尾氣消聲凈化器,其特征為在反應室和凈化室之間設有限壓器,該限壓器由帶有進、出氣口的外筒和內(nèi)部的活塞及彈簧組成,其中限壓器的進氣口由導氣管和反應室相連,出氣口由導氣管和凈化室相連。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車尾氣消聲凈化器,其特征為在凈化器下部設有呈棱柱形集塵箱,其上開有除塵蓋,該除塵蓋可由汽車氣包或油路通過氣壓或油壓控制其上固定的氣缸或油缸使其達到開閉的目的。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汽車尾氣消聲凈化器,其特征為在限壓器外筒內(nèi)壁設有兩觸點,在觸點兩端并聯(lián)有一開關和一電磁開關及蓄電池相串聯(lián)的另一支路,其中并聯(lián)的開關可由導線引至駕駛室,電磁開關固定在其中兩端固定在汽車輪胎后部的三通管的另一端的端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為一種汽車尾氣消聲、凈化器,主要由殼體、反應室、凈化室和凈化器進氣口增設的風機組成,由于增設了風機尾氣能快速、順利、充分地排出,從而可改善發(fā)動機氣缸內(nèi)的工作條件,降低其功耗,同時由于增設了反應室,尾氣的凈化效率高,該消聲凈化器由于還增設了除塵裝置,在消聲、凈化的同時還可對大氣進行凈化,從而對環(huán)境保護也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文檔編號F01N3/28GK2031447SQ88205738
公開日1989年1月25日 申請日期1988年5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1988年5月17日
發(fā)明者張友仁 申請人:張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