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煤礦機械裝置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架柱式鉆機用伸縮桿鎖緊機構及架柱。
背景技術:
氣動架柱式鉆機具有安全防爆、轉矩大、轉速高、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拆裝方便等優(yōu)點,可以配套使用高效螺旋鉆桿和地質鉆桿,廣泛應用于煤礦探水、注水、探排瓦斯、泄放壓力孔、巷道幫錨桿孔等的鉆孔施工。目前的氣動架柱式鉆機往往通過液壓缸或氣缸實現付支撐的伸縮功能,進而實現對鉆機打孔角度進行調節(jié),但這種伸縮桿使用時易損壞且不穩(wěn)定,影響設備整體的使用效果,同時生產及購買成本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架柱式鉆機用伸縮桿鎖緊機構及架柱,解決了現有技術中伸縮桿使用時易損壞且不穩(wěn)定,同時生產及購買成本高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架柱式鉆機用伸縮桿鎖緊機構,包括外管和設置在所述外管內的內管,所述外管一端設置有第一連接頭,另一端通過鎖緊裝置與所述內管連接,所述鎖緊裝置包括外殼和設置在所述外殼上的第一鎖緊塊和第二鎖緊塊,所述外殼設置在所述外管上,所述第一鎖緊塊滑動設置在所述外殼內,并通過鎖緊螺栓與所述第二鎖緊塊緊固或分離連接,所述內管的另一端設置有第二連接頭。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內管包括通過正反扣調節(jié)螺栓相互連接的第一內管和第二內管,
所述第一內管設置在所述外管內,所述第二內管與所述第二連接頭連接。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正反扣調節(jié)螺栓與所述第一內管、所述第二內管之間均設置有螺母,所述第一內管或所述第二內管與所述螺母連接。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螺母包括相互依次設置的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螺母與所述第一內管或所述第二內管連接。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二螺母為焊接螺母或防松螺母。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二內管上設置有與所述正反扣調節(jié)螺栓兩端的通孔相匹配的限位孔,所述通孔內設置有孔套。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鎖緊螺栓上設置有把手。
架柱式鉆機用架柱,包括上述伸縮桿鎖緊機構,所述第二連接頭與立柱連接,所述第一連接頭與設置在所述立柱上的導軌連接,所述立柱的上部設置有預緊防松裝置,
所述預緊防松裝置包括依次連接的上筒和下筒,所述上筒滑動設置在所述下筒內,且兩者之間設置有彈簧,
所述上筒頂部設置有豎桿,所述下筒中部設置有隔板,所述豎桿穿過所述隔板與限位塊連接,所述彈簧設置在所述隔板上方。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上筒頂部對稱設置有兩個耳板,兩個所述耳板兩端分別通過連接桿連接,所述連接桿上設置有鏈環(huán),所述鏈環(huán)上設置有掛鉤。
本實用新型使用原理及有益效果為:
1、本實用新型改變了氣動架柱式鉆機用伸縮桿采用氣缸或液壓進行伸縮的固有模式,設計了一款結構穩(wěn)定的機械式伸縮桿。通過外管、內管和鎖緊裝置的相互配合,實現付支撐的伸縮功能,巧妙的利用了鎖緊裝置與內管的摩擦力,實現付支撐長度的調整和定位,結構簡單,性能穩(wěn)定。這一設置使得付支撐的伸縮無需液壓缸或氣缸提供動力,有效節(jié)省了生產及購買成本,設置科學、合理,適于任何惡劣環(huán)境,且維修、安裝簡便,有效保證了設備使用時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
其中,鎖緊螺栓上設置有把手。把手的設置更便于操作,旋進或旋出鎖緊螺栓時無需借助工具,提高了操作時的便捷性,設置科學合理。
2、本實用新型中正反扣調節(jié)螺栓的設置有效實現了內管長度的微調,使用時可通過旋轉第一內管或第二內管,實現正反扣調節(jié)螺栓旋入第一內管或第二內管的長度調節(jié),進而實現內管長度的調整。這一設置增加了使用過程中內管2長度的靈活可調性,進一步增加了伸縮桿整體的可調長度并完善了其調節(jié)功能(使其具備粗調、微調雙重功能),可以更好的適用于用戶的使用要求,滿足不同情況下的使用需求。
同時,內管設置為分體式結構,便于用戶根據其使用情況及時對不同部分進行更換或維修,有效提高了內管的可維修性,避免了整體式更換造成的材料浪費,降低了維修成本,大大提高了內管的維修速率,設置科學、合理。
本實用新型將第一內管或第二內管通過螺母與正反扣調節(jié)螺栓連接,有效避免了第一內管或第二內管直接通過螺紋與正反扣調節(jié)螺栓連接,出現磨損后,不易維修的弊端,有效增加了第一內管或第二內管的使用壽命。同時,螺母的耐磨性遠優(yōu)于第一內管或第二內管,且拆卸、安裝方便,這一設置有效提高了內管整體性能的穩(wěn)定性和維修的便捷性,設置科學、合理。
將螺母設為兩個,使得原本易出現摩擦的部分(第一內管、正反扣調節(jié)螺栓和第二內管的連接端)均設置了螺母,避免了上述連接端的直接接觸,使用性能更加穩(wěn)定,壽命更長,且維修方便。
第二螺母采用焊接螺母或防松螺母,保證了第二螺母與第二內管或第一內管連接結構和相對位置的穩(wěn)定性,確保了第二內管整體結構的穩(wěn)定性和使用效果。
3、本實用新型限位孔的設置有效限定了內筒長度的微調范圍,避免了調節(jié)第二內管與正反扣調節(jié)螺栓相對位置關系時,調整過度兩者出現脫離的可能;同時,當第二內管上的限位孔與正反扣調節(jié)螺栓上的通孔對齊時,可在限位孔內插入限位桿或螺栓,實現第二內管與正反扣調節(jié)螺栓相對位置的固定,避免兩者連接部分較短時連接關系不穩(wěn)定,保證了設備的使用安全。其中,孔套的設置有效提高了限位桿或螺栓插入限位孔時的快速性和準確性,節(jié)省了操作時間;同時,保證了限位筒上的限位孔結構的穩(wěn)定性,符合其使用要求。
4、本實用新型改變了傳統(tǒng)架柱單一伸縮功能的固有模式,巧妙的在立柱與頂座之間設計了一款可壓縮的預緊防松機構,利用彈簧、上筒和下筒的相互配合,實現了立柱長度使用過程中的可變性,有效降低了立柱出現下陷時立柱與操作空間頂部發(fā)生脫離的幾率,降低了立柱發(fā)生傾倒的概率,增加了設備使用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設置科學、合理。
5、本實用新型改變了傳統(tǒng)氣動架柱式鉆機僅通過立柱的頂座與操作區(qū)域頂部連接的固有模式,在立柱的上部設置了鏈環(huán)裝配,使用時控制立柱伸長并抵住操作區(qū)域頂部,之后再兩者連接部的兩側設置兩個緊固件,將鏈環(huán)上的掛鉤固定在緊固件上。這一設置避免了使用過程中立柱因意外情況與操作區(qū)域頂部脫離,立柱發(fā)生傾倒的可能性,有效提高了操作人員使用時的安全性和保障性,符合其使用需求,設置科學、合理。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鎖緊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孔套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立柱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預緊防松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外管,2-內管,21-第一內管,22-第二內管,23-正反扣調節(jié)螺栓,24-螺母,241-第一螺母,242-第二螺母,25-通孔,3-第一連接頭,4-鎖緊裝置,41-外殼,42-第一鎖緊塊,43-第二鎖緊塊,44-鎖緊螺栓,45-把手,5-第二連接頭,6-限位孔,7-孔套,8-預緊防松裝置,81-上筒,82-下筒,83-彈簧,84-豎桿,85-隔板,86-限位塊,87-耳板,88-連接桿,9-立柱,10-導軌,11-鏈環(huán),12-掛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如圖1~5所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架柱式鉆機用伸縮桿鎖緊機構,包括外管1和設置在外管1內的內管2,外管1一端設置有第一連接頭3,另一端通過鎖緊裝置4與內管2連接,鎖緊裝置4包括外殼41和設置在外殼41上的第一鎖緊塊42和第二鎖緊塊43,外殼41設置在外管1上,第一鎖緊塊42滑動設置在外殼41內,并通過鎖緊螺栓44與第二鎖緊塊43緊固或分離連接,內管2的另一端設置有第二連接頭5。
使用時,將第一連接頭3和第二連接頭5分別與鉆機的導軌架和立柱連接,并根據角度需要調整內管2插入外管1的長度,調整好后旋轉鎖緊螺栓44使得第一鎖緊塊42和第二鎖緊塊43間的距離縮短,進而卡緊內管2,使得內管2與外管1間的相對位置固定。用完后,將鎖緊螺栓44旋出,使得第一鎖緊塊42和第二鎖緊塊43分離,使得內管42與外管41分離開,方便再次調整內管2位置或使其恢復原位。
本實用新型改變了氣動架柱式鉆機用伸縮桿采用氣缸或液壓進行伸縮的固有模式,設計了一款結構穩(wěn)定的機械式伸縮桿。通過外管、內管和鎖緊裝置的相互配合,實現付支撐的伸縮功能,巧妙的利用了鎖緊裝置與內管的摩擦力,實現付支撐長度的調整和定位,結構簡單,性能穩(wěn)定。這一設置使得付支撐的伸縮無需液壓缸或氣缸提供動力,有效節(jié)省了生產及購買成本,設置科學、合理,適于任何惡劣環(huán)境,且維修、安裝簡便,有效保證了設備使用時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
進一步,內管2包括通過正反扣調節(jié)螺栓23相互連接的第一內管21和第二內管22,
第一內管21設置在外管1內,第二內管22與第二連接頭5連接。
正反扣調節(jié)螺栓23的設置有效實現了內管2長度的微調,使用時可通過旋轉第一內管21或第二內管22,實現正反扣調節(jié)螺栓23旋入第一內管21或第二內管22的長度調節(jié),進而實現內管2長度的調整。這一設置增加了使用過程中內管2長度的靈活可調性,進一步增加了伸縮桿整體的可調長度并完善了其調節(jié)功能(使其具備粗調、微調雙重功能),可以更好的適用于用戶的使用要求,滿足不同情況下的使用需求。
同時,內管2設置為分體式結構,便于用戶根據其使用情況及時對不同部分進行更換或維修,有效提高了內管2的可維修性,避免了整體式更換造成的材料浪費,降低了維修成本,大大提高了內管2的維修速率,設置科學、合理。
進一步,正反扣調節(jié)螺栓23與第一內管21和第二內管22之間均設置有螺母24,第一內管21或第二內管22與螺母24連接。
進一步,螺母24包括相互依次設置的第一螺母241和第二螺母242,第二螺母242與第一內管21或第二內管22連接。
本實用新型將第一內管21或第二內管22通過螺母24與正反扣調節(jié)螺栓23連接,有效避免了第一內管21或第二內管22直接通過螺紋與正反扣調節(jié)螺栓23連接,出現磨損后,不易維修的弊端,有效增加了第一內管21或第二內管22的使用壽命。同時,螺母24的耐磨性遠優(yōu)于第一內管21或第二內管22,且拆卸、安裝方便,這一設置有效提高了內管2整體性能的穩(wěn)定性和維修的便捷性,設置科學、合理。
進一步,螺母24包括相互依次設置的第一螺母241和第二螺母242,第一螺母241與凸起223連接,第二螺母242與連接筒221或第一內管21連接。
將螺母24設為兩個,使得原本易出現摩擦的部分(第一內管21、正反扣調節(jié)螺栓23和第二內管22的連接端)均設置了螺母24,避免了上述連接端的直接接觸,使用性能更加穩(wěn)定,壽命更長,且維修方便。
進一步,第二螺母242為焊接螺母或防松螺母。
第二螺母242采用焊接螺母或防松螺母,保證了第二螺母242與第二內管22或第一內管21連接結構和相對位置的穩(wěn)定性,確保了第二內管22整體結構的穩(wěn)定性和使用效果。
進一步,第二內管22上設置有與正反扣調節(jié)螺栓23兩端的通孔25相匹配的限位孔6,通孔25內設置有孔套7。
限位孔6的設置有效限定了內筒2長度的微調范圍,避免了調節(jié)第二內管22與正反扣調節(jié)螺栓23相對位置關系時,調整過度兩者出現脫離的可能;同時,當第二內管22上的限位孔6與正反扣調節(jié)螺栓23上的通孔25對齊時,可在限位孔6內插入限位桿或螺栓,實現第二內管22與正反扣調節(jié)螺栓23相對位置的固定,避免兩者連接部分較短時連接關系不穩(wěn)定,保證了設備的使用安全。其中,孔套7的設置有效提高了限位桿或螺栓插入限位孔6時的快速性和準確性,節(jié)省了操作時間;同時,保證了限位筒222上的限位孔6結構的穩(wěn)定性,符合其使用要求。
進一步,鎖緊螺栓44上設置有把手45。
把手45的設置更便于操作,旋進或旋出鎖緊螺栓44時無需借助工具,提高了操作時的便捷性,設置科學合理。
架柱式鉆機用架柱,包括伸縮桿鎖緊機構,第二連接頭5與立柱9連接,第一連接頭3與設置在立柱9上的導軌10連接,立柱9的上部設置有預緊防松裝置8,
預緊防松裝置8包括依次連接的上筒81和下筒82,上筒81滑動設置在下筒82內,且兩者之間設置有彈簧83,
上筒81頂部設置有豎桿84,下筒82中部設置有隔板85,豎桿84穿過隔板85與限位塊86連接,彈簧83設置在隔板85上方。
使用時,控制立柱9伸長并抵住操作區(qū)域頂部,且壓縮預緊防松機構8中上筒81和下筒82間的彈簧83,使得上筒81頂部向隔板85靠近,進而縮短預緊防松裝置8的高度。這一設置使得工作時立柱9的頂座頂部始終受到預緊防松機構8所提供的向上推力,當長時間使用下立柱9出現一定距離的下陷時,頂座在這個推力的作用下仍可與操作空間頂部相抵觸,進而保證架柱式鉆機立柱在使用過程中始終與操作空間保持良好且穩(wěn)定的固定關系,保證設備的使用效果。
本實用新型改變了傳統(tǒng)架柱單一伸縮功能的固有模式,巧妙的在立柱與頂座之間設計了一款可壓縮的預緊防松機構,利用彈簧23、上筒21和下筒22的相互配合,實現了立柱長度使用過程中的可變性,有效降低了立柱出現下陷時立柱與操作空間頂部發(fā)生脫離的幾率,降低了立柱發(fā)生傾倒的概率,增加了設備使用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設置科學、合理。
進一步,上筒81頂部對稱設置有兩個耳板87,兩個耳板87兩端分別通過連接桿88連接,連接桿88上設置有鏈環(huán)11,鏈環(huán)11上設置有掛鉤12。
本實用新型改變了傳統(tǒng)氣動架柱式鉆機僅通過立柱9的頂座與操作區(qū)域頂部連接的固有模式,在立柱9的上部設置了鏈環(huán)裝配,使用時控制立柱9伸長并抵住操作區(qū)域頂部,之后再兩者連接部的兩側設置兩個緊固件,將鏈環(huán)11上的掛鉤12固定在緊固件上。這一設置避免了使用過程中立柱9因意外情況與操作區(qū)域頂部脫離,立柱9發(fā)生傾倒的可能性,有效提高了操作人員使用時的安全性和保障性,符合其使用需求,設置科學、合理。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