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軸流風扇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457868閱讀:28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軸流風扇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軸流風扇的葉片形狀。
      背景技術
      目前在電子設備中安裝多個冷卻用送風風扇,以排放在電子設備內產生的熱。在近年來的電子設備中,伴隨高性能化,發(fā)熱量呈現一直增加的趨勢。伴隨于此,要求安裝在電子設備上的送風風扇的冷卻特性提高。為了提高送風風扇的冷卻特性,需要提高風量特性和靜壓特性。為了提高這兩者,需要以高速旋轉來驅動送風風扇。另一方面,由于大量電子設備在家庭和辦公室內使用的機會增加等原因,因此謀求減小送風風扇的噪音。
      另外,在近年來的電子設備中,不斷推進電子設備的殼體的小型化。由于殼體的小型化,對在殼體內配置送風風扇的空間產生各種限制。例如,為了充分發(fā)揮送風風扇的冷卻能力,需要在送風風扇的進氣側以不妨礙吸氣的方式形成空間。但是,由于如上述那樣不斷推進電子設備的小型化,所以不能在送風風扇的進氣側確保用于實現充分的吸氣所需的空間。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軸流風扇具有下述結構。杯部以旋轉軸作為中心且至少具有圓筒部。多個葉片配置在杯部的外側面上。葉片從杯部的外側面放射狀地延伸,并通過與杯部一起繞旋轉軸旋轉而產生從沿著杯部的旋轉軸的軸向的一側朝向另一側的空氣流。外殼在其內部形成在軸向的一側具有進氣口且在另一側具有排氣口的流路。外殼具有進氣部,在該進氣部中,流路的相對于軸向垂直的面的截面積朝向進氣口增大。在杯部內容納有使杯部旋轉的電動機部。軸流風扇還具有支承電動機部的基座部以及將基座部和外殼連接并從基座部朝向外殼延伸的多個肋。各個葉片在其基部與杯部連接,該葉片的基部的進氣口側端部形成為比杯部的進氣側端部靠近排氣口側。葉片的各個徑向外側端部的進氣口側端部配置為比杯部的進氣口側端部靠近進氣口側。葉片的各個徑向外側端部的進氣口側端部配置在,外殼上的流路的相對于軸向垂直的面的截面積最小的部位與外殼的進氣口側端部之間。
      在葉片上形成有傾斜部,該傾斜部在從葉片的進氣口側前端部到葉片基部的進氣口側端部的范圍內朝向排氣口側傾斜。


      圖1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送風風扇的截面圖。
      圖2是圖1中的送風風扇的俯視圖。
      圖3簡要地表示圖1中的送風風扇的變形例。
      圖4簡要地表示圖1中的送風風扇的變形例。
      圖5簡要地表示圖1中的送風風扇的變形例。
      圖6簡要地表示圖1中的送風風扇的變形例。
      圖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送風風扇的風量與靜壓之間的關系的圖。
      圖8A、8B、8C和8D是簡要地表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方式的送風風扇的結構和現有的送風風扇的結構的比較的圖。
      圖9表示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方式的送風風扇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圖1至圖8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此外,在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說明中,為方便起見,使各附圖的上下方向為“上下方向”,但該定義并不限定實際的安裝狀態(tài)的方向。此外,為便于說明,將與送風風扇的旋轉軸平行的方向作為軸向,將以旋轉軸為中心的半徑方向作為徑向進行表示。
      圖1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送風風扇的截面圖。圖2是圖1中的送風風扇的俯視圖。下面,參照圖1和圖2來說明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送風風扇A。
      送風風扇A具有轉子軛31和安裝在轉子軛31上的葉輪2。葉輪2具有多個葉片21。轉子軛31大致為圓筒形,且在軸向端部具有蓋部。在從外部向送風風扇A供給電流時,轉子軛31以轉子軛31的中心軸為旋轉軸進行旋轉,葉輪2也與轉子軛31一起旋轉。為了使轉子軛31旋轉,將軸32的一端固定在轉子軛31上。軸32與轉子軛31的旋轉軸同軸地設置。
      基座部12設置為與轉子軛31的開口端對置。在基座部12上與旋轉軸同軸地設置有大致圓筒狀的軸承外殼12a。軸承外殼12a在軸向的一端具有底部。在軸承外殼12a中壓入套筒34,并將套筒34固定在軸承外殼12a的內周面。套筒34具有供軸32貫穿的貫穿孔,并以可自由旋轉的方式支承插入到貫穿孔中的軸32。在本實施方式中,套筒34是形成含油軸承的一部分的部件,所述含油軸承通過在多孔質材料(例如燒結金屬)中浸滲潤滑用油而構成。由于套筒34由浸滲有潤滑用油的材料形成,所以在套筒34的內周面與軸32的外周面之間存在潤滑用油。即,軸32通過潤滑用油可自由旋轉地支承在套筒34中。此外,雖然在本實施方式中套筒34是構成作為滑動軸承的一個示例的含油軸承的一部分的部件,但用于本發(fā)明的送風風扇的軸承并不限于上述滑動軸承。例如也可以使用滾珠軸承等滾動軸承。用于本發(fā)明的送風風扇的軸承考慮送風風扇所需的特性和成本來進行適當的選擇。
      送風風扇A還具有支承在軸承外殼12a的外周部的定子部3。定子部3具有定子鐵芯35、線圈37、絕緣體36和電路基板38。定子鐵芯35被由絕緣材料形成的絕緣體36包圍以將其上下端部和各齒部絕緣。在定子鐵芯35的各齒部隔著絕緣體36纏繞有線圈37。通過該結構,能夠將定子鐵芯35和線圈37相互絕緣。
      在定子部3的軸向下端部配置有控制葉輪2的旋轉驅動的電路基板38。電路基板38具有印刷基板和安裝在該印刷基板上的電子部件(省略圖示)。通過印刷基板上的電路配線和電子部件形成驅動控制電路。電路基板38的電子部件與線圈37的一端電連接。電路基板38固定在絕緣體36的軸向下端。從外部供給到送風風扇A的電流經電路基板38的電子部件(例如IC和霍爾元件)流到線圈37。通過該結構,能夠控制在定子鐵芯35中產生的磁場。
      葉輪2具有葉輪杯22和以旋轉軸為中心放射狀地等間隔設置的多個葉片21。葉輪杯22大致為圓筒狀,且在軸向一端具有蓋部221。多個葉片21與葉輪杯22一起以旋轉軸為中心進行旋轉,從而產生空氣流。在本實施方式中,葉片21設在葉輪杯22的外周面上。
      在葉輪杯22的徑向內側設置減少向送風風扇A外部泄漏的漏磁通的轉子軛31,以及安裝在轉子軛31的內周面上的轉子磁鐵33。轉子軛31由磁體構成,可防止從轉子磁鐵33產生的磁通泄漏到葉輪杯22的外部。轉子磁鐵33以不同的磁極交替配置的方式多極磁化。通過將與轉子軛31的旋轉軸固定在同一軸上的軸32插入到套筒34中,來將轉子磁鐵33的徑向內側的面與定子鐵芯35的徑向外側的面對置配置。
      在該結構中,當使電流流經線圈37時,通過從定子鐵芯35產生的磁場和從多極磁化的轉子磁鐵33產生的磁場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以旋轉軸為中心的轉矩。通過該轉矩使葉輪2以旋轉軸為中心旋轉。在葉輪2與轉子軛31及轉子磁鐵33一起旋轉期間,用霍爾元件檢測轉子磁鐵33的磁通的變化,并根據檢測結果轉換來自驅動控制電路的輸出電壓。這樣能夠穩(wěn)定地控制葉輪2的旋轉。在葉輪2旋轉時,空氣被葉片21向軸向下方(圖1中的下方)壓出,從而產生軸向的空氣流。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所示,轉子軛31的蓋部(圖1中的上側的面)被葉輪杯22的蓋部221覆蓋。但是葉輪杯22的結構并不僅限于此。也可以以轉子軛31的蓋部露出的方式在葉輪杯22的蓋部221上設置開口部。即,只要通過葉輪杯22的一部分和轉子軛31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方封閉葉輪杯22和轉子軛31的軸向上端即可。
      基座部12配置在與電路基板38沿軸向對置的位置上,并形成為具有與電路基板38的外徑大致相同的直徑的大致圓板形狀?;?2通過四個肋13與外殼1連接。四個肋13以旋轉軸為中心等間隔地配置在基座部12上。但是,肋13的數量并不限于四個,例如也可以是三個或五個。
      外殼1以包圍葉輪2的外周的方式形成。外殼1具有風道部11,該風道部11作為包圍通過葉片21的旋轉而產生的空氣流的流路的壁發(fā)揮作用。外殼1的軸向上端和下端具有在從軸向觀察時為大致正方形的輪廓。在軸向上端的四角形成有凸緣141,在軸向下端的四角形成有凸緣151。凸緣141、151向徑向外側突出。在凸緣141、151上形成有安裝孔141a、151a。當將送風風扇A安裝到電子設備上時,將小螺釘等安裝工具插入該安裝孔141a、151a中。
      在送風風扇A的軸向的一端形成有進氣口14,在另一端形成有排氣口15。在圖1所示的示例中,進氣口14形成在送風風扇A的軸向上端,排氣口15形成在軸向下端。風道部11的與進氣口14鄰接的部分以使空氣流路的與軸向垂直的面的截面面積朝向進氣口14增大的方式傾斜。以下將該部分稱為風道部11的進氣部112。同樣的是,風道部11的與排氣口15鄰接的部分以使空氣流路的與軸向垂直的面的截面面積朝向排氣口15增大的方式傾斜。以下將該部分稱為風道部11的排氣部113。即,進氣部112的內徑朝向軸向上方增加,排氣部113的內徑朝向軸向下方增加。更具體地講,如圖1所示,進氣部112和排氣部113由大致圓錐面形成。
      此外,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外殼1具有當從軸向觀察時為大致矩形的輪廓,所以由風道部11包圍的空氣流路的與軸向垂直的截面的面積朝向外殼1的四角增加。即,進氣部112和排氣部113的內徑在外殼1的徑向上朝向四角增加。
      風道部11的與進氣口14及排氣口15鄰接的部分的形狀并不限于圖1中所示的形狀。圖3和圖4表示作為圖1中的送風風扇A的變形例的送風風扇A1和A2。在圖3中的送風風扇A1中,風道部11的與進氣口14鄰接的部分112a形成為向徑向內側凸出的凸狀曲面。在圖4中的送風風扇A2中,風道部11的與進氣口14鄰接的部分112b由向徑向外側凸出的凸狀曲面形成。在如圖3中的示例那樣進氣部112a由向徑向內側凸出的凸狀曲面形成的情況下,所吸入的空氣中的壓力變化平緩,可減小噪音。此外,在如圖4中的示例那樣進氣部112b由向徑向外側凸出的凸狀曲面形成的情況下,由于能夠形成較大的進氣空間(葉輪2與進氣口14之間的空間),所以能夠提供風量大的送風風扇。這樣,風道部11的與進氣口14鄰接的部分的形狀只要是使空氣流路的與軸向垂直的截面的面積朝向進氣口14增加的形狀,任何形狀皆可,并且可以對應于送風風扇所需的特性來適當地設計。同樣的是,風道部11的與排氣口15鄰接的部分的形狀只要是使空氣流路的與軸向垂直的截面的面積朝向排氣口15增加的形狀,任何形狀皆可,并且可以對應于送風風扇所需的特性來適當地設計。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送風風扇A中,風道部11的進氣部112和排氣部113之間的部分(以下稱為直線部114)實質上具有固定的內徑。但是,直線部114的內徑不是完全固定。這是因為,由于外殼1通過樹脂注射成形來形成,所以在直線部114上形成有微小角度的拔模斜面。此外,直線部114以調整風量特性為目的也可形成為具有朝向進氣側逐漸增大的內徑的大致圓錐面。可以說圖3和圖4所示的送風風扇A1和A2的直線部114a、114b也同樣。
      如圖2所示,葉片21的投射到相對于軸向垂直的面上的正射投影面在周向朝向葉輪2的旋轉方向側傾斜。此外,葉片21的相對于徑向垂直的截面的形狀是以葉片21的上端部比下端部位于葉輪2的旋轉方向的前方的方式傾斜、彎曲的弧狀。
      通常情況下,用于冷卻電子設備內部的送風風扇的風量特性和靜壓特性根據電子設備內的系統(tǒng)阻抗(電子設備內的靜壓和風量的關系)來選定。在電子設備內,電子部件和電源等大多密布在狹小的空間內,大多成為高系統(tǒng)阻抗(送風風扇所產生的空氣流難以流動的狀態(tài))。因此,要求用于電子設備內部的冷卻的送風風扇具有高靜壓特性。
      為了在送風風扇中實現高靜壓,有這樣的方法在多個葉片21的投射到相對于軸向垂直的面上的正射投影面上,縮小在周向(葉片21的旋轉方向)相鄰的葉片21之間的間隔。在該情況下,只要使葉片21的相對于徑向垂直的截面的弧狀部分的弧長從徑向內側朝向外側增長即可。但是,如果使葉片21的相對于徑向垂直的截面的弧狀部分的弧長從徑向內側朝向外側增長,則葉片21的軸向高度從徑向內側朝向外側增高。通過在徑向內側和外側縮小葉片21的軸向高度差,使葉片21在風道部11內所占的有效體積(從軸向觀察的葉片21的面積與葉片21的軸向高度的積,即葉片21以旋轉軸為中心旋轉時畫出的軌跡所占的體積)變大,從而可以設計能夠在實現高風量的同時實現高靜壓的送風風扇A。在實現這點時,只要使葉片21的與徑向垂直的截面的弧狀部分相對于軸向的傾斜角從徑向內側朝向外側增大即可。
      在本實施方式的送風風扇A中,如圖1所示,葉片21的前端211與葉輪杯22的蓋部221相比(即,葉輪杯22的進氣口14側的端部)在軸向上更向進氣口14側突出。此外,在以葉片21的與葉輪杯22連接的部分作為基部時,基部的軸向上端212如圖1所示那樣配置為比蓋部221靠近排氣口15側。不過,基部上端212配置為比葉輪杯22的軸向高度的中點(即,葉輪杯22高度的一半的位置)靠近進氣口14側。另外,在圖1中,基部上端212在軸向上配置在與外殼1的進氣部112的排氣口側端部高度基本相同的位置(即,自排氣口15的軸向距離基本相同的位置)。但是,基部上端212的軸向位置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圖9所示,基部上端212配置為在軸向上比進氣部112的排氣口側端部靠近排氣口側。并且,如圖1所示,葉片21的前端211在軸向上形成在風道部11的進氣部112和直線部114的交界部115、與風道部11的進氣口14側的端面之間(即,葉片21的前端211在軸向上與進氣部112重疊)。
      葉片21的連接前端211與基部上端212的前緣部213隨著朝向徑向內側而向排氣口15側傾斜。通過使葉片21的形狀為這樣的形狀,增加了葉輪2旋轉時的進氣量。在葉輪2旋轉期間,葉片21的表面對空氣施加沿軸向向下的壓力。多個葉片21在周向斷續(xù)地通過風道部11所包圍的空氣流路,由此產生穩(wěn)定的空氣流。該空氣流的流量依賴于在葉片21的部位中最先對空氣直接作用壓力的前緣部213的形狀。前緣部213的長度越長,將空氣向軸向下方扇出(搔き出す)的量越多。換言之,通過從葉片21的旋轉方向觀察的葉片21的投影面積增大,使葉片旋轉時對空氣施加的做功量增多,所以風量增加。與前緣部213在與徑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相比,前緣部213通過以隨著朝向徑向外側而接近進氣口14的方式相對于徑向形成角度的設計使前緣部213的長度更長。
      使前緣部213的長度增長的形狀并不限于上述形狀。例如,也可以如圖5和圖6所示,以在從旋轉方向觀察的情況下繪出曲線的方式形成前緣部213。如圖5中的送風風扇A3所示,在以成為朝向徑向外側凹進的凹狀的方式繪出曲線的情況(即,前緣部213a以旋轉軸為中心旋轉時的包絡面形成為朝向徑向外側凹進的曲面的情況)下,進氣空間變大。如圖6中的送風風扇A4所示,在以成為朝向徑向內側凸出的凸狀的方式繪出曲線的情況(即,前緣部213a以旋轉軸為中心旋轉時的包絡面形成為朝向徑向內側突出的曲面的情況)下,從葉片21b的旋轉方向觀察的投影面積變大。葉片的前緣部的形狀可以對應于送風風扇所需的風量特性和送風風扇所使用的環(huán)境進行適當的改變。前緣部的形狀當然并不限于圖1、圖5和圖6所示的形狀。
      接下來,對基部上端212的軸向位置的配置進行說明。通過使葉片21的基部上端212如圖1所示那樣形成為比蓋部221靠近排氣口15側,使得葉片21的旋轉方向的投影面積小于基部上端212的軸向位置與蓋部221一致的情況下的投影面積。這里,所謂葉片21的旋轉方向的投影面積是從一個葉片21的前端沿旋轉方向垂直地通過包含軸向的面到后端完全通過的期間內、該葉片21所通過的部分的面積。但是,由于在送風風扇A的進氣口14側端面與前緣部213之間形成有進氣空間,所以吸氣效率提高。但是,在基部上端212形成在葉輪杯22的外周面上的極其靠近排氣口15的位置(例如,葉輪杯22的軸向高度一半以下的位置)的情況下,葉片21的相對于旋轉方向的投影面積過小,所以難以實現足夠的風量。
      根據本實施方式,葉片21的前端211在從徑向觀察時與風道部11的進氣部112重疊。在徑向上,在進氣部112和葉片21的前端211之間形成有進氣空間(這里是葉片21與風道部11的內周面之間的間隙)。當葉片21以旋轉軸為中心旋轉時,從葉片21的包含前端211的外緣部214側朝向徑向內側和排氣口15側產生空氣流。即,在本實施方式的送風風扇A中,能夠在葉片21的進氣側的整個區(qū)域(葉片21的外緣和葉片21的前緣)中進行吸氣。因此,送風風扇A的風量特性提高。
      在葉片外緣部214與進氣部112的最小直徑部即進氣部112和直線部114的交界以及直線部114對置的區(qū)域,在徑向上,直線部114和葉片外緣部214之間的間隙狹窄。因此,空氣流不易倒流,靜壓特性不會下降。此外,通過將空氣取入前緣部213的軸向上方的空間和葉片外緣部214的徑向外側的空間這兩個空間中,在葉片21的對空氣施加壓力側的面內,徑向外側和內側的空氣流匯合,并相互促進從而使空氣流朝向排氣側流動。
      通常情況下,當在電子設備內設置送風風扇時,在送風風扇的進氣側不配置妨礙送風風扇吸氣的障礙物。但是,隨著近年來的電子設備的小型化,產生了在送風風扇的進氣側接近送風風扇地配置送風風扇以外的部件(即,對送風風扇而言的障礙物)的可能性。在考慮這樣的可能性時,在現有的送風風扇中,難以確保足夠的進氣量。與此相對,在本實施方式的送風風扇A中,當多個葉片21在外殼1內以旋轉軸為中心旋轉時,在葉片外緣部214的徑向外側、前緣部213的進氣口14側和蓋部221的進氣口14側的端面形成進氣空間。因此,在多個葉片21旋轉期間,能夠將空氣朝向排氣口15側排出。本發(fā)明的送風風扇A在接近進氣口14配置障礙物的情況下特別有效。
      一般來說,送風風扇的葉輪2(包括葉片21和葉輪杯22)構成為不從送風風扇的進氣口14側端面朝向軸向外側突出。此外,為了使葉片21即使在送風風扇被施加外力時也不突出,從送風風扇的進氣口14側端面找出余量,從而在軸向上,在葉輪2與進氣口14側端部之間設置空隙。為了提高風量特性,從葉片21的旋轉方向觀察的有效投影面積較大為好。但是,在妨礙吸氣的障礙物與進氣口14鄰接地配置在送風風扇的外側的情況下,送風風扇的風量特性如上所述那樣顯著下降。于是,在本實施方式的送風風扇A中,在葉輪杯22的蓋部221的進氣口14側設有進氣空間。具體來講,作為充分的進氣空間(即,進氣口14側端部和蓋部221之間的間隔),優(yōu)選的是外殼1的軸向厚度的八分之一以上。容納在外殼1內的葉輪2盡可能形成得較大,以有效地利用外殼1的內部空間。即,外殼1的內部空間的容積和送風風扇A的風量有依賴關系。與此相對,在進氣空間小于外殼1的軸向厚度的八分之一的情況下,不能確保吸入通過外殼1的整個內部的量的空氣的空間。
      并且,在送風風扇A的外側與進氣口14鄰接地配置有妨礙吸氣的障礙物的情況下,優(yōu)選的是使進氣空間為外殼1的軸向厚度的五分之一以上。通過使進氣空間為外殼1的軸向厚度的五分之一以上,使得即使在障礙物與進氣口14鄰接地配置在送風風扇A的外側的情況下,也可實現充分的吸氣。在障礙物與進氣口14鄰接地配置在進氣口14的外側的情況下,送風風扇A的吸氣明顯變得困難。在該情況下,通過形成更大的進氣空間,能夠抑制送風風扇A的風量特性的下降。此外,雖然由于在葉輪杯22內容納有電動機部而在目前的技術能力下幾乎不可能,但是在葉輪杯22的蓋部221的高度無限地接近于0(零)的情況下,風量特性也高,且在確保進氣空間上也有優(yōu)勢。
      圖7是表示在以下所示的實施例A、B、C、D的送風風扇中測量的風量(m3/min)與靜壓(Pa)之間的關系的圖。圖7中的A、B、C和D曲線分別與圖8A、圖8B、圖8C和圖8D所示的送風風扇對應。圖8A表示本實施方式的送風風扇A。在送風風扇A中形成有進氣部112,葉片21的前端211比葉輪杯22的蓋部221更向進氣口14側突出。圖8B是沒有形成進氣部112但葉片21的前端211比葉輪杯22的蓋部221更向進氣口14側突出的送風風扇。圖8C是形成有進氣部112但葉片21的前端211不比葉輪杯22的蓋部221更向進氣口14側突出的送風風扇。圖8D是沒有形成進氣部112且葉片21的前端211不比葉輪杯22的蓋部221更向進氣口14側突出的送風風扇。
      從圖7可知,在圖8A到圖8D所示的四個送風風扇的送風特性中,不具備本發(fā)明的特征結構的圖8D所示的送風風扇的送風特性最差。圖8B和圖8C所示的送風風扇分別具備本發(fā)明的一處特征結構,與圖8D所示的送風風扇的送風特性相比,送風特性略微增加。本實施方式的送風風扇A(圖8A)在整個靜壓區(qū)域內產生高風量,特別是在中間靜壓區(qū)域(靜壓為3~6Pa附近)表現出高送風特性。一般來說,在送風風扇用于電子設備殼體中的情況下,送風風扇大多在中間靜壓區(qū)域動作。即,由于中間靜壓區(qū)域成為實際使用條件,所以在中間靜壓區(qū)域送風特性高的送風風扇在殼體內的冷卻特性高。
      如上所述,在本發(fā)明的送風風扇中,葉片21的與葉輪杯22連接的部分即基部配置為,比葉輪杯22的進氣口14側端部(蓋部221)靠近排氣口15側。葉片21的進氣口14側前端在軸向上配置在送風風扇的進氣口14側端部與外殼1的內徑最小的軸向位置之間,且比葉輪杯22的進氣口14側端部更向進氣口14側突出。這樣,能夠提供不依賴于配置送風風扇的環(huán)境而能在整個靜壓區(qū)域內實現足夠的風量的送風風扇。
      權利要求
      1.一種軸流風扇,其特征在于,該軸流風扇具有杯部,其以旋轉軸作為中心且至少具有圓筒部;多個葉片,它們從該杯部的外側面放射狀地延伸,并通過與上述杯部一起繞上述旋轉軸旋轉,產生從上述杯部的上述旋轉軸方向的一方吸氣并朝向上述旋轉軸方向的另一側排氣的空氣流;外殼,其形成有在上述旋轉軸方向的一側具有進氣口且在另一側具有排氣口的流路,并且該外殼具有進氣部,在該進氣部中,流路的相對于上述旋轉軸垂直的面的截面積朝向上述進氣口逐漸擴大;電動機部,其容納在上述杯部內且驅動上述杯部旋轉;基座部,其支承該電動機部;以及多個肋,它們將該基座部和上述外殼連接并從上述基座部向上述外殼延伸,上述各個葉片在其基部與上述杯部連接,該基部的進氣口側端部形成為比上述杯部的進氣側端部靠近排氣口側,上述葉片的各個徑向外側端部的進氣口側端部配置為比上述杯部的進氣口側端部靠近上述進氣口側,上述葉片的各個徑向外側端部的進氣口側端部配置在,外殼上的流路的相對于上述旋轉軸垂直的面的截面積最小的部位與上述外殼的進氣口側端部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流風扇,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葉片上形成有傾斜部,該傾斜部在從上述葉片的進氣口側前端部到上述基部的進氣口側端部的范圍內朝向上述排氣口側傾斜。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軸流風扇,其特征在于,上述多個葉片的面向上述傾斜部的包絡面由大致圓錐面形成。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軸流風扇,其特征在于,上述多個葉片的面向上述傾斜部的包絡面由曲面形成。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流風扇,其特征在于,上述進氣部由斜面形成。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流風扇,其特征在于,上述進氣部由朝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凸面形成。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流風扇,其特征在于,上述進氣部由朝向徑向內側突出的凸面形成。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軸流風扇,其特征在于,上述基部的進氣口側端部形成為比上述杯部在上述旋轉軸方向上的一半高度的位置靠近上述進氣口側。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流風扇,其特征在于,上述基部的進氣口側端部配置為在上述旋轉軸方向上比上述進氣部的排氣口側端部靠近上述排氣口側。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流風扇,其特征在于,上述杯部的進氣口側端部與上述外殼的進氣口側端部在上述旋轉軸方向上的間隔尺寸為上述外殼在上述旋轉軸方向上的高度的八分之一以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軸流風扇。葉輪(2)由有蓋圓筒狀的葉輪杯(22)和多個葉片(21)構成。外殼(1)具有風道部(11),該風道部(11)形成為包圍葉輪(2)的外周,且作為通過葉片(21)旋轉所產生的空氣流的空氣流路。風道部(11)的軸向兩端分別形成有進氣口(14)和排氣口(15)。風道部(11)具有朝向進氣口(14)的開口側擴徑的進氣部(112)。葉片前端(211)與蓋部(221)相比在軸向上更向進氣口(14)側突出。此外,基部上端(212)配置為比蓋部(221)靠近基座部(12)側。葉片前端(211)形成為在軸向上與進氣部(112)重疊。前緣部(213)形成為從葉片前端(211)到基部上端(212)朝向基座部(12)側逐漸傾斜的形狀。
      文檔編號F04D29/38GK101086264SQ200710108970
      公開日2007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07年6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6月9日
      發(fā)明者藪內裕次 申請人:日本電產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