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電機雙風輪的送風機構及送風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屬于送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單電機雙風輪的送風機構及使用該單電 機雙風輪的送風機構的送風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0002] 傳統(tǒng)的雙向換氣送風裝置工作原理為通過連接兩個風機的兩根連接管連接室內 外,一根與一個風機的進風口相連,一根與另一個風機的出風口相連,開啟相應的風機實現(xiàn) 吸氣或排氣,該裝置有如下缺陷:每個風機均自身帶有一個電機,成本高,能效低,且每個風 機只有50%的利用率,形成資源浪費。
[0003] 因此,上述換氣送風裝置需要進一步改進。
【發(fā)明內容】
[0004]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單電機雙風輪的送風機構,旨在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雙 風輪的驅動需要兩個電機而導致的能效低、成本高的問題。
[0005] 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單電機雙風輪的送風機構,其包括一個電機,所述電機 具有第一輸出軸和第二輸出軸,所述單電機雙風輪的送風機構還包括固定連接于所述第一 輸出軸的第一風輪、固定連接于所述第二輸出軸的第二風輪、罩設于所述第一風輪上的第 一導風殼及罩設于所述第二風輪上的第二導風殼,所述第一導風殼及所述第二導風殼的出 風方向不同。
[0006]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風輪和所述第二風輪均為離心式風輪,所述第一導風殼的出 風方向與所述第二導風殼的出風方向相垂直。
[0007]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導風殼與所述第二導風殼為螺旋式蝸殼,所述第一導風殼與 所述第二導風殼的入風口均在其側面。
[0008] 或者,所述第一風輪和所述第二風輪均為軸流式風輪,所述第一導風殼的出風方 向與所述第二導風殼的出風方向相反。
[0009]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導風殼與所述第二導風殼均為一回轉體,該回轉體的一端開 口而形成入風口,該回轉體的另一端開設有出風口,所述第一導風殼與所述第二導風殼的 入風口相靠近,所述第一導風殼與所述第二導風殼的出風口相遠離且出風方向相反。
[0010] 進一步地,所述電機的底部設置有用于支撐于一平面上的底座。
[0011]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送風系統(tǒng),其包括上述單電機雙風輪的送風機構, 所述送風系統(tǒng)還包括一機體,所述機體包括殼體及開設于所述殼體上的四個通風口,四個 所述通風口包括第一通風口、第二通風口、第三通風口及第四通風口,所述殼體內且位于所 述第一風輪的上方形成有一個腔室,所述第一風輪的入風口與所述第一通風口相連通,所 述第一風輪的出風口與所述腔室相連通,所述腔室上開設有第一閘口和第二閘口,所述第 一閘口上轉動連接有第一百葉組,所述第二閘口上轉動連接有第二百葉組,所述殼體內設 置有選擇性地驅動所述第一百葉組和所述第一百葉組二者之一打開的驅動機構,所述第一 通風口僅選擇性地通過所述腔室的所述第一閘口與所述第二閘口連通于所述殼體內,所述 第一通風口、所述第一風輪、所述腔室及所述第四通風口于所述第一百葉組打開時相互連 通形成第一氣流通道,所述第三通風口、所述第二風輪及所述第二通風口相互連通形成第 二氣流通道,所述第一通風口、所述第一風輪、所述腔室、所述第二風輪、所述第二通風口于 所述第二百葉組打開時相互連通形成第三氣流通道。
[0012] 進一步地,所述驅動機構包括三角件、驅動連接于所述三角件的第一角上的驅動 電機、樞接于所述三角件的第二角上的長條第一樞接件及樞接于所述三角件的第三角上的 長條第二樞接件;所述第一百葉組的各個第一百葉的第一側樞接于所述第一閘口的一側, 所述第一百葉組的各個第一百葉的第二側樞接于所述第一閘口的另一側,所述第一百葉組 的各個第一百葉的第一側于另外一個樞接位置處樞接于所述第一樞接件上;所述第二百葉 組的各個第二百葉的第一側樞接于所述第二閘口的一側,所述第二百葉組的各個第二百葉 的第二側樞接于所述第二閘口的另一側,所述第二百葉組的各個第二百葉的第一側于另外 一個樞接位置處樞接于所述第二樞接件上。
[0013]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樞接件與所述三角件的樞接處為長條形槽,所述第二樞接件 與所述三角件的樞接處為長條形槽。
[0014] 本發(fā)明的單電機雙風輪的送風機構通過一個電機連接兩個風輪,節(jié)省了電機的成 本,而且提高了電機的利用率,并在送風系統(tǒng)中,利用單電機雙風輪的送風機構,構成三個 氣流通道,為日后的氣流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
【附圖說明】
[0015] 圖1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提供的單電機雙風輪的送風機構的立體組裝圖。
[0016] 圖2是圖1的單電機雙風輪的送風機構的立體分解圖。
[0017] 圖3是圖2的單電機雙風輪的送風機構的進一步地立體分解圖。
[0018] 圖4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提供的單電機雙風輪的送風機構的立體組裝圖。
[0019] 圖5是圖4的單電機雙風輪的送風機構的立體分解圖。
[0020] 圖6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送風系統(tǒng)的立體組裝圖。
[0021] 圖7是圖6的送風系統(tǒng)的部分分解圖。
[0022] 圖8是圖7的送風系統(tǒng)的進一步地部分分解圖。
[0023] 圖9是圖8的送風系統(tǒng)的再進一步地部分分解圖。
[0024] 圖10是圖8的送風系統(tǒng)的更進一步地部分分解圖。
[0025] 圖11是圖10的送風系統(tǒng)的第一機體的腔室、第一百葉組、第二百葉組及驅動機構 的分解圖。
[0026] 圖12是圖11的立體分解圖。
[0027] 圖13是與圖1的送風系統(tǒng)結合的第二機體的立體組裝圖。
[0028] 圖14是圖13與送風系統(tǒng)結合而形成的多運行模式的新風換氣設備的結構示意 圖。
[0029] 圖15示出了圖14的多運行模式的多運行模式的新風換氣設備執(zhí)行空間內空氣強 排運行模式。
[0030] 圖16示出了圖14的多運行模式的新風換氣設備執(zhí)行空間內外空氣交換運行模 式。
[0031] 圖17示出了圖14的多運行模式的新風換氣設備執(zhí)行空氣空間內循環(huán)運行模式。
[0032] 圖18示出了圖14的多運行模式的新風換氣設備執(zhí)行空間外空氣強送運行模式。
[0033] 上述附圖中所涉及的標號明細如下:
[0034]
L/iN n ^ * 1 w ?/u jy乂
[0035]
【具體實施方式】
[0036]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 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 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0037] 請同時參閱圖1至圖3,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提供的單電機雙風輪的送風機構21包 括一個電機210,所述電機210具有第一輸出軸211和第二輸出軸212,所述單電機雙風輪 的送風機構21還包括固定連接于所述第一輸出軸211的第一風輪22、固定連接于所述第二 輸出軸212的第二風輪23、罩設于所述第一風輪22上的第一導風殼220及罩設于所述第 二風輪23上的第二導風殼230,所述第一導風殼220及所述第二導風殼230的出風方向不 同。
[0038] 本發(fā)明的單電機雙風輪的送風機構21通過一個電機210連接兩個風輪22、23,節(jié) 省了電機210的成本,而且提高了電機的利用率。另外,由于,由所述第一導風殼220及所 述第二導風殼230的出風時的出風方向不同,因此,設計者可以根據(jù)此特性進行不同風路 設計。
[0039]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風輪22和所述第二風輪23均為離心式風輪,所述第一導 風殼220的出風方向與所述第二導風殼230的出風方向相垂直。可以理解地,只要第一導 風殼220的出風方向與所述第二導風殼230的出風方向不同即可,不局于相互垂直。
[0040]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導風殼220與所述第二導風殼230為螺旋式蝸殼,所述第一導 風殼220與所述第二導風殼230的入風口均在其側面。
[0041] 進一步地,所述電機210的底部設置有用于支撐于一平面上的底座240。
[0042] 請同時參閱圖4和圖5,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提供的單電機雙風輪的送風機構2Ia包 括一個電機210a,所述電機210a具有第一輸出軸211a和第二輸出軸212a,所述單電機雙 風輪的送風機構21a還包括固定連接于所述第一輸出軸211a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