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線性滑軌的潤滑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關于一種線性滑軌的潤滑系統(tǒng)機構設計,特別是關于一種重新設計潤滑油的流通路徑,使線性滑軌的潤滑油可平均分配到各個回流槽里,并提升潤滑系統(tǒng)的密封性。
背景技術:
一般的機臺上皆安裝有直線導引機構,線性滑軌即為一種直線導引機構,而線性滑軌必須有充分的潤滑油潤滑滾珠,方能運行正常且不折損使用壽命。
線性滑軌的潤滑油流通路徑,如圖10所示,大多在端蓋60上預留一個油嘴孔61,然后借著在端蓋60的搭接面上預留特定的油路62,與滑塊的端面相配合而形成潤滑油流通路徑,潤滑油則順著此流通路徑在端蓋60的搭接面上流動,而流通到端蓋60的上回流槽63及下回流槽64里。另外為了降低制造的成本,通常會將端蓋的搭接面設計為一蓋板,而蓋板組合在端蓋上合成完整的滾珠回流槽,此設計的蓋板上設有預留特定的油路,引導潤滑油注入端蓋的滾珠回流槽。以上兩種方式的潤滑油皆在同一平面上流動,通常不容易讓潤滑油被平均的分配到每一個滾珠回流槽中;就如同一條水管從中擷取支線出去,水量并無法被平均分配出去在每一條支線,而容易造成不同滾珠回流槽內(nèi)的滾珠潤滑不均情形,導致線性滑軌的滾珠使用壽命不均,使整體使用壽命縮短。況且因潤滑油路裸露于端蓋與滑塊組裝的配合面,若其加工精度有誤差或平面粗糙度不佳,則容易導致使用者在添加潤滑油時,潤滑油從這個配合平面溢出。
綜上所述,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潤滑系統(tǒng)的供油均勻性與油路密封性實有改良精進的必要。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先針對先前的線性滑軌的潤滑系統(tǒng)的供油不均提供一個新的解決方案,使本發(fā)明的潤滑系統(tǒng)能提供一個均勻的供油功能。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線性滑軌的潤滑系統(tǒng),使線性滑軌潤滑系統(tǒng)的潤滑油可平均分配到各個回流槽里。
本發(fā)明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線性滑軌的潤滑系統(tǒng),其可提升油路密封性。
為實現(xiàn)上述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線性滑軌的潤滑系統(tǒng),其結構主要設置于滑塊兩側的端蓋及蓋板之間,由端蓋及蓋板互相搭配,形成三度空間油路,使?jié)櫥统嗜瓤臻g流通至上下滾珠回流槽中間位置,再平均地分配到各個滾珠回流槽以潤滑滾珠;而潤滑位置設于端蓋及蓋板的搭配面上,故能改善潤滑油溢流而出的情形。
注油方向為端蓋的端面注油孔。注油方向也可以為端蓋的側面注油孔。注油方向為滑塊上方的注油孔。蓋板中設有阻隔件,使注油時潤滑油不致從端蓋與滑塊的配合面中溢流而出。阻隔件為可拆式的阻隔結構。
據(jù)上,使用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fā)明主要針對線性滑軌的兩個零配件端蓋與蓋板,重新設計一個潤滑油流通路徑;本發(fā)明運用空間的變換應用將傳統(tǒng)的二維平面式的油路設計成三度空間式的油路。本發(fā)明利用端蓋及蓋板的互相搭配,形成空間上的潤滑油流通路徑,使?jié)櫥统嗜瓤臻g流通至上下滾珠回流槽中間位置,再平均地分配到各個滾珠回流槽以潤滑滾珠。再者因本發(fā)明的潤滑油流通路徑為三度空間油路,潤滑位置設于端蓋及蓋板的搭配面上,不再是端蓋與滑塊相配合的搭配面上,故同時能相當程度地改善潤滑油從端蓋與滑塊的配合面中溢流而出的情形。
其次,本發(fā)明為更提升注油密封性能,而在蓋板上增設一個特殊的阻隔結構來提高注油的密封性能,該阻隔結構設置于端蓋與滑塊的配合面上的蓋板注油孔中,使注油時潤滑油不致從端蓋與滑塊的配合面中溢流而出,可加強整體油路的密封性能。再者,為使本發(fā)明的潤滑系統(tǒng)可同時適用三種常用的注油方向,進而將阻隔結構設計為可拆式的阻隔結構,以提高其通用性。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本發(fā)明的特征及技術內(nèi)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說明及圖式,然而此實施方式及圖式僅供說明及參考用,而非用以對本發(fā)明做任何限制。
圖1為本發(fā)明線性滑軌的潤滑系統(tǒng)立體示意2為圖1的端蓋立體示意3為圖1蓋板的正面立體示意4為圖1蓋板的反面立體示意5為本發(fā)明潤滑系統(tǒng)的端蓋與蓋板組合示意6為圖5的剖面示意7為本發(fā)明的潤滑系統(tǒng)三種注油方向立體示意8為圖7的部分剖面示意9為本發(fā)明蓋板的阻隔件可拆式結構示意10為傳統(tǒng)的線性滑軌潤滑系統(tǒng)的端蓋示意圖10滑塊 11 注油孔12注油通路20端蓋 21 注油孔22引導油路23流油孔 24 注油孔25供油曲面25a 供油口 26 螺紋孔30蓋板31流油孔 32 引導油路 33通油孔34通油孔 35 阻隔件351 環(huán)狀凹槽352 錐狀凹槽 353 環(huán)狀凸緣 40錐狀工具50固定螺絲 60 端蓋 61注油孔62油路 63 上回流槽 64下回流槽具體實施方式
圖1為本發(fā)明線性滑軌的潤滑系統(tǒng)立體示意圖;其中在滑塊10兩端各設有端蓋20及蓋板30,而端蓋20及蓋板30可組合成供滾珠轉(zhuǎn)向回流的完整回流槽。
圖2為圖1的端蓋立體示意圖;圖3為圖1蓋板的正面立體示意圖;圖4為圖1蓋板的反面立體示意圖;其中的端蓋20有兩個注油方向端面的注油孔21及側面的注油孔24,當潤滑油從注油孔21注入到蓋板30的流油孔31,因阻隔件35有阻擋潤滑油流到滑塊端面效果,潤滑油從引導油路32引到兩側,然后進入兩側的通油孔33將潤滑油從蓋板30反面(與端蓋20配合面)引至蓋板30正面(與滑塊配合面),然后在上下回流槽中間位置(約螺紋孔26的位置)借著通油孔34,將潤滑油再回導至蓋板30反面與端蓋20配合的供油曲面25上,以供油給上下回流槽,使?jié)L珠得到適當潤滑;另外,若從注油孔24注入潤滑油,則潤滑油會由流油孔23進入引導油路22再引至注油孔21,同樣經(jīng)過上述的流動路徑而供油至上下回流槽,使?jié)L珠得到適當潤滑。
圖5為本發(fā)明潤滑系統(tǒng)的端蓋與蓋板組合示意圖;圖6為圖5的剖面示意圖;當潤滑油由端蓋20注入而被蓋板30引導,從通油孔33流至螺紋孔26旁的通油孔34,而蓋板30與端蓋20的供油曲面25搭配后形成一供油口25a,通油孔34的潤滑油進入供油口25a,由于供油口25a相當細小,故此處通過毛細現(xiàn)象將潤滑油析出,而分別均勻供油給上下回流槽。
圖7為本發(fā)明的潤滑系統(tǒng)三種注油方向立體示意圖;圖8為圖7的部分剖面示意圖;本發(fā)明除了可從端蓋20的注油孔21或注油孔24注油,亦可從滑塊10上方的注油孔11供油,當潤滑油從注油孔11注入借著注油通路12通過已成通路狀態(tài)的阻隔件35進入流油孔31及注油孔21,此時在注油孔21外側設置固定螺絲50,使注油孔21成封閉狀態(tài),潤滑油將同上述的路徑從引導油路32引至供油口25a,分別供油給上下回流槽以潤滑滾珠。
圖9為本發(fā)明蓋板的阻隔件可拆式結構示意圖;本發(fā)明蓋板30的阻隔件35設于流油孔31的正面上(亦即與滑塊配合的面上),阻隔件35主要的結構包含環(huán)狀凹槽351、錐狀凹槽352及環(huán)狀凸緣353;由于阻隔件35在環(huán)狀凹槽351的厚度變窄而強度變小,當使用錐狀工具40往錐狀凹槽352施加壓力,便可輕易的將環(huán)狀凹槽351所包圍的部分與蓋板30分離,而成為前述通孔狀態(tài)的阻隔件35通路;另外為了加強從滑塊的注油孔11這個方向注油的密封性,在外圈部分有一個環(huán)狀凸緣353,成為這個通路的阻隔墻來確保密封效果,不讓潤滑油溢出。
首先本發(fā)明的線性滑軌的潤滑系統(tǒng),將現(xiàn)有線性滑軌的二維平面油路改進為三度空間油路,使?jié)櫥统嗜瓤臻g流通至上下滾珠回流槽中間,再平均地分配到各個滾珠回流槽以潤滑滾珠。
其次本發(fā)明的潤滑油流通路徑為三度空間油路,潤滑位置設于端蓋及蓋板的搭配面上,不再是端蓋與滑塊相配合的搭配面上,故同時能相當程度地改善潤滑油從端蓋與滑塊的配合面中溢流而出的情形。
再者,本發(fā)明為更提升注油密封性能,而在蓋板上增設一個特殊的阻隔結構來提高注油的密封性能,并且為使阻隔結構可同時適用三種常用的注油方向,進而將阻隔結構設計為可拆式的阻隔結構,以提高其通用性。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具有產(chǎn)業(yè)上之可利用性』應已毋庸置疑;此外,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揭露的構造,申請前并未見諸刊物,亦未曾公開使用,加之又具有如上功效增進的事實,是故,本發(fā)明的『新穎性』及『進步性』又均已符合,依法提出新型專利申請。
權利要求
1.一種線性滑軌的潤滑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其結構主要設置于滑塊兩側的端蓋及蓋板之間,由端蓋及蓋板互相搭配,形成三度空間油路,使?jié)櫥统嗜瓤臻g流通至上下滾珠回流槽中間位置,再平均地分配到各個滾珠回流槽以潤滑滾珠;而潤滑位置設于端蓋及蓋板的搭配面上,故能改善潤滑油溢流而出的情形。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性滑軌的潤滑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注油方向為端蓋的端面注油孔。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性滑軌的潤滑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注油方向為端蓋的側面注油孔。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性滑軌的潤滑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注油方向為滑塊上方的注油孔。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性滑軌的潤滑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蓋板中設有阻隔件,使注油時潤滑油不致從端蓋與滑塊的配合面中溢流而出。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線性滑軌的潤滑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阻隔件為可拆式的阻隔結構。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是關于一種線性滑軌之潤滑系統(tǒng)機構設計,特別是關于一種重新設計潤滑流油路徑,將習知線性滑軌之二維平面油路改進為三度空間油路,使?jié)櫥统嗜瓤臻g流通至上下滾珠回流槽中間,使?jié)櫥涂善骄峙涞礁鱾€回流槽里以潤滑滾珠;并且將潤滑位置設于端蓋及蓋板的搭配面上,不再是端蓋與滑塊相配合之搭配面上,故同時能相當程度地改善潤滑油從端蓋與滑塊的配合面中溢流而出之情形可提升油路密封性。
文檔編號F16N1/00GK1641256SQ20041000054
公開日2005年7月20日 申請日期2004年1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1月14日
發(fā)明者林蕓伊, 陳恩傑 申請人:上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