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動力傳輸鋼索鏈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有關一種動力傳輸鋼索鏈,尤指一種大型動力傳輸裝置的動力傳輸鋼索鏈。
背景技術:
按;現(xiàn)有的動力傳輸裝置約有下列四種,除了帶動力都有其極限外,另外還各有其 缺點 1.齒輪 A.制作需為高精密度。 B.需采高強度的材質。 C.大型的齒輪不易制造,耗工費時,使得成本高昂。 D.無法承受振動。 E.動作時有噪音。 F.需時常予以潤滑保養(yǎng),增加維護費用。 G.怕水、灰塵的侵蝕。 2.鏈齒輪 A.需時常予以潤滑保養(yǎng),增加維護費用。 B.無法高速運轉。 C.鏈子于長時間運轉后,會因彈性疲乏而伸長。 D.無法承受太大振動。 E.怕水、灰塵的侵蝕。 3.V形皮帶滑輪 A.無法保證兩輪同步運轉。 B.傳動效率低。 C.傳動的拉力強度有限。 D.怕熱、日曬、水、油和灰塵的侵蝕。 4.齒輪皮帶 A.傳動拉力的強度有限。 B.怕熱、日曬、水、油和灰塵的侵蝕。 因此,綜合以上分析,目前市面上并沒有任何一種動力傳輸裝置可完全解決以上 的缺點。申請人有鑒于此,乃秉持從事該項業(yè)務多年的經(jīng)驗,經(jīng)不斷研究、實驗,遂萌生設計 一種動力傳輸鋼索鏈,祈使動力傳輸?shù)靡越鉀Q現(xiàn)有裝置的缺失。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在提供一種動力傳輸鋼索鏈,使大型動力傳輸裝置的 動力大小幾乎無限制,且其制造技術簡單、所用材料少,使得造價便宜、維護更為容易。[0027] —種動力傳輸鋼索鏈,其包含數(shù)條平行并排的封閉形鋼索,其上設有多個等間距 的鋼索夾組,該鋼索夾組將各該鋼索結合在一起;以及帶動輪及被帶動輪,該帶動輪及被帶 動輪之間以各該鋼索進行動力傳輸。 前述的配合鋼索鏈的帶動輪及被帶動輪,其輪輻的尾端裝置有橫桿或鋼索,該橫 桿能夠鉤住鋼索夾組,帶動鋼索鏈移動,移動的鋼索鏈的鋼索夾組能夠鉤住被帶動輪的橫 桿,帶動被帶動輪轉動。 前述鋼索夾組由數(shù)個鋼索夾并排鎖在一個長條形的厚鋼板上構成,或由多個鋼索 夾并排鑄在一起構成。 前述鋼索的兩端由鋼索夾從側面鎖住,連接成為封閉形。 前述帶動輪及被帶動輪各設有輪轂,兩輪轂之間裝置有確保鋼索夾組與橫桿穩(wěn)固 接觸的惰輪。 前述輪輻設有兩根彈簧固定桿,所述橫桿以彈簧吊掛在所述彈簧固定桿上,且所 述輪輻設有長條形孔,橫桿因鋼索夾間距的長短而上下移動,自動調整所述橫桿的間距,直 至卡到鋼索夾。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以鋼索夾組配合帶動輪及被帶動輪,構成動力傳輸 鋼索鏈,使大型動力傳輸裝置的動力大小幾無限制,不怕日曬雨林,不怕振動,可同步運轉 等等,幾乎可解決現(xiàn)有技術所述的所有問題,且其制造技術簡單、材料少,使得造價便宜、維 護更為容易。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鋼索鏈中段部分的結構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鋼索鏈的鋼索連接部分的結構圖。 圖3a_圖3b是本實用新型的鋼索鏈和輪轂輪輻等的整體結構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鋼索鏈與橫桿的接觸實施例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為輪轂夾層板結構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自動調整裝置實施例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0...鋼索11...鋼索夾12...長條形厚鋼板13...連接鋼索的鋼索夾20...鋼索鏈21a,21b...輪轂22a, 22b...橫桿23. . 鋼索夾組24a,24b...輪輻25...惰輪26...惰輪軸27...彈簧28...彈簧固定桿29...長條形孔30a,30b...輪轂軸 31a, 31b...輪轂外輪 32a, 32b...輪轂夾層板33a, 33b...螺絲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l,為本實用新型的鋼索鏈。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主要設有數(shù)條呈平行 并排的鋼索IO,于該等鋼索設置鋼索夾ll,鋼索夾ll之間則以長條形厚鋼板12鎖住(此 圖下方為長條形厚鋼板12的立體圖),使兩個鋼索夾11成為一鋼索夾組23,同時將兩條平 行鋼索10結合在一起,前后鋼索夾組23的間隔為固定。其中,如果鋼索夾11為特別制作,將多個鋼索夾11在鑄造時即結合在一起,即不需使用該長條形厚鋼板12。 該鋼索10須為封閉形,如圖2所示,在接頭部分以連接鋼索的鋼索夾13從側面鎖
住,但是若拉力大時,則每一條鋼索IO可以用多個連接鋼索夾13鎖住。 前述圖1及圖2,僅顯示2條的鋼索IO,而實際運用上則可視拉力的大小,以決定
鋼索10的粗細和數(shù)量。 請參閱圖3a及圖3b,為本實用新型的鋼索鏈及所配合的帶動輪及被帶動輪的整 體結構圖,該帶動輪可為各種形式,只要在輪輻的尾端裝置有橫桿22a、22b即可。于本說明 文僅舉其一實施例以利說明,如圖所示,圖3a為正面圖,圖3b為其俯視圖。本實用新型的鋼 索鏈20配合一大輪(被帶動輪)及一小輪(帶動輪),大、小輪各包含輪轂21a、21b,以及 輪輻24a、24b,其各在輪輻24a、24b尾端裝置橫桿22a、22b。于本實施例中,輪轂2la及2lb 各有兩邊,輪轂21a由兩片輪轂外輪31a及一片輪轂夾層板32a組成,再以多支螺絲33a固 定。同樣的,輪轂21b由兩片輪轂外輪31b及一片輪轂夾層板32b組成,再以多支螺絲33b 固定。在兩輪之間,可用一個或多個惰輪25,壓住鋼索鏈20,使鋼索鏈20得以穩(wěn)定的接觸 在橫桿22a、22b上。而惰輪25以惰輪軸26定位。另;輪轂21a、21b分別設有輪轂軸30a、 30b。 前述的實施例中,輪輻24a有兩邊,其數(shù)量可視動力大小而決定,在此圖3a及圖3b 中顯示每邊各有16支,共32支,輪輻24b也相同。因此橫桿22a、22b也同為16支,小輪的 橫桿22b每支之間的距離與鋼索夾組23之間的距離相同,而大輪的橫桿22a每支之間的距 離則為其整數(shù)倍。 在此圖3a及圖3b中顯示的鋼索夾組23僅為兩個代表,實際上在整條鋼索鏈20 上皆有等間距的多個鋼索夾組23。 請參閱圖4,本實用新型于運轉時,斜線部分為橫桿22b,當帶動輪(小輪)轉動 時,橫桿22b即鉤住鋼索夾組23,帶動鋼索鏈20,而鋼索鏈20移動時,其鋼索夾組23又將 鉤住被帶動輪(大輪)的橫桿22a,使得被帶動輪轉動,因此將動力由帶動輪傳輸至被帶動 輪。前述實際運轉時,其中該鋼索鏈20的形狀應如圖3a。 請參閱圖5,對輪轂夾層板32a、32b作進一步的輔助說明,輪轂夾層板32a、32b為 一圓形盤,厚度與輪輻24a或輪輻24b相同,其中的斜線部分切除以放置輪輻24a或輪輻 24b,兩邊再各以輪轂外輪31a、31b以螺絲33a,33b夾緊,以固定輪輻24a,24b。 另請參閱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自動調整裝置實施例,如圖所示,橫桿22a、22b并 非完全固定于輪輻24a、24b上,而是以彈簧27吊掛在另兩根彈簧固定桿28上。長條形孔 29讓橫桿22a、22b可因鋼索夾23間距的長短而上下移動,自動調整橫桿22a、22b的間距, 直至卡到鋼索夾23,故不論有人為的誤差或其他因素的誤差,橫桿22a、22b皆能與鋼索夾 23密合。 由以上的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動力傳輸鋼索鏈的功能類似齒輪鏈,然而在傳動方 式上,齒輪乃進入齒輪鏈的凹槽而傳動,而本實用新型的鋼索鏈以系于其上的凸出來的鋼 索夾23去鉤住輪上的橫桿而傳動,故其設計形式完全相反。前述實施例,僅為說明本實用 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而非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凡經(jīng)由些微修飾、變更,仍不失本實用 新型的要義所在,也不脫本實用新型的精神范疇。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以鋼索夾組配合帶動輪及被帶動輪,構成動力傳輸鋼索鏈,使大型動力傳輸裝置的動力大小幾無限制,不怕日曬雨林,不怕振動,可同步運轉等等,幾 乎可解決現(xiàn)有技術所述的所有問題,且其制造技術簡單、材料少,使得造價便宜、維護更為容易。
權利要求一種動力傳輸鋼索鏈,其特征在于包含數(shù)條平行并排的封閉形鋼索,其上設有多個等間距的鋼索夾組,該鋼索夾組將各該鋼索結合在一起;該鋼索鏈能將一個帶動輪的動力傳輸至一個被帶動輪。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傳輸鋼索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配合鋼索鏈的帶動輪及 被帶動輪,其輪輻的尾端裝置有橫桿或鋼索,帶動輪的橫桿或鋼索能夠鉤住鋼索夾組,帶動 鋼索鏈移動,移動的鋼索鏈的鋼索夾組能夠鉤住被帶動輪的橫桿,帶動被帶動輪轉動。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傳輸鋼索鏈,其特征在于,該鋼索夾組由數(shù)個鋼索夾并排 鎖在一個長條形的厚鋼板上構成,或由多個鋼索夾并排鑄在一起構成。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傳輸鋼索鏈,其特征在于,各該鋼索的兩端由鋼索夾從側 面鎖住,連接成為封閉形。
5.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動力傳輸鋼索鏈,其特征在于,所述帶動輪及被帶動輪各設有 輪轂,兩輪轂之間裝置有確保鋼索夾組與橫桿穩(wěn)固接觸的惰輪。
6.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動力傳輸鋼索鏈,其特征在于,所述輪輻設有兩根彈簧固定桿, 所述橫桿以彈簧吊掛在所述彈簧固定桿上,且所述輪輻設有長條形孔,橫桿因鋼索夾間距 的長短而上下移動,自動調整所述橫桿的間距,直至卡到鋼索夾組。
專利摘要一種動力傳輸鋼索鏈,主要設有數(shù)條呈平行并排的封閉形鋼索,于該等鋼索系上多個等間距的鋼索夾,且使該等鋼索夾并排鎖在一長條形的厚鋼板上,構成一排鋼索夾組,進而將鋼索結合在一起,形同一類似扁平的鋼索組。配合該鋼索鏈的帶動輪和被帶動輪可以各種形式制成,其輪輻的尾端裝置有橫桿或鋼索,俾當帶動輪轉動時,其橫桿將鉤住鋼索夾組,即帶動鋼索鏈移動,而移動的鋼索鏈的鋼索夾組又鉤住被帶動輪的橫桿,使被帶動輪轉動,從而達到動力傳輸?shù)哪康摹?br>
文檔編號F16G13/16GK201526645SQ20092021815
公開日2010年7月14日 申請日期2009年10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0月19日
發(fā)明者劉國勝 申請人:赫力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