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停車機構的盤式制動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ー種具有停車機構的盤式制動裝置,該制動裝置設置有調整機構,該調整機構用于在非制動狀態(tài)下將襯墊和轉子之間的間隙維持在適當?shù)闹?,而與村里的磨損無關。
背景技術:
通常,廣泛已知的是,如例如在專利文件I至3中所描述的,具有停車機構的盤式制動裝置借助于液壓在行駛時執(zhí)行制動(行車制動),并且在停車時機械地執(zhí)行制動(停車制動)。圖30和31示出專利文件2中所描述的結構。首先,簡要地解釋常規(guī)結構。轉子I 隨車輪一起旋轉。支撐構件2固定于車身(懸掛系統(tǒng)的部件,諸如轉向節(jié))并且靠近轉子I。內襯墊3和外襯墊4以及卡鉗5由支撐構件2支撐,以可沿軸向移位(在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中,如無另外規(guī)定,則軸向表示轉子I的軸向)??ㄣQ5通過粘合并固定主部6和子部7而形成,該主部6形成了所述卡鉗5從外側到中部的ー個部分,子部7通過螺栓8和8形成了所述卡鉗5在內側處的另一部分?;钊?0借助套筒11裝配在圓柱形空間9中,以可沿軸向移位并且被液密地密封,該圓柱形空間9設置在主部6的對轉子側(anti-rotor side)半部分處。調整機構12和凸輪機構13從活塞10側順次地設置在該活塞10和子部7的后端表面之間。當操作行車制動器吋,液壓被施加在圓柱形空間9中(加壓制動油被送到內側),活塞10沿靠近轉子I的方向移位,并且內襯墊3壓靠轉子I的內表面。由于推壓的反作用,卡鉗5相對于支撐構件2移位到內側,并且外襯墊4通過形成在卡鉗5的外側端處的卡鉗爪14壓靠轉子I的外表面。因此,轉子I從軸向上的兩側強烈地受壓,使得執(zhí)行制動。當操作停車制動器時,通過停車杠桿15使形成凸輪機構13的凸輪軸16旋轉。然后,基于該旋轉,輥17和17與凸輪表面18a和18b的接合改變,使得ー對凸輪構件19a和19b之間的距離擴大,并且調整心軸20沿接近轉子I的方向受壓。然后,通過調整螺釘21使調整心軸20沿接近轉子I的方向推壓活塞10。因此,類似于上述行車制動器,通過內襯墊3和外襯墊4沿軸向從兩側保持所述轉子1,使得執(zhí)行制動。當形成兩個襯墊3和4的村里的磨損發(fā)展時,在行車制動時,調整螺釘21將旋轉并且相對于調整心軸20沿接近轉子I的方向移位。當釋放行車制動器時,活塞10的后退位置移至轉子I側,并且形成所述兩個襯墊3和4的村里的磨損得到補償。當操作行車制動器時,例如,在突然制動時,如果過多的制動液壓施加于活塞10,則調整螺釘21變得不能相對于調整心軸20旋轉,調整心軸20抵抗彈簧22的弾性,并且連同調整螺釘21 —起沿接近轉子I的方向移動。因此,防止了所謂的過度調整,所謂的過度調整使得活塞10沿接近轉子I的方向移位,使得在非制動時形成所述兩個襯墊3和4的村里摩擦轉子I的側表面。從圖31顯然的是,以上具有停車機構的盤式制動裝置具有許多小部件,并且裝配操作麻煩。對于圖30和圖31中所示的常規(guī)結構,由于卡鉗5被劃分為主部6和子部7,在將卡鉗5的部件當中形成停車機構的多個部件附接到子部7之后,通過用螺栓8和8使子部7和主部6結合,可以相對容易地進行裝配操作。然而,如果要使包括卡鉗的所述具有停車機構的盤式制動裝置的尺寸和重量減小,則使用兩件式的卡鉗是不利的。為了減小所述具有停車機構的盤式制動裝置的尺寸和重要,優(yōu)選使用專利文件I和3中所描述的與本發(fā)明的結構類似的一體化卡鉗。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考慮便于將形成調整機構的小部件裝配到設置在卡鉗中的圓柱形空間的后端對轉子側端(anti-rotor side end)中的操作。雖然在專利文件I中描述了如下裝配技術在已經將部件并入在圓柱形空間的內部中之后,在裝配中適當?shù)厥褂弥箘迎h(huán),但是不能避免裝配操作變得冗繁。另ー方面,在專利文件3中描述了如下技術(說明書的段落
以及圖I和圖5):停車機構的使得由于機械結構而產生推力的部件通過套筒(31)和彈簧保持件(27)被包裝為子組件単元,并且被保持在圓柱形空間中。然而,對于專利文件3中所描述的發(fā)明的結構,當在圓柱形空間外部裝配子組件單元時,由于在套筒(31)的一部分被彎曲(形成重塑耳部32)的同吋,組合該套筒(31)和一些部件(傾斜元件12),所以組合操作變得麻煩。此外,對于專利文件3中所描述的發(fā)明的結構,當預先在外部裝配的子組件單元被推到卡鉗的圓柱形空間中時,彈簧 保持件(27)的突耳(28)摩擦圓柱形空間的內周表面(孔4)是很可能的。當圓柱形空間的內周表面受到摩擦時,圓柱形空間的內周表面可能受到損害。引用列表日本專利公開No. 2004-286202日本專利公開No. 2007-177955日本專利公開No. 2008-52210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ー個方面提供了ー種具有如下結構的盤式制動裝置該結構使得在裝配調整機構和停車機構的各部件當中的并入到設置在卡鉗中的圓柱形空間的內部中的那些部件時的可操作性得到改善,并且圓柱形空間的內周表面在裝配操作中不太可能遭到損害。ー種具有停車機構的盤式制動裝置,該盤式制動裝置包括轉子、支撐構件、內襯墊和外襯墊、卡鉗、活塞和停車機構。轉子隨車輪旋轉。并且,支撐構件相鄰于轉子,并且由車身支撐且固定到車身。并且,內襯墊和外襯墊從軸向上的兩側保持所述轉子,并且由支撐構件支撐以可沿軸向移位。并且,卡鉗在外側端處和內側半部分處分別設置有用以推外襯墊的外側表面的卡鉗爪和向內襯墊開ロ的圓柱形空間,并且由支撐構件支撐以可沿軸向移位。并且,活塞嵌入圓柱形空間的靠近開ロ的部分中,并且可沿軸向移位。并且,停車機構設置在圓柱形空間的后端表面與活塞之間。該停車機構隨著伴隨設置在圓柱形空間外側的停車杠桿的擺動移位而旋轉的那些部分的旋轉而擴展軸向尺寸,并且朝內襯塾推活塞。具有停車機構的盤式制動裝置可進ー步包括對轉子側殼體和轉子側殼體。停車機構的各部件當中的除了安裝于活塞的部件以外的部件可安裝在對轉子側殼體和轉子側殼體之間。并且,對轉子側殼體可嵌入并且支撐在圓柱形空間的后端中,并且轉子側殼體可放置在對轉子側殼體的轉子側處。并且,沿轉子側殼體的徑向向外彎曲的多個鎖爪可形成在兩個殼體中的轉子側殼體的對轉子側端處。具有面向對轉子側的端邊緣的鎖部可以形成在對轉子側殼體的一部分處。此外,在將對轉子側殼體和轉子側殼體安裝在圓柱形空間的預定位置處之前的狀態(tài)中,可借助于鎖爪和鎖部的接合來防止兩個殼體分離。另ー方面,當兩個殼體中的對轉子側殼體嵌入在圓柱形空間的后端的預定位置處并且轉子側殼體安裝在圓柱形空間的預定位置處時,通過使鎖爪與形成在圓柱形空間的內周表面上的鎖定凹部接合,可防止所述兩個殼體從圓柱形空間拆離。其它特征和優(yōu)勢從實施例和所附權利要求的描述變得明顯。
圖I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第一實例的包含轉子的中心軸線的假想平面的截面圖。圖2是從轉子側看到的分解透視圖,并且示出預先組合了安裝到圓柱形空間的內部的部件的子組件單元。圖3是從轉子側看到的透視圖并且示出坡面板。圖4是從對轉子側看到的透視圖并且示出對轉子側殼體。 圖5是從轉子側看到的透視圖并且示出裝配但未安裝到圓柱形空間內的子組件單元。圖6是從與圖I的方向相同的方向的看到的截面圖。圖7(A)是示出在將子組件単元裝配之后并且在將子組件単元安裝到圓柱形空間內之前,具有鎖孔的鎖爪與鎖定凹部的接合關系的局部展開截面圖,并且圖7(B)是示出在將子組件単元裝配并安裝到圓柱形空間內之后具有鎖孔的鎖爪和鎖定凹部的接合關系的局部展開截面圖。圖8是從轉子側看到透視圖并且示出裝配并安裝到圓柱形空間內的子組件單元。圖9是與從圖I的方向相同的方向的看到的截面圖。圖10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第二實例的包含轉子的中心軸線的假想平面的截面圖。圖Il(A)和Il(B)是示出裝配但未安裝到圓柱形空間中的子組件單元的圖,其中圖Il(A)是從轉子側看到的透視圖,并且圖Il(B)是圖Il(A)的半截面圖。圖12(A)和12(B)是示出裝配并安裝到圓柱形空間中的子組件單元的圖,其中圖12(A)是從轉子側看到的透視圖,并且圖12(B)是圖12(A)的半截面圖。圖13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第三實例的包含轉子的中心軸線的假想平面的截面圖。圖14是從轉子側看到的分解透視圖并且示出預先組合了安裝到圓柱形空間的內部的部件的子組件單元。圖15(A)和15(B)是示出裝配但未安裝到圓柱形空間中的子組件單元的圖,其中圖15(A)是從轉子側看到的透視圖,并且圖15(B)是圖15(A)的局部截面透視圖。圖16(A)和16(B)是示出裝配并安裝到圓柱形空間中的子組件單元的圖,其中圖16(A)是從轉子側看到的透視圖,并且圖16(B)是圖16(A)的局部截面透視圖。圖17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第四實例的包含轉子的中心軸線的假想平面的截面圖。圖18(A)和18⑶是示出當裝配但未安裝到圓柱形空間中的子組件單元的圖,該子組件單元預先組合了安裝到圓柱形空間的內部的部件,其中圖18(A)是從轉子側看到的透視圖,并且圖18(B)是圖18(A)的截面圖。圖19(A)和19(B)是示出裝配并安裝到圓柱形空間中的子組件單元的圖,其中圖19(A)是從轉子側看到的透視圖,并且圖19⑶是圖19(A)的截面圖。 圖20 (A)是圖18(A)的I部分放大圖,并且圖20 (B)是圖19(A)的II部分放大圖。圖21是示出本發(fā)明的第五實施例的包含轉子的中心軸線的假想平面的截面圖。圖22是圖21右半部分和中央部的展開截面圖。圖23是從轉子側看到的分解透視圖并且示出預先組合了安裝到圓柱形空間的內部的部件的子組件單元。圖24是圖23的III部分的放大圖。圖25(A)和25(B)是示出正被裝配的子組件單元的圖,其中圖25(A)是從轉子側看到的透視圖,并且圖25(B)是圖25(A)的截面圖。圖26(A)和26(B)是示出已裝配的子組件單元的圖,其中圖26 (A)是從轉子側看到的透視圖,并且圖26⑶是圖26(A)的截面圖。圖27 (A)是圖26 (A)的IV部分的放大圖,并且圖27⑶是圖26⑶的V部分放大圖。圖28(A)和28(B)是示出正被安裝到圓柱形空間中的已裝配子組件單元的圖,其中圖28(A)是從轉子側看到的透視圖,并且圖28(B)是圖28(A)的截面圖。圖29(A)和29(B)是示出裝配并安裝到圓柱形空間中的子組件單元的圖,其中圖29(A)是從轉子側看到的透視圖,并且圖29(B)是圖29(A)的截面圖。圖30是示出常規(guī)結構一個實例的包含轉子的中心軸線的假想平面的截面圖。圖31是卡鉗的子部和附接到該子部的部件的分解透視圖。附圖標記清單I和Ia轉子2和2a支撐構件3和3a 內襯墊4和4a外襯墊5和5a卡甜6 主部7 子部8 螺栓9和9a圓柱形空間10 和 IOa 活塞
11 套筒12和12a調整機構13和13a 凸輪機構14和14a卡鉗爪15和15a停車杠桿 16 凸輪軸17 輥子18a至18d凸輪表面19a和19b 凸輪構件20和20a調整心軸21調整螺釘22 彈簧23圓柱形部24調整螺母25調整彈簧26止推軸承27調節(jié)卡圈28多螺紋陽螺紋29接納表面30 卡環(huán)31多螺紋陰螺紋32推力接受卡圈33止推墊圈34推力滾針軸承35坡面軸36坡面板部37 固持件38 球體39和39a坡面板40a和40b坡面槽41驅動軸42 中央孔43 通孔44預加載彈簧45、45a、45b、45c 和 45d 對轉子側殼體46、46a、46b 和 46c 轉子側殼體47凸輪殼體48 和 48a 周壁49a 和 49b 彎板
50圓柱形構件51、51a 和 51b 鎖孔52引導槽53和53a 固持環(huán)54和54a彈性臂55、55a、55b 和 55c 鎖爪 56 臺階57a 和 57b 凹部58引導突起59、59a、59b、59c和59d對轉子側輔助組件60接納孔61和61a鎖定凹部62 0 型環(huán)63 套筒64轉子側輔助組件65鎖定凹槽66 油環(huán)67 罩68 壓板69 突起70 窄部71 和 71a 寬部72和72a 寬部分73連通部74突起板75 鎖銷76側邊緣77階梯表面78 狹縫79 底板80延續(xù)部81 基板82后立而表面
具體實施例方式[典型實施例的第一實例]圖I至圖9示出本發(fā)明的典型實施例的第一實例。該實例示出典型實施例應用于浮動卡鉗型盤式制動器,該浮動卡鉗型盤式制動器分別使得用于使行駛車輛停止的液壓型行車制動器和用于將車輛維持在停止狀態(tài)的機械停車制動器運轉。出于這個原因,在該實例的結構中,內襯墊3a和外襯墊4a以及卡鉗5a由支撐構件2a支撐并且可沿軸向移位,該支撐構件2a靠近隨車輪旋轉的轉子Ia并且固定到車身。內襯墊3a和外襯墊4a設置成使得轉子Ia從兩側被保持在軸向上。卡鉗5a在外側端處和內側中部處分別設置有卡鉗爪14a和圓柱形部23?;钊鸌Oa配合在圓柱形空間9a的內側,該圓柱形空間9a設置在圓柱形部23的內側并且朝轉子Ia敞ロ,使得活塞IOa可沿軸向移位并且被液密地密封。在活塞IOa和圓柱形空間9a的后端表面之間,從活塞IOa側依次設置用于在非制動狀態(tài)下將轉子Ia的兩個側表面與兩個襯墊3a和4a之間的間隙維持在適當?shù)闹档恼{整機構12a和形成所述停車機構的凸輪機構13a。調整機構12a設置有調整螺母24、調整心軸20a、調整彈簧25和止推軸承26。調節(jié)卡圈27形成在調整心軸20a的中部并且靠近轉子側,并且多螺紋陽螺紋28形成為靠近調整心軸20a的對轉子側。調節(jié)卡圈27的外周表面是在ー個方向上傾斜使得外徑朝轉子側減小的局部錐形的凸表面,并且面對接納表面29,該接納表面29設置在活塞IOa的內周 表面在軸向上的中部處并且是以與調節(jié)卡圈27的外周表面相同的角度(在相同的方向上)傾斜的局部錐形凹表面。調整彈簧25和止推軸承26從卡環(huán)30側依次形成在該卡環(huán)30和調節(jié)卡圈27之間??ōh(huán)30鎖定到活塞IOa的內周表面的靠近對轉子側的部分。多螺紋陰螺紋31形成在調整螺母24的內周表面上,并且與調整心軸20a的多螺紋陽螺紋28螺接。另ー方面,凸輪機構13a是球坡面型凸輪機構,并且部分地設置在推力接受卡圈32和圓柱形空間9a的后端表面之間。推力接受卡圈形成在調整螺母24的外周表面的靠近對轉子側的部分。在該實例中,從推力接受卡圈32側依次設置有止推墊圈33、推力滾針軸承34、坡面軸(ramp shaft) 35的坡面板部(ramp plate part) 36、多個球體38和38以及坡面板(ramp plate)39。多個球體38和38由固持件37以在周向等間隔地且可自由旋轉的方式固持。坡面槽40a和40b分別形成在彼此相對的坡面板39和坡面板部36的表面上的多個地方處(在圖中所示的實例中,每個表面三個地方)。這些坡面槽40a和40b的形狀,當分別從軸向看時,是部分圓弧形,并且這些坡面槽40a和40b的深度沿周向逐漸地改變。在該實例中,認為使用分別具有相同形狀的、附接到車輪左右的坡面軸35和坡面板39。出于這個原因,如圖2和圖3中所示,坡面槽40a和40b每ー者具有這樣的形狀在坡面軸35和坡面板39的周向上,中央部最深并且深度朝兩端逐漸減小。然而,如果需要在左右車輪中使用具有不同的形狀的坡面軸和坡面板,則坡面槽將具有這樣的形狀在坡面軸和坡面板的周向上,一端最深,而另一端最淺。在這種情況下,在坡面軸側的坡面槽的深度改變的方向和在坡面板側的坡面槽的深度改變的方向彼此相反。在圖中所示的實例中,借助球體38和38彼此接合的那些部分的改變方向也彼此相反。在任何情況下,球體38和38每ー者都可旋轉地保持在位于坡面軸35側的坡面槽40b和位于坡面板39側的坡面槽40a和40a之間。形成坡面軸35連同坡面板部36的驅動軸41被插入到坡面板39的中央孔42和形成在圓柱形部23的底部處的通孔43中,以被液密地密封、可旋轉并且可沿軸向移位。停車杠桿15a的基端與驅動軸41的前端結合并且固定到該前端,該前端從圓柱形部23的外側(對轉子側)表面伸出。當停車杠桿15a使坡面軸35旋轉時,球體38和38每ー者將沿著坡面槽40a和40b每ー者(在深部和淺部之間)滾動,并且坡面板部36和坡面板39之間的距離將擴大和縮小。當距離擴大時,調整螺母24通過推力滾針軸承34被壓向轉子側。
形成以上凸輪機構13a的部件24、33、34、35、38、和39連同預加載彈簧44 一起被容納在凸輪殼體47中,凸輪殼體47包括對轉子側殼體45和轉子側殼體46,預加載彈簧44是權利要求中所描述的壓縮彈簧。對轉子側殼體45通過對用作原料的諸如不銹鋼板或碳鋼板的金屬板進行諸如沖壓、旋壓(spinning)或沖緣(burring)的可塑性機加工而一體化地形成,并且具有例如圖2和圖4中所示的圓柱形周壁48。沿周壁48的徑向向內彎曲的彎板49a和49b形成在周壁48的對轉子側邊緣的周向上的多個地方(在圖中示出的實例中,三個地方)。具有直角頂點的近似三角形形狀的ー對彎曲部分49a和49a設置在周壁48的ー側處或半圓部分處。剰余的彎曲部分49b是矩形,并且在周壁48的周向上設置在兩個彎曲部分49a和49a的中間位置處。伸出到對轉子側的圓柱形構件50形成在剩余的彎曲部分49b的中央部處。一對鎖孔51和51以及ー對引導槽ロ 52和52交替地處于周壁48的靠近轉子的部分中,并且在周壁48的周向上 等間隔(每隔90度)。所述ー對鎖孔51和51是矩形,并且在周壁48的轉子側端處形成在在徑向上彼此相対的兩個位置處,使得鎖孔51和51不觸及周壁48的轉子側邊緣。另ー方面,兩個引導槽ロ 52和52是矩形,并且在周壁48的轉子側端處形成在徑向上彼此相対的兩個位置處,使得引導槽ロ 52和52在周壁48的轉子側邊緣處敞ロ。另ー方面,轉子側殼體46通過沖壓和彎曲諸如不銹鋼板或碳鋼板的金屬板而ー體化地形成,如圖2、圖5和圖8中所示。轉子側殼體46設置有固持環(huán)53和ー對彈性臂54和54,所述一對彈性臂54和54從在固持環(huán)53的外周邊緣上在徑向上彼此兩個相對的位置向對轉子側彎曲。兩個鎖爪55和55分別通過將兩個彈性臂54和54的前端沿固持環(huán)53的徑向以近似直角向外彎曲而形成。兩個彈性臂54和54的在該兩個彈性臂54和54中間并且靠近所述前端并且比兩個鎖爪55和55稍微較靠近基端側(轉子側,固持環(huán)53側)的那部分,在轉子側殼體46的徑向上向外彎曲而使得所述前端在基端之外,以形成臺階56和56。因此,在形成調整機構12a和停車機構的各部件當中,除附接到活塞IOa的部件以外的那些部件裝配在如上所述所形成的對轉子側殼體45和如上所述所形成的轉子側殼體46之間。在形成調整機構12a和停車機構的各部件當中,如從圖I至2顯而易見的是,除附接到活塞IOa的部件以外的那些部件從對轉子側起依次是坡面板39、固持件37和球體38和38、坡面軸35的坡面板部36、推力滾針軸承34、止推墊圈33、調整螺母24和預加載彈簧44。坡面軸35的驅動軸41插入到坡面板39的中央孔和固持件37的中央孔中,并且伸出這些部件39和37以外至對轉子側。在并入在兩個殼體45和46之間的各部件39、37、38、36、34、33、24、和44當中,最后附接至對轉子側中的坡面板39配合在對轉子側殼體45的后端(對轉子側邊緣)的內側,使得在軸向上的旋轉和移位被抑制。出于這個原因,與設置在對轉子側殼體45的后端處的彎板49a和49b穩(wěn)定地相接合的凹部57a和57b,形成在坡面板39的對轉子側表面處。調整螺母24配合到對轉子側殼體45的靠近開ロ的轉子側部分中,使得盡管旋轉被抑制但是軸向上的移位是可能的。出于這個原因,在形成于調整螺母24的外周表面上的推力接受卡圈32的外周邊緣處,在徑向上彼此相対的兩個位置處突起的一對引導突起58和58,與對轉子側殼體45的引導槽ロ 52和52相接合。將所述各部件39、37、38、36、34、33、24和44并入在兩個殼體45和46之間的操作在圓柱形空間9a外側的寬敞的地方進行。在將這些部件39、37、38、36、34、33、24和44并入在兩個殼體45和46之間之后,并且在將這些部件39、37、38、36、34、33、24和44并入在圓柱形空間9a與所述兩個殼體45和46的內側之前,這些殼體45和46不可分離地連接。在該實例中,當所述各部件39、37、38、36、34、33、24和44以預定的次序布置在兩個殼體45和46之間時,預加載彈簧44彈性地受壓縮并且對轉子側殼體和轉子側殼體45與46變得靠近彼此。在這種情況下,使得所述兩個彈性臂54和54在使得前端靠近彼此的方向上彈性地變形,并且限制所述兩個彈性臂54和54的力直到兩個殼體45和46之間的距離小于預定的距離才被釋放。因此,使得形成在兩個彈性臂54和54的前端處的兩個鎖爪55和55從對轉子側殼體45的內側進入到兩個鎖孔51和51中。在這種狀態(tài)下,當使得對轉子側殼體45和轉子側殼體46靠近的力被釋放時,如圖5、圖6和圖7 (A)中所不,兩個鎖爪55和55通過與兩個鎖孔51和51的轉子側邊緣相接合而防止了兩個殼體45和46分離。因此,如在圖5和6中所示,獲得了如下的對轉子側輔助組件(組件子單元)59 :其中,所述停車機構和所述調整機構12a的各部件中的一些附接到兩個殼體45和46之間。通過使得后面的對轉子側殼體45先進入,對轉子側輔助組件59被推入在圓柱形空間9a的內側。具有底部的圓形接納孔60形成在圓柱形空間9a的后端表面處的與該圓 柱形空間9a的后端表面的中心遠離的一個部分中,并且形成在對轉子側殼體45的對轉子側表面處的圓柱形構件50插入到該接納孔60中。因此,通過接納孔60和圓柱形構件50的接合,阻止了對轉子側殼體45在圓柱形空間9a內旋轉。在對轉子側輔助組件59中的兩個鎖爪55和55的外接圓的直徑遠小于圓柱形空間9a的內徑。因此,當將對轉子側輔助組件59插入到圓柱形空間9a中時,防止了兩個鎖爪55和55的前端邊緣劇烈地摩擦圓柱形空間9a的內周表面并且防止了該內周表面受到損害。為了完全抑制對轉子側坡面板39相對于卡鉗5a環(huán)繞其自身的中心軸線旋轉,有必要通過對轉子側殼體45支撐對轉子側坡面板39。對轉子側殼體45相對于卡鉗5a的旋轉通過接納孔60與圓柱形構件50的接合而停止。坡面板39相對于對轉子側殼體45的旋轉通過設置在彎板49a和49a處的彼此平行的一對側邊緣76和76 (參考圖4)與設置在兩個凹部57a和57a處的一對階梯表面77和77 (參考圖3)的接合而停止。因此,與在環(huán)繞中心軸線的旋轉方向(圖4的箭頭a的方向)上的游移相關的、接納孔60與圓柱形構件50的接合部分的間隙以及兩個側邊緣76和76與兩個階梯表面77和77的接合部分的間隙,被限制到約0. 05mm至0. 2mm的小值。相反,如在圖4中以箭頭0所示,不必太嚴格地限制坡面板39和對轉子側殼體45的徑向上的間隙,并且即使存在例如約0. 3mm至0. 5mm的游移,也將不會產生問題。另一方面,由于接納孔60的加工成本增加,所以使得接納孔60成為在坡面板39和對轉子側殼體45的徑向上較長的長孔并不是優(yōu)選的。因此,在該實例中,代替嚴格地限制對轉子側殼體45相對于卡鉗5a的組件位置準確性,在一定的程度上(約0. 3mm至0.5mm)確保了作為徑向(箭頭P的方向)上具有底部的圓孔的所述接納孔60相對于對轉子側殼體45和坡面板39的自由度。因此,能夠吸收可能在坡面軸35、調圓柱形部23和通孔43當中引起的制造誤差。如上所述,在接納孔60和圓柱形構件50接合并且對轉子側殼體45的彎板49a和49b的對轉子側表面與圓柱形空間9a的后端表面相接觸之后,預加載彈簧44進一步彈性地受壓縮,并且轉子側殼體46被推到圓柱形空間9a中。然后,如圖7(B)、圖8和圖9中所示,在兩個彈性臂54和54中間并且靠近前端的所述臺階56和56進入到兩個鎖孔51和51中,并且兩個鎖爪55和55的從對轉子側殼體45的外周表面的伸出量增加。因此,兩個鎖爪55和55的前端進入凹槽狀的鎖定凹部61中,該鎖定凹部61形成在圓柱形空間9a的內周表面上并且在整個該周邊表面上延伸。在這種情況下,當將對轉子側殼體45推到圓柱形空間9a中的力被釋放時,兩個鎖爪55和55的前端通過所述預加載彈簧44的彈性與鎖定凹部61的轉子側內表面相接合。因此,對轉子側輔助組件59的部件45、46、39、37、38、35、34、33、24和44被裝配到圓柱形空間9的后半部分(對轉子側半部分)處的適當?shù)奈恢弥?,而無需將對轉子側殼體45從圓柱形空間9a拔出。從圖7(A)中所示的狀態(tài)直到臺階56進入到鎖孔51中,圓柱形構件50的高度H5tl(參考圖6)大于轉子側殼體46相對于對轉子側殼體45的滑動量L (H50)I),并且鎖爪55的從對轉子側殼體45的外周表面的伸出量增加。因此,在圓柱形構件50的至少前端進入接納孔60中之前,鎖爪55的從對轉子側殼體45的外周表面的伸出量將不會增加。因此,通過使圓柱形構件50與接納孔60接合,對轉子側輔助組件59能夠容易地裝配在圓柱形空間9a的內側,使得該對轉子側輔助組件59適當?shù)囟ㄎ辉谥芟蛏?。當將對轉子側輔助組件59 插入到圓柱形空間9a中時,坡面軸35的驅動軸41插通設置在圓柱形部23的底部處的通孔43。0型環(huán)62和套筒(徑向滑動軸承)63被預先安裝在通孔43的內周表面上。另一方面,形成調整機構12a的調整心軸20a、調整彈簧25、止推軸承26和卡環(huán)30被預先裝配到活塞IOa的內側,并且變成轉子側輔助組件64。由于裝配所述轉子側輔助組件64的操作也在圓柱形空間9a外側的寬敞的地方進行,因此該操作是容易的。通過將設置在調整心軸20a的前端(對轉子側端)處的多螺紋陽螺紋28與預先并入在圓柱形空間9a中的對轉子側輔助組件59的調整螺母24的內周表面的多螺紋陰螺紋31螺接,使所述轉子側輔助組件64裝配到圓柱形空間9a中。用于預先液密緊密密封的油環(huán)66安裝到設置在圓柱形空間9a的內周表面的靠近開口的那部分(靠近轉子的部分)處的鎖定凹槽65中。因此,活塞IOa在油環(huán)66的內周表面上滑動并且與該內周表面接觸并且被并入在圓柱形空間9a中。在將轉子側輔助組件64在對轉子側輔助組件59之后并入在圓柱形空間9a中規(guī)定的位置處之后,將防塵罩67安裝在活塞IOa的前端(轉子側端)的外周表面與卡鉗5a之間。然后,將卡鉗5a連同內襯墊3a和外襯墊4a裝配到支撐構件2a以可沿軸向移位,并且支撐構件2a由諸如鉤爪的懸掛系統(tǒng)的構成部件支撐并且固定于該構成部件,使得兩個襯墊3a和4a布置在轉子Ia的兩側上。因此,完成了具有停車機構的盤式制動裝置。當操作使得行駛車輛減速和停止的行車制動器時,液壓施加在圓柱形空間9a中,并且活塞IOa被從該圓柱形空間9a推出。如在熟知的浮動卡鉗型盤式制動器中,兩個襯墊3a和4a的襯里壓靠轉子Ia的兩個側表面,并且車輛被制動。像常規(guī)熟知的調整機構一樣,當兩個襯墊3a和4a的襯里由于重復制動而被磨損并且活塞IOa的移動量增加時,調整機構12a將使得在非制動狀態(tài)時的活塞IOa的位置移動至轉子側。即,調整心軸20a的調節(jié)卡圈27的外周表面與接納表面29分離,由于調整彈簧25的彈性以及多螺紋陽螺紋28和多螺紋陰螺紋31的螺紋接合,調整心軸20a旋轉并移位至轉子側,并且襯里的磨損的部分得到補償。另一方面,當操縱停車制動器時,停車杠桿15a使坡面軸35旋轉。另外,每一個球體38和38沿著坡面槽40a和40b從該坡面槽40a和40b的深部分朝淺部分滾動,并且坡面板部36和坡面板39之間的距離擴大?;钊鸌Oa通過推力滾針軸承34、調整螺母24和調整心軸20a被壓到轉子側。如在上述行車制動器的情況下,兩個襯墊3a和4a的襯里壓靠轉子Ia的兩個側表面,并且車輛被制動。當操縱停車制動器時,調整機構12a將不工作。[典型實施例的第二實例]圖10至圖12(B)示出本發(fā)明的典型實施例的第二實例。在該實例中,壓板68和68形成在一對鎖孔51和51的軸向 上的兩端的對轉子側端處,所述一對鎖孔51和51形成在對轉子側殼體45a中。壓板68和68沿對轉子側殼體45a的徑向向內彎曲,并且朝轉子側殼體46延伸。對于該實例的結構,當裝配所述對轉子側組件59a但并未并入到卡鉗5a的圓柱形空間9a中時,如圖Il(A)和(B)中所示,各部件的關系與在上述實施例的第一實例中相同。相反,為了將對轉子側輔助組件59a裝配并固定到圓柱形空間9a中,當設置在轉子側殼體46處的一對的彈性臂54和54的臺階56和56進入到兩個鎖孔51和51中時,如圖10以及圖12(A)和圖12⑶所示,兩個彈性臂54和54的前端沿對轉子側殼體45a的徑向前進到兩個壓板68和68的外側。在這種狀態(tài)下,防止了形成在兩個彈性臂54和54的前端處的兩個鎖爪55和55沿拔出方向(圓柱形空間9a的徑向向內的方向)從形成在圓柱形空間9a的內周表面上的鎖定凹部61移位。根據該實例的結構,在將對轉子側輔助組件59a插入到圓柱形空間9a的內部中之后,能夠確實地阻止兩個鎖爪55和55的前端從鎖定凹部61拆離。因此,在將對轉子側輔助組件59a插入到圓柱形空間9a的內部中之后,在將包含活塞IOa等的轉子側輔助組件64裝配到圓柱形空間9a的靠近開口的那部分之前或之后,能夠阻止對轉子側輔助組件59a從圓柱形空間9a以外地拆離。由于其它部件的結構和操作與上述典型實施例的第一實例的那些相同,所以相同符號被給予等效的部件并且省略它們的描述。[典型實施例的第三實例]圖13至圖16(B)示出本發(fā)明的典型實施例的第三實例。在該實例中,設置在轉子側殼體46a的對轉子側端處的一對鎖爪55a和55a通過沿徑向外彎曲一對彈性臂54和54的前端而形成。具體地,在該實例中,突起69和69分別形成在兩個鎖爪55a和55a的兩個側邊緣的在該兩個鎖爪55a和55a的中間部分處的相互匹配的部分處(在轉子側殼體46a的徑向上相互對應的位置處),并且如圖15的(B)中所示,所述部分的寬度W55大于所述前端的寬度W55 (ff55>w55,并且所述部分被假定為寬部分)。一對鎖孔51a和51a形成在對轉子側殼體45b處。如圖14中所示,其寬度W51較小的窄部70在軸向上形成為從每一個鎖孔51a和51a的轉子側端到中間部分,并且其寬度W51較大的寬部71在軸向上形成在每一個鎖孔51a和51a的對轉子側端處。窄部70的寬度W51小于所述兩個鎖爪55a和55a的中間部分中的形成有突起69和69的所述部分的寬度W55,并且大于所述前端的寬度W55 (ff55>w51>w55)。另一方面,寬部71的寬度W51大于所述兩個鎖爪55a和55a的中間部分中的形成有突起69和69的所述部分的寬度W55 (W51)W55)。因此,窄部70允許兩個鎖爪55a和55a的前端通過,但是不允許形成有突起69和69的寬部分通過,并且寬部71也允許寬部分通過。對于該實例的結構,當對轉子側組件59b被裝配但未并入到卡鉗5a的圓柱形空間9a中時,如圖15(A)和15(B)中所示,兩個鎖爪55a和55a的前端與窄部70相接合。S卩,形成有突起69和69的寬部與所述窄部70的兩個側邊緣相接合,兩個鎖爪55a和55a的前端與兩個鎖孔51a和51a的轉子側邊緣相接合,使得對轉子側殼體和轉子側殼體45b和46a將不分離。在該狀態(tài)下的功能與上述典型實施例的第一實例的功能相同。另一方面,為了將對轉子側輔助組件59b裝配和固定到圓柱形空間9a中,當預加載彈簧44彈性地受壓縮并且轉子側殼體46a被推到圓柱形空間9a中時,形成有突起69和69的寬部分將通過所述寬部71,并且沿徑向向外移位到對轉子側殼體45b的周壁48之外。因此,兩個鎖爪55a和55a的前端完全從周壁48的外周表面伸出,并且與形成在圓柱形空間9a的內周表面上的鎖定凹部61相接合。在這種狀態(tài)下,如果在轉子側殼體46a上向對轉子側按壓的力被釋放,則轉子側殼體46a將由于預加載彈簧44的彈性而略返回至轉子側,并且形成有突起69和69的寬部分將移動至轉子側到寬部71之外。在這種狀態(tài)下,兩個鎖爪55a和55a將不沿轉子側殼體46a的徑向向內移位。因此,通過使用該實例的結構,類似于上述典型實施例的第二實例的 結構,在將對轉子側輔助組件59b插入到圓柱形空間9a的內部中之后,在將包含活塞IOa等的轉子側輔助組件64裝配到圓柱形空間9a的靠近開口的那部分之前或之后,能夠阻止從圓柱形空間9a意外地地拆離對轉子側輔助組件59b。由于其它部件的結構和操作與上述典型實施例的第一實例的那些相同,所以相同符號被給予等效的部件并且省略它們的描述。[典型實施例的第四實例]圖17至圖20(B)示出本發(fā)明的典型實施例的第四實例。在該實例中,設置在轉子側殼體46b的對轉子側端處的一對鎖爪55b和55b通過沿徑向外彎曲一對彈性臂54和54的前端而形成。具體地,在該實例中,兩個鎖爪55b和55b形成為比先前描述的第一至第三實例中的那些更寬,并且在對轉子側殼體45c的周壁48的轉子側端處形成于在直徑方向上彼此相對的兩個位置處的一對鎖孔51b和51b在該周壁48的轉子側端邊緣處開口。S卩,在該實例中,如在圖20(A)和圖20(B)中所示,寬部分72形成在一對彈性臂54和54的前端處,所述一對彈性臂54和54設置成從在轉子側殼體46b的外周邊緣處的在直徑方向上彼此相對的兩個位置延伸到對轉子側,并且寬部分72在轉子側殼體46b的周向上的寬度W72大于兩個彈性臂54和54在同一方向上的寬度W54 (W72>w54)。寬部分72的對轉子側半部分通過被沿轉子側殼體46b的徑向向外彎曲幾乎直角而用作兩個鎖爪55b和55b。兩個鎖孔51b和51b當從徑向看時是T形,并且具有槽口,該槽口在周壁48的周向上的中央部分在該周壁48的轉子側端邊緣處開口。連通部73的寬度W73小于寬部分72的寬度W72,并且大于兩個彈性臂54和54的寬度W54 (ff72>w73>w54),該連通部73是兩個鎖孔51b和51b的轉子側半部分并且在周壁48的轉子側端邊緣處敞口。寬部71a的寬度W51大于寬部分72的寬度W72,并且寬部71a在軸向上的長度L51大于寬部分72的長度L72 (W51>W72,L51>L72),所述寬部71a是兩個鎖孔51b和51b的對轉子側半部分。對于該實例的結構,當對轉子側組件59c被裝配但未并入到卡鉗5a的圓柱形空間9a中時,如圖18(A)、18⑶和20(A)中所示,兩個彈性臂54和54的前端的寬部分72布置在突起板74和74的內側處,所述突起板74和74處于連通部73在對轉子側殼體45c的徑向上的兩側處。兩個鎖爪55b和55b的轉子側表面與兩個突起板74和74的對轉子側端邊緣相接合。在這種狀態(tài)下,對轉子側殼體45c和轉子側殼體46b不可分離地聯(lián)接。兩個鎖爪55b和55b從對轉子側殼體45c的外周表面的伸出量能夠保持較小。在該狀態(tài)下的功能與上述典型實施例的第一實例的功能相同。另一方面,為了將對轉子側輔助組件59c裝配并固定到圓柱形空間9a中,當預加載彈簧44彈性地受壓縮并且轉子側殼體46b被推到圓柱形空間9a中時,設置在兩個彈性臂54和54的前端處的兩個寬部分72和72將觸及兩個鎖孔s51b和51b的對轉子側半部分。兩個寬部分72和72通過兩個鎖孔51b和51b的對轉子側半部分,并且沿徑向向外移位到轉子側殼體46b的周壁48之外。因此,兩個鎖爪55b和55b的前端完全從周壁48的外周表面伸出,并且與形成在圓柱形空間9a的內周表面上的鎖定凹部61相接合。在這種狀態(tài)下,如果在轉子側殼體46b上向對轉子側按壓的力被釋放,則轉子側殼體46b將由于預加載彈簧44的彈性而略返回至轉子側,并且兩個鎖爪55b和55b將與形成在圓柱形空間9a的內周表面中的鎖定凹部61相接合。同時,設置在兩個彈性臂54和54的前端處的兩個寬部分72和72的兩端沿對轉子側殼體45c的徑向移至突起板74和74的外側。在這種狀態(tài)下,形成在兩個寬部分72和72的對轉子側端邊緣的兩個鎖爪55b和55b 將沿轉子側殼體46b的徑向向內移位。因此,通過使用該實例的結構,類似于上述典型實施例的第二實例和第三實例的結構,在將對轉子側輔助組件59c插入到圓柱形空間9a的內部中之后,在將包含活塞IOa等的轉子側輔助組件64裝配到圓柱形空間9a的靠近開口的那部分之前或之后,能夠阻止從圓柱形空間9a意外地拆離對轉子側輔助組件59c。在該實例中,對轉子側殼體45c和坡面板39a的旋轉止動件用鎖銷75來實現(xiàn)。然而,也可以像上述典型實施例的第一實例至第三實例那樣來形成該部分的旋轉止動件結構。相反地,上述第一實例至第三實例中的旋轉止動件結構能夠與該實例中的旋轉止動件結構相同。由于其它部件的結構和操作與上述典型實施例的第一實例的那些相同,所以相同符號被給予等效的部件并且省略它們的描述。[典型實施的第五實例]圖21至圖29(B)示出本發(fā)明的典型實施例的第五實例。在該實例中,設置在轉子側殼體46c的對轉子側端處的一對鎖爪55c和55c與形成對轉子側殼體45d的周壁48a的對轉子側端邊緣接合/脫離。因此,在該實例中,周壁48a具有不完全的圓柱形狀。也就是,一對狹縫78和78沿著對轉子側殼體45d的軸向形成在周壁48a的在周向上彼此相對180度的兩個位置處,并且在軸向上分別連通周壁48a的兩個端緣。周壁48a的由所述兩個狹縫78和78在周向上劃分開的兩個部分通過設置在對轉子側殼體45d的對轉子側端處的底板79而相互連接。因此,與兩個狹縫78和78無關,周壁48a的在周向上位于所述兩個狹縫78和78旁邊兩個部分將不分離,并且這兩個部分的位置關系將不改變。換言之,兩個狹縫78和78在周向上的寬度不改變。然而,底板79在不設置有與兩個狹縫78和78對齊的部分或者在周向上位于上述部分旁邊的部分。因此,周壁48a的對轉子側端邊緣的在兩個狹縫78和78旁邊的部分在軸向上露出。在該實例中,兩個鎖爪55c和55c設置在一對彈性臂54a和54a的前端處,所述一對彈性臂54a和54a從在轉子側殼體46c的外周邊緣處的在周向上彼此相對180的兩個位置延伸到對轉子側。兩個彈性臂54a和54a在周向上的寬度僅略小于兩個狹縫78和78在同一方向上的寬度。鎖爪55c和55c通過沿轉子側殼體46c的徑向向外彎曲寬部分72a和72a的對轉子側半部分而形成,所述對轉子側半部分設置在兩個彈性臂54a和54a的前端處并且其在周向上的寬度大于兩個狹縫78和78在同一方向上的寬度。在該實例中,延續(xù)部80和80設置在兩個寬部分72a和72a的基端邊緣和兩個彈性臂54a和54a的前端邊緣之間,并且從兩個彈性臂54a和54a的前端邊緣沿轉子側殼體46c的徑向向內彎曲?;?1和81,是兩個寬部分72a和72a的轉子側半部分,沿轉子側殼體46c的徑向比所述兩個彈性臂54a和54a的前端更向內。因此,如稍后描述的,當裝配對轉子側輔助組件59d時,兩個彈性臂54a和54a將從周壁48a的內周表面沿所述徑向向內伸出。對該實例的由上述部件形成的結構,通過組合各部件而裝配了對轉子側輔助組件59d,并且該對轉子側輔助組件59d進一步被并入在卡鉗5a的圓柱形空間9a中。依次解釋這些操作。首先,從圖23中所示的狀態(tài)組合對轉子側輔助組件59d的各部件。具體地,將坡面板39、固持件37和球體38和38、坡面軸35、推力滾針軸承34、止推墊圈33、調整螺母24和預加載彈簧44從底板79側依次并入到對轉子側殼體45d中。接著,如圖25 (A)和25 (B)中所示,使轉子側殼體46c的固持環(huán)53a彈性地壓縮預加載彈簧44,并且兩個寬部分72a和 72a移位至對轉子側,到對轉子側殼體45d的對轉子側端邊緣之外。從該狀態(tài),兩個彈性臂54a和54a沿接近彼此的方向彈性地受壓,并且兩個基板81和81沿對轉子側殼體45d的徑向向內移位到周壁48a的內周表面之外。接著,被釋壓縮所述預加載彈簧44的力,如在圖26(A)和26⑶中所示,使得兩個基板81和81從周壁48a的對轉子側前進到周壁48a的內側,并且使得兩個鎖爪55c和55c與周壁48a的對轉子側端邊緣相接觸。由于即使在該狀態(tài)下兩個彈性臂54a和54a也不從周壁48a的內周表面沿徑向向內伸出,所以包括坡面板39的各部件39、37、35、34、和33能夠插入到對轉子側殼體45d中而不沿徑向產生過多游移。當兩個鎖爪55c和55c與周壁48a的對轉子側端邊緣相接觸時,坡面板39在兩個延續(xù)部80和80上受推,并且如圖26 (B)和27⑶中所示,與底板79分離。當裝配所述對轉子側輔助組件59d時,如圖26(A)至27(B)中所示,如上所述,對轉子側輔助組件59d將被推入到圓柱形空間9a中。從對轉子側殼體45d的底板79接觸圓柱形空間9a的后端表面82的狀態(tài),對轉子側殼體45d的底板79將轉子側殼體46c壓向后端表面82。因此,兩個基板81和81從周壁48a的內側脫出,兩個鎖爪55c和55c從兩個基板81和81沿徑向向外彎曲,并且兩個鎖爪55c和55c與形成在圓柱形空間9a的內周表面上的后端處的鎖定凹部61a相接合。因此,包括轉子側殼體46c的對轉子側輔助組件59d將無法從圓柱形空間9a拆離。當基板81和81從周壁48a的內側脫出時,兩個基板81和81以及兩個延續(xù)部80和80沿徑向向外移位至坡面板39的外周表面之外。因此,坡面板39由于預加載彈簧44的彈性而沿徑向進入到兩個基板81的內側中。因此,通過使用該實例的結構,能夠阻止對轉子側輔助組件59d從圓柱形空間9a意外地拆離,而無需從鎖定凹部61a拔出兩個鎖爪55c和55c。由于其它部件的結構和操作與上述典型實施例的第一實例的那些相同,所以相同符號被給予等效的部件并且省略它們的描述。根據以上實施例,具有停車機構的盤式制動裝置包括轉子、支撐構件、內襯墊,夕卜襯墊、卡鉗、活塞和停車機構。轉子隨車輪旋轉。支撐構件相鄰于轉子,并且由車身支撐且固定到車身。
內襯墊和外襯墊從軸向上的兩側保持轉子,并且由支撐構件支撐以可沿軸向移位??ㄣQ在外側端處和內側半部分處分別設置有用以推外襯墊的外側表面的卡鉗爪和向內襯墊開口的圓柱形空間,并且由支撐構件支撐以可沿軸向移位?;钊度雸A柱形空間的靠近開口的部分中,并且可沿軸向移位。停車機構設置在圓柱形空間的后端表面與活塞之間,隨著伴隨設置在圓柱形空間外側的停車杠桿的擺動移位而旋轉的這些部分的旋轉而擴展軸向尺寸,并且朝內襯墊推活塞。具有停車機構的盤式制動裝置可進一步包括對轉子側殼體和轉子側殼體。停車機構的各部件當中的除了安裝于活塞的部件以外的部件可安裝在對轉子側 殼體和轉子側殼體之間。對轉子側殼體可嵌入并且支撐在圓柱形空間的后端中,并且轉子側殼體可放置在對轉子側殼體的轉子側處。沿轉子側殼體的徑向向外彎曲的多個鎖爪可形成在兩個殼體中的轉子側殼體的對轉子側端處,并且具有面向對轉子側的端邊緣的各鎖部可以類似地形成在對轉子側殼體的一部分處。在將對轉子側殼體和轉子側殼體安裝在圓柱形空間的預定位置處之前,可借助于鎖爪和鎖部的接合來防止兩個殼體分離。另一方面,當兩個殼體中的對轉子側殼體嵌入在圓柱形空間的后端的預定位置處并且轉子側殼體安裝在圓柱形空間的預定位置處時,通過使鎖爪與形成在圓柱形空間的內周表面上的鎖定凹部接合,可防止所述兩個殼體從圓柱形空間拆離。對轉子側殼體可嵌入且支撐在圓柱形空間的后端處,使得旋轉被阻止。安裝在對轉子側殼體和轉子側殼體之間的部件可以是對轉子側凸輪構件、轉子側凸輪構件、多個滾動元件、調整螺母、止推軸承和壓縮彈簧。對轉子側凸輪構件是圓形形狀的,其在軸向上的深度沿兩個殼體的周向逐漸改變的多個對轉子側坡面部形成在對轉子側凸輪構件的轉子側表面處,并且通孔形成在對轉子側凸輪構件的中央部中,并且對轉子側凸輪構件嵌入且支撐在對轉子側殼體的后端處,使得相對于對轉子側殼體的旋轉被阻止。轉子側凸輪構件在插入到通孔中的軸的轉子側端處可設置有向外凸緣狀的坡面板部。在與坡面板部的對轉子側表面處的對轉子側坡面部對應的部分處,可以形成多個轉子側坡面部,該多個轉子側坡面部在軸向上的深度以與對轉子側坡面部在周向上的深度的變化相反的方式逐漸地改變。滾動元件可設置在對轉子側坡面部和轉子側坡面部之間以可自由地滾動。調整螺母是圓柱形的,多螺紋調節(jié)陰螺紋形成在調整螺母的中部,向外凸緣狀的卡圈形成在調整螺母的外周表面的靠近對轉子的部分處,并且可借助于該卡圈的一些部分與對轉子側殼體的接合來阻止旋轉。止推軸承被保持在轉子側凸輪構件的轉子表面與卡圈的對轉子側表面之間。壓縮彈簧可沿軸向彈性地受壓縮并且被保持在卡圈的轉子側表面與轉子側殼體之間。鎖部可以是形成在對轉子側殼體的轉子側端處的鎖孔。
在將對轉子側殼體嵌入在圓柱形空間的后端的預定位置處之后,在將轉子側殼體安裝在圓柱形空間的預定位置處之前或之后,可將鎖爪沿徑向從內側到外側插入到鎖孔中。在安裝之前,通過使鎖爪的部分與鎖孔的轉子側端邊緣相接合而阻止了兩個殼體的分離。相反,在安裝之后,通過使在鎖爪的前端處從對轉子側殼體的外周表面伸出的部分與鎖定凹部相接合,可阻止兩個殼體從圓柱形空間拆離。鎖爪可在轉子側殼體的對轉子側端處形成在該轉子側殼體的周向上的多個地方處,并且鎖孔可形成在對轉子側殼體的轉子側端處。當裝配在對轉子側殼體和轉子側殼體之間的壓縮彈簧僅僅被壓縮預定量時,鎖爪的前端與鎖孔的轉子側邊緣接合,使得對轉子側殼體和轉子側殼體將不分離。當壓縮彈簧被壓縮超過預定量時,鎖爪的前端可從對轉子側殼體的外周表面伸出一定的量,使得該鎖爪的前端與形成在圓柱形空間的內周表面上的鎖定凹部相接合。鎖爪通過將彈性臂的前端沿對轉子側殼體的徑向向外彎曲而形成。通過向外彎曲 所述前端使得該前端在對轉子側殼體的徑向上位于基端之外,可在彈性臂中間的靠近所述前端的部分處形成臺階。當彈性臂的比所述臺階更靠近前端側的部分接觸對轉子側殼體的內周表面時,鎖爪的前端和鎖孔可以接合,使得對轉子側殼體和轉子側殼體不分離。當彈性臂的比所述臺階更靠近基端側的部分接觸對轉子側殼體的內周表面并且臺階進入到鎖孔中時,在鎖爪的前端處從對轉子側殼體的外周表面伸出的部分可與形成在圓柱形空間的內周表面上的鎖定凹部相接合。壓板通過被沿對轉子側殼體的徑向向內彎曲并且朝轉子側殼體延伸而形成在鎖孔的對轉子側端處。當彈性臂的臺階進入到鎖孔中時,通過使得彈性臂的前端進入壓板的徑向上的外側,可阻止鎖爪沿從鎖定凹部脫離的方向移位。鎖爪通過將彈性臂的前端沿轉子側殼體的徑向向外彎曲而形成。鎖爪的中部設置有比前端寬的寬部分。鎖孔在轉子側部分處和對轉子側部分處分別設置有允許鎖爪的前端經過但不允許鎖爪的寬部分經過的窄部和允許鎖爪的寬部分經過的寬部。當寬部分與窄部的兩個側邊緣相接合時,鎖爪的前端和鎖孔可以接合,使得對轉子側殼體和轉子側殼體將不分離。此外,當鎖爪的寬部分通過鎖孔的寬部時,在鎖爪的前端處從轉子側殼體的外周表面伸出的部分可與形成在圓柱形空間的內周表面上的鎖定凹部相接合。鎖爪可通過沿轉子側殼體的徑向向外彎曲寬部分的對轉子側半部分而形成,該寬部分設置于從轉子側殼體的外周邊緣在該轉子側殼體的周向上的多個位置延伸到對轉子側的彈性臂的前端處,并且該寬部分在轉子側殼體的周向上的寬度大于彈性臂在同一方向上的寬度。其在對轉子側殼體的周向上的寬度大于彈性臂的寬度的連通部可設置于鎖孔在對轉子側殼體的周向上的中央部與對轉子側殼體的轉子側端邊緣之間。在將對轉子側殼體嵌入在圓柱形空間的后端的預定位置處之后,并且在將轉子側殼體安裝在圓柱形空間的預定位置處之前,使鎖爪沿對轉子側殼體的徑向從內側到外側插通所述鎖孔,并且借助于鎖爪與鎖孔的周向上的兩個端部分的接合,可以阻止兩個殼體分離。相反,在安裝之后,當彈性臂通過所述連通部并且沿對轉子側殼體的徑向向外移位到對轉子側殼體之外時,借助于鎖爪的前端與鎖定凹部的接合,阻止兩個殼體從圓柱形空間脫離,并且借助于寬部沿對轉子側殼體的徑向朝所述連通部的外側的移動,可阻止鎖爪從鎖定凹部脫離。鎖部可以是形成對轉子側殼體的周壁的對轉子側端邊緣。周壁可具有不完全的圓柱形狀,該不完全的圓柱形狀在周向上的多個位置處具有沿軸向從轉子側端邊緣貫通至對轉子側端邊緣的狹縫。可由所述狹縫在周向上劃分所述周壁的部分,并且所述周壁的部分通過設置在對轉子側殼體的對轉子側端處的底板相互連接。底板可設置在周壁的對轉子端邊緣的沿周向與所述狹縫對準的那些部分處,或者是設置在所述周壁的對轉子端邊緣的在狹縫旁邊的那些部分處。鎖爪可設置在多個彈性臂的前端處。在這種情況下,彈性臂可從轉子側殼體的外周邊緣的、在轉子側殼體的周向上對準所述狹縫的多個位置,延伸到對轉子側。彈性臂在周向上的寬度可小于狹縫在同一方向(轉子殼體的周向)上的寬度。鎖爪可通過沿轉子側殼體 的徑向向外彎曲寬部分的對轉子側半部分而形成,所述寬部分設置在彈性臂的前端處并且其在同一方向上的寬度大于狹縫在同一方向上的寬度。在將對轉子側殼體嵌入在圓柱形空間的后端的預定位置處之后,并且在將轉子側殼體安裝在圓柱形空間的預定位置處之前,可借助于鎖爪與周壁的對轉子側后端邊緣的沿周向在狹縫旁邊的那部分的接合,阻止兩個殼體分離。相反,在安裝之后,將彈性臂在狹縫中沿對轉子側殼體的徑向向外移位,使得通過接合鎖爪的前端與鎖定凹部來阻止兩個殼體從圓柱形空間脫離。延續(xù)部通過從彈性臂的前端邊緣沿轉子側殼體的徑向向內彎曲而設置在寬部分與彈性臂之間。當作為寬部分的轉子側半部分的基板接觸周壁的對轉子側端處的內周表面的在狹縫旁邊的那部分時,彈性臂可以不從周壁的內周表面沿徑向向內伸出。當通過使鎖爪的前端與鎖定凹部接合來阻止從圓柱形空間卸下兩個殼體時,使形成停車機構的一些部件沿轉子側殼體的徑向進入寬部分的基板的內側,使得可以阻止鎖爪沿轉子側殼體的徑向向內移位。根據以上實施例的具有停車機構的盤式制動裝置,裝配調整機構和停車機構的部件當中的、并入到設置在卡鉗中的圓柱形空間的內部中的那些部件的可操作性能夠得到改進。也就是,以上在完整狀態(tài)下安裝在圓柱形空間中的各部件在圓柱形空間外側的寬空間中裝配在對轉子側殼體和轉子側殼體之間,并且能夠被包裝為子組件單元。此外,當裝配子組件單元時,通過包括對轉子側殼體和轉子側殼體,使部件塑性變形所需的時間變得不必要。因此,與上述專利文件3中所描述的常規(guī)結構相比,裝配操作變得較容易(裝配可操作性得到改進)。當將在圓柱形空間之外裝配的子組件單元插入到圓柱形空間的后部中時,鎖爪從形成有鎖孔的另一殼體(對轉子側殼體)的外周表面的伸出量保持很小。因此,當插入子組件單元時,鎖爪的前端邊緣摩擦圓柱形空間的內周表面的可能性以及內周表面受到損害的可能性降低。在將子組件單元插入到圓柱形空間的內部中之后,能夠確實地防止鎖爪的前端從鎖定凹部脫離。因此,在將子組件單元插入到圓柱形空間的內部中之后,并且將諸如活塞的其它部件裝配到圓柱形空間的靠近開口的部分之前,能夠阻止子組件單元從圓柱形空間意外地脫離。
本申請基于2010年I月26日提交的日本專利申請(專利申請2010-014206)和2010年8月30日提交的日本專利申請(專利申請2010-191907),這兩份日本專利申請的內容以引用方式并入此處。工業(yè)實用性根據本發(fā)明的具有停車機構的盤式制動裝置,該盤式制動裝置能夠設置有這樣的結構該結構使得在裝配調整機構和停車機構的部件當中的并入到設置在卡鉗中的圓柱形 空間的內部中的那些部件時的可操作性得到改善,并且圓柱形空間的內周表面在裝配操作中不太可能遭到損害。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停車機構的盤式制動裝置,所述裝置包括 轉子,該轉子隨車輪旋轉; 支撐構件,該支撐構件相鄰于所述轉子,并且由車身支撐且固定到所述車身; 內襯墊和外襯墊,該內襯墊和外襯墊從軸向上的兩側保持所述轉子,并且由支撐構件支撐,以可沿軸向移位; 卡鉗,該卡鉗在外側端處和內側半部分處分別設置有用以推所述外襯墊的外側表面的卡鉗爪和向所述內襯墊開口的圓柱形空間,并且該卡鉗由所述支撐構件支撐以可沿軸向移位; 活塞,該活塞嵌入在所述圓柱形空間的靠近所述開口的部分中,并且可沿軸向移位;以及 停車機構,該停車機構設置在所述圓柱形空間的后端表面與所述活塞之間, 其中,所述停車機構隨著伴隨停車杠桿的擺動移位而旋轉的部件的旋轉而擴展軸向尺寸,并且朝所述內襯墊推所述活塞,所述停車杠桿設置在所述圓柱形空間外側, 所述停車機構的各部件當中的除了安裝至所述活塞的部件以外的部件安裝在對轉子側殼體和轉子側殼體之間,所述對轉子側殼體嵌入并支撐在所述圓柱形空間的后端中,所述轉子側殼體放置在所述對轉子側殼體的轉子側處, 多個鎖爪,該多個鎖爪在所述轉子側殼體的徑向上向外彎曲,該多個鎖爪形成在兩個所述殼體中的轉子側殼體的對轉子側端處, 鎖部,該鎖部具有面向所述對轉子側的端邊緣,該鎖部形成在所述對轉子側殼體的一部分處, 在將所述對轉子側殼體和所述轉子側殼體安裝在所述圓柱形空間的預定位置處之前的狀態(tài)下,借助于所述鎖爪和所述鎖部的接合來防止兩個所述殼體分離,并且 在兩個所述殼體中的對轉子側殼體嵌入在所述圓柱形空間的后端的預定位置處并且所述轉子側殼體安裝在所述圓柱形空間的預定位置處的狀態(tài)下,通過使所述鎖爪與形成在所述圓柱形空間的內周表面上的鎖定凹部接合來阻止兩個所述殼體從所述圓柱形空間拆離。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所述停車機構的盤式制動裝置,其中 所述對轉子側殼體嵌入且支撐在所述圓柱形空間的后端處,使得旋轉被阻止,并且 安裝在所述對轉子側殼體和所述轉子側殼體之間的部件包括 圓形的對轉子側凸輪構件,該對轉子側凸輪構件具有在所述轉子側表面處的多個對轉子側坡面部以及在中央部中的通孔,并且嵌入且支撐在所述對轉子側殼體的后端處,以使得相對于所述對轉子側殼體的旋轉被阻止,所述多個對轉子側坡面部在軸向上的深度在周向上逐漸地改變; 轉子側凸輪構件,該轉子側凸輪構件在插入到所述通孔中的軸的轉子側端處具有向外凸緣狀的坡面板部,以及在所述坡面板部的對轉子側表面處的與所述對轉子側坡面部對應的部分處具有多個轉子側坡面部,所述多個轉子側坡面部在軸向上的深度以與所述對轉子側坡面部相反的方式在周向上逐漸改變; 滾動元件,該滾動元件設置在所述對轉子側坡面部和所述轉子側坡面部之間以可自由地滾動;圓柱形的調整螺母,該調整螺母具有在中央部中的多螺紋調節(jié)陰螺紋,以及在所述外周表面的靠近所述對轉子的部分處的向外凸緣狀的卡圈,使得借助于所述卡圈的一些部分與所述對轉子側殼體的接合來阻止旋轉; 止推軸承,該止推軸承被保持在所述轉子側凸輪構件與所述卡圈的對轉子側表面之間;以及 壓縮彈簧,該壓縮彈簧在軸向上彈性地受壓縮,并且被保持在所述卡圈的轉子側表面與所述轉子側殼體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具有所述停車機構的盤式制動裝置,其中 所述鎖部是形成在所述對轉子側殼體的轉子側端處的鎖孔。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所述停車機構的盤式制動裝置,其中 在將所述對轉子側殼體嵌入在所述圓柱形空間的后端的預定位置處之后,在將所述轉子側殼體安裝在所述圓柱形空間的預定位置處之前或之后,將所述鎖爪沿徑向從內側到外側插入到所述鎖孔中, 在安裝之前,通過使所述鎖爪的部分與所述鎖孔的轉子側端邊緣接合而阻止了兩個所述殼體的分離,并且 在安裝之后,通過使所述鎖爪的前端處從所述對轉子側殼體的外周表面伸出的部分與所述鎖定凹部接合,阻止了兩個所述殼體從所述圓柱形空間拆離。
5.根據權利要求3或4中任一項所述的具有所述停車機構的盤式制動裝置,其中 所述鎖爪在所述轉子側殼體的對轉子側端處形成在所述轉子側殼體的周向上的多個地方處, 所述鎖孔形成在所述對轉子側殼體的轉子側端處, 在裝配在所述對轉子側殼體和所述轉子側殼體之間的壓縮彈簧被壓縮預定量的狀態(tài)下,所述鎖爪的前端與所述鎖孔的轉子側邊緣接合,使得所述對轉子側殼體與所述轉子側殼體不分離,并且 在所述壓縮彈簧被壓縮超過所述預定量的狀態(tài)下,所述鎖爪的前端從所述對轉子側殼體的外周表面伸出一定的量,使得所述鎖爪的前端與形成在所述圓柱形空間的內周表面上的鎖定凹部相接合。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所述停車機構的盤式制動裝置,其中 所述鎖爪通過將所述彈性臂的前端沿所述對轉子側殼體的徑向向外彎曲而形成, 通過沿所述對轉子側殼體的徑向向外彎曲所述前端使得該前端處于基端之外,在所述彈性臂中間的靠近該前端的部分處形成了臺階, 在所述彈性臂的比所述臺階更靠近所述前端側的部分接觸所述對轉子側殼體的內周表面的狀態(tài)下,所述鎖爪的前端與所述鎖孔接合,使得所述對轉子側殼體和所述轉子側殼體不分離,并且 在所述彈性臂的比所述臺階更靠近基端側的部分接觸所述對轉子側殼體的內周表面的狀態(tài)下,所述鎖爪的前端處從所述對轉子側殼體的外周表面伸出的部分與形成在所述圓柱形空間的內周表面上的鎖定凹部相接合。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所述停車機構的盤式制動裝置,其中 壓板通過在所述對轉子側殼體的徑向上被向內彎曲并且朝所述轉子側殼體延伸而形成在所述鎖孔的對轉子側端處,并且 當所述彈性臂的臺階進入到所述鎖孔中時,通過使得所述彈性臂的前端進入所述壓板的徑向上的外側,阻止了所述鎖爪沿從所述鎖定凹部拆離的方向移位。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所述停車機構的盤式制動裝置,其中 所述鎖爪通過將所述彈性臂的前端沿所述轉子側殼體的徑向向外彎曲而形成, 所述鎖爪的中部設置有比所述前端寬的寬部分, 所述鎖孔分別設置有在所述轉子側部分處的窄部和在所述對轉子側部分處的寬部,該窄部允許所述鎖爪的前端通過但不允許所述鎖爪的寬部分通過,該寬部允許所述鎖爪的寬部分通過, 在所述寬部分與所述窄部的兩個側邊緣相接合的狀態(tài)下,所述鎖爪的前端與所述鎖孔接合,使得所述對轉子側殼體和所述轉子側殼體將不分離,并且 在所述鎖爪的寬部分通過所述鎖孔的寬部的狀態(tài)下,所述鎖爪的前端處從所述轉子側殼體的外周表面伸出的部分與形成在所述圓柱形空間的內周表面上的鎖定凹部相接合。
9.根據權利要求3或4中任一項所述的具有所述停車機構的盤式制動裝置,其中 所述鎖爪通過沿所述轉子側殼體的徑向向外彎曲寬部分的對轉子側半部分而形成,所述寬部分設置在從所述轉子側殼體的外周邊緣的在該轉子側殼體的周向上的多個位置延伸到所述對轉子側的彈性臂的前端處,并且該寬部分在所述轉子側殼體的周向上的寬度比所述彈性臂在同一方向上的寬度大,在所述鎖孔在對轉子側殼體的周向上的中央部與所述對轉子側殼體的轉子側端邊緣之間設置有連通部,該連通部在對轉子側殼體的周向上的寬度大于所述彈性臂的寬度, 在將所述對轉子側殼體嵌入在所述圓柱形空間的后端的預定位置處之后并且在將所述轉子側殼體安裝在所述圓柱形空間的預定位置處之前的狀態(tài)下,將所述鎖爪沿所述對轉子側殼體的徑向從內側到外側插過所述鎖孔,并且借助于所述鎖爪與所述鎖孔在周向上的兩個端部的接合,阻止了兩個所述殼體分離,并且 在安裝之后,在所述彈性臂通過所述連通部并且在所述對轉子側殼體的徑向上向外移位到所述對轉子側殼體以外的狀態(tài)下,借助于所述鎖爪的前端與所述鎖定凹部的接合,阻止了兩個所述殼體從所述圓柱形空間拆離,并且借助于所述寬部分在所述對轉子側殼體的徑向上朝所述連通部的外側的移動,阻止了所述鎖爪從所述鎖定凹部拆離。
10.根據權利要求I或2中任一項所述的具有所述停車機構的盤式制動裝置,其中 所述鎖部是形成所述對轉子側殼體的周壁的對轉子側端邊緣。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所述停車機構的盤式制動裝置,其中 所述周壁具有不完全的圓柱形狀,所述不完全的圓柱形狀在周向上的多個位置處具有在軸向上從所述轉子側端邊緣貫通至所述對轉子側端邊緣的狹縫, 所述周壁的部分通過所述狹縫在周向上被劃分開,并且通過設置在所述對轉子側殼體的對轉子側端處的底板而相互連接,并且 所述底板設置在所述周壁的對轉子端邊緣的在周向上與所述狹縫對準的部分處,或者是設置在所述周壁的對轉子端邊緣的在所述狹縫旁邊的部分處。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所述停車機構的盤式制動裝置,其中 所述鎖爪從所述轉子側殼體的外周邊緣在所述轉子側殼體的周向上與所述狹縫對準的多個位置延伸到所述對轉子側,并且通過沿所述轉子側殼體的徑向向外彎曲寬部分的對轉子側半部分而形成,所述寬部分設置于其在周向上的寬度小于所述狹縫在同一方向上的寬度的彈性臂的前端處,并且該寬部分在同一方向上的寬度大于所述狹縫在同一方向上的寬度, 在將所述對轉子側殼體嵌入在所述圓柱形空間的后端的預定位置處之后并且在將所述轉子側殼體安裝在所述圓柱形空間的預定位置處之前,借助于所述鎖爪與所述周壁的對轉子側后端邊緣沿周向在所述狹縫旁邊的部分的接合,阻止了所述兩個殼體分離,并且 在安裝之后,使所述彈性臂在所述狹縫中沿所述對轉子側殼體的徑向向外移位,使得通過接合所述鎖爪的前端與所述鎖定凹部,來阻止兩個所述殼體從所述圓柱形空間拆離。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所述停車機構的盤式制動裝置,其中 延續(xù)部通過從所述彈性臂的前端邊緣沿所述轉子側殼體的徑向向內彎曲而設置在所述寬部分和所述彈性臂之間,并且 在作為所述寬部分的轉子側半部分的基板接觸所述周壁的對轉子側端處的內周表面的在所述狹縫旁邊的部分的狀態(tài)下,所述彈性臂不從所述周壁的內周表面沿徑向向內伸出。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具有所述停車機構的盤式制動裝置,其中 在通過接合所述鎖爪的前端與所述鎖定凹部來阻止兩個所述殼體從所述圓柱形空間拆離的狀態(tài)下,使形成所述停車機構的一些部件沿所述轉子側殼體的徑向進入所述寬部分的基板的內側,使得阻止了所述鎖爪沿所述轉子側殼體的徑向向內移位。
全文摘要
停車制動機構的一些部件并入在內側殼體和外側殼體(45,46)之間,所述兩個殼體(45,46)通過接合鎖孔(51,51)和鎖爪(55,55)結合,并且形成內側輔助組件(59)。在這種狀態(tài)下,所述鎖爪(55,55)的外接圓的直徑被構造成較小。另外,當將所述內側輔助組件(59)并入在圓柱形空間(9a)中時,通過使所述兩個鎖爪(55,55)從內側殼體(45)的外周表面很大程度地伸出,所述兩個鎖爪(55,55)與形成在該圓柱形空間(9a)的內周表面的鎖定凹部(61)相接合。
文檔編號F16D65/18GK102770685SQ20118000726
公開日2012年11月7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月26日
發(fā)明者吉川和宏, 山寺伸一 申請人:曙制動器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