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內燃機的曲柄軸用主軸承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541279閱讀:197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內燃機的曲柄軸用主軸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內燃機的曲柄軸用主軸承,尤其涉及將曲柄軸的軸頸部支承在內燃機的汽缸體下部的主軸承。本發(fā)明還涉及由這種主軸承及對應的軸部構成的軸承裝置。
      背景技術
      內燃機的曲柄軸在其軸頸部通過由一對半圓筒形軸承構成主軸承被支承在內燃機的汽缸體下部。為了對這個主軸承進行潤滑,由油泵吐出的潤滑油流過在汽缸體的壁內形成的油溝及在主軸承的壁上形成的貫通口而被送入沿主軸承的內周面形成的潤滑油槽內。在曲柄軸上,沿直徑方向貫穿軸頸而形成有第一潤滑油路,且用其兩端的開口與主軸承的潤滑油槽連通。另外,第二潤滑油路從第一潤滑油路分支而穿過曲柄臂部,且與沿曲柄銷的直徑方向貫穿形成的第三潤滑油路連通。因此,被送入主軸承的潤滑油槽內的潤滑油流過第一潤滑油路、第二潤滑油路及第三潤滑油路,然后,從第三潤滑油路的端部開口(在曲柄銷的外周面上形成的潤滑油出口)向曲柄銷與連桿軸承之間的滑動面供給。
      主軸承的潤滑油槽在一對半圓筒形軸承中的至少一個半圓筒形軸承的內周面上沿其圓周方向的全長形成(專利文獻I的圖1)。在這種場合,從汽缸體內的油溝向主軸承的潤滑油槽供給的潤滑油隨著軸頸部的旋轉而主要流到半圓筒形軸承的圓周方向端部,其中大多數流過在一對半圓筒形軸承的接合部形成的軸線方向槽而向軸承外部排出。
      另外,近年來,為了適應以降低內燃機燃料費為目的的潤滑油供給用油泵的小型化而減少潤滑油從半圓筒形軸承的圓周方向端部漏出的泄漏量,還采用一種主軸承,這種主軸承使?jié)櫥筒鄣膱A周方向長度比半圓筒形軸承的圓周方向全長短,從而潤滑油槽的圓周方向兩端部中的至少一個端部不會延伸到半圓筒形軸承的圓周方向端部(不在軸線方向槽處開口 )(參照專利文獻I 5)。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實用新型實公昭61-0057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發(fā)明專利申請?zhí)亻_平04-219521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發(fā)明專利申請?zhí)亻_2005-249024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發(fā)明專利申請?zhí)亻_2011-179572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發(fā)明專利申請?zhí)亻_2008-095858號公報
      從汽缸體內的油溝經主軸承及曲柄軸的內部潤滑油路送到連桿軸承的潤滑油可能伴隨有例如在加工各個零件時產生的殘留異物。這種異物可能給軸頸部與主軸承間的滑動面以及曲柄銷與連桿軸承間的滑動面造成損傷,因而必須從潤滑油的流動中盡快向外部排出。
      現有的主軸承是沿半圓筒形軸承的圓周方向全長而在內周面上形成了潤滑油槽,采用這種主軸承時,從汽缸體內的油溝向主軸承的潤滑油槽供給的潤滑油能夠流到半圓筒形軸承的圓周方向端部,因此,跟隨著潤滑油的異物能夠穿過由主軸承的軸線方向槽與軸頸部形成的間隙而向軸承外部排出。然而,如上所述,有一種主軸承為了適應潤滑油供給用油泵的小型化而減小潤滑油從軸線方向槽漏出的泄漏量,采用使?jié)櫥筒鄣膱A周方向兩端部中的至少一個端部不到達軸線方向槽的結構,采用這種主軸承時,不僅是潤滑油,連異物也很難從主軸承的潤滑油槽排出,而容易滯留在潤滑油槽的圓周方向端部附近。
      滯留在潤滑油槽的圓周方向端部附近的異物會導致軸頸部與主軸承間的滑動面損傷。另外,這些異物還會在當形成于軸頸部的外周面上的第一潤滑油路的入口開口通過潤滑油槽的端部附近之際進入曲柄軸內部的潤滑油路,并被送到曲柄銷與連桿軸承間的滑動面,在此處也會導致損傷。結果是,那種使?jié)櫥筒鄣膱A周方向兩端部中的至少一個端部不到達軸線方向槽的主軸承不僅是主軸承自身、連連桿軸承的壽命也會降低。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主軸承,既能降低油的泄漏量,又具有優(yōu)異的異物排出功能,即,既能抑制潤滑油從在軸承內周面上形成的潤滑油槽的圓周方向端部向軸線方向槽流出,又能防止異物大量滯留在潤滑油槽的圓周方向端部。本發(fā)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由這種主軸承和軸頸部構成的軸承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以下內燃機的曲柄軸用主軸承。
      一種內燃機的曲柄軸用主軸承,用于將曲柄軸的軸頸部支承成能自由旋轉,上述軸頸部具有在其內部延伸的潤滑油路和在其外周面上形成的上述潤滑油路的入口開口,其特征是,
      上述主軸承由一對半圓筒形軸承構成,只有上述半圓筒形軸承中的一個半圓筒形軸承具有在其內周面上形成的油槽,
      上述油槽被配置成如下狀態(tài):穿過上述一個半圓筒形軸承的至少圓周方向中央部而沿圓周方向延伸,并且軸線方向上的該油槽的寬度中央與上述軸頸部的上述入口開口的中心一致,上述油槽的圓周方向端部不延伸到上述一個半圓筒形軸承的圓周方向端面,由此,上述內周面在該油槽的圓周方向端部與該一個半圓筒形軸承的圓周方向端面之間延伸而提供分離內周面,
      上述一個半圓筒形軸承的上述油槽不延伸的上述圓周方向端面以及與之接合的另一個半圓筒形軸承的圓周方向端面分別在內周面一側具有沿軸線方向的全長延伸的傾斜面,由此在上述一對半圓筒形軸承的接合部形成軸線方向槽,且上述分離內周面在該軸線方向槽與上述油槽之間延伸,
      并且上述分離 內周面的圓周方向長度LI比上述軸頸部的上述入口開口的圓周方向長度L2小,由此,上述油槽能夠經過上述潤滑油路的入口開口而與上述軸線方向槽連通。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中,上述分離內周面的圓周方向長度LI與上述軸頸部的上述入口開口的圓周方向長度L2滿足以下關系式:L2 — LI彡0.5mm。
      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式中,上述分離內周面的圓周方向長度LI與上述軸頸部的上述入口開口的圓周方向長度L2滿足以下關系式:L1彡L2X0.3。
      更好的是,上述分離內周面的圓周方向長度LI與上述軸頸部的上述入口開口的圓周方向長度L2滿足以下關系式:L1彡L2X0.6。
      在本發(fā)明的又一實施方式中,上述軸線方向槽的從上述主軸承的內周面起的深度為 0.1 Imnin
      更好的是,上述軸線方向槽的從上述主軸承的內周面起的深度為0.1 0.5mm。
      在本發(fā)明的再一實施方式中,在上述主軸承的內周面上的上述軸線方向槽的圓周方向的寬度為0.2 2mm。
      在本發(fā)明再一實施方式中,上述油槽的兩個圓周方向端部不延伸到上述一個半圓筒形軸承的各個圓周方向端面,從而在該油槽的圓周方向兩側提供上述分離內周面。
      在本發(fā)明再一實施方式中,在與上述一對半圓筒形軸承的各圓周方向端面鄰接的內周面一側形成有擠壓緩沖部(crash relief)。
      較為理想的是,上述擠壓緩沖部的靠上述一個半圓筒形軸承的圓周方向中央一側的端部位于比上述油槽的圓周方向端部更靠圓周方向端面一側的位置。
      在本發(fā)明再一實施方式中,上述入口開口在上述軸頸部的外周面上的面積比上述軸頸部內的上述潤滑油路的截面積更大,從而在上述入口開口與上述潤滑油路之間形成有截面積漸漸變化的流路變化部分。
      較為理想的是,上述流路變化部分的從上述軸頸部的外周面起的深度尺寸為I 2mm ο
      本發(fā)明第二方案提供一種軸承裝置,該軸承裝置由上述第一方案的曲柄軸用主軸承和被該主軸承支承的上述軸頸部構成。
      通過采用本發(fā)明的結構,流過在主軸承的壁上形成的貫通口而向潤滑油槽內供給的潤滑油就被在油槽的圓周方向端部與軸線方向槽之間延伸的分離內周面限制了從主軸承的軸線方向槽流出,另一方面,由于在軸頸部的入口開口通過分離內周面的上方時油槽與軸線方向槽連通,就使跟隨潤滑油的異物從主軸線的軸線方向槽適當地排出。
      本發(fā)明的其它目的、特征以及優(yōu)點可以從與附圖有關的以下實施例中獲知。


      圖1是將內燃機的曲柄軸在軸頸部及曲柄銷部分別截斷的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曲柄軸用主軸承及曲柄軸的主視圖。
      圖3是從軸承內周面一側觀察圖2所示的主軸承的上側半圓筒形軸承的俯視圖。
      圖4是從軸承內周面一側觀察圖2所示的主軸承的下側半圓筒形軸承的俯視圖。
      圖5是從軸線方向觀察圖2所示的主軸承的接合部及曲柄軸的放大剖視圖。
      圖6是從軸承內周面一側觀察圖2所示的主軸承的接合部的圖。
      圖7是圖2所示的主軸承的接合部的放大主視圖。
      圖8是從軸線方向觀察圖2所示的主軸承的接合部及曲柄軸的另一例的放大剖視圖。
      圖9是用于說明圖2所示的主軸承的功能的、從軸線方向觀察一個接合部的放大首1J視圖。
      圖10是用于說明圖2所示的主軸承的功能的、從軸線方向觀察一個接合部的放大首1J視圖。
      圖11是用于說明圖2所示的主軸承的功能的、從軸承內周面一側觀察一個接合部的圖。
      圖12是用于說明圖2所示的主軸承的功能的、從軸線方向觀察另一個接合部的放大剖視圖。
      圖13是從軸線方向觀察設有擠壓緩沖部的圖2所示的主軸承的接合部的放大剖視圖。
      圖14是從軸承內周面一側觀察圖13所示的主軸承的接合部的圖。
      圖15是從軸線方向觀察設有與圖13不同的擠壓緩沖部的圖2所示的主軸承的接合部的放大剖視圖。
      圖16是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曲柄軸用主軸承的主視圖。
      圖17是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曲柄軸用主軸承的主視圖。
      符號說明
      10軸頸部
      IOa通孔(潤滑油路)
      12曲柄銷
      14 連桿
      16大端部殼體
      16A連桿側大端部殼體
      16B蓋子側大端部殼體
      17半圓筒形軸承
      17a 油槽
      17A前方側圓周方向端面
      17B后方側圓周方向端面
      17C、17D 傾斜面
      17E、17F油槽17a的圓周方向兩端部
      17S內周面
      17S’分離內周部
      18半圓筒形軸承
      18A后方側圓周方向端面
      18B前方側圓周方向端面
      18D、18C 傾斜面
      19主軸承
      20潤滑油路
      22連桿軸承
      22a半圓筒形軸承
      22b半圓筒形軸承
      24A、24B軸線方向槽
      26 入 口開口
      28 異物
      29流路變化部分
      42、44擠壓緩沖部或避讓空間
      42A 端部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以下參照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圖1是將內燃機的曲柄軸在軸頸部及曲柄銷部分別截斷的示意圖,表示軸頸部10、曲柄銷12及連桿14。這三個部件在紙面縱深方向的位置關系是,軸頸部10處于紙面的縱深一側,曲柄銷12處于紙面的表面一側,該曲柄銷12在另一端被承載活塞的連桿14的大端部殼體16包圍著。
      軸頸部10通過由一對半圓筒形軸承17、18構成的主軸承19而支承在內燃機的汽缸體下部(圖中未示)。在附圖中,只在位于上側的半圓筒形軸承17的除了主軸承的兩端附近區(qū)域外的內周面上形成了沿圓周方向延伸的油槽17a。軸頸部10具有沿其直徑方向延伸的通孔(潤滑油路)10a,一旦軸頸部10向箭頭X方向旋轉,通孔IOa兩端的入口開口便交替地與油槽17a連通。而如果在上側及下側的半圓筒形軸承17、18上都形成油槽,潤滑油從主軸承19泄漏的量就會增加,因此本發(fā)明必須只在上側及下側半圓筒形軸承中的任意一個半圓筒形軸承上形成油槽。
      在曲柄軸內部形成了貫穿軸頸部10、圖中未示的曲柄臂及曲柄銷12并與通孔IOa連通的潤滑油路20。
      曲柄銷12通過由一對半圓筒形軸承22a、22b構成的連桿軸承22而被保持在連桿14的(由連桿側大端部殼體16A和蓋子側大端部殼體16B構成的)大端部殼體16上。
      圖2 圖7中顯示了構成主軸承19的一對半圓筒形軸承17、18的細節(jié)部分。紙面上側的半圓筒形軸承17具有配置在軸頸部10的旋轉方向X的前方一側的前方側圓周方向端面17A和配置在后方一側的后方側圓周方向端面17B。下側的半圓筒形軸承18則具有配置在軸頸部10的旋轉方向X的前方一側的前方側圓周方向端面18B和配置在后方一側的后方側圓周方向端面18A。半圓筒形軸承17的前方側圓周方向端面17A與半圓筒形軸承18的后方側圓周方向端面18A抵接,并且半圓筒形軸承18的前方側圓周方向端面18B與半圓筒形軸承17的后方側圓周方向端面17B抵接,由此構成圓筒形狀的主軸承19。
      半圓筒形軸承17的前方側圓周方向端面17A及后方側圓周方向端面17B分別在內周面一側具有沿著軸線方向的全長以倒角的方式形成的傾斜面17C、17D,另外,半圓筒形軸承18的前方側圓周方向端面18B及后方側圓周方向端面18A分別在內周面一側具有沿著軸線方向的全長以同樣方式形成的傾斜面18C、18D,由此在半圓筒形軸承17、18的接合部形成了軸線方向槽24A、24B。
      從圖2可知,在半圓筒形軸承17的內周面17S上形成的油槽17a在包含圓周方向中央部在內的區(qū)域具有一定的深度,在圓周方向端部附近區(qū)域則向著端部漸漸地減小深度。油槽17a的圓周方向兩端部17E、17F各自不延伸到傾斜面17C及傾斜面17D,從而在端部17E與傾斜面17C之間以及端部17F與傾斜面17D之間延伸有內周面17S(圖3及圖5)。在本說明書中,以下,將以使油槽17a的圓周方向端部17E與傾斜面17C分離的方式以圓周方向長度(直線距離)LI延伸的這個內周面17S的部分稱為分離內周部17S’(圖6中的斜線部分)。
      從圖3可知,油槽17a配置于半圓筒形軸承17的軸線方向上的寬度中央。在油槽17a的底部形成有沿徑向貫穿半圓筒形軸承17的貫通口(圖中未示),潤滑油從汽缸體的壁內的油溝流過該貫通口而向油槽17a內供給。然后,潤滑油的一部分隨著軸頸部10向箭頭X方向的旋轉而在油槽17a內向旋轉方向前方流動,潤滑油的另一部分則在油槽17a內向與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動。另外,由于半圓筒形軸承17被配置成油槽17a的寬度方向中央與軸頸部10的潤滑油路IOa的入口開口 26的中心一致的狀態(tài)(圖6中用虛線表示處于圖5的旋轉位置的入口開口 26),因此,向油槽17a內供給的潤滑油能流過入口開口 26而進一步流向連桿軸承22。軸頸部10內的潤滑油IOa的入口開口 26的尺寸因內燃機的規(guī)格而異,而如果是轎車用的小型內燃機,則直徑為5 8_左右。
      入口開口 26在圖5中被記載為具有與潤滑油路IOa的截面積相同的截面積。但入口開口 26的加工結果也可如圖8所示具有比潤滑油路IOa的截面積更大的截面積,另外,也可在軸頸部10的外周面上具有圓形或橢圓形的開口形狀。當入口開口 26的截面積比潤滑油路IOa的截面積大時,就在入口開口 26與潤滑油路IOa之間形成有截面積向著油路方向漸漸變化的深度為I 2mm的流路變化部分29。無論何種情況,入口開口 26都具有在軸頸部10的外周面上的圓周方向長度(直線距離)L2。
      當向油槽17a供給的潤滑油中混入異物28時,異物28就會因其與潤滑油之間的比重差而向油槽17a的圓周方向兩端部中的任意一方移動(圖5)。在現有的曲柄軸用主軸承中,這種異物會滯留在油槽的圓周方向端部而成為在軸頸部與主軸承之間的滑動面上發(fā)生損傷的原因,或是當軸頸部的入口開口通過油槽的圓周方向端部上方時與潤滑油一同流入潤滑油路,而成為在曲柄銷與連桿軸承之間的滑動面上發(fā)生損傷的原因。然而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是使分離內周面17S’的圓周方向長度LI形成得比入口開口 26的圓周方向長度L2小,因此,在入口開口 26隨著軸頸部10的旋轉而通過油槽17a的端部17E的上方時(參照圖9),進入潤滑油路IOa的異物28就在入口開口 26位于分離內周面17S’的上方而使油槽17a經過入口開口 26與軸線方向槽24A連通時(參照圖10)向軸線方向槽24A排出。
      更具體是,在油槽17a經過入口開口 26而與軸線方向槽24A連通時,⑴由軸頸部10的旋轉力產生的離心力Fl、(2)由于油槽17a內與潤滑油路IOa內的潤滑油的壓力梯度而產生的流動F2、以及(3)由于潤滑油路IOa內與軸線方向槽24A內的潤滑油的壓力梯度而產生的流動F3就會同時作用于入口開口 26附近的潤滑油路IOa內部的異物28及潤滑油,在瞬間形成使進入潤滑油路IOa內的異物28向軸線方向槽24A移動所需的足夠的潤滑油的流動。另外,在此瞬間,也在軸線方向槽24A內形成有沿著主軸承19的軸線方向的流動,以幫助異物28向軸承外排出(圖11)。
      然后,隨著軸頸部10的旋轉,油槽17a與軸線方向槽24A之間的連通被切斷(例如參照圖8),軸線方向槽24A內的軸線方向上的流動會減小,因此,能夠抑制潤滑油從主軸承19流出。
      另外,根據本發(fā)明,即使是在油槽17a的旋轉方向后方側端部17F使油槽17a和軸線方向槽24B經過入口開口 26來連通的瞬間,如圖12所示,也有上述的作用力Fl F3在起作用,因此,能減小潤滑油的泄漏量,并能排出異物。
      根據本發(fā)明,要求分離內周部17S’的圓周方向長度LI比入口開口 26的圓周方向長度L2小。這是由于以下緣故:如果LI彡L2,則在入口開口 26開始與軸線方向槽24A連通時,入口開口 26已經不與油槽17a連通,因此不會產生圖10所示的來自油槽17a的流動F2,因此不能將已進入潤滑油路IOa的異物28向軸線方向槽24A推出。
      為了將進入潤滑油路IOa的異物28向軸線方向槽24A推出,需要足夠的潤滑油的流動,因此,較為理想的是,分離內周部17S’的圓周方向長度LI與入口開口 26的圓周方向長度L2滿足L2 — LI彡0.5mm的關系。另外,為了防止油槽17a與軸線方向槽24A連通時潤滑油過度地流出,較為理想的是,分離內周部17S’的圓周方向長度LI與入口開口 26的圓周方向長度L2滿足LI彡L2X0.3的關系,另外,更理想的是滿足LI彡L2X0.6的關系。這是由于以下緣故:如果分離內周部17S’的圓周方向長度LI過短,則油槽17a與軸線方向槽24A連通的時間會延長,從油槽17a的端部17E流入軸線方向槽24A的油量、即泄漏量會增加,從而會減小送往連桿軸承22的油量。
      軸線方向槽24A在主軸承19的內周面上的圓周方向長度(直線距離)L3可以設定為0.2 2mm,另外,軸線方向槽24A的從主軸承19的內周面起的最大深度Dl可以設定為0.1 Imm,理想的是設定為0.1 0.5mm(圖7)。也可以根據混入潤滑油中的異物的尺寸(一般最大為0.1mm左右)將軸線方向槽24A的圓周方向長度L3及深度Dl設定為能夠排出異物的最小尺寸。
      如上所述,在入口開口 26的截面積比潤滑油路IOa的截面積大、并且至少在入口開口 26的圓周方向兩側形成流路變化部分29的情況下,在油槽17a與軸線方向槽24A連通時,油槽17a的潤滑油就會受流路變化部分29的傾斜面引導而容易流入潤滑油路IOa內,因此,能加強將異物28向軸線方向槽24A推出的圓周方向上的流動F2 (圖10)。另外,入口開口 26的旋轉方向前方側的傾斜面有助于異物28進入軸線方向槽24A內。
      本發(fā)明的曲柄軸用主軸承19也可以在與半圓筒形軸承17、18的接合部鄰接的軸承內周面上具有擠壓緩沖部42、44。如圖13和圖14所示,擠壓緩沖部就是在各半圓筒形軸承17、18的圓周方向端部區(qū)域從與旋轉中心同心的本來的內周面40 (主要圓弧)將壁部的厚度沿半徑方向減薄后形成的避讓空間42、44,它們是為了吸收例如在將一對半圓筒形軸承17、18組裝到曲柄軸的軸頸部10上時產生的半圓筒形軸承的圓周方向端面的移位或變形而形成的。因此,在形成有擠壓緩沖部42的區(qū)域R中的軸承內周面17S的曲率中心位置與其它區(qū)域的軸承內周面(主要 圓弧)的曲率中心位置不同(參照SAEJ506 (項目3.26及項目6.4)、DIN1497、3.2節(jié)、JISD3102)。一般情況下,如果是轎車用的小型內燃機用軸承,則開合軸承(日文:半割軸受)的圓周方向端面上的擠壓緩沖部的深度(從本來的內周面到實際的內周面的距離)為0.01 0.05mm左右。
      擠壓緩沖部42向著半圓筒形軸承17的圓周方向中央部一側漸漸減小深度,且在軸承內周面17S上形成劃定出供擠壓緩沖部42形成的區(qū)域的端部42A,但該端部42A也可以如圖13及圖14所示位于比油槽17a的圓周方向端部17E更靠圓周方向中央一側的位置,或者也可以如圖15所示位于比油槽17a的圓周方向端部17E更靠圓周方向端部一側的位置。這是因為,擠壓緩沖部42的深度與油槽17a和軸線方向槽24A的深度相比非常小,因此,本來的內周面40與實際的內周面17S’之間的差異不會影響異物的排出作用。然而,當擠壓緩沖部42的圓周方向端部42A位于比油槽17a的圓周方向端部17E的位置更靠圓周方向中央一側的位置時,在分離內周部17S’與軸頸部10的外周面之間形成的間隙會略微增加,因此,從油槽17a流到軸線方向槽24A的油量、即從主軸承19漏出的泄漏量會稍有增力口。因此,從減少潤滑油泄漏量的角度出發(fā),較為理想的是,擠壓緩沖部42的端部42A如圖15所示位于比油槽17a的圓周方向端部17E更靠圓周方向端部一側的位置。
      換言之,如果是形成有圖15所示的擠壓緩沖部42的半圓筒形軸承17,則即使軸頸部10的入口開口 26具有使油槽17a僅與擠壓緩沖部42的形成區(qū)域R連通的圓周方向長度L2,異物也不會排出,而是滯留在油槽17a的端部。這是因為,除了擠壓緩沖部42的深度不足以使異物進入這個上述的理由之外,在入口開口 26與擠壓緩沖部42連通的初始階段,潤滑油會流入擠壓緩沖部42的容積特別小的部分而將此處填滿,因此,潤滑油路IOa及擠壓緩沖部42的壓差會變小,難以產生由壓力梯度導致的流動F3。因此,根據本發(fā)明,要將入口開口 26及分離內周面17S’的尺寸設定為使油槽17a與軸線方向油槽24A或24B連通。
      (實施例2)
      圖16表示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曲柄軸用主軸承19’。從該圖可知,只在半圓筒形軸承17’、18’的接合部中的紙面右側的接合部上形成軸線方向槽,而且在紙面上側的半圓筒形軸承17’上形成的油槽17a’只在軸頸部的旋轉方向前方一側具有上述本發(fā)明的結構。SP,油槽17a’向著旋轉方向前方一側的端部而漸漸減小深度,從而在旋轉方向前方一側形成分離內周面,另一方面,從包含了圓周方向中央部在內的區(qū)域到旋轉方向后方一側則維持一定的深度,從而延伸到半圓筒形軸承17’的圓周方向端面為止。
      (實施例3)
      圖17表示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曲柄軸用主軸承19”。從該圖可知,只在半圓筒形軸承17”、18”的接合部中的紙面左側的接合部上形成軸線方向槽,而且在紙面上側的半圓筒形軸承17”上形成的油槽17a”只在軸頸部的旋轉方向后方一側具有上述本發(fā)明的結構。即,油槽17a”以從半圓筒形軸承17”的旋轉方向前方側端面向著旋轉方向后方側的端部漸漸減小深度的方式沿圓周方向延伸,從而只在旋轉方向后方側形成分離內周面。
      以上說明是關于實施例的,但本發(fā)明不受此限,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宗旨和權利要求的范圍內作各種變更和修正。例如,上述實施例中,油槽是在上側的半圓筒形軸承上形成的,但也可以只在下側的半圓筒形軸承上形成。另外,油槽的深度也可以是在半圓筒形軸承的圓周方向中央部最大,且向著半圓筒形軸承的圓周方向兩端部漸漸減少,與油槽的長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狀除了矩形外,還可以是半圓形狀、三角形狀等任意的形狀。
      權利要求
      1.一種內燃機的曲柄軸用主軸承,用于將曲柄軸的軸頸部支承成能自由旋轉,所述軸頸部具有在其內部延伸的潤滑油路和在其外周面上形成的所述潤滑油路的入口開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軸承由一對半圓筒形軸承構成,只有所述半圓筒形軸承中的一個半圓筒形軸承具有在其內周面上形成的油槽, 所述油槽被配置成如下狀態(tài):穿過所述一個半圓筒形軸承的至少圓周方向中央部而沿圓周方向延伸,并且軸線方向上的該油槽的寬度中央與所述軸頸部的所述入口開口的中心一致,所述油槽的圓周方向端部不延伸到所述一個半圓筒形軸承的圓周方向端面,由此,所述內周面在該油槽的圓周方向端部與該一個半圓筒形軸承的圓周方向端面之間延伸而提供分離內周面, 所述一個半圓筒形軸承的所述油槽不延伸的所述圓周方向端面以及與之接合的另一個半圓筒形軸承的圓周方向端面分別在內周面一側具有沿軸線方向的全長延伸的傾斜面,由此在所述一對半圓筒形軸承的接合部形成軸線方向槽,且所述分離內周面在該軸線方向槽與所述油槽之間延伸, 所述分離內周面的圓周方向長度LI比所述軸頸部的所述入口開口的圓周方向長度L2小,由此,所述油槽能經過所述潤滑油路的入口開口而與所述軸線方向槽連通。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曲柄軸用主軸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離內周面的圓周方向長度LI與所述軸頸部的所述入口開口的圓周方向長度L2滿足以下關系式:L2 — LI彡0.5_。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曲柄軸用主軸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離內周面的圓周方向長度LI與所述軸頸部的所述入口開口的圓周方向長度L2滿足以下關系式:L1彡L2X0.3。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 曲柄軸用主軸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離內周面的圓周方向長度LI與所述軸頸部的所述入口開口的圓周方向長度L2滿足以下關系式:L1彡L2X0.6。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曲柄軸用主軸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軸線方向槽的從所述主軸承的內周面起的深度是0.1 1_。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曲柄軸用主軸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軸線方向槽的從所述主軸承的內周面起的深度是0.1 0.5_。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曲柄軸用主軸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軸承的內周面上的所述軸線方向槽的圓周方向的寬度為0.2 2_。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曲柄軸用主軸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槽的兩個圓周方向端部不延伸到所述一個半圓筒形軸承的各個圓周方向端面,從而在該油槽的圓周方向兩側提供所述分離內周面。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曲柄軸用主軸承,其特征在于, 在與所述一對半圓筒形軸承的各圓周方向端面鄰接的內周面一側形成有擠壓緩沖部。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曲柄軸用主軸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擠壓緩沖部的靠所述一個半圓筒形軸承的圓周方向中央一側的端部位于比所述油槽的圓周方向端部更靠圓周方向端面一側的位置。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曲柄軸用主軸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入口開口在所述軸頸部的外周面上的面積比所述軸頸部內的所述潤滑油路的截面積大,從而在所述入口開口與所述潤滑油路之間形成有截面積漸漸變化的流路變化部分。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曲柄軸用主軸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變化部分的從所述軸頸部的外周面起的深度尺寸為I 2mm。
      13.—種軸承裝置,由權利要求1所述的曲柄軸用主軸承和被該主軸承支承的所述軸頸部 構成。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既能減小油的泄漏量又具有優(yōu)異的異物排出功能的曲柄軸用主軸承。根據本發(fā)明,提供由一對半圓筒形軸承(17、18)構成的主軸承(19)。在一個半圓筒形軸承(17)的內周面(17S)上設有沿圓周方向延伸的油槽(17a),該油槽(17a)被配置成其軸線方向寬度的中央與在曲柄軸的軸頸部(10)上形成的潤滑油路(10a)的入口開口(26)的中心一致。油槽(17a)不延伸到在一對半圓筒形軸承(17、18)的接合部上形成的軸線方向槽(24A),從而在油槽(17a)的圓周方向端部(17E)與半圓筒形軸承(17)的圓周方向端面(17A)之間延伸有分離內周面(17S’)。分離內周面(17S’)的圓周方向長度(L1)比入口開口(26)的圓周方向長度(L2)小,從而油槽(17a)能經過入口開口(26)與軸線方向槽(24A)連通。
      文檔編號F16C9/02GK103161818SQ20121053310
      公開日2013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2月16日
      發(fā)明者石吾修, 富田裕一, 山田素平 申請人:大同金屬工業(yè)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