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車用差速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客車用差速器,包括設置在橋殼內的大太陽輪、小太陽輪、行星輪組及行星輪架,大太陽輪與客車左半軸活動連接,小太陽輪與客車右半軸活動連接,大太陽輪與小太陽輪通過三組行星輪組傳動,行星輪組設置在行星輪架上,所述的行星輪組包括第一行星輪及第二行星輪,第一行星輪嚙合大太陽輪及第二行星輪,小太陽輪嚙合第二行星輪。本發(fā)明取消了原有的四個行星輪及十字軸結構,采用六個行星輪與兩個太陽輪嚙合傳動來實現(xiàn)客車差速傳動,行星輪及太陽輪均采用正齒齒輪,正齒齒輪且六個行星輪嚙合兩個太陽輪,使兩個太陽輪盡可能的靠近,盡可能的縮短兩個半軸的軸向距離,從而減少橋殼體積,減輕重量,有利于客車輕量化的發(fā)展。
【專利說明】客車用差速器
[0001]【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客車傳動用的零部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客車用差速器。
[0002]【背景技術】:
隨著客車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客車輕量化是近年來主要研發(fā)的方向之一。目前,客車生產(chǎn)企業(yè)主要是通過使用更加高效的材料減少客車零部件重量來實現(xiàn)客車輕量化水平,減少客車整車的重量。差速器是客車必不可少的零部件,現(xiàn)有的客車用差速器主要由四個行星輪、兩個太陽輪及十字軸結構組成,四個行星輪裝配在十字軸上,兩個太陽輪分別與客車的兩個半軸連接,兩個太陽輪與四個行星輪嚙合傳動,實現(xiàn)客車差速傳動,四個行星輪及兩個太陽輪均為錐齒輪。在客車行駛過程中,差速器的行星輪及太陽輪需要承受較高的載荷,由于差速器產(chǎn)品結構的特殊性,在差速器技術方面,一直以來沒有重大的改進。在客車行駛過程中,差速器的錐齒輪需要承受較高的載荷,因此差速器的輕量化無法通過更換材料來實現(xiàn)。而且,現(xiàn)有的差速器的四個行星輪設置在兩個太陽輪之間,這就導致兩個太陽輪之間需要較大的距離,導致差速器體積較大,需要較大的橋殼空間來盛放差速器,增大橋殼重量及空間布置難度,不能夠滿足客車輕量化需要。
[0003]
【發(fā)明內容】
:
綜上所述,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問題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客車用差速器,它取消了原有的四個行星輪及十字軸結構,采用六個行星輪與兩個太陽輪嚙合傳動來實現(xiàn)客車差速傳動,行星輪及太陽輪均采用正齒齒輪,正齒齒輪且六個行星輪嚙合兩個太陽輪,使兩個太陽輪盡可能的靠近,盡可能的縮短兩個半軸的軸向距離,從而減少橋殼體積,減輕重量,有利于客車輕量化的發(fā)展。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客車用差速器,其中:包括設置在橋殼內的大太陽輪、小太陽輪、行星輪組及行星輪架,大太陽輪與客車左半軸活動連接,小太陽輪與客車右半軸活動連接,大太陽輪與小太陽輪通過三組行星輪組傳動,行星輪組設置在行星輪架上,所述的行星輪組包括第一行星輪及第二行星輪,第一行星輪嚙合大太陽輪及第二行星輪,小太陽輪嚙合第二行星輪。
[0005]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這樣實現(xiàn)的:所述的大太陽輪、小太陽輪、第一行星輪及第二行星輪均為正齒齒輪。
[0006]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這樣實現(xiàn)的:所述的三組行星輪組圍繞大太陽輪2均勻分布。
[0007]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這樣實現(xiàn)的:所述的大太陽輪與客車左半軸、小太陽輪與客車右半軸、第一行星輪與行星輪架、第二行星輪與行星輪架分別通過軸承活動連接。
[0008]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這樣實現(xiàn)的:所述的第一行星輪同時嚙合大太陽輪及第二行星輪,大太陽輪與第一行星輪的嚙合長度L,第二行星輪與第一行星輪的嚙合長度M,L與M之和<第一行星輪的寬度。
[0009]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
1、本發(fā)明取消了原有的四個行星輪及十字軸結構,采用六個行星輪與兩個太陽輪嚙合傳動來實現(xiàn)客車差速傳動,行星輪及太陽輪均采用正齒齒輪,正齒齒輪且六個行星輪嚙合兩個太陽輪,使兩個太陽輪盡可能的靠近,盡可能的縮短兩個半軸的軸向距離,從而減少橋殼體積,減輕重量,有利于客車輕量化的發(fā)展。
[0010]2、本發(fā)明的行星輪及太陽輪均采用正齒齒輪,正齒齒輪相對錐齒輪制造容易,制造成本低,使用壽命相對較長,在保證客車差速傳動的基礎上,盡可能的降低客車生產(chǎn)成本及生產(chǎn)難度。
[0011]3、本發(fā)明通過第一行星輪同時嚙合第二行星輪及大太陽輪,大太陽輪與第一行星輪的嚙合長度L,第二行星輪與第一行星輪的嚙合長度M,L與M的總和<第一行星輪的寬度。通過此種嚙合方式使兩個太陽輪盡可能的靠近,從而使差速器結構緊湊,能夠減少裝納本發(fā)明的橋殼的體積,從而減輕橋殼重量,達到減輕客車重量的目的。
[0012]【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原理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行星輪組周向分布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大太陽輪、第一行星輪、第二行星輪及小太陽輪嚙合示意圖。
[0013]【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0014]如圖1、圖2、圖3所示,一種客車用差速器,包括設置在橋殼I內的大太陽輪2、小太陽輪3、行星輪組及行星輪架4,大太陽輪2與客車左半軸5通過軸承活動連接,小太陽輪3與客車右半軸6通過軸承活動連接,大太陽輪2與小太陽輪3通過三組行星輪組傳動,三組行星輪圍繞大太陽輪2均勻分布,行星輪組設置在行星輪架4上,所述的行星輪組包括第一行星輪7及第二行星輪8,第一行星輪7嚙合大太陽輪2及第二行星輪8,小太陽輪3嚙合第二行星輪8,大太陽輪2、小太陽輪3、第一行星輪7及第二行星輪8均為正齒齒輪,第一行星輪7同時嚙合大太陽輪2及第二行星輪8,大太陽輪2與第一行星輪7的嚙合長度L,第二行星輪8與第一行星輪7的嚙合長度M,L與M之和<第一行星輪7的寬度。
[0015]無差速運動時,左半軸5及右半軸6分別帶動大太陽輪2及小太陽輪3公轉,大太陽輪2帶動第一行星輪7公轉,小太陽輪3帶動第二行星輪8公轉,由行星輪帶動行星輪架4公轉。
[0016]差速運動時,當左半軸5低速或抱死時,與其連接大太陽輪2將低速運動或抱死,與大太陽輪2嚙合的第一行星輪7產(chǎn)生自轉,第一行星輪7與行星輪架4同時產(chǎn)生公轉,與第一行星輪7嚙合的第二行星輪8產(chǎn)生自轉,第二行星輪8與行星輪架4同時產(chǎn)生公轉,與第二行星輪8嚙合的小太陽輪3產(chǎn)生公轉。由此產(chǎn)生差速。當右半軸6低速或抱死時,本發(fā)明的動作過程與上述過程相反。
[0017]要說明的是,上述實施例是對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說明而非限制,所屬【技術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的等同替換或者根據(jù)現(xiàn)有技術而做的其它修改,只要沒超出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思路和范圍,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所要求的權利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客車用差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在橋殼(I)內的大太陽輪(2)、小太陽輪(3)、行星輪組及行星輪架(4),大太陽輪(2)與客車左半軸(5)活動連接,小太陽輪(3)與客車右半軸(6)活動連接,大太陽輪(2)與小太陽輪(3)通過三組行星輪組傳動,行星輪組設置在行星輪架(4)上,所述的行星輪組包括第一行星輪(7)及第二行星輪(8),第一行星輪(7)嚙合大太陽輪(2)及第二行星輪(8),小太陽輪(3)嚙合第二行星輪(8)。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客車用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太陽輪(2)、小太陽輪(3)、第一行星輪(7)及第二行星輪(8)均為正齒齒輪。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客車用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組行星輪組圍繞大太陽輪(2)均勻分布。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客車用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太陽輪(2與客車左半軸(5)、小太陽輪(3)與客車右半軸(6)、第一行星輪(7)與行星輪架(4)、第二行星輪(8)與行星輪架(4)分別通過軸承活動連接。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客車用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行星輪(7)同時嚙合大太陽輪(2)及第二行星輪(8),大太陽輪(2)與第一行星輪(7)的嚙合長度L,第二行星輪(8)與第一行星輪(7)的嚙合長度M,L與M之和<第一行星輪(7)的寬度。
【文檔編號】F16H48/06GK103697138SQ201310742324
【公開日】2014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2月30日
【發(fā)明者】吳泳, 呂習奎, 陶銀鵬, 黃文強, 李敏 申請人:鄭州精益達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