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封裝結(jié)構(gòu)及制作工藝,且特別是涉及一種封裝基板、封裝基板制作工藝、半導體元件的封裝結(jié)構(gòu)及其制作工藝。
背景技術(shù):
隨著電子產(chǎn)品的普遍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半導體元件需求量與日遽增。由于半導體元件走向輕薄化的設計,當半導體元件尺寸縮小時,I/O腳數(shù)不減反增,使得線路間距與線路寬度縮小化,并朝微小間距(fine pitch)的設計發(fā)展,例如50μm間距,甚至35μm以下間距。
然而,在半導體元件倒裝組裝于封裝基板的過程中,常會因焊錫高溫回焊,而使兩相鄰的導電凸塊間發(fā)生橋接(bridging)短路的現(xiàn)象。此外,焊錫因無防焊層覆蓋在線路層上,以限制其流動,使得焊錫高溫回焊時,容易沿著線路層向外擴散(overspreading),造成倒裝后的半導體元件與封裝基板間的高度減少,且因高度減少而難以將底膠層填入于半導體元件與封裝基板之間,造成封裝的可靠度下降等問題。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封裝基板、封裝基板制作工藝、半導體元件的封裝結(jié)構(gòu)及其制作工藝,可在符合微小間距的設計下,提高半導體元件的封裝可靠度。
為達上述目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種封裝基板,包括一介電層、一第一導電層以及一第二導電層。介電層具有一上表面以及一下表面。第一導電層內(nèi)埋于介電層中,并顯露一第一表面于上表面。第一表面切齊上表面或內(nèi)凹于上表面。第二導電層內(nèi)埋于介電層中與第一導電層接觸,并顯露一第二表面于下表面。第二表面切齊于下表面或內(nèi)凹于下表面。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種封裝基板制作工藝,包括下列步驟。提供一導電基板。形成一第一光致抗蝕劑層于導電基板上,第一光致抗蝕劑層經(jīng)圖案化而形成多個第一開口,以顯露出部分導電基板。形成一第一導電層于此些第一開口中。形成一第二光致抗蝕劑層于第一光致抗蝕劑層以及第一導電層上,第二光致抗蝕劑層經(jīng)圖案化而形成多個第二開口,以顯露出部分第一導電層。形成一第二導電層于此些第二開口中,并與第一導電層接觸。移除第一及第二光致抗蝕劑層。形成一介電層于導電基板上,介電層覆蓋第一導電層、第二導電層以及部分導電基板。移除部分介電層,以顯露出第二導電層的一表面于介電層的下表面,第二導電層的表面切齊于介電層的下表面。形成一第三光致抗蝕劑層于導電基板以及介電層上,第三光致抗蝕劑層經(jīng)圖案化而形成一第三開口,以顯露出部分導電基板。移除部分導電基板,以形成一第四開口,并顯露第一導電層的一表面與介電層的上表面于第四開口中,第一導電層的表面切齊于介電層的上表面。移除第三光致抗蝕劑層。形成一第四光致抗蝕劑層于導電基板、介電層、第一導電層以及第二導電層上,第四光致抗蝕劑層經(jīng)圖案化而形成一第五開口,以顯露出第一導電層的部分表面。形成一接合墊于第五開口中。移除第四光致抗蝕劑層。此外,還可形成一焊接層于第二導電層上,焊接層覆蓋第二導電層的表面。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種半導體元件的封裝結(jié)構(gòu),包括一封裝基板、一半導體元件、一底膠層以及一封膠層。封裝基板包括一介電層、一第一導電層以及一第二導電層。介電層具有一上表面以及一下表面。第一導電層內(nèi)埋于介電層中,并顯露一第一表面于上表面。第一表面切齊上表面或內(nèi)凹于上表面。第二導電層內(nèi)埋于介電層中與第一導電層接觸,并顯露一第二表面于下表面。第二表面切齊于下表面或內(nèi)凹于下表面。半導體元件配置于封裝基板上,半導體元件具有一導電凸塊。導電凸塊支撐于半導體元件與封裝基板之間。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種半導體元件的封裝制作工藝,包括下列步驟。提供一導電基板。形成一第一光致抗蝕劑層于導電基板上,第一光致抗蝕劑層經(jīng)圖案化而形成多個第一開口,以顯露出部分導電基板。形成一第一導電層于此些第一開口中。形成一第二光致抗蝕劑層于第一光致抗蝕劑層以及第一導電層上,第二光致抗蝕劑層經(jīng)圖案化而形成多個第二開口,以顯露出部分第一導電層。形成一第二導電層于此些第二開口中,并與第一導電層接觸。移除第一及第二光致抗蝕劑層。形成一介電層于導電基板上,介電層覆蓋第一導電層、第二導電層以及部分導電基板。移除部分介電層,以顯露出第二導電層的一表面于介電層的下表面,第二導電層的表面切齊于介電層的下表面。形成一第三光致抗蝕劑層于導電基板、介電層、第一導電層以及第二導電層上,第三光致抗蝕劑層經(jīng)圖案化而形成一第三開口,以顯露出部分導電基板。移除部分導電基板,以形成一第四開口,并顯露第一導電層的一表面與介電層的上表面于第四開口中。第一導電層的表面切齊于介電層的上表面。移除第三光致抗蝕劑層。形成一第四光致抗蝕劑層于導電基板、介電層、第一導電層以及第二導電層上,第四光致抗蝕劑層經(jīng)圖案化而形成一第五開口,以顯露出第一導電層的部分表面。形成一接合墊于第五開口中。移除第四光致抗蝕劑層。形成一焊接層于第二導電層上,焊接層覆蓋第二導電層的表面,以形成由介電層、第一導電層、第二導電層以及接合墊所組成的一封裝基板。配置一半導體元件于封裝基板上,半導體元件具有一導電凸塊,導電凸塊連接接合墊,且導電凸塊支撐于半導體元件與封裝基板之間。
為了對本發(fā)明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圖1A及圖1B分別繪示依照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封裝基板的示意圖及沿著I-I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2A及圖2B分別繪示依照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封裝基板的示意圖及沿著I-I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3A及圖3B分別繪示依照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封裝基板的示意圖及沿著I-I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4A~圖4C分別繪示依照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封裝結(jié)構(gòu)的示意圖;
圖5A~圖5S繪示依照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封裝基板制作工藝的示意圖;
圖5T~圖5Y繪示依照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封裝制作工藝的示意圖;
圖6A及圖6B繪示一實施例的封裝基板的俯視圖及沿著A-A線剖面示意圖;
圖7A及圖7B繪示另一實施例的封裝基板的俯視圖及沿著B-B線剖面示意圖;
圖8A及圖8B繪示于環(huán)狀補強結(jié)構(gòu)53上形成定位孔的流程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50:導電基板
51:第四開口
52:第一光致抗蝕劑層
53:環(huán)狀補強結(jié)構(gòu)
54:第一開口
55:外側(cè)部
56:第二光致抗蝕劑層
57:定位孔
58:第二開口
60:第三光致抗蝕劑層
62:第三開口
64:第四光致抗蝕劑層
66:第五開口
100、200:封裝基板
101:半導體元件的封裝結(jié)構(gòu)
110、210:介電層
111、121:側(cè)壁
112:上表面
113:凹穴
114:下表面
120:第一導電層
122:第一表面
123:凹穴
130:第二導電層
132:第二表面
140:接合墊
150:焊接層
160:半導體元件
162:導電凸塊
170:底膠層
180:封膠層
190:焊球
202:環(huán)狀補強結(jié)構(gòu)
203:肋條
204:封裝單元
205:開口
206:元件區(qū)塊
207:較大開口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施例的封裝基板、封裝基板制作工藝、半導體元件的封裝結(jié)構(gòu)及其制作工藝,可應用在高I/O腳數(shù)的封裝結(jié)構(gòu)中,且無須在防焊層覆蓋封裝基板的表面來防止焊錫橋接短路的情況下,導線之間仍能維持在微小間距(Fine pitch)的精度下。較佳地,焊錫可被限制于預定的凹穴內(nèi)而無法流動、封裝基板內(nèi)連接線結(jié)構(gòu)的高度可通過上、下堆疊的導體層而縮短、封裝基板的強度可通過環(huán)狀補強結(jié)構(gòu)的環(huán)繞而提高,避免翹曲或變形,進而改善半導體元件的封裝可靠度。
以下提出各種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實施例僅用以作為范例說明,并非用以限縮本發(fā)明欲保護的范圍。
圖1A及圖1B分別繪示依照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封裝基板的示意圖及沿著I-I線的剖面示意圖。圖2A及圖2B分別繪示依照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封裝基板的示意圖及沿著I-I線的剖面示意圖。圖3A及圖3B分別繪示依照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封裝基板的示意圖及沿著I-I線的剖面示意圖。
請參照圖1A及圖1B,封裝基板100包括一介電層110、一第一導電層120、一第二導電層130、一接合墊140以及一焊接層150。介電層110具有一上表面112以及一下表面114。第一導電層120內(nèi)埋于介電層110中,并顯露一第一表面122于上表面112。第二導電層130內(nèi)埋于介電層110中,并顯露一第二表面132于下表面114。接合墊140配置于由第一導電層120的側(cè)壁121與介電層110的側(cè)壁111(參見圖1B)所定義的一凹穴123中。當?shù)谝槐砻?22切齊上表面112時,接合墊140部分地(或全部地)內(nèi)埋于第一導電層120與介電層110中,以使接合墊140的周圍同時被第一導電層120的側(cè)壁121與介電層110的側(cè)壁111(參見圖1B)限制于凹穴123內(nèi)而無法流動,因此可避免在高溫回焊下接合墊140(例如焊錫)發(fā)生橋接短路的現(xiàn)象。接合墊140的材質(zhì)例如選自于錫(Sn)、銅(Cu)、銀(Ag)、鎳(Ni)、鈀(Pd)、金(Au)或其組合,較佳為可回焊(reflowable)的焊接材料。
在圖1A中,第一表面122切齊介電層110的上表面112,第二表面132切齊于介電層110的下表面114。在圖2A中,第一表面122內(nèi)凹于介電層110的上表面112,第二表面132內(nèi)凹于介電層110的下表面114。當?shù)谝槐砻?22內(nèi)凹于介電層110的上表面112時,接合墊140部分地(或全部地)內(nèi)埋于介電層110的凹穴113中,以使接合墊140的相對兩側(cè)單獨被介電層110的側(cè)壁111(參見圖2B)限制于凹穴113內(nèi)而無法流動,因此可避免在高溫回焊下接合墊140(例如焊錫)發(fā)生橋接短路的現(xiàn)象。此外,當?shù)诙砻?32內(nèi)凹于下表面114時,可固定焊球190(參見圖4A)于各個焊接層150上,以使植球的品質(zhì)更加穩(wěn)定。
接著,請參照圖3A及圖3B,在確保不會發(fā)生焊錫橋接短路的情況下,接合墊140可直接形成在第一導電層120的第一表面122上,第一導電層的材質(zhì)可為抗腐蝕的鎳銅合金、鎳鉻合金等,而接合墊140的材質(zhì)例如選自于錫(Sn)、銅(Cu)、銀(Ag)、鎳(Ni)、鈀(Pd)、金(Au)或其組合,較佳為不需回焊的凸塊,例如為結(jié)線凸塊(stud bump)。
請參照圖4A~圖4C,其分別繪示依照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封裝結(jié)構(gòu)的示意圖。在圖4A~圖4C中,采用的封裝基板可為圖1A、圖2A及圖3A中任一種封裝基板100,其詳細內(nèi)容已揭示如上,在此不再贅述。在圖4A~圖4C中,半導體元件160配置于封裝基板100上。半導體元件160具有多個導電凸塊162,圖中僅繪示三個導電凸塊162,一個導電凸塊162對應連接一個接合墊140,且導電凸塊162支撐于半導體元件160與封裝基板100之間。相對于接合墊140而言,導電凸塊162具有較高的熔點,因此當接合墊140受熱而融化時,未融化的導電凸塊162仍有足夠的高度支撐半導體元件160,以維持適當?shù)拈g距于半導體元件160與封裝基板100之間。導電凸塊162例如為電鍍的銅柱,其具有一預定高度,而接合墊140例如為焊錫,當導電凸塊162與接合墊140連接時,如圖1A及圖2A所示,接合墊140較佳為被限制于凹穴123內(nèi)而無法流動,因此可避免在高溫回焊下接合墊140發(fā)生橋接短路的現(xiàn)象。此外,導電凸塊162還可包括銅柱和焊料點設置于銅柱上,其焊料點部分粘接于接合墊140。
此外,底膠層170包覆導電凸塊162的周圍,底膠層170較佳為熱固化型環(huán)氧樹酯,具有流動快及快速固化的優(yōu)點,可于回焊過程中同時固化,以使接合墊140不會受到底膠層170流動的影響,并能維持導電凸塊162與接合墊140之間的導電性。另外,封膠層180包覆半導體元件160以及底膠層170的周圍,封膠層180較佳為熱固化型環(huán)氧樹酯,以保護半導體元件160。再者,多個焊球190形成于焊接層150上,圖中僅繪示三個焊球190,一個焊球190對應連接一個焊接層150,焊球190的材質(zhì)可為無鉛錫膏或有鉛錫膏。
在圖4B中,封膠層180包覆半導體元件160以及底膠層170的周圍,并顯露出半導體元件160的上表面112。封膠層180較佳以轉(zhuǎn)注成型(transfer molding)的方式形成,并經(jīng)高溫烘烤而固化成型。
在圖4C中,導電凸塊162例如為結(jié)線凸塊,其材質(zhì)較佳為銅或金,導電凸塊162的尖端可穿過流動性較低的底膠層170,并與底膠層170下方的接合墊140電連接。底膠層170包覆于導電凸塊162的周圍,其材質(zhì)可為熱固化型不導電膠。
另一實施例中,封裝基板100上可以不設置接合墊160。導電凸塊162包括銅柱和焊料點設置于銅柱上,其焊料點部分直接與第一導電層120粘接,從而使半導體元件160形成于半導體基板上。導電凸塊162與第一導電層120連接時,導電凸塊162較佳為被限制于該介電層110的側(cè)壁內(nèi)而無法流動,由于第一導電層120的表面內(nèi)凹于介電層110的上表面,從而具有限制導電凸塊162位移的作用,使得導電凸塊162準確地定位于第一導電層120上。
于以上幾種實施例,由于第一導電層120的表面內(nèi)凹于介電層110的上表面的設計,增長了相鄰二第一導電層沿著封裝體的外表面的路徑長度,如此可避免電移(Electro migration)發(fā)生時,相鄰二第一導電層短路的風險。
請參照圖5A~圖5Y,其中圖5A~圖5S繪示依照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封裝基板制作工藝的示意圖,而圖5T~圖5Y繪示依照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封裝制作工藝的示意圖。首先,請參照圖5A~圖5D,提供一導電基板50,并形成一第一光致抗蝕劑層52于導電基板50上,第一光致抗蝕劑層52經(jīng)圖案化而形成多個第一開口54,以顯露出部分導電基板50。之后,形成一第一導電層120于此些第一開口54中。在圖5A中,導電基板50為金屬基板,較佳為銅板或鍍有銅層的鋼板。在圖5B及圖5C中,第一光致抗蝕劑層52例如以旋轉(zhuǎn)涂布的方式形成在導電基板50上,并經(jīng)過烘烤、曝光、顯影等步驟以圖案化第一光致抗蝕劑層52,以使第一光致抗蝕劑層52具有多個第一開口54。在圖5D中,第一導電層120例如以電鍍的方式形成在第一開口54中,其材質(zhì)較佳為銅、鎳、金或其組合。
接著,請參照圖5E~圖5H,形成一第二光致抗蝕劑層56于第一光致抗蝕劑層52以及第一導電層120上,第二光致抗蝕劑層56經(jīng)圖案化而形成多個第二開口58,以顯露出部分第一導電層120。形成一第二導電層130于此些第二開口58中。之后,移除第一光致抗蝕劑層52及第二光致抗蝕劑層56。在圖5E及圖5F中,第二光致抗蝕劑層56例如以旋轉(zhuǎn)涂布的方式形成在導電基板50上,并經(jīng)過烘烤、曝光、顯影等步驟以圖案化第二光致抗蝕劑層56,以使第二光致抗蝕劑層56具有多個第二開口58。在圖5G中,第二導電層130例如以電鍍的方式形成在第二開口58中,其材質(zhì)較佳為銅、鎳、金或其組合。第二導電層130與第一導電層120直接接觸而上、下堆疊,以做為內(nèi)連接線結(jié)構(gòu)。在圖5H中,第一光致抗蝕劑層52與第二光致抗蝕劑層56以去光致抗蝕劑劑(例如丙酮)移除,而顯露出相互堆疊的第一導電層120以及第二導電層130。雖然,本實施例僅繪示第一導電層120與第二導電層130,但也可形成二層以上的導電層,對此,本發(fā)明不加以限制。
接著,請參照圖5I~圖5L,形成一介電層110于導電基板50上,介電層110覆蓋第一導電層120、第二導電層130以及部分導電基板50。移除部分介電層110,以顯露出第二導電層130的一表面(即第二表面132)于介電層110的下表面114。第二導電層130的第二表面132切齊于介電層110的下表面114。之后,形成一第三光致抗蝕劑層60于導電基板50以及介電層110上,第三光致抗蝕劑層60經(jīng)圖案化而形成一第三開口62,以顯露出部分導電基板50。在圖5I中,介電層110例如以轉(zhuǎn)注成型的方式形成在導電基板50上,亦即以液態(tài)狀的介電層110注入模穴中,并經(jīng)烘烤而固化成型。但介電層110也可以模壓成型(compression molding)的方式形成在導電基板50上,并使半固化態(tài)的介電層110在高溫下完全固化而成型。在圖5J中,部分介電層110例如以機械研磨(grinding)及/或拋光(buffing)的方式移除,以使第二導電層130的第二表面132顯露于介電層110外,并與介電層110的下表面114切齊。此外,第二導電層130的第二表面132還可經(jīng)由蝕刻而內(nèi)凹于介電層110的下表面114,如圖2A所示,以方便植球。在圖5K及圖5L中,第三光致抗蝕劑層60例如以擠壓式(slit die)涂布法或浸漬涂布法(dip coating)形成在導電基板50上,并經(jīng)由烘烤、曝光、顯影等步驟以圖案化第三光致抗蝕劑層60,以使第三光致抗蝕劑層60具有一第三開口62。
接著,請參照圖5M~圖5P,移除部分導電基板50,以形成一第四開口51,并顯露第一導電層120的一表面與介電層110的上表面112于第四開口51中。第一導電層120的表面切齊于介電層110的上表面112。移除第三光致抗蝕劑層60。之后,形成一第四光致抗蝕劑層64于導電基板50、介電層110、第一導電層120以及第二導電層130上,第四光致抗蝕劑層64經(jīng)圖案化而形成一第五開口66,以顯露出第一導電層120的部分表面。在圖5M中,導電基板50例如以濕式蝕刻的方式形成第四開口51,圖中僅繪示一個第四開口51,而未被蝕刻的部分導電基板50則形成一環(huán)狀補強結(jié)構(gòu)53,連接于介電層110的周圍。環(huán)狀補強結(jié)構(gòu)53環(huán)繞于介電層110的上表面112,可補強整體基板的強度,以避免翹曲或變形。此外,第一導電層120的表面還可全面蝕刻而內(nèi)凹于介電層110的上表面112,如圖2A所示。在圖5N中,第三光致抗蝕劑層60以去光致抗蝕劑劑(例如丙酮)移除,而顯露出相互堆疊的第一導電層120以及第二導電層130。在圖5O及圖5P中,第四光致抗蝕劑層64例如以擠壓式涂布法或浸漬涂布法形成,并經(jīng)由烘烤、曝光、顯影等步驟以圖案化第四光致抗蝕劑層64,以使第四光致抗蝕劑層64具有多個第五開口66。此外,第一導電層120顯露于第五開口66中的部分表面還可經(jīng)由蝕刻而形成一凹穴123,如圖1A所示。
接著,請參照圖5Q~圖5S,形成一接合墊140于第五開口66中。移除第四光致抗蝕劑層64。之后,形成一焊接層150于第二導電層130上,焊接層150覆蓋第二導電層130的表面。在圖5Q中,接合墊140以電鍍的方式形成在第五開口66中,其材質(zhì)例如選自于錫(Sn)、銅(Cu)、銀(Ag)、鎳(Ni)、鈀(Pd)、金(Au)或其組合,較佳為可回焊(reflowable)的焊接材料。在圖5R中,第四光致抗蝕劑層64以去光致抗蝕劑劑(例如丙酮)移除,而顯露出相互堆疊的第一導電層120以及第二導電層130。在圖5S中,焊接層150例如以無電電鍍(electroless plating)或浸漬(immersion)的方式形成在第二導電層130上,其材質(zhì)例如選自于錫(Sn)、銅(Cu)、銀(Ag)、鎳(Ni)、鈀(Pd)、金(Au)或其組合,或以有機保焊劑(Organic Solderability Preservatives,OSP)取代。以上為封裝基板100制作工藝的詳細說明,接著對半導體元件160的封裝制作工藝進行詳細說明。
請參照圖5T~圖5W,配置一半導體元件160于封裝基板100上。半導體元件160具有一導電凸塊162,導電凸塊162連接接合墊140,且導電凸塊162支撐于半導體元件160與封裝基板100之間。形成一底膠層170以包覆導電凸塊162的周圍。形成一封膠層180以包覆半導體元件160以及底膠層170的周圍。在圖5T中,半導體元件160為集成電路元件,其主動表面上配置有多個導電凸塊162,圖中繪示三個導電凸塊162,一個導電凸塊162對應一個接合墊140。相對于接合墊140而言,導電凸塊162具有較高的熔點,導電凸塊162例如為銅柱、銅凸塊、金凸塊或結(jié)線凸塊,其具有一預定高度,而接合墊140例如為可回焊的焊接材料。在第5U及5V圖中,先形成底膠層170于封裝基板100上,再將半導體元件160的導電凸塊162穿過流動性較低的底膠層170,并與底膠層170下方的接合墊140電連接,以使底膠層170包覆在導電凸塊162的周圍。當然,底膠層170除了采用上述方式形成,也可先將半導體元件160配置于封裝基板100上,再以流動性較佳的底膠層170填入于半導體元件160與封裝基板100之間的間隙中,以包覆在導電凸塊162的周圍。在圖5V中,當導電凸塊162與接合墊140連接時,如圖1A及圖2A所示,接合墊140較佳為被限制于凹穴123內(nèi)而無法流動,因此可避免在高溫回焊下接合墊140發(fā)生橋接短路的現(xiàn)象。在圖5W中,封膠層180較佳以轉(zhuǎn)注成型(transfer molding)的方式形成,并經(jīng)高溫烘烤而固化成型。此外,封膠層180也可顯露半導體元件160的上表面112,如圖4B所示,以增加半導體元件160的散熱面積。
接著,請參照圖5X~圖5Y,分別形成一焊球190于焊接層150上,并切割封裝基板100以及封膠層180,以形成多個半導體元件160的封裝結(jié)構(gòu)。在圖5X中,多個焊球190形成于焊接層150上,一個焊球190對應連接一個焊接層150,焊球190的材質(zhì)可為無鉛錫膏或有鉛錫膏。在圖5X中,以刀具沿著切割線L分開兩個半導體元件的封裝結(jié)構(gòu)101,例如為芯片尺寸封裝(chip scale package)的結(jié)構(gòu),也不需再保留環(huán)狀補強結(jié)構(gòu)53于其中,以縮小封裝體積。
圖6A及圖6B繪示一實施例的封裝基板200的俯視圖及沿著A-A線剖面示意圖,圖7A及圖7B繪示另一實施例的封裝基板200的俯視圖及沿著B-B線剖面示意圖。在圖6A及圖6B中,封裝基板200包括一環(huán)狀補強結(jié)構(gòu)202以及四個封裝單元204,環(huán)狀補強結(jié)構(gòu)202具有四個以肋條203分開的開口205,一個開口205對應顯露一個封裝單元204,各個封裝單元204例如分為12個元件區(qū)塊206,此12個元件區(qū)塊206被介電層210包覆,且各個封裝單元204的周圍以肋條203彼此相連,以避免翹曲或變形。此外,在圖7A及圖7B中,環(huán)狀補強結(jié)構(gòu)202具有一個較大開口207,對應顯露四個封裝單元204,各個封裝單元204例如分為12個元件區(qū)塊206,此48個元件區(qū)塊206被介電層210一起包覆,且四個封裝單元204的最外圍連接環(huán)狀補強結(jié)構(gòu)202,以避免翹曲或變形。
請參照圖8A及圖8B,其繪示于環(huán)狀補強結(jié)構(gòu)53上形成定位孔57的流程圖。當?shù)谌庵驴刮g劑層60形成于導電基板50上時,第三開口62除了顯露導電基板50的中間部之外,還可顯露導電基板50的部分外側(cè)部55,此外側(cè)部55以蝕刻的方式移除而形成一定位孔57于環(huán)狀補強結(jié)構(gòu)53上。在本實施例中,定位孔57可做為半導體元件160定位(參見圖5T)時的參考點。當然,定位孔57也可在形成第一光致抗蝕劑層52之前(參見圖5A)形成在導電基板50的外側(cè)部55,對此,本發(fā)明不加以限制。
綜上所述,雖然結(jié)合以上較佳實施例公開了本發(fā)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本發(fā)明所屬技術(shù)領(lǐng)域中熟悉此技術(shù)者,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nèi),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以附上的權(quán)利要求所界定的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