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在不同方式中記錄信息的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通過使信息成象用于記錄信息的設備。
在很多情況下,某人想要把文本的選擇部分或圖像信息組合成借助于計算機中合適的軟件能被編輯的文件。將文本或圖像信息輸入計算機的已知方法是使用一臺掃描儀。固定和便攜式二種類型的掃描儀都可利用。固定式掃描儀被用于掃描整頁的文本和圖像信息,掃描儀以恒定的速度自動地掃過該頁。這種類型的掃描儀不適合掃描一頁上選擇的信息部分。在另一方面,便攜式掃描儀可以適合這種功能。
US 5 301 243公開一種用于從一個襯底(Substrate)上的字符串掃描字符的手持掃描儀。與該襯底相接觸的掃過要被讀入的字符的掃描儀,具有“看見”一小部分襯底的一個光學系統(tǒng)。該光學系統(tǒng)包括一個CCD型的線性傳感器,它具有一組排成一行的光感應元件。當掃描儀掃過襯底上的字符時,在字符和空間之間的一序列垂直“薄片”被記錄。該“薄片”作為數字位圖被存儲于掃描儀中。接著,OCR軟件(OCR=光學字符識別)被用來識別掃描的字符并將它們以字符編碼格式,例如借助于ASCII碼,存儲于一個存儲器中。字符識別或者可以在掃描儀中或者在位圖字符已被傳至其中的一個外部計算機中被完成。
用于輸入文本的手持掃描儀的另一種類型在US 4 949 391中被敘述。與上文所述的不一樣,這個掃描儀具有一個二維傳感器,它在掃描儀掃過下面的表面時記錄該表面的圖像。掃描儀只能在由緊靠著相對的表面的一個輪子所確定方向上被移動。重復的信息從記錄的圖像中被除去,它們隨后被組成一幅更大的圖像。該更大的圖像可以在計算機中被分析用于識別字符。
上述的掃描儀和類似的手持掃描儀的缺點是它們的“視野”相對較小。因此,為了記錄更多的信息,比如包括幾行的文本部分,使用者必須往復重復地將掃描儀掃過該表面,這通常是令人厭煩的且浪費時間。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案。
這個目的根據本發(fā)明的設備來實現一種用于在信息載體上通過使信息成象記錄可利用信息的設備,該信息借助于帶有二維傳感器表面的光感應傳感器被成象,其特征在于該設備在第一操作模式和第二操作模式之間是可調節(jié)的,其中帶有第一小尺寸和第二大尺寸的信息載體的區(qū)域圖像被記錄以便在信息載體上的信息可以在不同的選擇度上被記錄,在第一操作模式的設備適于掃過信息記錄多個圖象并帶有部分重疊內容,它們被組合成信息的復合圖像并且其每個都涉及帶有第一小尺寸信息載體的一個區(qū)域,而在第二操作模式的設備適于借助至少一個圖像使信息成象,它涉及帶有第二大尺寸信息載體的一個區(qū)域。
更具體地,該設備可在第一操作模式和第二操作模式之間調節(jié),其中帶有第一小尺寸和第二大尺寸信息載體的區(qū)域的圖像被記錄,以便在信息載體上的信息可以在不同的選擇性程度上被記錄。在第一操作模式中,該設備適于掃過該信息,記錄多個圖像并帶有部分重疊內容,它們被組合成信息的復合圖像并且其每個都涉及帶有第一小尺寸信息載體的區(qū)域。在第二操作模式中,該設備適于借助于至少一個圖像使信息成象,該圖像涉及帶有第二大尺寸信息載體的區(qū)域。
因此該設備同時具有在高選擇性程度上,例如單獨的字或字符串,用于記錄信息的第一模式,和在低選擇度上,例如幾行文本或一幅圖像,用于記錄大量信息的第二操作模式。
這個設備的一個優(yōu)點是使用者可以選擇他或她想要在高或低選擇程度上記錄信息。這可以通過該設備的簡單調節(jié)來獲得。因此使用者首先可以在第一模式下使用該設備用于記錄文本中的一個句子并且隨后將它調到第二模式并將它用于半頁說明的快速記錄。
信息載體可以是任何二維或三維對象。當然,它通常是一頁紙。在表面上的信息可以由字母、數字或其它書寫的字符或符號形式的字符所組成,或者由各種類型的圖像組成。
記錄借助于具有二維傳感器表面的光感應傳感器來進行。在這篇文章中,二維傳感器表面實際上是指傳感器表面必須能使帶有一個象素矩陣的表面成象,以便帶有重疊內容的圖像能被記錄。光感應傳感器最好是CCD或CMOS型。它可以記錄灰度或彩色的圖像。該圖像包括多個每個具有一個亮度值的象素。
該設備可由使用者或由設備自動地調節(jié)。該調節(jié)包括該設備以某種方式,例如物理地或利用軟件的改變,使它適于在上述模式中使用。
由于不同尺寸區(qū)域在不同模式下成象,對于使用者可能難于準確地了解他正記錄的信息。要解決這個問題,該設備最好裝有指示圖像區(qū)域尺寸的指示裝置。尤為重要的是使用者要知道在第二模式下成象區(qū)域的尺寸,因為這個區(qū)域在這個模式下更大。然而,成象區(qū)域尺寸最好在第一模式下也被指示。
更有益地,成象區(qū)域的尺寸可以在信息載體自身上被指示以便使用者能確切地看到將被記錄的信息。它可以通過比如點、線或顏色等被指示。在第一模式中,指示可以借助于一個單獨的發(fā)光點或借助于表示記錄開始的一行的一條線來實現。重要的是使用者得到了成象區(qū)域尺寸的概念。
在一個最佳實施例中,指示裝置包括一個照明裝置,例如,一個發(fā)光二極管或一個激光二極管。
最好,至少在第二模式中,成象區(qū)域由一組確定成象區(qū)域的發(fā)光點所指示。該設備的較低復雜程度的光學設計以及更準確的圖像記錄用這種方式被獲得,因為無彩色的光線在圖像中被記錄。這在感色傳感器的使用方面尤為重要。
指示成象區(qū)域的另一種方法可能是將位于設備的視野內的對象顯示在顯示器上,它在這種情況下構成了指示裝置。在某些情況下,指示裝置可以包括一個顯示器以及用于在信息載體上指示的一個照明裝置。
在一個最佳實施例中,該設備可以被用于在第一模式中第一小的尺寸和在第二模式中第二大的尺寸之間要被成象的區(qū)域尺寸的連續(xù)調節(jié)。用這種方式,使用者可以自己確定,比如借助于滑塊控制,成象區(qū)域的準確尺寸,有些事情,例如在圖像的記錄方面可能是有益的。最好,指示裝置在連續(xù)調節(jié)時也執(zhí)行以便使用者能看見成象區(qū)域的尺寸如何變化。
在第一和第二模式之間成象區(qū)域的尺寸變化可以通過利用在第一模式中的傳感器表面的較小部分和在第二模式中傳感器表面的較大部分被有益地實現。這可以通過僅從傳感器表面所希望的部分保存信息被獲得。成象區(qū)域的連續(xù)調節(jié)也可以用這種方式被獲得。在傳感器表面的調節(jié)方面,指示裝置最好包括一個顯示器。
改變成象區(qū)域尺寸的一種替換方式是將設備裝備一透鏡裝置,它適于將信息載體的圖像投射到傳感器表面上并且它是可調節(jié)的用于改變成象區(qū)域。透鏡裝置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透鏡。這個替換的優(yōu)點是它提供了更好的分辨率。
借助透鏡裝置改變成象區(qū)域尺寸的一種方法是改變透鏡裝置的焦距。這可以通過透鏡裝置在第一模式中的第一位置和在第二模式中的第二位置之間調節(jié)被實現。透鏡裝置也可以是連續(xù)調節(jié)的,用于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間透鏡裝置位置的連續(xù)調節(jié),以便成象區(qū)域的一個選擇的尺寸可以被獲得。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該設備包括另一個帶有二維傳感器表面的光感應傳感器,一個光感應傳感器被用在第一模式中而其它的光感應傳感器被用在第二模式中。在這個實施例中,該設備因此具備二個不同的光束通道和二個不同的開口,例如在殼的每個末端有一個,其中使用者被允許選擇的情況是根據他或她要使用的模式哪個開口被引導到要被記錄的信息上。這個實施例的優(yōu)點是它能具有用于每傳感器的一個固定的光束通道。
該設備可能有益地適于在距信息載體一定的距離上以第一和第二模式被持有。這具有信息載體既不需要是平面也不僅具有與利用現有技術掃描儀有關的二維范圍的優(yōu)點。借助于根據本發(fā)明的設備,基于或以三維對象的形式出現的信息,或部分如此的信息,也可以被成象。
最好,該設備適于在距信息載體同樣的距離上在兩種模式下被保持以便使用者在改變成象區(qū)域的尺寸時不需要改變它的手的位置。一個合適的距離可以是5-15cm。
對于該設備為了在各種記錄狀態(tài)下易于控制,它適合于手持。
在一個最佳實施例中,該設備進一步包括適于利用圖像的部分重疊內容用于在第一模式中將圖像組合成一幅復合圖像的一個信號處理單元。由于實際上圖像的重疊內容被用于組合圖像,該設備不需要包含用于記錄該設備相對于信息載體的位置或用于測量圖像之間距離的任何裝置,例如一個輪子。結果極大地改善了用戶友好。
組合最好垂直和水平地被進行。這具有設備可以被保持在不同的角度甚至可以在掃過信息載體時被旋轉并且圖像還可以較好地組合的優(yōu)點,使得在復合圖像中的字符可以被識別和OCR處理。
為了使盡可能多的信息被存儲于設備中,信息處理單元最好包括用于在復合圖像中識別字符及用于在設備中以字符編碼格式,如ASCII碼,存儲上述信息的軟件。字符的識別可以,比如,借助于神經網絡來進行。
此外,該設備可以包括用于與一個外部單元無線聯系的收發(fā)信機。用這種方式,信息可以在設備和例如,一臺外部計算機之間被傳遞。收發(fā)信機可能是IR收發(fā)信機,移動無線電收發(fā)信機,或其它一些合適的收發(fā)信機。
如上面所提到的,設備也可以作為一臺掃描儀在第二操作模式中有益地操作,在這種情況下它適于掃過信息并記錄多個圖象,帶有部分重疊內容,圖像被組合成信息的復合圖像并且其每個都涉及第二大尺寸的區(qū)域。
本發(fā)明將在下面通過表示本發(fā)明可以如何被執(zhí)行的一個例子被說明。該說明參照附圖,其中
圖1示意地表示根據本發(fā)明設備的第一實施例;
圖2是在根據本發(fā)明設備的第一實施例中電子電路的框圖;圖3示意地表示與設備分別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中的使用有關的指示區(qū)域;圖4是表示設備要如何被用于第一模式的流程圖;圖5是表示設備要如何被用于第二模式的流程圖;及圖6示意地表示根據本發(fā)明設備的第二實施例。
在圖1中表示的根據本發(fā)明設備的實施例中,它包括一個具有大概與傳統(tǒng)的強光筆同樣形狀的外殼1。外殼的一個短邊具有一個窗2,它要被引導到一個區(qū)域上使用者要成象的信息載體上。該信息載體可以由,比如,一頁紙或者由其使用者要以字符或圖像的格式記錄信息的一些其它類型的存儲介質所組成。
窗2稍微凹入外殼1中以便在設備不使用時減少尾部碰撞或其它的危害。
外殼1基本上包含一個光學部件3,一個電子電路部件4及一個電源部件5。
光學部件3包括共同構成指示裝置的4個發(fā)光二極管6,但其中只有二個在圖中是可見的,以及一個可調節(jié)的透鏡系統(tǒng)7和構成與電子電路部件4的接口的一個光感應傳感器8。
發(fā)光二極管(LEDS)6被用于指示在設備下能借助于該設備成象的信息載體上的區(qū)域。
透鏡系統(tǒng)7同時履行兩種任務。任何之一是從發(fā)光二極管將光線投射到設備的窗朝向其被引導的信息承載表面,用于規(guī)定成象區(qū)域。來自LED的光可以在該表面上以發(fā)光點的形式被看到。
透鏡系統(tǒng)7的其它任務是要在光感應傳感器8上使由設備指示的區(qū)域盡可能準確地成象。為了在設備被保持在距信息載體一個給定的距離時獲得不同尺寸的區(qū)域圖像,透鏡系統(tǒng)7在二個位置之間是可調節(jié)的。透鏡系統(tǒng)的調節(jié)可以借助于與用在攝像中的相同的技術來實現。
圖3示意地表示設備如何分別以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被保持在表面上方并由此二個不同尺寸的成象區(qū)域如何被提供。此外,透鏡系統(tǒng)7也在圖中分別以對應于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二個不同的位置示意地表示。
在這個例子中,光感應傳感器8包括帶有一個內裝A/D轉換器的二維,方形CCD單元(CCD=充電耦合設備)。這樣的傳感器可在市場上購買。在這種情況下,傳感器8被裝在它自己的印刷電路板11上。
設備的電源從被裝在外殼內隔離倉13中的一個電池12來獲得。
圖2中的框圖示意地表示了電子電路部件4。這包括一個處理器20,它借助于總線21被連接到其中處理器的程序被存儲的ROM22,構成處理器的工作存儲器并且其中來自傳感器的圖像以及識別和翻譯的字符被以第一模式存儲的讀/寫存儲器23,控制邏輯單元24,傳感器8以及透鏡系統(tǒng)7和LED6。
控制邏輯單元24依次被連接到多個外圍單元,包括被裝在外殼內的一個顯示器25,用于傳送到/來自一臺外部計算機的信息的收發(fā)信機26,借助于它使用者能控制設備的按鈕27,以及包括比如指示設備所處模式及記錄是否產生的一對附加LED的一個操作指示器28,在控制邏輯單元24中產生到存儲器,傳感器及外圍單元的控制信號。控制邏輯也控制到處理器的中斷信號的產生及優(yōu)先次序。按鈕27,IR收發(fā)信機26,顯示器25和LED6通過處理器在控制邏輯單元中寄存器上的寫和讀被存取。按鈕27在它們被啟動時產生至處理器20的中斷信號。
該設備要如何被使用的一個例子現在將被敘述。假設使用者想要從一頁紙記錄一段文本和一幅圖像。在這種情況下,他將設備保持在距該頁紙合適的距離上。當然,該距離對人和人是變化的,但通常在5-15cm范圍之內。在第一模式中,設備的功能如下。首先,使用者想要記錄文本的一部分。他通過按動按鈕27啟動設備,從而兩個LED6被接通將二個發(fā)光點投射到該頁紙上。這些發(fā)光點表示了成象區(qū)域的高度,由此指示它的尺寸因為成象區(qū)域是方形的。使用者將這些點放在他想要記錄的文本部分中第一個字母的左邊。接著,他按動按鈕27啟動該設備并移動該設備,以便發(fā)光點用與某人閱讀文本同樣的方式移過要記錄的文本。當使用者啟動設備時,處理器20命令設備開始以一個預定頻率,比如25Hz記錄圖像,因此由傳感器記錄的圖像被存儲在讀/寫存儲器23中。然而,以圖像格式被存儲的文本需要大量的存儲器空間。因此,要節(jié)省在這種模式中的存儲器空間,圖像中的字符借助于ASCII碼被識別和存儲。當使用者已來到一行的末端或者已讓發(fā)光點移過了所選擇的文本部分時,他釋放啟動按鈕,于是處理器20切斷圖像記錄。當選擇的文本部分已被記錄時,使用者可以控制設備在顯示器25上顯示記錄的文本或者通過IR收發(fā)信機26將文本傳遞到一臺外部計算機。直接地在顯示屏上顯示掃描信息的可能性已證實很重要,因為使用者經常想要驗證正確的信息已被掃描。
圖4中的流程圖表示設備是如何適于在第一模式中操作的。在步驟401中,設備借助于來自LED6的發(fā)光點指示成象區(qū)域。在步驟402中,使用者移動發(fā)光點穿過他想要記錄的區(qū)域,因此設備記錄帶有重疊內容的圖像并將它們存儲于讀/寫存儲器23中目前的成象區(qū)域內。該圖像作為圖像被存儲,即,借助于多個每個具有從白到黑范圍內的灰度值的象素。
一旦圖像已被存儲在當前成象區(qū)域內,帶有前面圖像的圖像組合相應地開始,步驟403,如果這樣的圖像是可利用的。如果沒有前面的圖像,現在的圖像直接進入讀/寫存儲器中的行(line)圖像區(qū)域。
為了確定當前的圖像是要如何與前面的圖像組合,以便在圖像的內容之間獲得最佳匹配,在圖像之間每一個可能的重疊位置在象素級上被檢驗并且重疊測量被確定如下1)對于每個重疊的象素位置,如果兩個相關象素不是白的則將它們的灰度值加起來。其中沒有象素是白的這樣的象素位置被指定為一個加位置。
2)所有加位置的灰度和被加起來。
3)每個象素位置的相鄰位置被檢驗。如果一個重疊象素位置不是加位置的相鄰位置并且由白色的和非白色的象素位置所組成時,則非白象素的灰度值可以乘以一個常數從2)項的和中減去。
4)如上面所表示的提供最高重疊測量的重疊位置被選擇。在復合圖像中,重疊象素灰度值的平均值被使用。用這種方式,可以在重疊區(qū)域內抑制噪聲。組合由此被垂直和水平地進行。如果它在組合時被檢測到圖像未在水平線上結束,復合圖像被相應地調節(jié)以便例如通過旋轉復合圖像使它變?yōu)樗健?br>
我們的瑞典專利申請No.9704924-1和相應的美國申請No 024 641敘述了一種比較圖像以便找到最佳重疊位置的替換方式。這些申請的內容通過參考的方法被結合起來。
復合圖像在讀/寫存儲器中的行圖像區(qū)內逐漸地擴大。最好行圖像區(qū)域足夠大以存儲普通書寫型文本的A4行。
在步驟404中,處理器20的軟件將在行圖像存儲區(qū)域內的復合圖像分成每個只包含一個字符的子圖像。這個步驟的目的是要產生輸入信號給要翻譯字符的神經網絡軟件。這個細分通過把在復合圖像中用于每行和每列象素的象素灰度值加起來而實現。通過研究所獲得的行和和列和的局部強度最小值,對于圖像中每個字符的外圍輪廓可以被確定。
接著,在步驟405中,成象的字符串的復合圖像中的每個字符被翻譯。一起構成只包含一個字符的子圖像的象素灰度值作為輸入信號被饋送到神經網絡。神經網絡的每個輸出代表網絡可以識別的一個字符。具有最高輸出信號的網絡輸出被選擇并且由此選擇的字符在步驟406中使用一個預定的字符編碼格式,例如ASCII碼,被存儲于存儲器區(qū)域中用于翻譯字符的讀/寫存儲器23中。當字符識別和存儲以字符編碼格式被完成時,處理器啟動操作指示器28以通知使用者它準備記錄新的字符串,步驟407。接著,它回到步驟401。
在第一模式中,上述的步驟由此由處理器20借助于相關的單元和合適的軟件被進行。這樣的軟件可以由熟練的技術人員借助于上述說明來開發(fā)。字符的識別借助于神經網絡軟件被執(zhí)行,它以合適的方式被訓練。神經網絡軟件是可在市場上購買的,例如從美國MA01760,Natick,24prime park way,MathWorks公司,MATLAB神經網絡工具箱。
在這個例子中,使用者也想要記錄在該頁紙上包含的圖像。為了做到這點,他按動按鈕27,因此該設備改變模式并且處理器將一個信號發(fā)送到透鏡系統(tǒng)7。透鏡系統(tǒng)7從它在第一模式的位置被移動到需要的用于第二模式的位置。此外,先前被切斷的兩個LED6被接通。在調節(jié)方面,透鏡系統(tǒng)7的焦距被改變并且四個發(fā)光點從可成象部分的中心斜對著向外移動,以便提供更大的可成象部分,其也在圖3中被表示。接著使用者引導設備以便發(fā)光點投射到環(huán)繞著他想要記錄的圖像周圍的紙上。在這方面,他可以通過改變到該紙的距離調節(jié)成象區(qū)域的尺寸。然后他按動按鈕27啟動設備,隨后記錄在發(fā)光點之間的部分的圖像。當圖像已被記錄時,使用者可以控制設備或者在顯示器25上顯示記錄的圖像或者通過IR收發(fā)信機26將圖像傳遞到一臺外部計算機。如果在紙上使用者想要記錄的圖像太大以致于不在由發(fā)光點所限定部分的范圍之內時,使用者可以記錄一些子圖像,它們以在第一模式中設備的使用相同的方式組合成的更大的圖像。接著,由使用者記錄的文本和圖像信息可以在設備的顯示器25上或在一臺外部計算機上被顯示。
圖5的流程圖表示了設備如何適于第二模式中的功能。在步驟501中,可成象部分的范圍由從LED6被投射在紙上的四個發(fā)光點所指示。當使用者確定紙的正確部分已被標出,他按動按鈕27并在步驟502中,圖像隨后被記錄。該圖像借助于多個象素被記錄在讀/寫存儲器的當前圖像區(qū)域中,象素即可以具有灰度值也可以具有色彩值。使用者現在可以選擇他是否想要保留當前的圖像。如果使用者決定保留該圖像,程序沿著實線繼續(xù)到步驟503,其中圖像被存儲于存儲器23中。當圖像已被存儲時,設備在步驟504中指示它準備掃描新的圖像。如果使用者不希望保留圖像,程序從步驟502沿虛線繼續(xù)回到步驟501,以便用于要記錄的新圖像。
在上述的實施例中,該設備具有一個被用在第一及第二模式的單獨的光感應傳感器。然而如上面所提到的,該設備可有選擇地具有用于每種模式的一個傳感器。圖6示意地表示了圖1中的實施例如何可以被改成具有兩個傳感器。在圖6的實施例中,該設備具有在外殼的側面的第二個窗2’,一個帶有二維傳感器表面的第二光感應傳感器8’,和可以具有可變焦的第二透鏡裝置7’。電子電路部件與根據圖1的實施例相同。當從一種模式調節(jié)到另一種模式時,調節(jié)哪個傳感器被啟動用于成象以及調節(jié)從哪個傳感器電子電路部件采集圖像。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在信息載體上通過使信息成象記錄可利用信息的設備,該信息借助于帶有二維傳感器表面的光感應傳感器被成象,其特征在于該設備在第一操作模式和第二操作模式之間是可調節(jié)的,其中帶有第一小尺寸和第二大尺寸的信息載體的區(qū)域圖像被記錄以便在信息載體上的信息可以在不同的選擇度上被記錄,在第一操作模式的設備適于掃過信息記錄多個圖象并帶有部分重疊內容,它們被組合成信息的復合圖像并且其每個都涉及帶有第一小尺寸信息載體的一個區(qū)域,而在第二操作模式的設備適于借助至少一個圖像使信息成象,它涉及帶有第二大尺寸信息載體的一個區(qū)域。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設備,進一步包括一種用于至少在第二模式指示要被成象的區(qū)域尺寸的指示裝置(6)。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設備,其中該指示裝置適于在所述的信息載體上進行所述的指示。
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設備,其中該指示裝置(6)進一步包括適于在信息載體上指示可成象區(qū)域的一個照明裝置。
5.如權利要求2-4中任一項所述的設備,其中該指示裝置(6)適于在可成象的表面上產生該區(qū)域的指示并包括在信息載體上的多個發(fā)光點。
6.如權利要求2-5中任一項所述的設備,其中該指示設備包括一個顯示器。
7.如前面的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的設備能被用于在第一模式的第一小區(qū)域和在第二模式的第二大區(qū)域之間連續(xù)調節(jié)要被成象的區(qū)域尺寸。
8.如前面的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的設備適于在第一模式使用傳感器表面的較小部分及在第二模式使用傳感器表面的較大部分。
9.如權利要求1-7中任一項所述的設備,進一步包括適于將信息載體的圖像投射在傳感器表面并可調節(jié)用于改變所述區(qū)域尺寸的透鏡裝置(7)。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設備,其中透鏡裝置(7)在第一模式的第一位置和第二模式的第二位置之間是可調節(jié)的。
11.如前面的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設備,進一步包括帶有一個二維傳感器表面的一個附加的光感應傳感器,一個光感應傳感器被用于第一模式而其它的光感應傳感器被用于第二模式。
12.如前面的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設備,其中該設備在第一和第二兩種模式中適于被保持在距信息載體一定距離上。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設備,其中該設備在第一和第二兩種模式中適于被保持在距信息載體基本上相同的距離。
14.如前面的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設備,其中該設備是手持型設備。
15.如前面的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設備,進一步包括一個信號處理單元(20),它適于利用圖像的部分重疊內容用于將圖像組合成為一幅復合圖像,不需要記錄設備相對于被成象的表面的位置。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設備,其中信號處理單元(20)適于水平以及垂直地進行圖像的組合。
17.如權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設備,其中信號處理單元(20)進一步包括用于在復合圖像中識別字符并將上述字符以字符編碼格式存儲于設備中的軟件。
18.如前面的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設備,進一步包括用于與一個外部單元無線連接的收發(fā)信機。
19.如前面的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設備,其中在這個第二操作模式該設備也適于掃過信息記錄多個圖像并帶有部分重疊內容時,所述的圖像被組合成信息的復合圖像并且每個都涉及第二更大尺寸的區(qū)域。
全文摘要
一種用于記錄信息的設備借助于帶有一個二維傳感器表面的一個光感應傳感器成象。該設備可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之間調節(jié)。在第一模式中,該成象借助于多個帶有部分重疊內容的圖像被實現。每個圖像描述了在一個信息載體上的小區(qū)域并且該圖像被組合成一幅復合圖像。在第二模式中,該成象借助于在信息載體的一個較大區(qū)域中的至少一幅圖像被實現。該設備具有用于指示成象區(qū)域尺寸的裝置。
文檔編號H04N1/387GK1303504SQ9980667
公開日2001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1999年4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1998年4月30日
發(fā)明者克里斯特·法雷尤斯 申請人:C技術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