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雙軸承繞線輪。
背景技術:
雙軸承繞線輪具備手柄、第1繞線輪主體部、第2繞線輪主體部和卷筒。手柄能夠旋轉地安裝在第1繞線輪主體部上。第1繞線輪主體部和第2繞線輪主體部在軸向上相互隔開間隔地配置。在該第1繞線輪主體部與第2繞線輪主體部之間配置有卷筒。
如專利文獻1所示,在雙軸承繞線輪中,有在進行從第2繞線輪主體部側握住繞線輪主體的所謂的掌持(palming)的同時進行卷筒或釣竿的操作的情況。在該掌持時,用與把持手柄的手相反的手(在右側手柄的雙軸承繞線輪的情況下是左手)將繞線輪主體與釣竿一起握住。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144021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在上述那樣的雙軸承繞線輪中,如果為了增加線卷繞量而使卷筒的寬度變大,則第2繞線輪主體部從釣竿遠離,所以有掌持變困難的情況。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容易地進行該掌持的雙軸承繞線輪。
涉及本發(fā)明的一技術方案的雙軸承繞線輪是能夠裝配在釣竿上的雙軸承繞線輪。該雙軸承繞線輪具備手柄、第1繞線輪主體部、第2繞線輪主體部、卷筒和裝配部。第1繞線輪主體部能夠旋轉地安裝有手柄。第2繞線輪主體部與第1繞線輪主體部在軸向上隔開間隔地配置。第2繞線輪主體部是圓筒狀。卷筒配置在第1繞線輪主體部與第2繞線輪主體部之間。裝配部具有裝配面。當雙軸承繞線輪裝配在釣竿上時,裝配面朝向第1方向且與釣竿接觸。第2繞線輪主體部具有外周面及外側面。外側面朝向軸向外側。第2繞線輪主體部的外周面的第1方向側端部的寬度比與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側端部的寬度小。
根據該方案,第2繞線輪主體部的寬度在第1方向側比第2方向側小。結果,當掌持第2繞線輪主體部時,在第2繞線輪主體部的第2方向側端部,能夠確保載置拇指的空間,并且容易地掌持第2繞線輪主體部。
優(yōu)選的是,第2繞線輪主體部具有缺肉部。缺肉部在第2繞線輪主體部的第1方向側端部處,形成在外周面與外側面交叉的部分上。
優(yōu)選的是,缺肉部是倒角部。倒角部形成在外周面與外側面交叉的部分上。
優(yōu)選的是,倒角部遍及第2繞線輪主體部的整周形成。形成在第2繞線輪主體部的第1方向側端部處的倒角部的寬度比形成在第2繞線輪主體部的第2方向側端部處的倒角部的寬度大。另外,第2方向側端部是與第1方向側端部相反側的端部。
優(yōu)選的是,倒角部的寬度朝向第1方向側變大。
優(yōu)選的是,是向前方放出釣線的雙軸承繞線輪,形成在第2繞線輪主體部的前部的倒角部的寬度比形成在第2繞線輪主體部的后部的倒角部的寬度小。
優(yōu)選的是,在主視圖中,外側面的外周緣相對于軸向垂直地延伸。在主視圖中,外側面的外周緣也可以相對于軸向傾斜。
根據涉及本發(fā)明的雙軸承繞線輪,能夠容易地進行掌持。
附圖說明
圖1是雙軸承繞線輪的主視圖。
圖2是雙軸承繞線輪的后視圖。
圖3是雙軸承繞線輪的俯視圖。
圖4是雙軸承繞線輪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涉及本發(fā)明的雙軸承繞線輪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所謂軸向,是指卷筒的旋轉軸o延伸的方向。所謂軸向的內側,是指在軸向上靠卷筒的一側,所謂軸向的外側,是指在軸向上遠離卷筒的一側。所謂周向,是指以旋轉軸o為中心的圓的周向。所謂徑向,是指以旋轉軸o為中心的圓的徑向。所謂前方,是指雙軸承繞線輪的釣線放出方向。
[雙軸承繞線輪]
如圖1至圖3所示,雙軸承繞線輪100能夠裝配到釣竿上。雙軸承繞線輪100具備第1繞線輪主體部1、第2繞線輪主體部2、卷筒3、手柄4及旋轉傳遞機構6(參照圖4)。
[第1繞線輪主體部]
第1繞線輪主體部1能夠旋轉地安裝有手柄4。第1繞線輪主體部1具有內部空間。在該第1繞線輪主體部1的內部空間中收容有旋轉傳遞機構6。第1繞線輪主體部1具有第1圓筒部11和第1罩12。由該第1圓筒部11和第1罩12劃定了內部空間。
[第2繞線輪主體部]
第2繞線輪主體部2與第1繞線輪主體部1在軸向上隔開間隔地配置。在第1繞線輪主體部1與第2繞線輪主體部2之間配置有卷筒3。由第1繞線輪主體部1和第2繞線輪主體部2構成繞線輪主體10。第2繞線輪主體部2是圓筒狀。
第2繞線輪主體部2具有第2圓筒部21和第2罩部22。第2圓筒部21與第1圓筒部11經由連結部13連結。另外,連結部13在軸向上延伸。第1圓筒部11、第2圓筒部21及連結部13一體地形成,構成繞線輪主體10的框架。例如,第1圓筒部11、第2圓筒部21及連結部13由鋁合金借助壓鑄成形一體地形成。
在該連結部13上安裝有裝配部14。裝配部14是用來將雙軸承繞線輪100向釣竿裝配的部件。裝配部14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裝配部14具有裝配面141。裝配面141朝向第1方向。即,所謂第1方向,是裝配面141朝向的方向。圖1及圖2的向下方向是第1方向。當雙軸承繞線輪100裝配在釣竿上時,裝配面141與釣竿接觸。
第2罩部22將第2圓筒部21的軸向外側的端面覆蓋。第2罩部22是圓板狀。第2罩部22能夠從第2圓筒部21拆下。另外,第2罩部22也可以與第2圓筒部21一體地形成。
第2繞線輪主體部2具有外周面2a、外側面2b及倒角部2c(缺肉部的一例)。外周面2a是圓筒狀的第2繞線輪主體部2的朝向徑向外側的面。外周面2a是第2圓筒部21的外周面。
外側面2b是朝向軸向的外側的面。具體而言,在圖1及圖3中,外側面2b朝向右側,在圖2中外側面2b朝向左側。外側面2b是第2罩部22的外側面。在主視圖中,外側面2b的外周緣2d相對于軸向垂直地延伸。外側面2b以向軸向的外側隆起的方式彎曲。另外,主視圖中的外側面2b的外周緣2d為將外側面2b的上端與下端連結的線。該線相對于軸向垂直地延伸。另外,外周緣2d并不需要是完全垂直的。
倒角部2c形成在外周面2a與外側面2b交叉的部分上。倒角部2c通過將第2繞線輪主體部2的軸向外側端部的外周緣部倒角加工而形成。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倒角部2c形成在第2圓筒部21的軸向外側端部處。倒角部2c沿著第2圓筒部21的外周緣部形成。倒角部2c環(huán)狀地延伸。即,倒角部2c遍及第2繞線輪主體部2的整周形成。倒角部2c以朝向軸向的外側且徑向的外側的方式傾斜。
倒角部2c的寬度在周向上變化。形成在第2繞線輪主體部2的第1方向側端部處的倒角部2c的寬度w1比形成在第2繞線輪主體部2的第2方向側端部處的倒角部2c的寬度w2大。另外,所謂倒角部2c的寬度,是指倒角部2c的軸向的尺寸。倒角部2c的寬度從第2繞線輪主體部2的第2方向側端部朝向第1方向側端部變大。雖然沒有特別限定,但形成在第2繞線輪主體部2的第1方向側端部處的倒角部2c的寬度w1可以為3~6mm左右。此外,形成在第2繞線輪主體部2的第2方向側端部處的倒角部2c的寬度w2可以為1~3mm左右。該寬度w1與寬度w2的差可以為2mm左右。
這樣,形成在第2繞線輪主體部2的第1方向側端部處的倒角部2c的寬度w1比形成在第2繞線輪主體部2的第2方向側端部處的倒角部2c的寬度w2大。因此,第2繞線輪主體部2的第1方向側端部的外周面2a的寬度比第2方向側端部的外周面2a的寬度小。結果,當掌持第2繞線輪主體部2時,能夠在第2繞線輪主體部2的第2方向側確保載置拇指的空間,并且能夠容易地掌持第2繞線輪主體部2。
如圖3所示,形成在第2繞線輪主體部2的前部的倒角部2c的寬度比形成在第2繞線輪主體部2的后部的倒角部2c的寬度小。由此,成為更容易掌持的形狀。
[卷筒]
卷筒3能夠旋轉地配置在第1繞線輪主體部1與第2繞線輪主體部2之間。在卷筒3的外周面上卷繞有釣線。如圖4所示,卷筒3固定在卷筒軸30上,與卷筒軸30一體地旋轉。另外,卷筒軸30在第1繞線輪主體部1與第2繞線輪主體部2之間延伸。卷筒軸30經由軸承部件等能夠旋轉地支承在第1及第2繞線輪主體部1、2上。
[手柄]
手柄4能夠旋轉地裝配在第1繞線輪主體部1上。詳細地講,手柄4安裝在從第1繞線輪主體部1突出的驅動軸61上。手柄4的旋轉經由旋轉傳遞機構6向卷筒3傳遞。
[旋轉傳遞機構]
旋轉傳遞機構6是將手柄4的旋轉向卷筒3傳遞的機構。旋轉傳遞機構6配置在第1繞線輪主體部1的內部空間內。詳細地講,旋轉傳遞機構6具有驅動軸61、驅動齒輪62及小齒輪63。
驅動軸61與手柄4連結,與手柄4一體地旋轉。另外,驅動軸61被單向離合器64禁止向釣線放出方向的旋轉。
驅動齒輪62裝配在驅動軸61上,與驅動軸61一體地旋轉。小齒輪63與驅動齒輪62嚙合。另外,小齒輪63是筒狀。小齒輪63經由離合器機構65而與卷筒軸30連結。在離合器機構65為接通狀態(tài)時,小齒輪63與卷筒軸30一體地旋轉,在離合器機構65為斷開狀態(tài)時,小齒輪63和卷筒軸30能夠相對旋轉。例如,離合器機構65由將卷筒軸30在徑向上貫通的卡合銷、和形成在小齒輪63上的卡合凹部構成。通過小齒輪63在軸向上移動,切換離合器機構65的接通狀態(tài)和斷開狀態(tài)。
[變形例]
以上,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這些,只要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旨,就能夠進行各種各樣的變更。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倒角部2c借助c倒角加工而形成,但也可以借助r倒角加工而形成。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缺肉部的一例而例示了倒角部2c,但缺肉部并不限定于倒角部2c。例如,也可以代替倒角部2c,形成臺階部作為缺肉部。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外側面2b的外周緣2d相對于軸向垂直地延伸,但也可以相對于軸向傾斜。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倒角部2c的寬度從第2側端部朝向第1側端部逐漸變大,但也可以階梯式地變大。
附圖標記說明
1:第1繞線輪主體部
2:第2繞線輪主體部
2a:外周面
2b:外側面
2c:倒角部
3:卷筒
4:手柄
10:繞線輪主體
14:裝配部
141:裝配面
100:雙軸承繞線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