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橫機的喂紗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758015閱讀:217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橫機的喂紗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可以按編織數(shù)據(jù)控制供給針織物編織用的編紗的長度的橫機的喂紗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如圖11和圖12簡要表示的橫機1在編織針織物2時,為了從喂紗部件3的喂紗口向織針物供給編紗4,在針床長度方向的一端側的側罩5等上配置喂紗裝置6。喂紗裝置6,在圖中省略的滑架沿針床移動時,供給編紗4,以可以進行針織物的1橫列的編織。在滑架上設置使織針進行編織動作的三角機構,還設置帶動喂紗部件3的機構,由喂紗部件3向編織動作中的織針供給編紗4。一般設置多個喂紗部件3和多臺喂紗裝置6,可以供給多種編紗4,但是簡化后僅示出1個。
      在喂紗裝置6中具有緩沖桿7,從而具有暫時存儲編紗4的功能和對編紗4施加張力的功能。緩沖桿7以支撐于側罩5上的底端側8為中心,可以使前端側9搖動位移。緩沖桿7的前端側9通過彈簧回復而使編紗4張緊,穩(wěn)定在彈簧的回復力和編紗4的張力平衡的狀態(tài)。與編紗4的供給路徑相鄰設置了測長輥10,測量從喂紗裝置6向喂紗部件3供給的編紗4的長度。用測長輥10的測量控制表示為了編織針織物2而用滑架拉入的織針的拉入量的密度,從而可以進行根據(jù)編紗4的消耗量而使其與預測的量一致的控制。
      圖11表示在橫機1中滑架從針床一端側到另一端側,也就是開始向遠離喂紗裝置6的方向移動時的喂紗部件3的位置關系。圖12表示滑架移動到針床另一端側,喂紗部件3也在針織物2上移動到遠離喂紗裝置6一側端部時的位置關系。在橫機1中,也可以根據(jù)喂紗部件3相對于針織物2的位置關系,改變從喂紗裝置6到喂紗部件3的所需的編紗4的長度。
      在緩沖桿7傾斜范圍內進行編紗4的存儲和張力施加的現(xiàn)有喂紗裝置6中,如圖11中虛線所示,在喂紗部件3到達了針織物2的喂紗裝置6側的端部的狀態(tài)下,緩沖桿7為最大限度存儲編紗4的狀態(tài)。針織物2下一個橫列的編織開始后,喂紗部件3通過滑架向遠離喂紗裝置6方向移動。由于編紗4被張緊,如實線表示的那樣,緩沖桿7的傾斜變小。如圖12所示,喂紗部件3靠近遠離喂紗裝置6側的針織物2的端部后,編紗4的需要量減少,如虛線表示的那樣,緩沖桿7傾斜再次變大,拉入更多的編紗4而儲存。由于緩沖桿7的傾斜與編紗4的張力對應,因而在借助緩沖桿7的傾斜施加張力和進行編紗4的存儲的構成中,在編織的中途的編紗4的張力變動變大。
      專利公報第2541574號公開了下述先進技術如圖11和圖12所示的使用相當于緩沖桿7的部件對編紗施加張力,同時進行用于應對急劇的變化的予儲存,積極送出編紗而抑制紗張力變化。此外,在特表平11-500500號國內公表公報公開了下述先進技術不使用如圖11和圖12所示的相當于緩沖桿7的部件,在紗需要急劇變化之前控制送出編紗的紡車的旋轉,抑制紗張力變動。
      如圖11和圖12所示的現(xiàn)有喂紗裝置6中,如上所述,在用橫機1編織針織物2中,對應于喂紗部件3的移動位置,編紗4需要量變化大,紗張力也根據(jù)紗的需要而變化。紗張力大變化造成針織物2在編織寬度方向線圈圈距的變化,使針織物2的質量降低。
      用專利公報第2541574號中所述的先進技術,也難以應對在針織物端部等產生的紗需要量急劇的變化。可以寄希望于用特表平11-500500號國內公表公報所述的先進技術應對紗需要量急劇的變化??墒怯捎谟么讼冗M技術必須把編紗卷在紡車上,因此紡車變大。在橫機中大多分別使用多根紗編織針織物,喂紗機構也需要設置在各個紗上。若設置多臺使用大紡車的喂紗裝置,會導致橫機的大型化。
      在圖11和圖12所示的現(xiàn)有技術中,為了根據(jù)針織物2的編織數(shù)據(jù)供給必要的編紗4,而用測長輥10測量供給的全部編紗4的長度,也無法得知對于針織物2整體寬度的正確的編紗量。例如,在作為取得數(shù)據(jù)開始位置的圖11中,只能從針織物2端部進入幾cm左右的長度L1處開始可以正確測出編紗4的長度。緩沖桿7若從用實線表示狀態(tài)傾斜到用虛線表示狀態(tài),則因緩沖桿7的傾斜而增加的編紗4的儲存量也被測長輥10測出,所以無法得知供給到針織物2的編紗4實質消耗量。此外,緩沖桿7從虛線狀態(tài)返回到實線狀態(tài)時供給編紗4的量也不能直接用測長輥10測量。再有,在作為取得數(shù)據(jù)結束位置的圖12中,也無法得知用虛線表示的編紗4的長度。若不知編紗4的正確的長度,則即使控制密度,控制成使編紗4的消耗量與以編織數(shù)據(jù)為基礎預測的量一致,也不能得到充分的效果。
      在第2541574號專利公報和特表平11-500500號國內公表公報所述的先進技術中,也沒有敘述任何與正確預測紗需要量有關的構成。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正確預測編紗需要量而可以在供給編織所需的編紗而進行編織的橫機的喂紗裝置。
      本發(fā)明的橫機的喂紗裝置,對根據(jù)編織數(shù)據(jù)進行編織動作的織針,沿針織物寬度方向移動喂紗部件而供給編紗,其特征在于,包括編紗送出機構,配置在編紗供給路徑,把編紗送到喂紗部件;緩沖桿,配置在從編紗送出機構向喂紗部件供給編紗的路徑上,能以底端側為中心搖動位移,前端側搖動位移到一側時,把編紗從該路徑拉出一部分,該前端側搖動位移到另一側時,使編紗返回該通路;彈簧,使緩沖桿的該前端回復為搖動位移到該一側,以便在預先設定的紗張力下,從該路徑僅拉出預先設定的長度的編紗;傳感器,以作為編紗從該路徑僅被拉出該預先設定長度時的前端側的位置的原點為基準,檢測緩沖桿搖動位移狀態(tài),道出表示檢測結果的信號;和控制設備,根據(jù)編織數(shù)據(jù)進行花紋分析,算出每個織針編織的線圈圈距的理論值,以與喂紗部件的動作同步送出編紗的所需紗輸送模式,對編紗送出機構進行控制,同時在編織1橫列針織物的前后,補正對預先設定的線圈圈距有影響的因素,以便消除傳感器由緩沖桿的搖動位移的角度變化實測的供給的1橫列編紗長度和1橫列的線圈圈距的理論值之間的誤差。
      此外,在本發(fā)明中,把作為線圈編織用三角設定量的密度或編紗的張力中至少1方,作為對上述線圈圈距有影響的因素而進行補正。
      此外,在本發(fā)明中,上述控制設備,根據(jù)上述所需紗輸送模式,控制對上述每個織針算出的線圈圈距,以便作為在編織針織物同一橫列的線圈中對屬于包括該織針的組中織針的平均值,從上述編紗送出機構送出。
      此外,在本發(fā)明中,上述控制設備,在由上述所需紗輸送模式進行的控制中,根據(jù)從上述傳感器得到的檢測結果,在編織針織物的1橫列的前后,使用在編織中輸送編紗的一部分進行該緩沖桿的對位,以便上述緩沖桿的前端側的位置停留在上述原點位置的預先設定的附近的范圍。
      此外,在本發(fā)明中,上述控制設備,在由上述所需紗輸送模式進行的控制中,用上述傳感器檢測出上述緩沖桿的搖動位移狀態(tài)超過了預先設定的界限范圍時,停止用該所需紗輸送模式進行控制,由使該緩沖桿的前端側返回到上述原點位置的救助模式控制上述編紗送出機構。
      此外,在本發(fā)明中,上述控制設備,可以把上述編紗送出機構的控制切換到以上述所需紗輸送模式和張力恒定模式,其中,張力恒定模式根據(jù)來自上述傳感器信號,控制成上述編紗的張力保持恒定,以使上述緩沖桿的前端側保持在上述原點位置附近。
      此外,在本發(fā)明中,上述控制設備,在針織物編織之前,用上述張力恒定模式調整作為線圈編織用三角的設定量的密度,以使可以編織預先設定的圈距。
      此外,在本發(fā)明中,上述控制設備,按上述編織數(shù)據(jù),分成從針織物一端開始編織之前送出編紗的區(qū)間、從該針織物一端開始編織而來自上述編紗送出機構送出的編紗開始減速的區(qū)間、從該編紗送出機構送出的編紗開始減速而編織到該針織物的另一端的區(qū)間、和該針織物編織結束后使停止該編紗送出機構的區(qū)間;從而算出編紗送出長度。


      本發(fā)明的目的、特點、優(yōu)點從下述詳細說明和圖可以清楚。
      圖1為表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方式簡要構成的框圖。
      圖2為圖1中喂紗裝置16的主視圖。
      圖3為圖1中喂紗裝置16的左側視圖。
      圖4為圖1中喂紗裝置16的透視圖。
      圖5為表示圖1的緩沖桿17的搖動位移的可能范圍的圖。
      圖6為表示在圖1實施方式的喂紗裝置16中,實現(xiàn)所需紗輸送模式的控制的基本考慮方法的曲線圖。
      圖7為表示在圖1實施方式中進行的彎紗三角對位程序的流程圖。
      圖8為表示在圖1的實施方式中關于右行的補正用表格數(shù)據(jù)示例的圖表。
      圖9為表示在圖1的實施方式中進行的花紋分析示例的圖。
      圖10為表示在圖1的實施方式中進行的花紋分析示例的圖。
      圖11為表示在現(xiàn)有的喂紗裝置中,針織物在距靠近喂紗裝置側的端部起一定范圍內,編紗14的長度不能正確測量的原因的圖。
      圖12為表示在現(xiàn)有的喂紗裝置中,喂紗口在針織物離喂紗裝置較遠一側的端部附近供給的編紗的長度不能正確測量的原因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考下面的圖示詳細說明適合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圖1為簡要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橫機的喂紗裝置構成。橫機11為了編織針織物12,從喂紗部件13的喂紗口13a向織針供給編紗14。在橫機11的側罩15等上設置有抑制編紗14的張力變化而且根據(jù)需要量以適當長度向喂紗口13a供給編紗14的喂紗裝置16。在喂紗裝置16上有緩沖桿17。緩沖桿17以底端側18為支點而直到前端側19的部分可以搖動位移,前端側19被彈簧壓靠在遠離側罩15表面的方向,傾斜成達到與以編紗14的張力對應的拉伸力平衡的角度。若編紗14的張力變化大,抵抗彈簧對緩沖桿17的作用,使其向側罩15的表面靠近,可以把對應于此搖動范圍長度的編紗14向喂紗口13a側供給。
      圖2、圖3和圖4表示喂紗裝置16的詳細構成。分別表示圖2為從與圖1相同方向俯視的狀態(tài),圖3為從左面看的狀態(tài),圖4為透視的狀態(tài)。再有為了說明上的方便,在圖1中改變主動輥20和從動輥21的方向而表示。參照圖1~圖4,為了向緩沖桿17供給編紗14,設置有主動輥20和從動輥21。主動輥20裝在伺服電動機22的旋轉軸上,伺服電動機22的旋轉通過組合有多個齒輪構成的從動機構23傳遞到從動輥21上。主動輥20和從動輥21被配置成把編紗14夾在中間,從動輥21利用從動機構23以與主動輥20相同的圓周速度旋轉而被驅動。主動輥20、從動輥21、伺服電動機22和從動機構23用框架24安裝在圖1的側罩15上。由于主動輥20的直徑小,而且從動輥21被配置在主動輥20的下方,所以1個喂紗裝置16可以構成在比較窄的寬度上,側罩15上容易并排多個喂紗裝置16。
      編紗14從框架24的上方供給,與主動輥20的外圓周面接觸,而被導入從動輥21與主動輥20相對的部分。在主動輥20的外圓周面和從動輥21的外圓周面之間有微小的間隙,編紗14通過其間。然后導入中間輥25,方向被改變后,牽引到緩沖桿17的前端側19。在緩沖桿17的底端側18設置有回復為使前端側19遠離側罩15表面的彈簧26。緩沖桿17利用彈簧26搖動位移為,在編紗14的張力大時,傾斜角變小,在編紗14的張力小時,傾斜角變大。緩沖桿17的傾斜角用設在底端側18上的傾斜角傳感器27進行檢測。緩沖桿17的傾斜角例如可以變化在0度~100度范圍內。
      再參照圖1,在橫機11中以直線狀設置用于編織針織物12的針床28,滑架29沿針床28往復移動。滑架29進行針床28的織針的編織動作和喂紗部件13的移動,編織針織物12。在滑架29上設置有進行織針進退操作的編織三角,利用織針的進退操作進行編織針織物12動作。在自動化的橫機11中,設置有編織控制器30,可以按預先給定的編織數(shù)據(jù)編織針織物12。
      在本實施方式的喂紗裝置16中,按編織數(shù)據(jù)算出每個織針的編紗14的需要量,設置喂紗控制器31控制伺服電動機22,以與需要量吻合送紗。用喂紗控制器31的控制以編織數(shù)據(jù)為基礎,預先算出按織針的編織動作編織針織物12需要的編紗14的長度,同時可以把包括算出長度的編紗14輸送給喂紗部件的所需紗輸送模式、和以從傾斜角傳感器27得到的信號為基礎而使緩沖桿17前端側19保持在原點位置的輸送編紗14的張力恒定輸送模式的多個模式進行切換。而所需紗輸送模式中的編紗14需要量也可以在編織前預先算出來。
      圖5表示緩沖桿17搖動位移的可能范圍。緩沖桿17可估計從底端側18到前端側19的桿角度可以在0度到100度范圍搖動改變位置。把在中間的桿角度時前端側19的位置作為原點位置而用實線表示。相對于桿原點位置變成在桿角度變大到如在桿角度100度一側以虛線所示,在緩沖桿17上儲存一定長度的編紗14,若使桿角度變小地進行搖動位移,可以對應于對編紗14急劇增加的需要供給編紗14。此外,相對于桿原點位置變成在桿角度變小到如在桿角度0度一側的虛線所示,緩沖桿17可以吸引達到一定長度的編紗14。也就是若編紗14的需要變少,編紗14的張力減小,利用彈簧回復的力使緩沖桿17傾斜到遠離側罩15,桿角度變大,可以吸收多余的編紗14,還可以防止張力降低。
      可是,僅僅用緩沖桿17搖動位移,則無法應對用橫機11高速編織針織物12時產生的編紗14需要量的急劇變化。在本實施方式的喂紗裝置16中,使用所需紗輸送模式可以預先預測編紗需要量的變化,可以進行抑制緩沖桿17傾斜角的變化而抑制編紗14的紗張力變化的控制。
      圖6表示在本實施方式的喂紗裝置16中,實現(xiàn)所需紗輸送模式的控制的基本考慮方法。圖6(a)表示對于使圖1的喂紗部件13對針織物12的供紗位置移動的時間經過,因緩沖桿17的搖動位移造成的傾斜角度的基本變化。此外,圖6(b)表示對應于喂紗位置的移動,喂紗控制器31作為控制裝置進行控制的伺服電動機22的速度、和把編紗14輸送給喂紗部件13的紗速度的基本變化。圖6的變化對應于在圖1中滑架29從接近喂紗裝置16的一側移動到遠離的一側,同時編織1橫列針織物12的情況。
      在編織開始前的時刻ta,喂紗部件13停止在比針織物12的編織的端部更靠近喂紗裝置16的位置。針織物12的編織的端部位置設為對于編織針織物12的端部線圈的織針起到裝在滑架29上的彎紗三角相當于密度0作用的位置。把從此位置到在喂紗部件13的標準停止位置的喂紗口13a中心位置的距離作為編織的端部和喂紗口13a之間距離的標準值。此時的緩沖桿17的桿角度例如為40度。設定在反轉時桿對位位置的桿角度為60度,使反轉時桿位置對位,使伺服電動機22短時間旋轉,把編紗14供給到緩沖桿17,進行使桿角度從40度增加到60度的控制。再有,所謂反轉時的桿對位是使在前面進行的橫列編織中滑架29接近喂紗裝置16后停止狀態(tài)的桿角度預先與恒定的桿角度一致。在本實施方式中,在1橫列編織開始前和結束后,分別使桿角度對位。
      在時刻ta進行反轉時的桿位置對位后,從時刻t0開始利用滑架29的喂紗部件13的移動。為了說明上的方便,假設滑架29以固定速度V移動。喂紗部件13在上述的2V區(qū)間移動,到在時刻t1到達針織物12編織的端部位置為止,進行伺服電動機22的控制,以滑架速度的2倍輸送編紗14。在此區(qū)間喂紗部件13從圖1中用虛線所示位置移動到用實線所示位置。需要的編紗14由于是從緩沖桿17的前端側19到喂紗口13a的部分和從喂紗口13a到編織的端部的織針的部分,因而喂紗口13a被滑架29帶動,如果以V的速度遠離緩沖桿17的前端側19,則必須以2V的紗速度供給編紗14。
      在圖6(b)中,用點劃線表示因滑架29的移動所需的紗速度。伺服電動機22的旋轉速度如實線所示,升高滯后于滑架29。因此,如圖6(a)所示,緩沖桿17的桿角度減小,補充不足的編紗14。
      從時刻t1開始在針織物12的1橫列的編織中使用紗14的α區(qū)間。在α區(qū)間中作為整體控制伺服電動機22的電動機速度,送出使用下面公式(1)算出的送出量的編紗14。而脫離編織端部時表示編織到針織物的端部后從編織的端部脫離的時刻。
      送出量=每1根針的紗量之和-反轉時的桿位置對位部分-2V區(qū)間紗輸送量+脫離編織端部時的減速部分…(1)其中,關于每1根針的紗量在后面說明。反轉時的桿位置對位部分為在時刻ta送出的紗14的長度。2V區(qū)間紗輸送量為從時刻t0到時刻t1送出的編紗14長度。在α區(qū)間中,也提供在2V區(qū)間開始時從緩沖桿17供給的編紗14,由于電動機速度升高滯后于紗速度,所以使電動機的最高速度比紗速度高。在針織物12編織結束時,先使伺服電動機22減速。α區(qū)間在伺服電動機22減速開始的時刻t2結束。在α區(qū)間的脫離編織端部時的減速部分相當于畫有向右下方的斜線表示部分的面積。
      從時刻t2開始到電動機速度和紗速度相等的時刻t3為β區(qū)間。在β區(qū)間作為整體控制伺服電動機22的電動機速度,送出使用下面公式(2)算出的送出量的編紗14。
      送出量=每1根針的紗量之和-反轉時的桿位置對位部分-2V區(qū)間紗輸送量+最初的平均未完的部分+脫離編織端部時的減速部分 …(2)其中,關于最初的平均未完的部分在后面說明。在β區(qū)間的脫離編織端部時的減速部分也相當于接著α區(qū)間畫有向右下方的斜線表示部分的面積。
      從時刻t3開始到喂紗口13a到達針織物12的編織端部位置的時刻t5為γ區(qū)間。在γ區(qū)間作為整體控制伺服電動機22的電動機速度,送出使用下面公式(3)算出的送出量的編紗14。
      送出量=每1根針的紗量之和-反轉時的桿位置對位部分
      -2V區(qū)間紗輸送量+最初的平均未完的部分+脫離編織端部時的減速部分 …(3)在γ區(qū)間中由于電動機速度比紗速度低,編紗14不足。把此不足的部分作為脫離編織端部時的減速部分,一部分搖動位移而使緩沖桿17的桿角度減小。也就是對應于不足的編紗14長度的部分中,畫有向右下方的斜線表示部分相當于在α區(qū)間和β區(qū)間畫有向右下方的斜線表示電動機速度比紗速度高的部分。作為脫離編織端部的減速部分還留有畫有網(wǎng)格的部分。
      在脫離編織端部時的減速部分中畫有網(wǎng)格的部分從滑架29在時刻5停止后到在時刻t6伺服電動機22停止之前,用送出的編紗14補充。也就是由于從編織端部到減速結束位置供給相當于畫有網(wǎng)狀表示部分的編紗14,所以補充了脫離編織端部的減速部分的剩余。
      而在實際滑架29的移動中,達到速度V之前的加速和從速度V到停止的減速是必要的。伺服電動機22的控制追隨滑架29的控制進行,對脫離編織端部時減速部分的補充必須在減速開始前進行的情況與在滑架29的移動中進行加減速控制的情況相同。此外在左行的控制中,除了沒有2V區(qū)間以外基本與右行相同。
      與喂紗部件13的移動同步,每1根針送出的紗量Y必須根據(jù)滑架29的移動方向而改變。如圖1所示,為了方便,把喂紗部件13從靠近供紗裝置16一側向遠離一側移動稱為“右行”,把喂紗部件13向相反方向移動稱為“左行”。各種情況下在編織開始之前的區(qū)間都不輸送編紗14。用“間隔”表示針的配置間隔,用“L”表示線圈圈距,則與在右行中必須送出線圈圈距“L”與間隔之和相反,在左行中必須送出從線圈圈距L減去間隔的差。
      圖7表示用于正確對位線圈圈距的彎紗三角對位的程序。即使算出編織所需的紗量進行供紗,若不正確調整影響線圈圈距的橫機11側的設定,也不能把所供的編紗14編織進去。在滑架29中裝有用于機械控制織針編織動作的三角機構,特別是在線圈形成后用織針引入編紗的彎紗三角改變位置,可以進行編織的線圈圈距的調整。在圖1的橫機11中,在滑架29上裝有1個或多個把位置變化作為密度值監(jiān)控而可以數(shù)字式控制的彎紗三角,對于各彎紗三角實施彎紗三角對位的程序,可以確定編織指定的線圈圈距的密度值。而線圈圈距的調整也可以通過改變加在編紗14上的張力來進行。
      從s0步驟開始彎紗三角對位的程序,在s1步驟中把密度值設定為默認值,用上述張力恒定輸送模式試驗編織針織物。在s2步驟中,把編織使用的編紗14的實測值和理論值進行比較,判斷誤差是否在規(guī)定值以內,例如在1%以內。誤差較大時,補正密度值的默認值,更新補正圖表,返回到s1步驟。在s2步驟中,若誤差在規(guī)定值以內,則在張力恒定下的彎紗三角對位結束。這種張力恒定下的彎紗三角對位在實際生產對象的針織物編織之前進行。而關于補正圖表在后面說明。
      在實際編織針織物中,在s4步驟中切換到所需紗輸送模式,進行1橫列的編織。在s5步驟中,由在1橫列的前后的緩沖桿17傾斜角度之差求出補正值。判斷補正值是否進入規(guī)定值之內,例如1步驟以內,若沒有進入時前進到s6步驟,更新補正圖表,返回到s4步驟。在s5步驟中,判斷為補正值在規(guī)定值以內,則在s7步驟中判斷是否編織結束,若判斷為沒有結束,便返回到s5步驟。在s7步驟中判斷為編織結束時,在s8步驟中使程序結束。
      也就是輸送編紗14的量用編織數(shù)據(jù)規(guī)定的線圈圈距和針織組織決定,所以可以用加減密度值進行補正。緩沖桿17的桿角度的變化由于與編紗14過分不足量對應,所以把此對應關系作為補正用的圖表數(shù)據(jù)。在各編織橫列中,若比較編織開始的桿角度和編織結束的桿角度,便可以比較送出的編紗14的量和編織到針織物12中的編紗14的量。
      若編織開始的桿角度>編織結束的桿角度,由于編入比送出量多,所以使密度值變小。
      若編織開始的桿角度<編織結束的桿角度,由于編入比送出量少,所以使密度值變大。
      此外,也可以進行利用比較對應于緩沖桿17的原點位置的角度和對應于編織結束位置的桿角度的密度值的補正。
      若原點位置的桿角度>編織結束的桿角度,由于緩沖桿17靠近下限位置,所以使密度值變小。
      若原點位置的桿角度<編織結束的桿角度,由于緩沖桿17靠近上限位置,所以使密度值變大。
      關于如以上所示的緩沖桿17的原點補正的主要思想并不是正確調整每1橫列的編織,是沒有過分不足地、正確地在全部橫列上編織計算后送出的編紗14的量。桿角度的位置例如定為右行為43度、左行為60度。桿位置對位在右行60度、左行60度進行。但是,也可以對緩沖桿17的角度強行進行補正。例如在右行中在上限60度使密度值+1,在下限30度使密度值-1。在左行中,在上限70度使密度值+1,在下限40度使密度值-1。
      再有緩沖桿17由于對傾斜角度的范圍有限制,所以可以預先進行救助處理。也就是用所需紗輸送模式的控制中,若緩沖桿17為上限和下限位置,會有紗被切斷而不編織的危險。為了避免此狀況而進行救助處理。因此,控制成使編紗14的送出停止或進行送出為例如上限在95度、例如下限在10度開始救助處理,到上限為75度、下限圍5度救助結束。若緩沖桿17為救助結束角度,切換到張力恒定輸送模式,控制成緩沖桿17的前端側19保持在原點位置。
      補正用的圖表數(shù)據(jù)分為第1補正圖表數(shù)據(jù)和第2補正圖表數(shù)據(jù),在默認值加上2個補正圖表的值補正密度值。第1補正圖表作為(i)上次的桿原點補正和(ii)桿變化的補正之和加到上次的值中。第2補正圖表作為(iii)桿原點補正在下次反映到第1補正圖表中后,使值復位。紗長“mm”至密度值“步驟”的變換,則根據(jù)經驗值等設定變換公式。若(i)~(iii)的各補正值全部在1步驟以下,看作“收斂”,完成密度的補正。第1補正圖表用于編織編紗必須的部分。第2補正圖表用于使緩沖桿17返回到原點位置。
      圖8表示對右行的補正用圖表數(shù)據(jù)的示例。表示把設定回路長度的默認值設為“密度值42”,把達到設定圈距的密度值設為“密度值40”的情況下修正用圖表數(shù)據(jù)的變化過程。
      圖9和圖10表示花紋分析的示例。圖9表示前后的針床不進行振擺的情況,圖10表示進行0.5間距振擺的情況。首先每個織針分析編結、集圈、漏圈和跨度的數(shù)。其中,所謂“跨度”是連接前針床側的線圈和后針床側的線圈的連接紗的部分。由編織組織的1個單位長度可以算出作為每1根織針所需的編紗14的量的線圈圈距L。使此線圈圈距L與編結對應。集圈和漏圈分別利用公式??缍纫鶕?jù)振擺間距靈活使用公式。
      此外,編結和集圈的數(shù)根據(jù)在橢圓內包括的織針數(shù)定為0個、1個、2個中的某1個。漏圈定為0個或1個??缍仍谶x針前織針對面的針床的織針進行選針定為0.5個。此外,選針后織針對面的針床的織針進行選針便定為0.5個。
      再有,上述的(1)式、(2)式和(3)式所示的每1根針的紗量把每個織針中的織針、后續(xù)編織中使用的次數(shù)、例如11根的織針所需的編紗14的量進行平均后使用。這樣采用使用12根的平均使每個織針的需要的變動平滑,可以用伺服電動機22的控制而不發(fā)生振動。再有,變成針織物12的編織結束側后,不能確保后續(xù)的織針為11根。這種情況下,作為在圖6的β區(qū)間和γ區(qū)間中所示的“最初的平均未完的部分”,采用編織開始側的數(shù)據(jù)。由此,可以同等利用對于各織針的數(shù)據(jù),可以同等地反映在1橫列中。此外,在實施花紋分析時也可以根據(jù)組織花紋把織針分組,每組算出平均值后供給編紗??梢员苊庠诮M內每織針供紗量急劇的變化。
      本發(fā)明不脫離其精神和主要特征,可以用其他的各種各樣的方式實施。因此,上述實施方式不過是在所有的點中簡化的示例,本發(fā)明的范圍是表示在權利要求范圍中,不受說明書任何約束。再有屬于權利要求范圍的形式變化和改進全部為本發(fā)明的范圍內。
      若采用上述的本發(fā)明,用控制設備控制編紗送出機構,以編織數(shù)據(jù)為基礎進行花紋分析,按織針的編織動作預先算出編織針織物中所需的紗長度,所以可以正確地預測編紗的需要量,提供編織所需的編紗進行編織。
      此外,若采用本發(fā)明,在編織1橫列針織物的前后,由于對作為線圈編織用三角的設定值的密度或編紗的張力中至少其一進行補正,使緩沖桿的搖動位移的角度變化變小,所以作為針織物的整體也可以正確地調整供紗量。
      若采用本發(fā)明,供給每個織針的編紗的長度由于采用對包括此織針的織針組算出的線圈圈距的平均值,所以避免在花紋邊界從編紗送出機構送出的編紗長度急劇變化的控制,可以防止控制系統(tǒng)過度響應產生振動而造成的編紗供給長度變化。
      若采用本發(fā)明,由于用所需紗輸送模式的控制也在編織1橫列的前后使用編織中送出的部分編紗進行緩沖桿的位置對位,使緩沖桿前端側的位置停留在預先確定的上述原點位置附近的范圍內,所以即使在編織針織物中產生沒有預料的紗需要的變化,也可以用緩沖桿搖動位移來對應。
      此外,若采用本發(fā)明,在所需紗輸送模式的控制中,緩沖桿的搖動位移狀態(tài)超出了預定的界限范圍后,停止所需紗輸送模式的控制,用使緩沖桿前端側返回原點位置的救助模式控制編紗送出機構,所以不能吸收因緩沖桿搖動位移造成編紗供給長度的變化,可以避免編紗因過大的張力而斷紗和張力消失而不能卷取。
      此外,若采用本發(fā)明,由于用張力恒定輸送模式送紗中也可以切換,所以可以使作用于編紗上的張力穩(wěn)定而進行編織針織物。
      此外,若采用本發(fā)明,用張力恒定輸送模式可以進行線圈編織三角的調整。
      此外,若采用本發(fā)明,按編織數(shù)據(jù),分成從針織物一端開始編織之前的送出編紗的區(qū)間、從針織物一端開始編織而從編紗送出機構的送出紗的開始減速的區(qū)間、從編紗送出機構的送出紗開始減速而針織物另一端的編織區(qū)間和編織針織物結束而使編紗送出機構停止的區(qū)間,算出編紗送出的長度,所以考慮相對于編織針織物時的加速和減速的編紗送出機構的慣性,可以進行適宜的供紗。
      權利要求
      1.一種橫機的喂紗裝置,對于根據(jù)編織數(shù)據(jù)進行編織動作的織針,沿針織物寬度方向移動喂紗部件而供給編紗,其特征在于,包括編紗送出機構,配置在編紗的供給路徑上,向喂紗部件送出編紗;緩沖桿,配置在從編紗送出機構向喂紗部件供給編紗的路徑上,能以底端側為中心搖動位移,前端側向一側搖動位移時,從該路徑拉出部分編紗,該前端側向另一側搖動位移時,使編紗返回到該路徑;彈簧,回復為使緩沖桿的該前端側向該一側搖動位移,以便在預先設定的紗張力下從該路徑僅拉出預先設定長度的編紗;傳感器,以編紗從該路徑僅拉出該預先設定長度時的前端側的位置的原點為基準,檢測緩沖桿的搖動位移狀態(tài),導出表示檢測結果的信號;和控制設備,根據(jù)編織數(shù)據(jù)進行花紋分析,算出每個織針編織的線圈圈距的理論值,以與喂紗部件的動作同步送出編紗的所需紗輸送模式對編紗送出機構進行控制,同時在編織1橫列針織物的前后,補正對預先設定的線圈圈距有影響的因素,以消除傳感器根據(jù)緩沖桿的搖動位移的角度變化實測的供給的1橫列編紗長度和1橫列的線圈圈距的理論值之間的誤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橫機的喂紗裝置,其中,所述控制設備,把作為線圈編織用三角的設定量的密度或編紗的張力中至少1方作為對所述線圈圈距有影響的因素進行補正。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橫機的喂紗裝置,其中,所述控制設備,用所述所需紗輸送模式進行控制,在每個所述織針上算出的線圈圈距作為在編織針織物同一橫列的線圈中對屬于包括該織針的組的織針的平均值,從所述編紗送出機構送出。
      4.如權利要求1~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橫機的喂紗裝置,其中,所述控制設備,用所述所需紗輸送模式的控制,根據(jù)從所述傳感器得到的檢測結果,在編織針織物的1橫列的前后,使用在編織中輸送的編紗的一部分,進行該緩沖桿的對位,使所述緩沖桿的前端側的位置停留在所述原點位置的預先設定的附近的范圍內。
      5.如權利要求1~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橫機的喂紗裝置,其中,所述控制設備,在用所述所需紗輸送模式的控制中,用所述傳感器檢測出所述緩沖桿的搖動位移狀態(tài)超過了預先設定的界限范圍時,停止用該所需紗輸送模式的控制,以使該緩沖桿的前端側返回到所述原點位置的救助模式控制所述編紗送出機構。
      6.如權利要求1~5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橫機的喂紗裝置,其中,所述控制設備,可以把所述編紗送出機構的控制切換到所述所需紗輸送模式和張力恒定模式,而該張力恒定模式根據(jù)來自所述傳感器的信號控制成所述編紗的張力保持恒定,以使所述緩沖桿的前端側保持在所述原點位置附近。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橫機的喂紗裝置,其中,所述控制設備,在針織物編織之前,用所述張力恒定模式調整作為線圈編織用三角的設定量的密度,以使可以編織預先指定的圈距。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橫機的喂紗裝置,其中,所述控制設備,按所述編織數(shù)據(jù),分成從針織物一端開始編織之前送出編紗的區(qū)間、從該針織物一端開始編織而從所述編紗送出機構送出的編紗開始減速的區(qū)間、從該編紗送出機構送出的編紗開始減速而編織到該針織物的另一端的區(qū)間、和該針織物編織結束后使該編紗送出機構停止的區(qū)間,算出編紗的送出長度。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可以正確預測紗需要量,以便可以供給編織需要的編紗而進行編織。相對于與圖6(b)中用點劃線表示的與喂紗部件的移動一致而產生的編紗的需要相對應的紗速度,以實線表示的考慮方法為基礎,進行編紗的送出,因送出編紗的伺服電動機等的電動機的速度滯后于紗速度,因此在編織開始時在緩沖桿上存儲編紗,完成編織。
      文檔編號D04B15/48GK1671902SQ0381772
      公開日2005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03年7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7月24日
      發(fā)明者森田敏明, 西谷泰和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精機制作所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