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對絲線進行加熱的絲線加熱裝置以及具備絲線加熱裝置的絲線加工機。
背景技術:
1、以往已知有加熱在對由合成纖維構成的絲線實施并絲加工、假捻加工等各種加工的絲線加工機中行進的絲線的絲線加熱裝置。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一種絲條熱處理裝置(絲線加熱裝置),其具備形成有兩個絲條行進槽(絲線行進槽)且由發(fā)熱體加熱的傳熱體(加熱部)、以及隔熱材(隔熱體)。這種絲條熱處理裝置對在各絲條行進槽中行進的絲線進行加熱。
2、兩個絲條行進槽均沿著第1方向延伸,并在與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排列。各絲條行進槽在與第1方向以及第2方向的雙方正交的第3方向的一側(cè)開放。隔熱材沿著第1方向延伸,并安裝于傳熱體中的絲條行進槽開放的端面。在隔熱材上形成有用于將絲線分別插入兩個絲條行進槽的相互獨立的兩個絲條插入狹縫(導絲通路)。
3、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183546號公報
4、在上述絲線加熱裝置中,空氣經(jīng)由相對于各絲線行進槽單獨設置的導絲通路進出各絲線行進槽。由此,由于熱空氣的流出以及冷空氣的流入,加熱部及其附近難以被加熱,用于加熱絲線的消耗電力增大。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削減消耗電力的絲線加熱裝置以及絲線加工機。
2、第1發(fā)明的絲線加熱裝置形成有供絲線行進的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該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在與它們延伸的方向即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即第2方向上排列。并且,具備:加熱部,沿著上述第1方向延伸,對在上述絲線行進槽中行進的絲線進行加熱;以及隔熱體,沿著上述第1方向延伸,且在與上述第1方向以及上述第2方向的雙方正交的第3方向上隔著上述絲線行進槽的開放端而配置在與上述絲線行進槽所處的一側(cè)相反的一側(cè)。在上述隔熱體形成有絲線能夠通過且用于將絲線分別插入到上述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中的導絲通路,上述導絲通路的至少一部分為由上述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共用的共用通路,上述導絲通路具有:狹小部分,形成為上述共用通路的至少一部分,且其上述第2方向上的寬度比上述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的上述第2方向上的寬度的合計窄;以及擴大部分,越接近上述絲線行進槽上述第2方向上的寬度越大,上述擴大部分相當于在上述第3方向上比上述狹小部分靠上述絲線行進槽側(cè)的部分,上述絲線行進槽側(cè)的端部與上述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的全部對置,上述絲線加熱裝置具備一個以上的分隔部件,上述一個以上的分隔部件由具有隔熱性的部件形成,沿著上述第1方向延伸,在上述導絲通路的上述擴大部分中將上述導絲通路分隔為上述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的每個的單獨通路。
3、在本發(fā)明中,導絲通路的至少一部分為由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共用的共用通路。此外,導絲通路具有狹小部分,上述狹小部分形成為共用通路的至少一部分,且比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的寬度的合計窄。因而,與相對于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分別設置獨立的導絲通路的情況相比,能夠抑制空氣經(jīng)由導絲通路相對于絲線行進槽出入。因此,能夠削減消耗電力。
4、此外,在本發(fā)明中,插入到導絲通路中的絲線在通過狹小部分之后,通過與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的全部對置的擴大部分,因此,絲線分別向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的插入容易。
5、進而,在本發(fā)明中,通過分隔部件,能夠進一步抑制空氣經(jīng)由導絲通路相對于絲線行進槽出入。因此,能夠可靠地削減消耗電力。
6、在第2發(fā)明的絲線加熱裝置中,在第1發(fā)明中,上述導絲通路中的上述狹小部分的沿著上述第3方向的長度為20mm以上。
7、在本發(fā)明中,能夠充分確保狹小部分的長度,因此,能夠抑制空氣經(jīng)由狹小部分流通。因此,能夠更可靠地抑制空氣經(jīng)由導絲通路相對于絲線行進槽出入。因而,能夠進一步削減消耗電力。
8、在第3發(fā)明的絲線加熱裝置中,在第1或者第2發(fā)明中,上述隔熱體構成為能夠卸下。
9、導絲通路的至少一部分為由多個絲線行進槽共用的共用通路,因此,形成有導絲通路的隔熱體成為妨礙,難以進行產(chǎn)生了斷絲時的絲線的除去作業(yè)。在本發(fā)明中,通過卸下形成有導絲通路的隔熱體,絲線的除去作業(yè)變得容易。
10、在第4發(fā)明的絲線加熱裝置中,在第1~第3的任一發(fā)明中,上述加熱部是通過加熱后的空氣對上述絲線進行加熱的非接觸方式。
11、在非接觸方式的加熱部中,加熱溫度比較高。在本發(fā)明中,能夠抑制熱從加熱溫度比較高的加熱部向外部放出。因而,能夠有效地削減消耗電力。
12、第5發(fā)明的絲線加熱裝置在第1~第4的任一發(fā)明中,上述絲線加熱裝置還具備引導部件,該引導部件配置在比上述隔熱體靠上述第1方向的至少一側(cè)。并且,在上述引導部件形成有在經(jīng)由上述導絲通路將絲線分別插入上述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時引導絲線的狹縫。上述狹縫具有:入口部分,由上述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共用;以及至少兩個分支部分,從上述入口部分分支,將絲線分別引導到上述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
13、在本發(fā)明中,形成于引導部件的狹縫的入口部分由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共用。因而,通過引導部件,能夠抑制空氣經(jīng)由延伸方向上的導絲通路的端部流通,能夠可靠地抑制空氣相對于絲線行進槽出入。因此,能夠更加削減消耗電力。
14、第6發(fā)明的絲線加熱裝置形成有供絲線行進的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該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在與它們延伸的方向即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即第2方向上排列。并且,具備:加熱部,沿著上述第1方向延伸,對在上述絲線行進槽中行進的絲線進行加熱;隔熱體,沿著上述第1方向延伸,且在與上述第1方向以及上述第2方向的雙方正交的第3方向上隔著上述絲線行進槽的開放端而配置在與上述絲線行進槽所處的一側(cè)相反的一側(cè);以及引導部件,配置在比上述隔熱體靠上述第1方向的至少一側(cè)。在上述隔熱體形成有絲線能夠通過且用于將絲線分別插入到上述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中的導絲通路,上述導絲通路的至少一部分為由上述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共用的共用通路,上述導絲通路具有狹小部分,該狹小部分形成為上述共用通路的至少一部分,且其上述第2方向上的寬度比上述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的上述第2方向上的寬度的合計窄。在上述引導部件形成有在經(jīng)由上述導絲通路將絲線分別插入上述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時引導絲線的狹縫,上述狹縫具有:入口部分,由上述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共用;以及至少兩個分支部分,從上述入口部分分支,將絲線分別引導到上述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
15、在本發(fā)明中,導絲通路的至少一部分為由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共用的共用通路。此外,導絲通路具有狹小部分,該狹小部分形成為共用通路的至少一部分,且比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的寬度的合計窄。因而,與相對于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分別設置獨立的導絲通路的情況相比,能夠抑制空氣經(jīng)由導絲通路相對于絲線行進槽出入。因此,能夠削減消耗電力。
16、此外,在本發(fā)明中,形成于引導部件的狹縫的入口部分由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共用。因而,通過引導部件,能夠抑制空氣經(jīng)由延伸方向上的導絲通路的端部流通,能夠可靠地抑制空氣相對于絲線行進槽出入。因此,能夠更加削減消耗電力。
17、在第7發(fā)明的絲線加熱裝置中,在第6發(fā)明中,上述導絲通路中的上述狹小部分的沿著上述第3方向的長度為20mm以上。
18、在本發(fā)明中,能夠充分確保狹小部分的長度,因此,能夠抑制空氣經(jīng)由狹小部分流通。因此,能夠更可靠地抑制空氣經(jīng)由導絲通路相對于絲線行進槽出入。因而,能夠進一步削減消耗電力。
19、在第8發(fā)明的絲線加熱裝置中,在第6或者第7發(fā)明中,上述隔熱體構成為能夠卸下。
20、導絲通路的至少一部分為由多個絲線行進槽共用的共用通路,因此,形成有導絲通路的隔熱體成為妨礙,難以進行產(chǎn)生了斷絲時的絲線的除去作業(yè)。在本發(fā)明中,通過卸下形成有導絲通路的隔熱體,絲線的除去作業(yè)變得容易。
21、在第9發(fā)明的絲線加熱裝置中,在第6~第8的任一發(fā)明中,上述導絲通路還具有越接近上述絲線行進槽其上述第2方向上的寬度越大的擴大部分,上述擴大部分相當于在上述第3方向上比上述狹小部分靠上述絲線行進槽側(cè)的部分,上述絲線行進槽側(cè)的端部與上述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的全部對置。
22、在本發(fā)明中,插入到導絲通路中的絲線在通過狹小部分之后,通過與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的全部對置的擴大部分,因此,絲線分別向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的插入容易。
23、第10發(fā)明的絲線加熱裝置為,在第9發(fā)明中,上述絲線加熱裝置還具備一個以上的分隔部件,上述一個以上的分隔部件由具有隔熱性的部件形成,沿著上述第1方向延伸,在上述導絲通路的上述擴大部分中將上述導絲通路分隔為上述至少兩個絲線行進槽的每個的單獨通路。
24、在本發(fā)明中,通過分隔部件,能夠進一步抑制空氣經(jīng)由導絲通路相對于絲線行進槽出入。因此,能夠可靠地削減消耗電力。
25、在第11發(fā)明的絲線加熱裝置中,在第6~第10的任一發(fā)明中,上述加熱部是通過加熱后的空氣對上述絲線進行加熱的非接觸方式。
26、在非接觸方式的加熱部中,加熱溫度比較高。在本發(fā)明中,能夠抑制熱從加熱溫度比較高的加熱部向外部放出。因而,能夠有效地削減消耗電力。
27、第12發(fā)明的絲線加工機對絲線實施加工,具備:絲線加熱裝置,是上述第5至第11發(fā)明的絲線加熱裝置,形成有兩個絲線行進槽;第1絲線通道形成部件,能夠?qū)筛z線支承為行進自如,在上述第1方向上配置在比上述絲線加熱裝置靠上述一側(cè);以及第2絲線通道形成部件,能夠?qū)筛z線支承為行進自如,在上述第1方向上配置在比上述絲線加熱裝置靠與上述一側(cè)相反的另一側(cè)。并且,由上述第1絲線通道形成部件以及上述第2絲線通道形成部件形成的上述兩個絲線通道從上述第1方向觀察在上述第2方向上分別位于上述狹縫中的上述入口部分的兩側(cè)。
28、在本發(fā)明中,在絲線通過狹縫的入口部分時,絲線成為在第2方向上被拉向狹縫的外側(cè)的狀態(tài)。由此,能夠使兩根絲線分別在第2方向上移動而趨向接近各個絲線通道的一側(cè)的分支部分。因而,能夠防止兩根絲線分別通過不應該通過的一側(cè)的分支部分,能夠防止各絲線被引導到錯誤的絲線行進槽。
29、在第13發(fā)明的絲線加工機中,在第12發(fā)明中,上述引導部件在上述第1方向上分別配置在上述隔熱體的兩側(cè)。并且,上述第2絲線通道形成部件構成為能夠在上述第3方向上移動,且能夠在加熱時位置與退避位置之間移動,該加熱時位置為上述第2絲線通道形成部件與上述第1絲線通道形成部件之間所形成的絲線通道在上述絲線行進槽中沿著上述第1方向時的位置,該退避位置為在上述第3方向上隔著上述狹縫的上述入口部分而位于與上述絲線行進槽相反的一側(cè)的位置。進而,形成在配置于比上述隔熱體靠上述第1方向的上述另一側(cè)的上述引導部件的上述狹縫中的上述入口部分,包括在上述第3方向上延伸到隔著上述隔熱體而與上述加熱部相反的一側(cè)的延長部,上述延長部的上述第2方向上的寬度為,越遠離上述加熱部越寬。
30、在本發(fā)明中,通過延長部使第2絲線通道形成部件從退避位置移動到加熱位置,由此,能夠?qū)⒂傻?絲線通道形成部件支承的兩根絲線可靠地引導到狹縫的入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