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鑄件、澆道及冒口表面清理的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用于鑄件、澆道及冒口表面清理的方法,所述鑄件、澆道及冒口置于澆注機滾筒內(nèi),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的澆注機滾筒內(nèi)放置清理塊,使所述清理塊和鑄件、澆道及冒口一起隨澆注機滾筒翻滾,清理塊不停地對鑄件、澆道及冒口的表面進行摩擦,由此將鑄件、澆道及冒口表面的砂子清理下來,從而達到使鑄件、澆道及冒口表面清潔的目的。
【專利說明】—種用于鑄件、澆道及冒口表面清理的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專用于鑄件、澆道及冒口的表面清理的方法,其通過在澆注機滾筒里放置一種具有尖銳棱角并且耐磨的清理塊,該清理塊在滾筒里和鑄件、澆道及冒口一起,隨著滾筒的旋轉(zhuǎn),實現(xiàn)對鑄件、澆道及冒口進行表面清理。
【背景技術(shù)】
[0002]鑄造生產(chǎn)線使用的垂直分型DISA造型機,正常生產(chǎn)情況下效率比較高,DISA230B垂直分型造型機每月至少可以生產(chǎn)1600多噸產(chǎn)品,加上澆道、冒口的重量,一個月的重量超過2000多噸,對于潮模砂造型,當鐵水澆入型腔,并在型腔中冷卻凝固成型后,表面會粘有一層厚厚的砂子。這些砂子在后道工序中必須清理干凈,而后道工序的清理只能依靠拋丸機,而拋丸機單次拋丸的重量有限,這嚴重的影響了整個生產(chǎn)流程的高效運行。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鑒于上述問題的存在,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有效清理鑄件、澆道及冒口表面積砂的方法,從而改善后道工序的作業(yè)環(huán)境,提高生產(chǎn)運行效率。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采用下述的技術(shù)方案來實現(xiàn):
一種用于鑄件、澆道及冒口表面清理的方法,所述鑄件、澆道及冒口置于澆注機滾筒內(nèi),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的澆注機滾筒內(nèi)放置清理塊,使所述清理塊和鑄件、澆道及冒口一起隨澆注機滾筒翻滾,清理塊不停地對鑄件、澆道及冒口的表面進行摩擦,由此將鑄件、澆道及冒口表面的砂子清理下來,從而達到使鑄件、澆道及冒口表面清潔的目的。
[0005]本發(fā)明進一步提供一種用于鑄件、澆道及冒口表面清理的清理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清理塊采用耐磨損的材料制成,并且該清理塊外形呈現(xiàn)棱角分明的形態(tài)。
[0006]優(yōu)選的,所述的清理塊采用球墨鑄鐵制成。
[0007]所述的清理塊具有多個第一突起部和第二突起部,第一突起部和第二突起部對稱設(shè)置,且所述第一突起部和第二突起部呈多面體,所述第一突起部包含一與所述第二突起部相連的第一尾端、一與該第一尾端相對的第一前端以及一由所述第一尾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前端的第一過渡部;所述第二突起部包含一與所述第一突起部相連的第二尾端、一與該第二尾端相對的第二前端以及一由所述第二尾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前端的第二過渡部。
[0008]所述的由第一突起部的第一尾端延伸至第一突起部的第一前端的第一過渡部呈錐形。
[0009]所述的由第二突起部的第二尾端延伸至第二突起部的第二前端的第二過渡部呈錐形。
[0010]所述的清理塊由兩個對稱設(shè)置的多面體構(gòu)成,所述多面體具有一底部、一與該底部相對的頂部以及由所述底部延伸至所述頂部的第三過渡部,所述由所述底部延伸至所述頂部的第三過渡部呈梯形;所述兩個對稱設(shè)置的多面體的底部連接在一起,其外形猶如一兩頭小中間突出的鼓形。
[0011]所述的清理塊由多個表面呈弧形凹面的凹面體構(gòu)成,所述凹面體具有一頂端、一與該頂端相對的底端、一位于所述頂端和所述底端之間的脊狀部以及由該脊狀部分別延伸至所述頂端和所述底端的第四過渡部,并且所述由該脊狀部分別延伸至所述頂端和所述底端的第四過渡部呈扇葉組合體。
[0012]本發(fā)明提供的用于鑄件、澆道及冒口表面清理的方法,在澆注機滾筒中放入具有棱角且耐磨的清理塊隨滾筒一起旋轉(zhuǎn),利用清理塊的棱角不停地對鑄件、澆道及冒口的表面進行摩擦,由此將鑄件、澆道及冒口表面的砂子清理下來,從而達到使鑄件、澆道及冒口表面清潔的目的。
[0013]通常情況下,在澆注機滾筒內(nèi)放置清理塊采取首次放入約20噸清理塊,以后根據(jù)鑄件等表面清潔情況適時添加。
[0014]考慮到成本并且和鑄件產(chǎn)品一起滾動時不能砸壞鑄件,因此,清理塊的體積要比較小,并且清理塊與鑄件、澆道以及冒口表面的接觸面大效果會更好,同時,清理塊必須要滿足耐磨的要求,對于清理塊來說,要提高耐磨性,要么提高清理塊的材質(zhì)硬度,要么讓清理塊產(chǎn)生白口,而要產(chǎn)生白口的條件是壁薄。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發(fā)明清理塊實施例一立體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是圖1正視圖;
圖3是圖1俯視圖;
圖4是本發(fā)明清理塊實施例二立體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5是圖4正視圖;
圖6是圖4俯視圖;
圖7是本發(fā)明清理塊實施例三立體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8是圖7正視圖;
圖9是圖7俯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第一突起部,11-第一尾端,12-第一前端,13-第一過渡部,2-第二突起部,21-第二尾端,22-第二前端,23-第二過渡部,3-多面體,31-底部,32-頂部,33-第三過渡部,4-凹面體,41-頂端,42-底端,43-脊狀部,44-第四過渡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結(jié)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加以描述:
本實施例用于鑄件、澆道及冒口表面清理的方法,用于澆注機滾筒內(nèi)鑄件、澆道及冒口表面積砂的清理,其方法為:在放置有需清理的鑄件、澆道及冒口的澆注機滾筒內(nèi)放置清理塊,使該清理塊和澆注機滾筒內(nèi)的鑄件、澆道及冒口一起隨澆注機滾筒翻滾,清理塊不停地對鑄件、澆道及冒口的表面進行摩擦,由此將鑄件、澆道及冒口表面的砂子清理下來,從而達到使鑄件、澆道及冒口表面清潔的目的。
[0017]清理塊采用耐磨損的材料制成,并且該清理塊外形呈現(xiàn)棱角分明的形態(tài)。本實施例提供了三種外形呈現(xiàn)棱角分明形態(tài)的清理塊的結(jié)構(gòu),從其外形特征區(qū)分,分別可看作是
清理錐、清理鼓、清理刨。
[0018]圖1至圖3所示為清理錐的結(jié)構(gòu),該清理塊具有多個第一突起部I和第二突起部2,第一突起部I和第二突起部2對稱設(shè)置,且第一突起部I和第二突起部2呈多面體,第一突起部I包含一與第二突起部2相連的第一尾端11、一與該第一尾端11相對的第一前端12以及一由所述第一尾端11延伸至所述第一前端12的第一過渡部13 ;第二突起部2包含一與第一突起部I相連的第二尾端21、一與該第二尾端21相對的第二前端22以及一由所述第二尾端21延伸至所述第二前端22的第二過渡部23。從圖中可以看出,由第一突起部I的第一尾端11延伸至第一突起部I的第一前端12的第一過渡部13以及由第二突起部2的第二尾端21延伸至第二突起部2的第二前端22的第二過渡部23均呈錐形。
圖4至圖6所示為清理鼓結(jié)構(gòu),該種形狀的清理塊由兩個對稱設(shè)置的多面體3構(gòu)成,多面體3具有一底部31、一與該底部31相對的頂部32以及由所述底部31延伸至所述頂部32的第三過渡部33,由底部31延伸至頂部32的第三過渡部33呈梯形,兩個對稱設(shè)置的多面體3的底部31連接在一起。其外形猶如一兩頭小中間突出的鼓形。
圖7至圖9所示為清理刨結(jié)構(gòu),該形清理塊由多個表面呈弧形凹面的凹面體4構(gòu)成,該凹面體4具有一頂端41、一與該頂端41相對的底端42、一位于所述頂端41和所述底端42之間的脊狀部43以及由該脊狀部43分別延伸至所述頂端41和所述底端42的第四過渡部44,并且由該脊狀部43分別延伸至所述頂端41和所述底端42的第四過渡部44呈扇葉組合體。
[0019]通常情況下,澆注機滾筒內(nèi)首次放入約20噸清理塊,以后根據(jù)鑄件等表面清潔情況適時添加。
[0020]本實施例中,清理塊采用球墨鑄鐵制成。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用于鑄件、澆道及冒口表面清理的方法,所述鑄件、澆道及冒口置于澆注機滾筒內(nèi),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的澆注機滾筒內(nèi)放置清理塊,使所述清理塊和鑄件、澆道及冒口一起隨澆注機滾筒翻滾,清理塊不停地對鑄件、澆道及冒口的表面進行摩擦,由此將鑄件、澆道及冒口表面的砂子清理下來,從而達到使鑄件、澆道及冒口表面清潔的目的。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鑄件、澆道及冒口表面清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清理塊采用耐磨損的材料制成,并且該清理塊外形呈現(xiàn)棱角分明的形態(tài)。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鑄件、澆道及冒口表面清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清理塊具有多個第一突起部(I)和第二突起部(2),第一突起部(I)和第二突起部(2)對稱設(shè)置,且所述第一突起部(I)和第二突起部(2)呈多面體,所述第一突起部(I)包含一與所述第二突起部(2)相連的第一尾端(11)、一與該第一尾端(11)相對的第一前端(12)以及一由所述第一尾端(11)延伸至所述第一前端(12)的第一過渡部(13);所述第二突起部(2)包含一與所述第一突起部(I)相連的第二尾端(21)、一與該第二尾端(21)相對的第二前端(22)以及一由所述第二尾端(21)延伸至所述第二前端(22)的第二過渡部(23)。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鑄件、澆道及冒口表面清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由第一突起部(I)的第一尾端(11)延伸至第一突起部(I)的第一前端(12)的第一過渡部(13)呈錐形。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鑄件、澆道及冒口表面清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由第二突起部(2)的第二尾端(21)延伸至第二突起部(2)的第二前端(22)的第二過渡部(23)呈錐形。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鑄件、澆道及冒口表面清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清理塊由兩個對稱設(shè)置的多面體(3)構(gòu)成,所述多面體(3)具有一底部(31)、一與該底部(31)相對的頂部(32)以及由所述底部(31)延伸至所述頂部(32)的第三過渡部(33),所述由所述底部(31)延伸至所述頂部(32)的第三過渡部(33)呈梯形;所述兩個對稱設(shè)置的多面體(3)的底部(31)連接在一起,其外形猶如一兩頭小中間突出的鼓形。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鑄件、澆道及冒口表面清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清理塊由多個表面呈弧形凹面的凹面體(4)構(gòu)成,所述凹面體(4)具有一頂端(41)、一與該頂端(41)相對的底端(42)、一位于所述頂端(41)和所述底端(42)之間的脊狀部(43)以及由該脊狀部(43)分別延伸至所述頂端(41)和所述底端(42)的第四過渡部(44),并且所述由該脊狀部(43)分別延伸至所述頂端(41)和所述底端(42)的第四過渡部(44)呈扇葉組合體。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鑄件、澆道及冒口表面清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清理塊采用球墨鑄鐵制成。
【文檔編號】B22D31/00GK103878352SQ201410137759
【公開日】2014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4年4月8日
【發(fā)明者】鹽谷外司 申請人:蘇州石川制鐵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