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制造塑鋼纏繞管帶材的模具。
背景技術:
塑鋼螺旋纏繞管是替代傳統(tǒng)的水泥管、鋼管等的新型管材,在城市地下管網中已得到廣泛運用。制造塑鋼螺旋纏繞管,首先需要將加強鋼帶與塑膠復合成纏繞管帶材,然后通過專用的螺旋纏繞設備,將帶材纏繞連接制作成塑鋼螺旋纏繞管產品。如圖1所示,通過專用模具將熔融塑膠材料與鋼帶復合成橫截面結構包括塑膠壁 11、直立設置在塑膠壁11 一側的加強肋12和設置在塑膠壁11兩側的搭接結構13、14的纏繞管帶材10。現有的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包括擋板、模架、模芯和多個模板等組件,其熔融塑膠注入口與帶材塑膠壁型腔和搭接邊型腔之間采用主流道連接?,F有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存在如下缺陷1、帶材塑膠壁型腔和搭接邊型腔均由主流道進行供料,在帶材塑膠壁型腔消耗了主流道中的大部分熔融塑膠后,導致搭接邊型腔供料不足,常常出現帶材搭接邊缺料、結構不完整的缺陷;2、主流道供熔融塑膠通過的截面面積固定不變,因而在纏繞管帶材制造過程中無法對型腔中的塑膠壓力、流量進行調節(jié)。由于生產不同規(guī)格纏繞管帶材所采用的擠出速度不同,模具型腔中所產生的塑膠壓力、流量也不一樣,導致在模具出料口纏繞管帶材成型的質量存在較大差異,帶材不良品率較高。目前,在現有模具結構條件下,控制纏繞管帶材質量的辦法只能憑借經驗去調節(jié)牽引速度與擠出速度匹配,不僅技術要求高,生產工藝復雜, 且產品質量不穩(wěn)定。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克服現有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流道結構不合理、無法調節(jié)流道中的塑膠壓力和流量,造成帶材產品不良品率較高的缺陷。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 包括與熔融塑膠進料管相連接的熔融塑膠注入口、橫向貫通設置的鋼帶導向孔、出料板、設置在出料板上的帶材塑膠壁型腔和搭接邊型腔、連通該熔融塑膠注入口與該帶材塑膠壁型腔和搭接邊型腔的主流道,所述鋼帶導向孔穿過所述主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包括上蓋板、芯板、流道板、副流道和壓力流量調節(jié)裝置;所述副流道設置在所述主流道兩側并連通所述熔融塑膠注入口與所述搭接邊型腔;所述壓力流量調節(jié)裝置包括限流件和導向調節(jié)機構I,該限流件沿所述主流道橫向設置在所述主流道與所述熔融塑膠注入口相連接的一端上,該導向調節(jié)機構I與該限流件配合并可驅動該限流件沿主流道橫截方向運動并定位;
所述熔融塑膠注入口設置在所述上蓋板上;所述芯板包括上下配合連接的上芯板、下芯板,該上芯板與所述上蓋板上下配合連接并包括位于所述熔融塑膠注入口下方的流道凹槽;該芯板包括位于同一水平平行間隔貫通設置的所述鋼帶導向孔中的芯板鋼帶導向孔、沿該模具鋼帶進料方向傾斜向下的流道下斜面和與所述流道板兩側表面嵌套配合的內側表面,所述流道下斜面上端連接所述流道凹槽底面,所述芯板鋼帶導向孔全部穿過該流道下斜面;所述流道板包括定位連接結構I、 與所述流道下斜面間隔配合并與所述芯板的內側表面共同構成所述主流道的主流道通道I 的流道上斜面、與所述芯板的芯板鋼帶導向孔一一對應并連通的下側開口的所述鋼帶導向孔中的流道板鋼帶導向槽和設置在該流道板兩側表面構成所述副流道的副流道通道I,該流道板鋼帶導向槽與鋼帶相應各表面保持間隙,該流道板上側表面與所述上蓋板下側表面配合;所述上、下芯板的配合面與該芯板鋼帶導向孔橫向相交;所述出料板包括所述鋼帶導向孔中的出料板鋼帶導向槽、與該出料板鋼帶導向槽呈T形橫向連通的帶材塑膠壁型腔和設置在該帶材塑膠壁型腔兩側的搭接邊型腔,該出料板鋼帶導向槽允許帶有塑膠復合層的所述鋼帶通過,該出料板鋼帶導向槽與所述芯板鋼帶導向槽一一對應并連通,所述主流道連通所述熔融塑膠注入口與所述帶材塑膠壁型腔和搭接邊型腔;所述出料板包括上下配合的上出料板和下出料板,該上、下出料板的配合面與所述帶材塑膠壁型腔和搭接邊型腔橫向相交;所述模具包括設置在所述出料板鄰接構件上的連接通道,該連接通道連通所述出料板鋼帶導向槽的間隙空間與所述主流道,該出料板鋼帶導向槽的間隙空間為所述出料板鋼帶導向槽側壁與鋼帶側壁之間的間隙空間;所述上蓋板、上芯板和下芯板上、中、下配合連接,所述上出料板和下出料板上下配合連接,所述出料板與所述上蓋板、上芯板和下芯板前后橫向配合連接。在本發(fā)明的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中,所述流道板定位連接結構I包括設置在所述流道板上側表面的定位連接螺孔、對應設置在所述上蓋板上的連接通孔和穿過該連接通孔與該定位連接螺孔配合將所述流道板連接在所述上蓋板上的連接螺栓;或所述流道板定位連接結構I包括設置在所述流道板兩側表面的定位連接螺孔、 對應設置在所述上芯板嵌套兩側邊的連接通孔和穿過該連接通孔與該定位連接螺孔配合將所述流道板連接在所述上芯板上的連接螺栓;或所述流道板定位連接結構I包括設置在所述上芯板嵌套兩側邊上側表面的定位凹槽、對應設置在所述流道板兩側邊與該定位凹槽定位配合的定位凸邊,所述上蓋板將所述流道板的定位凸邊壓緊在所述上芯板的定位凹槽中。在本發(fā)明的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中,包括與所述副流道橫向相交的副流道調節(jié)螺栓。在本發(fā)明的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中,所述限流件為條狀件;所述導向調節(jié)機構 I包括限流件凹槽、調節(jié)螺栓和至少兩個彈簧;所述限流件凹槽位于所述限流件上方對應于該限流件設置在所述上蓋板上,該限流件凹槽可容納所述限流件并包括沿所述主流道橫截方向設置在其側壁上的凹槽導向面,所述限流件包括與該凹槽導向面對應配合的限流件導向面;所述調節(jié)螺栓與所述上蓋板螺紋配合,該調節(jié)螺栓端部穿過該上蓋板壓在所述限
7流件上,所述彈簧設置在所述限流件與所述上芯板之間處于受壓狀態(tài),所述調節(jié)螺栓與所述彈簧使該限流件保持平衡;或所述限流件為條狀件;所述導向調節(jié)機構I包括限流件凹槽、調節(jié)螺栓和至少兩個彈簧;所述限流件凹槽位于所述限流件下方對應于該限流件設置在所述上芯板上,該限流件凹槽可容納所述限流件并包括沿所述主流道橫截方向設置在其側壁上的凹槽導向面,所述限流件包括與該凹槽導向面對應配合的限流件導向面;所述調節(jié)螺栓與所述上芯板或所述下芯板螺紋配合,該調節(jié)螺栓端部穿過所述上芯板壓在所述限流件上,所述彈簧設置在所述限流件與所述上蓋板之間處于受壓狀態(tài),所述調節(jié)螺栓與所述彈簧使該限流件保持平衡;或所述限流件為條狀件;所述導向調節(jié)機構I包括限流件凹槽、上調節(jié)螺栓和下調節(jié)螺栓;所述限流件凹槽位于所述限流件上方對應于該限流件設置在所述上蓋板上,該限流件凹槽可容納所述限流件并包括沿所述主流道橫截方向設置在其側壁上的凹槽導向面,所述限流件包括與該凹槽導向面對應配合的限流件導向面;所述上調節(jié)螺栓與所述上蓋板螺紋配合,該上調節(jié)螺栓端部穿過該上蓋板壓在所述限流件上,所述下調節(jié)螺栓與所述上芯板或所述下芯板螺紋配合,該下調節(jié)螺栓端部穿過該上芯板壓在所述限流件上,所述上調節(jié)螺栓和所述下調節(jié)螺栓使該限流件保持平衡;或所述限流件為條狀件;所述導向調節(jié)機構I包括限流件凹槽、上調節(jié)螺栓和下調節(jié)螺栓;所述限流件凹槽位于所述限流件下方對應于該限流件設置在所述上芯板上,該限流件凹槽可容納所述限流件并包括沿所述主流道橫截方向設置在其側壁上的凹槽導向面,所述限流件包括與該凹槽導向面對應配合的限流件導向面;所述上調節(jié)螺栓與所述上蓋板螺紋配合,該上調節(jié)螺栓端部穿過該上蓋板壓在所述限流件上,所述下調節(jié)螺栓與所述上芯板或所述下芯板螺紋配合,該下調節(jié)螺栓端部穿過該上芯板壓在所述限流件上,所述上調節(jié)螺栓和所述下調節(jié)螺栓使該限流件保持平衡;或所述限流件為條狀件;所述導向調節(jié)機構I包括限流件凹槽和調節(jié)螺栓;所述限流件凹槽位于所述限流件上方對應于該限流件設置在所述上蓋板上,該限流件凹槽可容納所述限流件,所述調節(jié)螺栓包括設置在其頭部的第一螺紋和設置在該第一螺紋之后的螺桿上與該第一螺紋旋向相反的第二螺紋,該第一螺紋大徑小于該第二螺紋的小徑;所述調節(jié)螺栓沿所述主流道橫截方向穿過所述上蓋板,其第二螺紋與所述上蓋板螺紋配合,其第一螺紋與所述限流件螺紋配合,所述調節(jié)螺栓保持所述限流件平衡;或所述限流件為條狀件;所述導向調節(jié)機構I包括限流件凹槽和調節(jié)螺栓;所述限流件凹槽位于所述限流件下方對應于該限流件設置在所述上芯板上,該限流件凹槽可容納所述限流件,所述調節(jié)螺栓包括設置在其頭部的第一螺紋和設置在該第一螺紋之后的螺桿上與該第一螺紋旋向相反的第二螺紋,該第一螺紋大徑小于該第二螺紋的小徑;所述調節(jié)螺栓沿所述主流道橫截方向穿過所述上芯板,其第二螺紋與所述上芯板或所述下芯板螺紋配合,其第一螺紋與所述限流件螺紋配合,所述調節(jié)螺栓保持所述限流件平衡。在本發(fā)明的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中,包括設置在所述芯板和出料板之間的過渡板,該過渡板包括上過渡板、下過渡板和過渡芯板;該下過渡板包括沿該模具鋼帶進料方向傾斜向上的流道下斜面II、與所述過渡芯板兩側表面嵌套配合的內側表面和與所述出料板鋼帶導向槽一一對應并連通的所述鋼帶導向孔中的過渡板鋼帶導向槽,該過渡板鋼帶導向槽上側開口、沿模具鋼帶進料方向呈收縮喇叭狀,該過渡板鋼帶導向槽的上側開口全部位于所述流道下斜面II內,該過渡板鋼帶導向槽出口端寬度大于經所述流道板鋼帶導向槽復合后的帶有塑膠復合層的所述鋼帶的厚度以進行二次復合;該過渡芯板包括定位連接結構II、與所述流道下斜面II間隔配合并與所述下過渡板的內側表面共同構成所述主流道的主流道通道II的流道上斜面II、與所述流道板鋼帶導向槽及所述出料板鋼帶導向槽一一對應并連通的下側開口的所述鋼帶導向孔中的過渡芯板鋼帶導向槽和設置在該過渡芯板兩側連接所述副流道和所述搭接邊型腔構成所述副流道的副流道通道II,該過渡芯板鋼帶導向槽允許經所述流道板鋼帶導向槽復合后的帶有塑膠復合層的所述鋼帶通過,該過渡芯板上側表面與所述上過渡板下側表面配合;所述上過渡板與下過渡板上下配合連接;所述主流道通道II下端連通所述主流道通道I下端,所述主流道通道II上端連通所述帶材塑膠壁型腔和搭接邊型腔;所述出料板鄰接構件為過渡板,所述連接通道設置在所述過渡板的下過渡板上。在本發(fā)明的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中,所述過渡芯板定位連接結構II包括設置在所述過渡芯板上側表面的定位連接螺孔、對應設置在所述上過渡板上的連接通孔和穿過該連接通孔與該定位連接螺孔配合將所述過渡芯板連接在所述上過渡板上的連接螺栓;或所述過渡芯板定位連接結構II包括設置在所述過渡芯板兩側表面的定位連接螺孔、對應設置在所述下過渡板嵌套兩側邊的連接通孔和穿過該連接通孔與該定位連接螺孔配合將所述過渡芯板連接在所述下過渡板上的連接螺栓;或所述過渡芯板定位連接結構II包括設置在所述下過渡板嵌套兩側邊上側表面的定位凹槽、對應設置在所述過渡芯板兩側邊與該定位凹槽定位配合的定位凸邊,所述上過渡板將所述過渡芯板的定位凸邊壓緊在所述下過渡板的定位凹槽中。在本發(fā)明的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中,包括鋼帶支撐調節(jié)裝置,該鋼帶支撐調節(jié)裝置包括鋼帶支撐調節(jié)螺栓,所述鋼帶支撐調節(jié)螺栓沿各所述鋼帶導向孔間隔設置在所述下芯板上并位于所述鋼帶導向孔自鋼帶進料方向與所述主流道首次相交前,每條所述鋼帶導向孔至少設置兩個所述鋼帶支撐調節(jié)螺栓,各所述鋼帶支撐調節(jié)螺栓與所述下芯板螺紋配合,各所述鋼帶支撐調節(jié)螺栓前端伸入各所述鋼帶導向孔內的深度滿足模具可適用最小寬度鋼帶的支撐要求;設置在所述出料板上的所述鋼帶導向孔高度與生產纏繞管帶材擬使用鋼帶寬度相適應。在本發(fā)明的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中,所述出料板包括母帶厚度調節(jié)裝置,該母帶厚度調節(jié)裝置包括厚度調節(jié)件、導向調節(jié)機構II和限位結構,該厚度調節(jié)件的內表面構成所述帶材塑膠壁型腔的一側完整側壁I,所述帶材塑膠壁型腔的該側側壁I位于該帶材塑膠壁型腔帶所述鋼帶導向孔一側的相對側;該導向調節(jié)機構II與該厚度調節(jié)件配合可驅動該厚度調節(jié)件沿所述帶材塑膠壁厚度方向運動并定位,該限位結構限制該厚度調節(jié)件沿帶材出料方向運動。在本發(fā)明的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中,所述母帶厚度調節(jié)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出料板上的厚度調節(jié)件安裝槽,所述厚度調節(jié)件安裝在該安裝槽內;所述導向調節(jié)機構II包括調節(jié)定位裝置和相互配合的安裝槽導向面和厚度調節(jié)件導向面,該安裝槽導向面沿垂直于所述帶材塑膠壁上側表面方向設置在所述安裝槽上,該厚度調節(jié)件導向面對應于該安裝槽導向面設置在所述厚度調節(jié)件側面上;所述限位結構包括相互配合的安裝槽限位面和厚度調節(jié)件限位面,該安裝槽限位面與該厚度調節(jié)件限位面配合后限制所述厚度調節(jié)件沿帶材出料方向運動,該安裝槽限位面沿帶材出料方向設置在所述安裝槽上,該厚度調節(jié)件限位面對應于該安裝槽限位面設置在所述厚度調節(jié)件側面上。在本發(fā)明的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中,所述調節(jié)定位裝置包括定位調節(jié)螺栓和至少兩個定位彈簧,所述定位調節(jié)螺栓與所述出料板螺紋配合,該定位調節(jié)螺栓端部穿過所述出料板壓在所述厚度調節(jié)件上,所述定位彈簧設置在所述厚度調節(jié)件與所述出料板之間處于受壓狀態(tài),所述定位調節(jié)螺栓與所述定位彈簧使該厚度調節(jié)件保持平衡;或所述調節(jié)定位裝置包括上定位調節(jié)螺栓和下定位調節(jié)螺栓,該上定位調節(jié)螺栓沿所述帶材塑膠壁厚度方向與所述上出料板螺紋配合且其端部穿過所述上出料板,該下定位調節(jié)螺栓沿所述帶材塑膠壁厚度方向與所述下出料板螺紋配合且其端部穿過所述下出料板,該上定位調節(jié)螺栓端部和下定位調節(jié)螺栓端部分別壓在所述厚度調節(jié)件上并保持該厚度調節(jié)件平衡;或所述調節(jié)定位裝置包括定位調節(jié)螺栓,該定位調節(jié)螺栓包括設置在其頭部的第一螺紋和設置在該第一螺紋之后的螺桿上與該第一螺紋旋向相反的第二螺紋,該第一螺紋大徑小于該第二螺紋的小徑;所述定位調節(jié)螺栓沿所述帶材塑膠壁厚度方向穿過所述出料板,其第二螺紋與所述出料板螺紋配合,其第一螺紋與所述厚度調節(jié)件螺紋配合,所述定位調節(jié)螺栓保持所述厚度調節(jié)件平衡。實施本發(fā)明的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與現有技術比較,其有益效果是1.增加為帶材搭接邊供料的專用副流道和壓力流量調節(jié)裝置,保證帶材搭接邊供料充足、結構成形完整;同時可根據不同型號產品的需要,調整流道內熔融塑膠的流量和壓力,保證產品質量;2.帶材搭接邊供料不占用為帶材塑膠壁型腔的主流道的熔融塑膠,在保證帶材搭接邊結構質量的同時,保證帶材塑膠壁供料充分,保證帶材塑膠壁結構質量;3.設置鋼帶支撐調節(jié)裝置時,通過調節(jié)鋼帶支撐調節(jié)裝置中的調節(jié)螺栓,在模具鋼帶導向孔的寬度允許范圍內,滿足不同寬度鋼帶的支撐,使模具通過更換出料板即可滿足采用不同寬度鋼帶生產纏繞管帶材的目的,而不需要制造多個模具,大大減少了模具數量,降低了模具成本,從而降低了纏繞管帶材的制造成本;采用上、下出料板配合構成的出料板結構,在更換出料板時,不需要切斷鋼帶,不會因更換出料板造成鋼帶和塑膠材料的浪費;4.設置母帶厚度調節(jié)裝置時,通過調節(jié)母帶厚度件來改變擬生產帶材的母帶厚度,大大減少了生產不同母帶厚度的鋼塑結構壁管帶材產品時所需的模具數量,減少了鋼塑結構壁管帶材生產在模具上的投入,降低了鋼塑結構壁管帶材的生產成本;生產不同厚度的鋼塑結構壁管帶材時無需更換模具,大大減少了設備調整時間,提高鋼塑結構壁管帶材的生產率。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
圖1是纏繞管帶材一種實施方式的橫截面視圖。圖2是本發(fā)明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實施例一中沿圖3中E-E的剖視圖。圖3是本發(fā)明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實施例一中沿圖2中A-A的剖視圖。圖4是本發(fā)明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實施例一中沿圖2中B-B的剖視圖。圖5是本發(fā)明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實施例一中沿圖2中C-C的剖視圖。圖6是本發(fā)明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實施例一中沿圖3中D-D的剖視圖的實施方式一。圖7是本發(fā)明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實施例一中沿圖3中D-D的剖視圖的實施方式二。圖8是本發(fā)明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實施例一中沿圖3中D-D的剖視圖的實施方式三。圖9是本發(fā)明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實施例一的分解立體圖一。圖10是本發(fā)明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實施例一的分解立體圖二。圖11是本發(fā)明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設置鋼帶支撐調節(jié)裝置的實施例剖視圖。圖12是本發(fā)明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實施例二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一如圖2至圖10所示,本發(fā)明的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包括上蓋板21、芯板、流道板 M、過渡板、出料板和壓力流量調節(jié)裝置,芯板、過渡板和出料板沿模具鋼帶80的進料方向依次順序連接。上蓋板21包括與熔融塑膠進料管50相連接的熔融塑膠注入口 211。芯板包括上下配合連接的上芯板22、下芯板23,上芯板22與上蓋板21上下配合連接,上芯板22包括位于熔融塑膠注入口 211下方的流道凹槽221。芯板包括位于同一水平平行間隔貫通設置的芯板鋼帶導向孔100、沿該模具鋼帶進料方向傾斜向下的流道下斜面200和與流道板M兩側表面嵌套配合的內側表面,該流道下斜面200上端連接流道凹槽221的底面,芯板鋼帶導向孔100全部穿過該流道下斜面 200,以保證鋼帶的側表面均能夠與熔融塑膠進行復合。流道板M包括定位連接結構、流道上斜面M0、流道板鋼帶導向槽Ml和副流道通道對2(副流道為連通熔融塑膠注入口 211與搭接邊型腔(見下述)的熔融塑膠流道)。流道上斜面240與流道下斜面200間隔配合,并與流道下斜面200及芯板的內側表面共同構成主流道通道33 (主流道為連通熔融塑膠注入口 211與帶材塑膠壁型腔和搭接邊型腔(見下述)的熔融塑膠流道),流道板鋼帶導向槽241下側開口并與芯板的芯板鋼帶導向孔100 一一對應并連通,副流道通道242設置在流道板M的兩側表面上,副流道通道242的一端連通流道凹槽221、另一端通過設置在過渡芯板28 (見下述)上的副流道通道283連通設置在出料板的搭接邊型腔(見下述)。流道板鋼帶導向槽241與鋼帶相應各表面保持間隙以實現鋼帶側表面與熔融塑膠的復合,流道板24的上側表面與上蓋板21的下側表面配合。如圖5所示,為調節(jié)副流道熔融塑膠的流量,滿足搭接邊型腔的合適用料要求,設置與副流道橫向相交的副流道調節(jié)螺栓對3。副流道調節(jié)螺栓243可以設置在上芯板側面或上蓋板頂面,也可以設置在上過渡板(見下述)側面或頂面。上、下芯板22、23的配合面與芯板鋼帶導向孔100橫向相交。在本實施例中,上、 下芯板22、23的配合面與芯板鋼帶導向孔100的橫向相交位置在芯板鋼帶導向孔100的中部,在其他實施例中,上、下芯板22、23的配合面與芯板鋼帶導向孔100的橫向相交位置可以在芯板鋼帶導向孔100的上部、下部甚至頂部或底部,均能夠實現本發(fā)明目的。上述流道板M的定位連接結構可以采用包括但不限于如下結構1、在流道板對的上側表面設置定位連接螺孔,在上蓋板21上對應設置連接通孔, 采用連接螺栓穿過該連接通孔與該定位連接螺孔配合將流道板M連接在上蓋板21上。2、在流道板M的兩側表面設置定位連接螺孔,在上芯板22的嵌套兩側邊對應設置連接通孔,采用連接螺栓穿過該連接通孔與該定位連接螺孔配合將流道板M連接在上芯板22上。3、在上芯板22的嵌套兩側邊上側表面設置定位凹槽,在流道板M的兩側邊對應設置與該定位凹槽定位配合的定位凸邊,上蓋板21將流道板M的定位凸邊壓緊在上芯板 22的定位凹槽中。過渡板包括上過渡板25、下過渡板31和過渡芯板28。下過渡板31包括沿該模具鋼帶進料方向傾斜向上的流道下斜面311、與過渡芯板兩側表面嵌套配合的內側表面312和與出料板鋼帶導向槽300—一對應并連通的過渡板鋼帶導向槽313,該過渡板鋼帶導向槽313上側開口、并沿模具鋼帶進料方向呈收縮喇叭狀, 該過渡板鋼帶導向槽313的上側開口全部位于流道下斜面311內,保證過渡板鋼帶導向槽 313出口端寬度大于經流道板鋼帶導向槽241復合后的帶有塑膠復合層的鋼帶的厚度,以使改鋼帶能夠與熔融塑膠進行二次復合。在與出料板鄰接的過渡板中的下過渡板31上設置的沿模具鋼帶進料方向呈收縮喇叭狀的過渡板鋼帶導向槽313,為連通出料板鋼帶導向槽的間隙空間與主流道之間提供了一個連通通道32a,使主流道內的熔融塑膠能夠順利地到達出料板鋼帶導向槽的間隙空間。出料板鋼帶導向槽的間隙空間是指出料板鋼帶導向槽側壁與鋼帶側壁之間的間隙空間。過渡芯板28包括定位連接結構、流道上斜面、過渡芯板鋼帶導向槽282和副流道通道觀3。流道上斜面281與流道下斜面311間隔配合,并與流道下斜面311和下過渡板的內側表面共同構成主流道通道32,過渡芯板鋼帶導向槽282下側開口并與流道板鋼帶導向槽241及出料板鋼帶導向槽300 —一對應并連通,副流道通道283設置在過渡芯板觀的兩側表面上,副流道通道觀3的一端連通副流道通道對2、另一端連通設置在出料板的搭接邊型腔。該過渡芯板鋼帶導向槽282允許經流道板鋼帶導向槽241復合后的帶有塑膠復合層的鋼帶通過,過渡芯板觀的上側表面與上過渡板25的下側表面配合。上過渡板25與下過渡板31上下配合連接。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上過渡板 25與下過渡板31的配合面與過渡芯板觀的側面橫向相交,上過渡板25也包括與過渡芯板 28兩側表面嵌套配合的內側表面。在其他實施例中,上過渡板25與下過渡板31的配合面可以與過渡芯板觀的上側表面平齊,也可以高于過渡芯板觀的上側表面。主流道通道32下端連通主流道通道33下端,主流道通道32上端連通帶材塑膠壁型腔和搭接邊型腔(見下述)。
12
上述過渡芯板觀的定位連接結構可以采用包括但不限于如下結構1、在過渡芯板28的上側表面設置定位連接螺孔,對應在上過渡板25上設置連接通孔,采用連接螺栓穿過該連接通孔與該定位連接螺孔配合將過渡芯板觀連接在上過渡板25上。2、在過渡芯板28的兩側表面設置定位連接螺孔,對應在下過渡板31嵌套兩側邊設置連接通孔,采用連接螺栓穿過該連接通孔與該定位連接螺孔配合將過渡芯板觀連接在下過渡板31上。3、在下過渡板31的嵌套兩側邊上側表面設置定位凹槽,對應在過渡芯板28的兩側邊設置與該定位凹槽定位配合的定位凸邊,上過渡板25將過渡芯板觀的定位凸邊壓緊在下過渡板31的定位凹槽中。出料板包括出料板鋼帶導向槽300、與出料板鋼帶導向槽300呈T形橫向連通的帶材塑膠壁型腔四和設置在該帶材塑膠壁型腔兩側的搭接邊型腔(與圖1中搭接結構13、 14相對應,圖中未示出),該出料板鋼帶導向槽300允許帶有塑膠復合層的鋼帶通過,該出料板鋼帶導向孔300與芯板鋼帶導向槽100 —一對應并連通,帶材塑膠壁型腔四和搭接邊型腔與主流道通道32連通。出料板包括上下配合的上出料板沈和下出料板30,該上、下出料板沈、30的配合面與帶材塑膠壁型腔四和搭接邊型腔橫向相交,以保證故障檢修模具時可以在不剪斷鋼帶的條件下將上出料板26和下出料板30拆卸下來。為了增加主流道通道32進入帶材塑膠壁型腔四和搭接邊型腔前的流道橫截面積,在下出料板沈上沿主流道通道32的方向設置斜面301。上述各板的連接關系是上蓋板21、上芯板22和下芯板23上、中、下配合連接;上過渡板25和下過渡板31上下配合連接;上出料板沈和下出料板30上下配合連接,上蓋板 21、上芯板22和下芯板23與過渡板、出料板前后橫向配合連接(如圖3所示,可通過連接螺栓27連接)。為了保證芯板、過渡板、出料板之間的配合精度,可在芯板、過渡板、出料板上分別設置對于的定位孔,通過與定位孔配合的定位銷255實現定位。壓力流量調節(jié)裝置包括限流件223和導向調節(jié)機構。限流件223沿主流道的橫向設置在主流道與熔融塑膠注入口 211相連接的一端2M處,該導向調節(jié)機構與限流件223 配合并可驅動該限流件223沿主流道橫截方向運動并定位,實現對熔融塑膠的壓力和流量的調節(jié)。限流件223采用條狀構件,如條形四棱柱、條形扁圓柱等結構件,并根據導向調節(jié)機構的需要,在限流件223上設置導向結構。導向調節(jié)機構可以采用包括但不限于如下結構1、如圖6所示,導向調節(jié)機構包括限流件凹槽225、調節(jié)螺栓222和至少兩個彈簧 226。限流件凹槽225位于限流件223的上方對應于限流件223設置在上蓋板21上,限流件凹槽225可容納限流件223并沿主流道橫截方向在其側壁上設置凹槽導向面22 ,限流件223對應于該凹槽導向面22 設置對應配合的限流件導向面223a。調節(jié)螺栓222與上蓋板21螺紋配合,調節(jié)螺栓222的端部穿過該上蓋板21壓在限流件223上,彈簧2 設置在限流件223與上芯板22之間處于受壓狀態(tài),彈簧2 和調節(jié)螺栓222的設置位置應當使該限流件223保持平衡。為了提高彈簧226的工作穩(wěn)定性,可以對應于彈簧226的安裝位置在上芯板22上設置彈簧凹槽227。2、導向調節(jié)機構包括限流件凹槽、調節(jié)螺栓222和至少兩個彈簧226。限流件凹槽位于限流件223的下方對應于限流件223設置在上芯板22上,限流件凹槽可容納限流件 223并沿主流道橫截方向在其側壁上設置凹槽導向面,限流件223對應于該凹槽導向面設置對應配合的限流件導向面。調節(jié)螺栓222與上芯板22或下芯板23螺紋配合,調節(jié)螺栓 222的端部穿過該上芯板22壓在限流件223上,彈簧2 設置在限流件223與上蓋板21之間處于受壓狀態(tài),彈簧2 和調節(jié)螺栓222的設置位置應當使該限流件223保持平衡。3、如圖7所示,導向調節(jié)機構包括限流件凹槽、上調節(jié)螺栓222和下調節(jié)螺栓228。 限流件凹槽位于限流件223上方對應于該限流件223設置在上蓋板21上,限流件凹槽可容納限流件223并沿主流道橫截方向在其側壁上設置凹槽導向面,限流件223對應于該凹槽導向面設置對應配合的限流件導向面。上調節(jié)螺栓222與上蓋板21螺紋配合,該上調節(jié)螺栓端部穿過上蓋板21壓在限流件223上。下調節(jié)螺栓2 與上芯板22或下芯板23螺紋配合,該下調節(jié)螺栓端部穿過上芯板22壓在限流件223上,上調節(jié)螺栓222和下調節(jié)螺栓 2 使該限流件223保持平衡。4、導向調節(jié)機構包括限流件凹槽、上調節(jié)螺栓222和下調節(jié)螺栓228。限流件凹槽位于限流件223下方對應于該限流件223設置在上芯板22上,限流件凹槽可容納限流件 223并沿主流道橫截方向在其側壁上設置凹槽導向面,限流件223對應于該凹槽導向面設置對應配合的限流件導向面。上調節(jié)螺栓222與上蓋板21螺紋配合,該上調節(jié)螺栓端部穿過上蓋板21壓在限流件223上。下調節(jié)螺栓2 與上芯板22或下芯板23螺紋配合,該下調節(jié)螺栓端部穿過上芯板22壓在限流件223上,上調節(jié)螺栓222和下調節(jié)螺栓2 使該限流件223保持平衡。5、如圖8所示,導向調節(jié)機構包括限流件凹槽和調節(jié)螺栓229。限流件凹槽位于限流件223上方對應于該限流件223設置在上蓋板21上,限流件凹槽可容納限流件223,調節(jié)螺栓2 包括設置在其頭部的第一螺紋229a和設置在該第一螺紋之后的螺桿上與該第一螺紋旋向相反的第二螺紋229b,該第一螺紋的大徑小于該第二螺紋的小徑。調節(jié)螺栓2 沿主流道橫截方向穿過上蓋板21,其第二螺紋與上蓋板21螺紋配合,其第一螺紋與限流件 223螺紋配合,調節(jié)螺栓2 保持限流件223平衡。6、導向調節(jié)機構包括限流件凹槽和調節(jié)螺栓;限流件凹槽位于限流件下方對應于該限流件設置在上芯板上,限流件凹槽可容納限流件。調節(jié)螺栓包括設置在其頭部的第一螺紋和設置在該第一螺紋之后的螺桿上與該第一螺紋旋向相反的第二螺紋,該第一螺紋的大徑小于該第二螺紋的小徑;調節(jié)螺栓沿主流道橫截方向穿過所述上芯板,其第二螺紋與所述上芯板或所述下芯板螺紋配合,其第一螺紋與所述限流件螺紋配合,所述調節(jié)螺栓保持所述限流件平衡。為了實現對帶材母帶厚度進行調節(jié),在出料板上設置母帶厚度調節(jié)裝置母帶厚度調節(jié)裝置包括厚度調節(jié)件35、導向調節(jié)機構和限位結構。在本實施例中,導向調節(jié)機構和限位結構采用如下結構在上出料板沈上設置厚度調節(jié)件安裝槽沈1,厚度調節(jié)件35安裝在該安裝槽261 內,厚度調節(jié)件35的表面構成帶材塑膠壁型腔的上側完整側壁,帶材塑膠壁型腔的該側側壁位于帶材塑膠壁型腔帶出料板鋼帶導向槽300 —側的相對側。
導向調節(jié)機構包括調節(jié)定位裝置和相互配合的安裝槽導向面沈2(兩個安裝槽導向面262相互平行)和厚度調節(jié)件導向面351,安裝槽導向面262沿垂直于帶材塑膠壁上側表面方向設置在安裝槽261上,厚度調節(jié)件導向面351對應于安裝槽導向面262設置在厚度調節(jié)件35的側面上,安裝槽導向面262和厚度調節(jié)件導向面351相互配合后保證厚度調節(jié)件35沿帶材塑膠壁厚度方向(即垂直于帶材塑膠壁上側表面方向)移動調節(jié),以改變成型帶材的塑膠壁厚度。限位結構包括相互配合的安裝槽限位面(圖中未示出)和厚度調節(jié)件限位面352, 安裝槽限位面沿帶材出料方向設置在安裝槽261上,厚度調節(jié)件限位面352對應于安裝槽限位面設置在厚度調節(jié)件35的側面上,安裝槽限位面與厚度調節(jié)件限位面352配合后限制厚度調節(jié)件35沿帶材出料方向運動。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以將厚度調節(jié)件安裝槽沈1的安裝槽導向面262沿垂直于帶材塑膠壁上側表面方向設置在安裝槽261上,同時安裝槽導向面262在帶材出料方向設置成錐形槽,錐形槽大端至小端方向為帶材出料方向,厚度調節(jié)件導向面351也對應設置成與錐形安裝槽261相配合的錐形,此時,該錐形安裝槽261與錐形厚度調節(jié)件導向面351同時起到對厚度調節(jié)件35沿帶材塑膠壁厚度方向進行導向、沿帶材出料方向限位的作用。上述調節(jié)定位裝置可以采用包括但不限于如下結構1、如圖3所示,調節(jié)定位裝置包括調節(jié)螺栓34和至少兩個彈簧(圖中未示出),調節(jié)螺栓與出料板螺紋配合,調節(jié)螺栓端部穿過出料板壓在厚度調節(jié)件上,彈簧設置在厚度調節(jié)件與出料板之間處于受壓狀態(tài),調節(jié)螺栓與彈簧使厚度調節(jié)件保持平衡。2、調節(jié)定位裝置包括上調節(jié)螺栓和下調節(jié)螺栓,上調節(jié)螺栓沿帶材塑膠壁厚度方向與上出料板螺紋配合且其端部穿過上出料板,下調節(jié)螺栓沿帶材塑膠壁厚度方向與下出料板螺紋配合且其端部穿過下出料板,上調節(jié)螺栓端部和下調節(jié)螺栓端部分別壓在厚度調節(jié)件上并保持該厚度調節(jié)件平衡。3、調節(jié)定位裝置包括調節(jié)螺栓,調節(jié)螺栓包括設置在其頭部的第一螺紋和設置在該第一螺紋之后的螺桿上與該第一螺紋旋向相反的第二螺紋,第一螺紋大徑小于該第二螺紋的小徑;調節(jié)螺栓沿帶材塑膠壁厚度方向穿過出料板,其第二螺紋與出料板螺紋配合,其第一螺紋與厚度調節(jié)件螺紋配合,調節(jié)螺栓保持厚度調節(jié)件平衡。在其他實施例中,不設置母帶厚度調節(jié)裝置,不影響本發(fā)明基本發(fā)明目的的實現。為了滿足在同一模具中適應不同寬度鋼帶制造帶材的要求,設置鋼帶支撐調節(jié)裝置。如圖11所示,鋼帶支撐調節(jié)裝置包括調節(jié)螺栓40,調節(jié)螺栓40沿每條芯板鋼帶導向孔100間隔設置在芯板鋼帶導向孔100下方(調節(jié)螺栓40位于芯板鋼帶導向孔100自鋼帶進料方向與主流道首次相交前的下芯板23上),每條芯板鋼帶導向孔100至少設置兩個調節(jié)螺栓40,調節(jié)螺栓40與下芯板23螺紋配合,各調節(jié)螺栓40的前端伸入到其對應的芯板鋼帶導向孔100內,以支撐寬度小于芯板鋼帶導向孔100高度的鋼帶。調節(jié)螺栓40的伸入深度要滿足模具可適用的最小寬度鋼帶的支撐要求,即調節(jié)螺栓40可對模具可適用的最小寬度鋼帶進行支撐。在下芯板23上,可以設置與調節(jié)螺栓40前端對應的直徑大于調節(jié)螺栓40螺紋大徑的沉孔41。
15
在其他實施例中,不設置鋼帶支撐調節(jié)裝置,不影響本發(fā)明基本發(fā)明目的的實現。實施例二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結構及其變換基本相同,區(qū)別在于取消過渡板,將出料板直接連接在芯板的出料端,此時,出料板鋼帶導向槽300設置在上出料板26 上,鋼帶與熔融塑膠只進行一次復合。設置在流道板M的兩側表面上的副流道通道242 — 端連通流道凹槽221、另一端連通設置在出料板的搭接邊型腔。連通出料板鋼帶導向槽的間隙空間與主流道之間的連通通道設置在流道板M之上,見圖12中的Ma。相應地,在母帶厚度調節(jié)裝置中,在下出料板上設置厚度調節(jié)件安裝槽,厚度調節(jié)件安裝在該安裝槽中,其他結構如實施例一所述。
權利要求
1.一種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包括與熔融塑膠進料管相連接的熔融塑膠注入口、橫向貫通設置的鋼帶導向孔、出料板、設置在出料板上的帶材塑膠壁型腔和搭接邊型腔、連通該熔融塑膠注入口與該帶材塑膠壁型腔和搭接邊型腔的主流道,所述鋼帶導向孔穿過所述主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包括上蓋板、芯板、流道板、副流道和壓力流量調節(jié)裝置;所述副流道設置在所述主流道兩側并連通所述熔融塑膠注入口與所述搭接邊型腔; 所述壓力流量調節(jié)裝置包括限流件和導向調節(jié)機構I,該限流件沿所述主流道橫向設置在所述主流道與所述熔融塑膠注入口相連接的一端上,該導向調節(jié)機構I與該限流件配合并可驅動該限流件沿主流道橫截方向運動并定位; 所述熔融塑膠注入口設置在所述上蓋板上;所述芯板包括上下配合連接的上芯板、下芯板,該上芯板與所述上蓋板上下配合連接并包括位于所述熔融塑膠注入口下方的流道凹槽;該芯板包括位于同一水平平行間隔貫通設置的所述鋼帶導向孔中的芯板鋼帶導向孔、沿該模具鋼帶進料方向傾斜向下的流道下斜面和與所述流道板兩側表面嵌套配合的內側表面,所述流道下斜面上端連接所述流道凹槽底面,所述芯板鋼帶導向孔全部穿過該流道下斜面;所述流道板包括定位連接結構I、與所述流道下斜面間隔配合并與所述芯板的內側表面共同構成所述主流道的主流道通道I的流道上斜面、與所述芯板的芯板鋼帶導向孔一一對應并連通的下側開口的所述鋼帶導向孔中的流道板鋼帶導向槽和設置在該流道板兩側表面構成所述副流道的副流道通道I,該流道板鋼帶導向槽與鋼帶相應各表面保持間隙,該流道板上側表面與所述上蓋板下側表面配合;所述上、下芯板的配合面與該芯板鋼帶導向孔橫向相交;所述出料板包括所述鋼帶導向孔中的出料板鋼帶導向槽、與該出料板鋼帶導向槽呈T 形橫向連通的帶材塑膠壁型腔和設置在該帶材塑膠壁型腔兩側的搭接邊型腔,該出料板鋼帶導向槽允許帶有塑膠復合層的所述鋼帶通過,該出料板鋼帶導向槽與所述芯板鋼帶導向槽一一對應并連通,所述主流道連通所述熔融塑膠注入口與所述帶材塑膠壁型腔和搭接邊型腔;所述出料板包括上下配合的上出料板和下出料板,該上、下出料板的配合面與所述帶材塑膠壁型腔和搭接邊型腔橫向相交;所述模具包括設置在所述出料板鄰接構件上的連接通道,該連接通道連通所述出料板鋼帶導向槽的間隙空間與所述主流道,該出料板鋼帶導向槽的間隙空間為所述出料板鋼帶導向槽側壁與鋼帶側壁之間的間隙空間;所述上蓋板、上芯板和下芯板上、中、下配合連接,所述上出料板和下出料板上下配合連接,所述出料板與所述上蓋板、上芯板和下芯板前后橫向配合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定位連接結構I包括設置在所述流道板上側表面的定位連接螺孔、對應設置在所述上蓋板上的連接通孔和穿過該連接通孔與該定位連接螺孔配合將所述流道板連接在所述上蓋板上的連接螺栓;或所述流道板定位連接結構I包括設置在所述流道板兩側表面的定位連接螺孔、對應設置在所述上芯板嵌套兩側邊的連接通孔和穿過該連接通孔與該定位連接螺孔配合將所述流道板連接在所述上芯板上的連接螺栓;或所述流道板定位連接結構I包括設置在所述上芯板嵌套兩側邊上側表面的定位凹槽、對應設置在所述流道板兩側邊與該定位凹槽定位配合的定位凸邊,所述上蓋板將所述流道板的定位凸邊壓緊在所述上芯板的定位凹槽中。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與所述副流道橫向相交的副流道調節(jié)螺栓。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件為條狀件;所述導向調節(jié)機構I包括限流件凹槽、調節(jié)螺栓和至少兩個彈簧;所述限流件凹槽位于所述限流件上方對應于該限流件設置在所述上蓋板上,該限流件凹槽可容納所述限流件并包括沿所述主流道橫截方向設置在其側壁上的凹槽導向面,所述限流件包括與該凹槽導向面對應配合的限流件導向面;所述調節(jié)螺栓與所述上蓋板螺紋配合,該調節(jié)螺栓端部穿過該上蓋板壓在所述限流件上,所述彈簧設置在所述限流件與所述上芯板之間處于受壓狀態(tài),所述調節(jié)螺栓與所述彈簧使該限流件保持平衡;或所述限流件為條狀件;所述導向調節(jié)機構I包括限流件凹槽、調節(jié)螺栓和至少兩個彈簧;所述限流件凹槽位于所述限流件下方對應于該限流件設置在所述上芯板上,該限流件凹槽可容納所述限流件并包括沿所述主流道橫截方向設置在其側壁上的凹槽導向面,所述限流件包括與該凹槽導向面對應配合的限流件導向面;所述調節(jié)螺栓與所述上芯板或所述下芯板螺紋配合,該調節(jié)螺栓端部穿過所述上芯板壓在所述限流件上,所述彈簧設置在所述限流件與所述上蓋板之間處于受壓狀態(tài),所述調節(jié)螺栓與所述彈簧使該限流件保持平或所述限流件為條狀件;所述導向調節(jié)機構I包括限流件凹槽、上調節(jié)螺栓和下調節(jié)螺栓;所述限流件凹槽位于所述限流件上方對應于該限流件設置在所述上蓋板上,該限流件凹槽可容納所述限流件并包括沿所述主流道橫截方向設置在其側壁上的凹槽導向面,所述限流件包括與該凹槽導向面對應配合的限流件導向面;所述上調節(jié)螺栓與所述上蓋板螺紋配合,該上調節(jié)螺栓端部穿過該上蓋板壓在所述限流件上,所述下調節(jié)螺栓與所述上芯板或所述下芯板螺紋配合,該下調節(jié)螺栓端部穿過該上芯板壓在所述限流件上,所述上調節(jié)螺栓和所述下調節(jié)螺栓使該限流件保持平衡;或所述限流件為條狀件;所述導向調節(jié)機構I包括限流件凹槽、上調節(jié)螺栓和下調節(jié)螺栓;所述限流件凹槽位于所述限流件下方對應于該限流件設置在所述上芯板上,該限流件凹槽可容納所述限流件并包括沿所述主流道橫截方向設置在其側壁上的凹槽導向面,所述限流件包括與該凹槽導向面對應配合的限流件導向面;所述上調節(jié)螺栓與所述上蓋板螺紋配合,該上調節(jié)螺栓端部穿過該上蓋板壓在所述限流件上,所述下調節(jié)螺栓與所述上芯板或所述下芯板螺紋配合,該下調節(jié)螺栓端部穿過該上芯板壓在所述限流件上,所述上調節(jié)螺栓和所述下調節(jié)螺栓使該限流件保持平衡;或所述限流件為條狀件;所述導向調節(jié)機構I包括限流件凹槽和調節(jié)螺栓;所述限流件凹槽位于所述限流件上方對應于該限流件設置在所述上蓋板上,該限流件凹槽可容納所述限流件,所述調節(jié)螺栓包括設置在其頭部的第一螺紋和設置在該第一螺紋之后的螺桿上與該第一螺紋旋向相反的第二螺紋,該第一螺紋大徑小于該第二螺紋的小徑;所述調節(jié)螺栓沿所述主流道橫截方向穿過所述上蓋板,其第二螺紋與所述上蓋板螺紋配合,其第一螺紋與所述限流件螺紋配合,所述調節(jié)螺栓保持所述限流件平衡;或所述限流件為條狀件;所述導向調節(jié)機構I包括限流件凹槽和調節(jié)螺栓;所述限流件凹槽位于所述限流件下方對應于該限流件設置在所述上芯板上,該限流件凹槽可容納所述限流件,所述調節(jié)螺栓包括設置在其頭部的第一螺紋和設置在該第一螺紋之后的螺桿上與該第一螺紋旋向相反的第二螺紋,該第一螺紋大徑小于該第二螺紋的小徑;所述調節(jié)螺栓沿所述主流道橫截方向穿過所述上芯板,其第二螺紋與所述上芯板或所述下芯板螺紋配合,其第一螺紋與所述限流件螺紋配合,所述調節(jié)螺栓保持所述限流件平衡。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在所述芯板和出料板之間的過渡板,該過渡板包括上過渡板、下過渡板和過渡芯板;該下過渡板包括沿該模具鋼帶進料方向傾斜向上的流道下斜面II、與所述過渡芯板兩側表面嵌套配合的內側表面和與所述出料板鋼帶導向槽一一對應并連通的所述鋼帶導向孔中的過渡板鋼帶導向槽,該過渡板鋼帶導向槽上側開口、沿模具鋼帶進料方向呈收縮喇叭狀,該過渡板鋼帶導向槽的上側開口全部位于所述流道下斜面II內,該過渡板鋼帶導向槽出口端寬度大于經所述流道板鋼帶導向槽復合后的帶有塑膠復合層的所述鋼帶的厚度以進行二次復合;該過渡芯板包括定位連接結構II、與所述流道下斜面II間隔配合并與所述下過渡板的內側表面共同構成所述主流道的主流道通道II的流道上斜面II、與所述流道板鋼帶導向槽及所述出料板鋼帶導向槽一一對應并連通的下側開口的所述鋼帶導向孔中的過渡芯板鋼帶導向槽和設置在該過渡芯板兩側連接所述副流道和所述搭接邊型腔構成所述副流道的副流道通道II,該過渡芯板鋼帶導向槽允許經所述流道板鋼帶導向槽復合后的帶有塑膠復合層的所述鋼帶通過,該過渡芯板上側表面與所述上過渡板下側表面配合;所述上過渡板與下過渡板上下配合連接;所述主流道通道II下端連通所述主流道通道I下端,所述主流道通道II上端連通所述帶材塑膠壁型腔和搭接邊型腔;所述出料板鄰接構件為過渡板,所述連接通道設置在所述過渡板的下過渡板上。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渡芯板定位連接結構II包括設置在所述過渡芯板上側表面的定位連接螺孔、對應設置在所述上過渡板上的連接通孔和穿過該連接通孔與該定位連接螺孔配合將所述過渡芯板連接在所述上過渡板上的連接螺栓;或所述過渡芯板定位連接結構II包括設置在所述過渡芯板兩側表面的定位連接螺孔、對應設置在所述下過渡板嵌套兩側邊的連接通孔和穿過該連接通孔與該定位連接螺孔配合將所述過渡芯板連接在所述下過渡板上的連接螺栓;或所述過渡芯板定位連接結構II包括設置在所述下過渡板嵌套兩側邊上側表面的定位凹槽、對應設置在所述過渡芯板兩側邊與該定位凹槽定位配合的定位凸邊,所述上過渡板將所述過渡芯板的定位凸邊壓緊在所述下過渡板的定位凹槽中。
7.如權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鋼帶支撐調節(jié)裝置,該鋼帶支撐調節(jié)裝置包括鋼帶支撐調節(jié)螺栓,所述鋼帶支撐調節(jié)螺栓沿各所述鋼帶導向孔間隔設置在所述下芯板上并位于所述鋼帶導向孔自鋼帶進料方向與所述主流道首次相交前,每條所述鋼帶導向孔至少設置兩個所述鋼帶支撐調節(jié)螺栓,各所述鋼帶支撐調節(jié)螺栓與所述下芯板螺紋配合,各所述鋼帶支撐調節(jié)螺栓前端伸入各所述鋼帶導向孔內的深度滿足模具可適用最小寬度鋼帶的支撐要求;設置在所述出料板上的所述鋼帶導向孔高度與生產纏繞管帶材擬使用鋼帶寬度相適應。
8.如權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板包括母帶厚度調節(jié)裝置,該母帶厚度調節(jié)裝置包括厚度調節(jié)件、導向調節(jié)機構Π和限位結構, 該厚度調節(jié)件的內表面構成所述帶材塑膠壁型腔的一側完整側壁I,所述帶材塑膠壁型腔的該側側壁I位于該帶材塑膠壁型腔帶所述鋼帶導向孔一側的相對側;該導向調節(jié)機構II 與該厚度調節(jié)件配合可驅動該厚度調節(jié)件沿所述帶材塑膠壁厚度方向運動并定位,該限位結構限制該厚度調節(jié)件沿帶材出料方向運動。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母帶厚度調節(jié)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出料板上的厚度調節(jié)件安裝槽,所述厚度調節(jié)件安裝在該安裝槽內;所述導向調節(jié)機構II包括調節(jié)定位裝置和相互配合的安裝槽導向面和厚度調節(jié)件導向面,該安裝槽導向面沿垂直于所述帶材塑膠壁上側表面方向設置在所述安裝槽上,該厚度調節(jié)件導向面對應于該安裝槽導向面設置在所述厚度調節(jié)件側面上;所述限位結構包括相互配合的安裝槽限位面和厚度調節(jié)件限位面,該安裝槽限位面與該厚度調節(jié)件限位面配合后限制所述厚度調節(jié)件沿帶材出料方向運動,該安裝槽限位面沿帶材出料方向設置在所述安裝槽上,該厚度調節(jié)件限位面對應于該安裝槽限位面設置在所述厚度調節(jié)件側面上。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jié)定位裝置包括定位調節(jié)螺栓和至少兩個定位彈簧,所述定位調節(jié)螺栓與所述出料板螺紋配合,該定位調節(jié)螺栓端部穿過所述出料板壓在所述厚度調節(jié)件上,所述定位彈簧設置在所述厚度調節(jié)件與所述出料板之間處于受壓狀態(tài),所述定位調節(jié)螺栓與所述定位彈簧使該厚度調節(jié)件保持平衡;或所述調節(jié)定位裝置包括上定位調節(jié)螺栓和下定位調節(jié)螺栓,該上定位調節(jié)螺栓沿所述帶材塑膠壁厚度方向與所述上出料板螺紋配合且其端部穿過所述上出料板,該下定位調節(jié)螺栓沿所述帶材塑膠壁厚度方向與所述下出料板螺紋配合且其端部穿過所述下出料板, 該上定位調節(jié)螺栓端部和下定位調節(jié)螺栓端部分別壓在所述厚度調節(jié)件上并保持該厚度調節(jié)件平衡;或所述調節(jié)定位裝置包括定位調節(jié)螺栓,該定位調節(jié)螺栓包括設置在其頭部的第一螺紋和設置在該第一螺紋之后的螺桿上與該第一螺紋旋向相反的第二螺紋,該第一螺紋大徑小于該第二螺紋的小徑;所述定位調節(jié)螺栓沿所述帶材塑膠壁厚度方向穿過所述出料板, 其第二螺紋與所述出料板螺紋配合,其第一螺紋與所述厚度調節(jié)件螺紋配合,所述定位調節(jié)螺栓保持所述厚度調節(jié)件平衡。
全文摘要
一種鋼塑復合帶材組合模具,包括上蓋板、芯板、流道板、出料板、副流道和壓力流量調節(jié)裝置,連接熔融塑膠進料管的熔融塑膠注入口、橫向貫通設置的鋼帶導向孔、設置在出料板上的帶材塑膠壁型腔和搭接邊型腔、連通熔融塑膠注入口與帶材塑膠壁型腔和搭接邊型腔的主流道,鋼帶導向孔穿過主流道,副流道設置在主流道兩側并連通熔融塑膠注入口與搭接邊型腔,壓力流量調節(jié)裝置包括限流件和導向調節(jié)機構I,限流件沿主流道橫向設置在主流道與熔融塑膠注入口相連端,導向調節(jié)機構I與限流件配合并可驅動限流件沿主流道橫截方向運動并定位。本發(fā)明保證帶材搭接邊供料充足、結構成形完整;可根據不同型號產品需要調整流道內塑膠流量和壓力,保證產品質量。
文檔編號B29C47/92GK102248652SQ20111013518
公開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5月24日
發(fā)明者鄭能歡 申請人:深圳金鴻機械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