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吹袋機模頭的模心疊設構(gòu)造及其模心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實用新型有關于一種吹袋機,尤指一種吹袋機模頭的模心疊設構(gòu)造。
背景技術(shù):
吹袋機是一種生產(chǎn)制造塑料袋(塑膠袋)的機器,而吹袋機模頭的模心乃是整臺吹袋機的一重要組件,其中,有一種吹袋機模頭可提供吹制出具有數(shù)層膜的塑料袋,而此種吹袋機模頭包括數(shù)個模心由下而上依序疊設。請參閱圖8所示,為傳統(tǒng)的該種吹袋機模頭的其中一模心A,該模心A包括一入料座Al,該入料座Al 一側(cè)凸設一中心柱A2,該入料座Al設一入料孔道All (圖8中是以假想線示意,該入料孔道All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所揭示的類似,故可參閱圖3所揭示的), 該入料座Al與該中心柱A2之間設一分配槽B,該分配槽B以圖8的剖面圖觀之呈長方形, 且該分配槽B與該入料孔道All相通,且以從該入料座Al往該中心柱A2的方向為朝上,該分配槽B的下壁與兩側(cè)的第一側(cè)壁Bl以及第二側(cè)壁B2各形成直角(以圖8的剖面圖觀之),該分配槽B的上部與一主流道C的中段部相通,該主流道C的中段部的兩側(cè)各為一第一段部Cl以及一第二段部C2,該第一段部Cl以及該第二段部C2各與一第一次流道Dl以及第二次流道D2相通,該第一次流道Dl以及第二次流道D2分別自該中心柱A2的外周面凹設,且該第一側(cè)壁Bl與該第一段部Cl的下壁連接且兩者形成直角(以圖8的剖面圖觀之)的第一轉(zhuǎn)角部E1,該第二側(cè)壁B2與該第二段部C2的下壁連接且兩者形成直角(以圖 8的剖面圖觀之)的第二轉(zhuǎn)角部E2。因此,當塑料(塑膠)溶液自該入料孔道All注入經(jīng)該分配槽B而分流至該第一段部Cl以及第二段部C2時,會分別受該第一轉(zhuǎn)角部El以及第二轉(zhuǎn)角部E2的阻礙,而產(chǎn)生較多的亂流因此較不順暢,使得部分塑料溶液在該第一轉(zhuǎn)角部El以及第二轉(zhuǎn)角部E2附近停留的較久,從而較容易產(chǎn)生部分塑料溶液被加熱過久而燒焦的問題,進而影響所制造出來的塑料袋的品質(zhì)。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有鑒于現(xiàn)有技術(shù)所提及的問題,本實用新型者經(jīng)過改良而得到一種構(gòu)造,來改善現(xiàn)有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吹袋機模頭的模心疊設構(gòu)造,包括數(shù)個由下而上依序疊設的模心,且各模心分別包括一個入料座以及一個中心柱,該中心柱自該入料座的一個側(cè)凸設, 該入料座設一個入料孔道,該入料孔道與一個分配槽相通,且該分配槽另與一個第一主流道以及一個第二主流道相通,且以從該入料座往該中心柱的方向為朝上,該分配槽的下壁包括分別位于該入料孔道兩側(cè)的一個第一區(qū)段以及一個第二區(qū)段,且該第一區(qū)段以及該第二區(qū)段各呈斜面或弧面而分別與該第一主流道以及該第二主流道連接。優(yōu)選的,該第一區(qū)段與該第二區(qū)段各呈斜面。優(yōu)選的,該分配槽包括一個與該下壁相對的上壁,且該上壁向下凸出形成一個尖凸部,該尖凸部的下緣面對應該第一區(qū)段的部分與該第一區(qū)段共同形成一個第一分歧孔道,該尖凸部的下緣面對應該第二區(qū)段的部分與該第二區(qū)段共同形成一個第二分歧孔道。優(yōu)選的,該中心柱包括一個底部,該底部向上凸設一個柱體,該入料座的頂部形成一個凹陷部,且該分配槽、該第一主流道以及該第二主流道借助分別自該底部的底面與該凹陷部的頂面各挖設一部分,且該底部嵌設于該凹陷部而形成。優(yōu)選的,該數(shù)個由下而上依序疊設的模心分別為第一至第五模心,該第一至第五模心各包括第一至第五入料座,該第一至第五入料座的一側(cè)各凸設第一至第五中心柱,該第一至第五中心柱各包括第一至第五底部,該第一至第五底部各向上凸設第一至第五柱體,且自該第一至第五柱體中的每一柱體的外周面分別凹設一個第一次流道以及一個第二次流道,該第一次流道以及該第二次流道分別與每一模心的該第一主流道以及該第二主流道相通;且該第二至第五入料座的中央部位以及該第二至第五中心柱的中央部各形成中空,該第一柱體的外周面為圓柱面,該第二至第五柱體的外周面各為由上往下擴散的圓錐面的下段部;且該第一柱體向上依序穿設該第二入料座、該第二中心柱、該第三入料座、該第三中心柱、該第四入料座、該第四中心柱、該第五入料座以及該第五中心柱;且該第二柱體的外周面至該第五柱體的外周面與該第一柱體的外周面所分別形成的夾角各為12 士 5% 度、22士5%度、28士5%度以及32士5%度。優(yōu)選的,該數(shù)個由下而上依序疊設的模心分別為第一至第七模心,該第一至第七模心各包括第一至第七入料座,該第一至第七入料座的一側(cè)各凸設第一至第七中心柱,該第一至第七中心柱各包括第一至第七底部,該第一至第七底部各向上凸設第一至第七柱體,且自該第一至第七柱體中的每一柱體的外周面分別凹設一個第一次流道以及一個第二次流道,該第一次流道以及該第二次流道分別與每一模心的該第一主流道以及該第二主流道相通;且該第二至第七入料座的中央部位以及該第二至第七中心柱的中央部各形成中空,該第一柱體的外周面為圓柱面,該第二至第七柱體的外周面各為由上往下擴散的圓錐面的下段部;且該第一柱體向上依序穿設該第二入料座、該第二中心柱、該第三入料座、該第三中心柱、該第四入料座、該第四中心柱、該第五入料座、該第五中心柱、該第六入料座、 該第六中心柱、該第七入料座以及該第七中心柱;且該第二柱體的外周面至該第七柱體的外周面與該第一柱體的外周面所分別形成的夾角各為13 士 5%度、23 士 5%度、四士5%度、 33士5%度、37士5%度以及 36士5%度。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模心,其為上述任一個吹袋機模頭的模心疊設構(gòu)造技術(shù)方案中所述的任一模心。本實用新型的吹袋機模頭的模心疊設構(gòu)造當塑料溶液自注料孔道注入經(jīng)分配槽分流至第一主流道及第二主流道,塑料溶液較不會受到阻礙,因此所產(chǎn)生的亂流可減少,所以也流動的較為順暢、較不易產(chǎn)生停留于一個地方過久的情況,從而較不易產(chǎn)生部分塑料溶液被加熱過久而燒焦的問題,進而提升所制造出來的塑料袋的品質(zhì)。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吹袋機模頭的模心疊設構(gòu)造用于一吹袋機模頭的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吹袋機模頭的模心疊設構(gòu)造頭的實施例中的第五模心外觀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吹袋機模頭的模心疊設構(gòu)造頭的實施例中的第五模心分解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吹袋機模頭的模心疊設構(gòu)造頭的實施例中的第五模心剖面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吹袋機模頭的模心疊設構(gòu)造用于一吹袋機模頭的另一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吹袋機模頭的模心疊設構(gòu)造頭的另一實施例中的第五模心分解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吹袋機模頭的模心疊設構(gòu)造頭的另一實施例中的第五模心剖面示意圖。圖8是現(xiàn)有技術(shù)的傳統(tǒng)吹袋機模頭的其中一模心的剖面示意圖。其中<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第一模心11第一入料座12第一中心柱121第一底部 122第一柱體2第二模心21第二入料座 22第二中心柱221第二底部222第二柱體 3第三模心31第三入料座32第三中心柱 321第三底部322第三柱體4第四模心41第四入料座42第四中心柱421第四底部 422第四柱體5第五模心51第五入料座 511入料孔道512凹陷部52第五中心柱 521第五底部522第五柱體53分配槽531上壁532下壁532A第一區(qū)段 532B第二區(qū)段M第一主流道541末端55第二主流道551末端56第一次流道 57第二次流道6第六模心61第六入料座 62第六中心柱621第六底部622第六柱體 7第七模心71第七入料座72第七中心柱 721第七底部722第七柱體81夾角82夾角83夾角84夾角85夾角86夾角<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IA第一模心 IlA第一入料座12A第一中心柱121A第一底部122A第一柱體2A第二模心21A第二入料座22A第二中心座221A第二底部222A第二柱體3A第三模心31A第三入料座32A第三中心柱321A第三底部322A第三柱體4A第四模心4IA第四入料座42A第四中心柱[0049]421A第四底部422A第四柱體5A第五模心51A第五入料座511A入料孔道512A凹陷部52A第五中心柱521A第五底部522A第五柱體53A分配槽533上壁534下壁534A第一區(qū)段534B第二區(qū)段5;35尖凸部536第一分歧孔道537第二分歧孔道54A第一主流道MlA末端55A第二主流道551A末端56A第一次流道57A第二次流道91夾角92夾角93夾角94夾角<現(xiàn)有技術(shù)>A模心Al入料座All入料孔道A2中心柱B分配槽Bl第一側(cè)壁B2第二例壁C主流道Cl第一段部C2第二段部Dl第一次流道D2第二次流道El第一轉(zhuǎn)角部E2第二轉(zhuǎn)角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借助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內(nèi)容、特色與實施例,使對于本實用新型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請參閱圖1至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吹袋機模頭的模心疊設構(gòu)造用于一吹袋機模頭的實施例相關附圖,包括由下而上依序疊設的一第一至第七模心1、2、3、4、5、6、 7,該第一至第七模心1至7各包括一第一至第七入料座11、21、31、41、51、61、71,該第一至第七入料座11至71的一側(cè)各凸設一第一至第七中心柱12、22、32、42、52、62、72,該第一至第七中心柱12至72各包括一第一至第七底部121、221、321、421、521、621、721,該第一至第七底部121至721各向上凸設一第一至第七柱體122、222、322、422、522、622、722,且自該第一至第七柱體122至722中的每一柱體的外周面分別凹設一第一次流道56以及一第二次流道57,該第一次流道56以及該第二次流道57分別與每一模心的該第一主流道M以及該第二主流道55相通(于實施例是于該第一主流道M以及該第二主流道55延伸并分岔后的其中一末端541、551貫穿該第五柱體522的壁厚而分別與該第一次流道56以及該第二次流道57形成相通,且因每一模心的第一主流道、第二主流道、第一次流道以及第二次流道的構(gòu)造都雷同,故僅以圖2至圖4中的第五模心5所揭示為例說明,且本說明書是以從該第五入料座51往該第五中心柱52的方向為朝上);且該第二至第七入料座21至71的中央部位以及該第二至第七中心柱22至72的中央部各形成中空,該第一柱體122的外周面為圓柱面,該第二至第七柱體222至722的外周面各為由上往下擴散的圓錐面的下段部;且該第一柱體122向上依序穿設該第二入料座21、該第二中心柱22、該第三入料座31、該第三中心柱32、該第四入料座41、該第四中心柱42、該第五入料座51、該第五中心柱52、該第六入料座61、該第六中心柱62、該第七入料座71以及該第七中心柱72。請參閱圖1所示,于實施例中,該第二柱體222的外周面至該第七柱體722的外周面與該第一柱體122的外周面所分別形成的夾角81、82、83、84、85、86各為13士5%度、23 士 5%度、29 士 5%度、33 士 5%度、37 士 5%度以及36 士 5%度。借此,可減少亂流的產(chǎn)生,使塑料溶液流動的較為順暢。請參閱圖2至圖4所示,于實施例中,該第五模心5包括一第五入料座51以及一第五中心柱52,該第五中心柱52自該第五入料座51的一側(cè)凸設,且該第五入料座51設一入料孔道511 (于圖4是用假想線示意),該入料孔道511與一分配槽53相通,且該分配槽53 另與一第一主流道討以及一第二主流道陽相通,且以從該第五入料座51往該第五中心柱 52的方向為朝上,且于實施例該分配槽53包括兩上下相對的一上壁531以及一下壁532, 該下壁532包括分別位于該入料孔道511兩側(cè)的一第一區(qū)段532A以及一第二區(qū)段532B,且該第一區(qū)段532A以及該第二區(qū)段532B各呈斜面或弧面(圖例中僅呈現(xiàn)斜面)而分別與該第一主流道M以及該第二主流道55連接。借此,當塑料溶液自該入料孔道511注入經(jīng)該分配槽53分流至該第一主流道M以及第二主流道55時,因該第一區(qū)段532A與該第二區(qū)段532B分別呈斜面或弧面而與該第一主流道M以及該第二主流道55連接,所以塑料溶液較不會受到阻礙,因此所產(chǎn)生的亂流可減少,所以也流動的較為順暢、較不易產(chǎn)生停留于一個地方過久的情況,從而較不易產(chǎn)生部分塑料溶液被加熱過久而燒焦的問題,進而提升所制造出來的塑料袋的品質(zhì)。請參閱圖2至圖4所示,于實施例中,該第一區(qū)段532A與該第二區(qū)段532B各呈一斜面。借此,該第一區(qū)段532A與該第二區(qū)段532B為簡單的構(gòu)造,而可簡化加工的程序。請參閱圖2至圖4所示,于實施例中,該第五中心柱52包括一第五底部521,該第五底部521向上凸設一第五柱體522,該第五入料座51的頂部形成一凹陷部512,且該分配槽53、該第一主流道M以及該第二主流道55借助分別自該第五底部521的底面與該凹陷部512的頂面各挖設一部分,且該第五底部521嵌設于該凹陷部512而形成。借此,可便于該分配槽53、該第一主流道M以及該第二主流道55的加工制造。補充說明的是,因于實施例中,該第一至第七模心1至7中的每一模心中的各分配槽、各主流道以及各次流道的構(gòu)造與前述的該第五模心5中所揭示相同,故僅以該第五模心5為例說明。請參閱圖5至圖7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吹袋機模頭的模心疊設構(gòu)造用于一吹袋機模頭的另一實施例相關附圖,包括由下而上依序疊設的一第一至第五模心1A、2A、 3A、4A、5A,該第一至第五模心IA至5A各包括一第一至第五入料座11A、21A、31A、41A、51A, 該第一至第五入料座IlA至51A的一側(cè)各凸設一第一至第五中心柱12A、22A、32A、42A、52A, 該第一至第五中心柱12A至52A各包括一第一至第五底部121A、221A、321A、421A、521A,該第一至第五底部121A至521A各向上凸設一第一至第五柱體122A、222A、322A、422A、522A, 且自該第一至第五柱體122A至522A中的每一柱體的外周面分別凹設一第一次流道56A以及一第二次流道57A,該第一次流道56A以及該第二次流道57A分別與每一模心的該第一主流道54A以及該第二主流道55A相通(于另一實施例是于該第一主流道54A以及該第二主流道55A延伸并分岔后的其中一末端M1A、551A貫穿該第五柱體522A的壁厚而分別與該第一次流道56A以及該第二次流道57A形成相通,且因每一模心的第一主流道、第二主流道、第一次流道以及第二次流道的構(gòu)造都雷同,故僅以圖6與圖7中的第五模心5A所揭示為例說明,且本說明書是以從該第五入料座51A往該第五中心柱52A的方向為朝上);且該第二至第五入料座21A至51A的中央部位以及該第二至第五中心柱22A至52A的中央部
8各形成中空,該第一柱體122A的外周面為圓柱面,該第二至第五柱體222A至522A的外周面各為由上往下擴散的圓錐面的下段部;且該第一柱體122A向上依序穿設該第二入料座 21A、該第二中心柱22A、該第三入料座31A、該第三中心柱32A、該第四入料座41A、該第四中心柱42A、該第五入料座51A以及該第五中心柱52A。請參閱圖5所示,于另一實施例中,該第二柱體222A的外周面至該第五柱體522A 的外周面與該第一柱體122A的外周面所分別形成的夾角91、92、93、94各為12士5%度、 22 士 5%度、觀士 5%度以及32 士 5%度。借此,可減少亂流的產(chǎn)生,使塑料溶液流動的較為順暢。請參閱圖6至圖7所示,于另一實施例中,該第五模心5A包括一第五入料座51A 以及一第五中心柱52A,該第五中心柱52A自該第五入料座51A的一側(cè)凸設,且該第五入料座51A設一入料孔道511A (于圖7是用假想線示意),該入料孔道511A與一分配槽53A相通,且該分配槽53A另與一第一主流道54A以及一第二主流道55A相通,且以從該第五入料座51A往該第五中心柱52A的方向為朝上,該分配槽53A的下壁534包括分別位于該入料孔道51IA兩側(cè)的一第一區(qū)段534A以及一第二區(qū)段534B,且該第一區(qū)段534A以及該第二區(qū)段534B各呈斜面或弧面而分別與該第一主流道54A以及該第二主流道55A連接。借此,當塑料溶液自該入料孔道51IA注入經(jīng)該分配槽53A分流至該第一主流道54A以及第二主流道55A時,因該第一區(qū)段534A與該第二區(qū)段534B分別朝斜上而與該第一主流道54A以及該第二主流道55A連接,所以塑料溶液較不會受到阻礙,因此所產(chǎn)生的亂流可減少,所以也流動的較為順暢、較不易因停留于一個地方過久的情況,從而較不易產(chǎn)生部分塑料溶液被加熱過久而燒焦的問題,進而提升所制造出來的塑料袋的品質(zhì)。請參閱圖6至圖7所示,于另一實施例中,該分配槽53A包括一與該下壁534相對的上壁533(于圖7中概呈“V”字形),且該上壁533向下凸出形成一尖凸部535,該尖凸部535的下緣面對應該第一區(qū)段534A的部分與該第一區(qū)段534A共同形成一第一分歧孔道 536,該尖凸部535的下緣面對應該第二區(qū)段534B的部分與該第二區(qū)段534B共同形成一第二分歧孔道537。借此,塑料溶液經(jīng)該第一分歧孔道536以及該第二分歧孔道537分別往該第一主流道54A以及該第二主流道55A時,可較實施例所揭示較為順暢且亂流較少。請參閱圖6至圖7所示,于另一實施例中,該第五中心柱52A包括一第五底部 521A,該第五底部521A向上凸設一第五柱體522A,該第五入料座51A的頂部形成一凹陷部512A,且該分配槽53A、該第一主流道54A以及該第二主流道55A借助分別自該第五底部521A的底面與該凹陷部512A的頂面各挖設一部分,且該第五底部521A嵌設于該凹陷部 512A而形成。借此,可便于該分配槽53A、該第一主流道54A以及該第二主流道55A的加工制造。補充說明的是,因于另一實施例中該第一至第五模心IA至5A中的每一模心中的各分配槽、各主流道以及各次流道的構(gòu)造與前述的該第五模心5A中所揭示的雷同,故僅以該第五模心5A為例說明。另外,基于屬于一個廣義創(chuàng)作概念,本實用新型就前述的任一模心另提供一獨立權(quán)利要求項,且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模心可適用于其它的模頭,不局限于圖例中所揭示的。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確實符合產(chǎn)業(yè)利用性,且未于申請前見于刊物或公開使用, 也未為公眾所知悉,且具有非顯而易知性,符合可專利的要件,于是依法提出專利申請。[0079] 但上述所陳,為本實用新型產(chǎn)業(yè)上的較佳實施例,舉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都屬本實用新型訴求標的的范疇。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吹袋機模頭的模心疊設構(gòu)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數(shù)個由下而上依序疊設的模心,且各模心分別包括一個入料座以及一個中心柱,該中心柱自該入料座的一個側(cè)凸設,該入料座設一個入料孔道,該入料孔道與一個分配槽相通,且該分配槽另與一個第一主流道以及一個第二主流道相通,且以從該入料座往該中心柱的方向為朝上,該分配槽的下壁包括分別位于該入料孔道兩側(cè)的一個第一區(qū)段以及一個第二區(qū)段,且該第一區(qū)段以及該第二區(qū)段各呈斜面或弧面而分別與該第一主流道以及該第二主流道連接。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吹袋機模頭的模心疊設構(gòu)造,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區(qū)段與該第二區(qū)段各呈斜面。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吹袋機模頭的模心疊設構(gòu)造,其特征在于,該分配槽包括一個與該下壁相對的上壁,且該上壁向下凸出形成一個尖凸部,該尖凸部的下緣面對應該第一區(qū)段的部分與該第一區(qū)段共同形成一個第一分歧孔道,該尖凸部的下緣面對應該第二區(qū)段的部分與該第二區(qū)段共同形成一個第二分歧孔道。
4.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吹袋機模頭的模心疊設構(gòu)造,其特征在于,該中心柱包括一個底部,該底部向上凸設一個柱體,該入料座的頂部形成一個凹陷部,且該分配槽、該第一主流道以及該第二主流道借助分別自該底部的底面與該凹陷部的頂面各挖設一部分,且該底部嵌設于該凹陷部而形成。
5.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吹袋機模頭的模心疊設構(gòu)造,其特征在于,該數(shù)個由下而上依序疊設的模心分別為第一至第五模心,該第一至第五模心各包括第一至第五入料座,該第一至第五入料座的一側(cè)各凸設第一至第五中心柱,該第一至第五中心柱各包括第一至第五底部,該第一至第五底部各向上凸設第一至第五柱體,且自該第一至第五柱體中的每一柱體的外周面分別凹設一個第一次流道以及一個第二次流道,該第一次流道以及該第二次流道分別與每一模心的該第一主流道以及該第二主流道相通;且該第二至第五入料座的中央部位以及該第二至第五中心柱的中央部各形成中空,該第一柱體的外周面為圓柱面,該第二至第五柱體的外周面各為由上往下擴散的圓錐面的下段部;且該第一柱體向上依序穿設該第二入料座、該第二中心柱、該第三入料座、該第三中心柱、該第四入料座、該第四中心柱、該第五入料座以及該第五中心柱;且該第二柱體的外周面至該第五柱體的外周面與該第一柱體的外周面所分別形成的夾角各為12士5%度、22士5%度、觀士5%度以及32士5% 度。
6.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吹袋機模頭的模心疊設構(gòu)造,其特征在于,該數(shù)個由下而上依序疊設的模心分別為第一至第七模心,該第一至第七模心各包括第一至第七入料座,該第一至第七入料座的一側(cè)各凸設第一至第七中心柱,該第一至第七中心柱各包括第一至第七底部,該第一至第七底部各向上凸設第一至第七柱體,且自該第一至第七柱體中的每一柱體的外周面分別凹設一個第一次流道以及一個第二次流道,該第一次流道以及該第二次流道分別與每一模心的該第一主流道以及該第二主流道相通;且該第二至第七入料座的中央部位以及該第二至第七中心柱的中央部各形成中空,該第一柱體的外周面為圓柱面,該第二至第七柱體的外周面各為由上往下擴散的圓錐面的下段部;且該第一柱體向上依序穿設該第二入料座、該第二中心柱、該第三入料座、該第三中心柱、該第四入料座、該第四中心柱、該第五入料座、該第五中心柱、該第六入料座、該第六中心柱、該第七入料座以及該第七中心柱;且該第二柱體的外周面至該第七柱體的外周面與該第一柱體的外周面所分別形成的夾角各為13士5%度、23士5%度、29士5%度、33士5%度、37士5%度以及36士5%度。
7. 一種如權(quán)利要求1至6任一項權(quán)利要求中所述的任一模心。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有關于一種吹袋機模頭的模心疊設構(gòu)造,主要包括數(shù)個由下而上依序疊設的模心,且各模心分別包括一入料座及一中心柱,入料座中的入料孔道與一分配槽相通,且分配槽另與一第一主流道以及一第二主流道相通,分配槽的下壁包括分別位于入料孔道兩側(cè)的一第一區(qū)段以及一第二區(qū)段,且第一區(qū)段以及第二區(qū)段各呈斜面或弧面而分別與第一主流道以及第二主流道連接。借此,當塑料溶液自注料孔道注入經(jīng)分配槽分流至第一主流道及第二主流道,塑料溶液較不會受到阻礙,因此所產(chǎn)生的亂流可減少,所以也流動的較為順暢、較不易產(chǎn)生停留于一個地方過久的情況,從而較不易產(chǎn)生部分塑料溶液被加熱過久而燒焦的問題,進而提升所制造出來的塑料袋的品質(zhì)。
文檔編號B29C55/28GK202241922SQ20112032568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1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1年9月1日
發(fā)明者吳玉國 申請人:吳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