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機構涉及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運用于光面注塑成型品的包膠模具。
背景技術:
注塑產品中,為了獲得制品的兩種不同顏色或者兩種不同材質而采用的成型工藝方法,稱為雙料成型。雙料成型在工廠生產中,主要有兩種模式:雙色成型和包膠成型。其中包膠成型中內嵌件既可以使塑膠制品,也可以使金屬制件。
雙色模成型過程一般為兩種塑膠材料在同一臺注塑機上注塑,兩次成型,依次出模,需要專門的雙色注塑機來完成。包膠模具的成型特點為兩種塑膠材料不一定在同一臺注塑機上注塑,可以分別在兩臺注塑機上成型:產品從一套模具中出模去除后,再放入另外一套模具中進行第二次注塑成型,故,包膠成型需由兩套模具完成。
但是對于有特殊要求產品。比如要求在一個光面的產品上進行包膠,由于產品為光面,包膠層很難粘附在產品上面,容易造成脫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上述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能使軟膠牢固地包覆在光面產品上的運用于光面注塑成型品的包膠模具。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運用于光面注塑成型品的包膠模具,包括第一定模、第一動模、第一頂出機構、第二定模、第二動模和第二頂出機構;所述第一動模位于第一定模的左側,所述第一定模上設有第一型腔,且第一型腔內設有多個穿孔針;所述第一動模上對應穿孔針的部位設有多個與穿孔針匹配的導套,所述第一定模與第一動模合模,穿孔針嵌入相應的導套內,光面注塑半成品成型于第一型腔內;所述第一頂出機構貫穿第一定模,位于第一型腔的下部,并將成型于第一型腔內的光面注塑半成品頂出;所述第二動模位于第二定模的左側,且所述第二動模上設有第三型腔,光面注塑半成品預先固定在第三型腔內,所述第二定模上設有第二型腔,所述第二動模與第二定模合模,包膠注塑品成型于第二型腔內;所述第二頂出機構貫穿第二定模,位于第二型腔的下部,并將成型于第二型腔內的包膠注塑品頂出。
其中,所述第一頂出機構包括第一頂針、第一推塊和第一油缸;所述第一頂針的一端位于第一型腔下部,并與光面注塑半成品抵接;所述第一頂針的另一端與第一推塊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推塊的下表面與第一油缸固定連接;第一油缸帶動第一推塊向上移動,第一推塊帶動第一頂針向上運動,第一頂針將成型于第一型腔內的光面注塑半成品頂出。
其中,所述第二頂出機構還包括第二頂針、第二推塊和第二油缸;所述第二頂針的一端位于第二型腔下部,并與包膠注塑品抵接;所述第二頂針的另一端與第二推塊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塊的下表面與第二油缸固定連接;第二油缸帶動第二推塊向上移動,第二推塊帶動第二頂針向上運動,第二頂針將成型于第二型腔內的包膠注塑品頂出。
其中,還包括第一開模機構,所述第一開模機構包括第一電機、第一齒輪、固定安裝在第一動模上且與第一齒輪相嚙合的第一齒條;所述第一電機帶動第一齒輪運動,第一齒輪帶動第一齒條運動,第一動模與第一定模分合。
其中,還包括第二開模機構,所述第二開模機構包括第二電機、第二齒輪、固定安裝在第二動模上且與第二齒輪相嚙合的第二齒條;所述第二電機帶動第二齒輪運動,第二齒輪帶動第二齒條運動,第二動模與第二定模分合。
其中,所述第二動模上還設有多個吸附孔,所述吸附孔的一端設置在第三型腔上,另一端設置在第二動模上,且吸附孔貫第二動模與第三型腔;所述設置在第二動模上的吸附孔的一端與真空裝置連接。
其中,所述吸附孔包括第一吸附孔和第二吸附孔;所述第一吸附孔的一端設置在第三型腔的上側,另一端設置在第二動模的上側,且第一吸附孔貫穿第二動模和第三型腔,所述設置在第二動模上側上的第一吸附孔的一端與第一真空裝置連接;所述第二吸附孔的一端設置在第三型腔的下側,另一端設置在第二動模的下側,且第二吸附孔貫穿第二動模和第三型腔,所述設置在第二動模下側上的第二吸附孔的一端與第二真空裝置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運用于光面注塑成型品的包膠模具,在第一型腔內形成光面注塑半成品,由于第一定模內設有多個穿孔針,在進行第一次注塑時,光面注塑半成品會形成多個穿孔。在進行第二次注塑包膠時,液態(tài)塑膠會從光面注塑半成品的多個穿孔內穿過,使包膠部分從多個穿孔內勾在光面注塑半成品上,從而使包膠部分牢固地包覆在光面注塑半成品,不易脫落。本實用新型的包膠模具,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很好地解決軟膠在光面注塑產品上包覆不牢固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定模、第一動模和第一頂出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定模、第二動模和第二頂出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面注塑半成品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面注塑半成品包膠后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如下:
1、第一定模 2、第一動模
3、第一頂出機構 4、第二定模
5、第二動模 6、第二頂出機構
7、光面注塑半成品 8、包膠注塑品
11、第一型腔 12、穿孔針
21、導套 31、第一頂針
32、第一推塊 41、第二型腔
51、第三型腔 61、第二頂針
62、第二推塊 71、第一吸附孔
72、第二吸附孔 10、穿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說明。
請參閱圖1和圖2,一種運用于光面注塑成型品的包膠模具,包括第一定模1、第一動模2、第一頂出機構3、第二定模4、第二動模5和第二頂出機構6。第一動模2位于第一定模1的左側,第一定模1上設有第一型腔11,且第一型腔11內設有多個穿孔針12;第一動模2上對應穿孔針12的部位設有多個與穿孔針12匹配的導套21,第一定模1與第一動模2合模,穿孔針12嵌入相應的導套21內,光面注塑半成品7成型于第一型腔11內。第一頂出機構3貫穿第一定模1,位于第一型腔11的下部,并將成型于第一型腔內11的光面注塑半成品7頂出。第二動模5位于第二定模4的左側,且第二動模5上設有第三型腔51,光面注塑半成品7預先固定在第三型腔51內,第二定模4上設有第二型腔41,第二動模5與第二定模4合模,包膠注塑品8成型于第二型腔41內;第二頂出機構6貫穿第二定模4,位于第二型腔41的下部,并將成型于第二型腔41內的包膠注塑品8頂出。
請參閱圖3和圖4,本實用新型運用于光面注塑成型品的包膠模具,在第一型腔11內形成光面注塑半成品7,由于第一定模1內設有多個穿孔針12,在進行第一次注塑時,光面注塑半成品7會形成多個穿孔10。在進行第二次注塑包膠時,液態(tài)塑膠會從光面注塑半成品7的多個穿孔10內穿過,使包膠部分從多個穿孔10內勾在光面注塑半成品7上,從而使包膠部分牢固地包覆在光面注塑半成品7,不易脫落。本實用新型的包膠模具,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很好地解決軟膠在光面注塑產品上包覆不牢固的問題。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頂出機構3包括第一頂針31、第一推塊32和第一油缸(圖未示);第一頂針31的一端位于第一型腔11下部,并與光面注塑半成品7抵接。第一頂針31的另一端與第一推塊3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第一推塊32的下表面與第一油缸固定連接;第一油缸帶動第一推塊32向上移動,第一推塊32帶動第一頂針31向上運動,第一頂針31將成型于第一型腔11內的光面注塑半成品7頂出。第二頂出機構6還包括第二頂針61、第二推塊62和第二油缸(圖未示);第二頂針61的一端位于第二型腔41下部,并與包膠注塑品8抵接。第二頂針61的另一端與第二推塊6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第二推塊62的下表面與第二油缸固定連接;第二油缸帶動第二推塊62向上移動,第二推塊62帶動第二頂針61向上運動,第二頂針61將成型于第二型腔41內的包膠注塑品8頂出。設置第一頂出機構3是為了將成型于第一型腔11內的光面注塑半成品7頂出,在進行第二次包膠注塑時,需要將光面注塑半成品7固定在第三型腔51,第一頂出機構3將光面注塑半成品7頂出,然后在其他機械手的作用下,將光面注塑半成品7固定在第三型腔51,方便后續(xù)進行二次注塑包膠。同理,設置第二頂出機構6是為了將包膠后的包膠注塑品8頂出第二成型腔41。
在本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的包膠模具還包括第一開模機構(圖未示),第一開模機構包括第一電機(圖未示)、第一齒輪(圖未示)、固定安裝在第一動模2上且與第一齒輪相嚙合的第一齒條(圖未示);第一電機帶動第一齒輪運動,第一齒輪帶動第一齒條運動,第一動模2與第一定模1分合。本實用新型的包膠模具還包括第二開模機構(圖未示),第二開模機構包括第二電機(圖未示)、第二齒輪(圖未示)、固定安裝在第二動模5上且與第二齒輪相嚙合的第二齒條;第二電機帶動第二齒輪運動,第二齒輪帶動第二齒條運動,第二動模5與第二定模4分合。
下面詳細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工作流程:
首先第一電機帶動第一齒輪和第一齒條運動,第一動模2與第一定模1合模,此時進行第一次注塑,在第一成型腔11內成型光面注塑半成品7;然后第一電機帶動第一齒輪和第一齒條運動,第一動模2與第一定模1開模,第一油缸帶動第一推塊32和第一頂針31向上運動,將光面注塑半成品7從第一成型腔11內頂出,然后第一油缸帶動第一推塊32和第一頂針31復位;此時在外部機械手的作用下,將光面注塑半成品7固定在第二動模5的第三型腔51內,然后第二電機帶動第二齒輪和第二齒條運動,第二定模4與第二動模5合模,此時進行第二次注塑,在第二成型腔41內形成包膠注塑品8;然后第二電機帶動第二齒輪和第二齒條運動,第二動模5與第二定模4開模,此時第二油缸帶動第二推塊62和第二頂針61向上運動,將包膠注塑品8從第二成型腔41頂出,最后第二油缸帶動第二推塊62和第二頂針61復位。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動模5上還設有多個吸附孔,吸附孔的一端設置在第三型腔51上,另一端設置在第二動模5上,且吸附孔貫第二動模5與第三型腔51;設置在第二動模5上的吸附孔的一端與真空裝置連接。吸附孔包括第一吸附孔71和第二吸附孔72;第一吸附孔71的一端設置在第三型腔51的上側,另一端設置在第二動模5的上側,且第一吸附孔71貫穿第二動模5和第三型腔51,設置在第二動模5上側上的第一吸附孔71的一端與第一真空裝置(圖未示)連接;第二吸附孔72的一端設置在第三型腔51的下側,另一端設置在第二動模5的下側,且第二吸附孔72貫穿第二動模5和第三型腔51,設置在第二動模5下側上的第二吸附孔72的一端與第二真空裝置(圖未示)連接。本實用新型利用真空吸附光面注塑半成品7,可以將光面注塑半買成品7固定在第三型腔51內,相較其他的定位裝置,可以避免因為定位裝置的影響,造成光面注塑半成品7被定位裝置擋住的部分無法被包膠的弊端,使得光面注塑產品能完全被包膠,提高了產品的合格率。
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勢在于:
1、在第一定模1內設有多個穿孔針12,在進行第一次注塑時,光面注塑半成品7會形成多個穿孔10。在進行第二次注塑包膠時,液態(tài)塑膠會從光面注塑半成品7的多個穿孔10內穿過,使包膠部分從多個穿孔10內勾在光面注塑半成品7上,從而使包膠部分牢固地包覆在光面注塑半成品7,不易脫落;
2、設置第一頂出機構3將光面注塑半成品7頂出,設置第二頂出機構6是為了將包膠后的包膠注塑品8頂出第二成型腔41,結構簡單,使用方便;
3、設置第一開模機構和第二開模機構,可以自動實現(xiàn)第一定模1與第一動模2、第二動模5與第二定模4之間的開合,結構簡單,操控方便,提高了生產效率;
4、設置真空裝置吸附光面注塑半成品7,可以將光面注塑半買成品7固定在第三型腔51內,相較其他的定位裝置,可以避免因為定位裝置的影響,造成光面注塑半成品7被定位裝置擋住的部分無法被包膠的弊端,使得光面注塑產品能完全被包膠,提高了產品的合格率。
以上公開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幾個具體實施例,但本實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思之的變化都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