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空調系統(tǒng)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空調送風系統(tǒng)末端裝置。
背景技術:
條形狀送風口由于其具有結構簡單、工作可靠、外形尺寸變化范圍寬泛、功能強大(指改變送風氣流出風方向、抗低溫冷凝結露等)、與裝飾(指尺寸、形狀、顏色等)配合性能優(yōu)越等特點,是空調送風系統(tǒng)中應用最為廣泛的送風口結構。
根據(jù)空調送風系統(tǒng)所要求送風方式的不同,應用條形狀送風口可以順利地實現(xiàn)頂送風、側送風或下送風等多種應用需求,從而實現(xiàn)多種不同的送風方式。
通常情況下,條形狀送風口因形狀與尺寸、安裝條件、連接結構等限制因素,常常需要與靜壓箱配套連接、組合使用,與靜壓箱一起構成空調送風系統(tǒng)各工作裝置中最為末端且相對獨立的一個工作裝置。
靜壓箱通過進風口將空氣導入其內部,然后從條形狀送風口送出。由于條形狀送風口長度方向上各個區(qū)段距離進風口的遠近程度不盡相同,所以送風口各個區(qū)段的送風風量、風速也存在區(qū)別(距離近的區(qū)段風量大、風速快,距離遠的區(qū)段風量小、風速慢)。如何使條形狀送風口沿其長度方向上的各個區(qū)段送風均勻,提高送風氣流在人員活動區(qū)域的風速均勻度,進而使人員活動區(qū)域內各空間位置點溫度均勻性提升,是關乎空調使用舒適性的重要課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空調送風系統(tǒng)末端裝置。
為實現(xiàn)上述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空調送風系統(tǒng)末端裝置,包括箱體,所述箱體由若干板體合圍形成,并限定有收容空間,兩相互垂直的所述板體上分別設有進風口和送風口,所述送風口呈條形狀;
導流板,設置于所述箱體所限定的收容空間內,且在進風口的進風方向上延伸;
所述導流板在所述進風口所處板體上的投影為,由中部向兩側逐漸趨近于送風口所處板體的彎折狀,所述投影與所述進風口的位置相對應,以將所述進風口分為靠近所述送風口的第一區(qū)域和遠離所述送風口的第二區(qū)域。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導流板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的一側邊緣與所述第二板的一側邊緣相交,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由相交處向兩側逐漸趨近于送風口所處板體傾斜設置。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還包括主均流板,設置于所述箱體所限定的收容空間內,且在垂直于進風口進風的方向上延伸;
所述主均流板上設置有若干通孔。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還包括副均流板,靠近所述送風口設置,且在垂直于送風口送風的方向上延伸;
所述副均流板上設置有若干通孔。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送風口所處板體上固定設置有燈具總成。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與所述送風口所處板體呈20度夾角。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還包括溫度傳感器,設置于所述送風口處,以監(jiān)測送風溫度;
傳動機構,設置于所述送風口處,以根據(jù)送風溫度調整所述送風口的送風方向。
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在于:
本實用新型的送風口在長度方向上的各個區(qū)段送風均勻,有助于提高送風氣流在人員活動區(qū)域的風速均勻度,進而使人員活動區(qū)域內各空間位置點溫度均勻性提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一中空調送風系統(tǒng)末端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一中空調送風系統(tǒng)末端裝置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二中空調送風系統(tǒng)末端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二中空調送風系統(tǒng)末端裝置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三中空調送風系統(tǒng)末端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三中空調送風系統(tǒng)末端裝置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所示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但這些實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jù)這些實施方式所做出的結構、方法、或功能上的變換均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各實施方式中相同或相似結構采用了相同標號。
實施方式一
參見圖1至2,一種空調送風系統(tǒng)末端裝置100,包括箱體1,所述箱體1由若干板體合圍形成,并限定有收容空間,兩相互垂直的所述板體上分別設有進風口11和送風口12,所述送風口12呈條形狀;
導流板2,設置于所述箱體1所限定的收容空間內,且在進風口11的進風方向上延伸;
所述導流板2在所述進風口11所處板體上的投影為,由中部向兩側逐漸趨近于送風口12所處板體的彎折狀,所述投影與所述進風口11的位置相對應,以將所述進風口11分為靠近所述送風口12的第一區(qū)域111和遠離所述送風口12的第二區(qū)域112。
需要說明的是,在空調送風系統(tǒng)末端裝置100中進風口11通常位于箱體1長度方向的中部,導流板2的投影將進風口11分隔為第一區(qū)域111和第二區(qū)域112,通過第一區(qū)域111進入箱體1的進風在導流板2作用下直接朝向送風口12移動,由送風口12中部送出;通過第二區(qū)域112進入箱體1的進風在導流板2作用下先向送風口12長度方向的兩側移動,然后再朝向送風口12移動,由送風口12兩側送出。由此使得送風口12長度方向上的送風更加均勻。
進一步的,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導流板2包括第一板21和第二板22,所述第一板21的一側邊緣與所述第二板22的一側邊緣相交,所述第一板21和所述第二板22由相交處向兩側逐漸趨近于送風口12所處板體傾斜設置。
第一板21、第二板22的傾斜角度決定著上述第一區(qū)域111和第二區(qū)域112的面積比值(即導流板2兩側的風量比值)大小,進而決定了送風口12中部和兩側的風量大小,為保證送風口12中部和兩側的風量大小均勻,所述第一板21和所述第二板22與所述送風口12所處板體優(yōu)選為呈20度夾角,也即第一板21和第二板22之間呈140度夾角。
空調送風系統(tǒng)末端裝置100,還包括溫度傳感器3,設置于所述送風口12處,以監(jiān)測送風溫度;
傳動機構5,設置于所述送風口12處,以根據(jù)送風溫度調整所述送風口12的送風方向。
通過上述溫度傳感器3和傳動機構5配合可以實現(xiàn)夏季平送風(冷氣流流出送風口12后貼著天花板流動、減速、擴散),冬季垂直下送風(熱氣流直接送到人員活動區(qū)域)等多種送風模式。
實施方式二
參見圖3至4,一種空調送風系統(tǒng)末端裝置100,包括箱體1,所述箱體1由若干板體合圍形成,并限定有收容空間,兩相互垂直的所述板體上分別設有進風口11和送風口12,所述送風口12呈條形狀;
導流板2,設置于所述箱體1所限定的收容空間內,且在進風口11的進風方向上延伸;
所述導流板2在所述進風口11所處板體上的投影為,由中部向兩側逐漸趨近于送風口12所處板體的彎折狀,所述投影與所述進風口11的位置相對應,以將所述進風口11分為靠近所述送風口12的第一區(qū)域和遠離所述送風口12的第二區(qū)域。
需要說明的是,在空調送風系統(tǒng)末端裝置100中進風口11通常位于箱體1長度方向的中部,導流板2的投影將進風口11分隔為第一區(qū)域和第二區(qū)域,通過第一區(qū)域進入箱體1的進風在導流板2作用下直接朝向送風口12移動,由送風口12中部送出;通過第二區(qū)域進入箱體1的進風在導流板2作用下先向送風口12長度方向的兩側移動,然后再朝向送風口12移動,由送風口12兩側送出。由此使得送風口12長度方向上的送風更加均勻。
在本實施方式中,送風口12為兩處,兩處送風口12間隔設置在同一板體上。
進一步的,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導流板2包括第一板21和第二板22,所述第一板21的一側邊緣與所述第二板22的一側邊緣相交,所述第一板21和所述第二板22由相交處向兩側逐漸趨近于送風口12所處板體傾斜設置。
第一板21、第二板22的傾斜角度決定著上述第一區(qū)域和第二區(qū)域的面積比值(即導流板2兩側的風量比值)大小,進而決定了送風口12中部和兩側的風量大小,為保證送風口12中部和兩側的風量大小均勻,所述第一板21和所述第二板22與所述送風口12所處板體優(yōu)選為呈20度夾角,也即第一板21和第二板22之間呈140度夾角。
本實施方式中,空調送風系統(tǒng)末端裝置100還包括主均流板6,設置于所述箱體1所限定的收容空間內,且在垂直于進風口11進風的方向上延伸;
所述主均流板6上設置有若干通孔。
由于主均流板6采用了微穿孔板體結構,由進風口11進入箱體1的進風,一部分通過通孔穿過主均流板6由送風口12中部區(qū)域送出,剩余的進風受主均流板6阻擋,向兩側移動擴散,隨后從送風口12長度方向的兩側送出。
還包括副均流板7,靠近距離進風口11較近的一個送風口12設置,且在垂直于送風口12送風的方向上延伸;
所述副均流板7上設置有若干通孔。
副均流板7也采用了微穿孔板體結構,其工作原理與主均流板6類似,同樣是使部分氣流通過通孔穿過,而剩余氣流受阻向兩側移動。
導流板2配合主均流板6和副均流板7可以進一步使得送風口12長度方向上的送風更加均勻。
實施方式三
參見圖5至6,本實施方式所提供的空調送風系統(tǒng)末端裝置100與實施方式二所提供的空調送風系統(tǒng)末端裝置100相比,區(qū)別在于,本實施方式所提供的空調送風系統(tǒng)末端裝置100,在兩個送風口12處均設有副均流板7。
而且,在送風口12所處的板體上固定設置有燈具總成8,使得該空調送風系統(tǒng)末端裝置100兼具有照明功能。
本實用新型的送風口在長度方向上的各個區(qū)段送風均勻,有助于提高送風氣流在人員活動區(qū)域的風速均勻度,進而使人員活動區(qū)域內各空間位置點溫度均勻性提升。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方式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方式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方式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