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機械零部件加工檢測技術領域,更具體的說涉及一種待檢測件頂面除塵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
現(xiàn)有的機械零部件如汽車加工工件等在加工完成后,需要對其進行檢測,一些工件是對頂面進行檢測,而頂面時最容易積灰塵的,當工件放置時間久了,其一般表面會附有大量的灰塵等物質,此物質會影響檢測,需要進行除塵,現(xiàn)有的方式一般是人工進行擦拭,而由于灰塵較多,擦拭的布料擦一次就需要更換或清洗,非常麻煩,大大降低工作效率。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待檢測件頂面除塵系統(tǒng),它可以在檢測前首先進行吹風和吸風,將工件的表面的大量灰塵除去,然后,進行頂面自動擦拭,從而方便后續(xù)的檢測,其效果好,效率高。
本發(fā)明解決所述技術問題的方案是:
一種待檢測件頂面除塵系統(tǒng),包括機架、第二機架和上輸送機構,所述上輸送機構處于機架和第二機架的上方,上輸送機構包括兩個上支撐板,上支撐板固定在主頂板上,主頂板固定在墻體上,橫向輸送螺桿的兩端鉸接在兩個上支撐板上,其中一個上支撐板的外側壁上固定有輸送電機,輸送電機的輸出軸為花鍵軸,花鍵軸插套在橫向輸送螺桿的一端具有的花鍵孔中,抓取移動塊螺接在橫向輸送螺桿上,抓取移動塊的底面兩側固定有側支撐板,側支撐板的外側壁上固定有抓取氣缸,抓取氣缸的推桿穿過側支撐板并固定有抓取塊,兩個抓取塊的相對壁面具有弧形凹槽;
所述機架的頂板的中部具有下料通孔,下料通孔與抓取移動塊相對應,所述第二機架的頂板的中部具有主下料通孔,主下料通孔與抓取移動塊相對應;
所述機架中設有初除塵機構,第二機架中設有頂面除塵機構。
所述初除塵機構結構為,機架的頂板的底面中部固定有放料箱體,放料箱體的底板的底面固定有升降氣缸,升降氣缸的推桿穿過放料箱體的底板并固定有接料塊,接料塊的頂面中部就有放料凹槽,放料箱體的左側壁和右側壁上均成型有通氣孔,放料箱體的左側壁上固定有進氣風機,放料箱體的右側壁上固定有出氣風機,進氣風機的出氣端和出氣風機的進氣端分別通接對應的通氣孔。
所述接料塊的底面固定有多個豎直桿,豎直桿插套在放料箱體的底板上具有的插孔中。
所述插孔中插套有自潤滑套,自潤滑套的外側壁固定在插孔的內側壁上,豎直桿插套在自潤滑套中。
所述抓取移動塊的頂面固定有自潤滑層,自潤滑層壓靠在主頂板的底面上。
所述機架的下部的支撐腿的內側壁上固定有永磁鐵套,吸塵罐插套在永磁鐵套中,吸塵罐的中部外側壁上固定有環(huán)形鐵圈,環(huán)形鐵圈壓靠在永磁鐵套的頂面上并吸附在永磁鐵套的頂面上,吸塵罐的頂端通接有進氣管,進氣管與出氣風機的出氣端通接。
所述吸塵罐的底板上固定有過濾網(wǎng),過濾網(wǎng)覆蓋吸塵罐的底板的中部具有的下通孔。
所述頂面除塵機構為,第二機架的頂板的底面中部固定有第二放料箱體,第二放料箱體的底板的底面固定有第二升降氣缸,第二升降氣缸的推桿穿過第二放料箱體的底板并固定有第二接料塊,第二接料塊的頂面中部就有第二放料凹槽,第二放料箱體的左側壁和右側壁上均成型有移動通槽,第二放料箱體的左側壁和右側壁的外側壁的上部和下部均固定有移動支撐板,豎直螺桿的兩端鉸接在兩個對應的移動支撐板上,下方的移動支撐板的底面固定有移動電機,移動電機的輸出軸為花鍵軸,花鍵軸插套在豎直螺桿的底端具有的花鍵孔中,移動塊螺接在豎直螺桿中,移動塊的內側壁上固定有橫向塊,橫向塊插套在移動通槽中,橫向塊的左右兩側壁緊貼移動通槽的左右內側壁上,橫向塊的內端固定有豎直抓取板,豎直抓取板的外側壁上固定有橫向抓取氣缸,橫向抓取氣缸的推桿上固定有橫向抓取板,兩個橫向抓取板處于第二接料塊的上方的兩側;
所述第二放料箱體的前后壁板的上部具有主橫向通槽,清潔輥兩端伸出對應的主橫向通槽,清潔輥的兩端鉸接有主移動塊體,主移動塊體設置在主移動裝置,清潔輥的中部外側壁上固定有清潔毛刷;
所述主移動裝置包括主側連接板,第二放料箱體的前后壁板的外側壁的左右兩端均固定有主側連接板,移動驅動螺桿的兩端鉸接在對應的兩個主側連接板上,主側連接板的外側壁上固定有主移動電機,主移動電機的輸出軸為花鍵軸,花鍵軸插套在移動驅動螺桿的一端具有的花鍵孔中,主移動塊體螺接在移動驅動螺桿中,清潔輥處于第二接料塊的正上方。
所述第二接料塊的底面固定有多個第二豎直桿,第二豎直桿插套在第二放料箱體的底板上具有的主插孔中。
所述主插孔中插套有主自潤滑套,主自潤滑套的外側壁固定在主插孔的內側壁上,第二豎直桿插套在主自潤滑套中。
本發(fā)明的突出效果是: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它可以在檢測前首先進行吹風和吸風,將工件的表面的大量灰塵除去,然后,進行頂面自動擦拭,從而方便后續(xù)的檢測,其效果好,效率高。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初除塵機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局部放大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頂面除塵機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5是頂面除塵機構的第二放料箱體的局部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見如圖1至圖5所示,一種待檢測件頂面除塵系統(tǒng),包括機架10、第二機架30和上輸送機構20,所述上輸送機構20處于機架10和第二機架30的上方,上輸送機構20包括兩個上支撐板21,上支撐板21固定在主頂板22上,主頂板22固定在墻體上,橫向輸送螺桿23的兩端鉸接在兩個上支撐板21上,其中一個上支撐板21的外側壁上固定有輸送電機24,輸送電機24的輸出軸為花鍵軸,花鍵軸插套在橫向輸送螺桿23的一端具有的花鍵孔中,抓取移動塊25螺接在橫向輸送螺桿23上,抓取移動塊25的底面兩側固定有側支撐板26,側支撐板26的外側壁上固定有抓取氣缸27,抓取氣缸27的推桿穿過側支撐板26并固定有抓取塊28,兩個抓取塊28的相對壁面具有弧形凹槽281;
所述機架10的頂板的中部具有下料通孔11,下料通孔11與抓取移動塊25相對應,所述第二機架30的頂板的中部具有主下料通孔31,主下料通孔31與抓取移動塊25相對應;
所述機架10中設有初除塵機構,第二機架30中設有頂面除塵機構。
進一步的說,所述初除塵機構結構為,機架10的頂板的底面中部固定有放料箱體12,放料箱體12的底板的底面固定有升降氣缸13,升降氣缸13的推桿穿過放料箱體12的底板并固定有接料塊14,接料塊14的頂面中部就有放料凹槽141,放料箱體12的左側壁和右側壁上均成型有通氣孔121,放料箱體12的左側壁上固定有進氣風機15,放料箱體12的右側壁上固定有出氣風機16,進氣風機15的出氣端和出氣風機16的進氣端分別通接對應的通氣孔121。
進一步的說,所述接料塊14的底面固定有多個豎直桿142,豎直桿142插套在放料箱體12的底板上具有的插孔122中。
進一步的說,所述插孔122中插套有自潤滑套123,自潤滑套123的外側壁固定在插孔122的內側壁上,豎直桿142插套在自潤滑套123中。
進一步的說,所述抓取移動塊25的頂面固定有自潤滑層251,自潤滑層251壓靠在主頂板22的底面上。
進一步的說,所述機架10的下部的支撐腿的內側壁上固定有永磁鐵套17,吸塵罐18插套在永磁鐵套17中,吸塵罐18的中部外側壁上固定有環(huán)形鐵圈181,環(huán)形鐵圈181壓靠在永磁鐵套17的頂面上并吸附在永磁鐵套17的頂面上,吸塵罐18的頂端通接有進氣管19,進氣管19與出氣風機16的出氣端通接。
進一步的說,所述吸塵罐18的底板上固定有過濾網(wǎng)182,過濾網(wǎng)182覆蓋吸塵罐18的底板的中部具有的下通孔。
進一步的說,所述頂面除塵機構為,第二機架30的頂板的底面中部固定有第二放料箱體32,第二放料箱體32的底板的底面固定有第二升降氣缸33,第二升降氣缸33的推桿穿過第二放料箱體32的底板并固定有第二接料塊34,第二接料塊34的頂面中部就有第二放料凹槽341,第二放料箱體32的左側壁和右側壁上均成型有移動通槽321,第二放料箱體32的左側壁和右側壁的外側壁的上部和下部均固定有移動支撐板35,豎直螺桿36的兩端鉸接在兩個對應的移動支撐板35上,下方的移動支撐板35的底面固定有移動電機37,移動電機37的輸出軸為花鍵軸,花鍵軸插套在豎直螺桿36的底端具有的花鍵孔中,移動塊38螺接在豎直螺桿36中,移動塊38的內側壁上固定有橫向塊39,橫向塊39插套在移動通槽321中,橫向塊39的左右兩側壁緊貼移動通槽321的左右內側壁上,橫向塊39的內端固定有豎直抓取板391,豎直抓取板391的外側壁上固定有橫向抓取氣缸392,橫向抓取氣缸392的推桿上固定有橫向抓取板393,兩個橫向抓取板393處于第二接料塊34的上方的兩側;
所述第二放料箱體32的前后壁板的上部具有主橫向通槽322,清潔輥323兩端伸出對應的主橫向通槽322,清潔輥323的兩端鉸接有主移動塊體44,主移動塊體44設置在主移動裝置,清潔輥323的中部外側壁上固定有清潔毛刷325;
所述主移動裝置包括主側連接板40,第二放料箱體32的前后壁板的外側壁的左右兩端均固定有主側連接板41,移動驅動螺桿42的兩端鉸接在對應的兩個主側連接板41上,主側連接板41的外側壁上固定有主移動電機43,主移動電機43的輸出軸為花鍵軸,花鍵軸插套在移動驅動螺桿42的一端具有的花鍵孔中,主移動塊體44螺接在移動驅動螺桿42中,清潔輥323處于第二接料塊34的正上方。
進一步的說,所述第二接料塊34的底面固定有多個第二豎直桿342,第二豎直桿342插套在第二放料箱體32的底板上具有的主插孔326中。
進一步的說,所述主插孔326中插套有主自潤滑套327,主自潤滑套327的外側壁固定在主插孔326的內側壁上,第二豎直桿342插套在主自潤滑套327中。
主移動塊體44的一側壁上固定側自潤滑層,側自潤滑層壓靠在對應的第二放料箱體32的前壁板或后壁板的外側壁上。
橫向塊39為自潤滑塊體。
本實施例中,通過工件夾持在兩個抓取塊28之間,然后,通過輸送電機24運行,將工件處于下料通孔11的正上方,然后,升降氣缸13運行,使得接料塊14提升,然后,抓取氣缸27的推桿回縮,從而將工件處于接料塊14的放料凹槽141中,然后,升降氣缸13的推桿回縮,使得工件處于放料箱體12中,然后,進氣風機15和出氣風機16運行將工件表面的灰塵吹落并吸入吸塵罐18中,從而將表面的灰塵去掉,去掉完成后,升降氣缸13的推桿提升,將工件伸出機架10的頂板,然后,通過抓取氣缸27的推桿推動將工件夾持,然后,升降氣缸13的推桿回縮,通過輸送電機24運行,將工件繼續(xù)輸送至頂面除塵機構處;
同之前一樣,工件由第二機架30的上方的上輸送機構20將工件輸送至主下料通孔31處,此時,通過第二升降氣缸33運行,使得第二接料塊34提升,從而將工件處于第二接料塊34的第二放料凹槽341中,然后,第二升降氣缸33的推桿回縮,使得工件處于第二放料箱體32中,然后,橫向抓取氣缸392的推桿推動,使得工件夾持在兩個橫向抓取板393之間,然后,移動電機37運行,將工件提升并處于清潔輥323的底部所處的平面處,然后,主移動電機43運行,使得清潔輥323進行橫向移動,使得清潔毛刷325沿著工件的頂面滾動將頂面的灰塵等進行擦拭干凈,然后,一切回位,再通過第二升降氣缸33的推桿提升,將工件提升后,通過上輸送機構20抓取將工件輸送至后續(xù)處,完成工件除塵。
最后,以上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而并非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有關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還可以做出各種變化和變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術方案也屬于本發(fā)明的范疇,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應由權利要求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