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端子的壓接裝置,具體是一種真旗形端子的壓接裝置。本發(fā)明還涉及上述壓接裝置的壓接方法。
背景技術:
一般的外觀端子壓接包括銅絲壓接和絕緣包卷,目前,一般的外觀端子在銅絲壓接部分都是采取m型對稱式的壓接方式,在絕緣包卷部分也是采取m型對稱式的包卷方式。
而真旗型端子不同,其在銅絲壓接和絕緣包卷部分都采取了單側包卷壓接的方式,更特殊的是在銅絲壓接部分最終壓接形態(tài)是要將真旗型端子的葉瓣包卷穿過端子上預設的孔,并讓葉瓣包卷到端子背面時,將葉瓣朝上鉚壓,并將葉瓣兩側的凸起向葉瓣合攏。特殊的壓接方式使得一般的刀模結構無法滿足真旗型端子的壓接要求。正是由于真旗型端子特殊的形狀,其無法穩(wěn)定、連續(xù)的壓接。
目前,在端子壓接技術中,多數(shù)壓接技術均掌握在日本企業(yè)手中,例如申請公布號為CN104348064A的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端子壓接裝置,該端子壓接裝置包括:端子壓接裝置主體,其具有將從給送機構給送的端子壓接在預定的電線的端部的壓接機構;以及驅動力傳遞機構,其用于將驅動裝置與給送機構及壓接機構連結,利用驅動裝置來驅動給送機構和壓接機構。驅動力傳遞機構包括:偏心曲柄盤,其被能旋轉地支承于框架;偏心支軸部和偏心傳遞部,其分別相對于偏心曲柄盤的旋轉軸線偏心地設置;傳送用滑動件,其與傳送部件連結并被支承為沿著端子給送方向自由滑動;連桿,其大端部和小端部被能旋轉地支承于偏心支軸部和傳送用滑動件;以及壓接用滑動件,其被自由滑動地支承于壓頭。該裝置實現(xiàn)了端子壓接的自動化,但是其結構依然無法適用于真旗型端子的壓接。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適用于真旗形端子壓接的壓接裝置。本發(fā)明還提供上述壓接裝置的壓接方法。
為了達到上述技術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真旗形端子的壓接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刀組和下刀組,所述上刀組包括上外刀片、上內(nèi)刀片和上切刀,所述上外刀片、上內(nèi)刀片和上切刀依次設置固定在一起,并通過動力裝置驅動上下運動,所述上外刀片底端設置有第一壓接槽,所述上內(nèi)刀片底端設置有第二壓接槽,所述第一壓接槽的深度大于第二壓接槽的深度;所述下刀組包括外框架、滑塊和下切刀座,所述滑塊位于上外刀片和上內(nèi)刀片下方,所述下切刀座設置在上切刀下方,所述下切刀座上設置有與上切刀相對應的避空槽;所述外框架內(nèi)側設置有第一缺口,所述滑塊設置在第一缺口內(nèi),所述滑塊底部設置有彈性裝置,滑塊在受到壓力向下運動后,彈性裝置使滑塊向上恢復原狀,所述外框架上設置有限位結構,所述限位結構限制滑塊在彈性裝置的帶動下向上運動的幅度;在上內(nèi)刀片的下方,所述滑塊上設置有豎槽,所述豎槽內(nèi)設置有下刀片;在滑塊表面,豎槽口的一側為傾斜狀,所述下刀片的頂端為中間具有凸臺的凸字形,在所述上內(nèi)刀片下方,所述滑塊上設置有擋料爪。
作為優(yōu)選,所述彈性裝置為彈簧。
為了便于對端子背面凸起的按壓,所述下刀片頂端凸臺的兩側為內(nèi)側位置低的傾斜狀。
作為優(yōu)選,所述限位結構包括外框架底部設置的第二缺口和滑塊底部設置的凸部,所述凸部設置在第二缺口內(nèi),所述第二缺口大于凸部,使滑塊能夠在第一缺口內(nèi)上下運動的同時,通過第二缺口限制凸部的運動幅度,實現(xiàn)對滑塊的限位。
所述滑塊底面設置有橫槽,所述橫槽(橫漕也位于滑塊底部設置的凸部上)和豎槽連接在一起構成L形,所述下刀片為設置在橫槽和豎槽內(nèi)的L形,所述下刀片底端卡在外框架的第二缺口內(nèi)。
為了便于避空槽的設置,所述上切刀的底部設置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與下切刀座上設置的避空槽對應。
一種真旗形端子壓接裝置的壓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輸送端子的送料機構將真旗形端子輸送到上刀組和下刀組之間;
(2)上刀組在動力裝置驅動下下降:
單個端子分離:
1)上切刀下方的下切刀座上對應位置設置有避空槽,上切刀和避空槽之間為端子間連接部,上切刀下降過程中,上切刀底端設置的凸出部向下運動時,上切刀對端子間的連接部施加壓力,使端子間連接部脫落,獲得單個端子;
絕緣壓接:
1)上外刀片的第一壓接槽將端子的絕緣夾緊片壓接包卷;
銅絲壓接:
1)上內(nèi)刀片的第二壓接槽將端子的葉瓣向端子上的葉瓣孔內(nèi)施壓,葉瓣穿過葉瓣孔到達端子的背面;
2)上內(nèi)刀片持續(xù)下降,葉瓣在傾斜狀豎槽口的引導下被壓入豎槽;
3)此時,上刀組對滑塊施加的壓力大于滑塊底部彈性裝置能夠承受的壓力,滑塊向下運動;
4)由于下刀片位置固定,在下刀片上,上內(nèi)刀片對端子施加壓力,下刀片頂端的凸臺對葉瓣施加壓力形成鉚壓凹坑,使葉瓣壓接在端子背面,凸臺兩側將端子背面的凸起壓接在葉瓣上;
(3)上刀組在動力裝置的驅動下上升;
(4)滑塊在彈性裝置的作用下恢復原狀。
本發(fā)明的壓接裝置結構簡單,經(jīng)過一次壓接便可完成壓接,實現(xiàn)了對真旗型端子特殊的壓接方式的壓接。
附圖說明
圖1為真旗形端子結構示意圖。
圖2為真旗形端子背面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部件示意圖。
圖5為上外刀片、上內(nèi)刀片示意圖。
圖6為上切刀結構示意圖。
圖7為外框架結構示意圖。
圖8為滑塊結構示意圖。
圖9為下切刀座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滑塊和下切刀座處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10所示,一種真旗形端子的壓接裝置,包括包括輸送端子的送料機構11、上刀組和下刀組,所述上刀組包括上外刀片7、上內(nèi)刀片8和上切刀9,所述下刀組包括外框架12、滑塊14和下切刀座13。
所述上外刀片7、上內(nèi)刀片8和上切刀9依次設置,通過固定孔20固定在一起,通過墊塊10連接動力裝置,驅動上刀組上下運動。所述上外刀片7底端設置有第一壓接槽18,所述上內(nèi)刀片8底端設置有第二壓接槽19,所述第一壓接槽18的深度大于第二壓接槽19的深度,目的是實現(xiàn)對端子葉瓣2和端子的絕緣夾緊片1不同的壓接,具體是端子葉瓣2需要穿過葉瓣孔3,需要壓接的深,而絕緣夾緊片1則不需穿到端子的背面,壓接的淺。而上外刀片7、上內(nèi)刀片8是連接在一起的,所以需要不同的壓接槽深度。所述上切刀9的底部設置有凸出部21,用于對端子間的連接部4施加壓力,使端子間連接部4脫落,獲得單個端子。為了便于安裝,上切刀9的安裝端與其他刀片安裝端大小相當,為了減小開設在下切刀座13上的避空槽28(下面將要講到)的尺寸,上切刀9底部設置有凸出部21,上切刀9通過其凸出部21實現(xiàn)作用,這樣設置目的是為了使避空槽28縮小。整體的上切刀9設置成與避空槽28相對應的形狀、大小完全是可以的,但此時有可能會不方便上切刀9安裝。
所述滑塊14位于上外刀片7和上內(nèi)刀片8下方,所述下切刀座13設置在上切刀9下方,所述下切刀座13上設置有避空槽28。所述下刀組的外框架12和下切刀座13連接在一起,所述外框架12內(nèi)側(即與下切刀座13接觸的一側)設置有第一缺口22,所述滑塊14設置在第一缺口22內(nèi),所述滑塊14底部設置有彈性裝置,滑塊14在受到壓力向下運動后,彈性裝置使滑塊14向上恢復原狀,所述彈性裝置選擇彈簧17等?;瑝K14上部多處設置有槽和斜角使端子在送料時不會因為端子上的凸起5而卡料?;瑝K14底部的彈簧17彈力應足夠大,從而產(chǎn)生壓接時序化(即在端子正面壓接和在端子背面壓接)的效果,例如彈簧17彈力應大于100kg。
所述外框架12上設置有限位結構,所述限位結構限制滑塊14在彈性裝置的帶動下向上運動的幅度。具體地,所述限位結構包括外框架12底部設置的第二缺口23和滑塊14底部設置的凸部25,所述凸部25設置在第二缺口23內(nèi),所述第二缺口23大于凸部25,使滑塊14能夠在第一缺口22內(nèi)上下運動的同時,通過第二缺口23限制凸部25的運動幅度,實現(xiàn)對滑塊14的限位。
在上內(nèi)刀片8的下方,所述滑塊14上設置有豎槽24,所述豎槽24內(nèi)設置有下刀片15。下刀片15固定安裝,不隨滑動運動。在滑塊14表面,豎槽24口的一側為傾斜狀,所述下刀片15的頂端為中間具有凸臺的凸字形,在所述上內(nèi)刀片8下方,所述滑塊14上設置有擋料爪16。為了便于對端子背面凸起5的按壓以及對端子整體的限位,所述下刀片15頂端凸臺的兩側為內(nèi)側位置低的傾斜狀。
為了對下刀片15進行限位固定,所述滑塊14底面設置有橫槽26,所述橫槽26和豎槽24連接在一起構成L形,所述下刀片15為設置在橫槽26和豎槽24內(nèi)的L形,由于橫槽26也位于滑塊14底部設置的凸部25上,從而使所述下刀片15底端卡在外框架12的第二缺口23內(nèi)。
上述真旗形端子壓接裝置的壓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輸送端子的送料機構將真旗形端子輸送到上刀組和下刀組之間,使端子位于擋料爪16和滑塊14之間。
(2)上刀組在動力裝置驅動下下降:
單個端子分離:
1)由于上切刀9下方的下切刀座13上對應位置設置有避空槽28,上切刀9和避空槽28之間為端子間連接部4,上切刀9下降過程中,上切刀9或上切刀9底端設置的凸出部21向下運動時,實現(xiàn)對端子間的連接部4(如圖1所示)施加壓力,使端子間連接部4脫落,獲得單個端子;
絕緣壓接:
1)上外刀片7的第一壓接槽18將端子的絕緣夾緊片1壓接包卷,實現(xiàn)絕緣包卷。
銅絲壓接:
1)上內(nèi)刀片8的第二壓接槽19將端子的葉瓣2向端子上的葉瓣孔3內(nèi)施壓,導向端子葉瓣2包卷翻折,順利的穿過端子上的葉瓣孔3,葉瓣2穿過葉瓣孔3到達端子的背面;
2)上內(nèi)刀片8持續(xù)下降,葉瓣2在豎槽24傾斜狀槽口27的引導下被壓入豎槽24;
3)上刀組對滑塊14施加的壓力大于滑塊14底部彈性裝置能夠承受的壓力,滑塊14向下運動;
4)由于下刀片15位置固定,在下刀片15上,上內(nèi)刀片8對端子施加壓力,下刀片15頂端的凸臺對葉瓣2施加壓力形成鉚壓凹坑6,如圖2所示,使葉瓣2壓接在端子背面,凸臺兩側將端子背面的凸起5壓接在葉瓣2上;
(3)上刀組在動力裝置的驅動下上升;
(4)滑塊14在彈性裝置的作用下恢復原狀。
上述實施例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發(fā)明,凡是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的方式獲得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