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旋轉電機的殼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內轉式旋轉電機的殼體。
本申請基于2011年2月18日向日本申請的日本特愿2011-033526號而主張優(yōu)先 權,并其內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術:
已知有在殼體的內側固定圓環(huán)狀的定子,且轉子在該定子的內側進行旋轉的內轉 式電動機。所述定子通過在定子鐵芯的多個插槽中卷繞線圈而構成,通過使例如三相的電 流在所述線圈中流過而產生的旋轉磁場,使具備永久磁鐵的轉子旋轉。
在定子的線圈中流過電流時,線圈及定子鐵芯發(fā)熱,定子鐵芯的溫度上升。與此相 對,存在以如下方式構成的旋轉電機不僅依賴于向外部氣體的自然散熱,還在所述殼體的 內部設置冷卻通路,使冷卻流體在該冷卻通路中流通,由此使定子鐵芯的熱經由殼體向冷 卻流體散熱,從而積極地抑制定子的溫度上升。
如上所述,在內部具備冷卻通路的殼體中,為了提高殼體的剛性而在冷卻通路內 分散配置有將殼體的內壁和外壁連結的圓柱狀的支柱。另外,為了防止殼體的外壁的面振 動而在殼體的外壁的外表面上設有肋(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
在先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國特開2010-41835號公報
發(fā)明的概要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然而,對于在冷卻通路內分散配置圓柱狀的支柱的結構來說,鑄造時的型芯分型 變復雜,型芯出砂的工時增加,制造成本上升。并且,若在冷卻通路內分散配置圓柱狀的支 柱,則難以對在冷卻通路中流動的冷卻流體的流動方向進行控制。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鑒于上述情況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旋轉電機的殼體,其能夠實現(xiàn) 剛性提高及防止面振動,并同時還能夠降低成本,且容易控制冷卻流體的流動。
用于解決問題的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實現(xiàn)所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了以下的手段。
(I)即,本發(fā)明的一方式的旋轉電機的殼體為在內轉式旋轉電機的定子的外周側 配置的筒狀的旋轉電機的殼體,其具備冷卻通路,其在該殼體的內部沿所述殼體的周向設 置且能夠供冷卻流體流通;冷卻流體入口及冷卻流體出口,它們與所述冷卻通路連通;以 及肋,其設置在所述冷卻通路的內部,將所述冷卻通路的所述殼體的徑向的內側的壁部和 所述徑向的外側的壁部沿所述周向連結,且該肋在所述殼體的軸向上彼此分離配置而將所 述冷卻通路劃分成多個,其中,所述冷卻流體入口的中心軸與所述殼體的所述軸向平行地配置,所述冷卻流體入口與由所述肋劃分出的所述冷卻通路中的配置在所述軸向的一方的 端部側的冷卻通路連通,所述肋具有在所述冷卻流體入口的所述中心軸的延長線上從所述 冷卻通路的沿所述中心軸的方向的一側向沿所述中心軸的方向的另一側貫通的開口。
(2)在上述(I)所述的旋轉電機的殼體的基礎上,還可以構成為,所述旋轉電機的 殼體具備多個所述肋,分別設置于各所述肋的所述開口呈以所述冷卻流體入口的所述中心 軸的所述延長線為中心的圓形,所述開口的開口面積隨著從配置在沿所述中心軸的方向的 一側的所述肋的所述開口向配置在沿所述中心軸的方向的另一側的所述肋的所述開口前 進而逐漸減小。
(3)在上述(I)所述的旋轉電機的殼體的基礎上,還可以構成為,所述旋轉電機的 殼體具備多個所述肋,分別設置于各所述肋的所述開口的中心隨著從配置在沿所述中心軸 的方向的一側的所述肋的所述開口向配置在沿所述中心軸的方向的另一側的所述肋的所 述開口前進而逐漸沿所述周向錯開。
(4)在上述(I) (3)中任一項所述的旋轉電機的殼體的基礎上,還可以構成為, 所述肋在所述冷卻流體入口和所述冷卻流體出口之間的所述周向位置具有從所述冷卻通 路的所述軸向一側向所述軸向另一側貫通的第二開口,在所述第二開口附近設有與所述冷 卻通路連通的擴開室。
發(fā)明效果
在上述⑴所述的旋轉電機的殼體中,冷卻通路的徑向內側的壁部和徑向外側的 壁部由肋沿周向連結。因此,殼體的剛性提高,能夠抑制殼體的外周部的面振動。另外,在 冷卻通路的內部,為沿周向僅設置肋的結構,所以冷卻通路的形狀簡化,鑄造時的型芯分型 及型芯的出砂也容易,能夠大幅度減少砂殘留量。其結果是,能夠減少出砂工時,能夠降低 生產成本。
并且,通過沿周向設置肋,肋的冷卻水傳熱面積增大。此外,通過將肋沿殼體的軸 向彼此分離配置而將冷卻通路劃分成多個,因此冷卻流體容易沿周向流動,且壓力損失降 低,其結果是,冷卻能力得以提高。
而且,由于在肋上,在冷卻流體入口的中心軸延長線上設有開口,所以從冷卻流體 入口流入的冷卻流體在該開口中通過而被沿中心軸方向分配,進而被沿周向分配。因此,能 夠將冷卻流體分配到由肋劃分出的各流體通路中。
另外,通過降低肋的高度,能夠加快冷卻流體的流速,提高冷卻能力。另外,通過降 低肋的高度,能夠實現(xiàn)殼體的小型·輕量化,進而能夠實現(xiàn)旋轉電機的小型·輕量化。
在上述(2)所記載的旋轉電機的殼體中,能夠將從冷卻流體入口流入的冷卻流體 沿中心軸方向均勻地分配。
在上述(3)所記載的旋轉電機的殼體中,能夠進行從冷卻流體入口流入的冷卻流 體的向周向的流量調整。
在上述⑷所記載的旋轉電機的殼體中,由于在冷卻通路中流動的冷卻流體流入 擴開室而成為紊流,因此能夠促進擴開室附近的冷卻。
圖1是第一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的定子及殼體的外觀立體圖。
圖2是第一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的定子及殼體的剖視圖。
圖3是將第一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的殼體沿與軸向正交的方向剖開的整體剖視圖。
圖4是圖3的A-A剖視圖。
圖5是在第一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的殼體中的包含冷卻流體入口及冷卻流體出口的位置處沿直徑方向剖開時的立體圖。
圖6是圖3的B-B剖視圖。
圖7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的殼體內的冷卻通路的形狀的立體圖。
圖8是第二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的殼體中的與圖6對應的剖視圖。
圖9是示意地表示圖8的C-C截面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1 圖9,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的殼體進行說明。該實施方式中的旋轉電機是作為電動機的形式,特別是作為當作行駛用驅動源而搭載在車輛上的電動機的形式。
首先,參照圖1 圖7,對該第一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的殼體進行說明。
在圖1中,符號I是內轉式電動機(旋轉電機)的殼體。符號50是所述電動機的定子,定子50固定在殼體I的內側。也就是說,殼體I配置在定子50的外側。
如圖1、圖2所示,定子50包括在圓環(huán)狀的定子鐵芯51中向徑向內側突出而形成的多個齒54 ;在相鄰的齒54、54之間形成的多個插槽52 ;卷繞于多個插槽52的多個線圈 53。在該定子50的內側配置有未圖示的轉子,通過使三相的電流在線圈53中流過而產生旋轉磁場,來使所述轉子旋轉。
殼體I為鋁制,通過鋁壓鑄加工或重力鑄造等制造。殼體I以包圍定子50的外周的方式呈環(huán)狀,殼體I的軸向長度比定子鐵芯51的軸向長度長。在本實施方式中,殼體I 的軸向與所述轉子的軸向(定子50的軸向)一致。
如圖2、圖3所示,在殼體I的內部形成有能夠供冷卻水(冷卻流體)流通的冷卻通路2。另外,在殼體I的軸向一端側的端面3設有用于導入冷卻水的冷卻水入口孔(冷卻流體入口)4,冷卻水入口孔4的中心軸與殼體I的軸向平行地配置。在殼體I的外周面 5的軸向大致中央且從冷卻水入口孔4沿周向分離大約180度的部位設有用于排出冷卻水的冷卻水出口孔(冷卻流體出口)6,冷卻水出口孔6的中心軸與殼體I的軸向呈直角配置。 冷卻水入口孔4和冷卻水出口孔6與冷卻通路2連通。
冷卻通路2通過除掉鑄造殼體I時置于模具內的砂型型芯而形成。在殼體I的外周面5上,沿周向以90度的間隔設有用于在所述模具內沿徑向對所述型芯進行定位支承的 3個型芯支承孔7a、7b、7c(以下,無需區(qū)分時記作“型芯支承孔7”)。3個型芯支承孔7a、 7b,7c中的配置在周向中央的型芯支承孔7b從冷卻水入口孔4沿周向分離大約30度而配置。其他的型芯支承孔7a、7c分別從冷卻水出口孔6或冷卻水入口孔4沿周向分離大約60 度而配置。型芯支承孔7與冷卻通路2連通,兼作在鑄造后排出型芯的砂的砂排出孔。如圖1、圖2所示,在形成為作為完成品的定子50時,型芯支承孔7由蓋60閉塞。
參照圖3 圖6,對冷卻通路2進行詳細敘述。圖3是將殼體I在與軸向正交的方向上剖開的整體剖視圖。圖4是圖3的A-A剖視圖。圖5是在殼體I中的包含冷卻水入口 孔5及冷卻水出口孔7的位置上沿直徑方向剖開時的立體圖。圖6是圖3的B-B剖視圖。
如圖2、圖4所示,殼體I在軸向中央部形成有定子安裝部10,在比定子安裝部10 靠軸向兩側設有連結端部11、11。冷卻通路2形成在定子安裝部10的內部,被在冷卻通路 2的徑向內側形成的內側壁部12、在冷卻通路2的徑向外側形成的外側壁部13、冷卻通路2 的軸向兩側的連結端部11、11包圍而形成,呈環(huán)狀。
如圖3、圖5所示,冷卻通路2的厚度、即內側壁部12和外側壁部13之間的間隔在 冷卻水入口孔4和冷卻水出口孔6的附近比周向上的其他的位置大。在冷卻水入口孔4和 冷卻水出口孔6的附近以外的部分,無論在周向上還是在軸向上都為相同尺寸。
在定子安裝部10中,內側壁部12的內徑比連結端部11的內徑小少許。定子50 通過熱壓配合等方法嵌合固定在該內側壁部12上,使內側壁部12的內周面和定子鐵芯51 的外周面形成為面接觸。通過使內側壁部12的內周面和定子鐵芯51的外周面面接觸,從 而定子鐵芯51和殼體I之間的熱傳導性得以提高。其結果是,定子鐵芯51的熱容易經由 殼體I向冷卻水或者空氣散熱,冷卻性能得以提高。
如圖2、圖4、圖5所示,冷卻通路2被在殼體I的軸向上彼此分離配置的3個肋 14A、14B、14C(以下,無需區(qū)分時記作“肋14”)在軸向上分割成4部分。以下,為了便于說 明,在必要的時候區(qū)分為冷卻通路2a、2b、2c、2d。肋14將內側壁部12和外側壁部13沿周 向連結。相鄰的肋14彼此平行配置。
各肋14在周向上被分割成多個部分。參照圖3詳細敘述,在各肋14上,在配置有 型芯支承孔7a、7b、7c的位置分別形成有開口(第二開口)15,在配置有冷卻水出口孔6的 位置形成有開口 16,在開口 15、15之間形成有開口 17,在開口 15和開口 16之間形成有開 口 18。這6個開口 15、16、17、18沿軸向貫通各肋14,由此將各肋14沿周向分割成6個部 分。
在各肋14A、14B、14C上,在冷卻水入口孔4的中心軸延長線上沿中心軸方向貫通 而形成有冷卻水分配用的圓形的貫通孔(開口)19A、19B、19C(以下,無需區(qū)分時記作“貫通 孔19”)。各貫通孔19的中心位于冷卻水入口孔4的中心軸延長線上。
如圖5、圖6所示,對上述貫通孔19A、19B、19C的開口面積進行比較時,在最靠近冷 卻水入口孔4側配置的肋14A的貫通孔19A的開口面積最大。在中心軸方向的中間配置的 肋14B的貫通孔19B的開口面積比貫通孔19A的開口面積小,最遠離冷卻水入口孔4配置 的肋14C的貫通孔19C的開口面積比貫通孔19B的開口面積小。即,隨著從冷卻水入口孔 4遠離,貫通孔19的開口面積變小。該各貫通孔的開口面積比可以自由設定。
例如,當想要在軸向上分割成4部分的冷卻通路2a、2b、2c、2d中均勻(以同一流 量)地流過冷卻水的情況下,在冷卻水入口孔4的開口面積為S時,只要使貫通孔19A的開 口面積為(3/4)S,使貫通孔19B的開口面積為(1/2)S,使貫通孔19C的開口面積為(1/4) S 即可。
圖7是只表示流體通路2的立體圖。參照圖7對殼體I中的冷卻水的流動進行說 明。
從冷卻水入口孔4流入的冷卻水向與冷卻水入口孔4最靠近的第一冷卻通路2a 流入。流入到第一冷卻通路2a的冷卻水的一部分沿第一冷卻通路2a的周向分為左右兩路而朝向冷卻水出口孔6流動。沒有沿第一冷卻通路2a的周向流動的冷卻水通過肋14A的貫通孔19A向第二冷卻通路2b流入。流入到第二冷卻通路2b的冷卻水的一部分沿第二冷卻通路2b的周向分為左右兩路而朝向冷卻水出口孔6流動。沒有沿第二冷卻通路2b的周向流動的冷卻水通過肋14B的貫通孔19B向第三冷卻通路2c流入。流入到第三冷卻通路 2c的冷卻水的一部分沿第三冷卻通路2c的周向分為左右兩路而朝向冷卻水出口孔6流動。 沒有沿第三冷卻通路2c的周向流動的冷卻水通過肋14C的貫通孔19C向第四冷卻通路2d 流入,并沿第四冷卻通路2d的周向分為左右兩路而朝向冷卻水出口孔6流動。
也就是說,在肋14A、14B、14C上,在冷卻水入口孔4的中心軸延長線上設有貫通孔 19A、19B、19C,因此從冷卻水入口孔4流入的冷卻水能夠在貫通孔19A、19B、19C中通過而在中心軸方向上進行分配。并且,由于肋14A、14B、14C沿殼體I的周向設置在大致整周上,因此能夠將冷卻水在周向上進行分配。
在配置有型芯支承孔7a、7b、7c的周向位置,冷卻通路2b、2c通過開口 15連通。 即使在型芯支承孔7a、7b、7c上安裝有蓋60的狀態(tài)下,與型芯支承孔7a、7b、7c對應的部分也作為擴開室向徑向外側鼓出,所以如圖7所示,在冷卻通路2b、2c中流動的冷卻水向該型芯支承孔7a、7b、7c流入而產生紊流。其結果是,申請人通過分析的結果明確了在該擴開室 (型芯支承孔7a、7b、7c)中冷卻效果變大。
根據上述那樣構成的電動機的殼體I,在形成有冷卻通路2的定子安裝部10中,內側壁部12和外側壁部13被肋14A、14B、14C沿周向在大致整周上連結,因此殼體I的剛性提高,能夠抑制殼體I的外周部的面振動。
另外,在冷卻通路2的內部,為沿周向僅設置肋14A、14B、14C的結構,所以冷卻通路2的形狀簡化,鑄造時的型芯分型也容易,型芯的出砂也容易,砂殘留量減少。其結果,能夠減少出砂工時,并且能夠降低生產成本。
另外,通過將肋14A、14B、14C沿周向設置在大致整周上,從而肋14A、14B、14C的冷卻水傳熱面積增大。此外,通過將肋14A、14B、14C在殼體I的軸向上彼此分離配置,從而將冷卻通路2劃分為4個冷卻通路2a、2b、2c、2d,因此冷卻水容易沿周向流動,壓力損失降低。 其結果是,冷卻能力得以提高。
另外,通過降低肋14的高度,能夠加快冷卻水的流速,提高冷卻能力。另外,通過降低肋14的高度,能夠實現(xiàn)殼體I的小型 輕量化,進而能夠實現(xiàn)電動機的小型 輕量化。
另外,由于在肋14上,且在冷卻水入口孔4的中心軸延長線上設有貫通孔19,因此從冷卻水入口孔4流入的冷卻水在該貫通孔19中通過,從而被沿中心軸方向分配,進而被沿周向分配。因此,能夠將冷卻水向被肋14劃分出的流體通路2a、2b、2c、2d分配。
如上所述,貫通孔19A、19B、19C的開口面積比能夠根據流量分配的方式而自由設定。例如,也可以使第一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的殼體中的中央的貫通孔19B的開口面積最大,從而與冷卻通路2a、2b相比,能夠在冷卻通路2b、2c中流入更多的冷卻水。即,通過在肋14上設置的貫通孔19的大小,從而沿軸向分配冷卻水時的流量調整變得容易。
另外,如上所述,在擴 開室(型芯支承孔7a、7b、7c)中能夠增大冷卻效果。
接著,參照圖8、圖9,對第二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的殼體I進行說明。
第二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的殼體I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的殼體不同之處在于設置在肋14A、14B、14C上的貫通孔19A、19B、19C的方式。除此之外的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的殼體相同,因此省略說明。參照圖8、圖9,僅對不同之處進行說明。
圖8是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的殼體中的圖6對應的剖視圖。圖9是示意地 表示圖8的C-C截面的圖。
在第二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的殼體中,冷卻水入口孔4和形成在肋14A、14B、14C 上的貫通孔19A、19B、19C的內徑全部為同一直徑這一點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的殼 體不同。另外,雖然貫通孔19A、19B、19C包含冷卻水入口孔4的中心軸延長線而在中心軸 方向上重復配置,但各孔4、19A、19B、19C的中心向周向同一方向逐漸錯開配置這一點與第 一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的殼體不同。
若如上述那樣形成貫通孔19A、19B、19C,則各貫通孔19A、19B、19C的實質性的開 口如圖9中實線箭頭R1、R2、R3所示那樣變窄。因此,能夠使貫通孔19A的實質性的開口面 積比冷卻水入口孔4的開口面積小。能夠使貫通孔19B的實質性的開口面積比貫通孔19A 的實質性的開口面積小,使貫通孔19C的實質性的開口面積比貫通孔19B的實質性的開口 面積小。即,第二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的殼體的情況也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的殼體 的情況同樣,能夠將冷卻水在軸向上以規(guī)定的流量比(也包含均等)分配。
冷卻水在從冷卻水入口孔4流入到冷卻通路2a時,與肋14A中比冷卻水入口孔4 向周向突出的突出部Wl碰撞。因此,向朝著具有該突出部Wl的一側沿周向延伸的冷卻通 路2a流動的冷卻水流量Ql比向朝著周向相反側延伸的冷卻通路2a流動的冷卻水流量Q2 多。
肋14B中比貫通孔19A向周向突出的突出部W2及肋14C中比貫通孔19B向周向 突出的突出部W3也具有同樣的作用。即,向朝著具有突出部W2、W3的一側沿周向延伸的冷 卻通路2b、2c流動的冷卻水流量Ql比向朝著周向相反側延伸的冷卻通路2b、2c流動的冷 卻水流量Q2多。
圖9表示將冷卻水在殼體I的軸向上均等地分配的情況。在圖9中,表示殼體I的 軸向與車軸延伸的方向一致,殼體I的徑向的一側配置在車身前方(Fr)、另一側配置在車 身后方(Rr)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殼體I中配置在車身后方側的部分的冷卻能力比配置在 車身前方側的部分的冷卻能力大。也就是說,通過在肋14八、148、14(上設置突出部11、評2、 W3,可以進行相對于車身前方側的周向和車身后方側的周向的流量調整,從而能夠在殼體I 的車身前后側改變冷卻能力。
第二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的殼體中也可以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的殼體同 樣,改變貫通孔19A、19B、19C的內徑來進行基于開口面積比的流量調整。
〔其他的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不限于前述的實施方式。
例如,肋14的根數(shù)、肋14之間的分離尺寸(即肋間隔)、軸向及周向上的冷卻流體 的流量分配可以根據殼體I的溫度分布而適當設定。
旋轉電機不限于電動機,可以是發(fā)電機(generator),也可以是電動發(fā)電機。
冷卻流體不限于冷卻水,可以是冷卻液或者冷卻氣體。
產業(yè)上的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fā)明,可以得到實現(xiàn)剛性提高及防止面振動,且同時能夠降低成本,并容易 控制冷卻流體的流動的旋轉電機的殼體。
符號說明
I殼體
2冷卻通路
4冷卻水入口孔(冷卻流體入口)
6冷卻水出口孔(冷卻流體出口)
12內側壁部(冷卻通路的徑向內側的壁部)
13外側壁部(冷卻通路的徑向外側的壁部)
14、14A、14B、14C 肋
15開口(第二開口)
權利要求
1.一種旋轉電機的殼體,其為在內轉式旋轉電機的定子的外周側配置的筒狀的旋轉電機的殼體,其特征在于,具備冷卻通路,其在該殼體的內部沿所述殼體的周向設置且能夠供冷卻流體流通;冷卻流體入口及冷卻流體出口,它們與所述冷卻通路連通;以及肋,其設置在所述冷卻通路的內部,將所述冷卻通路的所述殼體的徑向的內側的壁部和所述徑向的外側的壁部沿所述周向連結,且該肋在所述殼體的軸向上彼此分離配置而將所述冷卻通路劃分成多個,所述冷卻流體入口的中心軸與所述殼體的所述軸向平行地配置,所述冷卻流體入口與由所述肋劃分出的所述冷卻通路中的配置在所述軸向的一方的端部側的冷卻通路連通,所述肋具有在所述冷卻流體入口的所述中心軸的延長線上從所述冷卻通路的沿所述中心軸的方向的一側向沿所述中心軸的方向的另一側貫通的開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轉電機的殼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電機的殼體具備多個所述肋,分別設置于各所述肋的所述開口呈以所述冷卻流體入口的所述中心軸的所述延長線為中心的圓形,所述開口的開口面積隨著從配置在沿所述中心軸的方向的一側的所述肋的所述開口向配置在沿所述中心軸的方向的另一側的所述肋的所述開口前進而逐漸減小。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轉電機的殼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電機的殼體具備多個所述肋,分別設置于各所述肋的所述開口的中心隨著從配置在沿所述中心軸的方向的一側的所述肋的所述開口向配置在沿所述中心軸的方向的另一側的所述肋的所述開口前進而逐漸沿所述周向錯開。
4.根據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旋轉電機的殼體,其特征在于,所述肋在所述冷卻流體入口和所述冷卻流體出口之間的所述周向位置具有從所述冷卻通路的所述軸向一側向所述軸向另一側貫通的第二開口,在所述第二開口附近設有與所述冷卻通路連通的擴開室。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旋轉電機的殼體具備冷卻通路,其在該殼體的內部沿所述殼體的周向設置且能夠供冷卻流體流通;冷卻流體入口及冷卻流體出口,它們與所述冷卻通路連通;肋,其設置在所述冷卻通路的內部,將所述冷卻通路的所述殼體的徑向的內側的壁部和所述徑向的外側的壁部沿所述周向連結,且該肋在所述殼體的軸向上彼此分離配置而將所述冷卻通路劃分成多個,所述冷卻流體入口的中心軸與所述殼體的所述軸向平行地配置,所述冷卻流體入口與由所述肋劃分出的所述冷卻通路中的配置在所述軸向的一方的端部側的冷卻通路連通,所述肋具有在所述冷卻流體入口的所述中心軸的延長線上從所述冷卻通路的沿所述中心軸的方向的一側向沿所述中心軸的方向的另一側貫通的開口。
文檔編號H02K9/19GK103069693SQ20128000256
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2月18日
發(fā)明者池田智香子, 安田范史, 櫻田學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