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床領域,尤其是一種汽車發(fā)電機轉子裝配設備。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普通的汽車發(fā)電機轉子裝配工藝,一般采用人工操作,首先人工將下爪極、線圈、上爪極放入工位后,然后啟動合攏壓機完成合攏后,再人工取下轉到下一道入軸工序;而入軸工序首先人工將合攏后工件放入工位,再取轉子軸放置上爪極孔內(nèi),然后啟動入軸壓機完成入軸工序。由于采用人工定位等操作精度差,效率低;而且入軸工序時,利用工件自身內(nèi)孔導向容易歪斜,影響產(chǎn)品質(zhì)量;還有,由于人工頻繁手工操作,易對操作工造成人身傷害,安全性差,同時能耗高,效率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克服現(xiàn)有發(fā)電機轉子裝配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自動化、工作效率較高、加工精度較高的汽車發(fā)電機轉子裝配設備。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汽車發(fā)電機轉子裝配設備,包括汽車發(fā)電機轉子,所述汽車發(fā)電機轉子豎向布置,包括爪朝上的下爪極、線圈、爪朝下的上爪極和轉子軸,所述線圈位于所述上爪極和下爪極之間,所述上爪極與所述下爪極合攏配合,所述轉子軸自上而下依次穿過上爪極、線圈和下爪極,所述轉子裝配設備包括機架以及設置在機架上的用以輸送上爪極、線圈和下爪極的工件輸送機構、用以抓取工件的抓料機構、分度旋轉工作臺、用以將上爪極與下爪極合攏的合攏機構、用以輸送轉子軸的轉子軸輸送機構、用以將轉子軸裝配到合攏后的上下爪極內(nèi)的入軸機構、用以將轉子軸裝配好的轉子取出的自動取料機構和控制裝置;
所述工件包括下爪極、線圈和上爪極;
所述工件輸送機構的輸送臺板左右水平布置,其輸送方向為自左至右,所述工件輸送機構的輸送臺板上沿著其的輸送方向分別設置有用以安放下爪極的下爪極放置器座、用以安放線圈的線圈放置器座和用以安放上爪極的上爪極放置器座,所述下爪極放置器座位于所述線圈放置器座的輸送方向側,所述上爪極放置器座位于所述線圈放置器座的輸送反方向側,所述工件輸送機構的上方設置有所述抓料機構主要部分,所述分度旋轉工作臺位于所述工件輸送機構的后方,所述分度旋轉工作臺上設有四個工位,分別為抓料工位、合攏工位、入軸工位和取料工位,每個工位上均設有工件基座,相鄰兩個工件基座之間的圓心角為90度,所述分度旋轉工作臺與分度旋轉工作臺驅動裝置連接,所述合攏機構位于所述合攏工位上,所述入軸機構位于所述入軸工位上,所述轉子軸輸送機構位于入軸機構與合攏機構左側,所述自動取料機構位于所述取料工位的右側;
所述工件輸送機構、抓料機構、合攏機構、轉子軸輸送機構、入軸機構和自動取料機構均與所述控制裝置連接。
進一步,所述工件基座包括基座本體、基座上承板、爪極托板、上爪極定向塊、鉚刀、中心頂尖軸、基座固定板和基座下連板,所述爪極托板位于所述基座上承板的上方,所述基座上承板位于所述基座本體的上方,所述基座下連板位于所述基座固定板的下方,所述基座本體的下端自上而下依次穿過所述基座固定板、基座下連板;
所述爪極托板與所述基座下連板通過基座導桿連接,所述基座導桿的下端穿過基座固定板與基座下連板固定連接,所述基座導桿的上端自下而上依次穿過導桿彈簧、基座上承板與爪極托板固定連接,所述導桿彈簧的上端與所述基座上承板固定連接,所述導桿彈簧的下端與所述基座固定板固定連接;
所述基座本體的左右兩側設有通孔,所述上爪極定向塊的下端穿過基座固定板設置在上爪極定向塊頂桿的頂端上,所述上爪極定向塊頂桿的下端可上下移動的安裝在所述基座下連板上,所述上爪極定向塊的上端自下而上依次穿過基座本體的通孔、基座上承板、爪極托板,所述上爪極定向塊的頂端設有與上爪極的極爪配合定位的V型槽;
所述鉚刀為中空柱形鉚刀,所述中空柱形鉚刀自上而下依次穿過爪極托板的中心孔、基座上承板的中心孔、基座本體的中心孔并落在基座本體的中心孔臺階面上,所述中心頂尖軸安裝于所述中空柱形鉚刀內(nèi)并與中空柱形鉚刀可上下滑動連接;
所述中心頂尖軸的上端固定連接有防止工作時自重下落的彈片。
再進一步,所述轉子裝配設備還包括用以檢測入軸后的轉子是否合格的檢測機構,所述檢測機構位于所述取料工位的上方,所述檢測機構包括檢測架、用以檢測下爪極的下端面位置的下檢測環(huán)、用以檢測上爪極的上端面位置的上檢測環(huán)、電子尺和用以帶動檢測架上下移動的檢測架氣缸,所述檢測架氣缸豎直安裝在所述機架上,所述檢測架氣缸的活塞桿與所述檢測架連接,所述上檢測環(huán)位于所述下檢測環(huán)的上方,所述電子尺位于所述上檢測環(huán)的上方,所述電子尺的探頭與探頭移動氣缸的活塞桿連接,所述下檢測環(huán)、上檢測環(huán)、電子尺和探頭移動氣缸均安裝在所述檢測架上,所述下檢測環(huán)與所述電子尺固定連接,所述電子尺的探頭與所述上檢測環(huán)連接,所述下檢測環(huán)套裝在所述下爪極外,所述下檢測環(huán)的底面與所述下爪極的下端面齊平,所述上檢測環(huán)套裝在所述轉子軸上,所述上檢測環(huán)的底面與所述上爪極的上端面齊平。
再進一步,所述工件輸送機構還包括輸送底架、工件輸送軌道和工件輸送動力驅動裝置,所述輸送底架固定在所述機架上,所述工件輸送動力驅動裝置和所述工件輸送軌道均安裝在所述輸送底架的上,所述工件臺板的頂面上設有所述下爪極放置器座、線圈放置器座和上爪極放置器座,所述工件臺板的底面安裝在工件輸送軌道上并與工件輸送軌道形成左右滑動副,所述工件輸送動力驅動裝置的動力輸出端與所述工件臺板連接;
所述工件輸送機構設置有兩套,兩套工件輸送機構前后并排布置。
再進一步,所述抓料機構包括抓料基座、抓料前后滑臺、抓料上下滑臺、抓料氣缸、卸料氣缸、抓料夾座、抓料組件和卸料桿,所述抓料基座安裝在所述機架上,所述抓料前后滑臺可前后滑動的安裝在所述抓料基座上,所述抓料上下滑臺可上下滑動的安裝在所述抓料前后滑臺上,所述抓料前后滑臺與前后滑臺驅動裝置連接,所述抓料氣缸和卸料氣缸均固定安裝在所述抓料前后滑臺上,所述抓料上下滑臺與抓料氣缸的活塞桿連接,所述抓料夾座固定在所述抓料上下滑臺上,所述抓料夾座的中心處設有通孔;
所述抓料組件包括用以上爪極和下爪極抓料的抓料桿、用以線圈抓料的卡塊、壓圈、第二壓簧、卡位氣缸和抓料門架,所述抓料門架為H型,其上端固定在所述抓料夾座上,所述抓料桿的上端固定在所述抓料門架的中部,所述抓料桿為中空桿,所述抓料桿內(nèi)設有第一壓簧、上漲芯、下漲芯和漲塊,所述第一壓簧位于上漲芯的上方,所述上漲芯位于所述下漲芯的上方,所述上漲芯與下漲芯安裝在所述抓料桿的下端內(nèi),所述抓料桿的下端周向設有漲塊安裝孔,所述漲塊安裝孔與抓料桿的中心孔連通,所述漲塊安裝在所述漲塊安裝孔內(nèi),第一限位桿自上而下穿過抓料門架的中部、第一壓簧、上漲芯和下漲芯,所述第一壓簧的上端頂觸在所述第一限位桿的上端的臺階面,所述第一壓簧的下端頂觸在所述上漲芯上;所述卡位氣缸設置有兩個,兩個卡位氣缸對稱安裝在所述抓料門架的下端的左右兩側,每個卡位氣缸的活塞桿上設有一個卡塊,所述卡塊為L型,兩個卡塊正對布置,所述壓圈位于所述卸料桿的下方,第二限位桿自上而下穿過抓料夾座、第二壓簧與所述壓圈連接,所述第二壓簧的上端頂觸在所述抓料夾座的底面,所述第二壓簧的下端頂觸在所述壓圈的頂面,所述第二壓簧設置有兩個以上,兩個以上的第二壓簧均布在所述卸料桿的外周;
所述卸料桿的上端與卸料氣缸的活塞桿連接,所述卸料桿的下端自上而下依次穿過所述抓料夾座的通孔和壓圈;
所述卸料桿為中空桿,所述卸料桿上沿著其上下長度方向設有長通孔,所述抓料門架的中部套裝在所述長通孔內(nèi),所述抓料桿位于所述卸料桿內(nèi)并其下端伸出壓圈外。
再進一步,所述合攏機構包括上爪極定位機構、下爪極定位機構、合攏上油缸和合攏下油缸;
所述上爪極定位機構包括上爪極定位氣缸和上爪極定位頂桿,所述上爪極定位氣缸的活塞桿上固定有上爪極定位頂桿,所述上爪極定位頂桿的上端頂觸在所述上爪極定向塊頂桿的底端上;
所述下爪極定位機構包括下爪極定位氣缸和合攏定位板,所述下爪極定位氣缸的活塞桿上連接有合攏定位板,所述合攏定位板位于所述合攏工位的工件基座上的上爪極的上方,所述合攏定位板的底部設有下爪極定位塊,所述下爪極定位塊的底端開有與下爪極的極爪匹配的V型槽,所述下爪極定位塊的V型槽卡接在下爪極的極爪上;
所述合攏上油缸上設有壓桿,所述壓桿的下端設有壓頭,所述合攏定位板上還設有用以壓頭穿過的壓孔,所述壓桿位于所述合攏定位板的上方;所述合攏下油缸位于所述合攏工位的工件基座的下方,所述合攏下油缸的活塞桿上固定有中心頂尖軸頂桿,所述中心頂尖軸頂桿的上端頂觸在中心頂尖軸的底端上;
所述合攏上油缸、合攏下油缸、下爪極定位氣缸和上爪極定位氣缸均安裝在所述機架上。
再進一步,所述轉子軸輸送機構包括第一級送軸機構、第二級送軸機構和第三級送軸機構,所述第二級送軸機構位于所述第一級送軸機構的后側的上方,所述第三級送軸機構位于所述第二級送軸機構的下方;
所述第一級送軸機構包括第一級送軸底板、第一級導軌和用以夾持轉子軸的第一級軸夾持件,所述第一級送軸底板前后水平布置,所述第一級導軌前后水平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級送軸底板上,所述第一級軸夾持件可前后滑動的安裝在所述第一級導軌上,所述第一級軸夾持件與第一級送軸氣缸的活塞桿連接;
所述第二級送軸機構包括第二級送軸底板、第二級導軌和用以夾持轉子軸的第二級軸夾持件,所述第二級導軌沿著第二級送軸底板的長度方向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二級送軸底板上,所述第二級軸夾持件可滑動的安裝在所述第二級導軌上,所述第二級軸夾持件與第二級送軸氣缸的活塞桿連接;
所述第三級送軸機構包括第三級送軸腳架、第三級導軌、軸輸送平臺、軸上下移動平臺和用以夾持轉子軸的第三級軸夾持件,所述第三級導軌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三級送軸腳架上,所述軸輸送平臺可滑動的安裝在所述第三級導軌上,所述軸上下移動平臺可上下移動的安裝在所述軸輸送平臺上,所述第三級軸夾持件安裝在所述軸上下移動平臺上,所述軸輸送平臺與第三級送軸氣缸的活塞桿連接,所述軸上下移動平臺與上下移動平臺氣缸的活塞桿連接,所述上下移動平臺氣缸安裝在所述軸輸送平臺的底部;
所述第二級軸夾持件位于所述第一級導軌的后方,所述第三級軸夾持件位于所述第二級導軌的下方;
所述第一級送軸底板、第二級送軸底板和第三級送軸腳架均安裝在所述機架上。
再進一步,所述入軸機構包括預壓機構、入軸組件和鉚壓機構,所述預壓機構和入軸組件位于入軸工位上的工件基座的上方,所述鉚壓機構位于所述入軸工位上的工件基座的下方;
所述預壓機構包括預壓油缸、入軸油缸、壓體、第一入軸壓簧和預壓塊,所述入軸油缸位于所述預壓油缸的下方,所述壓體位于所述入軸油缸的下方,所述預壓塊位于所述壓體的下方,所述預壓油缸豎直布置,所述入軸油缸的缸體通過入軸油缸座固定在預壓油缸的活塞桿上,所述入軸油缸的活塞桿通過壓力傳感器上蓋與壓力傳感器連接,所述壓力傳感器的下方設有壓頭,所述壓頭的下方設有壓子,所述壓力傳感器、壓頭和壓子均安裝在所述壓體內(nèi);所述預壓塊上設有預壓塊導桿,所述預壓塊導桿外套裝有所述第一入軸壓簧,所述預壓塊導桿的上端安裝在所述入軸油缸座上,所述第一入軸壓簧的上端頂觸在所述入軸油缸座上,所述第一入軸壓簧的下端頂觸在所述預壓塊上;
所述入軸組件包括入軸氣缸、入軸定心壓架和入軸定心組件,所述入軸定心壓架包括壓架導桿和壓架底板,所述壓架導桿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壓架底板上,所述壓架導桿的上端可上下滑動的安裝在所述機架上,所述入軸氣缸的活塞桿與所述壓架底板固定連接,所述壓架底板上還設有所述入軸定心組件;所述入軸定心組件包括入軸定心壓塊、第二入軸壓簧、入軸上頂尖、入軸定心壓套、入軸定心壓座和入軸定心壓環(huán),所述入軸定心壓座安裝在所述壓架底板上,所述壓架底板上設有壓架底板通孔,所述入軸定心壓座的中心處開有中心孔并與壓架底板通孔同軸設置,所述入軸定心壓套位于所述入軸定心壓座的中心孔內(nèi),所述入軸定心壓環(huán)固定安裝在入軸定心壓座的底端,所述入軸定心壓套的下端穿過所述入軸定心壓環(huán)的中心孔,所述入軸定心壓套的上端與所述入軸定心壓塊連接,所述入軸上頂尖位于所述入軸定心壓套內(nèi),所述第二入軸壓簧的上端頂觸在所述入軸定心壓塊上,所述第二入軸壓簧的下端頂觸在所述入軸上頂尖上;
所述鉚壓機構包括入軸底墊、鉚壓油缸、鉚桿、鉚壓壓頭、下頂尖氣缸和入軸定心下頂桿,所述鉚桿豎直布置,所述鉚壓油缸的活塞桿上設有所述鉚桿,所述鉚桿的頂端設有所述鉚壓壓頭,所述鉚壓壓頭穿過入軸底墊的中心孔頂觸在鉚刀上,所述鉚桿的中心處設有臺階通孔,所述下頂尖氣缸位于所述鉚桿的臺階通孔內(nèi),所述下頂尖氣缸豎直布置,所述下頂尖氣缸的活塞桿上設有所述入軸定心下頂桿,所述入軸定心下頂桿的上端穿過鉚壓壓頭的中心孔頂觸在中心頂尖軸的底端上;
所述壓子位于所述入軸定心壓塊的正上方,所述預壓油缸、壓體、入軸氣缸、鉚壓油缸均安裝在所述機架上。
再進一步,所述取料機構包括取料基架、取料基座、取料左右滑臺、取料上下滑臺、用以夾持入軸后的汽車發(fā)電機轉子的取料卡板和用以取料卡板可旋轉180 度的回轉裝置,所述取料基架位于取料工位的右側并安裝在所述機架上,所述取料基座固定在所述取料基架上,所述取料基架上設有取料左右移動滑軌,所述取料左右移動滑軌水平布置,所述取料左右滑臺安裝在所述取料左右移動滑軌上并與取料左右移動滑軌形成左右滑動副,所述取料左右滑臺與取料左右滑臺驅動裝置連接;
所述取料左右滑臺上設有取料上下移動滑軌,所述取料上下移動滑軌豎直布置,所述取料上下滑臺安裝在所述取料上下移動滑軌上并與取料上下移動滑軌形成上下滑動副,所述取料上下滑臺與取料上下滑臺驅動氣缸的活塞桿連接;
所述取料上下滑臺上設有所述回轉裝置,所述回轉裝置的回轉動力輸出端朝向取料工位并與所述取料卡板連接。
更進一步,所述抓料工位上還設有抓料頂桿組件,所述抓料頂桿組件包括抓料底墊、抓料中心頂桿和抓料中心頂桿氣缸,所述抓料底墊位于分度旋轉工作臺上抓料工位的工件基座的下方,所述抓料中心頂桿氣缸豎直布置,所述抓料中心頂桿的下端與所述抓料中心頂桿氣缸的活塞桿固定連接,所述抓料中心頂桿的上端依次穿過抓料底墊的中心孔頂觸在中心頂尖軸的底部;所述抓料底墊和抓料中心頂桿氣缸均固定在所述機架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現(xiàn)在:
1、多工位同時工作,在放置工件的同時,抓料工位實現(xiàn)抓取工件、放置工件的工作,合攏工位實現(xiàn)上爪極、線圈、下爪極的合攏工作,入軸工位實現(xiàn)入軸、鉚壓工作,取料工件位實現(xiàn)檢測和取走工件的工作,效率高;2、放置工件在設備的邊角處,沒有對人體傷害的裝置,使用安全;3、工件放置到工件輸送機構上簡單,定位可靠,周全,還有缺位檢測、缺位保護、缺位提示功能,操作要求低; 4、工藝先進,每個工位采用先進的工藝操作,采用優(yōu)化設計,美觀大方結構優(yōu)良; 5、多位置自動檢測、自動處理,滿足用戶需求;6、自動化程度高,加工質(zhì)量好,使用壽命長,工人操作安全,成本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逆時針旋轉90度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分度旋轉工作臺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工件輸送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抓料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合攏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轉子軸輸送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入軸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檢測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自動取料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工件基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12是圖5的爆炸圖。
圖13是圖8中預壓機構和入軸組件的爆炸圖。
圖14是圖8中鉚壓機構的爆炸圖。
圖15是圖11的爆炸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參照圖1~圖15,一種汽車發(fā)電機轉子裝配設備,包括汽車發(fā)電機轉子,所述汽車發(fā)電機轉子豎向布置,包括爪朝上的下爪極、線圈、爪朝下的上爪極和轉子軸,所述線圈位于所述上爪極和下爪極之間,所述上爪極與所述下爪極合攏配合,所述轉子軸自上而下依次穿過上爪極、線圈和下爪極,所述轉子裝配設備包括機架以及設置在機架上的用以輸送上爪極、線圈和下爪極的工件輸送機構E、用以抓取工件的抓料機構B、分度旋轉工作臺D、用以將上爪極與下爪極合攏的合攏機構、用以輸送轉子軸的轉子軸輸送機構F、用以將轉子軸裝配到合攏后的上下爪極內(nèi)的入軸機構C、用以將轉子軸裝配好的轉子取出的自動取料機構K和控制裝置;
所述工件包括下爪極、線圈和上爪極;
所述工件輸送機構E的輸送臺板左右水平布置,其輸送方向為自左至右,所述工件輸送機構E的輸送臺板上沿著其的輸送方向分別設置有用以安放下爪極的下爪極放置器座E2、用以安放線圈的線圈放置器座E3和用以安放上爪極的上爪極放置器座E4,所述下爪極放置器座E2位于所述線圈放置器座E3的右側,所述上爪極放置器座E4位于所述線圈放置器座E3的左側,所述工件輸送機構E的上方設置有所述抓料機構B,所述分度旋轉工作臺D位于所述工件輸送機構E的后方,所述分度旋轉工作臺D上設有四個工位,分別為抓料工位、合攏工位、入軸工位和取料工位,每個工位上均設有工件基座A,相鄰兩個工件基座之間的圓心角為90度,所述分度旋轉工作臺D與分度旋轉工作臺驅動裝置連接,所述合攏機構N位于所述合攏工位上,所述入軸機構C位于所述入軸工位上,所述轉子軸輸送機構F位于入軸機構C 與合攏機構的左側,所述自動取料機構K位于所述取料工位的右側;
所述工件輸送機構E、抓料機構B、合攏機構、轉子軸輸送機構F、入軸機構C 和自動取料機構K均與所述控制裝置連接。
進一步,所述工件基座A包括基座本體A10、基座上承板A8、爪極托板A4、上爪極定向塊A11、鉚刀A3、中心頂尖軸A2、基座固定板A16和基座下連板A15,所述爪極托板A4位于所述基座上承板A8的上方,所述基座上承板A8位于所述基座本體A10的上方,所述基座下連板A15位于所述基座固定板A16的下方,所述基座本體 A10的下端自上而下依次穿過所述基座固定板A16、基座下連板A15;
所述爪極托板A4與所述基座下連板A15通過基座導桿A9連接,所述基座導桿A9 的下端穿過基座固定板A16與基座下連板A15固定連接,所述基座導桿A9的上端自下而上依次穿過導桿彈簧A5、基座上承板A8與爪極托板A4固定連接,所述導桿彈簧A5的上端與所述基座上承板A8固定連接,所述導桿彈簧A5的下端與所述基座固定板A16固定連接;
所述基座本體A10的左右兩側設有通孔,所述上爪極定向塊A11的下端穿過基座固定板A16設置在上爪極定向塊頂桿A12的頂端上,所述上爪極定向塊頂桿A12 的下端可上下移動的安裝在所述基座下連板A15上,所述上爪極定向塊A11的上端自下而上依次穿過基座本體A10的通孔、基座上承板A8、爪極托板A4,所述上爪極定向塊A11的頂端設有與上爪極的極爪配合定位的V型槽;
所述鉚刀A3為中空柱形鉚刀,所述中空柱形鉚刀自上而下依次穿過爪極托板 A4的中心孔、基座上承板A8的中心孔、基座本體A10的中心孔并落在基座本體A10 的中心孔臺階面上,所述中心頂尖軸A2安裝于所述中空柱形鉚刀內(nèi)并與中空柱形鉚刀可上下滑動連接;
所述中心頂尖軸A2的上端固定連接有防止工作時自重下落的彈片A1。
再進一步,所述轉子裝配設備還包括用以檢測入軸后的轉子是否合格的檢測機構H,所述檢測機構H位于所述取料工位的上方,所述檢測機構包括檢測架、用以檢測下爪極的下端面位置的下檢測環(huán)H7、用以檢測上爪極的上端面位置的上檢測環(huán)H6、電子尺H3和用以帶動檢測架上下移動的檢測架氣缸H1,所述檢測架氣缸 H1豎直安裝在所述機架上,所述檢測架氣缸H1的活塞桿與所述檢測架連接,所述上檢測環(huán)H6位于所述下檢測環(huán)H7的上方,所述電子尺H3位于所述上檢測環(huán)的上方,所述電子尺H3的探頭與探頭移動氣缸的活塞桿連接,所述下檢測環(huán)H7、上檢測環(huán) H6、電子尺H3和探頭移動氣缸均安裝在所述檢測架上,所述下檢測環(huán)H7與所述電子尺H3固定連接,所述電子尺H3的探頭與所述上檢測環(huán)H6連接,所述下檢測環(huán)H7 套裝在所述下爪極外,所述下檢測環(huán)H7的底面與所述下爪極的下端面齊平,所述上檢測環(huán)H6套裝在所述轉子軸上,所述上檢測環(huán)H6的底面與所述上爪極的上端面齊平。
再進一步,所述工件輸送機構還包括輸送底架E5、工件輸送軌道E6和工件輸送動力驅動裝置,所述輸送底架E5固定在所述機架上,所述工件輸送動力驅動裝置和所述工件輸送軌道E6均安裝在所述輸送底架E5的上,所述工件臺板E1的頂面上設有所述下爪極放置器座E2、線圈放置器座E3和上爪極放置器座E4,所述工件臺板E1的底面安裝在工件輸送軌道E6上并與工件輸送軌道E6形成左右滑動副,所述工件輸送動力驅動裝置的動力輸出端與所述工件臺板E1連接;
所述工件輸送機構E設置有兩套,兩套工件輸送機構前后并排布置。
再進一步,所述抓料機構包括抓料基座B18、抓料前后滑臺B20、抓料上下滑臺B3、抓料氣缸、卸料氣缸B1、抓料夾座B4、抓料組件和卸料桿,所述抓料基座 B18安裝在所述機架上,所述抓料前后滑臺B20可前后滑動的安裝在所述抓料基座 B18上,所述抓料上下滑臺B3可上下滑動的安裝在所述抓料前后滑臺B20上,所述抓料前后滑臺B20與前后滑臺驅動裝置連接,所述抓料氣缸和卸料氣缸B1均固定安裝在所述抓料前后滑臺B20上,所述抓料上下滑臺B3與抓料氣缸的活塞桿連接,所述抓料夾座B4固定在所述抓料上下滑臺B3上,所述抓料夾座B4的中心處設有通孔;
所述抓料組件包括用以上爪極和下爪極抓料的抓料桿B13、用以線圈抓料的卡塊B8、壓圈、第二壓簧、卡位氣缸B7和抓料門架B5,所述抓料門架B5為H型,其上端固定在所述抓料夾座B4上,所述抓料桿B13的上端固定在所述抓料門架B5的中部,所述抓料桿B13為中空桿,所述抓料桿B13內(nèi)設有第一壓簧B10、上漲芯B14、下漲芯B11和漲塊B12,所述第一壓簧B10位于上漲芯B14的上方,所述上漲芯B14 位于所述下漲芯B11的上方,所述上漲芯B14與下漲芯B11安裝在所述抓料桿B13的下端內(nèi),所述抓料桿B13的下端周向設有漲塊安裝孔,所述漲塊安裝孔與抓料桿B13 的中心孔連通,所述漲塊B12安裝在所述漲塊安裝孔內(nèi),第一限位桿B9自上而下穿過抓料門架B5的中部、第一壓簧B10、上漲芯B14和下漲芯B11,所述第一壓簧B10 的上端頂觸在所述第一限位桿的上端的臺階面,所述第一壓簧B10的下端頂觸在所述上漲芯B14上;所述卡位氣缸B7設置有兩個,兩個卡位氣缸對稱安裝在所述抓料門架B5的下端的左右兩側,每個卡位氣缸的活塞桿上設有一個卡塊B8,所述卡塊 B8為L型,兩個卡塊正對布置;所述壓圈位于所述卸料桿的下方,第二限位桿自上而下穿過抓料夾座、第二壓簧與所述壓圈連接,所述第二壓簧的上端頂觸在所述抓料夾座的底面,所述第二壓簧的下端頂觸在所述壓圈的頂面,所述第二壓簧設置有兩個以上,兩個以上的第二壓簧均布在所述卸料桿的外周;
所述卸料桿B17的上端與卸料氣缸B1的活塞桿連接,所述卸料桿B17的下端自上而下依次穿過所述抓料夾座B4的通孔和壓圈B15;
所述卸料桿B17為中空桿,所述卸料桿B17上沿著其上下長度方向設有長通孔,所述抓料門架的中部套裝在所述長通孔內(nèi),所述抓料桿位于所述卸料桿內(nèi)并其下端伸出壓圈外。
再進一步,所述合攏機構包括上爪極定位機構、下爪極定位機構、合攏上油缸M1和合攏下油缸M4;
所述上爪極定位機構包括上爪極定位氣缸M7和上爪極定位頂桿,所述上爪極定位氣缸M7活塞桿上固定有上爪極定位頂桿,所述上爪極定位頂桿的上端頂觸在所述上爪極定向塊頂桿的底端上;
所述下爪極定位機構包括下爪極定位氣缸M5和合攏定位板M6,所述下爪極定位氣缸M5的活塞桿上連接有合攏定位板M6,所述合攏定位板M6位于所述合攏工位的工件基座上的上爪極的上方,所述合攏定位板M6的底部設有下爪極定位塊,所述下爪極定位塊的底端開有與下爪極的極爪匹配的V型槽,所述下爪極定位塊的V 型槽卡接在下爪極的極爪上;
所述合攏上油缸M1上設有壓桿M2,所述壓桿M2的下端設有壓頭M3,所述合攏定位板M6上還設有用以壓頭M3穿過的通孔,所述壓桿M2位于所述合攏定位板M6的上方;所述合攏下油缸M4位于所述合攏工位的工件基座的下方,所述合攏下油缸 M4的活塞桿上固定有中心頂尖軸頂桿,所述中心頂尖軸頂桿的上端頂觸在中心頂尖軸A2的底端上;
所述合攏上油缸M1、合攏下油缸M4、下爪極定位氣缸M5和上爪極定位氣缸M7 均安裝在所述機架上。
再進一步,所述轉子軸輸送機構F包括第一級送軸機構、第二級送軸機構和第三級送軸機構,所述第二級送軸機構位于所述第一級送軸機構的后側的上方,所述第三級送軸機構位于所述第二級送軸機構的下方;
所述第一級送軸機構包括第一級送軸底板F1、第一級導軌F2和用以夾持轉子軸的第一級軸夾持件,所述第一級送軸底板F1前后水平布置,所述第一級導軌F2 前后水平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級送軸底板F1上,所述第一級軸夾持件可前后滑動的安裝在所述第一級導軌F2上,所述第一級軸夾持件與第一級送軸氣缸的活塞桿連接;
所述第二級送軸機構包括第二級送軸底板F3、第二級導軌F4和用以夾持轉子軸的第二級軸夾持件,所述第二級送軸底板F3向右后方斜向布置,所述第二級導軌F4沿著第二級送軸底板F3的長度方向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二級送軸底板F3上,所述第二級軸夾持件可滑動的安裝在所述第二級導軌F4上,所述第二級軸夾持件與第二級送軸氣缸的活塞桿連接;
所述第三級送軸機構包括第三級送軸腳架F5、第三級導軌F6、軸輸送平臺F7、軸上下移動平臺F8和用以夾持轉子軸的第三級軸夾持件,所述第三級送軸腳架F5 由左后向入軸工位斜向布置,所述第三級導軌F6前后安裝在所述第三級送軸腳架 F5上,所述軸輸送平臺F7可前后滑動的安裝在所述第三級導軌F6上,所述軸上下移動平臺F8可上下移動的安裝在所述軸輸送平臺F7上,所述第三級軸夾持件安裝在所述軸上下移動平臺F8上,所述軸輸送平臺F7與第三級送軸氣缸的活塞桿連接,所述軸上下移動平臺F8與上下移動平臺氣缸的活塞桿連接,所述上下移動平臺氣缸安裝在所述軸輸送平臺F7的底部;
所述第二級軸夾持件位于所述第一級導軌的后方,所述第三級軸夾持件位于所述第二級導軌的下方;
所述第一級送軸底板F1、第二級送軸底板F3和第三級送軸腳架F5均安裝在所述機架上。
再進一步,所述入軸機構包括預壓機構、入軸組件和鉚壓機構,所述預壓機構和入軸組件位于入軸工位上的工件基座的上方,所述鉚壓機構位于所述入軸工位上的工件基座的下方;
所述預壓機構包括預壓油缸C1、入軸油缸C4、壓體、第一入軸壓簧C16和預壓塊C17,所述入軸油缸C4位于所述預壓油缸C1的下方,所述壓體位于所述入軸油缸 C4的下方,所述預壓塊C17位于所述壓體的下方,所述預壓油缸C1豎直布置,所述入軸油缸C4的缸體通過入軸油缸座C3固定在預壓油缸C1的活塞桿上,所述入軸油缸C4的活塞桿通過壓力傳感器上蓋C6與壓力傳感器C7連接,所述壓力傳感器C7的下方設有壓頭C8,所述壓頭C8的下方設有壓子C10,所述壓力傳感器C7、壓頭C8 和壓子C10均安裝在所述壓體內(nèi);所述預壓塊C17上設有預壓塊導桿,所述預壓塊導桿外套裝有所述第一入軸壓簧C16,所述預壓塊導桿的上端安裝在所述入軸油缸座C3上,所述第一入軸壓簧C16的上端頂觸在所述入軸油缸座C3上,所述第一入軸壓簧C16的下端頂觸在所述預壓塊C17上;
所述入軸組件包括入軸氣缸C18、入軸定心壓架C19和入軸定心組件,所述入軸定心壓架C19包括壓架導桿和壓架底板,所述壓架導桿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壓架底板上,所述壓架導桿的上端可上下滑動的安裝在所述機架上,所述入軸氣缸C18 的活塞桿與所述壓架底板固定連接,所述壓架底板上還設有所述入軸定心組件;所述入軸定心組件包括入軸定心壓塊C22、第二入軸壓簧C23、入軸上頂尖C24、入軸定心壓套C25、入軸定心壓座C26和入軸定心壓環(huán)C27,所述入軸定心壓座C26安裝在所述壓架底板上,所述壓架底板上設有壓架底板通孔,所述入軸定心壓座C26 的中心處開有中心孔并與壓架底板通孔同軸設置,所述入軸定心壓套C25位于所述入軸定心壓座C26的中心孔內(nèi),所述入軸定心壓環(huán)C27固定安裝在入軸定心壓座C26 的底端,所述入軸定心壓套C25的下端穿過所述入軸定心壓環(huán)C27的中心孔,所述入軸定心壓套C25的上端與所述入軸定心壓塊C22連接,所述入軸上頂尖C24位于所述入軸定心壓套C25內(nèi),所述第二入軸壓簧C23的上端頂觸在所述入軸定心壓塊C22 上,所述第二入軸壓簧C23的下端頂觸在所述入軸上頂尖C24上;
所述鉚壓機構包括入軸底墊C29、鉚壓油缸C35、鉚桿C33、鉚壓壓頭C30、下頂尖氣缸C32和入軸定心下頂桿C31,所述鉚桿C33豎直布置,所述鉚壓油缸C35的活塞桿上設有所述鉚桿C33,所述鉚桿C33的頂端設有所述鉚壓壓頭C30,所述鉚壓壓頭C30穿過入軸底墊的中心孔頂觸在鉚刀A3上,所述鉚桿C33的中心處設有臺階通孔,所述下頂尖氣缸C32位于所述鉚桿C33的臺階通孔內(nèi),所述下頂尖氣缸C32 豎直布置,所述下頂尖氣缸C32的活塞桿上設有所述入軸定心下頂桿C31,所述入軸定心下頂桿C31的上端穿過鉚壓壓頭C30的中心孔頂觸在中心頂尖軸A2的底端上;
所述壓子C10位于所述入軸定心壓塊C22的正上方,所述預壓油缸C1、壓體、入軸氣缸C18、鉚壓油缸C35均安裝在所述機架上。
再進一步,所述取料機構包括取料基架K1、取料基座K2、取料左右滑臺K3、取料上下滑臺K4、用以夾持入軸后的汽車發(fā)電機轉子的取料卡板K6和用以取料卡板K6可旋轉360度的回轉裝置K5,所述取料基架K1位于取料工位的右側并安裝在所述機架上,所述取料基座K2固定在所述取料基架上,所述取料基架K1上設有取料左右移動滑軌,所述取料左右移動滑軌水平布置,所述取料左右滑臺K3安裝在所述取料左右移動滑軌上并與取料左右移動滑軌形成左右滑動副,所述取料左右滑臺K3與取料左右滑臺驅動裝置連接;
所述取料左右滑臺K3上設有取料上下移動滑軌,所述取料上下移動滑軌豎直布置,所述取料上下滑臺K4安裝在所述取料上下移動滑軌上并與取料上下移動滑軌形成上下滑動副,所述取料上下滑臺K4與取料上下滑臺驅動氣缸的活塞桿連接;
所述取料上下滑臺K4上設有所述回轉裝置K5,所述回轉裝置K5的回轉動力輸出端朝向取料工位并與所述取料卡板K6連接。
更進一步,所述抓料工位上還設有抓料頂桿組件,所述抓料頂桿組件包括抓料底墊B23、抓料中心頂桿B21和抓料中心頂桿氣缸B22,所述抓料底墊B23位于分度旋轉工作臺D上抓料工位的工件基座A的下方,所述抓料中心頂桿氣缸B22豎直布置,所述抓料中心頂桿B21的下端與所述抓料中心頂桿氣缸B22的活塞桿固定連接,所述抓料中心頂桿B21的上端依次穿過抓料底墊B23的中心孔頂觸在中心頂尖軸的底部;所述抓料底墊B23和抓料中心頂桿氣缸B22均固定在所述機架上。
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機架包括立柱、頂板J1和底板J2,所述頂板J1與底板 J2通過所述立柱連接。所述控制裝置包括控制面板,控制面板安裝在機架上。
如圖3所示,所述分度旋轉工作臺D包括旋轉臺D1、定向塊D2、分度轉軸和分度底座D3,所述旋轉臺D1上固定有定向塊D2,旋轉臺D1固定在分度轉軸上,通過軸承安裝在分度底座D3上,所述分度底座D3固定在設備機架的底板J2上,分度旋轉工作臺驅動裝置為旋轉電機,所述旋轉電機的動力輸送軸與分度轉軸連接,實現(xiàn)分度;定向塊D2朝向旋轉臺圓周的方向設有V型槽,在旋轉臺D1與該V型槽對應處設有定位孔,定位孔處安裝有可上下移動的定位軸,隨著分度旋轉工作臺分別在抓料工位、合攏工位、入軸工位、取料工位循環(huán)切換工作,在各工位完成準確定位;檢測也在取料工位進行。
如圖4所示,所述工件輸送動力驅動裝置為驅動電機,所述驅動電機通過齒輪和鏈條帶動工件臺板在輸送底架上左右移動,驅動電機安裝在輸送底架E5的右端,所述輸送底架E5的左端為進料端,所述工件輸送機構E設置有兩套,兩套工件輸送機構前后并排布置,當前面的工件輸送機構的工件臺板帶著下爪極、線圈和上爪極運動到抓料工位時,通過抓料機構將下爪極、線圈和上爪極依次抓到工件基座A上,而后面的工件輸送機構E的工件臺板E1此時在輸送底架E5的一端用以工人進行按放工件,即將下爪極、線圈和上爪極分別擱置在后面的工件輸送機構E上的下爪極放置器座E2、線圈放置器座E3和上爪極放置器座E4上;當前面的工件輸送機構上的工件均被抓走后,前面的工件輸送機構復位即往左運動到初始位置,用以工人進行安放工件,與此同時,后面的工件輸送機構往右運動到抓料工位以供抓料機構抓料,而當后面的工件輸送機構上的工件均被抓走后,后面的工件輸送機構復位即運動到左端初始位置,用以工人進行安放工件,如此循環(huán)反復,從而實現(xiàn)下爪極、線圈和上爪極三個工件的進料和輸送。輸送底架E5固定在設備機架的底板J2上,所述輸送底架E5上固定有工件輸送軌道E6,工件輸送軌道 E6上安裝有工件臺板E1,所述工件臺板E1上固定有上爪極放置器座E4、線圈放置器座E3和下爪極放置器座E2,所述上爪極放置器座E4、線圈放置器座E3和下爪極放置器座E2上都安裝有定位定向裝置和缺位檢測裝置。
如圖5和圖12所示,抓料基座B18安裝在設備機架的頂板J1上,所述抓料高度調(diào)節(jié)桿B19的下端安裝在抓料基座B18上,其上端與調(diào)節(jié)固定塊B25連接,調(diào)節(jié)固定塊B25固定在所述機架的頂板J1上,操作抓料高度調(diào)節(jié)桿B19可以調(diào)節(jié)抓料基座 B18的高度;所述抓料基座B18上固定有抓料前后軌道,抓料前后軌道上安裝有抓料前后滑臺B20,抓料前后滑臺B20可沿著抓料前后軌道來回運動或停止在要求的位置上;所述抓料前后滑臺B20上固定有抓料上下軌道和氣缸座B2,抓料上下軌道上安裝有抓料上下滑臺B3,氣缸座B2上固定有抓料氣缸和卸料氣缸B1,抓料上下滑臺B3在抓料氣缸作用下沿抓料上下軌道上下運動或停止;所述抓料上下滑臺B3上固定有抓料夾座B4,抓料夾座B4上固定有抓料門架B5、連接條B6,卡位氣缸B7通過連接條B6固定在抓料門架B5上;所述抓料夾座B4的通孔中安裝有卸料桿B17,所述卸料桿B17徑向即沿著其上下長度方向加工有長通孔,所述抓料門架 B5穿過卸料桿B17的長通孔,抓料門架B5在卸料桿B17的長通孔中根據(jù)需要作上下相對運動或停止;所述抓料門架B5的中部固定有抓料桿B13,所述抓料桿B13 的中心孔內(nèi)安裝有第一壓簧B10、漲塊B12、上漲芯B14、下漲芯B11;所述上漲芯B14與所述漲塊B12的上端配合,所述下漲芯B11與所述漲塊B12的下端配合,所述漲塊B12設置有四個,四個漲塊均布在所述抓料桿B13的底部;在第一壓簧B10 作用下上漲芯B14和下漲芯B11擠壓漲塊B12,使擠壓漲塊B12貼合在抓料桿B13 的中心孔內(nèi)壁;所述卡塊B8安裝在連接條B6的通孔中,在卡位氣缸B7作用下運動;所述壓圈B15通過第二限位桿B24安裝在抓料夾座B4上,第二壓簧B16套在第二限位桿B24上,第二限位桿B24的臺階面落在抓料夾座B4的臺階通孔的臺階面上;所述卸料桿B17與卸料氣缸B1連接,外型上部穿過抓料夾座B4,下部穿過壓圈B15;所述抓料底墊B23安裝在設備機架的底板J2上,抓料中心頂桿B21從抓料底墊B23 的中心孔中穿過,在抓料中心頂桿氣缸B22的作用下上下運動;所述抓料中心頂桿氣缸B22通過頂桿氣缸座固定在設備機架的底板J2上。
如圖6所示,合攏上油缸M1、合攏下油缸M4、下爪極定位機構和上爪極定位機構在合攏工序之后,均會復位。合攏上油缸M1固定在設備機架的頂板J1上,壓頭M3通過壓桿M2固定在合攏上油缸M1的活塞桿上,下爪極定位氣缸M5通過導軸固定在機架的底板J2上,合攏定位板M6安裝在導軸上,所述合攏定位板M6上固定有下爪極定向塊;上爪極定位氣缸M7固定在設備機架的底板J2上,合攏下油缸M4通過連接座固定在設備機架的底板J2上。
如圖7所示,第一級送軸底板F1通過墊柱固定在設備機架的底板J2上,所述第一級送軸底板F1固定有第一級導軌架和第一級導軌F2,第一級導軌F2安裝在第一級導軌架上,第二級送軸底板F3通過連接板固定在設備機架的頂板J1上,所述第二級送軸底板F3固定有第二級導軌架和第二級導軌F4,第二級導軌F4安裝在第二級導軌架上,第三級送軸腳架F5固定在設備機架的底板J2上,所述第三級送軸腳架F5上固定有第三級導軌F6,軸輸送平臺F7安裝在第三級導軌F6上,所述軸輸送平臺F7上安裝有軸上下移動平臺F8,所述軸上下移動平臺F8固定有夾座、夾塊和上下限位塊,所述上下移動平臺氣缸固定在所述軸輸送平臺F7上;夾座、夾塊和上下限位塊組成軸夾持件,軸夾持件包括第一級軸夾持件、第二級軸夾持件和第三級軸夾持件,軸夾持件的作用是用以夾持轉子軸。
如圖8、圖13和圖14所示,轉子軸的頂端設有上頂尖孔,其底端設有下頂尖孔;所述壓體包括上壓體C5、中壓體C11和下壓體C12;預壓油缸C1通過上加強桿C2 固定在設備機架的頂板J1上,入軸油缸C4通過入軸油缸座C3固定在預壓油缸C1 的活塞桿上,所述入軸油缸C4通過上壓體C5、中壓體C11與下壓體C12固定連接,所述下壓體C12由固定在頂板上的軸承導向;所述入軸油缸座42兩側安裝有第一入軸壓簧C16,第一入軸壓簧C16下端安裝有預壓塊C17;入軸定心壓架C19由固定在頂板J1上的軸承導向,下端固定有入軸定心壓座C26,所述入軸定心壓座C26 下端固定有入軸定心壓環(huán)C27,內(nèi)部安裝有入軸定心壓套C25、入軸上頂尖C24和第二入軸壓簧C23;所述上壓體C5固定在入軸油缸C4的下端蓋上,下壓體C12通過中壓體C11固定在上壓體C5上;所述中壓體C11中心加工有臺階通孔和周向限位,壓頭C8與壓子C10固定后安裝在中壓體C11的臺階通孔中,周向受限不能轉動,在外力作用下可以軸向移動;壓力傳感器上蓋C6固定在入軸油缸的活塞桿上,壓力傳感器C7、壓力傳感器下蓋C9固定在壓力傳感器上蓋C6上;所述上壓體C5中心加工有臺階通孔,壓力傳感器上蓋C6、壓力傳感器C7、壓力傳感器下蓋C9安裝在上壓體的臺階通孔中,軸向有一定移動距離;所述壓簧襯套C14固定在入軸油缸座C3的兩邊孔中,中心加工有臺階通孔,預壓塊導桿的臺階面落在壓簧襯套C14 的臺階通孔的臺階面上,預壓塊導桿與預壓塊C17固定連接,第一入軸壓簧C16 安裝在壓簧襯套C14上,第一入軸壓簧C16的下端壓在預壓塊C17上;所述軸承C13 固定在設備機架的頂板J1上,下壓體C12上的導桿安裝在軸承C13內(nèi)孔中,在外力作用下作上下移動;所述入軸定心壓座C26和壓座壓蓋C15固定在入軸定心壓架 C19的底板上,入軸定心壓環(huán)C27、限位塊C21固定在入軸定心壓座C26上,入軸定心壓座C26、入軸定心壓環(huán)C27固定后形成中心臺階通孔,入軸定心壓套C25與入軸定心壓塊C22固定后安裝在入軸定心壓座C26的臺階通孔中,與限位塊C21有數(shù)毫米的軸向間隙;所述入軸定心壓套C25中心加工有臺階通孔,入軸上頂尖C24 安裝在其臺階通孔中,入軸上頂尖C24上部安裝有第二入軸壓簧C23,在第二入軸壓簧C23的作用下,入軸上頂尖C24的臺階端面貼在入軸定心壓套C25的臺階通孔的臺階端面上,第二入軸壓簧C23的上端作用在入軸定心壓塊C22上;所述壓座壓蓋C15和入軸定心壓架C19的壓架底板上都加工有通孔,限位塊C21固定安裝后形成同軸通孔,入軸操作時壓子C10通過該通孔壓在入軸定心壓塊C22的上端面上,完成入軸操作;所述入軸氣缸C18、軸承C20固定在設備機架的頂板1上,入軸定心壓架C19的壓架導桿安裝在軸承C13內(nèi)孔中,在入軸氣缸C18作用下做上下移動;所述鉚壓油缸C35通過鉚缸腳板C34和加強桿C28固定在設備機架的底板2上,鉚桿 C33與鉚壓油缸C35的活塞桿連接,鉚桿C33上端固定有鉚壓壓頭C30;所述入軸底墊C29固定在設備機架的底板J2上,中心加工有中心孔,鉚壓壓頭C30穿入該中心孔中;所述鉚桿C33中心加工有臺階通孔,入軸定心下氣缸C33固定在鉚桿的臺階通孔中,入軸定心下氣缸C33的活塞桿上固定有入軸定心下頂桿C31,所述鉚壓壓頭C30中心加工有中心孔,入軸定心下頂桿C31穿過鉚壓壓頭C30的中心孔。
如圖9所示,檢測氣缸H1固定在設備機架的頂板J1上,所述檢測架包括上檢測架H4和下檢測架H5,上檢測架H4由固定在設備機架頂板J1上的軸承導向,電子尺H3固定在上檢測架上,上檢測環(huán)H6通過導軸固定在上檢測架H4上;下檢測環(huán)H7通過導軸固定在下檢測架H5上。
如圖10所示,取料基架K1的上端和下端分別固定在設備機架的頂板J1和底板 J2上,取料基座K2固定在取料機構基架K1上,所述回轉裝置K5的回轉動力輸送端朝向左側并安裝有取料卡板K6。
如圖11和圖15所示,工件基座A安裝在分度旋轉工作臺D上,在各工位與各自機構配合完成工件的定位、定向和頂托作用,所述基座固定板A16固定有直線軸承,基座固定板A16固定在分度旋轉工作臺D上;基座本體A10是由三個基座導桿A9和三個直線軸承分別組成的移動副作導向、在導桿彈簧A5的作用下向上移動,在外力下壓時向下移動,直線軸承固定在基座固定板A16上;護套 A7落在直線軸承端面上,導桿彈簧A5下端面抵觸在護套A7的臺階通孔的臺階面上,導桿彈簧A5上端面抵觸在基座上承板A8的下端面上;所述爪極托板A4 與基座下連板A15通過基座導桿A9、墊圈A14和螺栓固定連接,導套A13固定在基座下連板A15上;基座上承板A8在基座導桿A9定位、經(jīng)聚胺脂彈塊A6與爪極托板A4連在一起;所述基座導桿A9與固定在基座固定板A16的直線軸承形成上下移動副,在導桿彈簧A5彈力作用下使基座下連板A15的頂面緊貼在基座固定板A16的底面上;所述上爪極定向塊A11和上爪極定向塊頂桿A12安裝在基座本體A10的通孔中,上爪極定向塊頂桿A12穿過導套A13內(nèi)孔,在自重作用下上爪極定向塊頂桿的臺階面落在導套A13的頂面上,上爪極定向塊A11落在上爪極定向塊頂桿A12上;基座本體A10的中心孔為臺階通孔,底面落在基座本體A10的中心孔的臺階面上;所述鉚刀A3的中心加工有臺階通孔,中心頂尖軸A2的下端面落在鉚刀A3的臺階通孔的臺階層面上,在外力作用下中心頂尖軸 A2可以向上移動;所述鉚刀A3安裝在基座本體A10的中心孔的臺階面上,在外力作用下可以向上移動一定距離;所述中心頂尖軸A2安裝有彈片A1,在工作過程中保證足夠彈力,避免中心頂尖軸A2由于自重上下移動。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包括工件輸送、抓料、合攏、轉子軸輸送、入軸、檢測和取料;
所述工件輸送機構E設置有兩套,分別控制各自工件臺板移動到需要的多個位置包括下爪極抓料位、線圈抓料位、上爪極抓料位,準確停穩(wěn),便于各工件的抓取和放置操作,每套工件臺板上安裝有3個工件器座即下爪極放置器座E2、線圈放置器座E3和上爪極放置器座E4,每個工件器座安裝有工件定位組件,保證工件的準確定位,每個工件器座還安裝有缺位傳感器,實現(xiàn)對工件的缺位檢測,設備作所需要的處理操作;經(jīng)抓料機構B將工件抓到分度旋轉工作臺D上的抓料工位的工件基座上;所述轉子軸輸送機構F將轉子軸定位定向,并傳送到入軸工位所要求的位置,并配合入軸工位完成入軸工作;所述抓料機構B準確將多種工件即下爪極、線圈和上爪極放置到安裝在分度旋轉工作臺D的工件基座A上;經(jīng)過合攏機構合攏,所述合攏機構的下爪極定向塊可以移動徑向調(diào)節(jié),以滿足不同大小爪極的定向定位,壓頭M3可更換,如果用戶有特殊要求,可以很方便的置換;入軸機構C中安裝有壓力傳感器,對入軸過程壓力檢測,在操作面板上顯示壓力數(shù)值,并根據(jù)操作設定值,對超出設定值時報警提示,設備根據(jù)要求進行處理,便于判斷工件是否合格;所述檢測機構安裝有上檢測環(huán)H6、下檢測環(huán)H7和電子尺H3,當檢測機構工作時,上檢測環(huán)H6、下檢測環(huán)H7之間產(chǎn)生的位置差反應到電子尺H3上,從而實現(xiàn)檢測的效果;在操作面板上顯示檢測數(shù)值,并根據(jù)操作設定值,對超出設定值時報警提示,設備根據(jù)要求進行處理,便于判斷工件是否合格;所述自動取料機構K安裝有取料左右滑臺驅動裝置,保證取料左右滑臺K3可以在取料位置和放料位置分別可靠工作,還可以根據(jù)用戶需求設置等待位方便于操作;取料左右滑臺K3上有取料上下滑臺,取料上下滑臺K4上安裝有回轉裝置K5和取料卡板K6,操作回轉裝置K5使取出工件掉頭,根據(jù)用戶設定是否操作回轉裝置K5,根據(jù)用戶設定將工件放置于需要的位置。
具體如下:
一、抓料過程:
抓料機構B在實施抓料的時候,設有等待位、抓料位和卸料位,等待位為抓料機構的初始位置,抓料位位于工件輸送機構E的輸送底架E5的右部上方,抓料位是相對固定的,所以需要工件臺板E1將工件輸送到抓料位,所述卸料位即分度旋轉工作臺D上的抓料工位。
1、下爪極抓料過程
抓料中心頂桿B21上移到位,頂推工件基座A中的中心頂尖軸A2上移到位,中心頂尖軸A2的上部伸出爪極托板A4端面;與此同時,工件輸送機構E將下爪極送到抓料位、同時抓料機構B從等待位移到抓料位,抓料夾座B4下移到位,通過抓料門架B5、抓料夾座B4與抓料夾座B4固定的抓料桿B13穿入下爪極中心孔中,安裝在抓料桿B13中的第二壓簧B16受壓通過漲塊B12漲緊下爪極中心孔,抓料夾座B4上移到位,抓緊下爪極的抓料桿B13連同下爪極也上移到位,下爪極脫離工件輸送機構E;抓料機構B從抓料位移到卸料位,同時工件輸送機構E將線圈送到抓料位;抓料夾座B4向下移到位,與抓料夾座B4固定連接且抓緊下爪極的抓料桿B13也下移到位;卸料桿B17下移壓到下爪極一起下移到位,下爪極的內(nèi)孔被穿到工件基座的中心頂尖軸A2中,下爪極下端面貼在工件基座的爪極托板A4上,卸料桿B17壓緊下爪極內(nèi)端面;抓料夾座B4上移到位,與抓料夾座B4固定連接的抓料桿B13也上移到位,由于漲塊B12對下爪極的漲力小于下卸料桿B17的下壓力,下爪極脫離抓料桿B13留在工件基座的爪極托板 A4上;最后卸料桿B17上移到位,完成下爪極的放置工作。
2、線圈抓料過程
緊接下爪極抓料完畢后,抓料機構B從卸料位移到工件輸送機構E的抓料位;抓料夾座B4向下移到位,安裝在抓料夾座B4的第二壓簧B16受壓,壓圈B15 壓在線圈上端面,通過抓料門架B5固定在抓料夾座B4的連接條B6也下移到位,安裝在連接條B6內(nèi)的卡塊B8的工作面處在線圈下端面以下;同時卡位氣缸B7 推動卡塊B8前移到位,當卡塊B8上移時卡塊的工作面貼在線圈下端面上,抓料夾座B4向上移到位,安裝在抓料夾座B4上的壓圈B15和卡塊B8也上移到位,上移過程中由于第二壓簧B16持續(xù)受壓,壓圈B15壓緊線圈的上端面,卡塊B8 的工作面托緊線圈的下端面,線圈脫離工件輸送機構E;接著抓料機構B從抓料位移到卸料位,同時工件輸送機構E將上爪極送到抓料位;抓料夾座B4向下移到位,安裝在抓料夾座B4上的壓圈B15和卡塊B8也下移到位,線圈在壓圈B15 和卡塊B8帶動下移到位,線圈內(nèi)孔落在下爪極的臺階上,卡位氣缸B7拉動卡塊 B8后移到位,當卡塊B8上移時工作面不會貼在線圈端面上,此時卸料桿B17下移到位壓緊線圈上端面,接著抓料夾座B4上移到位,安裝在抓料夾座B4上的壓圈B15和卡塊B8也上移到位,由于卡塊B8工作面已脫開線圈端面,線圈留在下爪極的臺階上,最后卸料桿B17上移到位,完成線圈的放置工作。
3、上爪極抓料過程
緊接線圈抓料完畢后,抓料機構B從卸料位移到抓料位,抓料夾座B4向下移到位,通過抓料門架B5、抓料夾座B4與抓料夾座B4固定的抓料桿B13穿入上爪極的中心孔中,安裝在抓料桿B13中的第二壓簧B16受壓通過漲塊B12漲緊上爪極的中心孔;接著抓料夾座B4上移到位,抓緊上爪極的抓料桿B13連同上爪極也上移到位,上爪極脫離工件輸送機構E;抓料機構B從抓料位移到卸料位,同時工件輸送機構E將取完工件的工件臺板E1移到原位;然后抓料夾座B4向下移到位,與抓料夾座B4固定連接且抓緊上爪極的抓料桿B13連同上爪極也下移到位,卸料桿B17下移壓到上爪極端面后一起下移到位,上爪極的中心孔被穿入工件基座的中心頂尖軸A2中,上爪極臺階落在線圈孔中,卸料桿B17壓緊上爪極上端面,抓料夾座B4上移到位,與抓料夾座B4固定連接的抓料桿B13也上移到位,由于漲塊B12對上爪極的漲力小于下卸料桿B17的下壓力,上爪極脫離抓料桿B13留在線圈上,最后卸料桿B17上移到位,完成上爪極的放置工作,同時,抓料機構從卸料位移到等待位。
二、合攏過程:
合攏下油缸M4工作,固定在合攏下油缸M4活塞桿上的中心頂尖軸頂桿上移到位,并頂在工件基座的中心頂尖軸A2的底端即下端面上;接著上爪極定位氣缸M7工作,固定在上爪極定位氣缸M7活塞桿上的上爪極定位頂桿上移到位,并通過工件基座上的上爪極定向塊頂桿A12使上爪極定向塊A11上移到位,上爪極的極爪落在上爪極定向塊A11的V型槽中;接著下爪極定位氣缸M5工作,固定在下爪極定位氣缸M5活塞桿上的合攏定位板M6下移,固定在合攏定位板M6 上的下爪極定向塊下移,下爪極的極爪落在下爪極定向塊的V型槽中;然后合攏上油缸M1工作,固定在合攏上油缸M1的活塞桿上的壓桿M2下移,固定在壓桿M2上的壓頭M3下移,通過下壓上爪極的端面,壓緊上爪極、線圈和下爪極,此過程中下爪極定向塊一直緊壓下爪極的極爪上;最后上爪極定位氣缸M7、下爪極定位氣缸M5反向動作,與之活塞桿連接的元件都回到原位,上爪極定向塊 A11由于自重下移到原位,合攏定位板M6上移到原位,固定在合攏定位板M6 上的下爪極定向塊上移到原位;接著合攏上油缸M1、合攏下油缸M4反向動作,固定在合攏下油M4缸活塞桿上的中心頂尖軸頂桿下移到原位,固定在合攏上油缸M1的活塞桿上的壓桿M2上移到原位,固定在壓桿M2上的壓頭M3上移到原位;合攏工作完成。
三、入軸過程:
下頂尖氣缸C32動作,固定在下頂尖氣缸C32活塞桿上的入軸定心下頂桿 C31上移到位,并頂在工件基座中的中心頂尖軸A2的底端即下端面,與此同時,轉子軸輸送機構F將轉子軸送到入軸工位,此時待入軸工作的轉子軸位于入軸工位的工件基座的中心正上方;接著轉子軸輸送機構F的軸上下移動平臺F8下移到位,轉子軸隨之下移到待入軸轉子軸的下端定位在工件基座的中心頂尖軸A2 上;接著入軸氣缸C18動作,入軸定心壓架C19下移到入軸起壓位,固定在入軸定心壓架C19上的入軸定心壓座C26一并下移到入軸起壓位,入軸定心壓座C26 內(nèi)的第二入軸壓簧C23受壓,使入軸上頂尖C24定位在轉子軸的上頂尖孔中;接著固定在軸上下移動平臺F8上的第三級軸夾持件松開轉子軸,之后轉子軸輸送機構的軸輸送平臺F7退到原位;接著預壓油缸C1工作,與預壓油缸C1的活塞桿固定連接的入軸油缸座C3、入軸油缸C4、上壓體C5、壓力傳感器下蓋C9、中壓體C11、下壓體C12和壓簧襯套C14下移,安裝在壓簧襯套C14上的第一入軸壓簧C16和預壓塊C17也一起下移,同時入軸油缸C4工作,固定在入軸油缸 C4活塞桿上的壓力傳感器上蓋C6和壓力傳感器C7也下移,安裝在壓力傳感器 C7下面的壓頭C8和壓子C10也下移;當預壓塊C17壓到上爪極后受阻,第一入軸壓簧C16受壓,即為第一級預壓,其它元件繼續(xù)下移;當壓子C10壓到入軸定心壓塊C22后,入軸定心壓塊C22與固定一起的入軸定心壓套C25也一起下移,當入軸定心壓套C25壓到轉子軸的頂端后,轉子軸受壓下移壓入上爪極和下爪極的內(nèi)孔中,轉子軸到位時,入軸定心壓環(huán)C27正好壓在上爪極上,將上爪極、下爪極壓實,即為第二級預壓;保持預壓油缸C1和入軸油缸C4的壓力,由于入軸定心壓塊C22的限位作用,轉子軸不再下移;接著鉚壓油缸C35動作,鉚桿C33 和與它固定的鉚壓壓頭C30一起上移,鉚壓壓頭C30頂壓到工件基座中的鉚刀,鉚刀A3一起上移,一直到鉚刀A3的鉚刀刀齒鉚壓下爪極,將下爪極鉚緊在轉子軸上;最后鉚壓油缸C35反向動作,鉚桿C33和與它固定的鉚壓壓頭C30一起下移到原位,鉚刀A3脫離下爪極回到原位,下頂尖氣缸C32反向動作,入軸定心下頂桿C31下移到原位,預壓油缸C1和入軸油缸C4反向動作,與之活塞桿連接的各元件上移到原位,入軸氣缸C18反向動作,與之活塞桿連接的各元件上移到原位,入軸過程完成。
本實用新型采用四工位分度旋轉工作臺,配備有兩套工件輸送機構E、抓料機構B、合攏機構、入軸機構C、檢測機構、自動取料機構K,只需在外將工件放置獨自工位,設備內(nèi)無需手工操作,實現(xiàn)汽車發(fā)電機轉子裝配要求,工作效率高、加工精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