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把手單元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把手單元,該把手單元安裝在后備箱蓋板上, 用于打開和關閉后備箱蓋板,所述后備箱蓋板關閉汽車后備箱中的容 納空間。
背景技術:
通常,在汽車后備箱地板的下方設置用于貯存?zhèn)涮ズ?或工具的
貯存空間。如圖8所示,由稱為后備箱蓋板1的地板關閉該貯存空間 的上方開口。把手單元安裝在后備箱蓋板l上,通過抓住把手單元的 把手提起后備箱蓋板1來打開貯存空間的上方開口。
傳統(tǒng)上,存在許多把手單元,其中,主體和把手通過單個金屬 銷彼此連接。把手通過金屬銷可旋轉地安裝在主體上,即使大的拉力 作用在把手上,把手也不會從主體上脫開,并且把手具有能夠經受長 期使用的強度。但是,由于需要例如金屬銷等獨立的零件,所以涉及 的零件數增加,并且裝配工作和零件管理變得復雜和麻煩,從而帶來 產品成本增加的問題。
》克服該問題,傳統(tǒng)上已經提出了一些把手單元,其中,不使 用金i銷,而是在把手上一體地形成旋轉軸,在美國專利NO. 6719332 中公開了一種這樣的把手單元。在美國專利No. 6719332所公開的閂 鎖單元中,如該文獻的圖3A至3C、圖7A至圖7B所示, 一對旋轉軸 (凸出部)從把手的外側突出,通過將旋轉軸插入到在殼體中形成的 軸承(孔)中,可以將把手容易地裝配到殼體中。
但是,在上述美國專利No. 6719332所公開的構造中,當抓住把 手提起后備箱蓋板時,向上拉把手的力作用在旋轉軸上。后備箱蓋板 通常很重,當試圖提起后備箱蓋板時,需要對旋轉軸施加很大的拉力, 該拉力使得與旋轉軸相連的把手臂部彎曲。結果,旋轉軸朝向與軸承
脫離的方向移動,從而擔心旋轉軸從軸承脫離。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這樣一種把手單元,該把手單元通過在把 手上一體地形成旋轉軸來減少零件的數量,并且即使在把手上施加大 的拉力,也不用擔心旋轉軸從軸承脫離。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把手單元,該把手單元包 括主體和把手。所述主體包括內壁;在兩側形成在內壁上的一對軸 承;以及一對保持壁,該對保持壁形成為分別與所述一對軸承隔開。 所述把手包括 一對支撐壁;以及一對旋轉軸,該對旋轉軸分別從所 述一對支撐壁向外伸出,并且分別與所述一對軸承接合。其中,把手 安裝在主體上,從而可以在從貯存位置到操作位置的范圍內旋轉;所 述一對保持壁中的每個保持壁與所述一對支撐壁中的對應一個支撐 壁形成為當把手處于貯存位置時,所述保持壁與所述支撐壁不相互 面對,當把手處于操作位置時,所述保持壁與所述支撐壁相互面對; 當把手處于操作位置時,所述一對支撐壁中的每個支撐壁通過彎曲與 所述一對保持壁中的對應一個保持壁接觸。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每個保持壁與內壁的相應一側之間的 距離可以設置為小于從每個支撐壁的面向相應保持壁的一側到相應 旋轉軸的末端的距離。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每個支撐壁與相應保持壁之間的距離 可以設置為小于每個旋轉軸插入相應軸承內的插入量。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每個支撐壁與相應保持壁之間的距離 可以設置為大于從每個旋轉軸的基端到相應軸承的距離。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主體和把手可以由樹脂模制而成。在 支撐壁上可以形成具有平坦形狀的第一支承面,以包圍旋轉軸的基 端。在內壁上可以形成為具有平坦形狀的第二支承面,以包圍軸承的 周邊。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六方面,主體可包括彈簧支撐件,該彈簧支撐 件與主體形成為一體,以便與連接所述一對軸承的直線相交。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由于旋轉軸一體地形成在把手的支撐 壁上,所以減少了零件數量,并且可以簡化裝配工作和零件管理,由 此可降低產品成本。此外,即使大的拉力作用在旋轉軸上并導致支撐 壁彎曲,使得支撐壁軸向移動,但由于保持壁從內側與支撐壁接觸以 調節(jié)支撐壁的變形量,所以不用擔心旋轉軸從軸承脫離。
此外,由于支撐壁和保持壁的形成位置調節(jié)為使得當把手處于 貯存位置時支撐壁不面對保持壁,所以在將把手推入主體內以便使把
手接收在C:存位置的過程中,可在支撐壁彎曲的同時將旋轉軸插入軸
承內,從而便于將把手裝配到主體上。
特別是,通過根據本發(fā)明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的構造,即使大 的拉力作用在旋轉軸上,并導致支撐壁彎曲,但由于在旋轉軸從軸承 脫離之前,保持壁從內側接觸支撐壁以限制支撐壁的變形量,所以能 夠可靠地防止旋轉軸從軸承脫離。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旋轉軸基端與軸承開口之間的距離限 定旋轉軸的軸向間隙。通過使該距離小于保持壁和支撐壁的相互面對 側之間的距離,即使旋轉軸軸向移動,但由于在支撐壁到達保持壁之 前旋轉軸的移動量受到限制,所以不用擔心由于保持壁和支撐壁的接 觸而產生磨損,并且產生與保持壁和支撐壁的撞擊相關的令人不舒服 的撞擊噪音。從而獲得了良好的可操作性。
此外,當把手單元的各個構成零件用樹脂模制時,與角落部分 (例如旋轉軸的基端周邊和軸承的開口周邊)對應的部分的機械加工 精度通常較低。為解決這個問題,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形成了從 旋轉軸的基端周邊和軸承的幵口周邊突出的平坦支承面,以限定旋轉 軸在支承面之間的軸向間隙,從而能夠高精度地調節(jié)間隙。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六方面,扭轉螺旋彈簧安裝在彈簧支撐件上, 從而把手構造為借助扭轉螺旋彈簧的推力從操作位置返回到貯存位 置。由于彈簧支撐件與主體一體地形成,所以不會導致構成零件的數 量增加。
通過下面參考附圖所作的詳細描述可以更全面地看出本發(fā)明的 這些和其它目的及優(yōu)點,在附圖中
圖1A和1B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把手單元的整體構造的
透視圖,其中圖1A示出把手處于貯存位置的狀態(tài),圖1B示出把手處
于操作位置的狀態(tài);
圖2是示出根據本實施例的把手單元的整體構造的分解透視圖; 圖3A至3C是示出根據本實施例的把手單元的把手的一組視圖,
其中圖3A是把手的俯視圖,圖3B是把手的仰視圖,圖3C是把手的
側視圖4A至4C是示出根據本實施例的把手單元的主體的一組視圖, 其中圖4A是俯視圖,圖4B是側視圖,圖4C是沿著圖4A的線A-A
截取的剖視圖5A至圖5C是示出根據本實施例的把手單元的把手的旋轉位 置的側面剖視圖,其中圖5A是示出把手處于貯存位置的視圖,圖5B 是示出把手從貯存位置露出的視圖,圖5C是示出把手處于操作位置 的視圖6A和6B是示出根據本實施例的把手單元的旋轉軸和軸承之 間的關系的圖,其中圖6A是放大透視圖,圖6B是放大剖視圖7A和7B是示出當根據本實施例的把手單元的把手處于操作 位置時旋轉軸和軸承之間的關系的放大剖視圖,其中圖7A示出了沒 有外力沿向上拉起把手的方向作用在把手上的狀態(tài),圖7B示出了外 力沿向上拉起把手的方向作用在把手上的狀態(tài);以及
圖8是示出安裝在汽車的后備箱蓋板上的把手單元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考附圖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圖1A至7B是示出根據本實施例的把手單元的圖。圖1A和1B 是示出根據本實施例的把手單元的整體構造的透視圖,圖2是示出同 一把手單元的整體構造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1A至圖2所示,實施例的把手單元包括主體IO和把手30,
其中主體10設計為安裝到后備箱蓋板1的一部分上,把手30安裝在
主體10上,并且適合在從貯存位置到操作位置的預定范圍內自由旋 轉。圖1A示出了把手30處于忙存位置的狀態(tài),圖1B示出了把手30 處于操作位置的狀態(tài)。如后面所描述的,借助扭轉螺旋彈簧的推力, 把手30在正常狀態(tài)下處于貯存位置。
此外,主體10和把手30是由例如塑料等合成樹脂制成的樹脂 模制產品。
例如,如圖8所示,把手單元安裝在位于后備箱蓋板1的一側 邊緣的中央附近的位置,所述后備箱蓋板1關閉汽車后備箱的地板2 下方的忙存空間。該后備箱蓋板1在正常狀態(tài)下關閉貯存空間的開 口,通過抓住并向上拉把手單元的把手30以將后備箱蓋板1從關閉 狀態(tài)提起來,可以打開貯存空間的開口。
圖3A至3C是示出根據本實施例的把手單元的把手的一組視圖, 其中圖3A是俯視圖,圖3B是仰視圖,圖3C是側視圖。
如圖2至圖3C所示,把手單元的把手30具有基端部分31和操 作部分32,其中基端部分31可樞轉地支撐在主體IO上,操作部分 32從基端部分31延伸,在操作部分32的中心具有開口。在把手30 的基端部分31 —體地形成有一對支撐壁34和一對旋轉軸33,所述 支撐壁34從基端部分31的各側面邊緣向下延伸,所述旋轉軸33從 各個支撐壁34的外側向外突出。
圖4A至4C是示出根據本實施例的把手單元的主體的一組視圖, 其中圖4A俯視圖,圖4B是側視圖,圖4C是沿圖4A的線A-A截取的 剖視圖。
如圖2至圖4C所示,在把手單元的主體IO上形成有從主體10 的表面向下凹陷的貯存凹陷部12。在該貯存凹陷部12中,貯存凹陷 部12的前部形成為第一凹陷部13,該第一凹陷部13具有給定的深 度以貯存把手的基端部分31;貯存凹陷部12的后部形成為第二凹陷 部14,該第二凹陷部14用于貯存把手30的操作部分32,并且第二 凹陷部14的深度比第一凹陷部13的深度淺。第一凹陷部13和第二 凹陷部14是連續(xù)形成的,并且在這兩個凹陷部之間的邊界部分中形
成有階梯部分15。此外,在貯存凹陷部12的后部形成有凸出部分16, 該凸出部分16的大致中心部分從第二凹陷部14凸起到與主體表面 11的高度相同的高度。
在貯存凹陷部12的位于第一凹陷部13兩端的彼此面對的兩個 側壁17的內表面中,形成有一對由通孔構成的軸承18。把手30的 旋轉軸33 (將在后面描述)插入這些軸承18中。在本實施例中,軸 承18形成為通孔。但是,軸承18可以形成為凹入的槽或凹陷槽。
此外,在該貯存凹陷部12中,在第一凹陷部13中一體地形成 有一對保持壁19和一對旋轉止動件20,此外,在第一凹陷部13和 第二凹陷部14之間的階梯部分15上一體地形成有彈簧支撐件21。 所述一對保持壁19分別形成在與對應的軸承18間隔給定距離的位 置,以便分別與側壁17平行。另一方面,旋轉止動件20分別形成為 具有從第一凹陷部13突出的形狀,并且以任意角度傾斜,從而通過 把手30的基端與旋轉止動件20之間的接觸來限制把手30繼續(xù)旋轉。 旋轉止動件20限定了將要由使用者拉動的把手30的操作位置。
如圖2和4B所示,在從階梯部分15延伸出來的彈簧支撐件21 中,基部21a從主體10的階梯部分15伸出,并且,圓柱形彈簧支撐 部分21b從基部21a水平伸出,彈簧支撐部分21b的末端是自由端。 彈簧支撐部分21b處于穿過所述一對軸承18的直線上,并且扭轉螺 旋彈簧40安裝在彈簧支撐部分21b上。正常狀態(tài)下,扭轉螺旋彈簧 40的推力將把手30沿著從操作位置向貯存位置的方向推動。在本實 施例中,由于彈簧支撐件21和主體IO—體形成,所以沒有增加構成 產品的零件的數量。
圖5A至5C是示出根據本實施例的把手單元的把手的旋轉位置 的剖視圖,其中圖5A示出了處于貯存位置的把手,圖5B示出了從貯 存位置露出或向上傾斜的把手,圖5C示出了處于操作位置的把手。
如圖5A所示,支撐壁34和保持壁19設置為,當把手30處于 貯存位置時支撐壁34和保持壁19不相互面對。當將把手30裝配到 主體10上時,首先,將扭轉螺旋彈簧40安裝到主體10的彈簧支撐 件21上,然后,將把手30的一對旋轉軸33從主體10的內側插入到
對應的軸承18中,由此將把手30裝配到主體10上(參考圖2)。 此時,由于把手30的支撐壁34與主體10的側壁17接觸并從而產生 彎曲,所以通過在將把手30保持在處于貯存位置的姿態(tài)的同時將把 手30裝配到主體10上,來防止支撐壁34與保持壁19干涉,從而旋 轉軸33可與軸承18接合。
在裝配到主體IO上的把手30中,旋轉軸33被可樞轉地支撐在 軸承18中,從而把手30可在旋轉軸33上自由旋轉。
通過輕輕推動把手30的基端部分31,使得把手30從貯存位置 開始旋轉,由此把手30從貯存凹陷部12露出(參考圖5B)。在把 手30從貯存凹陷部12露出以后,可以抓住把手30的操作部分32 將把手30旋轉到操作位置。支撐壁34和保持壁19設計成,當把手 30處于操作位置時支撐壁34和保持壁19相互面對(參考圖5C)。 圖6A和圖6B是示出根據本實施例的把手單元的旋轉軸和軸承 之間的關系的圖,其中圖6A是放大透視圖,圖6B是放大剖視圖。
如圖6A和圖6B中所示,在旋轉軸33的基端周邊形成有平坦的 支承面33a,該支承面33a從支撐壁34的外側突出。此外,在軸承 18的開口周邊也形成有平坦的支承面18a,該支承面18a從主體10 的內側突出。這些支承面18a、 33a設置成,當把手30裝配到主體 10上時支承面18a、 33a彼此面對。通過在支承面33a和18a之間限 定的距離"來限定旋轉軸33的軸向間隙。
對于作為樹脂模制產品的主體IO和把手30,通常來說,與角落 部分(例如旋轉軸33的基端周邊和軸承18的開口周邊)對應的部分 的機械加工精度較低。因此,由于在支撐壁34和主體10的側壁17 之間限定的間隙,把手30可能寬松地裝配在主體IO上。但是,在本 實施例中,分別在旋轉軸33的基端周邊和軸承18的開口周邊形成平 坦的支承面33a和18a,這些支承面分別從旋轉軸33的基端周邊和 軸承18的開口周邊突出,以限定旋轉軸33在支承面33a和18a之間 的軸向間隙,由此可以高精度地調節(jié)間隙。
圖7A和7B是示出當根據本實施例的把手單元的把手處于操作 位置時,旋轉軸和軸承之間的關系的放大剖視圖,其中,圖7A示出
了沒有外力沿向上拉起把手的方向作用在把手上的狀態(tài),圖7B示出 了外力沿向上拉起把手的方向作用在把手上的狀態(tài)。
如圖7A所示,對于根據本實施例的把手單元,當把手30處于 操作位置時,在保持壁19面向支撐壁34的一側和內壁17的內側之 間限定的距離L,設置為小于從支撐壁34面向保持壁19的一側到旋 轉軸33的末端的距離L2。此外,從不同的觀點來看,在保持壁19 和支撐壁34的相互面對的一側之間限定的距離L3設置為小于旋轉軸 33插入到軸承18內部的長度L4。
因此,當抓住把手30以提起后備箱蓋板1時,大的外力沿著向 上拉起把手30的方向作用在旋轉軸33和軸承18之間的接觸點上。 由于這樣作用的外力,支撐壁34按照圖7B所示的方式彎曲,使得旋 轉軸33趨向于從軸承18脫離。但是,由于如上所述,各個距離設置 為L"Ls和L3<L4,所以在旋轉軸33從軸承18脫離之前,支撐壁34 與保持壁19接觸,由此限制了支撐壁34繼續(xù)彎曲。因此,防止了旋 轉軸33從軸承18脫離。
此外,如圖7A所示,在形成于旋轉軸33和軸承18的周邊上的 各個支承面33a和18a之間限定的距離U設置為小于在保持壁19和 支撐壁34的相互面對的一側之間限定的距離U。因此,即使把手30 在長度L5的范圍內軸向移動,支撐壁34也絕對不會與保持壁19接 觸,由此防止了由于支撐壁34和保持壁19的接觸而產生磨損,以及 由于支撐壁34和保持壁19的撞擊而產生撞擊噪音,從而能夠獲得良 好的可操作性。
應該注意,本發(fā)明不限定上述實施例,因此,在本發(fā)明的精神 和范圍內,當然可以對本發(fā)明進行各種修改和改變。例如,本發(fā)明可 以應用于美國專利No. 6719332中所公開的帶有閂鎖的把手單元。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由于旋轉軸一體地形成在 把手的支撐壁上,所以減少了構成產品的零件的數量,可以簡化裝配 工作和零件管理,從而可降低產品成本。此外,即使大的拉力作用在
旋轉軸上并使支撐壁彎曲,由于保持壁從內側接觸支撐壁以調節(jié)支撐 壁的變形量,所以能夠可靠地防止旋轉軸從軸承脫離。
本申請要求2007年7月6日提交的日本專利申請 NO. 2007-179087的優(yōu)先權,該日本專利申請的全部內容以引用的方 式并入本文。
權利要求
1.一種把手單元,包括主體,包括內壁;一對軸承,其在兩側形成在所述內壁上;一對保持壁,其形成為分別與所述一對軸承間隔開;以及把手,包括一對支撐壁;一對旋轉軸,其分別從所述一對支撐壁向外突出,并且分別與所述一對軸承接合,其中,所述把手安裝在所述主體上,以便可在從貯存位置到操作的范圍內旋轉,所述一對保持壁中的每個保持壁與所述一對支撐壁中的對應一個支撐壁形成為當所述把手處于貯存位置時,所述保持壁與所述支撐壁不相互面對,當所述把手處于操作位置時,所述保持壁與所述支撐壁相互面對,并且當所述把手處于所述操作位置時,所述一對支撐壁中的每個支撐壁通過彎曲與所述一對保持壁中的對應一個保持壁接觸。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單元,其中,每個所述保持壁與所述內壁的相應一側之間的距離設置為小于 從每個所述支撐壁的面向相應保持壁的一側到相應旋轉軸的末端的 距離。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把手單元,其中,每個所述支撐壁與相應保持壁之間的距離設置為小于每個所述 旋轉軸插入相應軸承內的插入量。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單元,其中,每個所述支撐壁與相應保持壁之間的距離設置為大于從每個所 述旋轉軸的基端到相應軸承的距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單元,其中, 所述主體和所述把手由樹脂模制而成,在所述支撐壁上形成具有平坦形狀的第一支承面,以包圍所述 旋轉軸的基端,并且在所述內壁上形成具有平坦形狀的第二支承面,以包圍所述軸 承的周邊。
6.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把手單元,其中,所述主體包括彈簧支撐件,所述彈簧支撐件與所述主體形成為 一體,以便與連接所述一對軸承的直線相交。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把手單元,所述把手單元包括主體和把手。所述主體包括一對軸承;以及一對保持壁,該對保持壁形成為分別與所述一對軸承隔開。所述把手包括一對支撐壁;以及一對旋轉軸,該對旋轉軸分別從所述一對支撐壁向外伸出,以便與所述一對軸承接合。其中,所述把手可在貯存位置和操作位置之間旋轉;所述支撐壁形成為當所述把手處于所述貯存位置時,所述支撐壁不面對所述保持壁,當所述把手處于操作位置時,所述支撐壁面對所述保持壁,并通過彎曲與所述保持壁接觸。
文檔編號E05B5/02GK101338631SQ200810135929
公開日2009年1月7日 申請日期2008年7月3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7月6日
發(fā)明者名島正浩 申請人:百樂仕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