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汽車座椅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座椅舒適系統(tǒng)技術的進步,具有空氣交換功能的座椅成為了一種漸為人們所接受的新型舒適產品。通過座椅椅面及椅面內部的空氣交換,可以實現座椅與占用者身體表面呈現更好的局部環(huán)境界面。特別是在夏季等人體易于出汗的季節(jié),更加有助于座椅占用者身體表面的排汗及清爽。此類座椅通風裝置的一個簡單應用,就是將一個小型風扇布置于車輛座椅的下方諸如座椅底板上。此類通風裝置是將風扇所產生的風通過吹風或吸風風道,作用到座椅內部的中空或多孔隙的導風層結構中,使得座椅表面及椅面內部產生空氣交換,此類技術已得到了廣泛的市場應用。然而,由于人們對舒適環(huán)境的要求不斷提升,由于風扇運轉所產生的噪音問題已逐漸成為使用者抱怨的一個重要因素。風扇布置于車輛座椅的下方諸如座椅底板上的相對開放的外部空間,使得此類技術產品常常引起使用者對風扇產生的風噪及機械噪音的抱怨。同時,上述技術產品還存在由于風扇處于相對開放的外部空間,常常會因灰塵等相對污濁的空氣環(huán)境下運轉,而導致風扇轉軸加速損耗,降低了整個通風裝置的有效使用壽命。因此,如何提供有效的風扇噪音抑制,提供給座椅使用者更好的、更安靜的環(huán)境舒適性,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以提供有效的風扇噪音抑制,提供給座椅使用者更好的、更安靜的環(huán)境舒適性。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包括座椅坐墊承載底盆;設置于所述座椅坐墊承載底盆上的海綿體承載墊,所述海綿體承載墊開設有凹陷風扇構架區(qū),所述凹陷風扇構架區(qū)具有一個穿透所述海綿體承載墊的進氣通道孔洞,所述座椅坐墊承載底盆上開設有與所述進氣通道孔洞相連通的氣路流通孔;設置于所述凹陷風扇構架區(qū)內的風扇;設置于所述海綿體承載墊上,且位于所述風扇上側的導風層和透氣蒙皮。優(yōu)選地,在上述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中,所述風扇采用軸向進風,側向出風的離心式風扇。優(yōu)選地,在上述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中,所述海綿體承載墊在所述風扇的出風側位置處,開設有風路連接通道。優(yōu)選地,在上述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中,所述風路連接通道呈沿所述海綿體承載墊的延伸方向布置,且通向所述凹陷風扇構架區(qū)。優(yōu)選地,在上述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中,所述導風層靠近所述凹陷風扇構架區(qū)布置,且所述導風層上開設有與所述風路連接通道連通的通氣孔,所述導風層具有通向所述透氣蒙皮的透氣孔。優(yōu)選地,在上述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中,所述凹陷風扇構架區(qū)內設有硬質風扇支撐體。優(yōu)選地,在上述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中,所述風扇的底部和所述硬質風扇支撐體之間設有柔性支撐體。優(yōu)選地,在上述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中,在所述風扇的上方,貼附具有柔性減震特征的減震消噪層。優(yōu)選地,在上述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中,所述減震消噪層為設置一個或多個面向所述風扇轉子的中通氣流孔洞。優(yōu)選地,在上述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中,所述導風層在面向所述中通氣流孔洞之處,設置面向風扇轉子方向的輔助風扇吹風孔洞。從上述的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發(fā)明提供的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通過將風扇設置于海綿體承載墊的凹陷風扇構架區(qū),實現了有效的風扇噪音抑制,提供給座椅使用者更好的、更安靜的環(huán)境舒適性。同時,由于內置于座椅內部,遠離了相對開放的外部空間,使得通風裝置的風扇使用壽命可以在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下得以更加長久地運轉,提高了整個通風裝置的使用壽命。本發(fā)明還可以極好地解決離心型風扇風路方向轉換與座椅坐墊表面盡量節(jié)省布置空間,實現了風扇與海綿體承載墊內部的導風層之間的風路、風道精準配合。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fā)明公開的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以提供有效的風扇噪音抑制,提供給座椅使用者更好的、更安靜的環(huán)境舒適性。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的保護范圍。請參閱圖1和圖2,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包括座椅坐墊承載底盆02、海綿體承載墊01、風扇10、導風層22和透氣蒙皮11。
其中,海綿體承載墊01設置于所述座椅坐墊承載底盆02上,所述海綿體承載墊01開設有凹陷風扇構架區(qū)20,所述凹陷風扇構架區(qū)20具有一個穿透所述海綿體承載墊01的進氣通道孔洞30,所述座椅坐墊承載底盆02上開設有與所述進氣通道孔洞30相連通的氣路流通孔。風扇10設置于所述凹陷風扇構架區(qū)20內,風扇10可采用軸向進風、側向出風的離心式風扇。導風層22和透氣蒙皮11設置于所述海綿體承載墊01上,且位于所述風扇10的上側。本發(fā)明提供的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通過將風扇設置于海綿體承載墊的凹陷風扇構架區(qū),實現了有效的風扇噪音抑制,提供給座椅使用者更好的、更安靜的環(huán)境舒適性。同時,由于內置于座椅內部,遠離了相對開放的外部空間,使得通風裝置的風扇使用壽命可以在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下得以更加長久地運轉,提高了整個通風裝置的使用壽命。本發(fā)明還可以極好地解決離心型風扇風路方向轉換與座椅坐墊表面盡量節(jié)省布置空間,實現了風扇與海綿體承載墊內部的導風層之間的風路、風道精準配合。進一步地,所述海綿體承載墊01在所述風扇10的出風側位置處,開設有風路連接通道21。所述風路連接通道21呈沿所述海綿體承載墊01的延伸方向布置,且通向所述凹陷風扇構架區(qū)20。風扇10與導風層22之間的風路連接通道21,將導風層22與風扇10之間彼此構成氣流風路連接??梢岳斫?,風扇10與導風層22之間的氣路連接可以是具有開口特征的封閉腔體;也可以是相對開放型式,而利用相對封閉的凹形風路連接部的阻風結構12進行風路封閉。風扇10及風路連接通道21處于座椅的海綿體承載墊01的內部,中空或多孔隙的導風層22位于更上層靠近座椅椅面的一側。進一步地,所述導風層22靠近所述凹陷風扇構架區(qū)20布置,且所述導風層22上開設有與所述風路連接通道21連通的通氣孔27,所述導風層22具有通向所述透氣蒙皮11的透氣孔??梢岳斫?,當風扇10以軸向進風、側向出風狀態(tài)工作時,空氣從海綿體承載墊的進氣通道孔洞30吸入空氣,并從風扇側向吹出,流向風扇10與導風層22之間的風路連接通道21。此時,氣流在風路連接通道21與導風層22下方的通氣孔27匯接,將風吹入導風層22,并經導風層22上方即朝向椅面一側分布的若干出風口(未不出)吹出座椅坐墊的透氣蒙皮11的表面。應該指出,海綿體承載墊01上的凹陷風扇構架區(qū)20,應具有與風扇裝置10的類扁平狀結構體相匹配的外廓,該凹陷風扇構架區(qū)20用于容留風扇10并產生相對準確地定位設置??梢岳斫?,上述凹陷風扇構架區(qū)20的內部相對于風扇10軸向進/出風的位置設置單孔直通型是進氣通道孔洞30用以氣流交換。進一步地,所述凹陷風扇構架區(qū)20內設有硬質風扇支撐體26。硬質風扇支撐體26如形狀匹配的金屬薄板、塑料硬板、箔狀撓性復合襯板等等,可以有效地改善由于海綿體承載墊01設置進氣通道孔洞30可能引起的結構強度降低問題。進一步地,所述風扇10的底部和所述硬質風扇支撐體26之間設有柔性支撐體31。柔性支撐體31如厚海綿層塊體、厚柔性氈層塊體等,可以起到更好地風扇的減震降噪作用。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上述技術方案,在所述風扇10的上方,貼附具有柔性減震特征的減震消噪層23,有助于改善運行的風扇相對于椅面乘坐者的振動察覺性。減震消噪層23可以是聚氨酯、橡膠發(fā)泡海綿,也可以采用立體間隔織物等。所述減震消噪層23為設置一個或多個面向所述風扇10轉子的中通氣流孔洞24。如此可以更有利于風扇轉子及轉軸機構的熱量散失。所述導風層22在面向所述中通氣流孔洞24之處,設置面向風扇轉子方向的輔助風扇吹風孔洞25??梢岳斫猓倭繌膶эL層的輔助風扇吹風孔洞25吹出的風作用在風扇10轉子及轉軸機構附近,會更有利于風扇10自身運行發(fā)熱的散熱。該輔助風扇吹風孔洞25可以僅與導風層22內部的空氣間隔體連通,也可以同時與透氣的透氣蒙皮11表面連通。風扇10與導風層22及減震消噪層23之間,可以相互粘貼、卡接、膠固等連接形式,構成一個總成結構體。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參見即可。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yè)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發(fā)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發(fā)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坐墊承載底盆(02);設置于所述座椅坐墊承載底盆(02)上的海綿體承載墊(01),所述海綿體承載墊(01) 開設有凹陷風扇構架區(qū)(20),所述凹陷風扇構架區(qū)(20)具有一個穿透所述海綿體承載墊 (01)的進氣通道孔洞(30),所述座椅坐墊承載底盆(02)上開設有與所述進氣通道孔洞 (30)相連通的氣路流通孔;設置于所述凹陷風扇構架區(qū)(20)內的風扇(10);設置于所述海綿體承載墊(01)上,且位于所述風扇(10)上側的導風層(22)和透氣蒙皮(1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風扇(10)采用軸向進風,側向出風的離心式風扇。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綿體承載墊(01)在所述風扇(10)的出風側位置處,開設有風路連接通道(21)。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風路連接通道 (21)呈沿所述海綿體承載墊(01)的延伸方向布置,且通向所述凹陷風扇構架區(qū)(20)。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風層(22)靠近所述凹陷風扇構架區(qū)(20)布置,且所述導風層(22)上開設有與所述風路連接通道(21) 連通的通氣孔(27),所述導風層(22)具有通向所述透氣蒙皮(11)的透氣孔。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風扇構架區(qū)(20)內設有硬質風扇支撐體(26)。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風扇(10)的底部和所述硬質風扇支撐體(26 )之間設有柔性支撐體(31)。
8.根據權利要求1-7任一項所述的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風扇(10)的上方,貼附具有柔性減震特征的減震消噪層 (23)。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震消噪層 (23)為設置一個或多個面向所述風扇(10)轉子的中通氣流孔洞(24)。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風層(22)在面向所述中通氣流孔洞(24)之處,設置面向風扇轉子方向的輔助風扇吹風孔洞(25)。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的是一種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包括座椅坐墊承載底盆;設置于所述座椅坐墊承載底盆上的海綿體承載墊,所述海綿體承載墊開設有凹陷風扇構架區(qū),所述凹陷風扇構架區(qū)具有一個穿透所述海綿體承載墊的進氣通道孔洞,所述座椅坐墊承載底盆上開設有與所述進氣通道孔洞相連通的氣路流通孔;設置于所述凹陷風扇構架區(qū)內的風扇;設置于所述海綿體承載墊上,且位于所述風扇上側的導風層和透氣蒙皮。本發(fā)明提供的座椅通風裝置的布置結構,通過將風扇設置于海綿體承載墊的凹陷風扇構架區(qū),實現了有效的風扇噪音抑制,提供給座椅使用者更好的、更安靜的環(huán)境舒適性。
文檔編號B60N2/56GK103042960SQ20121056625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2月24日
發(fā)明者張海濤 申請人:廊坊市金色時光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