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用天窗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車輛用天窗裝置,具有:止擋機構(40),在可動面板的全閉狀態(tài)下,當驅動導板(21)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該止擋機構限制可動面板的移動而使該可動面板過渡至向上傾斜狀態(tài),在該向上傾斜狀態(tài)下,當驅動導板進一步向車輛的前方移動之后向車輛的后方移動時,該止擋機構保持向上傾斜狀態(tài)而解除可動面板的移動限制;支承于驅動導板的固定凸輪(51)以及支承于可動面板的車輛的寬度方向各緣部的旋轉凸輪(48),在向上傾斜狀態(tài)下通過驅動導板進一步向車輛的前方移動而由固定凸輪按壓旋轉凸輪,由此然后當驅動導板向車輛的后方移動時以可動面板一體地移動的方式使固定凸輪以及旋轉凸輪卡合。
【專利說明】車輛用天窗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用天窗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以往,作為車輛用天窗裝置已知有例如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車輛用天窗裝置(所謂的外滑式天窗)。在該裝置中,支承可動面板的聯(lián)桿機構具備:后提升聯(lián)桿,其通過第一導板的滑動動作而進行擺動動作;前提升聯(lián)桿,其通過第二導板的滑動動作而進行擺動動作;以及連接桿,其將后提升聯(lián)桿以及第二導板連結并通過后提升聯(lián)桿的擺動動作而使第二導板進行滑動動作。并且,若使第一導板進行滑動動作,則后提升聯(lián)桿進行擺動動作而抬起可動面板的后端,在此過程中,后提升聯(lián)桿的擺動動作經(jīng)由連接桿而傳遞到第二導板。通過與此相隨的第二導板的滑動動作,使前提升聯(lián)桿進行擺動動作,而抬起可動面板的前端。以上所述,可動面板進行向上傾斜動作。
[0003]然后,通過使第一導板以及第二導板滑動,可動面板保持向上傾斜狀態(tài)外滑,使形成于車頂?shù)拈_口形成為打開狀態(tài)。在該情況下,通過在后提升聯(lián)桿以及第一導板之間設定的卡合構造的作用而使后提升聯(lián)桿進行擺動動作,所以通過設定該卡合構造,能夠使可動面板的向上傾斜動作以放慢的動作來進行。
[0004]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0-108676號公報
[0005]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4109583號公報
[0006]然而,在專利文獻I的車輛用天窗裝置中,從全閉狀態(tài)至全開狀態(tài)所需的第一導板等的移動量(工作行程)成為全閉狀態(tài)-向上傾斜狀態(tài)-全開狀態(tài)的移動量。因此,若增加從全閉狀態(tài)過渡至向上傾斜狀態(tài)的第一導板等的移動量(以下也稱為“傾斜工作行程”),則難以確保過渡至全開狀態(tài)為止的該第一導板等的移動量、即可動面板的開口量。
[0007]另一方面,優(yōu)選,傾斜工作行程相當于可動面板進行升降的高負荷狀態(tài)的區(qū)間,所以能夠確保更長。若減少傾斜工作行程,則每單位工作行程的負荷增大,這樣,不得不使驅動第一導板等的電動驅動源(馬達等)大型化。
[0008]此外,在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車輛用天窗裝置(外滑式天窗)中,提出:以供導板滑動的導軌穿過前部框架(殼體)的方式使導軌向前方突出。由此,能夠例如使可動面板的開口量增加,或者不損壞可動面板的開口量而使該可動面板的支承間距擴大。
[0009]然而,通過使導軌穿過前部框架而增加可動面板的開口量等的效果甚微,確保該開口量依然困難。
實用新型內容
[0010]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夠進一步增加保持向上傾斜狀態(tài)地進行打開動作的可動面板的開口量的車輛用天窗裝置。
[0011]解決上述課題的車輛用天窗裝置具備:可動面板,該可動面板適于對形成于車輛的車頂?shù)拈_口進行開閉;導軌,該導軌設置于上述開口的車輛的寬度方向各緣部,沿車輛的前后方向延伸;滑動部件,該滑動部件與上述可動面板的車輛的寬度方向各緣部連結卡止,并設置為沿上述導軌移動自如,并且該該滑動部件通過由驅動源驅動而進行移動;止擋機構,在上述可動面板的全閉狀態(tài)下,當上述滑動部件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該止擋機構限制上述可動面板在前后方向的移動而使該可動面板的后側部位以該可動面板的前側部位為支點上升而過渡至向上傾斜狀態(tài),在該向上傾斜狀態(tài)下,當上述滑動部件進一步向車輛的前方移動之后向車輛的后方移動時,該止擋機構保持上述向上傾斜狀態(tài)而解除上述可動面板的移動限制;第一部件,該第一部件支承于上述可動面板的車輛的寬度方向各緣部以及上述滑動部件中的任意一方;第二部件,該第二部件以圍繞沿車輛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軸線轉動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上述可動面板的車輛的寬度方向各緣部以及上述滑動部件中的任意另一方,上述第一部件具有:第一固定側部件,該第一固定側部件具有圍繞上述軸線每隔規(guī)定角度配設并且在該軸線方向具有凹部及凸部的多個第一凸輪齒;以及第二固定側部件,該第二固定側部件配置于上述第一固定側部件的與上述第二部件對置的一側,并且圍繞上述軸線每隔規(guī)定角度具有將朝向上述第一凸輪齒的進路敞開的開放部以及將朝向上述第一凸輪齒的進路閉塞的卡止部,上述第二部件具有第二凸輪齒,當在上述向上傾斜狀態(tài)下上述滑動部件進一步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該第二凸輪齒通過上述開放部而按壓于上述第一凸輪齒,然后當上述滑動部件向車輛的后方移動時該第二凸輪齒按壓于上述卡止部,由此該第二凸輪齒轉動上述規(guī)定角度而與上述卡止部卡合,在支承有上述第一部件的上述可動面板的車輛的寬度方向各緣部或者上述滑動部件形成有引導面,該引導面能夠與上述第二凸輪齒抵接而進行引導,使得在上述向上傾斜狀態(tài)下上述滑動部件進一步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上述第二凸輪齒以及上述開放部的兩旋轉位置彼此一致。
[0012]根據(jù)該結構,在上述向上傾斜狀態(tài)下,若上述滑動部件進一步向車輛的前方移動后向車輛的后方移動,則通過上述止擋機構,保持上述向上傾斜狀態(tài)而解除上述可動面板的移動限制。另一方面,在上述向上傾斜狀態(tài)下上述滑動部件進一步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使上述第二凸輪齒通過上述開放部而按壓于上述第一凸輪齒,然后上述滑動部件向車輛的后方移動時按壓于上述卡止部,由此上述第二凸輪齒轉動上述規(guī)定角度而與上述卡止部卡合。這樣通過上述第一部件的上述卡止部以及上述第二部件的上述卡止部卡合,當上述滑動部件向車輛的后方移動時上述可動面板一體地移動。并且,上述可動面板保持上述向上傾斜狀態(tài)不變被開放。在該情況下,限定上述可動面板的全開狀態(tài)的上述滑動部件等的最大的移動量不會被使上述可動面板形成為向上傾斜狀態(tài)時的反向(車輛的前方)的上述滑動部件的移動量制約。因此,能夠增加限定上述可動面板的全開狀態(tài)的上述滑動部件等的最大的移動量、即上述可動面板的開口量。
[0013]尤其是,當在上述向上傾斜狀態(tài)下上述滑動部件進一步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在上述第二凸輪齒以及上述開放部的兩旋轉位置彼此不一致的狀態(tài)下,上述第二凸輪齒與上述引導面抵接,從而引導上述第二凸輪齒,以使上述第二凸輪齒與上述引導面的兩旋轉位置彼此一致。因此,即使上述第二凸輪齒的旋轉位置相對于上述開放部的旋轉位置偏離,上述第二凸輪齒也能夠更加可靠地通過上述開放部。
[0014]在上述車輛用天窗裝置中,優(yōu)選,上述引導面具有:第二引導面,該第二引導面向上方傾斜,并且設置于上述第二固定側部件的與上述第二部件對置的一側;以及第一引導面,該第一引導面的傾斜角度大于上述第二引導面的傾斜角度,并且設置于上述第二引導面的與上述第二部件對置的一側。
[0015]根據(jù)該結構,上述引導面整體的傾斜角度與以上述第二引導面的傾斜角度構成的結構相比,能夠縮短上述引導面的車輛的前后方向的距離。
[0016]在上述車輛用天窗裝置中,優(yōu)選,在上述可動面板的打開狀態(tài)下,當上述滑動部件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上述止擋機構維持解除上述可動面板的移動限制的狀態(tài)而保持上述向上傾斜狀態(tài),直至上述可動面板從上述全閉狀態(tài)成為過渡至上述向上傾斜狀態(tài)的初始的復位狀態(tài),具備限制部,在上述可動面板的打開狀態(tài)下上述滑動部件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該限制部限制上述第一凸輪齒對上述第二凸輪齒的按壓,直至成為上述復位狀態(tài),在上述復位狀態(tài)下上述滑動部件進一步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上述第二凸輪齒按壓于上述第一凸輪齒,然后當上述滑動部件向車輛的后方移動時,上述第二凸輪齒被上述開放部引導,由此轉動上述規(guī)定角度而通過上述開放部。
[0017]在上述車輛用天窗裝置中,優(yōu)選,上述止擋機構具備:引導塊,該引導塊形成有卡合槽,且設置于上述導軌;以及旋轉止擋部件,該旋轉止擋部件具有能夠卡入上述卡合槽的卡合突部,并且圍繞沿著車輛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軸線轉動自如地連結于上述可動面板的車輛寬度方向各緣部,在上述全閉狀態(tài)下該旋轉止擋部件以上述卡合突部卡入上述卡合槽的狀態(tài)被限制轉動,從而在上述滑動部件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限制上述可動面板的移動,在上述向上傾斜狀態(tài)下上述滑動部件進一步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該旋轉止擋部件被容許圍繞上述第二軸線轉動,然后當上述滑動部件向車輛的后方移動時,通過上述卡合突部以從上述卡合槽脫離的方式被引導而轉動從而解除上述可動面板的移動限制。
[0018]在上述車輛用天窗裝置中,優(yōu)選,上述止擋機構具備第二滑動部件,該第二滑動部件以沿上述導軌移動自如的方式設置,并且與上述可動面板的車輛的寬度方向各緣部連結,從而在上述全閉狀態(tài)下上述滑動部件朝車輛的前方移動時容許上述可動面板向上述向上傾斜狀態(tài)過渡,上述第二凸輪齒以圍繞上述第二軸線自如轉動的方式與上述第二滑動部件連結。
[0019]在上述車輛用天窗裝置中,優(yōu)選,上述第二部件在插入于上述第一部件的狀態(tài)下從該第一部件露出,在上述第二部件的從上述第一部件露出的部位設有識別上述第一部件以及上述第二部件的卡和狀態(tài)與非卡合狀態(tài)的記號。
[0020]本實用新型具有能夠進一步增加保持向上傾斜狀態(tài)不變地進行打開動作的可動面板的開口量的效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1]圖1的(a)、(b)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方式的俯視圖以及側視圖。
[0022]圖2的(a)、(b)是表示可動面板的全閉狀態(tài)以及第二向上傾斜狀態(tài)的側視圖。
[0023]圖3的(a)?(c)是沿著圖2的3A-3A線、3B-3B線、3C-3C線的剖視圖。
[0024]圖4是表示卡合脫離切換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0025]圖5是將卡合脫離切換機構的周向展開而表示該卡合脫離切換機構的動作的說明圖。
[0026]圖6是表示沿著圖1 (a)的6_6線的剖視圖。
[0027]圖7的(a)、(b)是分別表示旋轉凸輪以及固定凸輪組裝時的動作的局部縱剖視圖以及局部橫剖視圖。
[0028]圖8是從斜上方觀察車頂?shù)牧Ⅲw圖。
[0029]圖9是表示該實施方式的俯視圖。
[0030]圖10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旋轉凸輪的變形方式的立體圖。
[0031]圖11的(a)、(b)是表示在該變形方式中固定凸輪的非卡合狀態(tài)以及卡合狀態(tài)的側視圖。
[0032]附圖標記說明
[0033]10…車頂;10a…開口 ;11…天窗裝置;12…可動面板;13…導軌;15…電動驅動源;19...引導塊;19a…卡合槽;21…驅動導板(滑動部件);26a…第一凸部;26b…第二凸部;27…間隙;28…限制部;40…止擋機構;41…滑動止擋部件;45…支承軸;46…旋轉止擋部件;46a…卡合突部;46b…被按壓部;48、65…旋轉凸輪(第二部件);48a、65a…主體部;48b、65b…第二凸輪齒;50…卡合脫離切換機構;51…固定凸輪(第一部件);52…第一固定側部件;52a…第一凸輪齒;53…第二固定側部件;53a…開放部;53b…引導部;53c…卡止部;61...引導面;61a…第一引導面;61b…第二引導面;66…透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34]以下,對車輛用天窗裝置的板構造的一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以下,將車輛的前后方向稱為“前后方向”,將車輛的高度方向上方以及下方分別稱為“上方”以及“下方”。另外,將朝向車室內側的車輛的寬度方向內側稱為“車內側”,將朝向車室外側的車輛的寬度方向外側稱為“車外側”。
[0035]如圖8所示,在汽車等車輛的車頂10形成有大致四邊形的開口 10a,并且搭載有天窗裝置11。該天窗裝置11沿前后方向移動而開閉開口 10a,并具備例如由玻璃板構成的大致四邊形的可動面板12。
[0036]可動面板12被安裝為能夠進行后側部位以其前側部位為支點而上升的向上傾斜動作以及朝向前后方向的滑動動作。在由可動面板12對開口 1a進行的開閉動作中,采用維持向上傾斜的狀態(tài)而進行滑動動作的所謂外滑式。
[0037]接下來,對可動面板12的開閉動作等所涉及的天窗裝置11的構造進行說明。
[0038]如圖9所示,在開口 1a的車輛的寬度方向兩緣部配設有一對導軌13。各導軌13例如由鋁合金的擠壓材料構成,在長度方向具有恒定剖面,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功能部件20被各導軌13引導以及支承為能夠沿前后方向移動。在兩功能部件20以架設于它們之間的狀態(tài)連結卡止以及支承有上述可動面板12。兩功能部件20伴隨著沿著導軌13朝前后方向的移動,而使可動面板12進行向上傾斜動作或者滑動動作。
[0039]另外,兩導軌13的前端彼此經(jīng)由沿車輛的寬度方向延伸的前殼體14而被連結。在該前殼體14的長度方向中間部設置有例如具有輸出齒輪的電動馬達等電動驅動源15。該電動驅動源15經(jīng)由例如由樹脂材料構成的大致帶狀的一對驅動帶16而與各功能部件20連結,并使兩功能部件20同時沿前后方向移動。
[0040]如圖3的(a)?(C)所示,在各導軌13形成有朝上方開口的剖面呈大致“C”字狀的第一軌道部13a。并且,與該第一軌道部13a的車外側鄰接而形成有第二軌道部13b。此夕卜,該第二軌道部13b與第一軌道部13a的側壁配合而剖面呈大致“T”字狀,且在形成于該側壁的開口與第一軌道部13a連通。
[0041]進而,在導軌13,在第一軌道部13a的車外側部的上方形成有凸緣狀的第一引導部17,并且在第二軌道部13b的上方形成有凸緣狀的第二引導部18。
[0042]如圖6所示,在第一引導部17,在前后方向上的靠前側的規(guī)定位置形成有切口部17a。并且,在導軌13固定有引導塊19,該引導塊19載置于第一軌道部13a的車外側部且在切口部17a嵌合于第一引導部17。該引導塊19具有在其車輛的后方從第一引導部17的上方向下方連通的卡合槽19a并成形為鉤狀??ê喜?9a以隨著趨向車輛的后方而而趨向下方的方式傾斜,并且通過該卡合槽19的下端與第一引導部17的下方連通。
[0043]如圖1的(a)、(b)所示,在導軌13 (第一軌道部13a)以能夠沿前后方向移動的方式安裝有例如通過使金屬板以及樹脂一體化而得的作為滑動部件的驅動導板21。亦即,驅動導板21在前后方向并列設置有在第一軌道部13a的車內側(在圖1的(a)中為下側)滑動的三個導板部22a、22b、22c,并且在前后方向并列設置有在第一軌道部13a的車外側(在圖1的(a)中為上側)滑動的四個導板部22d、22e、22f、22g。另外,驅動導板21沿前后方向延伸設置有縱壁部23,該縱壁部23在第一軌道部13a的靠車內側的中間部朝上方立設且將導板部22a?22c連接,并且,驅動導板21沿前后方向延伸設置有大致長條狀的連接壁部24,該連接壁部24在第一軌道部13a的車外側部將導板部22d?22g連接。進而,驅動導板21沿前后方向并列設置有四個將縱壁部23以及連接壁部24沿車輛的寬度方向連接的聯(lián)絡部25a、25b、25c、25d。
[0044]此外,聯(lián)絡部25a、25d分別具有穿過導板部22e、22g而進入成為車外側的第二軌道部13b內的伸出片29a、29b。上述伸出片29a、29b與在第二軌道部13b沿前后方向滑動的上述驅動帶16連結。也就是說,電動驅動源15在驅動導板21與功能部件20連結。并且,通過電動驅動源15使驅動帶16沿第一軌道部13a(第二軌道部13b)朝前后方向移動,由此驅動導板21使導板部22a?22c以及導板部22d?22g分別朝第一軌道部13a的車內側以及車外側滑動并且朝前后方向移動。
[0045]驅動導板21沿前后方向延伸設置有跨越前方的兩聯(lián)絡部25a、25b而延伸到連接壁部24的前端的大致肋狀的第一凸部26a,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設置有跨越后方的兩聯(lián)絡部25c、25d而延伸到連接壁部24的后端的大致肋狀的第二凸部26b。上述第一凸部26a以及第二凸部26b在第一軌道部13a的靠近車外側的中間部沿前后方向配設于同一線上。第一凸部26a趨向第二凸部26b側相比聯(lián)絡部25b朝車輛的后方突出,但是在第一凸部26a以及第二凸部26b之間沿前后方向形成有間隙27。此外,在第二凸部26b的車內側設置有在兩聯(lián)絡部25c、25d之間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肋狀的限制部28。
[0046]如圖1的(b)所示,在縱壁部23形成有朝車輛的寬度方向開口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引導槽30。該引導槽30具有以隨著趨向后方而趨向上方的方式傾斜的第一傾斜部30a,并且具有與該第一傾斜部30a的后端連續(xù)并與導軌13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直線部30b,還具有與該直線部30b的后端連續(xù)并以隨著趨向后方而趨向上方的方式傾斜的第二傾斜部30co
[0047]另一方面,在可動面板12的下表面,在其車輛的寬度方向各緣部固定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由例如金屬板構成的支承托架31。該支承托架31遍及可動面板12的大致全長延伸,具有垂直設置于該可動面板12的下側的板狀的縱臂部32。該縱臂部32以在車輛的寬度方向夾持于驅動導板21的縱臂部23以及第一凸部26a之間的方式并列設置于縱臂部23的車外側。并且,縱臂部32的前端繞沿車輛的寬度方向延伸的軸線轉動自如地與樹脂制的從動導板33連結。該從動導板33在驅動導板21 (導板部22a?22c)的前側安裝為能夠相對于導軌13的第一軌道部13a在前后方向移動。支承于支承托架31的可動面板12使后側部位以縱臂部32與從動導板33連結的前側部位為支點上升而進行向上傾斜動作,并且使后側部位以前側部位為支點下降而進行向下傾斜動作。驅動導板21以及從動導板33構成功能部件20。
[0048]在支承托架31 (縱臂部32)的前端部固定有由金屬材料構成的大致圓柱狀的升降引導銷34,該升降引導銷34朝車內側突出并移動自如地嵌入上述引導槽30。
[0049]如圖2的(a)所示,升降引導銷34設定為在可動面板12的全閉狀態(tài)下配置于引導槽30 (第一傾斜部30a)的下端。因此,若驅動導板21在該狀態(tài)下沿導軌13 (第一軌道部13a)朝車輛的前方移動,則被引導槽30引導的升降引導銷34沿第一傾斜部30a上升而到達直線部30b。此時,通過支承托架31 (升降引導銷34)相對于驅動導板21的上升,可動面板12以支承托架31的前側部位為支點轉動,由此進行其后側部位上升的向上傾斜動作(第一向上傾斜狀態(tài))。
[0050]接著,若驅動導板21沿導軌13 (第一軌道部13a)朝車輛的前方進一步移動,貝Ij如圖2的(b)所示,被引導槽30引導的升降引導銷34沿第二傾斜部30c上升而到達引導槽30的終端。此時,通過支承托架31 (升降引導銷34)相對于驅動導板21的上升,可動面板12以支承托架31的前側部位為支點進一步轉動,由此進行其后側部位進一步上升的向上傾斜動作(第二向上傾斜狀態(tài))。
[0051]另一方面,若驅動導板21從可動面板12的向上傾斜狀態(tài)(第一或者第二向上傾斜狀態(tài))向車輛的后方移動,則按與上述大致相反的順序動作。
[0052]此外,如圖2的(a)所示,在支承托架31 (縱臂部32)的比升降引導銷34靠車輛的前方的前端部,固定有朝車內側突出的由金屬材料構成的大致圓柱狀的卡止銷35。
[0053]如圖1的(a)所示,在驅動導板21的第一凸部26a上配置以及支承有例如由樹脂材料構成的滑動止擋部件41。S卩,如圖3的(a)所示,滑動止擋部件41具有大致肋狀的引導部42,并且具有嵌合部43,其中,上述引導部42以與第一凸部26a的車外側面抵接的方式向下方突出并且在與連接壁部24之間載置于驅動導板21,上述嵌合部43在前后方向滑動自如地嵌合于導軌13的第二引導部18。另外,如圖3的(a)、(b)所示,滑動止擋部件41與導軌13的第一引導部17的車內側面抵接?;瑒又箵醪考?1在驅動導板21上使引導部42與第一凸部26a的車外側面滑動連接,并且使嵌合部43在第二引導部18滑動,從而沿著導軌13朝前后方向移動自如。
[0054]如圖2的(a)、(b)所示,在滑動止擋部件41的前端部形成有供上述卡止銷35移動自如地嵌入的長孔狀的容許孔44。該容許孔44以隨著趨向車輛的后方而趨向上方的方式呈直線狀地傾斜。也就是說,滑動止擋部件41經(jīng)由嵌入容許孔44的卡止銷35而與支承托架31連結。并且,當支承于支承托架31的可動面板12進行向上傾斜動作(或者向下傾斜動作)時,滑動止擋部件41使卡止銷35在容許孔44內孔空走,從而維持驅動導板21上的上述狀態(tài)。換言之,滑動止擋部件41使卡止銷35在容許孔44內空走,從而容許可動面板12伴隨著驅動導板21向前后方向移動而過渡至向上傾斜狀態(tài)(或者全閉狀態(tài))。另外,當限制可動面板12的傾斜動作時,滑動止擋部件41由容許孔44限制卡止銷35 (支承托架31)的前后方向的移動。因此,通過滑動止擋部件41沿前后方向移動而使支承于支承托架31的可動面板12 —體地朝前后方向移動(進行滑動動作)。
[0055]中心線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圓柱狀的支承軸45沿前后方向貫穿滑動止擋部件41。該支承軸45無法轉動地緊固于滑動止擋部件41。并且,在支承軸45的貫穿滑動止擋部件41的后端部,與該滑動止擋部件41鄰接地軸支承有大致圓盤狀的旋轉止擋部件46。因此,旋轉止擋部件46的軸線與支承軸45的中心線一致。如圖3的(c)所示,該旋轉止擋部件46具有在以支承軸45為中心的規(guī)定角度位置(圖示向右的角度位置)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大致三角爪狀的卡合突部46a,并且具有在以支承軸45為中心的規(guī)定角度位置(圖示向下的角度位置)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大致矩形狀的被按壓部46b。并且,對旋轉止擋部件46而言,在例如可動面板12的全閉狀態(tài)下,卡合突部46a卡入上述引導塊19的卡合槽19a,并且被按壓部46b抵接于上述第一凸部26a的車外側面。因此,在可動面板12的全閉狀態(tài)下,旋轉止擋部件46以卡合突部46a卡入上述引導塊19的卡合槽19a的狀態(tài)被第一凸部26a等限制轉動。由此,旋轉止擋部件46的前后方向的移動被限制,并且與旋轉止擋部件46—起滑動止擋部件41向前后方向的移動被限制。并且,經(jīng)由容許孔44等而與滑動止擋部件41連結的支承托架31向前后方向的移動也被限制,由此僅容許可動面板12從全閉狀態(tài)過渡至向上傾斜狀態(tài)。引導塊19、滑動止擋部件41以及旋轉止擋部件46等構成止擋機構40。
[0056]如上所述,在第一以及第二凸部26a、26b之間形成有間隙27。因此,若隨著驅動導板21向車輛的前方移動而第一凸部26a通過被按壓部46b,則容許旋轉止擋部件46在間隙27內轉動。因此,在該狀態(tài)下,若旋轉止擋部件46與驅動導板21 —起向車輛的后方移動,則該旋轉止擋部件46通過卡合突部46a被卡合槽19引導而如圖3的(c)中雙點劃線所示那樣順時針轉動。并且,卡合突部46a進入第一引導部17的下方。由此,旋轉止擋部件46的轉動被限制。同時,被按壓部46b在第一凸部26a的位置通過而相比該第一凸部26a配置于車內側。此時,被按壓部46b配置于上述驅動導板21的限制部28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動軌跡上。
[0057]如圖2的(a)、(b)所示,在支承軸45的后端形成有大致圓盤狀的擴徑部45a。并且,在支承軸45的后端部,與擴徑部45a的車輛的前方鄰接地軸支承有由例如樹脂材料構成的作為第二部件的旋轉凸輪48。即,旋轉凸輪48具有與支承軸45的外徑相等的內徑以及與擴徑部45a的外徑相等的外徑的大致圓筒狀的主體部48a,該主體部48a軸支承于支承軸45。因此,旋轉凸輪48的軸線與支承軸45的中心線一致。也就是說,旋轉凸輪48配置為與旋轉止擋部件46同軸。
[0058]此外,在支承軸45,在旋轉止擋部件46與旋轉凸輪48之間卷繞有螺旋彈簧47。該螺旋彈簧47沿與其軸線方向一致的前后方向被壓縮,從而朝旋轉止擋部件46以及旋轉凸輪48分別與滑動止擋部件41以及擴徑部45a抵接的方向對旋轉止擋部件46以及旋轉凸輪48施力。當然能夠通過擴徑部45a防止旋轉凸輪48朝車輛的后方脫落。
[0059]如圖4以及圖5所示,旋轉凸輪48具有一對突出設置于主體部48a的外周面的第二凸輪齒48b。上述第二凸輪齒48b成形為長邊以及短邊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等腰梯形,并配設為在以旋轉凸輪48的軸線為中心的徑向上相互對置。各第二凸輪齒48b在以旋轉凸輪48的軸線為中心的周向上,在比規(guī)定角度(本實施方式中為90° )小的角度(本實施方式中為45° )的范圍延伸。
[0060]另一方面,如圖1的(a)所示,在驅動導板21的第二凸部26b上,配置以及支承有由例如樹脂材料構成的作為第一部件的固定凸輪51。該固定凸輪51在與可動面板12至少從全閉狀態(tài)過渡至第一向上傾斜狀態(tài)時相當?shù)尿寗訉О?1的位置,與旋轉凸輪48分離。
[0061]另外,如圖2的(b)所示,在與可動面板12過渡至第二向上傾斜狀態(tài)時相當?shù)尿寗訉О?1的位置,固定凸輪51與旋轉凸輪48的前后方向的位置重疊。
[0062]如圖4所示,固定凸輪51具有在遠離滑動止擋部件41的一側配置的大致有底圓筒狀的第一固定側部件52。如圖5所示,在第一固定側部件52的前端部(開口端部)形成有多個大致三角齒狀的第一凸輪齒52a,上述多個第一凸輪齒52a繞第一固定側部件52的軸線每隔上述規(guī)定角度(90° )配設并且在該軸向方向上凹凸。
[0063]另外,如圖4所示,固定凸輪51具有在接近滑動止擋部件41的一側配置的大致圓筒狀的第二固定側部件53。在第二固定側部件53的內周部,以在徑向上對置的方式形成有沿第二固定側部件53的軸線方向連通的一對開放部53a。如圖5所示,各開放部53a的圖示上側的后端部以隨著朝向后端而逐漸擴開的方式傾斜而形成引導部53b。遍及第二固定偵U部件53的軸線方向全長連通的開放部53a在以固定凸輪51的軸線為中心的周向上在與第一凸輪齒52a相同的角度(45° )的范圍延伸,包括引導部53b在內的開放部53a在該周向上在上述規(guī)定角度(90° )的范圍延伸。
[0064]進而,如圖4所示,在第二固定側部件53的后端部(開口端部),在上述周向上的兩開放部53a之間形成有一對卡止部53c,上述一對卡止部53c以隨著從開放部53a趨向引導部53b而趨向車輛的前方的方式傾斜。各卡止部53c在以固定凸輪51的軸線為中心的周向上在上述規(guī)定角度(90° )的范圍延伸。另外,在各卡止部53c,在上述周向上的中間部,第一凸輪齒52a的向前后方向轉向的兩頂點與該方向對置。也就是說,在卡止部53c的向前后方向轉向的兩頂點與第一凸輪齒52a的向前后方向轉向的兩頂點之間,設定比上述規(guī)定角度(90° )小的規(guī)定角度的相位差。
[0065]在這種結構中,在旋轉凸輪48(滑動止擋部件41)以及固定凸輪51在前后方向離開的狀態(tài)下(例如,直到可動面板12從全閉狀態(tài)過渡至第一向上傾斜狀態(tài)),第二凸輪齒48b的角度位置被螺旋彈簧47的作用力等保持而與開放部53a的角度位置一致。因此,若需要使可動面板12過渡至第二向上傾斜狀態(tài)而使固定凸輪51與驅動導板21 —起向車輛的前方移動,則如圖5所示那樣,利用開放部53a將朝向第一凸輪齒52a的進路開放,由此第二凸輪齒48b通過開放部53a而按壓于第一凸輪齒52a。此時,第二凸輪齒48b被第一凸輪齒52a引導,轉動卡止部53c以及第一凸輪齒52a之間的上述的相位差的量。由此,然后,當使固定凸輪51與驅動導板21 —起向車輛的后方移動時,通過卡止部53c閉塞朝向第一凸輪齒52a的進路(從第一凸輪齒52a的退路)。
[0066]因此,若需要使可動面板12朝車輛的后方滑動動作(即打開動作)而使固定凸輪51與驅動導板21 —起向車輛的后方移動,則如圖5所示那樣,第二凸輪齒48b被卡止部53c引導轉動并且與該卡止部53c卡合。這樣通過旋轉凸輪48以及固定凸輪51卡合,從而滑動止擋部件41 一體地朝車輛的后方移動。并且,經(jīng)由卡止銷35而與滑動止擋部件41連結的支承托架31也一體地朝車輛的后方移動。旋轉凸輪48以及固定凸輪51等構成卡合脫離切換機構50。
[0067]此處,如圖7的(a)、(b)所示,驅動導板21的聯(lián)絡部25d的前端部相比固定凸輪51的前端而配置于車輛的前方,在該前端部形成有以隨著趨向車輛的后方而趨向上方的方式傾斜的引導面61。該引導面61具有從聯(lián)絡部25d的下端趨向車輛的斜后上方的第一引導面61a,并且具有從該第一引導面61a趨向輛的斜后上方的第二引導面61b。第二引導面61b的傾斜角度設定為比第一引導面61a緩和。由此,引導面61整體的傾斜角度與以第二引導面61b的傾斜角度構成的結構相比,能夠縮短引導面61的前后方向的距離。通過該引導面61的小型化,能夠防止在旋轉凸輪48以及固定凸輪51的卡合狀態(tài)下,引導面61 (第一引導面61a)與旋轉止擋部件46干涉。另外,第二引導面61b通過在其車輛的寬度方向中央部形成的大致“V”字狀的槽61而在該方向上被一分為二。槽62的寬度方向的距離從該槽62的前方端62a朝后方端62b而連續(xù)變窄。由此,在旋轉凸輪48的前后方向的移動中,旋轉凸輪48被引導到槽62的寬度方向中央部,所以能夠使旋轉凸輪48以及固定凸輪51的寬度方向上的位置一致,能夠使旋轉凸輪48以及固定凸輪51更加穩(wěn)定地卡合。
[0068]此外,固定凸輪51的第二固定側部件53配置為在該車輛的寬度方向兩側分別配置有上述兩開放部53a,在車輛的高度方向上,各開放部53a的內壁面下端的位置與第二引導面61b的上端的位置大致一致。因此,當旋轉凸輪48 (滑動止擋部件41)以及固定凸輪51處于在前后方向上分離的狀態(tài)時,若在車輛的寬度方向兩側分別配置有旋轉凸輪48的上述兩第二凸輪齒48b,則通過使固定凸輪51與驅動導板21 —起向車輛的前方移動,則如前所述那樣兩第二凸輪齒48b通過兩開放部53a。
[0069]另一方面,如圖7的(b)中實線所示那樣,當旋轉凸輪48 (滑動止擋部件41)以及固定凸輪51處于在前后方向上分離的狀態(tài)時,因基于異物混入、人的接觸等外力的影響而旋轉凸輪48轉動,不在車輛的寬度方向兩側分別配置有旋轉凸輪48的上述兩第二凸輪齒48bο在該情況下,配置于靠下方的位置的一方的第二凸輪齒48b相比第二引導面61b的上端位于下方,從而在使固定凸輪51與驅動導板21 —起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與引導面61抵接。因此,旋轉凸輪48使該第二凸輪齒48b沿引導面61上升并且繞支承軸45轉動。并且,如圖7的(b)中雙點劃線所示那樣,若該第二凸輪齒48b到達第二引導面61b的上端,則在車輛的寬度方向兩側分別配置有兩第二凸輪齒48b,上述兩第二凸輪齒48b能夠通過兩開放部53a。
[0070]接下來,對實施方式的作用進行說明。
[0071]首先,使可動面板12處于全閉狀態(tài)。此時,旋轉止擋部件46以卡合突部46a卡入上述引導塊19的卡合槽19a的狀態(tài),被第一凸部26a等限制轉動。由此,限制旋轉止擋部件46向前后方向移動,從而限制滑動止擋部件41與旋轉止擋部件46 —起向前后方向移動。并且,經(jīng)由容許孔44等而與滑動止擋部件41連結的支承托架31向前后方向的移動也被限制,由此僅容許可動面板12進行后側部位以支承托架31的前側部位為支點而上升的向上傾斜動作。
[0072]在該狀態(tài)下,若驅動導板21向車輛的前方移動,則卡止銷35以沿著滑動止擋部件41的容許孔44上升的方式在該容許孔44空走,并且,被引導槽30引導的升降引導銷34沿第一傾斜部30a上升而到達直線部30b。與此相隨,通過支承托架31 (升降引導銷34)相對于驅動導板21上升,可動面板12過渡至第一向上傾斜狀態(tài)。
[0073]如上所述,在與可動面板12至少從全閉狀態(tài)過渡至第一向上傾斜狀態(tài)時相當?shù)尿寗訉О?1的位置,卡合脫離切換機構50的旋轉凸輪48以及固定凸輪51在前后方向分離。因此,在可動面板12的第一向上傾斜狀態(tài)下,若驅動導板21向車輛的后方移動,則卡止銷35以沿著滑動止擋部件41的容許孔44下降的方式在該容許孔44空走,并且,被引導槽30引導的升降引導銷34沿第一傾斜部30a下降而到達第一傾斜部30a的終端。與此相隨,通過支承托架31 (升降引導銷34)相對于驅動導板21下降,可動面板12進行后側部位以支承托架31的前側部位為支點下降的向下傾斜動作而過渡至全閉狀態(tài)。也就是說,可動面板12僅在全閉狀態(tài)以及第一向上傾斜狀態(tài)之間推移,隨著驅動導板21向前后方向移動而僅進行傾斜動作。
[0074]另一方面,在可動面板12的第一向上傾斜狀態(tài)下,若驅動導板21進一步向車輛的前方移動,則卡止銷35以沿著滑動止擋部件41的容許孔44進一步上升的方式在該容許孔44空走,并且,被引導槽30引導的升降引導銷34沿第二傾斜部30c上升而到達其終端。與此相隨,通過支承托架31 (升降引導銷34)相對于驅動導板21進一步上升,可動面板12過渡至第二向上傾斜狀態(tài)。另外,隨著驅動導板21向車輛的前方移動,容許第一凸部26a通過了被按壓部46b的旋轉止擋部件46在間隙27內轉動。
[0075]此時,卡合脫離切換機構50的旋轉凸輪48以及固定凸輪51的前后方向的位置重疊。因此,通過開放部53a將朝向第一凸輪齒52a的進路開放,由此旋轉凸輪48的第二凸輪齒48b通過開放部53a而按壓于第一凸輪齒52a。并且,第二凸輪齒48b被第一凸輪齒52a引導,轉動卡止部53c以及第一凸輪齒52a之間的上述的相位差的量。
[0076]此外,在旋轉凸輪48的兩第二凸輪齒48b分別到達第二固定側部件53的兩開放部53a之前的狀態(tài)下,上述兩第二凸輪齒48b未分別配置于車輛的寬度方向兩側的情況下,如前所述那樣旋轉凸輪48被引導面61引導而繞支承軸45轉動。由此,兩第二凸輪齒48b分別配置于車輛的寬度方向兩側,兩第二凸輪齒48b能夠分別通過兩開放部53a。
[0077]然后,若驅動導板21向車輛的后方移動,則旋轉凸輪48的第二凸輪齒48b被第二固定側部件53的卡止部53c引導轉動并且與該卡止部53c卡合。這樣通過旋轉凸輪48以及固定凸輪51卡合,從而旋轉止擋部件46以及滑動止擋部件41欲一體地朝車輛的后方移動。
[0078]此時,被容許在間隙27內轉動的旋轉止擋部件46通過卡合突部46a被卡合槽19a引導從而卡合突部46a以進入第一引導部17的下方的方式轉動。并且,旋轉止擋部件46在該狀態(tài)下被限制轉動。由此,滑動止擋部件41向前后方向的移動限制被解除,經(jīng)由容許孔44等而與該滑動止擋部件41連結的支承托架31向前后方向的移動限制也被解除。同時,被按壓部46b通過第一凸部26a的位置相比該第一凸部26a配置于車內側,并且,配置于上述驅動導板21的限制部28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動軌跡上。
[0079]因此,若驅動導板21向車輛的后方移動,則旋轉止擋部件46以及滑動止擋部件41與固定凸輪51 —起一體地朝車輛的后方移動。此時,旋轉止擋部件46 (滑動止擋部件41)以及固定凸輪51之間的前后方向的距離被保持為恒定,由此,驅動導板21以及支承托架31之間的前后方向的距離也被保持為恒定。因此,支承于支承托架31的可動面板12保持第二向上傾斜狀態(tài)地向車輛的后方移動,將開口 1a開放。由此,可動面板12成為打開狀態(tài)。
[0080]在可動面板12的打開狀態(tài)下,旋轉止擋部件46如前所述那樣以卡合突部46a進入第一引導部17的下方的狀態(tài)被限制轉動。并且,被按壓部46b配置于限制部28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動軌跡上。因此,在該狀態(tài)下,若驅動導板21向車輛的前方移動,則限制部28按壓被按壓部46b,從而滑動止擋部件41與旋轉止擋部件46 —起一體地朝車輛的前方移動。這是因為當在可動面板12的打開狀態(tài)下驅動導板21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將旋轉凸輪48的第二凸輪齒48b以及第一固定側部件52的第一凸輪齒52a配置為在前后方向分離,第一凸輪齒52a不按壓第二凸輪齒48b。在該情況下,滑動止擋部件41以及固定凸輪51之間的前后方向的距離被保持為恒定,由此,驅動導板21以及支承托架31之間的前后方向的距離也被保持為恒定。因此,支承于支承托架31的可動面板12保持第二向上傾斜狀態(tài)地向車輛的前方移動,將開口 1a封閉。
[0081]若伴隨著可動面板12的閉動作而該可動面板12接近過渡至第二向上傾斜狀態(tài)的初始的狀態(tài),則旋轉止擋部件46由于第一凸部26a通過被按壓部46b而被容許在間隙27內轉動。因此,旋轉止擋部件46通過卡合突部46a被卡合槽19a引導從而以卡合突部46a進入卡合槽19a的上端的方式轉動。并且,旋轉止擋部件46在該狀態(tài)下被限制轉動。由此,滑動止擋部件41向前后方向的移動被限制,經(jīng)由容許孔44等而與該滑動止擋部件41連結的支承托架31向前后方向的移動也被限制。同時,被按壓部46b通過第一凸部26a的位置而相比該第一凸部26a配置于車外側,脫離限制部28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動軌跡。
[0082]與此相隨,通過第一凸輪齒52a按壓第二凸輪齒48b,從而該第二凸輪齒48b被第一凸輪齒52a引導而轉動卡止部53c以及第一凸輪齒52a之間的上述的相位差的量。由此,然后,當使固定凸輪51與驅動導板21 —起向車輛的后方移動時,第二凸輪齒48b被引導部53b引導轉動并且利用卡止部53c閉塞朝向第一凸輪齒52a的進路(從第一凸輪齒52a的退路)。此時,第二凸輪齒48b當然分別配置于車輛的寬度方向兩側。因此,旋轉凸輪48使第二凸輪齒48b通過開放部53a并且解除與第二固定側部件53 (固定凸輪51)的卡合。并且,固定凸輪51在留置有旋轉凸輪48等的狀態(tài)下與驅動導板21 —起向車輛的后方移動。
[0083]此時,卡止銷35以沿著滑動止擋部件41的容許孔44下降的方式在該容許孔44空走,并且,升降引導銷34以沿引導槽30下降的方式被引導,由此可動面板12進行向下傾斜動作,經(jīng)由第一向上傾斜狀態(tài)而過渡至全閉狀態(tài)。
[0084]如上詳述,根據(jù)本實施方式,能夠獲得如下所示的效果。
[0085](I)在本實施方式中,若在第一向上傾斜狀態(tài)下,驅動導板21進一步向車輛的前方移動之后向車輛的后方移動,則通過止擋機構40保持第二向上傾斜狀態(tài)而解除可動面板12的移動限制。另一方面,當在第一向上傾斜狀態(tài)下驅動導板21進一步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旋轉凸輪48的第二凸輪齒48b通過開放部53a而按壓于第一凸輪齒52a,之后當驅動導板21向車輛的后方移動時第二凸輪齒48b按壓于卡止部53c,由此第二凸輪齒48b轉動上述規(guī)定角度(90° )而與卡止部53c卡合。這樣,通過固定凸輪51的卡止部53c以及旋轉凸輪48的第二凸輪齒48b卡合,從而當驅動導板21向車輛的后方移動時可動面板12一體移動。在該情況下,限定可動面板12的全閉狀態(tài)的驅動導板21等的最大的移動量不會被使可動面板12形成為向上傾斜狀態(tài)時的反向(車輛的前方)的驅動導板21的移動量制約。因此,能夠增加限定可動面板12的全閉狀態(tài)的驅動導板21等的最大的移動量、即可動面板12的開口量。
[0086]這樣,在卡合脫離切換機構50中,以通過了開放部53a的第二凸輪齒48b依次按壓第一凸輪齒52a以及卡止部53c并轉動上述規(guī)定角度這樣極其簡單的構造,而能夠使固定凸輪51以及旋轉凸輪48卡合。
[0087]尤其是,當在第一向上傾斜狀態(tài)下驅動導板21進一步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第二凸輪齒48b以及開放部53a的兩旋轉位置彼此不一致的狀態(tài)下,引導第二凸輪齒48b,以使第二凸輪齒48b與引導面61抵接從而第二凸輪齒48b以及開放部53a的兩旋轉位置彼此一致。因此,即使第二凸輪齒48b的旋轉位置相對于開放部53a的旋轉位置偏離,第二凸輪齒48b也能夠更加可靠地通過開放部53a。
[0088](2)在本實施方式中,止擋機構40對可動面板12的移動限制以及解除通過伴隨著旋轉止擋部件46繞沿著前后方向的軸線轉動的卡合突部46a以及卡合槽19a的卡合脫離而切換。另一方面,卡合脫離切換機構50的固定凸輪51以及旋轉凸輪48的卡合通過第一向上傾斜狀態(tài)下的驅動導板21進一步向車輛的前方移動、即沿著上述軸線移動而實現(xiàn)。因此,止擋機構40對可動面板12的移動限制以及解除、與卡合脫離切換機構50的固定凸輪51以及旋轉凸輪48的卡合均能夠與驅動導板21的朝沿著移動方向的前后方向移動匹配而實現(xiàn)。這樣,通過將旋轉止擋部件46與旋轉凸輪48連結匯集配置上述旋轉凸輪48以及旋轉止擋部件46,從而能夠使裝置整體更加緊湊化。
[0089](3)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可動面板12的打開狀態(tài)下,若驅動導板21向車輛的前方移動,則通過止擋機構40,在可動面板12成為從全閉狀態(tài)過渡至第一向上傾斜狀態(tài)的初始的復位狀態(tài)之前,解除可動面板12的移動限制,在此狀態(tài)下保持為第二向上傾斜狀態(tài)。并且,可動面板12通過旋轉止擋部件46的被按壓部46b按壓于限制部28,從而與驅動導板21 —體地向車輛的前方移動,保持第二向上傾斜狀態(tài)不變地被封閉。此時,通過限制部28對可動面板12側(被按壓部46b)的按壓,基于第一凸輪齒52a的第二凸輪齒48b的按壓被限制,由此能夠避免因第二凸輪齒48b轉動而導致卡合脫離切換機構50的動作變得不穩(wěn)定。
[0090]然后,若可動面板12變?yōu)樯鲜鰪臀粻顟B(tài),則通過止擋機構40,在驅動導板21進一步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限制可動面板12的移動,并且解除第二向上傾斜狀態(tài)下的保持。另一方面,對第二凸輪齒48b而言,在上述復位狀態(tài)下當驅動導板21進一步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按壓于第一凸輪齒52a,然后當驅動導板21向車輛的后方移動時被開放部53a引導,由此,轉動上述規(guī)定角度(90° )而通過開放部53a。這樣,通過解除固定凸輪51以及旋轉凸輪48的卡合,從而驅動導板21在留置有可動面板12的狀態(tài)下向車輛的后方移動。因此,卡合脫離切換機構50以由第一凸輪齒52a按壓第二凸輪齒48b且由開放部53a(引導部53b)引導第二凸輪齒48b而使第二凸輪齒48b旋轉上述規(guī)定角度這樣極其簡易的構造,由此能夠解除固定凸輪51以及旋轉凸輪48的卡合。
[0091]并且,可動面板12伴隨著驅動導板21向車輛的后方移動而后側部位以其前側部位為支點下降而變?yōu)槿]狀態(tài)。在該情況下,能夠充分確保使可動面板12從向上傾斜狀態(tài)變?yōu)槿]狀態(tài)時的驅動導板21的移動量,所以能夠減少該驅動導板21的每單位移動量的負荷(馬達輸出),進而能夠避免上述電動驅動源的大型化。
[0092]尤其是,在具有以下功能、即當馬達的轉速變動伴隨著可動面板12的開閉動作而超過規(guī)定閾值(以下也稱為“反轉載荷”)時判定基于可動面板12的夾入并使該可動面板12進行反轉動作的功能的情況下,由于通常動作時的轉速變動小,因此也能夠降低反轉載荷。也就是說,即使降低反轉載荷,也能夠通過上述功能而降低誤判為夾入的可能性。在該情況下,例如有可能滿足歐洲法規(guī)中的10N以下,有可能使可動面板12自動關閉。
[0093](4)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凸輪齒48b轉動自如地與止擋機構40的滑動止擋部件41連結,從而能夠將第二凸輪齒48b (旋轉凸輪48)匯集配置于止擋機構40,能夠使裝置整體更加緊湊化。尤其是通過同軸配置旋轉止擋部件46以及第二凸輪齒48b,從而能夠越發(fā)緊湊化。
[0094](5)在本實施方式中,限定可動面板12的向上傾斜狀態(tài)的驅動導板21等的最大的移動量不會被使可動面板12形成為打開狀態(tài)時的反向(車輛的后方)的驅動導板21的移動量制約。因此,能夠增加限定可動面板12的向上傾斜狀態(tài)的驅動導板21等的最大的移動量、即可動面板12向上傾斜狀態(tài)下的開口量。
[0095]此外,上述實施方式可以如下變更。
[0096]?如圖10所示,可以采用相比上述旋轉凸輪48向車輛的前方延長的旋轉凸輪65。即,該旋轉凸輪65具有與支承軸45的外徑相等的內徑以及與擴徑部45a的外徑相等的外徑的大致圓筒狀的主體部65a,并且具有突出設置于該主體部65a的外周面且與一對第二凸輪齒48b相同的第二凸輪齒65b。旋轉凸輪65通過相比第二凸輪齒65b主體部65a向車輛的前方延長,從而整體向車輛的前方延長。
[0097]而且,在主體部65a的該延長的部位,以旋轉凸輪48的軸線為中心的徑向上相互對置的方式形成有一對透孔66。當兩第二凸輪齒65b處于對置配置于車輛的寬度方向上的狀態(tài)時,兩透孔66在車輛的高度方向上對置配置。也就是說,兩透孔66配置為相對于兩第二凸輪齒65b相位偏離上述規(guī)定角度(90° ) ο當兩第二凸輪齒65b處于能夠通過第二固定側部件53的兩開放部53a的狀態(tài)時,旋轉凸輪65將兩透孔66對置配置于車輛的高度方向。
[0098]因此,如圖11的(a)所示,當后端部插入固定凸輪51的旋轉凸輪65的兩第二凸輪齒65b分別位于兩開放部53a時,兩透孔66對置配置于車輛的高度方向。
[0099]另一方面,如圖11的(b)所示,當旋轉凸輪65轉動上述規(guī)定角度(90° )而旋轉凸輪65的兩第二凸輪齒65b分別位于兩卡止部53c時,兩透孔66對置配置于車輛的高度方向。此時,形成有兩透孔66的旋轉凸輪65的前端部相比固定凸輪51向車輛的前方突出,使兩透孔66朝車輛的寬度方向突出。
[0100]如上所述,即使處于旋轉凸輪65的后端部插入固定凸輪51的狀態(tài)下,通過例如從車輛的寬度方向目視確認旋轉凸輪65,也能夠判斷固定凸輪51以及旋轉凸輪65是否處于卡合狀態(tài)。具體而言,若從車輛的寬度方向觀察能夠確認透孔66,則固定凸輪51以及旋轉凸輪65處于卡合狀態(tài),若無法確認則固定凸輪51以及旋轉凸輪65處于非卡合狀態(tài)。
[0101]通過這樣變更,在朝例如車頂10的組裝工序中,在固定凸輪51以及旋轉凸輪65的卡合狀態(tài)下將驅動導板21等組裝于導軌13的情況下,預先從車輛的寬度方向目視確認透孔66,從而能夠避免錯誤的狀態(tài)(非卡合狀態(tài))下的組裝。此外,若在固定凸輪51以及旋轉凸輪65的非卡合狀態(tài)下組裝驅動導板21等,則即使例如欲使可動面板12進行打開動作,該可動面板12也不會進行打開動作而保持向上傾斜狀態(tài)。
[0102]另外,如上所述,在使用天窗裝置11的使用狀態(tài)下,固定凸輪51以及旋轉凸輪65的卡合狀態(tài)相當于可動面板12的打開狀態(tài)、即粉塵等易于通過開口 10而進入的狀態(tài)。然而,在固定凸輪51以及旋轉凸輪65的卡合狀態(tài)下,透孔66位于車輛的寬度方向、即未位于上方,從而能夠降低粉塵等從透孔66進入支承軸45以及旋轉凸輪65的間隙的可能性,進而能夠抑制旋轉凸輪65的動作不良。
[0103]進而,通過支承軸45從透孔66露出,與樹脂制的旋轉凸輪65的反差變大,能夠更加易于目視固定凸輪51以及旋轉凸輪65的卡合狀態(tài)。
[0104]此外,代替透孔66,可以采用例如在車輛的前方開口的切口,也可以采用在主體部65a描繪的適當?shù)臉擞?。另外,上述透?6等的標記能夠在固定凸輪51以及旋轉凸輪65處于非卡合狀態(tài)時從車輛的寬度方向目視來確認,無法在處于卡合狀態(tài)時從車輛的寬度方向目視來確認。
[0105].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引導面可以以隨著趨向車輛的后方而趨向上方的方式以大致恒定的傾斜角度傾斜。
[0106]?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旋轉凸輪的第二凸輪齒的數(shù)量以及配置是任意的。要點在于通過引導面的引導轉動旋轉凸輪以使固定凸輪的開放部以及旋轉凸輪的第二凸輪齒的兩旋轉位置一致即可。
[0107]?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驅動導板21以及支承托架31 (可動面板12的車輛的寬度方向緣部)配設有固定凸輪51以及旋轉凸輪48,但是它們的配設關系可以相反。在該情況下,固定凸輪51相比旋轉凸輪48配置于車輛的前方,所以基本上只要形成為以隨著趨向車輛的前方而趨向上方的方式傾斜的引導面即可。
[0108].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可以不存在引導槽30的直線部30。
[0109]?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基于止擋機構40的可動面板12的移動限制以及解除通過伴隨著旋轉止擋部件46的旋轉的卡合突部46a以及卡合槽19a的卡合脫離而切換。與此相對,若為通過例如電控制等來實現(xiàn)可動面板12的移動限制以及解除的止擋機構,則可以為通過使朝車輛的高度方向或者寬度方向移動而進行切換的止擋機構。也就是說,止擋機構的配置/構造等是任意的。
[0110].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一體連結滑動止擋部件41、旋轉止擋部件46以及旋轉凸輪48,但是上述部件可以分別獨立地連結于可動面板12的周緣部。
[0111].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同軸配置旋轉止擋部件46與卡合脫離切換機構50 (旋轉凸輪48、固定凸輪51),但是若沿前后方向延伸則它們的軸線可以互不相同。
[0112].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當使可動面板12從打開狀態(tài)進行閉合動作時,由限制部28按壓旋轉止擋部件46的被按壓部46b,但是,若其功能等無障礙,則可以由限制部28按壓可動面板12側的適當位置。
[0113].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可動面板12的向上傾斜狀態(tài),采用了第一向上傾斜狀態(tài)與比該第一向上傾斜狀態(tài)更向上傾斜的第二向上傾斜狀態(tài)這兩個階段。與此相對,可動面板12從全閉狀態(tài)轉移的初始的向上傾斜狀態(tài)的姿勢、與可動面板進行滑動動作時的向上傾斜狀態(tài)的姿勢可以一致。
[0114]?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驅動導板21以及支承托架31 (可動面板12)的連結卡止方式為一個例子。例如可以在支承托架31 (縱壁部32)形成有與引導槽30相反的引導槽,將以能夠移動的方式嵌入該引導槽的升降引導銷固定于驅動導板21。
[0115].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引導塊19可以一體設置于導軌13。
[0116]接下來,對于能夠從上述實施方式以及其他例子把握的技術思想如下追記。
[0117](一)一種車輛用天窗裝置,其中,
[0118]在上述可動面板的打開狀態(tài)下,當上述滑動部件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上述止擋機構維持解除上述可動面板的移動限制的狀態(tài)而保持上述向上傾斜狀態(tài),直至上述可動面板從上述全閉狀態(tài)成為過渡至上述向上傾斜狀態(tài)的初始的復位狀態(tài),
[0119]具備限制部,在上述可動面板的打開狀態(tài)下上述滑動部件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該限制部限制上述第一凸輪齒對上述第二凸輪齒的按壓,直至成為上述復位狀態(tài),
[0120]在上述復位狀態(tài)下上述滑動部件進一步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上述第二凸輪齒按壓于上述第一凸輪齒,然后當上述滑動部件向車輛的后方移動時,上述第二凸輪齒被上述開放部引導,由此轉動上述規(guī)定角度而通過上述開放部。
[0121]根據(jù)該結構,在上述可動面板的打開狀態(tài)下,若上述滑動部件向車輛的前方移動,則通過上述止擋機構,在變?yōu)槌跏嫉膹臀粻顟B(tài)之前,保持解除上述可動面板的移動限制狀態(tài)不變地保持為上述向上傾斜狀態(tài)。并且上述可動面板與上述滑動部件一體地朝車輛的前方移動,保持上述傾斜狀態(tài)不變地被封閉。此時,利用上述限制部限制上述第一凸輪齒按壓上述第二凸輪齒,從而,能夠避免例如上述第二凸輪部轉動而上述第一部件以及上述第二部件的動作變得不穩(wěn)定。
[0122]然后,若上述可動面板變?yōu)樯鲜鰪臀粻顟B(tài),則通過上述止擋機構,限制上述可動面板的移動,并且解除上述向上傾斜狀態(tài)下的保持。而且,對上述第二凸輪齒而言,在上述復位狀態(tài)下上述滑動部件進一步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按壓于上述第一凸輪齒,然后當上述滑動部件向車輛的后方移動時被上述開放部引導,由此,轉動上述規(guī)定角度而通過上述開放部。這樣,通過解除上述第一部件以及上述第二部件的卡合,從而上述滑動部件在留置有上述可動面板的狀態(tài)下向車輛的后方移動。因此,上述卡合脫離切換機構以由上述第一凸輪齒按壓上述第二凸輪齒且由上述開放部引導上述第二凸輪齒而使上述第二凸輪齒旋轉上述規(guī)定角度這樣極其簡易的構造,由此能夠解除上述第一部件以及上述第二部件的卡合。
[0123]并且,上述可動面板隨著上述滑動部件向車輛的后方移動而后側部位以其前側部位為支點下降而變?yōu)樯鲜鋈]狀態(tài)。在該情況下,能夠充分確保使上可動面板從上述向上傾斜狀態(tài)變?yōu)樯鲜鋈]狀態(tài)時的上述滑動部件的移動量,所以能夠減少該滑動部件的每單位移動量的負荷,進而能夠避免上述電動驅動源的大型化。
[0124]( 二 )在上述車輛用天窗裝置中,
[0125]上述止擋機構具備:
[0126]引導塊,該引導塊形成有卡合槽,且設置于上述導軌;以及
[0127]旋轉止擋部件,該旋轉止擋部件具有能夠卡入上述卡合槽的卡合突部,并且圍繞沿著車輛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軸線轉動自如地連結于上述可動面板的車輛寬度方向各緣部,在上述全閉狀態(tài)下該旋轉止擋部件以上述卡合突部卡入上述卡合槽的狀態(tài)被限制轉動,從而在上述滑動部件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限制上述可動面板的移動,在上述向上傾斜狀態(tài)下上述滑動部件進一步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該旋轉止擋部件被容許圍繞上述第二軸線轉動,然后當上述滑動部件向車輛的后方移動時,通過上述卡合突部以從上述卡合槽脫離的方式被引導而轉動從而解除上述可動面板的移動限制。
[0128]根據(jù)該結構,基于上述止擋機構的上述可動面板的移動限制以及解除通過伴隨著上述旋轉止擋部件繞上述第二軸線轉動的上述卡合突部以及上述卡合槽的卡合脫離而切換。另一方面,上述第一部件以及上述第二部件的卡合通過上述向上傾斜狀態(tài)下的上述滑動部件進一步向車輛的前方移動、即沿著上述第二軸線移動而實現(xiàn)。因此,基于上述止擋機構的上述可動面板的移動限制以及解除、與上述第一部件以及上述第二部件的卡合均能夠與上述滑動部件的朝沿著移動方向的前后方向移動匹配而實現(xiàn)。因此,例如將上述旋轉止擋部件與上述第二部件連結而匯集配置上述第二部件以及旋轉止擋部件,從而能夠使裝置整體更加緊湊化。
[0129](三)在上述車輛用天窗裝置中,
[0130]上述止擋機構具備第二滑動部件,該第二滑動部件以沿上述導軌移動自如的方式設置,并且與上述可動面板的車輛的寬度方向各緣部連結,從而在上述全閉狀態(tài)下上述滑動部件朝車輛的前方移動時容許上述可動面板向上述向上傾斜狀態(tài)過渡,
[0131]上述第二凸輪齒以圍繞上述第二軸線自如轉動的方式與上述第二滑動部件連結。
[0132]根據(jù)該結構,上述第二凸輪齒滑動轉動自如地與上述止擋機構的上述第二滑動部件連結,從而能夠將上述第二凸輪齒匯集配置于上述止擋機構,能夠使裝置整體更加緊湊化。尤其是通過在上述(二)所記載的機構中應用該結構,從而也可獲得能夠使裝置整體越發(fā)緊湊化這樣的作用效果。在該情況下,通過將上述旋轉止擋部件以及上述第二凸輪齒(上述軸線以及上述第二軸線)同軸配置路從而更加有效。
[0133](四)在上述車輛用天窗裝置,其中,
[0134]上述第二部件在插入于上述第一部件的狀態(tài)下從該第一部件露出,
[0135]在上述第二部件的從上述第一部件露出的部位設有識別上述第一部件以及上述第二部件的卡和狀態(tài)與非卡合狀態(tài)的記號。
[0136]根據(jù)該結構,即使處于上述第二部件以插入上述第一部件的狀態(tài),也能夠通過目視上述印記,來識別上述第一部件以及上述第二部件的卡合狀態(tài)與非卡合狀態(tài)。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用天窗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可動面板,該可動面板適于對形成于車輛的車頂?shù)拈_口進行開閉; 導軌,該導軌設置于上述開口的車輛的寬度方向各緣部,沿車輛的前后方向延伸; 滑動部件,該滑動部件與上述可動面板的車輛的寬度方向各緣部連結卡止,并設置為沿上述導軌移動自如,并且該該滑動部件通過由驅動源驅動而進行移動; 止擋機構,在上述可動面板的全閉狀態(tài)下,當上述滑動部件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該止擋機構限制上述可動面板在前后方向的移動而使該可動面板的后側部位以該可動面板的前側部位為支點上升而過渡至向上傾斜狀態(tài),在該向上傾斜狀態(tài)下,當上述滑動部件進一步向車輛的前方移動之后向車輛的后方移動時,該止擋機構保持上述向上傾斜狀態(tài)而解除上述可動面板的移動限制; 第一部件,該第一部件支承于上述可動面板的車輛的寬度方向各緣部以及上述滑動部件中的任意一方; 第二部件,該第二部件以圍繞沿車輛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軸線轉動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上述可動面板的車輛的寬度方向各緣部以及上述滑動部件中的任意另一方, 上述第一部件具有: 第一固定側部件,該第一固定側部件具有圍繞上述軸線每隔規(guī)定角度配設并且在該軸線方向具有凹部及凸部的多個第一凸輪齒;以及 第二固定側部件,該第二固定側部件配置于上述第一固定側部件的與上述第二部件對置的一側,并且圍繞上述軸線每隔規(guī)定角度具有將朝向上述第一凸輪齒的進路敞開的開放部以及將朝向上述第一凸輪齒的進路閉塞的卡止部, 上述第二部件具有第二凸輪齒,當在上述向上傾斜狀態(tài)下上述滑動部件進一步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該第二凸輪齒通過上述開放部而按壓于上述第一凸輪齒,然后當上述滑動部件向車輛的后方移動時該第二凸輪齒按壓于上述卡止部,由此該第二凸輪齒轉動上述規(guī)定角度而與上述卡止部卡合, 在支承有上述第一部件的上述可動面板的車輛的寬度方向各緣部或者上述滑動部件形成有引導面,該引導面能夠與上述第二凸輪齒抵接而進行引導,使得在上述向上傾斜狀態(tài)下上述滑動部件進一步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上述第二凸輪齒以及上述開放部的兩旋轉位置彼此一致。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用天窗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導面具有: 第二引導面,該第二引導面向上方傾斜,并且設置于上述第二固定側部件的與上述第二部件對置的一側;以及 第一引導面,該第一引導面的傾斜角度大于上述第二引導面的傾斜角度,并且設置于上述第二引導面的與上述第二部件對置的一側。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車輛用天窗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可動面板的打開狀態(tài)下,當上述滑動部件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上述止擋機構維持解除上述可動面板的移動限制的狀態(tài)而保持上述向上傾斜狀態(tài),直至上述可動面板從上述全閉狀態(tài)成為過渡至上述向上傾斜狀態(tài)的初始的復位狀態(tài), 具備限制部,在上述可動面板的打開狀態(tài)下上述滑動部件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該限制部限制上述第一凸輪齒對上述第二凸輪齒的按壓,直至成為上述復位狀態(tài), 在上述復位狀態(tài)下上述滑動部件進一步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上述第二凸輪齒按壓于上述第一凸輪齒,然后當上述滑動部件向車輛的后方移動時,上述第二凸輪齒被上述開放部引導,由此轉動上述規(guī)定角度而通過上述開放部。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車輛用天窗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止擋機構具備: 引導塊,該引導塊形成有卡合槽,且設置于上述導軌;以及 旋轉止擋部件,該旋轉止擋部件具有能夠卡入上述卡合槽的卡合突部,并且圍繞沿著車輛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軸線轉動自如地連結于上述可動面板的車輛寬度方向各緣部,在上述全閉狀態(tài)下該旋轉止擋部件以上述卡合突部卡入上述卡合槽的狀態(tài)被限制轉動,從而在上述滑動部件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限制上述可動面板的移動,在上述向上傾斜狀態(tài)下上述滑動部件進一步向車輛的前方移動時該旋轉止擋部件被容許圍繞上述第二軸線轉動,然后當上述滑動部件向車輛的后方移動時,通過上述卡合突部以從上述卡合槽脫離的方式被引導而轉動從而解除上述可動面板的移動限制。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車輛用天窗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止擋機構具備第二滑動部件,該第二滑動部件以沿上述導軌移動自如的方式設置,并且與上述可動面板的車輛的寬度方向各緣部連結,從而在上述全閉狀態(tài)下上述滑動部件朝車輛的前方移動時容許上述可動面板向上述向上傾斜狀態(tài)過渡, 上述第二凸輪齒以圍繞沿著車輛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軸線自如轉動的方式與上述第二滑動部件連結。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車輛用天窗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部件在插入于上述第一部件的狀態(tài)下從該第一部件露出, 在上述第二部件的從上述第一部件露出的部位設有識別上述第一部件以及上述第二部件的卡和狀態(tài)與非卡合狀態(tài)的記號。
【文檔編號】B60J7/02GK204263903SQ201420512307
【公開日】2015年4月15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9月6日
【發(fā)明者】桂慎太郎, 深田龍?zhí)? 申請人:愛信精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