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配件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高穩(wěn)定性的后橋。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技術中,后橋上的輪轂以及后橋的設置固定,對于后橋上的輪轂的調整度有限,而且對于后橋的輪轂的軸承的預緊力的設置可控能力小,無法很好的設置輪轂的軸承的預緊力,從而導致輪轂軸承的損壞。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解決對于后橋的輪轂的軸承的預緊力的設置可控能力小,無法很好的設置輪轂的軸承的預緊力,從而導致輪轂軸承的損壞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高穩(wěn)定性的后橋來解決上述問題。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高穩(wěn)定性的后橋,其特征在于:包括橫梁、后橋殼組件、第一輪轂組件和第二輪轂組件;
所述后橋殼組件包括第一后橋殼和第二后橋殼,所述第一后橋殼包括第一本體、二級減速總成、主減速總成、左半軸和鼓包殼,所述第一本體與所述橫梁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本體上設置有所述鼓包殼,所述鼓包殼內設置有所述主減速總成,所述主減速總成的一側與所述二級減速總成連接,所述主減速總成的動力輸出齒輪與所述二級減速總成的動力輸入齒輪嚙合,所述左半軸活動連接在所述第一本體的內部并且與所述二級減速總成的動力輸出齒輪嚙合;
所述第二后橋殼由第二本體和右半軸組成,所述第二本體與所述橫梁固定連接,所述右半軸活動連接在所述第二本體的內部;
所述第一輪轂組件包括第一盤式制動器、第一軸承、第二軸承、第一輪轂本體、第一擋片和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軸承、所述第一輪轂本體、所述第二軸承分別依次套設在所述左半軸上并且通過所述第一螺母緊固,所述左半軸的自由端處設置有第一凹口,所述第一擋片上設置有第一方形卡片,所述第一擋片設置在所述第一螺母與所述第二軸承之間并且所述第一方形卡片卡設在所述第一凹口中,所述第一輪轂本體的內側與所述第一盤式制動器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輪轂組件包括第二盤式制動器、第三軸承、第四軸承、第二輪轂本體、第三擋片和第二螺母,所述第三軸承、所述第二輪轂本體、所述第四軸承套設在所述右半軸上并且通過所述第二螺母緊固,所述右半軸的自由端處設置有第二凹口,所述第三擋片上設置有第三方形卡片,所述第三擋片設置在所述第二螺母與所述第四軸承之間并且所述第三方形卡片卡設在所述第二凹口中,所述第二輪轂本體的內側與所述第二盤式制動器固定連接。
作為優(yōu)選,還包括兩個避震機構;
每個所述避震機構包括固定底座和彈簧,所述固定底座與所述橫梁固定連接,所述彈簧設置在所述固定底座上。
作為優(yōu)選,所述二級減速總成的端壁上設有用于加入潤滑油的潤滑孔。
作為優(yōu)選,所述第一盤式制動器包括第一制動盤和第一摩擦片,所述第一制動盤固定連接在所述第一輪轂本體的內壁上,所述第一制動盤的直徑為所述第一輪轂本體直徑的79%,所述第一制動盤的厚度為20mm;
所述第二盤式制動器包括第二制動盤和第二摩擦片,所述第二制動盤固定連接在所述第二輪轂本體的內壁上,所述第二制動盤的直徑為所述第二輪轂本體直徑的79%,所述第二制動盤的厚度為20m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此種高穩(wěn)定性的后橋,不僅具有很好的穩(wěn)定性,而且可以很好的設置輪轂的軸承的預緊力,從而很好的保護輪轂。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高穩(wěn)定性的后橋的最優(yōu)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的視圖A的放大圖。
圖3是圖1中的視圖B的放大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高穩(wěn)定性的后橋的二級減速總成的最優(yōu)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高穩(wěn)定性的后橋的第一擋片的最優(yōu)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高穩(wěn)定性的后橋的第四擋片的最優(yōu)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橫梁,2、主減速總成,3、鼓包殼,4、二級減速總成,5、固定底座,6、彈簧,a1、第一本體,a2、第一盤式制動器,a3、第一軸承,a4、第一輪轂本體,a5、第二軸承,a6、第一螺母,a7、第一擋片,a8、第二擋片,a9、第一凹口,a10、第一螺栓,b1、第二本體,b2、第二盤式制動器,b3、第三軸承,b4、第二輪轂本體,b5、第四軸承,b6、第二螺母,b7、第三擋片,b8、第四擋片,b9、第二凹口,b10、第二螺栓,41、潤滑孔,a71、第一方形卡片,b81、第四方形卡片。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相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包括落入所附加權利要求書的精神和內涵范圍內的所有變化、修改和等同物。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軸向”、“徑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此外,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如圖1~4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高穩(wěn)定性的后橋,其特征在于:包括橫梁1、后橋殼組件、第一輪轂組件和第二輪轂組件;
后橋殼組件包括第一后橋殼和第二后橋殼,第一后橋殼包括第一本體a1、二級減速總成4、主減速總成2、左半軸a11和鼓包殼3,第一本體a1與橫梁1固定連接,第一本體a1上設置有鼓包殼3,鼓包殼3內設置有主減速總成2,主減速總成2的一側與二級減速總成4連接,主減速總成2的動力輸出齒輪與二級減速總成4的動力輸入齒輪嚙合,左半軸a11活動連接在第一本體a1的內部并且與二級減速總成4的動力輸出齒輪嚙合;
第二后橋殼由第二本體b1和右半軸b11組成,第二本體b1與橫梁1固定連接,右半軸b11活動連接在第二本體b1的內部;
第一輪轂組件包括第一盤式制動器a2、第一軸承a3、第二軸承a5、第一輪轂本體a4、第一擋片a7和第一螺母a6,第一軸承a3、第一輪轂本體a4、第二軸承a5分別依次套設在左半軸a11上并且通過第一螺母a6緊固,左半軸a11的自由端處設置有第一凹口a9,第一擋片a7上設置有第一方形卡片a71,第一擋片a7設置在第一螺母a6與第二軸承a5之間并且第一方形卡片a71卡設在第一凹口a9中,第一輪轂本體a4的內側與第一盤式制動器a2固定連接;
第二輪轂組件包括第二盤式制動器b2、第三軸承b3、第四軸承b5、第二輪轂本體b4、第三擋片b7和第二螺母b6,第三軸承b3、第二輪轂本體b4、第四軸承b5套設在右半軸b11上并且通過第二螺母b6緊固,右半軸b11的自由端處設置有第二凹口b9,第三擋片b7上設置有第三方形卡片,第三擋片b7設置在第二螺母b6與第四軸承b5之間并且第三方形卡片卡設在第二凹口b9中,第二輪轂本體b4的內側與第二盤式制動器b2固定連接。
第一輪轂組件還包括第二擋片a8,第一螺母a6的周向上設置有若干個第一螺紋孔,第一螺紋孔內設置有第一螺栓a10,第二擋片a8上設置有第二方形卡片,第二擋片a8設置在第一螺栓a10和第一螺母a6之間并且第二方形卡片設置在第一凹口a9中;
第二輪轂組件還包括第四擋片b8,第二螺母b6的周向上設置有若干個第二螺紋孔,第二螺紋孔內設置有第二螺栓b10,第四擋片b8上設置有第四方形卡片b81,第四擋片b8設置在第二螺栓b10和第二螺母b6之間并且第四方形卡片b81設置在第二凹口b9中。
還包括兩個避震機構;每個避震機構包括固定底座5和彈簧6,固定底座5與橫梁1固定連接,彈簧6設置在固定底座5上。
二級減速總成4的端壁上設有用于加入潤滑油的潤滑孔41。
第一盤式制動器a2包括第一制動盤和第一摩擦片,第一制動盤固定連接在第一輪轂本體a4的內壁上,第一制動盤的直徑為第一輪轂本體a4直徑的79%,第一制動盤的厚度為20mm;第二盤式制動器b2包括第二制動盤和第二摩擦片,第二制動盤固定連接在第二輪轂本體b4的內壁上,第二制動盤的直徑為第二輪轂本體b4直徑的79%,第二制動盤的厚度為20mm。
此種高穩(wěn)定性的后橋,不僅具有很好的穩(wěn)定性,而且可以很好的設置輪轂的軸承的預緊力,從而很好的保護輪轂。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所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
以上述依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jù)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