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裝托盤和/或者卸托盤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裝托盤和/或者卸托盤的裝置。為此,設置有第一輸送機和 第二輸送機。第一輸送機和第二輸送機在傳送方向上通過縫隙彼此相距。第一輸送機和 第二輸送機共同構成一個基本上水平的傳送平面。該裝置此外包括可以在豎直方向上移 動的升降系統(tǒng),該升降系統(tǒng)由一個橫向于傳送方向的升降梁和多個沿傳送方向的升降叉臂 (Hubzinken)組成。升降梁在升降系 統(tǒng)的降下位置上布置在第一輸送機與第二輸送機之間 的縫隙中。在此,升降梁和多個升降叉臂處于通過第一輸送機和第二輸送機形成的水平傳 送平面的下方。
背景技術:
公開文獻DE 2649199 Al公開了一種裝卸臺。該裝卸臺具有框架,框架構造有第一 區(qū)和第二區(qū)。在第一區(qū)內(nèi)可以設置有以貨物裝載的托盤。同樣可以考慮的是,在第一區(qū)內(nèi) 設置有如下的托盤,從該托盤上將貨物卸下托盤。在第二區(qū)內(nèi)設置有滿載的托盤。此外,在 第二區(qū)下方是空托盤的停放位置。空托盤要么可以取出,要么可以轉(zhuǎn)移到裝載空位中。這 種構造方案是特別有利的,由此托盤的裝貨過程或者卸貨過程不會由于提供空托盤的過程 而被不必要地中斷。美國專利5,851,099公開了一種可匹配的貨品平臺。借助該平臺可以將貨品以任 意角度并且以關于地面的任意高度進行定位。通過這種貨品平臺的可變性,可以使該平臺 與飛機的裝卸臺齊平,以便可以使貨品很容易地從平臺轉(zhuǎn)移到飛機內(nèi)。因此,兩個平臺的水 平面輕易地配合。產(chǎn)品說明“Krones Pressant universal”公開了一種容器推卸機。解開保險的托 盤被輸送到該機器中。裝置的推卸小車定位于層的上方,并且取下最上層。此外,該裝置 可以包括托盤升降單元,以便使有待被卸托盤的托盤始終處于推卸車的恒定的高度水平面 上。以往由現(xiàn)有技術所公知的裝置的問題是,抬升托盤的升降系統(tǒng)位置必須低于如下 輸送機的水平面,該輸送機輸送所要裝托盤或卸托盤的托盤。一般情況下,這些裝置包括兩 個給送機,這兩個給送機通過縫隙彼此相距。升降系統(tǒng)可以降到該縫隙內(nèi),由此,在輸送有 待處理的托盤時不出現(xiàn)由升降系統(tǒng)引起的干擾。布置在托盤上的產(chǎn)品在輸入或輸出托盤時 不再被緊固,從而托盤的任何傾斜均會導致產(chǎn)品損壞或翻落。因此,總體上會對整個設備帶 來干擾。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基于如下任務,S卩,提供一種用于裝托盤和/或者卸托盤的裝置,其中,在 托盤通過輸送機的輸送中,在各個單個傳送帶之間的距離處不再出現(xiàn)干擾。上面的任務通過一種包括具有權利要求1特征的、用于裝托盤和/或者卸托盤的 裝置得以解決。
用于裝托盤和/或者卸托盤的裝置由第一輸送機和第二輸送機組成,其中,兩個 輸送裝置以縫隙彼此相距地布置。在此,第一輸送機和第二輸送機構成基本上水平的傳送 平面。此外,該裝置包括可以在豎直方向上基本上垂直于水平傳送平面移動的升降系統(tǒng)。該 升降系統(tǒng)由橫向于傳送方向的升降梁和沿傳送方向的多個升降叉臂組成。在此,升降梁在 降下的位置布置在第一輸送機與第二輸送機之間的縫隙內(nèi)。升降叉臂同樣處于水平傳送平 面的下方。在第一輸送機與第二輸送機之間,在升降梁上布置有橫向于傳送方向的過渡系 統(tǒng)。此外,過渡系統(tǒng)以可在豎直方向上運動的方式構成,從而在升降系統(tǒng)降下時,過渡系統(tǒng) 處于通過第一輸送機和第二輸送機限定的傳送平面內(nèi)。在升降系統(tǒng)從降下位置沿豎直方向 運動時,升降系統(tǒng)處于升降梁的上部水平面的下方。過渡系統(tǒng)可以由多個過渡板或者由轉(zhuǎn) 動軸線垂直于傳送方向的至少一個輥或者由多個球組成。因為第一輸送機與第二輸送機之 間的縫隙必須如此大小地構成,即,該縫隙可以容納升降系統(tǒng)的升降梁,所以需要的是,盡 可能無阻礙地構造待輸送的托盤從第一輸送機至第二輸送機的過渡部。這一點僅在如下情 況下是可行的,方法是在升降梁上設置相應的過渡系統(tǒng)。過渡系統(tǒng)與引導單元連接,引導單元負責過渡系統(tǒng)在豎直方向上的運動。引導單 元本身設置在升降系統(tǒng)的升降梁內(nèi)。對于托盤在豎直方向上由升降系統(tǒng)布置的情況,至少 一部分托盤同樣置于升降梁上。為保證這時托盤平放在升降系統(tǒng)上,需要的是,在利用升降 系統(tǒng)抬升托盤期間,過渡系統(tǒng)不再與托盤共同作用。如果過渡系統(tǒng)還與托盤共同作用,那么 托盤則傾斜放置于升降系統(tǒng)上。因此,存在如下危險,即,松動地布置在托盤上的物品掉下 來,并因此對系統(tǒng)產(chǎn)生干擾。設置有固定的元件,引導單元與該固定的元件以如下方式共同作用,在升降系統(tǒng) 降下的位置上,過渡系統(tǒng)可以借助該固定的元件被送至高過升降梁的上部水平面。在升降系統(tǒng)從降下位置沿豎直方向運動時,過渡系統(tǒng)借助重力和/或者彈簧力達 到升降梁的上部水平面下方 。因此保證處于升降系統(tǒng)上的托盤與過渡系統(tǒng)脫離。在此,過 渡系統(tǒng)這樣設置在升降系統(tǒng)的升降梁內(nèi),即,在升降系統(tǒng)從降下位置沿豎直方向運動時,過 渡系統(tǒng)保留在升降梁內(nèi)。正如已經(jīng)提到的那樣,過渡系統(tǒng)由引導單元的滑動單元(Gleiteinheit)組成。滑 動單元可以由多個輥、梁、球、過渡板或者類似零件組成。滑動單元本身固定在引導單元上。 在此,引導單元這樣布置在升降系統(tǒng)的升降梁內(nèi),即,引導單元可以進行豎直運動。引導單 元同樣設置在升降系統(tǒng)的升降梁內(nèi)。第一輸送機與第二輸送機之間的縫隙根據(jù)結構以如下 寬度構造,即,該縫隙可以容納升降系統(tǒng)的橫向于傳送方向延伸的升降梁。升降梁必須移至 輸送水平面或者說傳送平面下方,以便不阻礙托盤從第一輸送機向第二輸送機的輸送。在 升降梁上,安設有平行于傳送方向延伸的升降叉臂或類似零件。升降叉臂在輸送產(chǎn)品期間 也必須處于第一輸送機和第二輸送機輸送水平面或者說傳送平面的下方。所要抬升的產(chǎn)品 (托盤)通過第一輸送機和第二輸送機輸送到帶升降叉臂的升降梁上,并且保持在其上面。 在第一輸送機與第二輸送機之間的縫隙內(nèi)設置過渡系統(tǒng),以便由此防止產(chǎn)品或托盤傾翻或 者懸空。過渡系統(tǒng)這樣構成,即,過渡系統(tǒng)對升降梁的上邊沿與傳送平面之間的水平差加以 補償。產(chǎn)品或托盤在通過第一輸送機和第二輸送機輸送時無水平差地推移經(jīng)過過渡系統(tǒng)。 過渡系統(tǒng)支撐在固定的元件上,并且在其高度上能調(diào)整地構造。
過渡系統(tǒng)設有引導單元,引導單元與過渡系統(tǒng)共同以如下方式設置在升降梁內(nèi), 艮口,過渡系統(tǒng)在升舉過程中降入升降梁內(nèi)。通過過渡系統(tǒng)在與引導單元的連接下支撐在設 置于升降系統(tǒng)升降梁外部的固定的元件上,產(chǎn)品或托盤在豎直方向上的輸送或運動期間無 晃動地立在升降系統(tǒng)上。過渡系統(tǒng)沉入升降梁內(nèi)或本身由于重力或者受彈簧支持而下降。 當升降梁與升降叉臂共同在豎直方向上抬升產(chǎn)品或托盤時,過渡系統(tǒng)停留在升降梁中。
下面,借助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及其優(yōu)點進行詳細說明。附圖中單個元件彼此 的尺寸比例并非始終符合實際的尺寸比例,因為幾個型體簡化了,而其他形體為便于圖示 說明與其他元件適應地放大示出。其中圖1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的裝置的側(cè)視圖,該裝置實現(xiàn)了在兩個輸送機之間的傳送平 面內(nèi)能無干擾地輸送產(chǎn)品或托盤;圖2示出通過升降系統(tǒng)在豎直方向上抬升托盤或產(chǎn)品之前,產(chǎn)品或托盤的情況;圖3示出產(chǎn)品或托盤通過升降系統(tǒng)在豎直方向上抬升時的情況。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fā)明的相同或者作用相同的元件使用同一附圖標記。此外,出于概覽的原因,在 各附圖中僅示出對說明各自附圖所需的附圖標記。所示的實施方式僅是關于依據(jù)本發(fā)明的 裝置如何構成的實施例,并且因此不是封閉式的限定。圖1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裝置1的示意側(cè)視圖。裝置1由通過縫隙S彼此相距布置的 第一輸送機3和第二輸送機5組成。此外,裝置1包括升降系統(tǒng)7,升降系統(tǒng)7以能在豎直 方向V上運動的方式構造,并且因此可以抬升托盤20 (或產(chǎn)品)。托盤20承載大量以多層 22設置在托盤20上的物品21。裝置1此外包括拿取單元24,拿取單元24取走最上層22 的物品21,并且轉(zhuǎn)移到輸出機26,輸出機26將物品21在傳送方向A上運走,以進行進一步 處理。第一輸送機3和第二輸送機5構成傳送平面E。產(chǎn)品或托盤20借助第一輸送機3在 傳送方向T上輸入。為保證將托盤20無摩擦且無晃動地從第一輸送機3輸送到第二輸送 機5上,在第一輸送機3與第二輸送機5之間的縫隙S中設置有過渡系統(tǒng)11。過渡系統(tǒng)11 設置在升降系統(tǒng)7的升降梁9上。此外,為升降梁9分配多個升降叉臂8,升降叉臂8用于 在豎直方向V上抬升托盤20。 在依據(jù)本發(fā)明的裝置1的在圖1中所示的示意圖中,升降系統(tǒng)7處于降下的位置 上。在此,升降系統(tǒng)7的升降梁9還有升降叉臂8均處于通過第一輸送機3和第二輸送機5 限定的傳送平面E的下方。處于升降梁9上的過渡系統(tǒng)11由此處于第一輸送機3和第二 輸送機5的傳送平面E中。通過過渡系統(tǒng)11的這種布置方案,可以將托盤20無摩擦、無晃 動且無干擾地從第一輸送機3輸送到第二輸送機5上。需要注意的是,在對布置于托盤20 上的物品21卸托盤時,這些物品21不再緊固地布置在托盤20上。所要輸送的托盤20的 任何晃動或者斜置因此均會導致對裝置1的干擾。此外導致,從托盤20上落下的物品被損 壞。圖2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裝置1的示意側(cè)視圖,其中,產(chǎn)品或托盤20已經(jīng)從第一輸送 機3轉(zhuǎn)移到第二輸送機5上。正如在對圖1的說明中已經(jīng)提到的那樣,托盤20處于過渡系統(tǒng)11上,過渡系統(tǒng)11設置在升降系統(tǒng)7的升降梁9上。升降系統(tǒng)7處于通過第一輸送機3 和第二輸送機5限定的傳送平面E的下方。過渡系統(tǒng)11與引導單元12連接,引導單元12 與固定的元件13共同作用,固定的元件13設置在裝置1的安放區(qū)域內(nèi)的地面30上。引導 單元12分布在升降梁9的內(nèi)部,并且因此支撐在固定的元件13上。由此,托盤20也可以 部分地靜置于過渡系統(tǒng)11上。過渡系統(tǒng)11本身能以不同的實施方式構成。過渡系統(tǒng)11 例如可以由過渡面形成。對過渡面的唯一要求是,該過渡面不阻礙托盤20在傳送方向上從 第一輸送機3到第二輸送機5的輸送。另一種可能性是,作為過渡系統(tǒng)11而設置有多個其 轉(zhuǎn)動軸線(未示出)橫向于傳送方向T的輸送輥。過渡系統(tǒng)11同樣可以呈多個球的形式 構造。同樣可以考慮的是,過渡系統(tǒng)11構造為球與輥的組合件。對過渡系統(tǒng)11的主要要 求是,過渡系統(tǒng)11不阻礙托盤20從第一輸送機3到第二輸送機5的輸送。為此僅需要的 是,過渡系統(tǒng)11不提高托盤20與過渡系統(tǒng)11之間的摩擦。過渡系統(tǒng)11在該位置上超出 升降梁9的上部水平面15。升降梁9不阻礙托盤20從第一輸送機3到第二輸送機5的輸 送,這是因為升降梁9的上部水平面15處于通過第一輸送機3和第二輸送機5形成的傳送 平面E的下方。 圖3示出如下情況,即,升降系統(tǒng)7抓住托盤20,并且將托盤20在豎直方向V上從 傳送平面E抬起。在此,托盤20處于升降系統(tǒng)7的升降梁9和升降叉臂8上。通過升降系 統(tǒng)7在豎直方向V上的運動,引導單元12不再與裝置1的安放區(qū)域的地面20上的固定的 單元13相接觸。因為過渡系統(tǒng)11連同引導單元12在升降梁9內(nèi)可運動地構成,所以引導 單元12因此將過渡系統(tǒng)11阻攔在升降梁9的上部水平面15的下方。由此所要輸送的托 盤20才能完全平放在升降梁9和升降叉臂8上。與圖2中的圖示相對照地,升降梁9的上 部水平面15超出過渡系統(tǒng)11,從而托盤20在這種情況下同樣平放在過渡系統(tǒng)11上。參照優(yōu)選實施方式已對本發(fā)明進行了介紹。但對于專業(yè)人員來說可以設想的是, 可以對本發(fā)明進行變動或者改動,而在此不脫離后面權利要求書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用于裝托盤和/或者卸托盤的裝置(1),具有第一輸送機( 和第二輸送機(5),所述第一輸送機( 和所述第二輸送機( 在傳送 方向⑴上以縫隙⑶彼此相距,并且構成基本上水平的傳送平面(E);能在豎直方向(V)上移動的升降系統(tǒng)(7),所述升降系統(tǒng)(7)由橫向于所述傳送方向 (T)的升降梁(9)和一個或多個沿所述傳送方向(T)的升降叉臂(8)構成,其中,所述升降 梁(9)在所述升降系統(tǒng)(7)降下的位置中,布置在所述第一輸送機C3)與所述第二輸送機 (5)之間的所述縫隙(S)內(nèi),并且其中,所述升降梁(9)和所述一個或多個升降叉臂(8)處 于所述水平的傳送平面(E)的下方,其特征在于,過渡系統(tǒng)(11)在所述升降梁(9)上橫向于所述傳送方向(T)地布置,并且以能在所述 豎直方向(V)上運動的方式構成,在所述升降系統(tǒng)(7)中,在所述降下位置上,所述過渡系統(tǒng)(11)處于通過所述第一輸 送機⑶和所述第二輸送機(5)限定的所述傳送平面(E)內(nèi),所述過渡系統(tǒng)(11)在所述降下的位置上超出所述升降梁(9)的上部水平面(15),并且在所述升降系統(tǒng)(7)從所述降下的位置沿所述豎直方向(V)運動時,所述過渡系 統(tǒng)(11)處于所述升降梁(9)的上部水平面(1 的下方或者等高于所述升降梁(9)的上部 水平面(15)。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1),其中,第一過渡系統(tǒng)(11)由多個過渡板組成;或者第 一過渡系統(tǒng)(11)由至少一個輥組成,所述輥的轉(zhuǎn)動軸線垂直于所述傳送方向(T);或者第 一過渡系統(tǒng)(11)由多個球組成。
3.按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裝置(1),其中,所述過渡系統(tǒng)(11)與引導單元(12)連接, 所述引導單元(1 負責所述過渡系統(tǒng)(11)在豎直方向(V)上的運動,其中,所述引導單元 (12)設于所述升降系統(tǒng)(7)的所述升降梁(9)內(nèi)。
4.按權利要求1至3所述的裝置(1),其中,設置有固定的元件(13),所述引導單元 (12)與所述固定的元件(13)以如下方式共同作用,即,在所述升降系統(tǒng)(7)的所述降下位 置上,所述過渡系統(tǒng)(11)能夠借助所述固定的元件(1 被送至高過所述升降梁(9)的所 述上部水平面。
5.按權利要求4所述的裝置(1),其中,在所述升降系統(tǒng)(7)從所述降下位置沿所述豎 直方向(V)運動時,所述過渡系統(tǒng)(11)借助重力達到所述升降梁(9)的所述上部水平面的 下方或者達到所述升降梁(9)的所述上部水平面上。
6.按權利要求4所述的裝置(1),其中,在所述升降系統(tǒng)(7)從所述降下位置沿所述豎 直方向(V)運動時,所述過渡系統(tǒng)(11)借助彈簧力達到所述升降梁(9)的所述上部水平面 的下方或者達到所述升降梁(9)的所述上部水平面上。
7.按權利要求1至6所述的裝置(1),其中,所述過渡系統(tǒng)(11)在所述升降系統(tǒng)(7)從 所述降下位置沿所述豎直方向(V)運動時,保留在所述升降系統(tǒng)(7)的所述升降梁(9)內(nèi)。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裝托盤和/或者卸托盤的裝置(1)。為此,設置有第一輸送機(3)和第二輸送機(5),第一輸送機(3)和第二輸送機(5)在傳送方向(T)上以縫隙(S)彼此相距。在縫隙(S)內(nèi),升降系統(tǒng)(7)的升降梁(9)可以降下。為無摩擦地傳送,將過渡系統(tǒng)(11)橫向于傳送方向(T)地布置在升降梁(9)上。過渡系統(tǒng)(11)可以在升降梁(9)的上部水平面(15)下方或者在上部水平面(15)上運動。
文檔編號B65G47/52GK102092579SQ201010583580
公開日2011年6月15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2月10日
發(fā)明者米夏埃爾·雅伊澤 申請人:克羅內(nèi)斯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