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引擎進氣道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弓l擎進氣道結構,尤指一種適用于機動車輛引擎的弓摩進 氣道結構。
背景技術:
一般機動車輛、例如機車的引擎設計中,為了改善其引擎的燃燒過程、并提高 引擎燃燒效率,除了使機車引擎的進氣、與噴嘴噴出的燃油均勻混合成油氣之外, 為了促使弓摩能夠頓一步地達到低油耗、低污染的稀薄燃燒,貝U必須使引擎的進 氣產(chǎn)生渦漩狀態(tài)。
現(xiàn)今的引擎設計中,除了加裝渦漩控制閥裝置(Swirl Control Valve; SCV)以 增加渦漩氣流、提升進氣的渦漩比之外,亦有采用蝶瓣閥片以縮減進氣道、進而形 成單閥進氣以產(chǎn)生渦漩氣流,藉以達到稀薄燃燒的效果。
然而,上述作法均無法有效產(chǎn)生為達稀薄燃燒極限、其所需要的層流進氣以及 氣液分離。因此另有習知技術針對所述目的而發(fā)展改良,如臺灣專利公告號I261033 所載。
參考圖l,其繪示習知引擎進氣道結構示意圖。此種習知設計是將一具有通孔4 的閥片3組設于由進氣道1分叉出的多數(shù)個進氣管其中之一內,圖中指進氣管2a,或
者組設直徑略小于進氣管徑的一無孔閥片(圖未示)。藉此,大部^a氣道i內的混合
油氣可由另 進氣管2b進入汽缸頭的燃燒室(圖未示),以增強混合油氣在燃燒室內
的渦漩效果。且透itM孔或通道的設計,可讓局部高濃度的油氣:通過,進一步加強
稀薄燃燒的效果,且一并達成低油耗、低污染的目的。
上述習知改良設計中,雖然組設有閥片3的進氣管2a與整個進氣管道維持在均一
壓力,亦即閥片3兩側壓力平衡,但因該進氣管2a所留出的孔隙4提供了空氣與燃油
穿越的途徑,導致實際空燃比不符合期望空燃比、燃燒狀況不佳,因此并非十分理 相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共一種弓l擎進氣道結構,該結構可以〗吏進氣道內的混合 油氣可由主進氣管SA燃燒室,以增強渦漩效果,而且也確保整個管路壓力均一。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 一種引擎進氣道結構,是組設于一汽缸頭上, 汽缸頭包括有一進氣道、及一燃燒室。上述進氣道分叉形成有一主進氣管與一次進
氣管,且二進氣管分別連通MM燒室。
汽缸頭的進氣道內樞設有一阻氣閥片,阻氣閥片是可樞轉至一封閉位置。阻氣 閥片包括有一大部、 一樞軸、及一小部,其中大部與小部是以樞軸為界所界定出。 當阻氣閥片轉至封閉位置時,大部遮蓋住對應于次進氣管入口的進氣道的部分
區(qū)域;且阻氣閥片的樞軸與進氣道的分叉處之間界定出一均壓缺口,均壓缺口M
進氣道與上述二進氣管。
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是,藉由上述結構設計,引擎于高速高負載時,可打開阻氣 閥片以使汽缸頭的二進氣管皆可進氣,以獲得最大的進氣效率。反之,于引擎中低 負載時,可將阻氣閥片關閉使閥片的大部遮蔽住通往次進氣管的截面,因此進氣道 內的混合油氣是經(jīng)由未裝設閥片的主進氣管進入燃燒室,增強了油氣在燃燒室內的
渦漩效果、促進稀薄燃燒;同時,小部開放出均壓缺口使整個管路壓力平衡。
圖l是習知引擎進氣道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弓摩進氣道結構分解圖。
圖3是歐阻氣閥片于第一位置時的示意圖。
圖4是歐阻氣閥片于第二位置時的示意圖。
主要組件符號說明
進氣道l
閥片3
汽缸頭ll
主進氣管13
次進氣管14
燃燒室15
大部161
樞軸163
進氣管2a, 2b
通孔4
進氣道12
主進氣管入口131
次進氣管入口141
阻氣閥片16
小部162
均壓缺口1具體實施方式
參考圖2與圖3,分別繪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引擎進氣道結構分解圖及 其剖視圖,圖3同時也是阻氣閥片于第一位置時的示意圖。
于本實施例中,引擎進氣道結構是組設于一四閥引擎的汽缸頭ll,此汽缸頭ll
內部具有一進氣道12、以及一燃燒室15,進氣道12內分叉形成有二進氣管, 一為主 進氣管13, 一為次進氣管14。此二進氣管分別連通至燃燒室15。
汽缸頭ll:tii氣道12內樞設有一阻氣閥片16,阻氣閥片16可樞轉于一第一位置 與一第二位置,其中第一位置是指防止流體經(jīng)艦應于次進氣管入口 141的進氣道12 的部分區(qū)域的封閉位置。阻氣閥片16以樞軸163為界可區(qū)分為兩半部,即大部161及 小部162。
當阻氣閥片16轉至第一位置(即封閉位置)時,大部161遮蓋住面積對應于 燭氣 管入口141的進氣道12的部分區(qū)域,且同時阻氣閥片16的樞軸163與進氣道12的分叉 處之間形成一均壓缺口17。均壓缺口17連iliS氣道12與二進氣管13、 14。
阻氣閥片16的遮蓋作用可促使進氣道12內的混合油氣幾乎全部可經(jīng)由未裝設閥 片的主進氣管13進入燃燒室15,強化混合油氣在燃燒室15內的渦漩效果,進而皿 稀薄燃燒。均壓缺口17則有助于使二進氣管13、 14與前段的進氣道12、甚至包括燃 燒室15壓力平衡,次進氣管14不會產(chǎn)生負壓。
參考圖2與圖4,圖4是阻氣閥片16于第二位置吋的示意圖。當引擎轉謹高于Ht 定魏時,阻氣閥片16轉至第二位置,此時阻氣閥片16的大部161開方樹應于次進氣 管入口141的進氣道12部分區(qū)域,使進氣道12與次進氣管14之間導通、以增加總進氣 截面積,如此可降低混合油氣的流體阻力而獲得最大進氣效率、促進燃燒。
需特別注意的是,實施例中阻氣閥片的設計為,在第二位置時其小部完全遮蔽 住均壓缺口,但其并非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因為即使小部未完全遮蔽住均壓缺口,亦 不影響阻氣閥片在第一位置時所發(fā)揮的均壓效用。
藉由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當閥片封閉住次進氣管使混合油氣經(jīng)主進氣管流入 燃燒室,不僅氣流可因此獲致渦漩效果、實際空燃比可控制在幾乎無異于預期空燃 比,也同時避免了次進氣管內負壓產(chǎn)生。
權利要求1. 一種引擎進氣道結構,是組設于一汽缸頭上,該汽缸頭包括有一進氣道、及一燃燒室,該進氣道分叉形成有一主進氣管與一次進氣管,該等進氣管分別連通至該燃燒室;其特征在于該汽缸頭的該進氣道內樞設有一阻氣閥片,該阻氣閥片可樞轉,并包括有一大部、一樞軸、及一小部,該大部與該小部是以該樞軸為界所界定出,其中,當該阻氣閥片轉至一封閉位置時,該大部遮蓋住對應于該次進氣管的入口的該進氣道的部分區(qū)域,且該阻氣閥片的樞軸與該進氣道的分叉處之間界定出一均壓缺口,該均壓缺口連通該進氣道與該二進氣管。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引擎進氣道結構,是組設于一汽缸頭上,該汽缸頭包括有一進氣道、及一燃燒室,該進氣道分叉形成有一主進氣管與一次進氣管,該等進氣管分別連通至該燃燒室;其特征在于該汽缸頭的該進氣道內樞設有一阻氣閥片,該阻氣閥片可樞轉,并包括有一大部、一樞軸、及一小部,該大部與該小部是以該樞軸為界所界定出,其中,當該阻氣閥片轉至一封閉位置時,該大部遮蓋住對應于該次進氣管的入口的該進氣道的部分區(qū)域,且該阻氣閥片的樞軸與該進氣道的分叉處之間界定出一均壓缺口,該均壓缺口連通該進氣道與該二進氣管。藉此,進氣道內的混合油氣可由主進氣管進入燃燒室,以增強渦漩效果,而且也確保整個管路壓力均一。
文檔編號F02M35/104GK201297215SQ20082017659
公開日2009年8月26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3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2月3日
發(fā)明者葉啟南, 張惠廷, 林冠旭, 王玉仁, 黃志偉 申請人:三陽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