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工裝結構,特別是一種汽車內飾件生產用切膜取件組件。
背景技術:
出于防磨損、防腐蝕或防輻射等考慮,一些產品往往需要覆蓋相應的膜狀物(即薄膜)。在操作過程中,膜狀物的尺寸一般大于相應產品的尺寸,從而預留一定的操作空間。為了使得產品就有平整的外部輪廓,一般需要將多余的膜狀物進行切除。如何提高相應的操作效率則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提高了生產效率、便利于操作的汽車內飾件生產用切膜取件組件。
為實現(xiàn)以上目的,本發(fā)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汽車內飾件生產用切膜取件組件。所述切膜取件組包括本體、切刀及吸附件。所述切刀突出設置在所述本體上,以用于切割膜狀物。所述吸附件設置在本體上,且與所述切刀同側設置;所述吸附件可吸附物體及松開物體地設置。當所述切刀完成對覆蓋在工件上的膜狀物的切割時,所述吸附件同時吸附工件和/或膜狀物地設置。
優(yōu)選地,所述切刀沿所述本體的周向延伸呈環(huán)狀。
優(yōu)選地,所述吸附件包括橡皮碗。
優(yōu)選地,所述汽車內飾件生產用切膜取件組件還包括分離件。所述分離件設置在所述本體上。所述分離件驅動所述吸附件松開物體地設置。
優(yōu)選地,所述汽車內飾件生產用切膜取件組件還包括支撐件及杠桿。所述支撐件設置在所述本體上。所述杠桿相對于所述支撐件可轉動地設置。所述杠桿的一端可與所述吸附件相抵接,并驅使所述吸附件松開物體地設置。
優(yōu)選地,所述汽車內飾件生產用切膜取件組件還包括抵接柱。所述抵接柱設置于所述支撐件,并可抵接在所述吸附件上地設置。所述杠桿的一端與所述抵接柱可轉動地連接。
優(yōu)選地,所述汽車內飾件生產用切膜取件組件還包括插銷。所述抵接柱設置有第一插銷孔。所述杠桿的一端設置有第二插銷孔。所述插銷同時插入第一插銷孔及第二插銷孔。
優(yōu)選地,所述本體具有貫穿兩側的通孔。所述支撐件具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一端具有第一開口。所述第一開口與所述通孔及所述吸附件正對設置。所述容置腔的外周壁設置有第二開口。所述抵接柱容置所述容置腔內,并可通過所述第一開口、所述通孔往復活動地設置,以可抵接在所述吸附件上地設置。所述杠桿的一端通過所述第二開口,并與所述抵接柱可轉動地設置。所述杠桿的另一端突出所述支撐件。
優(yōu)選地,所述抵接柱與所述吸附件活動連接地設置。
優(yōu)選地,所述汽車內飾件生產用切膜取件組件還包括手柄。所述手柄設置在所述本體上,且與所述切刀分別位于所述本體的兩側。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汽車內飾件生產用切膜取件組件通過下壓切刀,從而實現(xiàn)對相應膜狀物的切割。同時,所述汽車內飾件生產用切膜取件組件在下壓過程中(即切割過程中),通過吸附件實現(xiàn)對被覆膜的工件(一種物體)或貼附在工件上的膜狀物的吸附,從而完成對被覆膜工件的抓取,進而便利于被覆膜工件搬運。因而,所述汽車內飾件生產用切膜取件組件提供了生產效率、便利了操作,尤其便利于用于在汽車內飾件生產過程中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汽車內飾件生產用切膜取件組件示出了本體的一側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汽車內飾件生產用切膜取件組件示出了本體的另一側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汽車內飾件生產用切膜取件組件沿A-A線的剖視圖。
圖4為3的汽車內飾件生產用切膜取件組件沒有示出本體及手柄時的剖視圖。
圖5為圖4的汽車內飾件生產用切膜取件組件沒有示出本體及手柄時的另一個剖視圖。
圖6為圖4的汽車內飾件生產用切膜取件組件沒有示出本體及手柄時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7為圖6中的支撐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6中的抵接柱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的描述:
請參閱圖1及圖2,其為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汽車內飾件生產用切膜取件組件101。所述汽車內飾件生產用切膜取件組件101包括本體10、切刀20及吸附件30。所述切刀20及所述吸附件30均設置在所述本體10上,且分別實現(xiàn)切割及吸附操作。
所述本體10用于支撐所述汽車內飾件生產用切膜取件組件101的其他部件。所述本體10的具體形狀及結構根據(jù)需要而選擇。具體地,所述本體10需要匹配相應的被加工的產品。在本實施中,所述本體10大致呈長板狀。所述本體10具有通孔12。所述通孔12供下述抵接柱55上下通過地設置。
所述切刀20用于切割物體。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切刀20用于切割膜狀物。更具體地,所述切刀20用于切割用于包裝在產品上的包裝物。所述切刀20即具有刀刃部,能夠實現(xiàn)相應物體的分離的刀具。所述切刀20的具體形狀根據(jù)應用需要而選擇。所述切刀20突出設置在所述本體10的一側上。在本實施例中,為了提升切割效率,所述切刀20沿所述本體10的周向延伸呈環(huán)狀。更具體地,所述切刀20延伸呈閉環(huán)狀。相應地,所述切刀20與所述本體10大致呈桶狀。為了提升加工效率及穩(wěn)固性能,所述切刀20與所述本體10為一體件。所述切刀20與所述本體10可以為金屬一體件或塑料一體件。
請一并參閱圖3至圖5,所述吸附件30設置在所述本體10上。所述吸附件30可吸附及松開物品地設置。所述吸附件30可以為任意實現(xiàn)吸附操作的部件,譬如包括橡皮碗、塑料碗。在本實施中,在所述切刀20切割(即本體10如圖3的上下方向下壓)時,所述吸附件30將空氣排擠出去,形成(相對)真空,從而通過氣體壓強差而吸附在相應膜狀物和/或工件上。當然,所述吸附件30還可以為抽真空裝置(圖中未示出)。所述吸附件30與所述切刀20同側設置。所述吸附件30設置為當切刀20完成對膜狀物的切割時,同時吸附物體地設置。所述吸附件30吸附的物體可以膜狀物,也可以是被膜狀物覆蓋的工件,或者同時吸附膜狀物及被膜狀物覆蓋的工件。所述吸附件30的吸附力大小只要滿足搬運被吸附的物體即可。
請一并參閱圖6,在本實施例,所述汽車內飾件生產用切膜取件組件101包括支撐件51及杠桿53。請一并參閱圖7,所述支撐件51設置在所述本體10上。所述支撐件51用于支撐所述杠桿53實現(xiàn)轉動。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支撐件51大致呈圓柱狀。為了便利于節(jié)省空間,所述支撐件51的一端具有容置腔512。所述容置腔512具有第一開口514。所述容置腔512用于容置下述抵接柱55。所述支撐件51的側壁上設置有第二開口516。所述第二開口516與所述容置腔512連通。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開口516為兩個,且對稱設置,即等間距設置。
所述杠桿53相對于所述支撐件51可轉動地設置。所述杠桿53的一端可與所述吸附件30相抵接,并驅使所述吸附件30松開物體地設置。即,所述杠桿53通過轉動施加外力在所述吸附件30上,從而使得該吸附件30與物體分離。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杠桿53的一端與下述抵接柱55連接,并通過所述抵接柱55間接抵接在所述吸附件30上。也即是,所述杠桿53通過抵接柱55施加外力在所述吸附件30上。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杠桿53穿過所述第二開口516,一端與所述抵接柱55連接,另一端突出所述支撐件51,從而便利于施加外力。所述杠桿53的一端設置有第二插銷孔532。
請一并參閱圖8,為了更便利抵接在所述吸附件30上,所述汽車內飾件生產用切膜取件組件101還包括抵接柱55。所述抵接柱55穿透所述本體10地設置。即,所述抵接柱55沿所述本體10的通孔12內往復活動地設置。所述抵接柱55可抵接在所述吸附件30上地設置。所述抵接柱55上設置有第一插銷孔552。
為了便利于實現(xiàn)所述抵接柱55與所述杠桿53的轉動連接,所述汽車內飾件生產用切膜取件組件101還包括插銷57。所述插銷57同時插入第一插銷孔552及第二插銷孔532地設置。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抵接柱55容置在所述容置腔512內,并可通過所述本體10上的所述通孔12抵接在所述吸附件30上。
為了便利地實現(xiàn)多次重復吸附、松開物體,所述抵接柱55與所述吸附件30可活動地連接。也即是,所述抵接柱55與所述吸附件30之間連接,并可以發(fā)生一定范圍內的相對遠離及靠近。譬如,所述抵接柱55與所述吸附件30之間通過繩子,或松緊帶,或彈簧實現(xiàn)連接。
為了省力將所述吸附件30與物體分離以提升效率,所述汽車內飾件生產用切膜取件組件101還包括分離件。所述分離件設置在所述本體10上。所述分離件驅動所述吸附件30松開物體地設置。相應地,上述支撐件51、杠桿53即為所述分離件的實施方式。
為了便利于抓持操作,所述汽車內飾件生產用切膜取件組件101還包括手柄60。所述手柄60設置在所述吸附件30上。在實現(xiàn)切割及吸附石,所述手柄60可用于外界施加下壓力。相應地,所述手柄60還可以用于外界施加上拔力。所述手柄60為兩個,且分別與所述吸附件30背對設置。
以上僅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任何在本發(fā)明精神內的修改、等同替換或改進等,都涵蓋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范圍內。